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城镇化新型

城镇化新型

发布时间: 2020-11-22 17:31:40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新型城镇化最早2007年提出的, 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和发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作者张荣寰,在生态文明理论中提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其中有一段分享给大家,尤其是他在2007年就说了的这一段话,我感觉就是个预言,就是个真知,就是个从心底对国家人民的那种爱,对国家未来前途深邃思考:“当我们八年后(指2013年),在回头审视全球发展模式的高下时,就会看到一种人文精神力量所产生的逆转,同样的金融危机、同样的宽松货币政策,却产生了不一样的经济效果,你会看到道琼斯指数的历史新高、也会看到中国A股市场的疲软。注重民生经济的美国会把国家引向更美好的前途,而注重投资拉动的中国将在人权生活化缺席的状况下,把中国的经济陷入产能过剩、物价奇高、道德败坏的泥沼中,从内心深处希望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在以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三方面动能和谐统一起来使中国转型。”摘自:
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2007-05-04
01:41:51)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启动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主要走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的发展道路。
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分别是上升人格、生态、产业的幸福宝库。只有不去顾此失彼、协调开发才会走向巨大发展,否则将成为巨大的灾难。总体上需要把握人学精神:人权立国,宪行中国;人权立世,宪行世界,走世界伦理社会化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是中国梦
新型城镇化是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规划建设的生态文明城镇集群。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民为本、发展人文、生态宜居、产业优化、城镇联动、走廊便捷、循环持续、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具有独特竞争力、自优化的生态产业群。人权生活化是为了保障人民民生幸福权益而推动人权立国的公民宪政体制;是空间调整的最高艺术。
人权生活化的基本特征是宪法是公民立的、主权是公民的、司法是公民的、政府是有限的、公共权力的运行是规范的、公共福利是实现和保障的;是人权立国,宪行中国;扶富助贫、持强帮弱;以德育国、依宪辅政;生态文明,健康社会;美丽中国、幸福公民的人本宪政制;是人格上升的宏观把握。
产业自优化是为了持续人民民生幸福权益而规划建设的可持续产业循环资源圈。产业自优化的基本特征是极平台、云产业、物联网、全数据、文明走廊、零废处理;是可持续战略产业再造;是因地制宜能源自循环;是工业化结构调整的自优化及其升级。
从拉动经济发展的角度和提高民生幸福指数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是主旋律、人权生活化是大前提、产业自优化是正方向。三化是生态文明的发展的基本轨迹,哪一方面出现缺失和不足,所导致的失衡都将是灾难性的。当我们八年后,在回头审视全球发展模式的高下时,就会看到一种人文精神力量所产生的逆转,同样的金融危机、同样的宽松货币政策,却产生了不一样的经济效果,你会看到道琼斯指数的历史新高、也会看到中国A股市场的疲软。注重民生经济的美国会把国家引向更美好的前途,而注重投资拉动的中国将在人权生活化缺席的状况下,把中国的经济陷入产能过剩、物价奇高、道德败坏的泥沼中,从内心深处希望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在以人权生活化、新型城镇化、产业自优化三方面动能和谐统一起来使中国转型。

