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发明
⑴ 霓虹灯是谁发明的
最早发研制霓虹灯照明的,是法国的物理学家乔尔朱·克罗德 世界上第一盏实用的霓虹灯,是法国化学家本生发明的。
⑵ 荧光灯是谁发明的
美国通用电子公司的伊曼
1938年,美国通用电子公司的伊曼发明了节电的荧光灯(日光灯)。这只荧光灯是一根玻璃管,管内充进一定量的水银,管的内壁有荧光粉。在灯管的管两端各有一个灯丝做电极。当通电后,首先是水银蒸汽放电,同时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发管内壁的荧光物质而发出可见光。因为这种的成分和日光很相似,所以,荧光灯也称日光灯。日光灯比霓虹灯又有新颖之处。霓虹灯只能用它五彩缤纷的灯光做广告使用。而它的亮度远不足为人们提供照明之用。而日光灯则可用作照明。霓虹灯是高压荧光灯,日光灯是低压荧光灯,日光灯又有它的新颖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光灯作为新的照明灯具迅速进入家庭、学校、工厂、医院……
现在的日光灯在爱迪生发明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只能说发明电灯的鼻祖是爱迪生 ,1938年,美国通用电子公司的伊曼发明了节电的荧光灯(日光灯)。这只荧光灯是一根玻璃管,管内充进一定量的水银,管的内壁有荧光粉。在灯管的管两端各有一个灯丝做电极。当通电后,首先是水银蒸汽放电,同时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发管内壁的荧光物质而发出可见光。因为这种的成分和日光很相似,所以,荧光灯也称日光灯。日光灯比霓虹灯又有新颖之处。霓虹灯只能用它五彩缤纷的灯光做广告使用。而它的亮度远不足为人们提供照明之用。而日光灯则可用作照明。霓虹灯是高压荧光灯,日光灯是低压荧光灯,日光灯又有它的新颖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光灯作为新的照明灯具迅速进入家庭、学校、工厂、医院……
⑶ 霓虹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最早发研制霓虹灯照明的,
是法国的物理学家乔尔朱·克罗德。
1910年2月3日,在巴黎汽车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他的科研作品,
⑷ 霓虹灯的发明者
霓虹灯的发明者——乔治·克劳德(1910)
⑸ 起电机和霓虹灯是如何发明的
17世纪后半叶,科学家们在为一个科学之谜烦恼:真空管中的水银为何会发光!
事情的简单经过是这样的。1675年的一天,法国天文学家让·皮卡尔(1620~1682)同往常一样,仍在巴黎天文台进行观测、研究。但当他挪动一台水银气压计要把它从天文台运走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水银上方玻璃管的真空里,突然出现了微弱的闪光。他觉得很奇怪,又将水银气压计摇了摇,证实了他刚才没有看错。后来,人们就将这种闪光现象称为“托里拆利发光”?
为什么叫“托里拆利发光”呢?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1608~1647)是伽利略的学生。他闻名于世的成就是1643年和伽利略的另一位学生、物理学家维维亚尼(1622~1703)在佛罗伦萨作的“托里拆利实验”。这个著名的实验用一根长约1米的玻璃管灌满水银后倒立在小银槽内,结果发现管内水银面下降到高出槽内水银面76厘米时就不再下降了。这76厘米汞柱就是当时大气压的值,而管内水银面以上的“真空”就被称为“托里拆利真空”。由此可见,人们将前述水银闪光称为“托里拆利发光”就很自然了。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闪光呢?许多科学家都想揭开这个谜。
最终揭开这个谜的是英国(一说德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豪克斯比(1688~1763)。他在1703年前后,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研究、终于发现,这种闪光是由于挪动气压计时,水银与玻璃管内壁摩擦生出的电激发水银蒸气产生的。
既然摩擦会生电,那么不就可以由此制成起电机吗?经过几年研制,豪克斯比终于制造出又一种起电机:一个抽空空气的玻璃球可绕轴转动——人用手柄摇,用布帛等物品与这个转动的玻璃球接触,就“摩擦起电”了。他曾用它起电,演示出许多静电现象。
不过,起电机最早却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克(1602~1686)于1660年发明的。这种起电机与豪克斯比的起电机相比主要不同之处是,他用的是实心硫磺球,而不是空心玻璃球。在豪克斯比之后,又有许多科学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起电机,例如18世纪上半叶,英国戈登用玻璃圆筒、瑞士普兰达与英国詹斯登用圆玻璃板,分别代替玻璃球,使摩擦起电机更接近了现代形态。又如,德国特普勒(1836~1912)和霍尔兹(1836~1913)在1865年又发明了另一种形式的起电机——感应起电机。
既然水银气可以因电的激发而发光,那其他气体又会不会在电激发下发光呢?又可不可以由此制成一种灯具呢?
