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态度
⑴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个性品质
二、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
(一)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不断进步的标志。无论在任何时候,成人都要以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为主,无论幼儿的想法有多么怪异,成人都要先给予肯定,使其树立自信,然后再同幼儿共同分析,找出结果。幼儿只要有了自信,就会变得勇敢,甘愿冒险。
(二)其次,要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性格对创造力的发挥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有了开朗的性格后,就会爱说、爱笑、爱交往、不拘束。并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有幽默感,有“乐天派”的性格。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起示范作用,以自身积极、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三)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
(四)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态度
认真的态度是获取成功的秘诀。成人在培养幼儿时,要注重对幼儿态度的培养。教育幼儿在做事时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无论结果的好与坏,都无所谓,只要尽力就好。对于发展幼儿创造力来讲,态度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凡是富有创造力的儿童,他们都会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满足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遇到疑点和含糊不清
⑵ 中国人对创造力的态度
中国人对于创造力有着很重视的态度,他们觉得创造力可以改变生产力,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⑶ 趋向自我实现的创造态度是什么
创造性概念似乎越来越接近健康、自我实现、丰满人性等概念,最终也许会证明这是一回事。
即使对已有的事实不完全肯定,但似乎有必要做出这样的结论:创造性的艺术教育,更确切地说,通过艺术进行的教育,它之所以特别重要,与其说因为能造就艺术家或艺术产品,不如说能造就更完美的人。
假如我们对教育人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假如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变成人性丰满的人,能逐步发挥他们所具有的潜在能力,那么,能有这种作用的一种教育就是艺术教育了。
因此,之所以会想到通过艺术进行的教育,并不是因为艺术能产生美的印象,而是因为艺术教育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切其他教育的范式。那就是说,假如我们认真对待并尽力去做,使艺术教育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标准,而不是被认为是十分脆弱和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终将有一天能依据这一范式教数学、阅读和写作。
我们所指的是一切教育问题,也是对于通过艺术进行教育感兴趣的原因——只因为它似乎是潜在的有效教育。
马斯洛对艺术教育、创造性心理健康等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深感历史的发展所引起的每一个变化。我们正处在历史上和以往任何时刻相比都是全新的一点。现在生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快得多地运转着。例如,各种事实、知识、技术、发明、工艺进步在发展速度方面的急剧增长。显然,这需要我们在对人的看法上、在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上有一个改变。
说得更直截了当些,我们需要一种不同的人。必须认真地看待赫拉克利特、怀特海德、柏格森的那种观点——世界是一种流动,一种运动,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东西。
