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再创造
①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具有三个特点:再造性、依凭性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具有三个特点:再造性、依凭性。这句话是正确的。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1)阅读再创造扩展阅读:
朗诵的体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寓言、故事、小说、戏剧,都可以纳入朗诵的范畴中。在众多体裁中,尤以诗歌被用于朗诵的最多,因为诗歌具有感情浓烈、富有韵律、文学性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这些特点都特别适于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
诗朗诵要通过掌握诗的语言的节奏、高低、急缓去表达感情。诗朗诵的艺术感染力是因其特点而产生的。了解其特点有利于加深对朗诵特别是诗朗诵的认识。
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再创作”的道理。仿照下面的例子,从诗歌中另
示例:诗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再创作:满街的奇装异服,有谁见到过志洁行廉的屈原大夫? |
③ 为什说文学接受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
文学接受与传统文艺学中"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它包括着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基本涵义与特征。但是,文学鉴赏是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的,而文学接受则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跃起来的接受美学相联系,主张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由于他们的理论背景不一样,因此在理解作品与读者关系时侧重点也产生差异。接受美学作为理论的一个派别,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特点的研究,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学的理论家姚斯曾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行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就是说,文学接受具有"对话性"特点,作品离开读者主观的参与、评价与创造,其意义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文学接受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识字只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语义知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与语言经验。他们构成了一个读者必须的语言综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语言环境长期熏陶和相当程度的语文教育训练的结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文学接受者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审美文化。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包容着诸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种信息与内涵。同时,文学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载体,又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时代意识。因此,文学接受者面对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复合物。他作为主体,要与对象形成响应关系并进入对话状态,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文学接受者应当拥有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具体到文学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学兴趣和一定的文学知识,相应地养成文学阅读习惯并不断积累文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接受者应该按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审美对象。
④ 怎样理解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一度创造:作家创作,塑造文学形象.(原生文学)
二度创造:读者阅读,生成新的文学形象.(次生文学)
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的再现形象,而是通过读者的想象、联想,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创造形象。比如没参加过战争的人,也能通过作家形象地描绘,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体验、领略战争生活。如果读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就不可能对作品有深切地感受,不可能发现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当然,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的差异,对于同一部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样,因此人们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⑤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摘要:语文阅读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存在把阅读教学变成纯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遵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阅读是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应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是一个自主学习和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采取的措施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措施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文本的差异;还应重视文学教育。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创造性 一、 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不断创造的能力。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标准为课堂改革指出了方向: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关于阅读,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次论证,我们确立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课题,对初中年级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二、 创造性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的过程。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学,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1]笔者认为,创造性阅读是个复合体,融会了四种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创造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创造性而教”是新时代的要求,但创造性阅读绝不是“创造”和“阅读”的简单相加,而应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三、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创设问题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围绕课文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设计的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呢?首先,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的、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然后再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认知机构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为了有效地整体把握课文,一节课中的问题情境不宜太多。