1910年,法国发明家克劳德(1870~1960)终于作出了这种灯具——霓虹灯。他在一根抽空的玻璃细长管内充入氖气,然后通电,灯管便发出美丽的红光。人们先后发现,充入不同气体,发光的颜色会不同。例如,充汞蒸气,光呈蓝绿色;充钠蒸气,光呈黄色;充氮气,光呈金黄色;充氢气,光呈粉红色;充二氧化碳气,光呈白色;充氩气,光呈淡紫色;等等。
1910年12月3日,巴黎大宫殿首先点上了克劳德的氖霓虹灯。1912年,巴黎蒙马特尔大街的一家理发馆首先用这种霓虹灯作广告,以招徕更多的顾客。当今世界,包括霓虹灯在内的各种灯具,已将一座座城镇变成五光十色的“不夜城”。
⑹ 霓虹灯哪年发明的
霓虹灯的起源
霓虹灯是由英文“氖灯”,即“NEON SIGN”得来的,“霓虹”两字实际上是“NEON”的译音,而现在人们已经把“霓虹灯”当作专用词运用了。
霓虹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对气体放电的研究,电流通过含有少量正负离子的气体时,受紫外线、宇宙射线、微量放射物质的作用,在足够高的外加电压作用下运动,并与中性气体分子碰撞后,使中性分子发生电离,因而离子的数目倍增。电流通过气体时还伴有发光现象,即所谓的辉光放电。其发光的颜色随所充气体的不同而不同。法拉第的理论及其在实验上的成就,为霓虹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霓虹灯始源于法国。当时所用的灯体玻管的直径为45毫米,先将玻璃管弯制成所需的文字或图案,然后再用1只电压为1万多伏的变压器供电,使之发光。当时,灯管两端电极采用石墨制成,内部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前者会发红光,后者发白光。由于这两种气体较活泼,很容易和石墨电极起化学反应,阴极溅散出的石墨很快在玻璃管内壁形成黑色薄膜层,并大量吸收充入灯管内的气体,使灯管的充气压力很快下降,致使霓虹灯的寿命很短。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在霓虹灯管上加1个特殊的电磁阀门,并在霓虹灯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再往灯内重新补充一定量的气体,但这样做并未能在根本上克服上述缺陷。因此,这种灯不仅寿命短、制作工艺复杂,而且造价昂贵,很难普及。
在1907年至1910年期间,科学家克洛德和林德发明了液态空气分馏。利用这一发明,在霓虹灯内充入一定的惰性气体,这样就明显减缓了气体在灯管内部的消耗速度,颜色也丰富了,可产生红、绿、蓝、黄等颜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光致发光的材料被研制出来了。这种材料不仅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而且发光效率也高,我们称之为荧光粉。荧光粉被应用在霓虹灯制作中后,霓虹灯的亮度不仅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灯管的颜色也更加鲜艳夺目,变化多端,同时也简化了制灯的工艺。故在第二世界大战结束后,霓虹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霓虹灯按其玻璃管内壁所涂粉的不同,档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玻璃内壁不涂任何荧光粉,直接采用无色透明的玻璃管,通常称为明管;第二种是在透明玻璃管内壁涂有荧光粉,我们称它为粉管;第三种是采用彩色玻璃管,且在玻璃管内壁均匀涂上荧光粉,我们称它为彩管。
霓虹灯的寿命在正常情况下高于日光灯和白炽灯,要达到这一水平必须做到三点:1、制作人员水平过硬,排气人员轰击去气得当、彻底;2、启动它的变压器不得超载;3、安装人员细致合理的安装;只要做到以上要求,实践证明霓虹灯的寿命是高于日光灯和白炽灯,而且本公司已有这样的成功范例。
⑺ 霓虹灯是那个国家发明的啊
霓虹灯首先由Nikola Tesla在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进行示范,但其创意并未有申请专利。回
法国化学家人Georges Claude在1902年发明霓虹答灯,并在1910年向公众展示。
至于英国的化学家雷姆赛(Sir William Ramsay)和特拉弗(Dr Morris Travers)两人发现Neon,已经是1898年的事了。
⑻ 霓虹灯是怎么被发明的
1898午,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和特拉斯研究通过氖放出电流,发现这种稀有气体在低压下能放出鲜艳夺目的橙红色光芒,分外迷人。但当时这种迷人景象还只限于实验室里,真正为人们广泛享用,是在20世纪以后。世界上第一盏实用的霓虹灯,是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的。