假设真是这样,今天显然要比1900年或甚至1930年远更如此,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不同的人才能在一个永远不断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上生活。对于教育事业可以更进一步说:教授事实有什么用?事实用不了多久就变得过时啦!教授技术有什么用?技术也很快就过时啦!甚至工科学校也由于有这样的认识而弄得面目全非。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已不再把工程学仅仅作为一系列技艺来教授了,因为工程学教授过去所学的一切技艺几乎都已经过时了,再学习怎样制造马车鞭子还有什么意义?据了解,麻省理工学院某些教授所做的是放弃念过去的真经,宁愿尝试去创造一种崭新的人——他能随遇而安,能以变化为乐,能即席创造,能满怀自信、力量和勇气对付他生命当中的突发事件。
甚至一切都在改变:国际法在变,政治在变,整个国际舞台在变。人们在联合国中彼此从不同的世纪出发讨论问题。某人依据19世纪国际法发言,另一位依据某种全新的原则回答他,从不同世界的不同讲坛上发言。事情就是变得那么快。
言归正传,如何使我们自己转变为一种新人——他们不需要静化世界,不需要冻结它,使它稳定,他们不需要做他们前辈所做的事,他们能满怀信心地面对明天,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将要降临,什么将会发生,但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在从未出现过的情境中随机应变。这意味着一种新型的人。你也许会认为是赫拉克利特型,但请记住,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
但需要特别强调,这种随机应变和灵感,而不去探讨那些己完成的艺术活动和各种伟大的创造活动。实际上,马斯洛甚至不想从任何已完成的产物出发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如此?因为依据我们对创造过程和创造性个体的心理分析已经相当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必须在原发创造性和次级创造性之间进行区分;原发创造性或创造性的灵感阶段应该和灵感的发挥和发展区分开。这是因为后一阶段不仅强调创造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单纯的艰苦磨练,依赖艺术家的日常训练,他或许要花费半生的时间学习使用工具,学习技巧,熟悉素材,直到他终于有了足够的准备,能够充分表达他的积累。
可以肯定,许多人曾在夜半醒来时有灵感的闪现,这灵感告诉他们有某一小说他们想写,或有某一剧本、一首诗词,或不论什么他们想做的事等待着他们去做,灵感是多得很的。而这些灵感的大多数从未达到过任何成就。在灵感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差别。例如,在灵感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差别,是极繁重的艰苦作业,大量的训练、大量的修养、大量的实践和重复以及推陈出新的修改等等。那么,第二类创造性所需要的美德,和产生实际成品、伟大绘画、伟大小说、桥梁、新发明等等相连结的美德,这些美德对于其他德性——顽强、耐性和艰苦创业等等——的依赖程度如同对于人格的创造性的依赖一样。
因此,为了保持论述范围的纯净,你也许会说,必须重视这一最初灵感闪现时的即席创作,并暂时不去考虑它会产生什么成果,尽管我们承认它们当中很多都会半途而废。部分地因为这个原故,要研究创造性的这一灵感阶段,需要以幼童作为一部分最好的试验对象,他们的发明才能和创造性大都不能依据产品做出说明。当一个小男孩自己发现十进位制时,这可能是一个灵感的高峰、一个创造的高峰。我们绝不能因为某一经验的定义说创造性应该有社会效用,或它应该是新颖的,或应该是前人从未想到过的,等等,就把这一创造的高峰一笔抹过。
同样因为这个原故,马斯洛宁愿利用别的例子而不再把科学的创造性当作一种范例。现在进行的许多研究都是有关科学家的创造的,他们已证明自己是有创造力的,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发明家,等等。
难题在于,假如你熟悉很多科学家,你很快就会知道这个标准有些不对头,因为科学家作为一群人通常并不如你期望的那样有创造力。这也包括那些曾经做出过发现和确实有过创造的人,那些发表过著述、促进了人类知识发展的人。实际上,这并不很难理解。这一发现与其说能使我们对创造的性质有所认识,不如说它仅仅说明了一些有关科学性质的问题。马斯洛说:“假如允许我更放肆些,我甚至要说科学是一种技术,利用它,没有创造力的人也能创造。这绝不是取笑科学家。我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事物,能迫使缺乏创见的人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尽管他们自己不是大人物。”
