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扼杀创造力
⑴ 应试教育会扼杀学生的想法和创造力吗
高中书呆子不会,考试机器倒是,到大学后你发现还是要不停学习不过可以更多实践自己想法,加油!
⑵ 教育会不会扼杀一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呢
只是你个人的问题,我的哥哥父母给他报很多的辅导班他也很喜欢学校里的生活,但是制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十分的强。
⑶ 学校是否总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呢我的结尾观点是,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确实是扼杀了创造力,但学校也为学
学校如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夏殷棕根据【美】肯·罗宾逊演讲整理
这次会议有三个主题,其中之一就是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例证,从这些例证中我们意识到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道。我对教育特别感兴趣,因为教育旨在将我们带入我们无法掌握的未来。我们甚至无法预知这个世界五年后的样子,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孩子的特别之处正是他们的创造力,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能发现一个天才的学生。但我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所以我想谈谈教育和创造力。我认为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的比重,所以这两方面我们应同等对待。
最近我听到一个很不错的故事,我很愿意讲讲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小女孩只有六岁,她坐在教室的后排,正在画画,而她的老师评价她几乎从不注意听讲,而在绘画课上她却听得很认真。老师绕有兴趣地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她说:“我画的是上帝。”老师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这时小女孩说:“他们马上就能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了。”诸如此类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孩子们愿意冒险。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愿意去尝试。即使尝试的结果是错误的,他们也不惧怕。当然,我并不认为错误的尝试等同于创新,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做错误的尝试,你永远不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错误的尝试,等他们长大了,多数孩子都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那就会使他们也惧怕错误的尝试。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公司经营方面,我们不能容忍任何错误,这就使得现在的教育体系成为最不能容忍错误的领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毕加索曾说过:“孩子们是天才的艺术家。”问题是我们长大后能否继续保有艺术灵感。我坚信: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了创造力,甚至可以说,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创造力。
五年前,我从英国搬到了洛杉矶。但搬到美国后,有些事使我印象深刻。如果你周游世界,你会发现每个国家的教育体制都存在着学科等级制度,没有例外。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接下去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如此。而且相同的还有,就是在艺术学科范围内也有等级制。通常学校把美术课和音乐课看得较重要,然后是戏剧课和舞蹈课,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天天安排舞蹈课,但却每天安排数学课,为什么?为什么不是每天安排舞蹈课呢?我认为舞蹈课很重要,我认为舞蹈课和数学课同样重要,如果允许,孩子们会不停地跳舞,我们也一样。我们都有体会,对吗?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开始教导他们别的东西,以前是教他们走和跑,而随着他们长大,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的头脑。而且略微偏重大脑的一侧。
如果你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来参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公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当你看到我们教育体系产业化的发展,我相信,你就会明白是谁在真正从中受益,是谁被教导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谁得了满分,谁是第一名,关于公办教育的目的,我想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公办教育都以培养大学教授为目的。难道不是吗?因为大学教授是象牙塔尖上的人,我也曾是一名大学教授,也是塔尖上的人。我倾慕大学教授的学识,但我们不应该用这样一个头衔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其实大学教授只是360行中的一行,只不过他们比较好求知。在我看来,大学教授有个特点,虽然不是共性,但很典型,他们只用脑子生活,而且偏重于大脑的一侧。用书面语来说就是他们脑体分离。他们只是把身体当作大脑的载体而已,难道不是吗?这个载体可以载着大脑去开会,然后在会议结束后再去迪厅蹦迪。在那你会看到,成年男女在不和乐拍地疯狂摇摆,期待夜晚的结束好回家写篇关于蹦迪的论文。
