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化
1. 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在哪里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对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追求,提高城镇内在承载力,实回现产业发展和城答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让“人”完成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进城者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城中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快速发展但并不牺牲生态,相反,绿色之城、山水之城,让城市更显宁静。
产城、景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新型城镇走出了一条彰显品质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新农村的今天和未来。美丽乡村链接着村与城,是小城镇的重要组成。
质优价廉太阳能路灯厂家,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对一根据你们当地的情况,专门定制生产适合你们当地情况的太阳能路灯。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节省了不少的金钱和人力。当然你如果感兴趣,也可以申请潢川利民科技的代理,技术方面厂家会全程负责,你只需要跑单子就行,赚钱也非常容易。 这是我的实际操作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2. 如何理解十八大以后的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城镇化问题,对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将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自中央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纷纷展开讨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一是以人为本的视角。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为主导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增进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不仅市民要更幸福,而且农村转移人口也能获得同样的幸福感受。其基本特征是全面协调、集约高效、人文活力和公平共享。
二是城乡建设的视角。认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等于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老城区重点是对棚户区、工厂外迁区等进行改造和环境治理,使之成为适合人居住的商业区和服务区;新城区是指开发区、实验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新社区就是新农村建设。
三是农民市民化的视角。认为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民转入城市,并融入到城市的正常生活之中。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关键。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单纯追求城镇化速度,更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是农村发展的视角。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绝不是强迫农民离开土地,强制搬迁上楼,远距离地涌入大城市,而是农民自主式的城镇化,就地融入城镇。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既要鼓励和支持异地转移就业,更着眼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还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不抛弃和遗弃农村,反而以农村繁荣为前提条件,农村人口也能享受城镇均等的公共服务。
五是综合的视角。不少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是采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高度关注农民市民化,着力解决城乡和城市内部“双二元结构”,以人为本、次序协调、城乡一体、融合共享的城镇化。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人本城镇化、市场城镇化、文明城镇化、特色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城乡统筹城镇化、集群城镇化和智慧城镇化。
二、正确看待城镇化的作用
大规模人口城镇化,不仅会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而且会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人预测,到2015年如果中国城镇化率提高到55%,城镇人口增加到7.7亿人,将会增加投资和消费11.9万亿元;到2020年如果中国城镇化率提高到60%,城镇人口达到8.7亿人,将会增加投资和消费25.3万亿元,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5个~6.8个百分点。还有人认为,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所产生的资金需求(包括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将超过40万亿元,由此可以支持未来7%~8%的中速增长。
也有人认为,城镇化主要拉动的是消费,而不是投资。甚至不应该用投资这个词,应该用投入。因为投资是以回报为目的,而投入不以回报为目的。有的则认为,城镇化不应是经济增长“工具”,如果为追求经济增速而借用城镇化美好愿景作“幌子”,新型城镇化可能将重蹈覆辙。甚至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现在被炒得太热了,要警惕城镇化“宣传”热过头,谨防把新型城镇化当成一个投资题材炒作。
还有一些人认为,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肯定是有的,但不宜夸大;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将可能取代出口成为拉动高碳增长的关键因素;如果缺乏制度层面的改革,当前政府主导的快速城镇化很可能会加快引爆地方债务风险;目前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变成了“跑马圈地”工程、“门脸妆点”工程、“揠苗助长”工程、“弱肉强食”工程,通过填海、削山、圈地等盲目造城,引发了城镇化风险。各界普遍认为,城镇化不能变成“炒地皮”、“房地产化”。
三、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取向
最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有人认为,要控制北上广杭等特大城市规模,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尤其是县城,使之成为未来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还有人认为,城镇化既包括大规模的城化,也包括规模适宜的镇化,其重点不在城上面,而应该在镇上面。针对小城镇存在的粗放扩张、大量占地、盲目圈地等问题,也有人认为,小城镇建设不能“冒进”,要走特色、集约、节能、生态之路。
二是让城市群承载城镇化。有人认为,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未来中国农民进城主要靠城市群来吸纳,要引导人口向城市群之内转移,产业向城市群之外转移,形成双向流动的局面。还有人认为,不能把城镇化等同于搞城市群,也不能夸大城市群的作用,中国人口不可能都集中在城市群,城市群毕竟只是少数。
三是走均衡的城镇化道路。有人认为,城镇化只有均衡协调才能健康可持续,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依靠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另一方面通过做大县城实施农村城镇化,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要依托县城建设不同规模的城市。还有人认为,实施就地城镇化战略,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四是促进城乡共荣发展。有人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是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实现的,其结果成就了城市的崛起,导致的却是乡村的塌陷。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以“城乡共荣”为前提,绝对不是要消灭农民、消灭农村,而是要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共存。
五是加快城镇化转型。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型,即由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转型,由高能耗的城镇化向低能耗的城镇化转型,由数量增长型城镇向质量提高型城镇转型,由高环境冲击型城镇向低环境冲击型城镇转型,由放任式机动化城镇向集约式机动化城镇转型,由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转型。
六是强化社会管理。有人认为,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经济建设,政府推进城镇化的基本任务应当是社会建设,为农民选择定居地提供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是“社会投资拉动”而不是“投资拉动”。还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不能忽视公民社会建设,要把新型城镇化与公民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开辟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行途径。
七是实行多元化模式。有人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实行多元化模式。各地的城镇化,绝不能化成一个样。还有人认为,文化是城镇化的灵魂,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质,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让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特色积淀,成为永恒的城镇风景线。
四、稳步有序推进市民化进程
推进农民市民化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核心,也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关键环节。目前,进城农民市民化面临着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和随迁子女教育四大难题,而且面大量广成本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有人认为,基本解决农民工中存量和增量的市民化至少要用10年时间。还有人认为,从政府财政支出的角度看,在2025年前基本解决进城农民市民化将是可行的,预计每年需要解决2500万人,其中消化存量1300万人,按平均每人10万元计算,市民化总本2.5万亿元,其中需要政府负担0.83万亿元,约占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7. 1%。不少人主张,当前应以4000万举家搬迁的农民工作为突破口。