科学是一种技术,是社会化和制度化的,以致并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掌握了它也能在知识的进步中起点作用,这是马斯洛对它所说的尽可能极端和激烈的评语。由于任何一位科学家都不能脱离历史的怀抱,都只能站在很多前人的肩膀上,成为一个大型篮球队的一员,成为一大群人中的一员,因此他自己的缺陷可能也被掩盖了。他变得万人瞩目,值得大受敬重了,因为他参与了一项伟大而值得敬重的事业。因此,当他发现了什么的时候,这不过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一种协作的产物。即使他没有发现它,或许其他人也会很快做出这一发现。因此,选择我们的科学家,尽管他们有过创造,仍不能作为研究创造理论的最佳对象。
另外,除非我们认识到几乎所有我们一直在使用的创造性定义和我们所使用的大多数创造性例证绝大多数都是男子的或男性的定义和男子的或男性的产品,我们就不能说是在彻底地研究创造性。我们几乎完全没有考虑到妇女的创造性,仅仅因为那种简单传统上的定义只把男子的产品说成是有创造性的而完全忽视了妇女的创造性。通过对高峰体验的研究,马斯洛认为应该注意把妇女和女性创造性作为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因为它较少涉及产品,较少涉及成就,较多涉及过程本身,涉及进行中的过程而不是明显胜利和成功的峰巅。
这是我们所谈论的问题的背景。
为什么有创造力的人,在创造激情的灵感阶段,会追悼过去、不思未来,而仅仅生活在现时之中?他付出了一切、深深迷恋并全神贯注于现在,沉湎于当前,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眼下的问题。或者引用阿什顿·沃尔纳的《老处女》中一句完美的话来形容这种情境。那位教师倾心于教授她的学童阅读的新方法,说:“我完全沉迷于现在了。”这是我们急需解开的谜。
这种“完全沉迷于现在”的能力,绝对在任何一种创造性中都是必要的。但创造性——不论在任何领域中——的某些先决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和这种变得无时间、无自我、置身于空间、社会、历史之外的能力有关系。
事情已经变得非常明显了,这种现象已成为神秘经验的一种冲淡的、世俗化的、常见的变式,它那么经常地被描绘过,已变成赫胥黎所说的常存的哲学。在各种文化中,在各个时代,它染上了多少不同的色彩,而它的实质总是能认出的——那是同样的。
它总是被描绘为自我的丧失,或有时又变成自我的超越。有一种和被观察的“实在”的融合(和眼前的问题的融合,应说得更中性些),在两重性存在的地方浑为一体,一种自我和非我的结合。普遍的说法是有一种对隐蔽真理的觉察,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启示,一种面纱的脱落,而最后,几乎总是如此——全部的经历被体验为幸福、心醉、欣喜若狂、兴奋昂扬。
毫不奇怪,由于这一震撼人心的体验比任何可以设想为人间的事物要伟大多,以至它经常被认为是超越人类和自然的。这样的“启示”往往用来作为各式各样的“天启”宗教的基础,有时是惟一的基础。
但是,甚至这一在所有体验中最非凡的体验也已经被列入人类经验和认识的范围。对被称为高峰体验的研究,和称为心醉神迷状态的研究,完全是不谋而合地做出的,都证明这些体验是十分自然的,这是很容易调查的。而且,和问题直接有关的是,它们能向我们说明许多有关创造性的问题,正如也能说明人在充分发挥作用时的其他方面一样,例如,当他们在最充分地认识自己时,最成熟和最发展、最健康时,总之一句话,人性最丰满时。
这种充斥于现在、超越时空而使人完全着迷于此,正是高峰体验的一个主要特征。现在又觉得,这些高峰体验研究使我们懂得的道理也能十分直接地迁移到对现实的经验、对创造态度的丰富理解。
我们没必要受这些异常而不极端的体验的限制,尽管现在似乎已很清楚,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否认出现过狂喜的时刻,只要他们进行了足够的深刻回忆而我们访谈的情况又很适当。我们还能提及高峰体验最简单的变式——入迷,集中注意,或沉缅于任何事物,只要它十分有意思,足以完全吸引我们的注意。这不仅是指伟大的交响乐或悲剧;这样的效果也能由一场扣人心弦的电影或侦探故事或仅仅变得专心于完成自己的工作。从我们都有过的这样普遍和熟悉的体验开始谈起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我们能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受或直觉或移情,也就是能得到一种直接经验的知识,关于思想家“高级”体验的朴素变式的知识。起码我们能避免那种时髦的、空中楼阁似的、含有隐喻而极端晦涩的词汇,那在这一领域是很普遍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这些时刻中发生的事情呢?
