培养创新型人才
1. 创新性人才如何培养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普遍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据可查。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还有一个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设计科学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教学制度的设计及其改进。我们的大学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采用学分制。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所有主修都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还可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大学无论师生都很重视暑期学制的利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并设有表彰本科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美国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与我们大学生的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们的研究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严格按科研程序进行,因此,大学生从中受到的科学研究训练也是完整的。
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其改进。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之多的艺术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从而更有利于科学创造。美国大学也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据调查,37.6%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23.7%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关于教学方法,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如1999至2000学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内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MindandHand(动手动脑)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
人文环境的营建。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大学应使大学里的学者和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大学对国家负责的资本。然而,我国不少大学缺乏这样一种以科学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更没有将严谨治学作为研究科学的第一要务,浮躁、急功近利,媚上、媚钱和媚俗。在这样一种缺乏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缺乏以科学精神为人类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使命文化的环境里,能有几人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其二,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早期的清华大学能培养出一批如钱钟书、杨绛、季羡林、费孝通、曹禺、吴组缃等名家大师,也得益于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的文化营造。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国大学包括某些著名大学当前的问题是,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与之竞争的意识,尤其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并非有利。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正因此,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都要骄傲地告诉新生:在耶鲁,教导你们的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对照我国大学,有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少老师已经沦为教书匠,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住结论。更严重的是,我们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高水平的学术领袖型教师,而且缺乏美国大学那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明智的大学领导者,必然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位置,必然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失之意义。
2. 如何成为创新型人才
在落笔之前,我翻阅了2011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其中的一些数据确实让我震惊。我也看了一些网民对现在大学生的评价,他们总结8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群体进入犬儒主义的时代:逃避思想、调侃正义、及时行乐、缺乏创新、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短期利益等等。其实我们也看到了、也经历过了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随着大、中、小学的一代尚有良知的传统教师的退休,青少年们逐渐与真理、理想、公平、正义、诚挚、友爱、同情、健康绝缘。应试教育这条传送带从小学、中学、大学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劣质产品,就算偶尔创造出一两个精英,也因为外国给予的丰厚条件的吸引流失到了国外。现在大学生因学习、生活、感情而颓唐、堕落、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一些高校因为学生的不合理反对无可奈何,不知所措。看到这些大学环境的灰暗面,也难怪一些70后、80后的人说咱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想想中国大学生的总量,到目前为止,这个基数大概有3000多万,不良大学生所占的比例终究少数,现在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就是明天的希望,我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对中国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和追求的。其实想想那些蔑视90后的群体,他们不正是以一种消极颓废的心态来面对自己、面对对社会么?所以也就无需对这一讽刺大学生的群体做过多反驳,因为中国的未来由我们主宰。
于是乎,重担落在我们肩上,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首先,我们要对“创新型人才”下一个定义,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
现在的社会一直倡导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有两种基本的形式:师授和自学。事实上,不管社会教育制度如何改革,终身教育如何发达,正如华罗庚所说:“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总是自学的时间多。”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认为我所学的仁和知识都是从自学中得到的。”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不管是对于基础知识还是专业知识。当然,如何将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也是需要自学摸索的。培养创新思维,重视自己创新能力的强化需要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尝试,不断领悟出来的。而我,要把成为创新型人才作为我的大学四年的努力目标,可能未来任重道远,但我相信不努力必定没有成果,可能一路上会遇到许多客观上的无奈,但这不会成为阻拦我主观上努力的因素。以下是我在学习上、生活上摸索得出的一些方法:1.及时记录下来一些创新想法
人们在工作、生活、交际和思考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们放弃直至彻底忘却。
其实,在创新领域里,从来就不存在“坏主意”这个词汇。三年前你的某个想法也许不合时宜,而三年后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主意。更何况,那些看来是怪诞的远非成熟的想法,也许更能激发你的创新意识。
我记得物理学家理查德.
