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新型
『壹』 科学化,中药现代化不是缘木求鱼吗
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内涵、现状和发展
(张守元 山西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摘要: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优势比较明显,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中药新药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 中药小复方精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今中药现代化基本可以凝练为以下四个方向:现代中药的开发,传统中药的开发,经典名方二次开发,老中医的验方开发。
关键词:中药;中药现代化 ;现状;方向
引 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中药现代化是一件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对中药产业发展有着的巨大推动力。
1.中药现代化的含义
中药现代化长期以来是中医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数十年来,无数专家、学者孜孜以求探索着中药的现代化之路。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更加掀起了中医药学者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热情。
然而何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不少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弄清中药的有效成分,搞植物提取物,进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场,与国际接轨。甚至于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开发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这在近年已形成了些“共识”,因而国家有关政策提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研究开发象青蒿素这样的I类新中药”,“十五期问重点支持三、五个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另有一些人认为,在这样的观点指导下,中药将逐渐演变成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的“现代天然药物”。如果这就是中药的现代化,那在今后的发展中究竟需不需要中医?这实在是中医药存亡的大事!这实际上是中药西化,使中医药的发展走人误区,正在把中医药逼进死胡同。
所谓中药,是指纳人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设备融人中药研究、生产、应用,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将传统饮片的剂型进行改良,以充分保留原饮片的性味与功效为前提,既保留了传统中药饮片的精华,又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补充,充分体现了“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与医疗发展的需求。虽然现在仍有不少反对的意见,阻力还很大,但我们坚信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为中药的现代化带来了曙光,应该成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各为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评判标准。我们希望改变长期以来对中医药的政策歧视,从政策、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真正让中医药与西医药同步。为使中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在中药质量标准与规范上,我们必须制定适合于中药,而又明确区别于西药的标准。积极探索制定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为国际普遍认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
中药现代化与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化,不仅是一场传统中药的新技术革命,更是一次现代中药的新文化运动。中药的现代化必须在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精髓和继承中医药临床实践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成果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多学科融合、多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中药研究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促进传统中医药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同时,突出体现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内涵。[[1] 焦广明 .中药现代化的含义探析[J].2008,3(6): 342.][1]
2.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优势比较明显,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
2.1 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
适应病证的选择是中药新药研制决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 西医疾病辩证规范前后结果的差异性:② 相关西医疾病辩证规范的关系问题:③ 西医疾病辩证规范依据的症状体征存在的问题。无论早期围绕中医疾病所做的辩证规范,还是近年来基于西医疾病建立的辩证标准,客观上均存在严重的逻辑和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冲击了中医辩证论治体系,而且制约了中药干预的疗效。[3]
2.2 中药新药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
