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发明磷光画的国家
❶ 中国对光源的认识起步于什么时候
光源自宇宙形成就有了,比如会发光的星体就是最早的光源。古人对光源的认识和利用,最初是从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热光源与冷光源等开始的。
我国古代对光源的认识起步很早,并能及时充分地加以利用,是古代物理学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
汉代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这个著名的“凿壁偷光”故事,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热光源的聪明和才智。光源是光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我国古代对热光源与冷光源,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等方面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知识。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先后出现顺序分别有了:火把、油灯、蜡烛和电灯等。
作为自然光源,当然是以太阳为最重要,在夜晚还有月亮。我国古代在甲骨文中表示明亮的“明”字,就是日、月形象的组合。太阳实际上就是一团火。古人十分明确地指出:“日,火也。”
月亮也只是太阳光线的反射,《周髀算经》说道:“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所以在甲骨文字里干脆把“光”字写作像是一个人举着一把火的样子。取火方法的发明,使人们比较自由地获得人造光源,那当然都是热光源。在冷光源方面,不管对于二次发光的荧光还是低温氧化的磷光,我国古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最早记载了梣木发光这件事。梣木含有某种化学物质,能发荧光。其水浸液在薄层层板上确实可以见到紫色、浅黄色等荧光。
《淮南子》的记载可以说是迄今所知对荧光现象的最早记载。此外,《礼记•月令》中也记载过腐败的草发荧光的事实。对于磷光,《淮南子•汜论训》说道:“久血为磷。”高诱注认为,血在地上“暴露百日则为磷,遥望炯炯若燃也”。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王充的无神论著作《论衡》也指出:“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
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因为人体的骨、肉、血和其他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磷化合物,尤以骨头中的含量为最高。在一定条件下,人体腐烂后体内的磷化合物分解还原成液态磷化氢,遇氧就能自燃发光。
西晋时期文学家张华所著《博物志》一书对于磷光的描写,尤其细微具体。作者已经不再把磷火说成“神灯鬼火”,而能够细微地观察它,明确指出它是磷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价值的见解。
北宋时期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也记载了一件冷光现象。记述了化学发冷光与生物化学发冷光两种自然现象。前者是磷化氢液体在空气中自燃而发光;后者咸鸭卵发光是由于其中的荧光素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与氧化合而发光,而其中的三磷腺苷能使氧化的荧光素还原,荧光素再次氧化时又发光。
明代诗人陆容《菽园杂记》也记载了荧光与几种磷光的现象,并指出了磷光与荧光都是不发火焰的,因此可以归为一类。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光热者为阳,光寒者为阴。阳火不烦言说矣。阴火则磷也、萤也、海水也,有火之光,无火之暖。”认识又进了一步。
我国古代对于冷光光源的应用,首先是照明。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萤火却马”的记载,据这段文字的“注释”说,那时的做法也就是“取萤火裹以羊皮”。