克劳德的发明理论根据是:霓虹灯与传统的电灯泡不同,呈细管状,可以随意绕成字体或复杂的图形。能够制造出霓虹灯独特的灯光效果,主要是运用了“气体放电”的原理。气体通常是不容易传导电流的,是很好的绝缘体,不过,只要为气体减压,再接上较高的电压,就可使气体导电。霓虹灯是一根充满氖的玻璃管,两端通上电流,就放出亮光。电流里的电子从一端走向另一端,沿途撞击氖原子,把氖原子本身的电子撞出轨道之外,这些电子像撞球游戏中的球那样,因被击而获得额外的动力;回到原来的轨道后,多余的能量就释放出来,成为电磁辐射。假如玻璃管内装的不是氖气,而是其他气体,情况也大致相同,只是不同气体的电子会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用氦气会产生金黄色光,用氪气则产生淡紫色光,要产生其他颜色的光线,可以在玻璃管内涂上荧光剂,再装入水银或氩,甚至可以采用颜色玻璃来配合。
自1912年第一块霓虹灯广告出现在巴黎大街上以后,霓虹灯塑造出七彩绚丽的图画和广告招牌,迅速为世界各地添上缤纷色彩。生活在现代城中的我们简直难以想象,如果城市的夜晚没有七彩霓虹,我们还用不用“良宵苦短”这个词,这正是:疑是银河落九天,火树银花不夜天!
⑼ 霓虹灯的最初创始人
1.1893年出现“摩尔”(Moll)和“盖塞拉”(Geissler)的霓虹灯原始模型。
2. 1910年第一支商业霓虹灯于巴黎皇宫大厦亮相1915年法国克洛德获首次霓虹。
3. 初始的霓虹灯用气体放电的原色或彩色玻管到1930年出现荧光粉的霓虹灯。
4.1926年上海南京东路伊文思图书馆柜窗上出现我国第一个霓虹灯广告。
5.1927年我国第一支霓虹灯由上海远东化学制造厂制成,用于上海中央大旅社。
6.30年代我国霓虹灯逐步发展,到1949年全国约有三十多家霓虹灯厂。
7.1949-1979年我国霓虹灯停滞期。
8.1980年至今我国霓虹灯蓬勃发展,霓虹灯制造,原料和器件厂约万家。
霓虹灯是由英文“氖灯”,即“NEON SIGN”得来的,“霓虹”两字实际上是“NEON”的译音,而现在人们已经把“霓虹灯”当作专用词运用了。
霓虹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对气体放电的研究,电流通过含有少量正负离子的气体时,受紫外线、宇宙射线、微量放射物质的作用,在足够高的外加电压作用下运动,并与中性气体分子碰撞后,使中性分子发生电离,因而离子的数目倍增。电流通过气体时还伴有发光现象,即所谓的辉光放电。其发光的颜色随所充气体的不同而不同法拉第的理论及其在实验上的成就,为霓虹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霓虹灯始源于法国。当时所用的灯体玻管的直径为45毫米,先将玻璃管弯制成所需的文字或图案,然后再用1只电压为1万多伏的变压器供电,使之发光。当时,灯管两端电极采用石墨制成,内部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 前者会发红光, 后者发白光。由于这两种气体较活泼,很容易和石墨电极起化学反应,阴极溅散出的石墨很快在玻璃管内壁形成黑色薄膜层并大量吸收充入灯管内的气体,使灯管的充气压力很快下降,致使霓虹灯的寿命很短。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特在霓虹灯管上加1个特殊的电磁阀门,并在霓虹灯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再往灯内重新补充一定量的气体,但这样做并未能在根本上克服上述缺陷。因此,这种灯不仅寿命短、制作工艺复杂,而且造价昂贵,很难普及。
在1907年至1910年期间,科学家克洛德和林德发明了液态空气分馏。利用这一发明, 在霓虹灯内充入一定的惰性气体, 这样就明显减缓了气体在灯管内部的消耗速度,颜色也丰富了,可产生红、绿、蓝、黄等颜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光致发光的材料被研制出来了。这种材料不仅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而且发光效率也高,我们称之为荧光粉。荧光粉被应用在霓虹灯制作中后,霓虹灯的亮度不仅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灯管的颜色也更加鲜艳夺目,变化多端,同时也简化了制灯的工艺。故在第二世界大战结束后,霓虹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⑽ 日光灯如何发明的