处方从哪里来,一直是中药新药研制早期涉及的受持方人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制约的重要学术问题。中药新药处方的来源主要有4种:① 临床经验方:② 基于中医药理论、通过实验确认的科研方;③ 在中成药基础上的二次开发;④ 依据有效成分、组分的生物活性组成的处方。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基本现状是:中药单体或组分类新药研究虽然药昧少,制备工艺和剂型的科技含量较高,但适应病证选择比较困难,也不够准确,疗效并不理想,且整个研究过程基本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而中药6类新药研究虽然大体坚持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但普遍存在处方大而杂、选药不精的问题,因而制备工艺和剂型的选择难以采用先进技术,质量标准的建立也比较困难,服药量通常较大,整个研制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目前学术界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不断推出高效、速效、长效中药新品种的努力正面临两难的选择。面对处方来源的4种渠道 人们似乎别无选择,可供选择的新药处方主要来源为① 古代方剂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② 古代方剂数字化、智能化知识挖掘系统研究。而少数有识之士已开始探索新的处方来源方式。
2.3 中药小复方精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中药小复方体现了中医药特色的选药组方方法,在初步选定后,后续的筛选评价包括制备工艺考查、剂量配比优选、方剂结构优化等。在这些环节中,制备工艺的选择尤为重要,现已成为影响中药疗效充分发挥、制约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中药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出现了不同的剂量配比设计方法,这是学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中药小复方最佳药物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亟待解决的是方法学问题。
2.4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中药对照药的选择一般应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法定中药品种;二是功能主治相同品种:三是给药途径相同;四是择优遴选。对于中药新药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有以下七方面认识问题首先需要澄清。① 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与辩证规范研究的关系:② 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和两者之间的关系;③ 把中医的证作为所有疾病疗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问题;④ 证的诊断指标与证的疗效判断指标之问的关系;⑤ 证与量表在疗效评价方面的关系:⑥ 证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客观存在的问题:⑦ 建立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与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关系。由于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方式不同,研究的思路方法不同,选择的切入点不同,至今未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针对提高中药疗效的某一环节单独调整研究思路,无助于全面解决问题,而要进行整体调整,必须理清各个环节的启承关系和因果关系。孤立地讨论中药现代化问题,将其与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割裂开来,不可能找到科学合理的一揽子解决办法。中药现代化需要一系列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尽快理清研究思路,建立相关的方法学创新平台是比较理性的选择。[[4]
3.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3.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1)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深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等研究,积极开展中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研究。
(2)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特别是与中药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如证候理论、组方理论、药性理论,探索其科学内涵,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发展源泉。
3.2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
(2)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
(3)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
(4)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
3.3 加快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
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绿色无公害技术、中药材质量系统评价、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等研究。在进行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材种质库、基因库、化学样品库等。按照中药材生产的特点,借鉴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完善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使中药农业向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3.4 加强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
开展中药饮片传统炮制经验继承及炮制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借鉴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强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3.5 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相关产品的研发
重点开展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和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相对明确的现代中药研发,包括用于生育调节和生殖保健产品的开发研究;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产品的开发研究。