五代时期道教学者谭峭的《化书》中曾言:“古人以囊萤为灯”。大约在那个时候专门制备有一种贮藏萤火虫的透明灯笼。
沈括《清夜录》记载这种称为“聚萤囊”的灯笼“有火之用,无火之热”,是一种很好的照明装置。至明清时期,人们把这种冷光源浸入水下以为诱捕鱼类之用。
明代的《七修类稿》记载:“每见渔人贮萤火于猪胞,缚其窍而置之网间……夜以取鱼,必多得也。”
清代的《古今秘苑》中记载:“夏日取柔软如纸的羊尿脬,吹胀,入萤火虫百余枚,及缚脬口,系于罾之网底,群鱼不拘大小,各奔光区,聚而不动,捕之必多。”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古代曾利用含有磷光或荧光物质的颜料作画,使画面在白昼与黑夜显出不同的图景。
宋代的和尚文莹在《湘山野录》一书记载过这样一幅画牛图:白昼那牛在栏外吃草,黑夜牛却在栏内躺卧。皇帝把这幅奇画挂在宫苑中,大臣们都不能解释这个奇妙的现象,只有和尚赞宁知道它的来历。
赞宁解释说,这是用两种颜料画成功的,一种是含磷光物质的颜料,用它来画栏内的牛;另一种则是含荧光物质的颜料,用它来画栏外的牛,则显出了前述那种效果。这可说是熔光学、化学、艺术于一炉,堪称巧思绝世。
据有关记载,这种技巧的发明至迟在六朝时期,或许可上溯至西汉时期,其渊源也许来自国外,至宋代初期几乎失传,经赞宁和尚指明,才又引起人们的惊异与注意,其术遂得重光,流传下来。后世有不少典籍记载这段故事,有的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南宋时期的《清波杂志》曾记述这样一件事:画家义元晖,十分精于临摹,有一次从某人处借来一幅画,元晖临了一幅还给藏主,把原件留了下来。过了几天,藏主来讨还真迹。元晖问他是如何辨认出来的。那人说,原件牛的眼睛中有一个牧童的影子,此件却没有。看来,这牛目中的牧童影也是利用掺有磷光物质的颜料画成的,所以一到暗处就显出来了。
这种技巧后来只在少数画家中私相传授,做成的画叫作“术画”。在国外,英国的约翰•坎顿才使用这种技艺,这比起我国要晚1200多年。
❷ 邮政上发行过发光的邮票吗
发光邮票是磷光邮票和荧光邮票的统称:是涂(印)有发光材料的邮资凭证。邮票上常印刷、覆盖或平涂有磷光或荧光材料。因此,按照邮票上所涂有的发光材料不同,分别称其为磷光邮票和荧光邮票。 发光邮票在日光和普通灯光照射下并不发光显示其磷光或荧光,只有在紫光灯激发下,才能发出其特有颜色的光亮。磷光邮票在紫光灯照射下发光持续时间可大于10秒,关闭紫光灯后,仍可看见持续的余辉;荧光邮票在紫光灯照射下发光持续时间小于10秒,关闭紫光灯后,光亮立即消失。这是两种发光邮票的根本区别所在。 当初,邮政印制发光邮票是为了专供自动分拣机或自动盖戳机进行自动分拣和盖戳,是实现信件自动化分拣和盖戳所采取的一项措施。近些年来,由于邮票伪造者利用高科技,伪造邮票越来越猖獗,邮政当局为了加强邮票防伪能力,不断采用防伪荧光油墨来印制邮票。这种用各种荧光防伪油墨印制的邮票,在紫光灯照射下,也会发出不同色彩的荧光。理所当然应该称为发光邮票。尽管严格来讲,此发光邮票有点不同于当初的彼发光邮票,但它们在紫光灯照射下均发出荧光或磷光。现今,从广义上讲,发光邮票除便于自动分拣机或自动盖戳机进行分拣和盖戳外,还具有防伪功能,身兼二职。这两种功能,在发光邮票身上已得到巧妙的结合和统一,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世界上最早发行发光邮票的国家是英国。1957年,英国邮局采用了信函自动分拣机,所用试验性邮票,背后印有石墨线条;1958年开始应用透明的磷光带。1959年12月,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发光邮票,图案为伊丽莎白二世头像,并在邮票图案上印有磷光带(条杠)。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相继发行了发光邮票。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发行的是磷光邮票;加拿大、瑞典和原联邦德国等发行的是荧光邮票。 1980年3月20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T·49《邮政运输》发光邮票。这是中国首次发行发光邮票。全套邮票共计4枚。面值分别为2分、4分、8分、10分。在邮票图案上涂上磷光粉制成的油墨,分别印有1条、2条、4条、5条磷光条杠。