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创造
Ⅰ 为何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创造家长又该如何引导
让孩子学会自主创造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对于创造力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会要求动手能力。这会培养孩子积极主动面对事情的能力,而且我们会发现,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培养孩子自主创造的能力,孩子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很可能是畏惧害怕的,这样会让孩子养成一个消极颓废的面对问题的态度,这也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自主创造呢,下面跟着小编来一起看一看吧。
Ⅱ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创造潜力
儿时的思维没抄有固化,我有时候都在想,为什么我小时候那么聪明。不要阻拦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上学也是一样,孩子有什么天真稀奇古怪的想法,一定不要不当回事,更不要阻拦。我认为我们应该给孩子空间,支持他们,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不单接受学校里的洗脑式灌输教育。这是我的一点观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Ⅲ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的好奇心是其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先导,是创造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孩子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提问,喜追究。对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家长应予以爱护、鼓励和引导,使之合理的发展。 幼儿对事物产生好奇,应鼓励他提问。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进行积极思索。陶行知指出“幼儿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为此,他强调要解放幼儿的嘴,使他敢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么重大的创造发明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好提问题是孩子求知、探索精神的体现,是创造性的萌芽。所以,家长要善待幼儿的发问,认真解答并力求回答的生动具体,使孩子从小能够享受到探索事物奥妙的乐趣。 二、发展幼儿的想像力 奇思异想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平时,孩子总喜欢歪着脑袋、拖着两腮静静的思考,并经常产生一些不合逻辑的想法。对于这些想法,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心理,家长切不可认为是“瞎想”、“胡闹”予以指责和否定,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断送孩子的创造欲望。 有鉴于此,家长要允许幼儿自由地想像,允许他们产生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观念,如孩子的绘画中会出现 “红海洋”、“蓝太阳”、“五彩树”等,这是他们独特思维、丰富想像的体现,我们应予以鼓励并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想像,如讲故事、童话叙述、朗诵诗歌、音乐、小制作等,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想像力,让幼儿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像的内容。 三、丰富幼儿的认知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原有事物的认识基础上的。感性材料是想像、创造的基础。没有感知经验作铺垫,想像、创造必定是枯竭、贫乏的。因此,家长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就应不断增进孩子的知识,帮助他们积累经验。 家长可向幼儿提供合适的读物和音像材料,创造多种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的机会;经常提供新颖的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孩子刚出生不久,家长可摇铃铛给他听,挂彩色气球给他看。因为婴儿正是在不断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接受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提高了大脑和各种器官的灵敏性,进而加速了智力发展的进程。婴幼儿的生活环境较狭窄,但其智力发展速度又甚快,这就要求家长应经常带他去看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逐步扩大他的眼界和经验。例如,可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看各种动物,或带孩子去儿童游乐活动场所。由于孩子走出了家门,看见听到各种各样新颖的东西和声音,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激起兴奋点,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为其将来的创造性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有观察才能有发现,幼儿生而具有独特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敏感性,只要与周围事物发生直接联系,幼儿就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独特的感受到周围的事物。所以,家长可利用周围事物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引导幼儿掌握观察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四、鼓励幼儿动手动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眼睛、嘴巴、时间与空间)。首先是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其次是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要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进行探索。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活动,才能使创造思维的结果物化,同时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 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引导幼儿多动手。研究者发现,适度的练习,有助于增长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其创造力的开发。幼儿在一次次动手做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解决操作中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难免会“闯祸”或出差错,对此,家长应持宽容态度,理解幼儿,而非批评责备。 当然,家长要精心为孩子提供“精神营养”――玩具与图书。