费恩曼有一首精彩的科学诗很有指导意义: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用前线的语言深刻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你不问它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为了避免这个常犯的错误,成功者总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他们也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他们总是提问的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问题,而且成功的领导者身后必定有一群智囊团等着去回答他的问题。其实在我们身后也存在着一帮智囊团——同学、老师、长辈、书籍、网络等等,他们就一直待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只是提出问题。那些不明确的,看来似乎是一时冲动之中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的创新性思维的火花。3.经常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想法,都被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所否决。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离奇的想法都当作“杂草”,巴不得尽快地加以根除。
循规蹈矩的心境里没有“杂草”,但循规蹈矩的心境也没有创造力。如果想要有创造力,就必须照料好每一株“杂草”,把它们当作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把它们从头脑中解放出来。一旦它们进入到交流领域之中,便能够免受无意识领域中自我审查机制的摧残。这样做,使你有机会更仔细更充分地去审视、探索和品味,去发现它们真正的实用价值。4.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如果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没有乐观的期待,或者因为眼前无法实现而不去追求,都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发明家和普通人其实是一样的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总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系鞋带时,他们希望有更简便的方法,于是便想到了用带扣、按扣、橡皮带和磁铁代替鞋带。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改进现状的愿望。5.换一种新的方法来思考
墨守成规不可能产生创新力,也无法使人脱离困境,创新型的人才要求我们用逆向思维来看待问题。
记得一个故事,日本西武公司的创始人康次郎曾对他的儿子说:“你要记住,董事会全体成员一致赞成时是最危险的时候。”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接受了父亲的遗训,西武公司的第二代领导人提议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决策原则:“董事会全体反对时,就是正确的。“他之所以确定这条看似不近人情的原则,除了相信他父亲的遗训外,也有他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如果董事会的要员都赞成某件事,这就说明竞争对手也注意到了这一个问题,你能想到的,逼人也能想到。大家都认为正确的东西,往往反映了某种潮流。逆流而行,正式非常明确和聪明的选择。
有人喜欢用比较分析法来思考问题。面临抉择,他总是坐下来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写在纸上进行分析比较;也有人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法,把没法解决的问题画成图或列成简表。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思考策略呢?试试看。也许,最困难的抉择也会迎刃而解。6.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施
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想努力去做,却又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会同成大事者失之交臂。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现在的大学有很好的环境供我们发掘创新的袁泉,就我们的学校,大学期间我们尽可以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师资和知识
坚持努力,持之以恒,才会如愿以偿。
所以,在说话之前,做个深呼吸。想想:你的计划有多新?能为你周围的人带来多大好处?人们需要它的程度有多大?当你对照相机、电视或收音机节目发表评论时,先屏住呼吸,问问自己你的话有多少新意,会不会与成百万的大众们产生共鸣。人们会因为你的话记住你的名字吗?在你说话之前,深呼吸,深思考。然后大声喊:“远离既成秩序!让我们呼吸迷人小岛上的新鲜空气!”除了以上6点行动上的要求,长期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反省让我清楚自己在情商方面的弱势,所以要培养自己的情商,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向中国大学生坦陈人才观,在讨论树立什么样的人才观时,他强调:情商高于智商,并开出了培养情商的药方。首先,评估自己情商的缺欠在哪儿。情商其实更多是别人如何看你、社会或市场对你认不认同。在美国公司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每个员工都要得到上司、下属、合作者等各方面的评估,最后得到的若干份评估应该是一个别人眼中真实的你。评估是匿名的,往往能获得真诚的意见。虽然在学校里没有类似的调查,但我们学生仍然可以多听听老师、家长、同学的意见,挑选合适的目标来培养自己的情商。如果自控能力不好或脾气太坏,可以请朋友在自己要发脾气时用约定的“密语”来提醒自己平静下来。
社会发展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昨天的高材生可能今天就成为了文盲,学习,不断的学习,没有永远的优势,只有永远的学习,是时代给我们的压力,也是时代给我们的机遇。不断的挑战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学习,向所有人学习,不要怕丢了架子,古代的圣人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我们呢?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实力大比拼的社会,有了实力,丢了那臭架子,又有什么关系。
积极的人才可能成功,事业的成功,人生的成功。总之,我们的人才观的树立要从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成才观入手,
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语言表达、分析应变、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人才。大学生不能与人才划等号,大学生未必都是人才,不是大学生未必不是人才。
3.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供学生创新的平台,提供创新的压力,布置需要创新的任务,要求任务交付的期限,给与优秀作品以奖励,使其能够在创新之后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收获,持续一段时间就可以慢慢培养出创新意识。
4. 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应该怎么做
应该做到以下:
1、 善表达,勤思考,点子多。不隐藏观点,敢于亮出观点,将其表达出来,供上司、同
事、合作者参考;面对问题,开动大脑,以最快的速度反映问题,发散、逆向、形象、联想
等多种思维方式并用,不迷信惯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思考,务实
地求解问题之道。
2、 重视灵感,并及时记录和探究灵感的来龙去脉。灵感总象黑夜的闪电一样,转瞬即逝。
创新人才总是敏锐捕捉、及时记录、善加辨析、探根究底,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正应了古