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随着学生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问题的概括化程度,并逐渐减少问题的数量。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教师除了自己创设外,还可以对课后的阅读思考题进行筛选,完全适合的例子直接吸收使用,基本适合的则加以修改或补充后再使用。例如:教师在设计苏教版八年级课文《窗》教学时,直接投影一扇打开的窗户,由“窗”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展开想象,由“窗”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想一想,小说的什么地方最使你的灵魂受到震颤,为什么?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后,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情境。围绕这些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在这样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们展开了充分的小组与全班交流,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探究性的问题。教学实践也表明:本课文的阅读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问题情境展开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人参与阅读与交流讨论,全班讨论参与率达到了85%,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讨论逐步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创造性阅读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运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象,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这样,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完全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2、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始于问题。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讨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能根据课文提出问题,说明他深入思考了,问题提得越有价值,说明学生对课文理解得越深刻。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针对文末的一段话:“由于生存竞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了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的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了。”由于学生价值观的不同,对待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的学生提出:没有了物质基础,何来的精神?另一些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作为现代中学生,即使在艰难的学习生活条件下,也应该保持自己纯正的精神追求,做一个有高贵灵魂的人。3、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一致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学生回答要符合标准答案,否则就算错。这样一来,造成许多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严重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不同的看法。阅读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3]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可让学生谈谈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或这篇文章给自己的启示。当学生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更进一步来阐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了解到旧时的封建教育的弊端,如果教师能适时地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比较一下旧时教育与现行教育的差异,学生肯定有话可说。有的学生能认识到旧时的封建教育没有自由,只有顺从,很容易抹杀孩子的个性、束缚孩子的心灵,而现行教育,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还有一些学生谈到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很好的设想,思考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思维的培养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学生通过对特设专题的学习,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在专题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实践证明,通过多次的课内与课外的专题阅读训练,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专题《长城》时,通过阅读参与、讨论研究、写作评价等步骤,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了解了“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在阅读中,学生能对文章作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在讨论与研究中,提高了学生思辩能力,学生能够对文章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写作评价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四、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注意事项1、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英格姆认为,文本不仅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潜在结构的存在,它还是一种充满未定性的存在,其中存在着许多未定的点,正是这些未定点使读者的创造活动成为可能。[4]阅读过程中,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总是表现为双方意义认识的双方运动和交互作用,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学生的“新”见解?打个比方,如果一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某种相对于自己而言是“新”的见解,但很多学生却早已这样认为了,那么这位学生的阅读是否是创造性阅读呢?在自主性阅读教学情景下,教师又如何对待和操作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5]这是我们研究创造性阅读和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青少年特别喜欢想象,尤爱幻想,使他们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之间轻易地转换视角,自如地化入化出。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青少年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6]因此,学生的“新”见解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是新的,并不要求对全体学生来说也是新的。例如,在教读七年级(苏教版)篇目《本命年的回想》时,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的经历谈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理解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这种同构就反映出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培养学生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反思,有一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2、不可忽视文学教育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应重视文学教育。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排斥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上是有很大作用的。张志公先生说:“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文学的魅力在于其形象性和多义性。形象性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多义性则可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更为强烈的求新意识。