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风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A. 候风地动仪和地震观测是谁发明的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由中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78~139年)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制成。
候风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其外形像一个大酒樽。地动仪里面设有精巧的结构,主要有竖立于仪体正中的“都柱”(相当于一种倒立型的震摆)和“都柱”周围同仪体相连接的“八道”(8组杠杆机械)。“八道”分别置于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上。在樽的外面相应地设置8条口含铜珠的龙,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一旦发生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动而失去平衡,这样就会触动“八道”中的一道,使相应的龙口张开,铜珠即落入相应的蟾珠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曾成功地记录了发生于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发生在甘肃临洮一带的一次地震,从而证明了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观测得知地震发生方位的实录,类似的仪器,在欧洲到公元1703年才试制成功。
B. 候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
候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张衡
C. 我国古代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汉代的张衡
D. 候风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是汉朝的张衡
E.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发明于哪个朝代
地动仪是东汉时期张衡所发明的,此项发明对后世地震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人类最大的敌人便是大自然,它们不可预料,又具有强悍的杀伤力,随时都可能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后来古人通过观测星象预计风雨雷电的发生,但对于破坏力极大的地震一直束手无策,直到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人类才第一次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动仪采用精铜铸造而成,成圆形,直径八尺,顶端微微凸起,形状类似古代的酒樽,外面刻满了鸟兽等装饰花纹,地动仪内部有一根大柱位于中心位置,外分出八根小型支柱,意味着八个方位,每个方位的顶端都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底部对应着八只蟾蜍,地震发生时,龙口内的铜珠会掉落到蟾蜍嘴中,由此判断地震发生的方位,可以及时展开救治。
F.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G. 谁发明的地动仪他是哪个朝代(年代)的
中国东汉科来学家张衡自发明创造了地动仪。
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每条龙头的下方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7)候风地动仪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意思是,地动仪用尚好的铜建铸而成,盖好上面的盖子顶部隆起,像极了酒杯,用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间有柱子,旁边有8个通道,用来发射机关。
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流传下来的虽只有零星的文字记录,但直到现在,其和制造人张衡一同,仍被视为中国古代伟大科技发明的典范,并且进入教科书之中,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尽。而现在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图片,实际上是上世纪50年代一位叫王振铎的古代科技史学家根据史籍复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H. 历史上候风地动仪是由何而来的
目睹地震造成的灾害,张衡决心对其发生规律进行探究。经过6年孜孜不倦的艰苦努力,他于公元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I. 候风地动仪是谁发明的:请问地动仪是什么原理铜珠掉出
据历史记录,候风地动仪是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检测地震发生的仪器,内当年的构造实际已经失容传,推测是由一根立柱在地震波传来时倒向传来方向而击动机关使铜珠吐出,另有一种推测是一个悬垂装置引发,两者争论较大,据说后来有关研究人员以悬垂装置得以“复原”成功。具体可查阅有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