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相比起来,我们也有偶尔的灵光闪现,可真正重视起来,记录起来,
行动起来的太少。
3、 尚疑。学起于思,源于疑。大圣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格拉底曾
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创新伴随着疑问、疑难、质疑;要创新,就得
一颗善疑的大脑。
善疑是建立在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基础上的,养成细心观察,富于想
象的性格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简而言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无进,寡疑
则少进。
4、 注重专注领域的知识积累。既重视从实践获取真知,也重视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意
兼听,辨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是,跟踪和学习前沿理论。前沿最新动态预示着领域内
的变化,甚至巨变,善加辨析,有助于启发思维,拓展思路,创新思考。
(4)培养创新型人才扩展阅读:
我们需要拥有超前的创新胆识,创新是需要胆魄的,在旧规则中找寻新的突破不仅仅需
要发现不同的眼睛。
找到的突破在一开始往往并不能得到旁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受到他人的
谅解,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有超前的胆魄。
因为这样的胆识可以让我们坚定地走确定了方向
的道路,而不会中途退缩或是放弃。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路途中艰难险阻无法用数字计量,超
前而坚定的创新胆识将为我们的创新道路一路护航。
5. 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以什么为导向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企业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思为行之先。在创新活动中,没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作用,是不可能具有创造性成果的。掌握了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思维方法上就有了求异性,在思维状态上就有主动性,在思维结构上就有灵活性,在思维运行中具有综合性,在思维表达上就有新颖性,那么,其思维成果也就一定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效用性。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充分说明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因此,企业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教育,帮助创新型人才主动在思想上接受新、认识上感知新、思维上思考新,树立起强烈的“我要创新”、“创新舍我其谁”的创新意识。要经常性地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分析力、推理力、思维持久力、飞跃力等创新思维训练,帮助创新型人才突破从众思维、权威思维、经验思维、书本思维等常规思维瓶颈,掌握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人才大胆幻想,敢于质疑,善于联想,提高敏锐的观察力,扩展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视角。其次,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了创造性思维方法,就能自觉地开展创造性工作。因此,要动员和组织创新型人才到群众中去,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材料到文秘114 wenmi114.com-www.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二、企业要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环境 首先要有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要在全社会、企业内树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用创新去推动工作,去开创新局面,形成一个没有创新就是过,创新不罚过的氛围。无论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应把创新看成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振兴企业的具体行为,成为广大员工约定俗成的工作习惯。 二要为创新型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大胆使用创新型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大胆起用那些专业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烈,而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的人才。对这些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的“双冒尖”的人敢不敢用,不仅体现领导者的胸怀和胆识,还关系到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发挥。要本着德才兼备但又不因瑕掩玉的原则,宽容他们的个性和不足,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一技之长,发挥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不信任是抑制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对创新型人才,不应等他们成熟后才去使用,而是要主动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尽早接触课题项目,尽早进行创新锻炼,催化人才早熟。在使用过程中,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研究资金、足够的研究时间、足够的精神力量、足够的工作责任感。要鼓励其敢想和首创,但绝不能把创新与越位混为一谈,质疑与目中无人相提并论。 三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保护环境。创新类似于改革,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因此,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环境,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对创新取得的成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要允许在创新工作中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要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条件,让创新型人才毫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志搞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企业要培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机制 更新人才观念。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基础战略”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企业领导者要有爱才之心、惜才之情、识才之智、容才之道、用才之艺。要坚持看业绩、看能力,彻底纠正单纯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阻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才评价倾向。