3.6 构建体现中药特点的研发技术平台
充分吸纳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国家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中药研究开发支撑条件平台建设。
3.7 中药标准规范研究
(1)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2)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量化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中药注射剂为重点,逐步扩大指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3.8 中药产品创新研究
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改进中药传统制剂,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发展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药新产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按照有关国家药品注册要求,进行针对性新药研究开发,实现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促进我国中药进入发达国家药品主流市场。
3.9 优势产业培育
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药大品种、大市场、大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产品新颖、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具有开拓精神的中药核心企业。
3.10 建立中药信息系统
建立中药市场信息系统和中药研究开发信息系统。
3.11 培养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拓展中医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渠道
培养多学科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跨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熟悉国内外专利及药品注册法规的专门人才,逐步在国外建立或合作建立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机构;在主要国家联合开办中医医院,以医带药;与主要国家联合办学,开设中医药专业课程;编写中医药外语教材和制订译释规范。
3.12 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研究出口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5]
4.中药现代化的方向
当今中药现代化基本可以凝练为以下四个方向:
4.1现代中药的开发。
以西方天然药物开发模式为主体,结合中药临床实践经验,加强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重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推行西药新药的研究方式和评价方法开发新药。如:青蒿素的研制。
4.2 传统中药的开发。
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主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展中医药理论.完善中医药防治体系,优化经方、验方.创立新方。如王永炎院十“毒损脑络”理论的创立。
4.3 经典名方二次开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管从制造技术、物质基础研究、药理药效研究等各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对经典名方进行二次开发。将在安全性、疗效、稳定性上取得质的飞越。如: 白云山和记黄埔的复方丹参片。
4.4 名老中医的验方开发。
随着邓铁涛等名老中医的年事己高.将其积累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进行有效的传承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名中医(60年代出生)的崛起,他们的验方开发显得非常有意义。[[6]
综上所述,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需要。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这一目标,我们要走的路很长,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国际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最终达到全人类的资源共享、文化共享。
『贰』 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内涵、现状和发展
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内涵、现状和发展
(张守元 山西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摘要: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优势比较明显,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中药新药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 中药小复方精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今中药现代化基本可以凝练为以下四个方向:现代中药的开发,传统中药的开发,经典名方二次开发,老中医的验方开发。
关键词:中药;中药现代化 ;现状;方向
引 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中药现代化是一件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对中药产业发展有着的巨大推动力。
1.中药现代化的含义
中药现代化长期以来是中医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数十年来,无数专家、学者孜孜以求探索着中药的现代化之路。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更加掀起了中医药学者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热情。