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像屈原、文天祥、鲁迅、布鲁诺等形象,不正闪烁着高尚品格和科学理性的光辉吗?这些内容,对于开展情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具有巨大潜移默化意义的,而健全的人格则是创新的心理和精神基础,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人格教育。[7]因此,文学教育的加强首先应落实在课文的学习中。同时,文学教育还应落实到写作和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净化感情,丰富想象,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思维。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的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了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并形成有利于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是以书本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它有助于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⑥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写算杂志
摘要:语文阅读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存在把阅读教学变成纯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遵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阅读是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应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是一个自主学习和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采取的措施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措施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文本的差异;还应重视文学教育。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创造性 一、 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不断创造的能力。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标准为课堂改革指出了方向: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关于阅读,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次论证,我们确立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课题,对初中年级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二、 创造性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的过程。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学,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1]笔者认为,创造性阅读是个复合体,融会了四种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创造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创造性而教”是新时代的要求,但创造性阅读绝不是“创造”和“阅读”的简单相加,而应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三、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创设问题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围绕课文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设计的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呢?首先,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的、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然后再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认知机构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为了有效地整体把握课文,一节课中的问题情境不宜太多。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随着学生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问题的概括化程度,并逐渐减少问题的数量。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教师除了自己创设外,还可以对课后的阅读思考题进行筛选,完全适合的例子直接吸收使用,基本适合的则加以修改或补充后再使用。例如:教师在设计苏教版八年级课文《窗》教学时,直接投影一扇打开的窗户,由“窗”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展开想象,由“窗”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想一想,小说的什么地方最使你的灵魂受到震颤,为什么?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后,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情境。围绕这些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在这样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们展开了充分的小组与全班交流,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探究性的问题。教学实践也表明:本课文的阅读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问题情境展开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人参与阅读与交流讨论,全班讨论参与率达到了85%,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讨论逐步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创造性阅读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
⑦ 怎样理解阅读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这样提出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培养出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之,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这样的阅读教学不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创造,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
首先,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机会和自主的阅读权力,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底座,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台阶式地前进,进而完成全程阅读。当然,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引导、点拨,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其次,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丰富的内涵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就是同一篇文章,学生读后也会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是说同样一篇文章,它的中心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老师若能允许学生有个人情感地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再次,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个性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性地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在阅读活动中,要把评价的权利下放,采取延时评价,让评论首先由学生自己作出。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都要给予宽容与理解,不以统一的标准来框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于学生的自主评价应给予热心反馈,使这种自我评价更为客观,更符合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提高评价的积极效果,使学生获得鼓舞、鞭策,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起创新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知情相融。