注重培养学术能力的观点根植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形成这种状况还有个原因,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在最初建立时,也就是在19世纪之前,那时教育还不是公共事业,那时建立教育体系,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有两点基本的等级原则,第一点,对工作最实用的科目是最重要的科目,这样就能轻易地避开孩子们喜欢的科目,从小就不让他们触碰。理由就是,不这样学就找不到工作,对吗?别玩音乐了,你成不了音乐家;别画画了,你成不了艺术家。这些温和的忠告,铸成现在的大错,全世界都被卷入到工业革命的热潮。第二点,学术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好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些标准是那些大学自己制订的。只要你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整个教育体系,不论哪个国家的公共教育都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序,最终目的是为了考入大学。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很有天才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被钝化了。因为这些学生发现他们的专长在学校,并不受重视甚至还受到蔑视。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这样扼杀孩子们的天才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今后30年,全世界毕业的学生将超过过去的总和,这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人口增长关系到我们谈论的许多话题,包括技术和技术变革对生产力的影、人口统计学及人口爆炸。很快,文凭就不再有含金量了,是这样吧?我上学那会儿,有文凭就有工作,那时候你没有工作,是因为你不想找。但现在的状况是,孩子们有文凭却经常呆在家里打电脑游戏,因为以前只要学士学位的工作岗位现在需要硕士学位,现在还没毕业的孩子将来就得有个博士学位才好找工作,这就是学术学位的通货膨胀。这是整个教育体系坍塌的前兆。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反思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培养人才有三个原则,第一,多样化,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有的从视觉角度,有的从听觉角度,你的从美学角度,有的从抽象角度,有的从动态角度。
第二,好学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如果观察一下人类的大脑组织,大脑发育具有关联性。大脑不应被分成几部分,其实我认为应该创造性地把大脑看作一整套工序——生产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的工序——这种原创想法往往来自互动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规模式。大脑本来就是由神经来连接左脑和右脑,这个连接部分叫胼胝体,女性大脑中的这个部分比男性的厚。我认为脑部特征可能使女性更善于应对头绪纷乱的事情,虽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我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其实来源于我的亲身体验。我妻子在家做饭时,总是打打电话,和孩子说说话,给天棚刷刷漆。而我做饭时就会关上厨房门,不让孩子们进来打扰,不打电话,这时如果我妻子进来我会很生气,我会这样对我妻子说:“苔莉,我在煎鸡蛋,请别打扰。”
培养好学生的第三个原则就是个性化。我目前在写一本书,书名叫《顿悟》,素材来自一些访谈,访谈内容是关于怎样发现自身的才能。对于这点我很感兴趣。激发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一次对话。我采访了一位很优秀的女士,也许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人,她名叫吉莉安 ·林尼,你们知道这个人吗?应该有人知道吧。她是个舞蹈编剧,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作品,她编舞的作品有《猫》、《歌剧魅影》。她很有才华,我在英国看过由皇家芭蕾舞团演出的她的作品,你们也看过她的作品。有一次,我和吉莉安吃午饭,我问她:“吉莉安,你是怎样成为舞蹈家的?”她回答说说起来很有意思,她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希望,她上学那会儿是1930年代。老师给她家长写信说:我们认为吉莉安患有学习障碍症。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她老是坐不安生,用现在的话讲,那意思就是她有多动症,你们也这么想吧?但那时候是1930年代,“多动症”这个词还没有出现。那个老师用词不当,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用“多动症”这个词。于是,吉莉安去看病,她妈妈带她去的,医生让她坐在椅子上,她把手压在腿上,这样过了20分钟,她妈妈一直在向医生讲述,吉莉安在学校的表现:她在学校不安生,她总是晚交作业,等等。其实不过才是个8岁的孩子,医生走过去坐到吉莉安的旁边,对她说:“吉莉安,你妈妈跟我说了很多,现在我想和你妈妈单独谈谈。你在这儿等一下,我们马上就谈完。”医生和她妈妈出去了,但医生在出去时把收音机打开了,收音机在医生的办公桌上,在他们走出房间后,医生对她妈妈说:“我们就站在这儿观察一下她。”他们离开房间后,吉莉安站起来,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她妈妈和医生在门外看了几分钟,医生对她妈妈说:“林尼太太,吉莉安没病,她是个舞蹈天才。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话说到这儿,我问吉莉安:“后来怎么样了?”她回答道:“我妈妈送我去了舞蹈学校,我无法形容那里有多棒,那里有多好,像我这样的人,坐不住的人,我们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思考。”他们跳芭蕾,跳踢踏舞,跳爵士舞,跳现代舞,后来她考入皇家芭蕾舞学校,成为芭蕾舞女主演,事业发展很成功,从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吉莉安·林尼舞蹈公司,遇到了劳埃德·韦伯,《猫》的编曲者,她负责担任过一些非常成功的音乐剧的编舞,她给数以万计的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她也是个亿万富翁。可是,有人也许曾认为她有多动症,命令她“冷静。”