这是我国发行的首套发光普通邮票。 自此以后,中国人民邮政没有再发行专门印有磷光条杠或荧光条杠的发光邮票。这是不是说中国人民邮政不再发行发光邮票了呢?笔者研究表明,不能这样认为。为了加强邮票的防伪功能,中国邮政不断利用各种荧光防伪油墨来印制各种邮资票品。如2000年1月29日发行的采用加密荧光油墨印制的2000-2《春节》(T)邮票;2001年8月5日发行的采用双波隐形荧光油墨印制的2001-14《北戴河》(T)邮票;2001年10月20日发行的采用红色荧光油墨印制的2001-21《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会议》(J)邮票等,均是用荧光防伪油墨。说它是发光邮票,也仅是邮票图案上个别部位发光。有没有整个邮票图案全发光的邮票呢?有。这就是中国邮政2002年5月1日发行的2002-9《丽江古城》(T)邮票,其中小全张上的全套3枚邮票,整个邮票图案在紫光灯照射下(3-1)呈艳丽的红色荧光;(3-2)(3-3)呈鲜亮的绿色荧光。这是我国首次发行这样名副其实的发光邮票。
希望采纳
❸ 中国有发光邮票吗
发光邮票是磷光邮票和荧光邮票的统称:是涂(印)有发光材料的邮资凭证。邮票上常印刷、覆盖或平涂有磷光或荧光材料。因此,按照邮票上所涂有的发光材料不同,分别称其为磷光邮票和荧光邮票。
发光邮票在日光和普通灯光照射下并不发光显示其磷光或荧光,只有在紫光灯激发下,才能发出其特有颜色的光亮。磷光邮票在紫光灯照射下发光持续时间可大于10秒,关闭紫光灯后,仍可看见持续的余辉;荧光邮票在紫光灯照射下发光持续时间小于10秒,关闭紫光灯后,光亮立即消失。这是两种发光邮票的根本区别所在。
当初,邮政印制发光邮票是为了专供自动分拣机或自动盖戳机进行自动分拣和盖戳,是实现信件自动化分拣和盖戳所采取的一项措施。近些年来,由于邮票伪造者利用高科技,伪造邮票越来越猖獗,邮政当局为了加强邮票防伪能力,不断采用防伪荧光油墨来印制邮票。这种用各种荧光防伪油墨印制的邮票,在紫光灯照射下,也会发出不同色彩的荧光。理所当然应该称为发光邮票。尽管严格来讲,此发光邮票有点不同于当初的彼发光邮票,但它们在紫光灯照射下均发出荧光或磷光。现今,从广义上讲,发光邮票除便于自动分拣机或自动盖戳机进行分拣和盖戳外,还具有防伪功能,身兼二职。这两种功能,在发光邮票身上已得到巧妙的结合和统一,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世界上最早发行发光邮票的国家是英国。1957年,英国邮局采用了信函自动分拣机,所用试验性邮票,背后印有石墨线条;1958年开始应用透明的磷光带。1959年12月,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发光邮票,图案为伊丽莎白二世头像,并在邮票图案上印有磷光带(条杠)。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相继发行了发光邮票。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发行的是磷光邮票;加拿大、瑞典和原联邦德国等发行的是荧光邮票。
1980年3月20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T·49《邮政运输》发光邮票。这是中国首次发行发光邮票。全套邮票共计4枚。面值分别为2分、4分、8分、10分。在邮票图案上涂上磷光粉制成的油墨,分别印有1条、2条、4条、5条磷光条杠。这是我国发行的首套发光普通邮票。
自此以后,中国人民邮政没有再发行专门印有磷光条杠或荧光条杠的发光邮票。这是不是说中国人民邮政不再发行发光邮票了呢?笔者研究表明,不能这样认为。为了加强邮票的防伪功能,中国邮政不断利用各种荧光防伪油墨来印制各种邮资票品。如2000年1月29日发行的采用加密荧光油墨印制的2000-2《春节》(T)邮票;2001年8月5日发行的采用双波隐形荧光油墨印制的2001-14《北戴河》(T)邮票;2001年10月20日发行的采用红色荧光油墨印制的2001-21《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会议》(J)邮票等,均是用荧光防伪油墨。说它是发光邮票,也仅是邮票图案上个别部位发光。有没有整个邮票图案全发光的邮票呢?有。这就是中国邮政2002年5月1日发行的2002-9《丽江古城》(T)邮票,其中小全张上的全套3枚邮票,整个邮票图案在紫光灯照射下(3-1)呈艳丽的红色荧光;(3-2)(3-3)呈鲜亮的绿色荧光。这是我国首次发行这样名副其实的发光邮票。