总之,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⑧ 什么是创造性接纳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文学接受与传统文艺学中"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它包括着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基本涵义与特征。但是,文学鉴赏是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的,而文学接受则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跃起来的接受美学相联系,主张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由于他们的理论背景不一样,因此在理解作品与读者关系时侧重点也产生差异。接受美学作为理论的一个派别,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特点的研究,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学的理论家姚斯曾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行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就是说,文学接受具有"对话性"特点,作品离开读者主观的参与、评价与创造,其意义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接受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识字只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语义知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与语言经验。他们构成了一个读者必须的语言综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语言环境长期熏陶和相当程度的语文教育训练的结果。(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接受者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审美文化。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包容着诸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种信息与内涵。同时,文学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载体,又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时代意识。因此,文学接受者面对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复合物。他作为主体,要与对象形成响应关系并进入对话状态,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水平。(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文学接受者应当拥有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具体到文学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学兴趣和一定的文学知识,相应地养成文学阅读习惯并不断积累文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接受者应该按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审美对象。
⑨ “阅读有助于提升创造力”有科学依据吗
语文阅读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存在把阅读教学变成纯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遵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阅读是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应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是一个自主学习和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采取的措施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措施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文本的差异;还应重视文学教育。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创造性 一、 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不断创造的能力。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标准为课堂改革指出了方向: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关于阅读,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次论证,我们确立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课题,对初中年级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二、 创造性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的过程。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学,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1]笔者认为,创造性阅读是个复合体,融会了四种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创造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创造性而教”是新时代的要求,但创造性阅读绝不是“创造”和“阅读”的简单相加,而应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三、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创设问题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围绕课文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设计的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呢?首先,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的、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然后再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认知机构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为了有效地整体把握课文,一节课中的问题情境不宜太多。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随着学生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问题的概括化程度,并逐渐减少问题的数量。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教师除了自己创设外,还可以对课后的阅读思考题进行筛选,完全适合的例子直接吸收使用,基本适合的则加以修改或补充后再使用。例如:教师在设计苏教版八年级课文《窗》教学时,直接投影一扇打开的窗户,由“窗”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展开想象,由“窗”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想一想,小说的什么地方最使你的灵魂受到震颤,为什么?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后,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情境。围绕这些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在这样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们展开了充分的小组与全班交流,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探究性的问题。教学实践也表明:本课文的阅读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问题情境展开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人参与阅读与交流讨论,全班讨论参与率达到了85%,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讨论逐步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创造性阅读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运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象,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这样,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完全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2、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始于问题。