耀眼夺目的发明——伊曼等人发明日光灯的故事 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结束了人类“黑暗”的历史。人们在欢呼、庆祝这一伟大发明的时候,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已经看到了白炽灯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只利用电能的10%-20%,其余的80%-90%的电能以热损耗的形式被浪费掉。 “白炽灯靠电流加热,使热能转换为光能,这种电能的利用形式太浪费了,能不能开辟一条电能利用的新途径呢?”有的科学家提出了新的想法。 美国的黑维特就是持这种想法的科学家之一。他默默地扎在实验里。他将耐热玻璃制成灯管,抽出灯管内的空气。然后往灯管内充入各种金属和气体,反复进行比较。 1902年,黑维特发明了水银灯。这种水银灯是在真空的灯管中充入水银和少量氩气。通电后,水银蒸发,受电子激发而发光。水银灯比白炽灯亮多了,光线近似太阳光,能量利用率也较高。 但是,水银灯会辐射出大量紫外线,而紫外线是对人体有害的;且水银灯光线太亮、太刺眼,因此它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一时间,许多科学家潜心于水银灯的研究。他们认定沿着水银灯的思路研究下去,终究会成功的。 不少科学家注意到:早在1852年,英国物理学家斯托克期发现了一种碰到光就能产生另一种光的荧光物质,并且经这种荧光物质转换后的光的波长远比外来光的波长要长。 “既然紫外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用紫外线去照射荧光物质,肯定可以得到比紫外线的波长要长得多的可见光!”科学家马上联想到了水银灯的弊端。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可是个极有价值的推测。它意味着大量有害的紫外线将变成可见光。具体来说,只要在水银灯管内壁涂上荧光物质,当水银灯辐射的紫外线照到荧光物质上时,就会被激发变成可见光。 有了这么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按理说,水银灯的改进工作应该有个飞跃了。 经过认真分析与探讨,科学家认定原来的推测没有错,关键问题是技术上没有过关,也就是说,水银灯的启动装置不理想。可是要制作一个理想的启动装置谈何容易! 水银灯的改进工作进入了艰难阶段。 19l0年,法国科学家注意到莫尔在1895年做的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莫尔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灯管中,充入少量的二氧化碳,然后给以高压,使它放电,结果灯管发出白光。克劳特根据莫尔的实验,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灯管中,分别充入氖、氩、氦等惰性气体。他发现,充入氖气,灯管会发出红橙色的光;充入氖和氩的混合气,灯管会发出蓝色的光;充入氖和水银的混合气,灯管会发出绿色的光;充入氦气,灯管会发出金黄色的光。如果在管内壁涂不同荧光物质,灯光的色彩将更丰富。 “这是多么奇妙的现象啊!”克劳特惊喜万分。 克劳特根据这种灯光的特殊性能,制作了一幅宣传广告:红色的花朵,绿色的叶子,黄色的文字。他把这个广告挂在法国巴黎的闹市区。在夜晚,这张广告发出五彩缤纷的灯光,显得格外醒目。 克劳特获得了霓虹灯的发明专利,并成立了“克劳特霓虹灯公司”,结果发了大财。直到1932年,克劳特专利权到期,从此,世界各地才开始广泛生产霓虹灯。 虽然霓虹灯亮度不够,不能作为照明用,只能用它丰富的灯光色彩作广告,但它再一次证明:不采用爱迪生的使电变为热,热再变为光的方法,而采用一条更经济地利用电能的途径完全可行。也就是说,水银灯的进一步研制、改进是大有前途的。这给了科学家极大的信心。 美国通用电子公司的研究人员伊曼,与其他科学家一样,从霓虹灯的亮光中,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他加快了研制的步伐。终于在1938年,突破了启动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大关,制作了与水银灯性能截然不同的荧光灯。 这种荧光灯是在一根玻璃管内,充进一定量的水银,管的内壁涂有荧光粉,管的两端各有一个灯丝做电极。它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后,水银蒸气放电,同时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发管内壁的荧光物质而发出可见光。显然,荧光灯没有水银灯的弊端,它比白炽灯更亮,且电能利用率高,省电。因此,它一诞生,便很快进入了一般家庭。 由于荧光的成分与日光相似,因此人们也叫它“日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