但并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长应视孩子的实际水平,选购最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玩具,如小积木、拼插车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家具等。这些玩具可帮助孩子辨别不同的形象与颜色,认识物体,对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大有益处。使幼儿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在创造性的玩法中获得发展。图书对于激发孩子智力有其独到功能。图书中的故事基本以图为主,为幼儿提供了生动的直观形象。但由于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长应帮助他理解作品的内容,可先给孩子讲一两遍,然后让他自己重述其内容,这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五、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幼儿的行为是受成人控制还是自主支配,这会直接影响其创造才能的发挥。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不宜过分限制他的活动。幼儿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意味着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只要他能拿到或搬动的东西,都可能成为玩具。如把地上拾到的小木棍插在沙土里,自称在“种树”;把漏勺放在水桶里搅,说是“捞鱼”。这在许多家长看来是“胡闹”,因为家长只要求孩子干净、整齐、听话和守规矩,结果使孩子变得怯懦,不敢说、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这种过分限制幼儿活动的教育方法是极为有害的。家长应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玩耍,多让孩子在沙滩上、公园里、大海边自由地做游戏,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跃等。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活动氛围中,幼儿创造的潜力才能得以较好的发展。因此,父母应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的能力,容许幼儿自主尝试以及做决定。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使幼儿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我国中科院心理所查子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通常是智力、创造力、非智力三种成份的独特组合,其中智力是发展的基础,创造力是发展的高度,而个性心理则是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托兰斯在1973年曾得出结论:培养创造性的成功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知与情感这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作用。从情感和智力对创造力发挥的影响来看,很多情况下,情感的力量远比智力强大。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创造过程绝不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动,没有火热的崇高的情感动力,创造活动就无法展开。 因而,家长要重视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的自制力,要求幼儿定时完成任务,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幼儿有冒险精神,这里所说的冒险性是指,他敢于尝试对其结果毫无把握的新鲜事情,并从中体验乐趣,享受成功;培养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等。 总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合理利用影响幼儿创造力的每个积极因素,使幼儿——“发展中的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最终学会做人。
Ⅳ 孩子的创造力包括哪些方面
创造力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具体方面如下:
多维能力
这包括视觉空间方面的智力、逻辑数学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这些人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可能会成为设计师、画家、雕塑家等。
音乐智能
肢体运动和音乐智能强的孩子,具有音乐方面的创造力,这些人的乐感比较好,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歌唱家、舞蹈家、作曲家等等。
文字语言
语言文字创造能力就是语言智能,另外,还包括了人际交往的智能等,他们会成为演说方面的专家,作假等。
Ⅳ 孩子具有创造力的表现行为
孩子从小就有创造力,比如说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对物品的市场就有他自己认为的颜色
Ⅵ 为什么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行知前辈,实际上是在告诫国人:我们中华民族可千万别断子绝孙!我们必须回行动中有思想,思想答中有创造,创造中有行动,这样自强不息,才能积聚起载物的厚德,才能不断子绝孙。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但很快,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这也反映了他的知、行相辅相成的教育方法 )
Ⅶ 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具有创造力。
【1】带孩子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想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一定要多带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小的时候就可以多带孩子到花园里看看花花草草,再长大一些,可以带孩子去看看各种建筑去领略各种景点的人文风采或是带孩子一起去科技馆里看看一些科技展览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以及通过自己的感官体会,能够帮助自己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够很好的锻炼孩子想要去创造的一些想法。
在带孩子去各个地方游览的时候,家长朋友们可以先了解一些相关的景点内容和知识,不要光停留在让孩子看风景上的状态。正所谓“三分看七分讲”,只有把景点的古迹名胜给孩子讲明来龙去脉,让孩子对于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2】让孩子自己专注的玩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自己专注的玩儿,这样既能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也可以在孩子玩的过程中让孩子有机会创造出自己新的想法。家长朋友们可以在一边观察,但是千万不要去纠正,有时候孩子在画画的时候会把小花换成绿色,这样也是一种新奇的想法可以在孩子画完结束以后去问问孩子的想法,然后给予适当的点评,并且能够赞赏孩子告诉他这样做是非常大胆有创造性的。通过家长的引导孩子才会对于创造性非常感兴趣,而不会认为自己是做错了事情。
又或者孩子在玩娃娃的时候把小气球套在了娃娃的身上,给娃娃当裙子,这样也是不错的做法,既给娃娃准备了新的衣服又展示了独特性,还开发了气球的新用途。家长朋友们在看到孩子有创造性做法的时候,要有教育孩子的敏感度,并且能够及时的引导孩子和鼓励孩子,在当下给予孩子肯定,这样远比比过后奖励孩子有效许多。
Ⅷ 到底是孩子创造父母,还是父母教育孩子
不要让条条框框约束住了你
其实这很简单
一个字
心
希望我的话对您有帮助
!