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讨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能根据课文提出问题,说明他深入思考了,问题提得越有价值,说明学生对课文理解得越深刻。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针对文末的一段话:“由于生存竞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了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的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了。”由于学生价值观的不同,对待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的学生提出:没有了物质基础,何来的精神?另一些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作为现代中学生,即使在艰难的学习生活条件下,也应该保持自己纯正的精神追求,做一个有高贵灵魂的人。3、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一致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学生回答要符合标准答案,否则就算错。这样一来,造成许多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严重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不同的看法。阅读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3]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可让学生谈谈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或这篇文章给自己的启示。当学生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更进一步来阐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了解到旧时的封建教育的弊端,如果教师能适时地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比较一下旧时教育与现行教育的差异,学生肯定有话可说。有的学生能认识到旧时的封建教育没有自由,只有顺从,很容易抹杀孩子的个性、束缚孩子的心灵,而现行教育,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还有一些学生谈到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很好的设想,思考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思维的培养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学生通过对特设专题的学习,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在专题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实践证明,通过多次的课内与课外的专题阅读训练,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专题《长城》时,通过阅读参与、讨论研究、写作评价等步骤,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了解了“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在阅读中,学生能对文章作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在讨论与研究中,提高了学生思辩能力,学生能够对文章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写作评价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四、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注意事项1、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英格姆认为,文本不仅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潜在结构的存在,它还是一种充满未定性的存在,其中存在着许多未定的点,正是这些未定点使读者的创造活动成为可能。[4]阅读过程中,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总是表现为双方意义认识的双方运动和交互作用,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学生的“新”见解?打个比方,如果一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某种相对于自己而言是“新”的见解,但很多学生却早已这样认为了,那么这位学生的阅读是否是创造性阅读呢?在自主性阅读教学情景下,教师又如何对待和操作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5]这是我们研究创造性阅读和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青少年特别喜欢想象,尤爱幻想,使他们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之间轻易地转换视角,自如地化入化出。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青少年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6]因此,学生的“新”见解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是新的,并不要求对全体学生来说也是新的。例如,在教读七年级(苏教版)篇目《本命年的回想》时,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的经历谈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理解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这种同构就反映出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培养学生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反思,有一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2、不可忽视文学教育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应重视文学教育。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排斥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上是有很大作用的。张志公先生说:“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文学的魅力在于其形象性和多义性。形象性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多义性则可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更为强烈的求新意识。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像屈原、文天祥、鲁迅、布鲁诺等形象,不正闪烁着高尚品格和科学理性的光辉吗?这些内容,对于开展情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具有巨大潜移默化意义的,而健全的人格则是创新的心理和精神基础,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人格教育。[7]因此,文学教育的加强首先应落实在课文的学习中。同时,文学教育还应落实到写作和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净化感情,丰富想象,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思维。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的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了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并形成有利于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是以书本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它有助于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⑩ 如何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现阶段,中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几乎成了不争的事实。落入如此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生活枯燥,缺乏人生感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呢? 笔者认为须指点学生寻找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才能激发写作的兴趣,燃起创作的欲望。