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废除“蓝领”、“白领”差别,打破干部、工人界限,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要采取强化培养与鼓励探索相结合、岗位锻炼与对外交流相结合、梯队建设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把继续教育与培训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建立继续教育与培养机制,与企业所需专业、技术的大专院校联姻,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培训基地,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企业要实行“实践锻炼——成长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让人才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成熟,培养造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创新人才。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创新型人才与创新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分配上向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倾斜,保证创造一流业绩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回报。另一方面,要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激励 机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鼓励用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采取智力要素以期权、股权等形式实行资本化的分配方式,突出创新者的中长期激励。同时,对创新型人才除参加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还可以给其办理人身意外和家财保险等商业保险,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企业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品质培养,奠定创新的基石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敢冒风险的精神。首要的必备的品质就是要有务实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向书本挑战。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要用超前的思维,自由的思想,敏捷的眼光,敢于否定,敢于扬弃。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创新型人才多试、多闯,敢试、敢闯。在有意见分歧时,要引导人才在干中求证;有风险时,企业领导要尽快消除他们的顾虑,并主动承担必要责任。要给创新失败者鼓劲再鼓劲。要帮助创新者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求得成功,重拾信心。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奉献精神。创新者要有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要考虑创新者必要的经济待遇和物质利益,但又不能忽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团队意识培养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没有奉献精神,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将举步维坚。
6.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性人才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普遍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据可查。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还有一个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设计科学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教学制度的设计及其改进。我们的大学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采用学分制。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所有主修都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还可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大学无论师生都很重视暑期学制的利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并设有表彰本科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美国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与我们大学生的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们的研究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严格按科研程序进行,因此,大学生从中受到的科学研究训练也是完整的。
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其改进。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之多的艺术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从而更有利于科学创造。美国大学也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据调查,37.6%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23.7%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关于教学方法,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如1999至2000学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内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MindandHand(动手动脑)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
人文环境的营建。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大学应使大学里的学者和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大学对国家负责的资本。然而,我国不少大学缺乏这样一种以科学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更没有将严谨治学作为研究科学的第一要务,浮躁、急功近利,媚上、媚钱和媚俗。在这样一种缺乏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缺乏以科学精神为人类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使命文化的环境里,能有几人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其二,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早期的清华大学能培养出一批如钱钟书、杨绛、季羡林、费孝通、曹禺、吴组缃等名家大师,也得益于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的文化营造。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国大学包括某些著名大学当前的问题是,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与之竞争的意识,尤其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并非有利。