⑷ 关与创造性思维的名言警句或格言
在创新活动中,只有知识广博、信息灵敏、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易于在多学科、多专业的结合创新中和跳跃性的创造性思维中求行较大的突破。
————中国、朗加明著《创新的奥秘》第11页
科学技术史表明,过多的知识信息有时反倒会妨碍和限制创新。
————中国、朗加明著《创新的奥秘》第14页
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贝尔〗美国科学家
————中国、朗加明著《创新的奥秘》第265页
将来,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的。
————〖吉福德·平肖第三〗美国咨询专家
《创新者与企业革命》第16页
创新时代实际上是信息时代的天然的伴随物。尽管我们掌握了新的信息,但仍然有薄弱环节,它不是出现在信息的创造上,也不是出现在信息的贮存上,甚至也不在信息的获取上,而是出现在利用新的信息去做新的事情上。
————〖吉福德·平肖第三〗美国咨询专家
《创新者与企业革命》第17页
作为一个未来的总裁,应该具有激发和识别创新思想的才能。
————〖斯威尼〗美国管理学家
《致未来的总裁们》第25页
为了产生创新思想,你必须具备:(1)必要的知识;(2)不怕失误、不怕犯错误的态度;(3)专心致志和深邃的洞察力。
————〖斯威尼〗美国管理学家
《致未来的总裁们》第29页
在识别创新思想方面最成功的公司总裁,总是善于同有创新意识的人打交道的,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包括听来有点古怪的意见。……为了获取创新思想,作为公司总裁必须乐于承认和接受由创新思想带来的种种不愉快。
————〖斯威尼〗美国管理学家
《致未来的总裁们》第33页
有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楚的: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思想的人的专有领地。
————〖斯威尼〗美国管理学家
《致未来的总裁们》第33页
创新是企业家的具体工具,也就是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开创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的机会的手段。……企业家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创新的源泉,去寻找表明存在进行成功创新机会的情况变化扩其征兆。他们还需要懂得进行成功的创新的原则并加以运用。
————〖彼得·德鲁克〗美国管理学权威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第19页
即使日本人现在也不得不超越模仿、进口和采用他人技术的阶段,学会由自己来进行真正的技术创新……
————〖彼得·德鲁克〗美国管理学权威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第33页
……基于聪明的设想出现的创新数量极大,哪怕成功的百分比比较小,仍然成为开辟新行业、提供新职业、给经济增添新的活动面的相当巨大的源泉。
⑸ 创造性培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原则
1.主体主导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为创造性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有“为创造性而教”的自觉性,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2.求异求优原则
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办法,并从“异”中求“优”。这是创造性教学的灵魂。
3.启发探索原则
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践操作原则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事创造实践,在创造实践中学习创造技能,增长创造才干,发展创造兴趣,强化创造精神。
5.民主和谐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与学生平等对话,相机诱导,不搞“一言堂”。
6.因材施教原则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
7.成功激励原则
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成功,高度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用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成功,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追求成功创造的心理品质。
8.积极评价原则
努力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方面的创造性的闪光点,坚持表扬、鼓励。对不足之处甚至错误的地方,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9.全体全面原则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满腔热忱地善待后进生。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注意创造性智能因素的培养,还要注意创造性人格和品质的培养,要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0.不悖伦理原则
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求异,但要注意伦理要求。
⑹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可以参考“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比对其他方面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幼儿对声音和语言的听辨能力,离不开大脑的发展。而大脑的成熟过程,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的幼儿,他们早期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的脑生理机制决定了它是有别于其他各种能力的一种能力,人脑的言语中枢如果受到损伤,或者错失了早期发展的关键期,人就无法获得语言。每一个幼儿学习语言都必须经过若干与其他幼儿相仿的发展阶段,但是每一个幼儿的脑生理机制未必是同时成熟。在其中,肯定有快慢的。例如:某位幼儿生理机制发育比一般幼儿迟,只能提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即答案明确的问题,而不能提开放性的问题,即答案不明确的问题。这样就不能对该幼儿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所以,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的丧失,一部分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二、 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天生的,我们可以从心理因素着手。专家的研究证明影响创造性思维有两大敌:畏惧和缺乏自信心。这两大障碍都是非智力的心理状态,可见创造性思维与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举两个实例。