而寻找写作的素材,我认为可以从“释放自我、感受自然、感悟社会”这三大话题着手。 一、释放自我,即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潜入内心世界,对自己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甚至智力因素作出深刻反省剖析,如实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冷静分析自己何以喜何以忧;记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梦境神游和对未来的憧憬设想;从而达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 1、捕捉内心情感的变化。中学生那充满好奇的眼光总是关注着外面的世界,而较少反观自身,而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又是极为复杂精微,情绪波动性大,或喜或悲,时而自信万分,时而妄自菲薄……这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会文思如涌。 我的做法是,每天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情变化,捕捉高兴、忧伤、痛苦、郁闷等根源,探寻为什么高兴、为什么痛苦、为什么郁闷,然后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记述出来,通过这件事,自己的思想有什么触动,把感悟用精炼的语句用随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随笔随时可以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生活有了感悟,思维中有了火花,觉得有话要说,有情要诉,就一吐为快,倾泻成文。这样的文章完全是“我手写我口”。通过这类作文的写作,学生往往增强了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变得成熟而稳健,同时对作文产生了极大的亲和力。因为作文使他的情绪得到了宣泄,紧张得到了缓解,心灵得到了升华,自我得到了完善。 从接受一个新的班级,我就要求学生用随笔记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并要求每周完成规定的数量。起初,学生可谓怨声载道,可过了两个月后,学生的埋怨没了,上了轨道,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写随笔记述内心情感成了自觉行为。他们对写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了极为可贵的感情,甚至有的学生把随笔当作了自己须臾不离的朋友。正如有的学生所说:“以前我不喜欢写作,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总觉得写作是一种负担,可自从老师让我们随时用随笔记述自己内心活动后,我就按照要求,在不顺心的时候,就在本子上静静的诉说;有高兴的事儿,就让它和我一起分享。日子一天天过去,本子一天天厚起来,抚摩着写满心事的随笔本,内心的欣喜是难以形容的,我敢说这是我人生中一笔最大的财富,也是我人生中最为珍爱的东西,有了它,我感到生命的充实,这条路我用永远走下去。” 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老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超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跟外星智慧交流,从而让他们能够打开写作的阀门,流淌出涓涓细流,学生是非常乐意的。而产生联想和想象最重要的是要在平时注意积累联想和想象的材料。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找到联想和想象的材料? ①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包括语文、历史、政治等。如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了许多英雄人物,就让他们回顾这些人物的风云事迹,遗臭万年也好,流芳百世也罢都可以结合现代生活跃然纸上。如学生在《位置断想》中写到: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每当吟诵李白这大气磅礴的诗篇,我不禁热血沸腾,思潮翻滚:“好一个威风凛凛的秦王!统兵百万,攻城略地,气吞万里如虎,开拓广阔疆域,建立大秦帝国,令书同文,车同轨,多么辉煌的功业啊!……然而仰慕之余,耳畔隐隐响起了当年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与全国著名劳模石传祥的精彩谈话:我当主席你掏粪,只不过分工不同,其实都是在为人民服务。 小作者展开断想,再现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并结合刘少奇与全国著名劳模石传祥的精彩谈话论述了“事业的大小并非决定于位置的尊卑”的观点,使得论点很鲜明的凸现出来。 ②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并在看电视、看电影、听故事时注意积累间接的生活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于读好书,读精品上面,可以分阶段开列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书目推荐给他们,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做读书笔记,写读书随想,安排一定的课内时间让学生作课外阅读交流,复述阅读内容,畅谈读书或者看电视看电影的感想。学生思维经过不断的碰撞,会产生许多炫目的火花,同时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为自己的创作积淀了联想和想象材料。 如学生在《余秋雨与泰戈尔有个约会》一文中写到: 中外文化,在中国打开国门之后,撞出一串串智慧的火花。余秋雨与泰戈尔有个约会,穿越时空,彼此有了亲密的接触。 他们的相遇或许是上帝的安排的,或许是如来佛的巧设。余秋雨举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文化枯旅》,泰戈尔捧着自己的《飞鸟集》,两位伟人在一棵大榕树下见面…… 我惊诧于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文章在对两个中外散文大家风格一番评价之后,两个问句巧妙的将话题引向深入,短短的几百来字,不仅让我看到了学生宽广的阅读面,也让我领略了学生的眼界。在这里小作者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课本上、课外读物上的故事,把这些故事作为自己作文的材料。他如果没有用心地阅读、积累、联想,这篇作文就可能写不成功。 总之我们一定要记住:联想和想象必须和生活经验、丰富的知识结伴,平时要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在作文时浮想联翩、左右逢源、文思泉涌,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感受自然,即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姹紫嫣红的自然世界,描写校园的花草树木,家乡的山水风貌;表现自然的风花雪月、花鸟虫鱼;去冥想浩淼神秘的宇宙星空;有言是“春光召我以烟霞,大地假我以文章”,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孩子们稚嫩的童心陶醉了,创作的热忱激发了,“万顷碧波荡胸臆,湖光山色跃笔端”,有了这样的心境,要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也就不难了。然而,描绘自然必须掌握适当的方法。 在一个秋日下午,我带领学生参观洪泽湖,同学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回来后,我要求就当天的观感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自择文题。原以为学生能有话可写,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是学生缺少观察的意识和观察的方法。于是,我对症下药: 1、让学生回想,在来回的途中,你见到或听到了哪些事物,把它写出来,这样就有了具体的描写对象。如白云、天空、阳光、大树、花、水、草、琴声、泥土…… 2、在这些名词前面加上形容词,使原本单调的词有血有肉。如:(清亮的、纯洁的、透明的、透亮的、明亮的、清冽的、澄澈的、清澈的、潋滟的、旖旎的、波光粼粼的……)湖水,(天高气爽的、天高云淡的、萧瑟的、金色的、丰饶的、金黄遍地的、硕果累累的、寂寥的、孤寂的、清净的、澄澈的、清爽的……)秋…… 3、把这些有了血肉的词语进行适当的描写,然后连缀在一起,让他们都活起来。如:明丽苍翠的大湖古堤,青中带白,似白玉翡翠。驾一叶小船荡漾在如丝绸般凝滑的湖面上,犹如进入一轴大的山水长卷,水面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站在湖边,近景、远景尽收眼底,秋天的清爽透入了骨髓,如细品一口龙井新茶,身内身外澄澈空明。 4、在结尾处用精炼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明白,写景一定要抒情,否则,描写的景物再美,也缺少生机,景和情连在一起,景才能活。学生在提醒下,经过深思,都在结尾提炼出主题,激活了景物。如上文的结尾,小作者写到:我突然明白,清新淡雅的秋天才是我的精神家园,人不应浮躁如春色,应卓然如秋之风骨。 经过这一番指导和训练后,学生对一般的写景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我趁热打铁,让学生都准备一个单独的本子,在上面记下自己每天看到的新事物,并思考在这些新事物前面可以加上哪些形容词进行修饰。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观察自然的习惯,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词语。 三、感悟社会,即引导学生观察家庭、学校、社会。可以分作三个层面: 1、鼓励学生写自己的家庭邻居,叙述父母亲人左邻右舍的故事。