然而何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不少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弄清中药的有效成分,搞植物提取物,进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场,与国际接轨。甚至于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开发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这在近年已形成了些“共识”,因而国家有关政策提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研究开发象青蒿素这样的I类新中药”,“十五期问重点支持三、五个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I类中药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另有一些人认为,在这样的观点指导下,中药将逐渐演变成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的“现代天然药物”。如果这就是中药的现代化,那在今后的发展中究竟需不需要中医?这实在是中医药存亡的大事!这实际上是中药西化,使中医药的发展走人误区,正在把中医药逼进死胡同。
所谓中药,是指纳人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设备融人中药研究、生产、应用,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将传统饮片的剂型进行改良,以充分保留原饮片的性味与功效为前提,既保留了传统中药饮片的精华,又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补充,充分体现了“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与医疗发展的需求。虽然现在仍有不少反对的意见,阻力还很大,但我们坚信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为中药的现代化带来了曙光,应该成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各为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评判标准。我们希望改变长期以来对中医药的政策歧视,从政策、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真正让中医药与西医药同步。为使中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化,在中药质量标准与规范上,我们必须制定适合于中药,而又明确区别于西药的标准。积极探索制定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为国际普遍认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
中药现代化与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化,不仅是一场传统中药的新技术革命,更是一次现代中药的新文化运动。中药的现代化必须在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精髓和继承中医药临床实践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成果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多学科融合、多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中药研究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促进传统中医药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同时,突出体现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内涵。[[1] 焦广明 .中药现代化的含义探析[J].2008,3(6): 342.][1]
2.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优势比较明显,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
2.1 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
适应病证的选择是中药新药研制决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药新药病证选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 西医疾病辩证规范前后结果的差异性:② 相关西医疾病辩证规范的关系问题:③ 西医疾病辩证规范依据的症状体征存在的问题。无论早期围绕中医疾病所做的辩证规范,还是近年来基于西医疾病建立的辩证标准,客观上均存在严重的逻辑和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冲击了中医辩证论治体系,而且制约了中药干预的疗效。[3]
2.2 中药新药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
处方从哪里来,一直是中药新药研制早期涉及的受持方人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制约的重要学术问题。中药新药处方的来源主要有4种:① 临床经验方:② 基于中医药理论、通过实验确认的科研方;③ 在中成药基础上的二次开发;④ 依据有效成分、组分的生物活性组成的处方。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基本现状是:中药单体或组分类新药研究虽然药昧少,制备工艺和剂型的科技含量较高,但适应病证选择比较困难,也不够准确,疗效并不理想,且整个研究过程基本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而中药6类新药研究虽然大体坚持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但普遍存在处方大而杂、选药不精的问题,因而制备工艺和剂型的选择难以采用先进技术,质量标准的建立也比较困难,服药量通常较大,整个研制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目前学术界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不断推出高效、速效、长效中药新品种的努力正面临两难的选择。面对处方来源的4种渠道 人们似乎别无选择,可供选择的新药处方主要来源为① 古代方剂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② 古代方剂数字化、智能化知识挖掘系统研究。而少数有识之士已开始探索新的处方来源方式。
2.3 中药小复方精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中药小复方体现了中医药特色的选药组方方法,在初步选定后,后续的筛选评价包括制备工艺考查、剂量配比优选、方剂结构优化等。在这些环节中,制备工艺的选择尤为重要,现已成为影响中药疗效充分发挥、制约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中药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出现了不同的剂量配比设计方法,这是学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中药小复方最佳药物剂量配比的比较研究,亟待解决的是方法学问题。