Ⅸ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如何才能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呢?一项研究比较了在学校中被评为最具创造力的5%的儿童与没有异常创造力的儿童的家庭。普通儿童的父母会给孩子制定至少六条规则,比如作业和就寝时间。而具有创造性孩子的父母一般不制定规则。如果没有那么多规则,孩子就能独立思考。创造力很容易被挫败。哈佛心理学家特雷莎·阿马比勒(Teresa Amabile)说:“具有创造性孩子的家长倾向于制定道德规则而不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即使这种规则,父母也没有强加给孩子。
父母鼓励他们的孩子追求卓越和成功,但是他们也鼓励发现学习中的快乐。他们的孩子们有自己的价值观,能发现自己的兴趣。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研究了世界级音乐家,艺术家,运动员和科学家,他发现他们的父母并没有梦想把孩子变成精英。他们只想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当孩子表现出对某种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总能得到父母的支持。
顶尖的钢琴家并没有从小就由优秀的老师指导。他们的第一堂课往往来自附近的邻居,而目的仅仅为了获得学习的乐趣。莫扎特在学习音乐之前就对音乐有兴趣,而不是相反。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在被音乐学校拒绝后开始自学小提琴。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曾提出那个有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大意是说成功取决于我们所花费的时间,但人们对不同领域具体花费的时间存有疑问。其实,我们忽略了两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练习次数的增多真的可以改善我们的学习吗?很多研究表明,练习越多,思维定式越严重。当规则改变,专家比新手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适应。
第二,什么事情可以激励人们在一个领域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只能靠激情,而激情来自早年对这件事的好奇心和愉快的经历。
证据表明,创造性取决于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而不仅仅是深度。在科学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往往不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对很多领域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相对于一般的科学家来说,诺贝尔奖得主喜欢表演,跳舞甚至变魔术的几率更大;写诗,戏剧或小说的可能性更高;演奏乐器的爱好更强烈。没有人强迫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做这些事情。这完全出于好奇心。有时候,这个好奇心会让他们有不同的见解。爱因斯坦说:“我通过直觉发现相对论,而音乐是这种直觉背后的驱动力。”他的母亲从5岁开始就让他上小提琴课,但当时并不感兴趣。他对音乐的热爱发生在成年以后,那时他早就不用再上小提琴课。他说:“爱好比责任感更重要。”
Ⅹ 能举出一些孩子创造性方面的表现
肌肉动起来,创造力Update 2岁前的婴幼儿处于探索自己肢体的阶段。从学坐、爬、站立到会走路,是每个宝宝必经的基本过程。而手部的精细动作,我们可以看到1、2月大的婴儿在妈妈喂奶时,无法自己扶奶瓶,但到了3、4个月大,他就渐渐能自己用手去抓握奶瓶;到了1岁半,宝宝就进步到能自己抓握汤匙吃饭、拿蜡笔涂鸦、按压会发出声音的有声书,当妈妈要他帮忙拿东西过来时,他也能达成妈妈的期望。 当宝宝到了3、4岁的阶段,在小肢体的精细动作会比婴幼儿时期更加精细,能做更多难度较高的动作,比如画画、玩黏土、玩玩具、拿剪刀、作美劳、能自己进食、自行穿脱衣服等;在大肢体的动作上,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走路走得很稳,还能攀爬、荡秋千、溜滑梯,这些都是因为宝宝随着生理年龄成长,大小肌肉动作也随之成熟的缘故。 心智技能发展好,创造力上升 除了大小肌肉的发展之外,宝宝的心智认知能力也与创造力紧密相依。宝宝的的心智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语言能力、对空间与方位的辨识能力、数字能力……等,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增长。 一般而言,婴幼儿的心智认知发展,会影响到宝宝未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通常1岁多的孩子只能用单字或叠字沟通,3岁的宝宝,就可以讲出一连串有组织且有意义的语句;到了4岁,宝宝则已能表达出内容更充实且完整的话语。如:3岁的孩子在幼稚园放学后,能向爸妈简单表达他今天在校园里听到且记得的内容,在数字能力方面,能从1数到3;到了4岁的孩子,除了讲述今天发生过的事情之外,还能与父母进行讨论,在数字能力方面,也进步到能从1数到5,对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感基本概念,也较3岁时来得好。 