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美
㈠ 作为一名艺术的研究者,一个美的学生,我该如何创造美
艺术发掘与创造需要:
纯洁的心灵、生活的热爱、虔诚的态度,深入的生活、献身的精神、饱满的激情,最后是否有勇气面对人生困苦和磨难!没有假恶丑暗影就没有真善美的光明,这是最好的审美源泉。
赠贝多芬名言: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㈡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那你需要知道他们眼中的美,只有知道了他们眼中的美的样子,才能让他们创造美的事物
㈢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公民如何创造美实践美
此问题实在是涵盖太广。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思想道德品质,追求高的道德水平。
2.从小事做起,重在行动与参与,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推陈出新,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4.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创造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大众文化。
㈣ 从审美角度如何创造美的作品
从我这一个普通人来讲,只知道:不要产生审美的疲劳,首先换然一新接震撼再接着迷入。回味无穷啊!(^_^)
㈤ 如何创造美丽与影响力 请详细回答.
一个人的魅力,不在于图有的外表,而是内涵与人格。美是不能从外貌判内断出来的,美也不能容从一瞬间感悟到的,只有内在美与外在美交替,经过长时间的生活,才能让人感受到你真正的魅力。
你说的影响力我还是颇有感触的。给你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不是在影响别人,就是在受别人影响中渡过。
做为一个现代人,应该成为有影响力的人:领导就是发挥你的影响力影响别人。何谓影响力?就是一个人从“内在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形象,并散发出一种自然的魅力,进而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的一种力量。”你想影响别人,引导社会的脚步,就必须做到“戒”、“定”、“慧”。何为“戒”、“定”、“慧”?
“戒”是止恶修养:依或资定
“定”是息缘静滤:依定生慧
“慧”是破惑认真:依慧成佛
每个人对于他人的影响都不同,但相同的是,你只由靠自己的人格树立起他人对你的敬仰、威望、信任,你才能更好的发挥你的影响力、领导力,从而实现你心中的目标
剩下的就靠你自己感悟了!
㈥ 如何创造美国
【建立过程】:
1607年,一个约100人的殖民团体,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多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和其他国家。欧洲移民通过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抢夺其财物,大规模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18世纪中叶,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它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张,逐渐使他们意识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从而萌生独立的念头。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反英国殖民者倾销。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点燃战火,北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5月,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于7月4日签署著名的《独立宣言》,以此为契机,《独立宣言》被认为是美国建立的开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国作为国庆日。
【国家简介】:
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波多黎各自由邦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其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国总面积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修正为963万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人口3.1亿,通用英语,是一个移民国家。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 ,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创新等实力领衔全球。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技术水平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其科研经费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业之多、科研成果之丰富堪称世界典范。虽然当前面临各种国内外问题,美国还是因其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健康的生活环境、顶尖的教育资源等,继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追逐美国梦。
㈦ 如何创造美并发现美,有长一点的文章吗 急啊!!!