2.4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中药对照药的选择一般应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法定中药品种;二是功能主治相同品种:三是给药途径相同;四是择优遴选。对于中药新药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有以下七方面认识问题首先需要澄清。① 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与辩证规范研究的关系:② 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和两者之间的关系;③ 把中医的证作为所有疾病疗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问题;④ 证的诊断指标与证的疗效判断指标之问的关系;⑤ 证与量表在疗效评价方面的关系:⑥ 证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客观存在的问题:⑦ 建立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与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关系。由于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方式不同,研究的思路方法不同,选择的切入点不同,至今未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针对提高中药疗效的某一环节单独调整研究思路,无助于全面解决问题,而要进行整体调整,必须理清各个环节的启承关系和因果关系。孤立地讨论中药现代化问题,将其与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割裂开来,不可能找到科学合理的一揽子解决办法。中药现代化需要一系列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尽快理清研究思路,建立相关的方法学创新平台是比较理性的选择。[[4]
3.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3.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1)加强多学科交叉配合,深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等研究,积极开展中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研究。
(2)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特别是与中药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如证候理论、组方理论、药性理论,探索其科学内涵,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发展源泉。
3.2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
(2)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
(3)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
(4)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
3.3 加快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
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绿色无公害技术、中药材质量系统评价、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等研究。在进行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材种质库、基因库、化学样品库等。按照中药材生产的特点,借鉴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完善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使中药农业向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3.4 加强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
开展中药饮片传统炮制经验继承及炮制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借鉴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强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3.5 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相关产品的研发
重点开展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和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相对明确的现代中药研发,包括用于生育调节和生殖保健产品的开发研究;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产品的开发研究。
3.6 构建体现中药特点的研发技术平台
充分吸纳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国家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中药研究开发支撑条件平台建设。
3.7 中药标准规范研究
(1)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2)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量化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中药注射剂为重点,逐步扩大指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3.8 中药产品创新研究
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中药现代制剂产品;改进中药传统制剂,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发展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药新产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按照有关国家药品注册要求,进行针对性新药研究开发,实现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促进我国中药进入发达国家药品主流市场。
3.9 优势产业培育
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药大品种、大市场、大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产品新颖、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具有开拓精神的中药核心企业。
3.10 建立中药信息系统
建立中药市场信息系统和中药研究开发信息系统。