② 什么才是新型城镇化

新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热词,甚至引起股价、房价波动。其实,近30年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一直都是热词,甚至,上世纪80、90年代还一度掀起过“小城镇热”。今天,中央大力倡导“新型城镇化”,难道另有深意?一项新政策出炉,我们不便做太多猜测。但所有政策的来源都是理论和已有的实践经验,或者教训,这当中一定有某种逻辑线索和路径通道可供求证。的确,新型城镇化将意味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为启动内需、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系列利好因素。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所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当中国领导人重提城镇化的时候,城镇化、城市化将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被动的或次要的角色。可以说,对于中国的城镇化,全世界的人们都乐观其成。但我们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在这个时候提出“新型城镇化”,还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从经济结构来讲,我们无疑是工业化国家了。GDP的构成中,农业已经非常微小,说我们是世界工厂,是工业化强国并不为过。但从人口结构来讲,我们的非农化程度还不高,与历史上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相比较,尚有较大差距。我们的名义城市化率虽已超过50%,但真正的城市化率也就35%左右。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严重脱节。倡导新型城镇化,理所当然有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蕴在里面,我们要补上这一课。我们已经有非常漂亮的城市,尤其一些东南沿海的大都市、大城市、小城镇比起欧美城市不相上下,甚至更加新鲜,更加气派。但城镇化也罢,城市化也罢,最重要的不是外观的、物理的改变,而是制度和人的变革。城市的内涵是城市人,城市中应该到处飘浮着一股自由、平等的味道。我们将人等级化管理的户籍制度距离城市精神谬之万里。城市政府的设置、体制必须尽快与城市的本质要求相互匹配。所以,提倡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改革以往的城镇、城市管理制度。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以计划经济的手段推行城镇化、城市化。大家还记得计划经济年代是如何推进工业化的。长官经济、命令经济盛行,工厂的建设、布点,所有工业品的品种、价格、产量、调拨,都是自上而下的设计和审批。推行城镇化、城市化首先是市场化、民营化,今天我们在搞城镇化、城市化的时候,城市政府一定要创新管理,一定要把“市”放在“城”字和“镇”字的前面,以市兴镇,以市兴城,而不是有镇无市,有城无市。新型城镇化也是对以往城乡割裂、农民利益受损而言的。新型城镇化将是人性的城镇化,而不再是野蛮的、掠夺式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妥善解决农民人地分开的局面,将地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合二为一,使城市产业可以更加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地方政府必须改变过去若干年来土地融资的发展模式,千方百计让已经进城的2亿多农民工安顿下来,将农村留守的儿童和家属逐步向城镇转移。推行新型城镇化不能教条主义的拘泥于“城镇”二字,不要矫枉过正。我们要认真吸取过去在“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拓展摊大饼中的一些教训。一些地方通过行政化分割,阻碍资源流动,满天星式的小城镇建设曾带来了极大浪费,还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公社之风再度掀起,刷油漆、建遮羞墙,许多所谓新农村像是新军营,千篇一律,不伦不类。城市化、都市化、都市圈化是大趋势,城镇化只是这个长过程当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结果将是在我国形成一个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大都市、都市圈参差有致的城市体系。

③ 什么叫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版、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权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实行城镇化体制改革,上海浦东,苏州等应运而生。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④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13年7月9日,在广西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3月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

⑤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谁提出的~~急求~~所谓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最早2007年4月提出的, 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和发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生态文明论,作者张荣寰。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这段话也出自张荣寰的《生态文明论》 ,
还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规划建设的生态文明城镇集群。””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民为本、发展人文、生态宜居、产业优化、城镇联动、走廊便捷、循环持续、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具有独特竞争力、自优化的生态产业群。新型城镇化是空间调整的最高艺术。“

⑥ 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有什么区别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 “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不过,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市化”。据粗略估计,近5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⑦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 ,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按照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准,将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农村建设成小型城市,其特点是:支柱产业具有优势,经济发展前途明显,高新技术含量较高,低碳环保文明健康,市政建设布局合理着眼发展,以之为中心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并让他们在此安家置业逐步成为有一定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实现城市化管理,城市化保障,城市化供给,配套齐全的城市。

⑧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新版型工业化为动权力,以产业为支撑,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公共服务均质化,建立集群型、循环型、低碳型、生态型的新型城镇模式。

⑨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发展方式、发展重点上区别如下:

二者的区别:

1、在价值取向上不同:

“以物为本”是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主导下,一个地区往往将城镇化发展片面地理解为城镇化率的提高,即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

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是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价值取向方面的转变。

2、在发展方式上不同:

传统城镇化道路较为粗放,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外延扩张和数量增长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坚持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要走集约型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协同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政府调控的引导作用,是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发展方式和外生动力等方面的转变。

3、在发展重点上不同:

传统城镇化道路通常片面强调单一规模等级城市的发展,忽视其与其他规模等级城市的互动与联系,甚至控制或限制其他城市的发展;

容易导致在整个城镇体系中,受重视的某一规模等级城市因为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要素而一枝独秀,其余城市则大多发展滞后,从而使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难以实现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坚持城镇化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强调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城市群建设、“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区域共建等;

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四化”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各个层面实现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发展形态、发展重点、内生动力、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转变。

二者的联系:

1、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应传承传统城镇化道路的优点并弥补其缺陷而提出的,目的是要同步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传统城镇化道路一无是处,并不是对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忽视和否定传统城镇化道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面。

只是由于具有单一性、片面性、盲目性、粗放式等缺陷,传统城镇化道路在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即无法实现“好”字当头的快速发展。

2、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是既要结合时代特征,又要体现中国特色,还要符合自身特点;

内生动力来源于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外生动力则来源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

主体发展形态是城市群;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和区域协调。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