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正因此,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都要骄傲地告诉新生:在耶鲁,教导你们的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对照我国大学,有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少老师已经沦为教书匠,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住结论。更严重的是,我们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高水平的学术领袖型教师,而且缺乏美国大学那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明智的大学领导者,必然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位置,必然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失之意义。
7.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1952年,在美国纽约开了一个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阿尔弗雷茨每年都出席这个年会,主要是为了得到新思想,通过与陌生人交谈,与年轻人交谈,来获得新的启发。当时他做的实验物理学在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直接观测基本粒子。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质子组成。电子、质子、中子是基本粒子,它们构成原子,构成物质世界的一切。但当时物理学界还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直接观测到基本粒子。在会议最后一天午餐时,他旁边坐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芝加哥大学28岁的博士后格拉塞。格拉塞说,由于被安排在最后一场演讲,自己很担心没什么人会来听报告。阿尔弗雷茨也说:“是的,我也没有时间听最后一个报告了。你要讲的是什么呢?”格拉塞说,他受啤酒冒气泡的启发,产生一个想法,可能用来建造探测基本粒子的装置——气泡室。他的话开启了阿尔弗雷茨的思路。回去后,阿尔弗雷茨和同事立马动手,8年后,终于做出了液氢气泡室,将格拉塞的想法变为现实。变成现实之后,已与格拉塞的设想完全不同:乙醚换成了液氢,体积也扩大了许多,功能更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观测到基本粒子之后,物理学界轰动了,大家觉得那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定会颁发给阿尔弗雷茨,但最后却出人意料地只授给了格拉塞。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科学界的共识:科学上最伟大的进展都是来自于新思想;最好的创新人才,是那种最多地提出新思想的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就是最善于产生新思想的人才。 新思想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源动力,这一点格拉塞是一个例子,科学史上还有很多更好的例子。其实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原始创新,都是来自于年轻人。比如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发明微积分,是什么时候?是他二十几岁在剑桥学习的时候。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是什么时候?是他二十几岁大学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经过朋友家长的介绍,到瑞士的国家专利局做职员的时候。数学上还有一个更突出的例子,就是伽罗华。在他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伽罗华就注意到数学上一个几百年悬而未解的难题——高次方程的根号解。他用群论的方法,证明了一般的五次以上的高次方程没有根号解,而且导出了特殊的高次方程能够有根号解的条件。 创新人才就是像爱因斯坦、牛顿、格拉塞、伽罗华这样的人才。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跳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新思想,他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素质:能够跳出框框束缚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及高超的洞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和记忆力。这些素质比知识多少、经验是否丰富更为重要。 第一种素质是批判思维能力。年轻人的思想最不保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最少,所以最容易摆脱传统思维的框架,跳出来,产生新思想。2004年获得有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阿贝尔奖的数学家阿迪亚这样说过:“如果你待在一个领域的时间太长,你就像其他人一样思考;如果你是个新人,你就不会受周围人观念的局限。越年轻,你就越有可能做出真正原创性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最容易产生新思想。所以,科学界的共识是,最成功的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特别要注重保护年轻人的新思想,鼓励年轻人的批判思维能力。这就需要一种新型的教育。 第二种素质是想象力。想象力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人类能够战胜环境、战胜其他动物、成为自然界主宰的最重要的因素。想象力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人类的大脑利用已经知道的东西,去构造出现在还不存在的东西。因为想象力能构造出现在还不存在的东西,所以它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创新性工作的重要性,在爱因斯坦身上最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本人就是一个具有超高想象力的人。他上中学的时候是19世纪末叶,那时经典物理学已经成熟了,其两大支柱——牛顿力学和电磁场理论已经产生。爱因斯坦学了这些理论之后,就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我能够用光的速度随着光一起跑,我将看到什么现象?他的想象力就告诉他,用牛顿力学,我跟光一起跑,那么光就相当于静止了,这个时候我看到的是冻结的电磁场和电磁波。但是,用电磁场理论来看,电磁波会冻结是完全不可能的,电磁波是动态的、永远不可能冻结的,一冻结就没有电磁波了。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在中学时候就发现了经典物理学两大支柱互相矛盾。这就是他的想象力。想象力,在人类中间应该说是司空见惯的,是很多人在幼儿阶段、青少年时期都有的,只不过后来被压抑、被扼杀了。 第三种素质是洞察力。洞察力跟想象力一样重要。洞察力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在面临复杂事物的时候,不是靠推导,而是凭直觉,一下子找出复杂事物的关键和规律,然后找出办法来。真实的东西太复杂了,绝不像我们的课本上那样,更不像我们的习题或考试题那样,被简单化、被抽象化。真实的东西是什么因素都有的、错综复杂的,因此需要人的洞察力去找到它的规律和关键。我还是举爱因斯坦的例子。爱因斯坦在他的回忆录中认真解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他在苏黎士联邦理工大学上大学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学数学,而是选择物理学。物理学是最差的专业,物理学院没有大师,而且当时人都不看好物理学的前景,也不好找工作。爱因斯坦毕业后确实没找到工作,他到联邦专利局做过职员就是个例子。但是爱因斯坦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专业。为什么?