❹ 古中国有哪些发明
古中国的发明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
❺ 最早发明酸碱指示剂的是谁
罗伯特·波义耳
[罗伯特·波义耳最早发明酸碱指示剂] 英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上,为了洗掉花瓣上的酸,他把花浸泡在水中,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变成了红色。他请助手把紫罗兰花瓣分成小片投到其他的酸溶液中,结果花瓣都变成了红色。波义耳从一些植物中提取汁液,并用它们制成了试纸。波义耳用试纸对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进行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酸碱指示剂。
[用花瓣的汁液可以制成酸碱指示剂] 绣球花是一种天然指示剂。绣球花生长在灌木丛的酸性土壤中,它是一种天然指示剂,能显示亮粉红至蓝的一系列颜色。一般花瓣内通常含有两种色素,这些色素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酸碱性环境下,呈现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花,花瓣中两种色素的含量不同,由于花瓣内的酸碱性不同,因此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同一种花,在开放的不同时期,花瓣中两种色素的含量不同,花瓣内的酸碱性不同,花也呈现不同的颜色。这就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美丽景观的描绘。用花瓣的汁液也可以制成酸碱指示剂。收集紫色的花瓣或紫萝卜皮、紫葡萄皮,各取适量,研碎,加入适量水和酒精(两者体积比为1:1)浸泡、过滤,就能得到檀物色素提取液。
[变色花的制作方法] 准备两张边长约为10厘米的正方形过滤纸。将两张纸摞在一起,正折一下,反折一下,直到折完,每次折l厘米左右。折好后将两端剪成弧形,中间用铁丝缠结实,顺着带棱的一面往上折,将两层打开成花形。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朵同样的花,将缠在花中间多出的那截铁丝缠绕在一根方便筷上。用过滤纸剪出8个花叶,两个两个粘在一起,中间夹一根细铁丝,将细铁丝在花叶末端长出的一截,绑在两朵花下面。临上课前,用白醋将花瓣润湿,用碱水将花叶润湿。上课时用喷壶往花和叶上喷紫包心菜汁,花就会变红,叶就会变绿。
最早发明酸碱指示剂,首先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创立了许多定性检测盐类的方法;测定不少固体和液体的比重;第一位真正的临床分析化学家,最早发现血液中存在氯化钠和铁;对磷光、生物发光、化学发光和荧光现象进行广泛的研究,是17世纪发光现象研究领域里最出色的实验家之一;提出检出极限的概念.总之,波义耳作为"分析化学之父",显然是当之无愧的.……
^_^可不可以给我点分?花10多分钟打完的^_^
❻ 中国古代对光源的认识与利用有哪些
光源自宇宙形成就有了,比如会发光的星体就是最早的光源。古人对光源的认识和利用,最初是从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热光源与冷光源等开始的。
我国古代对光源的认识起步很早,并能及时充分地加以利用,是古代物理学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
汉代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这个著名的“凿壁偷光”故事,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热光源的聪明和才智。光源是光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我国古代对热光源与冷光源,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等方面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知识。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先后出现顺序分别有了:火把、油灯、蜡烛和电灯等。