稳步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重点是加快户籍、土地、社会保障、行政体制等方面改革。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普遍认为,关键是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权利和福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公民身份和权利的平等。有人主张1~2年内实现中小城市(镇)户籍全面放开,3~5年实现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户籍基本放开,8年内把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居住证统一,实现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管理。还有人主张,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对常住外来人口统一发放居住证,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并享受本地部分公共福利;到2020年全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取消居住证,实行居住证与户口并轨,即完全按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多数人认为,要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真正进入市场;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同权同价参与城镇开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让农民带着资产进城。还有人认为,农民的土地被城市征用,没有必要在按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同时,非要让农民丧失对原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大家认为,应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分阶段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人认为,应将农民工全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市低保,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也要逐步对城镇常住外来人口开放,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对接和跨区域接转。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普遍认为,要研究制定符合新情况的设市标准,完善中国的市制制度,尽快恢复建制市设置工作。有的认为,应降低设市标准,允许一定规模的建制镇设市,为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创造条件。还有的认为,要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变“以大管小”为“以大带小”,并在政策安排上更多地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过度夸大“撤镇设市”,过度强调称谓改换和级别调整的作用,很容易出现跟风潮,产生攀比和浪费现象。
3. 区别城市统筹,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城市统筹和城乡一体化,都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或者说基本特征之一。新型城镇化有6个基本特征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让“城”、“乡”互动发展,形成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核心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内容看,城乡一体化也可以说是城乡统筹的目标,而城乡统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4. 中国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背景以及推进路径是什么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专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属,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同时也面临许多突出问题,需要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
路径:第一,协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缓解部分大城市由于人口膨胀和产业粗放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第二,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导工业化从粗放、速度型转向集聚、效益型,改革完善制约农民进城和流动的体制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促进工业化引领城镇化、城镇化支撑工业化。第三,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合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性还包括协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协调流出地和流入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等。
5.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谁提出的~~急求~~所谓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最早2007年4月提出的, 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和发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生态文明论,作者张荣寰。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这段话也出自张荣寰的《生态文明论》 ,
还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规划建设的生态文明城镇集群。””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民为本、发展人文、生态宜居、产业优化、城镇联动、走廊便捷、循环持续、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具有独特竞争力、自优化的生态产业群。新型城镇化是空间调整的最高艺术。“
6. 如何全面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的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无疑,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要走的是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适合现有国情加快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大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目前尚未有标准的定义。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内涵。
1、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依托,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进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实现“三化”有机融合。同时,新型城镇化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以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现代化结构。
2、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
3、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合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注重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注重生产凡是和工艺流程创新升级,推动城镇向数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识域方向发展,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促使城镇地理空间优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共同繁荣,造就城镇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4、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只有劳动力的非农业化和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仅有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优化,而不能让进城农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没有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也称不上高质量的城镇化。要改革城镇人口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住地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7.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型城镇化是当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判断是就其现实意义而言的。从长远看,新型城镇化的意义非常广泛,概括来说,它是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
自16世纪起,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主要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一部分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转型,而且带动了其他国家的转型。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转型,是19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因为中国人口最多,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社会
形态几乎始终未变的大国,而且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的,不仅内生动力不足,还时时出现抗拒的力量,所以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最艰难和最
复杂的。
更特殊的是,中国没有为西方国家所裹挟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在起源于西方内部的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帮助
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转型之路。经过最近60多年的探索,中国不仅没有照搬西方那一套,也摆脱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当然,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方向是明确的,但许多重大问题还有待在社会转型的实践中逐步解决。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新型城镇化就将是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就此而言,新型城镇化应当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
比如说,国家结构完成转型之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将是什么样,目前还很难作出描述。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打破中国原有的金字塔结构,从资源向权力中
心集中的结构向资源均衡分布的结构转型。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体制,尤其是资源,始终是附着于权力的。但新型城镇化将使权力和资源之间
的关系形成新的规范,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核心和关键内容。
比如说,社会结构完成转型之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将是什么样,也将取决于未来中国人的智慧。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打破资源随着权力集中的结构,而且
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的个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必将取代人们对权力和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关系,社会组织也将随之得到极
大发展,从而形成国家和社会之间新的平衡。
比如说,观念结构完成转型后,社会思想关系将是什么样,也需要探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表现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将以崭新的内
容和形式呈现在未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新型城镇化将携带工业文明和现代信息技术,去“化”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即传统农业文明,在工业化和农业现