初中学生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只要他们把眼光投注到身边人,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细节都积极关注,就会引发他们新的感触。鼓励他们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听取爷爷奶奶的故事,阅读亲人头上的白发、脸上的皱纹,弄清每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后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章。 我的做法是,首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会观察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然后,通过欣赏、描写影视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会细致地描写人物,特别是运用细节描写来艺术性地表现人物方法;最后,通过观察生活中“原生态”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自己的成长,写成随笔。 经过一段时间扎实的训练,学生就基本上能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生活中取材了。如:一位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经常昼夜不归,父母为此伤筋劳神,甚至有点无可奈何。在一次半夜,父亲又像往常一样,把他从网吧里找出来,让他诧异的是,这次并没有打他,甚至连责怪的话语都没说,只是默默地走在前面,他疑惑的跟在后面,突然发现平时比较讲究的父亲,头发凌乱,特别是西服后面还有一个破洞,他感到不解,后来听说那晚父亲为了找他和网吧老板发生冲突,网吧老板大打出手,使得父亲受了很重的内伤,父亲并没有对他说这些。后来,他开始留意父亲,逐渐知道,父亲因为自己逃课上网无心工作早被单位解除合同了;为了挽救自己寝食不安,背地里还偷偷流过泪,可从未放弃过自己。他的内心被深深的刺痛,没想到父亲内心是如此痛苦,后来他改变了自己,写了篇题为《一个破洞》的文章,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在课堂上朗读时,也深深感染了其他同学。如,父亲原来白皙的脸显得消瘦而灰暗,没想到他的内心也是如此的脆弱,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父亲,读懂了父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所以只要让学生取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并经过独立思考和适当的艺术加工,那么,呈现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文,常常是一件个性鲜明的艺术品了。 所谓的“自能作文”“生态作文”为了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并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刻意设置一些特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使他们在经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比较强烈的感受,然后再指导他们把自己经历的事和由此产生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做法,肯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指导写作时,把学生这种观察体验的意识引导到整个生活中,那么,他们写作的源头就会更多,对写作的兴趣就会更浓,写作的热情也会更高,而且,作文中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的现象也就会越来越少。 只要让学生取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并经过独立思考和适当的艺术加工,那么,呈现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文,常常是一件个性鲜明的艺术品了。 2、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叙述发生在同学之间的各种故事,互相观察,写出班上每个同学的不同性格特点,推测这些性格所形成的原因。 我让学生准备一个本子,让他们仔细观察班级里的每一同学,从肖像入手,根据动作揣摩心理,继而探究性格,最后,通过观察、交谈、访问等方式写出同学身上发生的故事从而解析性格形成的原因。学生对这种做法很感兴趣,都在用心的观察身边的同学,并及时记录、整理出来。 一学期下来后,很多人都描写了多位同学,我们还专门搞了“个性学生”研讨,把不同学生写得同一个学生进行比较,比较语言的生动性,观察的仔细性,性格刻画的真实准确性等,然后让他们互相补充,力求刻画出一个个形象、生动、真实的同学。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养成了观察人物的习惯,对“刻画人物”感到有话可说,且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表达看书读报的感想;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写发生在社会上的各种事情。 ①抓住热点问题。由于学生生活范围的狭小,使得他们目光、思维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报纸,报刊等途径,把学生引入到时代的潮流之中。如,当网络文学越来越多地介入学生的生活并影响思想时,教师及时开展了课堂讨论——“我们看网络文学”;当日韩的青春偶像剧成为同学们饭后茶余的谈资时,我们及时组织了课堂辩论。可以把讨论的空间安排在不同地方,如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生阅览室等。那种时刻,青春的热情被唤起,青春的血液在涌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热情之高都将是教师们始料不及的,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可小觑,有些发言可谓掷地有声。大家在唇枪舌剑中提升了思维,锻炼了语言,体验了情感。 开学初,我组织了学生观看了“2007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学生被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感动的热泪盈眶,而其中孟祥斌的事迹更是让许多学生泪流不止,感动之余,许多同学认为孟祥斌抛弃了父母、妻儿去救一个失恋姑娘有点不值。我列举了大学生张华舍命跳进粪坑救老农的事迹,结合孟祥斌的颁奖词“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及时组织了“张华救老农献身值还是不值”的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感化,明白了英雄的义举是无可厚非的,这种高尚的人生价值是不好用金钱等物来衡量的,他们这种英雄行为带来的无形价值是巨大的,必定会感染着召唤着更多的人来学习。 学生在一些社会热点的激荡之下,感情波澜起伏,胸中涌起汩汩热流,他们写作的激情被点燃,不可遏止的写出了一段段感想,有的虽然是肤浅的,但感情却是真挚的。 ②利用节假日,从现实生活中找素材。节假日时笔者不再布置语段训练、背诵练习,而是组织学生做好小记者,采访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让学生写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这种活动不但使学生有“源头活水”,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经过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做,我利用星期天下午的时间搞过一次作文竞赛:竞赛的具体做法是:一看、二说、三写、四评。一看,即用一个半钟头到集贸市场、中心商场、车站等地观访(要求:1、观察点有所固定,但可自由选择侧重点;2。观访时,可以询问对方,但要守纪律,讲文明;3,要按规定的时间返回班级)。二说,即回到班级后,每人限制两分钟的讲话比赛。议题是:刚才通过观访,你认为哪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未发言或未按时说清楚均不给分。三写,即书面表达。文题是:1、《从……想到的》2、《我所见到的……》(要求:①两题任选一题,不得写成诗歌;②文章要记叙今天真实的见闻,又要写出你的联想和思考;③根据所写的文章内容,把题目中的省略号换成文字)。四评,即根据一系列活动和文章内容按5:15:80评一、二、三等奖。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文章明显的特色就是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话。不少学生写了一些反映城乡新面貌,歌颂城乡新人新思想的好文章,特别是有些学生深入调查了最近不少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和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对普通百姓的影响。这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方向主动的走入生活实际,从而去感悟社会、感悟生活,在思考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研究社会生活的能力。 以上一些做法,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向生活靠拢,把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为真情而写作。他们能够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书写自己的感受。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这些切实的尝试,使得学生有了创作的激情与欲望,也写出了实实在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