3.11 培养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拓展中医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渠道
培养多学科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跨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熟悉国内外专利及药品注册法规的专门人才,逐步在国外建立或合作建立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机构;在主要国家联合开办中医医院,以医带药;与主要国家联合办学,开设中医药专业课程;编写中医药外语教材和制订译释规范。
3.12 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研究出口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5]
4.中药现代化的方向
当今中药现代化基本可以凝练为以下四个方向:
4.1现代中药的开发。
以西方天然药物开发模式为主体,结合中药临床实践经验,加强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重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推行西药新药的研究方式和评价方法开发新药。如:青蒿素的研制。
4.2 传统中药的开发。
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主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展中医药理论.完善中医药防治体系,优化经方、验方.创立新方。如王永炎院十“毒损脑络”理论的创立。
4.3 经典名方二次开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管从制造技术、物质基础研究、药理药效研究等各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对经典名方进行二次开发。将在安全性、疗效、稳定性上取得质的飞越。如: 白云山和记黄埔的复方丹参片。
4.4 名老中医的验方开发。
随着邓铁涛等名老中医的年事己高.将其积累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进行有效的传承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名中医(60年代出生)的崛起,他们的验方开发显得非常有意义。[[6]
综上所述,中医药现代化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需要。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这一目标,我们要走的路很长,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国际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最终达到全人类的资源共享、文化共享。
参考文献
[1] 焦广明 .中药现代化的含义探析[J].2008,3(6): 342.
[2] 苏 珊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环球中医药,2008,1(5): 61.
[3] 方圣鼎.中药现代化的思考[J].中草药,2007,38 (5):641—646.
[4] 梁茂新.中医药的科学研究[J].科技导报,2007,25 Q2):73.
[5] 蔡宝昌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措施与相关思考[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 334.
[6] 张霄潇 .中医药的定位和中药现代化方向[J]. 环球中医药,2008,1(5):38-39
作者简介:张守元,男,山东菏泽人,1986年生,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
通讯地址: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030001
E-mail:[email protected]
『叁』 有机磷农药中毒吃什么好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由于有机磷化合物进入动物体内,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大量积聚,引起以流涎、腹泻、呕吐和肌肉痉挛等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常见的有机磷农药有:乙酰甲氨磷、马拉硫磷,甲基嘧啶磷、辛硫磷、敌百虫、稻丰散、嘧啶氧磷;倍硫磷、敌敌畏、优杀硫磷、乙硫磷、蝇毒磷、乐果、甲基对硫磷、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内吸磷等。
(1)识病要点有机磷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胆碱能神经纤维(包括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小部分支配汗腺分泌的交感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兴奋,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改变,出现毒草碱(muscarin)样、烟碱(nicotin)样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①毒草碱样作用又称M样症状。主要表现为唾液分泌过多,胃肠运动过度而导致剧烈的腹痛,痉挛,呕吐,腹泻,出汗,瞳孔缩小,可视黏膜苍白,因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导致呼吸迫促甚至呼吸困难,严重者可伴发肺水肿。由于此作用颇似毒草碱的作用,故称“毒草碱样作用”。②烟碱样作用又称N样作用。在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和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包括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纤维)等胆碱能神经兴奋时,乙酰胆碱的作用和烟碱相似,故称为“烟碱样作用”。主要表现为肌肉震颤,常出现躯体及四肢僵硬。肌肉活动过度,很快转为骨骼肌无力和麻痹。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凡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有机磷农药,均能抑制脑内的胆碱酯酶,导致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增高。临床表现为兴奋不安,体温升高,抽搐,严重时呈现昏迷状态。猪中毒后大量流涎,肌肉颤抖,眼球震颤,行走摇摆,不能站立,伏卧或侧卧,呼吸困难。
(2)病理变化经由消化道急性中毒者,胃肠内容物有机磷杀虫剂的独特气味(例如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内吸磷等有蒜臭味,对硫磷呈韭菜和蒜味),但另一些有机磷杀虫剂无任何特殊气味。胃肠黏膜出血、肿胀,并多呈暗红色,黏膜层易剥脱。肺脏充血、肿胀,气管内常有白色泡沫存在,心内膜有不定型的白斑。肝脏脾肿大,肾脏混浊、肿胀,被膜不易剥脱,切面为淡红色。