生活能自理,创造力加分 在生活中,宝宝在食、衣、住、行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影响日后发展创造力的要点之一。自宝宝4~6个月大开始,在饮食方面,父母可以开始为他补充副食品,到1岁半,则开始让宝宝尝试完全固体的食物,这都能提高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他如如厕、穿衣等,宝宝出生后,从包尿布到1岁多,听话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渐渐减少孩子包尿布的时间,固定每隔几小时如厕,或要宝宝想上厕所时,要告诉大人等,这都是宝宝学习生活自理的一环;3岁的孩子可能在上厕所时,能自己脱裤子,但却需要大人帮忙穿好裤子,但到了4岁,他就能自己穿脱自如,在生活行为中,各方面都愈来愈成熟、精准。 同样地,在幼稚园里的宝宝,3岁时自己吃点心,可能会吃得满地都是,到了4岁,他拿汤匙的技巧变好了,能够自行吃得很干净,并遵守用餐礼仪。 社会化行为,宝宝创造力大跨步 创造力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宝宝的社会化行为,也与之相关。婴儿在4~6个月大时,就能辨识大人的脸部表情,并随之作出情绪反应,若有人对他表现出很凶悍的脸,宝宝可能就会感到害怕并哭泣,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发展。 在情绪发展方面,通常愈小的孩子自我意识愈强。以2岁前的宝宝来说,在此阶段仍尚未社会化,慢慢地,当他3岁上幼稚园后,踏入团体生活,虽然开始和别人接触,但仍比较自我,例如玩玩具时,会自己玩自己的,不想和别人一起玩,也较少和他人有互动、讨论;然而到了4岁之后的孩子,他们开始会喜欢和别人互动与分享、讨论、轮流、等待,过程中当然也可能伴随着争执,例如:玩具互不相让、破坏别人完成的成品……等,但在争执中,孩子就会有社会化的情绪发展,这时,老师与家长或照顾者,就应该扮演引导的角色,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这样的状况,如:让孩子讨论是否能一起玩,或是轮流玩等概念,让宝宝在同侪中互动关系更加良好,也能促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22种特征表明孩子创造力高 1.在倾听、观察或做事时,精神高度集中,以至听不见别人的说话或忘了吃饭等。如“哦,我没听见你叫我吃饭。” 2.异常的活跃、难以安静。例如他会说:“我正在思考问题,我不能坐下。” 3.说话时喜欢用比喻,而且比喻又很别致。如“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即将变成蝴蝶的毛毛虫。” 4.有向权威思想挑战的倾向。如“为什么书上说的都对呢?” 5.有追根究底的倾向。如“妈妈,我查看了所有的参考书,也看了电视的特别节目,而且问过老师,可我还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 6.观察事物很仔细。如“嗨,这只蜈蚣只有41条腿。” 7.渴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 8.即使在闲暇的时间也不放弃创造性活动。如他会说“休息时,我做了样东西。” 9.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嘿,妈妈,你的新帽子简直像个飞碟。” 10.坚持把自己的某种想法付诸实施。 1 1.对各种事情表现出好奇,并渴望了解它们。如“我就是想知道从这个院子的房顶上看出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就爬上了房顶。” 1 2.自发地运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我以为面粉加颜料就能做成橡皮泥,结果都发霉了。” 1 3.有做各种试验的习惯。如“我往洗鸟池里放过清洁剂,可是没有一只鸟来洗。今天我想试试泡沫洗衣粉。 1 4.忠实于真理并强烈地探求真理。如“我觉得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什么妖精。” 1 5.有独立的行为。如“让我一个人想一会儿可以吗?” 1 6.敢于提出新观点。如:“我觉得应该允许儿童投票表决。” 1 7.不易分散注意力。如“我还不能出去,我必须等我的试验做完了才能和你出去。” 1 8.善于获得物体间的新组合。如“就用线和铅笔做圆规吧。” 1 9.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雪融化后,白色到哪儿去了呢?” 20.有寻求变通办法和探究新的可能性的倾向。如“这只旧皮鞋可以做个花盆。” 2 1.能自觉地独创性地学习。如“昨天我去图书馆把所有关于蚊子的书都查过了。” 2 2.乐于思考或提出一些调皮的问题。如“如果狗是主人而人是宠物,会怎样呢?” 虽然,家长不能指望以上22个特征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但只要经常细心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就能不失时机地发现孩子身上随时闪现的创造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