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农民
㈠ 如何培养新型农民
抓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 要抓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要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11.62,0.04,0.35%)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要特别注重对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 农工党中央常委王新陆委员: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职业农民素质 现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日趋明显,职业农民群体基本形成,目前应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含量,提高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尤为重要。如何提高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省级财政应扩大用于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盘子,地方市县财政有经费配套,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县要提前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安排相应的资金投入。要根据农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不同产业的职业农民可以采取分类培训的方法。目前的农民培训更多地体现为行政推动行为,要培养农民参训的内在动力,提高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必须对持证农民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如优先承包流转的土地、优先承担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优先取得金融小额贷款等;对有一定技术要求的服务岗位,要推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民进中央委员王康委员: 农村人才培养应该形式多样 加强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和农科院校师资建设与硬件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适时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做到学制长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以适应农村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㈡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
㈢ 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培育新型农民,首先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同时,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权益保护;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另外,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培育未来新型农民、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㈣ 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愿意回到农村,成为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该如何发展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成为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版,首先是权农村各种生活条件都比城市差,生活艰苦,其次在农村赚钱比较艰难,粮食价格太低,导致农民种田不如外出打工,三是种地风险很大,粮食补贴价格不确定,各种自然灾害较多,靠天吃饭,所以,不如到城市发展,尽管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也很艰难,但是也要好于农村。
㈤ 怎样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包括六方面内容: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二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 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是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李海鸥)
㈥ 什么样的农民才算是新型农民
做到以下几点就算新型农民
1.新型农民是有针对性的农民。他们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新型农民。他们并不处于劣势。他们熟悉或熟悉党和国家关于“三农”的政策及有关工作。法律法规,致富理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意识,更高的利益诉求,既不迷信也不盲目;同样,他们对机械重复的单调生活不满意,而是具有较高的思想和政治素养,敢于行动。他们敢于创造和追求新生活,具有清晰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意识和充满职业精神的新就业观念,即使他们放弃了家园,也不会返回。
4.新型农民是有组织的农民。他们应该具有更高的民主和法律制度。新农民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事物,分析问题,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它们不再是一块松散的沙子,而是有一定组织的丰富资源,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更加井井有条。
㈦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句最近被人们熟知的话,道出了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隐忧。从2012年到2017年,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了部署,新型职业农民被国家寄予厚望。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目前突破2000万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那么,什么样的农民可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其发展现状如何,又该如何培育和扶持呢?我们来看看三农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怎么说。
新型职业农民与小农户是先驱与带动的关系
新型职业农民与小农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中,如何保证农户利益不受侵害?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安录:
我国的人地关系、城乡结构、农村社会形态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规模经营与分散经营、小农户与新型职业农民会共同存在。新型职业农民与小农户的利益并不存在结构性矛盾,二者是可以共存、互补的。
首先,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经营、管理模式和由此带来的高收益,可以为小农户提供示范与借鉴。
其次,小农户可以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的高质量专业技能服务,解决自身在农忙季劳力和技术不足的问题。
再次,小农户可以学习新型职业农民的精细化管理、特色农产品培育和种植等,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小农户可以通过契约、农业保险等防范市场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严金明:
新型职业农民与小农户之间是点与面、先驱与带动的关系。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目前小农户经营模式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农户+合作社”与“农户+公司”的联合方式主要围绕农户承包地,而农户的根本利益也恰恰在于承包地。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已明确提出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所有权为农民集体所有,农户具有承包权和经营权,且根据自身意愿可将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或公司,这在法律层面保护了农民土地的根本利益。政府在这种农户与合作社、公司利益联结机制中,应坚守底线意识,维护集体与农民的根本利益,防范资本下乡圈地,在农户自愿入社入股的基础上,有序引导和组织小农户参与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土地入股、技术合作、利润分成等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合作互助、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
㈧ 什么是新农民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民”?
新农民是社会与国家对新条件下农村主要活动者农内民的一种良好容期盼。国家要通过各种舆论的引导,提供各种培训,完成对农民业务、知识、习惯的培养。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只有新农民才能创造新农村,只有新农村与新农民的形成,国家整体实力才会提高。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十一五”期间,一定要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㈨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因为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新农村要靠新型农民来建设。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出发,对新型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正如我们党在“十一五”规划《建议》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所提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有文化,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懂技术,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只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会经营,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许多农村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农民光靠“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地“土里抛食”,是不可能走上致富之路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首先富起来的农村、农民,都是靠经办企业而实现致富的。只有农民会经营,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富裕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