美丽的清晨,美丽的校园
转眼,我已经在校园度过了三个春秋,校园的一切都是美的,美得让人无法忘记,校园清晨的美丽,成为我记忆中最亮丽的风景,把那美的一角展示出来,表达我对母校培育我三年的感谢与对她的祝福。
当第一道曙光爬过校园那道阻隔外界世俗喧嚣与烦恼的围墙,投向这一方圈着知识与智慧,圈着永远至尊的净地时,最早迎接黎明的是我们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清早锻炼的同学在五线谱似的跑道上跳着,跑着,就像一个个跳动的活泼的音符,构成了一曲生气蓬勃的交响曲,不断奏出“拼搏、奔跑、追赶”的强音和“嬉戏、玩耍”的乐章。校园早晨独有的节奏之美,成为我最熟悉的旋律。
第二道曙光给了种满花草的花圃。白茫茫的浓雾渐渐地散开了,水晶般晶莹的露珠,成了点缀花瓣和绿叶儿的花边。花瓣上的饱满的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晨风吹拂下像一个个水晶玻璃球在滚动。一阵阵淡淡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清晨的校园,清晨的梦。我的初中三年,就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度过。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走了,但那情那景那美依旧永远在身边。
太阳把第三道霞光投向了教学楼,金色的霞光把它从背景——广阔的天空中勾勒出来,好巍峨!透明洁净的窗玻璃映衬着初升太阳的光华,明敞的空间洋溢着温暖与活力。辛勤的园丁与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着知识的传承与人性的提升。校园中的水潭也倍受着晨曦的青睐。闪烁着细碎鳞纹的清澈见底的水与斑驳弯曲的石桥给人的是一种古老的平静与祥和。潭边那参差的垂柳却在晨光下伸展和梳洗自己嫩绿的枝叶儿,它们身上洋溢着绿色的生命活力。
校园的香气与色彩,总是美得让人动容。
美,就在身边。
美,就在衡山县第三中学后面的小山上。在三中后的小山上,有一水潭,名曰白龙潭。
这天傍晚,我来到山上,来到白龙潭边。这向西缓缓流去的潭水,清澈,晶莹,透亮。白龙潭很蓝,它蓝似天空,但比天空蓝得纯正;它蓝似海洋,却比海洋蓝得晶莹;它蓝似俄罗斯小姑娘那蓝晶晶、水灵灵的眸子。白龙潭潭边,有一层石块。石块有棱有角,虽参差不齐,倒也别有一番情趣。晚风轻轻吹,潭水微微地涌向前方,却着小小的涟漪,一层又一层。风大了,潭水猛烈地向前涌,拍打着边的怪石,溅起小小的水花。呵,真美。
夕阳西下,残余的,微微的阳光,终于恋恋不舍地告别这晶莹的潭水。夕阳的倒影映在水中。啊,那一层一层,那一条一条的半圆的水纹线条,难道不是在勾画着夕阳的身躯?线条慢慢向下勾画着,很深,也很密。仿佛已到了水底,颜色也由赤变黄,渐渐过渡。嗯,很美。
看着潭水,我心中感慨万千。猛一抬头,看见对面的草地上,有朵朵小花:紫的、黄的、红的、蓝的……不计其数。似乎要把这碧绿的草地点缀得光彩夺目。草地的深处,是树林。在这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几座黑瓦白墙的砖瓦房时隐时现。我似乎已到了诗中画处。哇,好美。
“扑嗵”的声音一阵接一阵。我回过神来,看着下水游泳的人把平静的潭面打破。嬉戏声、打闹声、尖叫声汇成一片,给这寂静的白龙潭带来了生机。
几个不会游泳的小姑娘坐在石块上,静静地看着别人戏水,任凭潭水漫过她们的小脚丫。
“扑嗵”!一个戏耍的女孩踩在石块上,脚下一滑,不慎跌落水中,她大声呼救,游泳的人们立刻游过来,大家纷纷拉住女孩,将她送上岸。又从自己带来的干净衣服中取出外套给女孩披上。啊!真美。
天蓝,水蓝;草绿,林绿;心美,人美。这是诗中,这是画处;这是神奇的大自然;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美,就在山上的白龙潭;美,就是人们美好的心灵;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㈧ 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以表现自然美的《草原》、《火烧云》;表现社会美的《捞铁牛》、《诚实的孩子》;表现艺术美的《月光曲》等等。