爱因斯坦回答说,他刚进大学时受劝告也想过学数学,但他去数学系了解之后发现,数学有很多分支,他对每个分支都没有感觉,找不出关键问题在哪儿,他觉得每个分支都可能耗尽他一生的时间而碌碌无为。而他到物理系一看,虽然物理学也有很多分支,但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知道物理学哪些问题重要、哪些是关键、哪些是微不足道的。爱因斯坦没有世俗的观念,他并不考虑就业怎么样,所以就选了物理专业。爱因斯坦选择学物理,完全是凭他的感觉,他对物理很有感觉。这个感觉就是洞察力。 第四种素质是记忆力和注意力。记忆力不需要多说,大家都知道记忆力好不好对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对所有职业人员的重要性。所以我主要说一下注意力。大家对注意力的关注现在还不太多,实际上注意力是杰出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我们说爱因斯坦是高度创新人才,是因为他的注意力非比寻常,他的朋友在他逝世之后就说,爱因斯坦这个人跟常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能以常人只能集中注意力几秒钟的强度集中注意力几个小时乃至一天。他能这么超强度地集中注意力,所以他思维的深度就很深,他就能够找出常人看不见的规律。格拉塞、伽罗华等人也都是这样。注意力是创新能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创新能力的几种素质大都是来源于天赋,天赋这个东西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只能被压抑。而年轻时候被压抑的这种创新能力,到适当的时候,如果用适当的方法,并在适当的环境下,是可以充分恢复的。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后经历过的事情。我们以前也是应试教育,也是知识传授型教育。很多中国学生到了国外,在好的环境之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慢慢恢复,所以有不少中国学生在国外做出了杰出的成就。杨振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杨振宁年轻时候在国内接受的是知识传授型的应试教育,然后他到国外读研究生,重新享受了一次素质能力培养型的创新型教育,所以他有很好的背景。 杨振宁有一次讲话,回忆他的创新能力是怎么培养起来的。杨振宁讲,他当初在西南联大学物理的时候,在名师的指导下,量子力学的知识已经都掌握了。但是这种掌握只是应试教育的掌握,他对于这些知识是怎么得出来的一无所知。后来到美国,他的导师是当时的物理大师、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泰勒有非常多的新主意。他每天上班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抓住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话,说他又有什么新主意了。他讲着讲着往往自己发现错了,就不讲了;或者别人给他指出错误,就停止了。但是,他一个礼拜如果有20个主意,哪怕有一个站住脚了,那他的创新就不得了。所以泰勒这个人,创新能力特别强。泰勒给学生上课是从来不备课的,他经常很忙,该上课的时候就来了,来了问学生“上次我讲到什么地方了”,学生告诉他讲到哪儿了,然后他就在黑板前边想边讲。再伟大的大师,如果没有准备,边想边讲都免不了误入歧途。这个时候杨振宁就很兴奋。因为量子力学杨振宁已经学过,知道泰勒要出错了。他不是幸灾乐祸,而是觉得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机会来观察泰勒这样的物理学大师是怎么发现错误的、怎么解决错误问题的、怎么找到新办法的。他描述说这时泰勒的脑袋好像伸出了很多天线,到处探测看看出路在什么地方、问题在什么地方。所以他有机会从泰勒身上观察到物理学大师是怎样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怎么感觉到困难、又是如何想到办法解决困难的。这些是课本之内得不到的。这是杨振宁觉得学习上最有收获的地方。 杨振宁讲了这个故事后,还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就是他跟着泰勒读研究生时,经常被泰勒带着去参加系里教授们每周一次的聚会。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天南海北地议论当时发生的各种事,没有人准备作学术报告,但是大家互相分享各种信息。有一次一位教授讲某个实验室做了个实验,观测到一个现象,应该是一种基本粒子,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讲完了,泰勒就说:“噢,我能够解决这个基本粒子,我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然后就给大家讲。泰勒最终没有讲下去,因为人家给他挑出了很多毛病。但杨振宁回去之后仔细思考,发现泰勒的错误只是一个小错误,如果把这个错误修改了,就通了。于是,他第二天写出了一篇论文,这是杨振宁一生中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这篇论文,就是他从大师们的互相争论中受到的教育、启发。这个例子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创新素质如何能够恢复、如何能够进一步培养,最关键的是要有浓厚的研究气氛,要跟一群一流的研究人才在一起。创新素质和能力,不是说谁教你,或者写本书你看了这本书就会的,不是说一二三四五几个步骤怎么做就能恢复的。创新能力的恢复,必须要有身临其境的感悟,才能明白它是怎么一回事。就像写小说,找个小说家给你讲要点一、要点二,你还是写不出好小说,你必须到生活中间、从阅读当中去体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小说家。
8. 企业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企业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思为行之先。在创新活动中,没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作用,是不可能具有创造性成果的。掌握了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思维方法上就有了求异性,在思维状态上就有主动性,在思维结构上就有灵活性,在思维运行中具有综合性,在思维表达上就有新颖性,那么,其思维成果也就一定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效用性。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充分说明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因此,企业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教育,帮助创新型人才主动在思想上接受新、认识上感知新、思维上思考新,树立起强烈的“我要创新”、“创新舍我其谁”的创新意识。要经常性地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分析力、推理力、思维持久力、飞跃力等创新思维训练,帮助创新型人才突破从众思维、权威思维、经验思维、书本思维等常规思维瓶颈,掌握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人才大胆幻想,敢于质疑,善于联想,提高敏锐的观察力,扩展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视角。其次,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了创造性思维方法,就能自觉地开展创造性工作。因此,要动员和组织创新型人才到群众中去,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材料到文秘114 wenmi114.com-www.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二、企业要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环境
首先要有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要在全社会、企业内树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用创新去推动工作,去开创新局面,形成一个没有创新就是过,创新不罚过的氛围。无论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应把创新看成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振兴企业的具体行为,成为广大员工约定俗成的工作习惯。