例一“我们的房子”
在一次建构活动中,我不经心地说:“你们的房子不好看。”活动后,叶璐璐在和我单独接触时,吞吞吐吐地说:“我本来要装饰房子的,你说不好看,我不知道怎么做了。”老师红着脸高兴地肯定了她,并问她:“刚才活动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呢?”璐璐低下头说:“我不敢!”可以说这个孩子在我班比较活泼开朗的,在部分幼儿盲目听从老师的情况下,她还能委婉地表示异议。但这个例子也说明当时我班幼儿的心态是畏惧、消极、被动的,他们没想到怀疑,也不敢去怀疑,只是被动的记,完全把老师的话作为真理来看。这种心态对幼儿创造性表现是不利的。
例二“怎么造呢”
在建构活动时,几个孩子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这是我们的火车头,上面有窗还有门。可是上面没有冒烟的东西。”我顺着他们指点看去,只见火车头用一个箱子放着上面还贴了一张白纸,白纸上画了窗,我对孩子们说:“真奇怪,怎么火车没有冒烟的东西呢?”许多孩子们都围过去一起想办法,孩子们点点头说:“恩,火车应该要冒烟的。”说完马上开始搭建。从这个例子看,幼儿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与例一的幼儿的心态相比,更加积极、主动的,因此该班幼儿表现出好奇、好追究,敢于怀疑、敢于挑战,在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这种心态与前一种心态就截然不同。
那么哪一种心态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从以上两个实例说明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前提是形成有利的心态,只有幼儿有了独立、自由、积极主动的心态,有了自信心,开展创造性活动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在对那些自信心差的孩子,我们更要注意寻找机会向他们表示,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差,逐渐树立自信心。因此,要开展好幼儿创造性活动,必须优化幼儿所处的精神环境。除了精神环境,还有物质环境,也就是有关社会方面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
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于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有相当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接触到的人事和环境。社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普遍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物质环境因素
幼儿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得语言的,特别是外部的影响对幼儿创造性表现是十分重要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与语言活动有关的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条件,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物质保证,更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我们布置故事表演游戏角落时,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来装饰墙面,然后布置一个和内容相符合的环境。如:中班故事《乌龟与房子》,小松鼠错把乌龟当作大石头,把房子造在乌龟的背上,当出现险情时,才发现自己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幼儿见过许多造房子的情景,但从未看到过会动的房子,更没有看过乌龟背上造的房子。对于这堂语言课,如果我单单出示图片,会使幼儿不理解松鼠错把乌龟背当大石头这回事,不能对故事的有关情节运用创造性语言进行编构。如果用上幼儿表演,给全体幼儿一个良好的故事情境,就能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因此,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是激发幼儿创造想象的有利条件。有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幼儿可通过多看,多感受来获得刺激,激发其思维活动,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了表达的内容就产生用语言创造性的表达的愿望及兴趣。如:小班欣赏儿歌《云》(全文:云儿云儿真美丽,我把云儿摘下来地,云儿云儿真听话,我把云儿变小鸡。)对于这首儿歌,我可以用自己画的云挂在教室中间,当我念最后一句时,出示自己做的小鸡。我还可以进行创造示范,像“我把云儿变小山”,“我把云儿变飞机”。这样,幼儿能直观的为儿歌创编不同的句子,激发起幼儿的创造新思维。有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还需要语言的帮助。
(二)、语言因素
有关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发展是靠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也是通过幼儿个体与外界环境中与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交互作用得以逐步获得的。每个人的环境不同,语言发展期不同,影响和结果也不同。而影响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往往有这么两种因素:
1、不理解讲述的对象。理解是幼儿正确使用语言的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进一步扩展幼儿创造性想象,创造性运用语言进行表述活动。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幼儿往往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讲述的对象。同时,幼儿常常从字面上理解,不能理解成人所说的象征意义、转义等。例如:在建构活动之前的谈话时,我请小朋友去搭拳击柜子,可以用来装拳击袋和拳击手套,小朋友就搭的很小,根本不可能藏进拳击袋和拳击手套。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搭了一个能藏进拳击袋和拳击手套的柜子。这样让幼儿通过具体实践来激发创造想象,通过教师巧妙的语言来扩展幼儿的创新思维。