亚急性病例,胃肠黏膜发生坏死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胆囊肿大,肝脏发生坏死。黏膜、浆膜下有广泛性出血斑。各实质器官发生混浊、肿胀。(3)诊断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结合胆碱酯酶活性及有机磷的检验不难确诊。
①病史调查当发生畜禽中毒时,应结合中毒所在地当时使用有机磷杀虫剂的种类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要注意观察中毒猪的饲料和饮水,中毒猪的胃内容物;呼吸道分泌物和皮肤等有无有机磷杀虫剂的特殊气味。②临床症状注意流涎,瞳孔缩小,肌肉震颤,呼吸追促,肺脏水肿和肠蠕动音增强等主要示病症状。③实验室检查取中毒畜禽的饲料、饮水和胃内容物进行毒物检验。一般都测定血液胆碱酯酶活性,不仅对诊断有机磷中毒有意义,而且对诊断中毒程度,观察疗效和推断预后也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血液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全血纸片法):
原理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血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把乙酰胆碱分解为乙酸和胆碱的能力减弱,因而,影响pH变化的乙酸含量减少,通过溴麝香草酚蓝(B.T.B.)指示剂的显色反应,可间接测出胆碱酯酶的活性。试纸制备取B.T.B.指示剂0.14克,溴化乙酰胆碱0.46克(或氯化乙酰胆碱0.185克),共溶于20毫升无水酒精中,用0.4摩尔氢氧化钠溶液调pH到6.8(黄绿色),浸入优质定性滤纸,待滤纸完全浸湿后,取出阴干,剪成1~2平方厘米的小块,贮存于棕色瓶中备用。操作方法将2块试纸分别置于清洁玻璃片上,一片上滴加病畜血液,另一片上滴加等量同种健畜血液(对照),然后加盖另一玻璃片,用橡皮筋扎紧,迅速放入37℃恒温箱(野外可用人体温度)20分钟,取出后以血滴中央的颜色与标准色片比较,判断胆碱酯酶的活性百分率及中毒程度。大体判断标准:红色(80%~100%)为正常,紫红色(60%)为轻度中毒,深紫色(40%)为中等中毒,蓝色(20%)为严重中毒。
④治疗性诊断静脉或肌肉注射治疗量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在约10分钟不表现阿托品过量现象(如口干,心跳加快,瞳孔散大)而表现心跳减慢者,可判定为有机磷中毒。⑤鉴别诊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相似,但毒物检验结果不同。注射生理拮抗剂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有效,但用胆碱酯酶复活剂无效。
(4)治疗当猪发生中毒时,立即停止喂饮怀疑被有机磷杀虫剂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并将病猪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安全圈舍中。经口中毒者,立即用1%肥皂水洗涤皮肤或4%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和灌肠,多数有机磷农药可以在碱性溶液中分解失效。但是,在八甲磷、敌百虫中毒时,它们易在酸性介质中分解失效,故可以用1%醋酸洗涤皮肤。若为对硫磷中毒时,严禁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因为在高锰酸钾存在的情况下,对硫磷可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对氧磷。为了阻止毒物继续被吸收,促进毒物排出,可灌服活性炭。由于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具有高度的脂溶性,因此严禁用油类泻剂。
①特效解毒疗法a.生理拮抗剂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为M型胆碱能神经抑制剂,治疗中应超量使用。但阿托品只能缓解有机磷中毒的主要临床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毒。此外,在使用中应防止因用量过大而出现的阿托品中毒。在使用阿托品解毒时,常采用多次用药,直至不再出现大量流涎或停止流涎,瞳孔恢复正常或稍大为止。猪的治疗量为5~10毫克。首次静注,约半小时后不出现阿托品的症候再改为皮下或肌肉重复用药,直至出现明显的“阿托品化”症候群,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以巩固疗效。
阿托品既不能解除乙酰胆碱对横纹肌的作用,也不能恢复胆碱酯酶的活性,对轻度中毒的病例,单独用阿托品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但对中毒严重的猪,必须配合应用胆碱酯酶复活剂,方能有效。
b.胆碱酯酶复活剂
常用的有解磷定、氯磷定、双复磷和双解磷。这类解毒剂的特点是能使磷酰化胆碱酯酶迅速恢复为胆碱酯酶从而发挥其生理活性作用。
解磷定本品微溶于水,只能静脉注射。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遇碱溶液易转化为剧毒氰化物,维护作用时间1.5~2小时,临床治疗时应反复用药。对敌百虫、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等疗效较好。氯磷定水解作用比解磷定大,可静脉和肌肉注射。肌注后1~2分钟显效。本品对乐果中毒无效。对内吸磷、对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中毒48~72小时后无效。双解磷本品水溶性高,可肌肉和静脉注射,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各种有机磷中毒均有效。首次用量猪0.4~0.8克,以后每2小时用药一次,剂量减半。双复磷作用比双解磷强1倍,水溶性高,可静脉和肌肉注射,能透过血脑屏障。
②对症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肺脏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中枢衰竭,休克,脑水肿和心脏损伤,在应用特效解毒剂的同时,配合以对症和辅助治疗,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疾病的恢复。常用的对症治疗措施有:
输液疗法常用高渗葡萄糖加辅酶A、辅酶A和维生素C静脉注射,可加强肝脏解毒机能和改善肺脏水肿状况。中毒初期,或严重腹泻脱水时,用大量等渗葡萄糖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注射,既可稀释毒物使其有利于排出,又可保持水盐代谢平衡,如已发生肺脏水肿时则须慎用。镇静解痉当病猪狂暴不安、痉挛抽搐时,应用苯巴比妥类镇静解痉药物,但禁用吗啡、氯丙嗪等安定药,因前者可造成呼吸麻痹,而后者会加重胆碱酯酶的抑制。强心和兴奋呼吸为了维护心脏功能和防治呼吸困难,应用10%安钠咖注射液、25%尼可刹米,樟脑磺酸钠或山梗菜碱,但禁用洋地黄、肾上腺素。防治肺脏水肿若出现肺脏水肿症状,可应用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亦可用高渗葡萄糖、山梨醇或甘露醇等。其他治疗为防止继发肺炎,可配合抗生素治疗。有条件的可换注血液和应用输氧疗法。