作为自然光源,当然是以太阳为最重要,在夜晚还有月亮。我国古代在甲骨文中表示明亮的“明”字,就是日、月形象的组合。太阳实际上就是一团火。古人十分明确地指出:“日,火也。”
月亮也只是太阳光线的反射,《周髀算经》说道:“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所以在甲骨文字里干脆把“光”字写作像是一个人举着一把火的样子。取火方法的发明,使人们比较自由地获得人造光源,那当然都是热光源。在冷光源方面,不管对于二次发光的荧光还是低温氧化的磷光,我国古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最早记载了梣木发光这件事。梣木含有某种化学物质,能发荧光。其水浸液在薄层层板上确实可以见到紫色、浅黄色等荧光。
《淮南子》的记载可以说是迄今所知对荧光现象的最早记载。此外,《礼记•月令》中也记载过腐败的草发荧光的事实。对于磷光,《淮南子•汜论训》说道:“久血为磷。”高诱注认为,血在地上“暴露百日则为磷,遥望炯炯若燃也”。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王充的无神论著作《论衡》也指出:“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
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因为人体的骨、肉、血和其他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磷化合物,尤以骨头中的含量为最高。在一定条件下,人体腐烂后体内的磷化合物分解还原成液态磷化氢,遇氧就能自燃发光。
西晋时期文学家张华所著《博物志》一书对于磷光的描写,尤其细微具体。作者已经不再把磷火说成“神灯鬼火”,而能够细微地观察它,明确指出它是磷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价值的见解。
北宋时期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也记载了一件冷光现象。记述了化学发冷光与生物化学发冷光两种自然现象。前者是磷化氢液体在空气中自燃而发光;后者咸鸭卵发光是由于其中的荧光素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与氧化合而发光,而其中的三磷腺苷能使氧化的荧光素还原,荧光素再次氧化时又发光。
明代诗人陆容《菽园杂记》也记载了荧光与几种磷光的现象,并指出了磷光与荧光都是不发火焰的,因此可以归为一类。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光热者为阳,光寒者为阴。阳火不烦言说矣。阴火则磷也、萤也、海水也,有火之光,无火之暖。”认识又进了一步。
我国古代对于冷光光源的应用,首先是照明。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萤火却马”的记载,据这段文字的“注释”说,那时的做法也就是“取萤火裹以羊皮”。
五代时期道教学者谭峭的《化书》中曾言:“古人以囊萤为灯”。大约在那个时候专门制备有一种贮藏萤火虫的透明灯笼。
沈括《清夜录》记载这种称为“聚萤囊”的灯笼“有火之用,无火之热”,是一种很好的照明装置。至明清时期,人们把这种冷光源浸入水下以为诱捕鱼类之用。
明代的《七修类稿》记载:“每见渔人贮萤火于猪胞,缚其窍而置之网间……夜以取鱼,必多得也。”
清代的《古今秘苑》中记载:“夏日取柔软如纸的羊尿脬,吹胀,入萤火虫百余枚,及缚脬口,系于罾之网底,群鱼不拘大小,各奔光区,聚而不动,捕之必多。”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古代曾利用含有磷光或荧光物质的颜料作画,使画面在白昼与黑夜显出不同的图景。
宋代的和尚文莹在《湘山野录》一书记载过这样一幅画牛图:白昼那牛在栏外吃草,黑夜牛却在栏内躺卧。皇帝把这幅奇画挂在宫苑中,大臣们都不能解释这个奇妙的现象,只有和尚赞宁知道它的来历。
赞宁解释说,这是用两种颜料画成功的,一种是含磷光物质的颜料,用它来画栏内的牛;另一种则是含荧光物质的颜料,用它来画栏外的牛,则显出了前述那种效果。这可说是熔光学、化学、艺术于一炉,堪称巧思绝世。