2、缺乏概括与综合能力。如果幼儿对语言中所描述的事物全无概念,当他人说出一些物体的名称或描述这些形状时,幼儿便会茫然不知。同时,也不能用语言或动作去描述这些物体,更不能创造性的运用语言来表达。因此,幼儿如果缺乏概括和综合能力,当他听到别人说话时,便很可能产生理解错误,或者表达障碍。我们看建构活动中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建构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是时,我请部分幼儿来介绍自己搭建的物体,帆帆介绍了他们组搭的房子,说到在一个架子上绑了漂亮的绳子,而其他的小朋友说是挂衣服的地方。说明她没有很好的理解物体也不会很好的用语言来概括,在表达上也就有了障碍。所以,我们应重视幼儿的概括综合能力,不断创新思维。有了语言的萌发,还要注意态度的问题。
(三)、对待幼儿态度的影响
对待幼儿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在对待幼儿时,教师使用贬义词对其进行评价,如:在建构活动中,我们说些“你这样搭的不好看。”、“火车站里没有山洞的。”等之类带有讽刺性的语言,这样师生的真诚合作就没有了,而且更加封闭了幼儿可贵的灵感和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应以亲切的态度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幼儿能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积极的创造潜能。幼儿回答无论是对是错,教师都应及时找出优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先将叫起,再重复问问题。这样既没有当众批评他,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侧面提醒了他。所以,无论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如何,都会对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产生一定的作用。我们应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激励幼儿不断创新,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促进幼儿大胆想象创造。
除了外在的环境、态度,和内在的语言因素,其实,幼儿在活动中,创造性的表现还会受到幼儿自身情绪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幼儿觉得自己在群体中是不被欢迎的,或者他感到不快乐的,他说话的意愿会降低,对他人的表述也无兴趣倾听。长期下来,他的语言创造能力的发展自然就大受影响。如果幼儿经常沉默不语,不愿开口,这将会使幼儿对语言学习失去信心,从此葬送创造能力。相反,一个喜欢身边的小朋友的幼儿,喜欢交往,每天很高兴,会乐于表达自己,说起话来充满着自信,那么就有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多沟通、交流、接触,使幼儿处于快乐之中,促进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
除了以上三个因素会影响幼儿创造性表现外,我们还需注意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即教师的角色及作用。涉及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的具体化问题。我们鼓励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语言活动中去,也主张教师在活动中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幼儿的学习。这里就出现一个“适度”的问题,究竟教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参与和发挥主导作用呢?有一个观点是我们应当明确的: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会随具体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即当需要参与指导的时候,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的多一些;不需要的时候,教师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的少一些。教师应该是一位计划者、支持者、观察者和辅导者,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可能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幼儿保持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的指点,及时的激励与启发,从中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做法,抓住时机及时发挥辅导的作用。
⑺ 创造性人格包含哪些基本素质
创造性人格特征
所谓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较著名的有两家。吉尔福特提出八条: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有旺盛的求知欲;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6)有文艺天赋;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斯腾伯格(R.T.Sternberg,1986)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是人格特征,有七个因素组成: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的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别人认可;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
(8)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我们则奖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征及其表现,即
(1)健康的感情,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
(2)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
(4)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以及动力特征;
(5)良好的习惯。
四,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
求知欲,想象力,好孤独,好奇心,坚忍,独立自信,自制力强,反叛性
五,创造性学生的人格特征
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一般具有以下人格特征:①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②有强烈的好奇心,沉醉于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③感受性高;④思维独立性强,善于利用自己的直觉;⑤不迷信权威;⑥敢冒风险;⑦富于幽默感;⑧态度乐观;⑨成就动机高;⑩想象力强.