二要为创新型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大胆使用创新型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大胆起用那些专业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烈,而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的人才。对这些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的“双冒尖”的人敢不敢用,不仅体现领导者的胸怀和胆识,还关系到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发挥。要本着德才兼备但又不因瑕掩玉的原则,宽容他们的个性和不足,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一技之长,发挥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不信任是抑制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对创新型人才,不应等他们成熟后才去使用,而是要主动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尽早接触课题项目,尽早进行创新锻炼,催化人才早熟。在使用过程中,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研究资金、足够的研究时间、足够的精神力量、足够的工作责任感。要鼓励其敢想和首创,但绝不能把创新与越位混为一谈,质疑与目中无人相提并论。
三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保护环境。创新类似于改革,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因此,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环境,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对创新取得的成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要允许在创新工作中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要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条件,让创新型人才毫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志搞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企业要培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机制
更新人才观念。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基础战略”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企业领导者要有爱才之心、惜才之情、识才之智、容才之道、用才之艺。要坚持看业绩、看能力,彻底纠正单纯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阻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才评价倾向。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废除“蓝领”、“白领”差别,打破干部、工人界限,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要采取强化培养与鼓励探索相结合、岗位锻炼与对外交流相结合、梯队建设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把继续教育与培训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建立继续教育与培养机制,与企业所需专业、技术的大专院校联姻,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培训基地,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企业要实行“实践锻炼——成长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让人才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成熟,培养造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创新人才。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创新型人才与创新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分配上向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倾斜,保证创造一流业绩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回报。另一方面,要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激励
机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鼓励用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采取智力要素以期权、股权等形式实行资本化的分配方式,突出创新者的中长期激励。同时,对创新型人才除参加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还可以给其办理人身意外和家财保险等商业保险,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企业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品质培养,奠定创新的基石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敢冒风险的精神。首要的必备的品质就是要有务实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向书本挑战。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要用超前的思维,自由的思想,敏捷的眼光,敢于否定,敢于扬弃。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创新型人才多试、多闯,敢试、敢闯。在有意见分歧时,要引导人才在干中求证;有风险时,企业领导要尽快消除他们的顾虑,并主动承担必要责任。要给创新失败者鼓劲再鼓劲。要帮助创新者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求得成功,重拾信心。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奉献精神。创新者要有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要考虑创新者必要的经济待遇和物质利益,但又不能忽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团队意识培养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没有奉献精神,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将举步维坚。
9. 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都必须成为一切基础工作的目的。这句话不仅对科学家适用,对创新型人才同样适用。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与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只知道人云亦云,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超越常规,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不可能发他人之所未发。
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学校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因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