据有关记载,这种技巧的发明至迟在六朝时期,或许可上溯至西汉时期,其渊源也许来自国外,至宋代初期几乎失传,经赞宁和尚指明,才又引起人们的惊异与注意,其术遂得重光,流传下来。后世有不少典籍记载这段故事,有的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南宋时期的《清波杂志》曾记述这样一件事:画家义元晖,十分精于临摹,有一次从某人处借来一幅画,元晖临了一幅还给藏主,把原件留了下来。过了几天,藏主来讨还真迹。元晖问他是如何辨认出来的。那人说,原件牛的眼睛中有一个牧童的影子,此件却没有。看来,这牛目中的牧童影也是利用掺有磷光物质的颜料画成的,所以一到暗处就显出来了。这种技巧后来只在少数画家中私相传授,做成的画叫作“术画”。在国外,英国的约翰•坎顿才使用这种技艺,这比起我国要晚1200多年。
❼ 最早发现放射性的人是谁
提起放射性,人们自然想到居里夫妇。其实,最早的发现者是法国一个名叫贝克勒尔的人。贝克勒尔25岁就取得了工程师资格,到1892年时,44岁的贝克勒尔对物理学已经有很深的研究了。1月20日,法国科学院举行了一次重要学术讨论会。作学术报告的是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彭加勒。他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展示了伦琴刚刚寄给他的X射线照片,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在场的贝克勒尔给彭加勒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射线是从阴极射线管的哪一个区域发出的?彭加勒说,X射线看来是从管子正对着阴极的区域发出的,就是玻璃管发出荧光的区域。贝克勒尔受到启发,当即产生了这样的猜测:X射线和荧光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可能同时也可发出X射线。
例会结束后,贝克勒尔就开始了实验,他精心设计了一套研究方案:把照相底片用黑色的厚纸包严,使其不受阳光的作用,但可以受到X射线的作用,因为伦琴已经证明X射线可以穿过厚纸包层使照相底片感光。在照相底片包封附近放两块能发出荧光的材料,其中一块用一枚银币与纸封隔离,然后把它们拿到阳光下暴晒,使材料发出荧光。如果发荧光的物体可以产生X射线,那么底片上将留下明显不同的感光痕迹。贝克勒尔家中收藏有大量可以发出荧光和磷光的物质材料,他把它们分别拿出暴晒,进行实验。最初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是否定的,照相底片没有感光,发荧光和磷光的物质并不同时发射X射线。后来,他重新选择氧化铀作为主攻对象,这次他发现照相底片感光了。1896年2月24日,他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发现,认为X射线与荧光有关。
尽管贝克勒尔已经找到了他所猜测的X射线与磷光物质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并没有中止实验。2月26日,当他进一步做实验时,凑巧碰上了连绵的阴雨,他只好把实验的东西原封不动地锁进抽屉。5天后,天放晴了,贝克勒尔继续中断的试验。一向严谨细心的他取出底片时,想预先检查一下实验品,没想到意外情况发生了: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底片不仅曝光而且上面又有很明显的铀盐的像。这说明铀本身在发光!第二天,又是科学院举行例会的时间,贝克勒尔在科学院的学术报告上公布了这一新发现。天然放射性的发现,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的开始。
此后,贝克勒尔一直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但是他只是着迷于铀,更确切地说是局限于铀,由于他认为发出辐射是铀的一种特殊性质,没有认识到这种性质的普遍性,在对铀做了全面的实验研究后,贝克勒尔对这种新的射线的兴趣逐渐减小了。尽管他的研究没有能够进一步深入下去,但是贝克勒尔所做的工作已经使人类的认识向微观领域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已经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
❽ 古代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什么发明