富有创造性的中学生的多数具有以下10个特征:
①作文想象力丰富,能独立选材,题材新颖,风趣,审美感强;
②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③对环境的感受力相当高,能觉察别人忽略的事实;
④心智活动思路通畅,解答问题敏捷;
⑤能提出卓越的见解,以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新奇的方式处理事情;
⑥办事非常热心,坚持不懈,不怕挫折;
⑦独立型强,有内在评鉴定,有主见,不轻信他人的意见;
⑧有自信心,有理想抱负;
⑨兴趣广泛又专一;
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我国学者谢光辉,张庆林(1995)对获实用科技发明大奖的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高敏感性,高控制性和低乐群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对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生进行了人格测量,发现了他们具有高稳定性,高恃强性,高敢为性,高创新性,高自律性,低乐群性,低兴奋性,低敏感性和低紧张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
陈国鹏等(1996)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了创造性与智力和人格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创造性的中小学生有高智慧性,高乐观性,高敢为性和低紧张性的特征.
创造性学生常表现为以下的特征:
①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目标专一,有毅力.这主要表现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顽强地克服困难,敢于冒犯错误的风险而标新立异.
③独立性强.创造型的学生往往喜欢独立行事,很少依附众议,热爱生活,有抱负,有强烈的独立性要求.
④自信心强,深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的,即使受到别人的嘲讽,也不改变信念.
⑤情感丰富.创造型学生办事热心,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责任感,感情易冲动,有时比较调皮,甚至放荡不羁,似乎精力过盛.
⑥一丝不苟,总是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世界.
⑦想象力丰富,耽于幻想.
⑧喜欢提问,不随大流.
⑻ 管理中,影响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什么
1、环境因素。在环境影响方面,首先,规范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创造力。亚历克斯•奥斯本发现,出生在农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出众的创造者。他甚至在《应用性想象》一书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杀了创造力。”另一位学者托兰斯研究城市和农村儿童后发现,来自农村的儿童比城市的儿童更富有想象力,城市儿童的想象力更倾向于常态化。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远比农村生活有规则,虽然城市儿童有更多的探索创造性活动的条件,但不足于抵消处理问题时所遇到的种种限制和影响。其次,面临大量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增进人的创造力。
2、个体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素质对创造力有直接影响。人的个体素质包括许多方面,但对创造力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动机。创造性动机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和从成功解决疑难问题中获得的“征服感和满足感”。有高度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有强烈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好奇心和愿望驱使下,始终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并能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征服感和满足感。其次是坚持性。有些情绪对创造性的发挥具有阻碍作用,如偏见、担心失败、他人的评价、焦虑、固执、冷漠、自满、自卑、尊重权威、试图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缺乏自信心等。
3、群体组织因素。群体组织因素也是影响创造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现在群体思维与群体评价两方面:一是从群体思维看,一方面能激发个人的创造思维。如在集体开会讨论解决某一问题时,可以集思广益,相互激发。一个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另一个人可能就想到了;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会刺激另一个人想出另一个观点;一个人还可以对另一个人的观点进行修改。社会心理学称此为“社会促进”现象。从群体评价看,他人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所持的态度,对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持批评态度的话,哪怕是建设性的批评,对任何年龄的人的创造性都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因为这种批评会加重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负担,从而导致创造力下降。
⑼ 有关创造力的名言警句
1、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2、我们要获得现有的一切,而且要创造现在还没有的新事物!——高尔
3、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阿诺德
4、希望在烧毁“旧事物”的火焰顶上出现光辉灿烂的“新事物”。——泰戈尔
5、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雨果
6、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歌德
7、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彼得·杜拉克
8、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罗曼·罗兰
9、人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箴言
10、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卢尔卡尔斯基
11、神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泰戈尔
12、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同静止作斗争,是创作,是创造,是对“永恒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罗曼·罗兰传》
13、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米尔
14、创造包括万物的萌芽,经培育了生命和思想,正如树木的开花结果。——莫泊桑
15、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物。——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