代化的基础上,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无疑,十几亿人口的城镇化,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必将涌现出如群星般璀璨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科
学家,他们将均匀分布在广大城乡,从而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和完成后的中国人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食粮,并塑造未来中国文化的崭新特质和巨大魅力。
由此而来,新型城镇化的规划需要从中国社会转型的战略高度去制定和实施。
首先,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民营经济。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以个人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也
是塑造独立人格的最有效手段,是建立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础。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国有经济的参与和推动,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政府推动的经济社会建设重大
项目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没有发达的民营经济,城镇化就不可能最终完成。
其次,更加注重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基层民主制度更必须表现为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没有十分具体细致的法制体系,新
型城镇化也是不可能的。无疑,完善的法律制度绝不可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一定是社会公众对自身治理社会的方式的规范。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是居民自
己的城镇化,而不是长官意志的城镇化。
第三,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规划绝不能仅仅是经济建设规划,也绝不能以种种清规戒律去阻碍未来新文化的成长。如何在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布局,必须成为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
8. 新型城市化的介绍
一般说来,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表示。这种城市化可以称之为“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 实际上,城市化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其复杂程度远非可以用人口转移程度来反映的。比如,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城市化程度很高,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却不高;又比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超过80%以后,城市人口发生了逆向流动,即人口由市区向郊区回流,富人们纷纷到郊外居住,人们称之为“逆城市化”或“郊外化”。显然,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虽然在回落,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停滞,城市化仍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不过,这已经不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而是另外一种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可以称之为“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那么,在我国,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所表示的城市化率,是否越高越好呢?恐怕不能一概而论。近十几年来,我国许多省区大面积地推行“地改市”、“县改市”、“乡改镇”体制,还有一些城市调整了行政区划,用行政办法将郊区划入市区,或者将一些市辖县整体上改为市辖区,一份文件就在一夜之间把大批农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表面上看,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是,这种改制或行政区划调整只是改变了区域的概念,扩大了一片“概念性市区”,而并没有改变那里的经济社会结构,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依然很突出。当然,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将郊区改为市区,或将辖县改为辖区也是很必要的,但这并不能表示城市化程度提高了,这些“概念性市区”仍然需要继续推进城市化,不过,这里的城市化已经不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而应该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所以,城市化的发展形态有两种模式,或者两种发展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显然,前者是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后者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必然会由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即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必然会走向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但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是否要发展到很高的程度,比如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城市化率达到80%以后,才能进入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呢?或者说,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程度还比较低的时候,是否可以同时推进结构转换的城市化?城市化的两个阶段并非是分隔的,而是有联系的,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也会发生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在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同时,也会发生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但对我国而言,由于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多,更需要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加快推进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这种强调结构转换的城市化,可以称之为新型城市化的道路
城市化是指人口等生产要素由农村流入城市所引起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化过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即新型城市化是科学城市化。
关于新型城市化的定义研究方面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体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城市化,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化。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何转移,使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继续推进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大力推进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道路,称之为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三种观点认为城市化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而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镇人口在全国和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村比例相应下降。
二是城镇的形态和分布,由各自独立的状况变成联系密切的城镇系统。
三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散,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城市居民”第三种观点认为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过去我们认为,城市化主要是建设城市和发展城市。因此,“我们应当把城市化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农村。这也可以说是反弹琵笆。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
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化的科学含义,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市化。前一层次的城市化含义是形式,后一层的城市化含义是内容。我们应当把评价城市化标准的重点放在后一层次上。由于农民和农村是城市化的重要对象,考察中国的城市化还应包括农村居民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提升,即逐步向城市靠近。
从城市化的本质来看,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更应该是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统一的过程。 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1.集约高效。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集约高效的城市化道路。集约高效就是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突出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业城市。
2.功能完善。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结合起来,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化道路。功能完善就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种类城市功能,不断培育城市个性,形成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城市。
3.社会和谐。把新型城市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道路。社会和谐就是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建设和谐城市。
4.环境友好。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环境友好就是着力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5、城乡一体。把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城乡统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
9. 新型城市化的定义
新型城市化战略是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将实现10个协调发展,目标是使人口与空间实现两次转变,即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实现城乡平衡。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区化为主,即郊区人口占50%,中心城区人口占30%,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20%,人口在三个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取消户籍限制,建立信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