(5)预防加强有机磷杀虫剂的保管和使用;严防畜禽食入喷洒过有机磷杀虫剂的青草和作物;加强对有机磷农药生产厂家的“三废”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杀虫药。限制生产和使用高效、高毒、高残留的有机磷农药。
『肆』 谁知道工程类知名专家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2人)
丁衡高 于本水 马伟明 尹泽勇 王 浚 王永志 王玉明 王兴治 王哲荣
乐嘉陵 冯培德 卢秉恒 石 屏 艾 兴 龙乐豪 关 杰 关 桥 刘怡昕
刘人怀 刘大响 刘友梅 刘兴洲 孙敬良 朱英浩 朱能鸿 朵英贤 阮雪榆
闵桂荣 何友声 吴有生 宋文骢 张立同(女) 张彦仲 张炳炎 张贵田
张福泽 李 钊 李 明 李培根 李鸿志 李椿萱 李鹤林 杜善义 杨士莪
汪槱生 汪顺亭 沈志云 沈闻孙 苏哲子 陆元九 陈懋章 陈一坚 陈士橹
陈予恕 陈先霖 陈秉聪 周 济 周勤之 孟执中 屈梁生 林宗虎 林尚扬
范本尧 姚福生 柳百成 胡正寰 赵 煦 钟 掘(女) 钟志华 钟群鹏
饶芳权 唐任远 徐玉如 徐志磊 徐滨士 徐德民 涂铭旌 郭孔辉 郭重庆
钱学森 钱清泉 顾国彪 顾诵芬 高伯龙 高金吉 屠基达 屠善澄 崔国良
戚发轫 梁晋才 黄文虎 黄先祥 黄旭华 黄崇祺 黄瑞松 曾广商 温俊峰
谢友柏 路甬祥 管 德 潘健生 潘镜芙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6人)
马远良 方家熊 方滨兴 毛二可 牛憨笨 王 越 王大珩 王子才 王小谟
王天然 王任享 韦 钰(女) 卢锡城 叶声华 叶尚福 叶铭汉 刘 玠
刘永坦 刘尚合 刘韵洁 孙 玉 孙优贤 孙忠良 孙家广 庄松林 朱高峰
许居衍 许祖彦 邬江兴 邬贺铨 何新贵 何德全 吴 澄 吴佑寿 吴祖垲
宋 健 张乃通 张光义 张明高 张直中 张钟华 张锡祥 张履谦 李三立
李乐民 李幼平 李同保 李伯虎 李国杰 李德仁 李德毅 杨士中 汪成为
沈昌祥 苏君红 陆建勋 陈 鲸 陈火旺 陈左宁(女) 陈良惠 陈俊亮
陈敬熊 陈德仁 周立伟 周仲义 周寿桓 周炯盘 林永年 林祥棣 罗沛霖
范滇元 郑南宁 金怡濂 金国藩 俞大光 贲 德 姚骏恩 姜文汉 姜景山
宫先仪 封锡盛 胡光镇 胡启恒(女) 赵梓森 赵伊君 钟 山 倪光南
凌永顺 徐元森 柴天佑 郭桂蓉 高 洁 梁骏吾 黄尚廉 黄培康 龚知本
龚惠兴 童志鹏 蔡吉人 蔡鹤皋 潘云鹤 潘君骅 薛鸣球 戴 浩 魏子卿
魏正耀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2人)
丁传贤 干 勇 才鸿年 毛炳权 王一德 王国栋 王泽山 王淀佐 王静康(女) 王震西 左铁镛 关兴亚 刘业翔 刘伯里 孙传尧 师昌绪 朱永浚
江东亮 闵恩泽 严东生 何季麟 余永富 吴以成 吴慰祖 张文海 张寿荣
张国成 张耀明 时铭显 李大东 李东英 李正名 李正邦 李龙土 李俊贤
李冠兴 李恒德 杨启业 杨锦宗 汪燮卿 汪旭光 沈寅初 沈德忠 邱定蕃
邵象华 邹 竞(女) 陆钟武 陈 景 陈丙珍(女) 陈立泉 陈国良
陈清如 陈蕴博 周 廉 周光耀 欧阳平凯 武 胜 金 涌 侯芙生
侯祥麟 柯 伟 胡永康 胡壮麒 赵连城 赵振业 闻立时 唐明述 徐匡迪
徐更光 徐承恩 徐南平 徐德龙 桑凤亭 殷国茂 殷瑞钰 袁晴棠(女)
袁渭康 顾真安 高从堦 崔 昆 曹湘洪 黄伯云 黄培云 傅恒志 曾苏民
舒兴田 董海山 谢克昌 雷廷权 薛群基 戴永年 魏可镁
四、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3人)
于润沧 毛用泽 王仲奇 王思敬 王德民 古德生 叶奇蓁 乔登江 刘广志
刘宝琛 多 吉 孙才新 孙玉发 孙承纬 安继刚 朱光亚 朱建士 汤中立
衣宝廉 许绍燮 阮可强 何多慧 何继善 余贻鑫 张光斗 张宗祜 张信威
张勇传 张铁岗 李焯芬 李庆忠 杜祥琬 杨奇逊 杨裕生 沈国荣 沈忠厚
苏义脑 邱中建 邱爱慈(女) 陈毓川 陈念念 陈清泉 陈森玉 岑可法
周世宁 周永茂 周邦新 罗平亚 范维唐 范维澄 郑健超 郑绵平 金庆焕
洪伯潜 胡见义 胡思得 赵仁恺 赵文津 闻雪友 倪维斗 唐西生 徐大懋
徐旭常 秦裕琨 翁史烈 袁士义 钱绍钧 钱鸣高 钱皋韵 顾心怿 顾金才
常印佛 康玉柱 梁维燕 黄其励 傅依备 彭士禄 彭先觉 曾恒一 童晓光
蒋洪德 谢和平 韩大匡 韩英铎 韩德馨 雷清泉 翟光明 裴荣富 鲜学福
樊明武 潘 垣 潘自强 薛禹胜
五、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3人)
马国馨 马洪琪 文伏波 方秦汉 王 浩 王光远 王家耀 王梦恕 王景全
王瑞珠 冯叔瑜 卢耀如 叶可明 宁津生 龙驭球 关肇邺 刘先林 刘建航
刘经南 刘济舟 吕志涛 孙 伟(女) 朱伯芳 江 亿 江欢成 许其凤
何镜堂 吴中如 吴良镛 张 杰 张在明 张祖勋 张超然 张锦秋(女)
张蔚榛 李 玶 李猷嘉 李圭白 李道增 杨秀敏 沈世钊 沈祖炎 沙庆林
邹德慈 陈 新 陈吉余 陈志恺 陈明致 陈厚群 陈肇元 周 镜 周干峙
周丰峻 周君亮 周福霖 孟兆祯 林元培 林俊德 欧进萍 罗绍基 范立础
郑守仁 郑皆连 郑哲敏 郑颖人 茆 智 施仲衡 赵国藩 钟训正 项海帆
容柏生 徐乾清 钱七虎 钱正英(女) 崔俊芝 曹楚生 梁文灏 梁应辰
黄熙龄 傅熹年 曾庆元 程泰宁 葛修润 董石麟 谢世楞 谢礼立 谢鉴衡
韩其为 廖振鹏 谭靖夷 潘家铮 戴复东 魏敦山
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5人)
丁一汇 丁德文 王文兴 任阵海 伦世仪 刘鸿亮 孙晋良 孙铁珩 朱尊权
汤鸿霄 许健民 张 懿(女) 李泽椿 陈克复 陈联寿 周 翔(女)
周国泰 季国标 郁铭芳 金翔龙 金鉴明 侯保荣 姚 穆 段镇基 郝吉明
唐孝炎(女) 徐 洵(女) 袁业立 钱 易(女) 顾夏声 梅自强
蒋士成 蔡道基 潘德炉 魏复盛
七、农业学部(59人)
山 仑 马建章 尹伟伦 方智远 王 涛(女) 王明庥 冯宗炜 卢良恕
石元春 石玉林 任继周 关君蔚 刘 筠 刘大钧 刘守仁 刘更另 刘秀梵
向仲怀 孙九林 旭日干 朱英国 余松烈 吴明珠(女) 宋湛谦 张子仪
张齐生 张福绥 李文华 李佩成 束怀瑞 汪懋华 沈国舫 沈荣显 辛世文
陈宗懋 陈俊愉 陈焕春 周开达 官春云 林浩然 范云六(女) 侯 锋
荣廷昭 赵法箴 唐启升 夏咸柱 袁隆平 郭予元 盖钧镒 傅廷栋 曾士迈
曾德超 程顺和 董玉琛(女) 蒋亦元 雷霁霖 熊远著 管华诗 戴景瑞
八、医药卫生学部(101人)
于维汉 于德泉 巴德年 王澍寰 王士雯(女) 王正国 王永炎 王红阳(女) 王忠诚 王威琪 王振义 王琳芳(女) 卢世璧 史轶蘩(女)
石学敏 刘 耀 刘玉清 刘彤华(女) 刘志红(女) 刘昌孝 刘耕陶
刘德培 孙 燕 安静娴(女) 庄 辉 朱晓东 池志强 汤钊猷 阮长耿
吴天一 吴阶平 吴咸中 吴德昌 张 运 张心湜 张伯礼 张金哲 张涤生
李兰娟(女) 李连达 李春岩 李载平 李瑞麟 杨胜利 沈倍奋(女)
沈家祥 沈渔邨(女) 肖培根 肖碧莲(女) 邱蔚六 陆道培 陈灏珠
陈亚珠(女) 陈君石 陈洪铎 陈赛娟(女) 陈冀胜 周后元 周宏灏
范上达 郑树森 侯云德 侯惠民 俞永新 俞梦孙 姚新生 洪 涛 胡之璧(女) 胡亚美(女) 赵 铠 郝希山 钟世镇 钟南山 闻玉梅(女)
项坤三 唐希灿 夏家辉 桑国卫 秦伯益 翁心植 郭应禄 顾玉东 顾健人
高守一 高润霖 曹雪涛 盛志勇 黄志强 黄翠芬(女) 彭司勋 曾溢滔
程莘农 程书钧 程天民 葛宝丰 谢立信 甄永苏 樊代明 黎介寿 黎磊石
戴尅戎
九、工程管理学部(39人,其中28人来自其它学部)
巴德年 王礼恒 王众托 王基铭 卢良恕 叶可明 刘 玠 刘人怀 刘源张
刘德培 孙永福 朱晓东 朱高峰 何继善 张寿荣 李东英 李京文 杜祥琬
汪应洛 沈荣骏 陆佑楣 陈清泉 罗绍基 郑南宁 金鉴明 饶芳权 徐匡迪
徐寿波 徐滨士 殷瑞钰 袁晴棠(女) 郭重庆 郭桂蓉 钱七虎 傅志寰
程天民 蒋士成 翟光明 潘家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