这些文章不仅表现客观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和经过加工塑造的艺术美,而且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又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重视美育渗透,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 引导观察感受美感受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叶圣陶先生也有一句名言:“只要动手去采,随时都会发现晶莹的宝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观察。世界就像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间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也都是观察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感受图画之美。如在教学古诗《小池》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想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学生很快就看出图上画着泉眼,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
㈨ 怎样创造生活的美
美有很多方面。就拿人来说,有外表相貌美,健康美,内在美等。
我们生活的周围相信就有更多美的地方。所以首先我想说的是你
要去发现生活的美。第二我想说的是,通过
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通过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修缮周围的
实境美。
㈩ 如何创造美的人生的论文
“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只要有一个好故事和听你倾述的人”。这是昨晚看的一部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话。可主人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人生观,放弃了希望,永远地离去了。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打动人心的作品了,很久很久了。今天上午于十点又在央视六套重看了一遍。
主人公的名字叫1900,是在一艘古老的如同一座城堡的蒸汽机驱动的大海轮上的餐厅中被一个黑人锅炉工捡来的弃婴,他们相依为命,可幼年时“爸爸”即因工伤去逝,他躺在病塌上听着“儿子”的叫声微笑地去闭上了眼睛。
1900是船上的“儿子”,他长大了,他所有的才能即是一个有着很强的音乐领悟能力的脑子和精粹的钢琴演奏能力,曾击败过著名的爵士音乐创始人一位蛮横的黑人音乐家的挑战。
他一生都生活在船上,从未下过陆地。除了他的精神世界,他只有一个演奏小号的知心朋友。最后他终于因与这个社会的不容而与这艘古老的大船同归于尽了。
整个电影是由那个小号手的断续的回忆构成的。古典、伤感、怀旧而迷人,豪华的场面,鲜亮的各种服饰等等本可编织出一幅幅鲜艳得令人炫目的画面,可影片却好象故意将其弄得黯淡和迷茫,有些类似古典油画的那种色调,使本就伤感的情绪更加凄迷而感人。然而却一丝也看不出刻意做作,如同张艺谋的那些所谓杰作。整个影片就如同在听一个人平静地娓娓叙述着一个从前的故事。甚至令人不敢相信这是意大利的影片,极类似英国的一些不朽的影片的情调。
生命是一个人的一切,而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高贵的灵魂。在这个灵魂中,爱情又是仅有的一切。可以说在现实中是没有1900这样的人了,他的一生表面上只为这只孤独的在海上到处飘荡的大船而存在,实际上我以为他只是为着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纯粹的灵魂而活着。他不想融入“陆地”的现实,当他看到望不到尽头的高楼林立的城市时,他觉得茫然、害怕、厌恶。也只有1900才是真正只为自己的灵魂而活着。其他的人都在舍本求末地异化着人生。当然每个人的灵魂都是高贵的,没有高低之分,问题是人们往往用别的东西将其异化了,使人辨不出灵魂原本的形状了。
他只能用他的即兴的音乐来表达和诠译他的情感,他所有的爱,对“父亲”,对这艘生命之船,对他的唯一的朋友,以及对那个与他的生命擦肩而过的陌生姑娘的爱,都是那么纯静,无声,腼腆和真挚。最不能令人忘怀的是那首他第一次而且亦是唯一次录音时,对着舷窗外那个姑娘而在钢琴上娓娓倾述的那段很简单却异常优美的爱意和向往的音乐,美得让人只能在心灵深处默默地流着泪。请听那段录音时的弹奏吧:请按动黑三角播放按钮收听