我相信对于未来,我们的唯一出路,是贯彻一种新的人性化生态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应重新定义,人类能力的多样化。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我们的方式,正如我们开采地球的方式,以功利为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未来将不再适用,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准则,也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准则。我们倡导的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现在,我们必须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小心地避开那些按部就班的规则,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运用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而且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培养他们。我们的任务是全方位地培养孩子,这样他们才能面对未来的社会,顺便说句,我们可能活不到未来那天,但孩子们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能在未来有所作为。
⑷ 教育扼杀创造力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回题或行为答,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
⑸ 现在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吗>
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多种的,各有利弊。
应试教育给部分孩子一个光明的将来,但一定程度上的确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并对另一部分更适合其他方面的孩子造成很大影响;素质教育能够更全面地发掘孩子的潜能,包括创造力,但有时候却让孩子败在高考这个门槛前。个人比较倾向于素质教育,在保证孩子的兴趣的前提下,大部分孩子还是能通过自己的爱好发展出自己的空间。
⑹ 为什么教育扼杀了创造力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⑺ 为什么国人总说应试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
首先做下说明,我对日本的教育体制并不熟悉,可能达不到你的目的。
要分析教育先从教育的目的开始,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而从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来看,为了适应高校的择生标准,高分理论很盛行。这就导致各个学校为了使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在平时教育中适应试题标准,从试题角度分析,从答案中提取出固定的做题方法,再灌输给学生。但由于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内容是在渐进的增加的。为了适应这一点,同时强化做题能力,再把新增加的知识编入考试范围,让学生在不断地重复做题中认证所学的知识,保证拿到高分。
学生在校不是学习,而是在分析考题,单纯的教、学、做。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校学习接触面少,知识层次单一,不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只能在某一学科形成单一的学科体系,甚至于与实际社会产生断层。而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事物接触太少,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那就是书呆子。如果学校的教育只能教出书呆子,那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实际用途的,而联系不了实际的知识教育,怎么与实际社会结合产生出实用的创造成果?
其实应试教育并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只是现行的高分论导致了现状而已。如果改换高校的择生标准不再以高分定论,确立另一种方式。那目的改变方式,相信我国的应试教育同样也能造出创造性人才来。
⑻ 中国教育扼杀创造力 是什么扼杀了中国的艺术教育
研究中国艺术教育难以良性发展的原因,通过对现状的考察、对问题的归因和对现存挑战的剖析,看到如今艺术教育在幼儿及小学阶段的缺失和发展必要性,需要社会和家庭观念的改变和共同努力。如今的艺术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与社会现状契合度差的问题
⑼ 中国的教育真的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了么
这个不能说没有,但是只要是教育,肯定会扼杀创造力的,无论多内自由的教育环境都一样。容。
所以国外教育机构基本都不提倡过早进行教育,一般建议幼儿园以玩乐为主,初小基本不做书本教育,只有到了十一二岁才开始基础教育。。。
而我国的家长是急不可耐的把小孩送去读书,巴不得一出生马上就能上小学。。。
⑽ 中国的应试教育会扼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应试教育,是促进学习,公平竞争,机遇相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