(可惜因临时想起要录音的,没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录音环境,且前奏也没录下来,只录下主题,此外爱人在厨房炒菜的声音亦来杂其中,见谅)
那是一段多么短暂而又多么纯洁的感情呀,仅仅默默地隐藏在心底,即使深不见底,表面却依然非常平静,并不是为了得到,而只求能用音乐表达,眼睛的遥望和简短的话语,就胜却无数人间的那种激烈的拼死拼活的行为和大言不惭的夸张的言语以及孔雀翘尾式的歌叫。爱情,这种人类纯而又纯的感情,灵魂中最弥足珍贵的精华,是不能随随便便地表达的,特别是借助一些下三滥的书和歌曲。只有在1900灵魂中体现出的这种隐隐的忧伤的深深的仅自己才知道的这种爱情,是不能随随便便献给一个不配得到它的人的,特别是那些下贱的(当然不是指影片中的那个好姑娘)虽然表面上很体面很风光很有本事的人。这种只有在精典作品中才真正出现过的感情除了诗歌音乐和默默无语外,就再也找不到它所存在的载体了。
当那段音乐在片首和中间不时地出现以及于片尾以变奏的形式最后出现时,你的心真可以说美好得有些让人承不了。优美、伤感、纯洁、一往情深却又如水中月镜中花的无奈,令人如此遐想,如此黯然神伤。如同纯静的音乐,使你不想再回到冷酷的现实中去。年轻时我曾想:人生,只要在努力工作能解决温饱的前提下,何不钻到我所喜欢的书籍、诗歌、音乐等美好的东西中去,尽情地享受?别的一切,真的一点也不稀罕。如同在这艘古老的蒸气机推动的豪华大船上演绎的全部的人生,和这八十八个琴键上演绎出的那无限丰富的人的内心世界。现实如此丑陋,如同那千变万化纵横交错的城市,望不尽各种欲望的尽头,只有大海才如此纯静,单纯,透明,一眼可望到头,还有人们那原生的善良的心。
有一幕感人的场景:当他在低等仓为那些下等人即兴弹奏时,周围的那些形态各异,黝黑肮脏的脸上,都突然呈现出那么美丽真挚的表情,人们一边专注地欣赏感动着,一边不时地啃嚼着面包、苹果,纺织着毛衣等,琴师的心随着手指渐渐地与这些人们善良真诚的心交融在一起,并逐渐达到一种完全共鸣的高潮,一位意大利农民提出要这位从没听过意大利乡间舞曲的钢琴师演奏塔兰泰拉,音乐家仅凭这些人哼唱出的几个音符就娴熟地演奏起来,那飞快而难度极大的指法和南欧人的火热激情瞬时水乳交融又如水银泻地般漫延开去,人们在美妙激情的乐曲中全都欢快地跳跃抖动起来,这些形形色色,面目粗犷甚至丑陋至极的下等人是那么地感动快乐,他们美好善良的天性充分坦露无遗,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虽然面目丑陋,吃相丑恶,没有风度,然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诚实地吃着自己挣来的粗黑的面包,创造着美好的世界,此时音乐家把他们虽然饱经苦难却天真爽朗无比善良的天性充分挖掘和显露出来。看着这些可爱的面孔,能让你由衷地同情和爱上他们。这个场情真让人感动。
一个高贵的灵魂,在默默飘泊的人生中,从孤独到辉煌,再到沉寂,象颗瞬时划破夜空的流星,除了仅被一个唯一认真听其倾述的人在心灵深处默默地怀念着外,就再也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如同那盘他唯一的已经破碎的录音母片一样。谁知却深深地感染着另一个毫不相干,命运迥然不同的陌生人。那支曲子将久久地回旋于这个陌生人也就是我的脑际,伴随着对人生的回忆,对美好的憧憬,以及对往事的深深的忧伤,一种只有男子汉才有的沉默的忧伤。
船终有被淘汰的时候,如同一个人的生命,终有尽头。可船上生船上长,一生都没踏上过陆地的1900却选择了与船共同结束生命的命运。当老友用临时修复好的那盘录音母盘在破旧的已被装上上百吨炸药的船中播放时,终于将隐匿于船中的钢琴师招唤出来,可还是没有劝成他出船,海上那平静以及只与音乐相伴的短暂的一生将成为他永远的经历。我简直不想再重复他们最后的诀别。他和他的船及音乐,亦即他唯一的生命一起在爆炸的火光中升入天堂。影片中爆炸前的一瞬的一个镜头:最后的音乐中,他的双手在空中模拟地弹着(钢琴已被拖走拍卖),弹着……
人生,我终于想通了小时老是想不通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有诗才的受到苏联人民那么热爱又有那么多荣誉的马雅可夫斯基为何会突然自杀?人们总是从政治角度去想象,可我现在明白了:人生,他情愿在只有自己内心世界创造的美好人生中离去,而不愿在丑陋的现实世界中,在诗一般美好的心灵与各种丑恶的矛盾中痛苦地终老。大概只有天堂才是最美好的。
去他的,规定!
去他的,战争!
去他的,这个丑恶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