中国古代发明
农业
----------
养蚕缫丝
养鱼法
铁犁
马挽具
石磨
三角耧车
旋转式扬谷扇车
提花机
纺车
龙骨水车
天文地理
----------
指南针
漏刻
超新星
太阳风
太阳黑子
浑天仪
立体地
地动仪
定量制图法
麦卡托投影
磁偏角
简 仪
医学卫生
针 灸
麻沸散
糖尿病
种痘免疫法
激素的应用和提取
《洗冤集录》
去势术
数理化
----------
制冷技术
雪花六角形结构
热气球
人造磁铁
被中香炉
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避雷针
喷水鱼洗
眼 镜
染料和染色
火 柴
二进位制
勾股定理
十进计数制
负 数
算 盘
圆周率π的精确值
贾宪三角(1)
贾宪三角(2)
矿产冶炼
----------
双动式活塞风箱
煤的开发和利用
石油和天然气
黄铜和锌的冶炼
铸铁术
胆铜法
生铁炼钢法
深井钻探
中国银(1)
中国银(2)
木工工具
吊 桥
带传动
坎儿井
记里鼓车
弓形拱桥
运河船闸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免费看VIP章节攻略
军事
----------
弓 箭
古代化学武器
马 鞍
马 蹬
火 药
火焰喷射器
古代的枪和子弹
古代火炮
古代火箭
家庭生活
漆和漆器
人工酿酒技术
瓷 器
伞
长明灯
豆 腐
走马灯
熨 斗
魔 镜
文体
围 棋
曾侯乙编钟
象 棋
造纸术
毛 笔
印刷术
磷光画
纸 币
交通飞行
----------
风 筝
螺旋桨
降落伞
橹
独轮车
船尾舵
船中水密舱
桨轮船
❾ 邮票是哪国发明的
邮票的发明者是英国贵族罗兰·希尔。
有一天,他在乡间散步,看到一位姑娘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一封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眼就说:“ 我没钱收信。” 便把信退给邮递员。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希尔走上前去,慷慨解囊为姑娘付了邮费。姑娘很感动,笑着对他说:“这是我未婚夫的来信,他知道我没钱收信,便在信封上做记号。这角落上的十字,表示他平安;这里的圆卷,表示他已找到工作。”姑娘的话给希尔很大启发,经过几年的反复考虑,终于想出了办法:降低邮费,一便士交寄一封信,并由寄信人在信封上贴上“邮票”,以示邮资付。
英国政府采纳了希尔的建议,于一八四!年五月六日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邮票上印有英国女王的头像,面值一便士,无齿孔,黑色,被人们称为“ 黑色便士”。不准贴的邮票:英国最初发行的邮票,因为有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女王的宠臣认为,在她的背后涂胶水有损尊严。于是便通令全国,不准粘贴,只能用回形针把邮票别在信封上。但这种方法行不通,最后还是恢复用胶水贴邮票,并一直沿用到现在。我国的第一套邮票。一八七八年,清政府发行了我国第一套邮票。这套邮票共三枚,中间以象征封建帝王的图腾---龙---为主图,并衬以祥云,主图上方是英文“中国”,下方是英文的“分银” 字样。中国邮票为什么印有文字?这是因为当时成立的大清国邮政局,是附设在帝国主义控制的海关之内的,因此,这套邮票又被称为“海关大龙”邮票。有声邮票。不丹发行了一套有声邮票,不但可以寄信,还可以当作唱片欣赏。这套邮票共七枚,分别录制不丹国歌、民歌以及有关不丹历史的解说词,最大的一枚直径达十厘米。磷光邮票。这种邮票的图案上有磷光条杠,它是由一种无毒无味的磷光物质印制的,条杠的数目因邮票的面额不同而异。当贴有这种邮票的信件进入自动理信机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磷光邮票立即发光,机上的控测器便根据磷光条杠的数目,把大批杂乱的信件整理好,区分本出本市、外埠或航空信件,然后自动加盖邮戳,再分别送到相应书信格中去。
❿ 若CRT的分辨率是1024X1024,像素颜色数为256色,则显示存储器的容量至少是多少
颜色数为256色即颜色位数为8bit。进行2D应用时占用显存容量=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颜色位数/8bit=1024x1024x8bit/8bit=1048576byte=1MB。
简介CRT是一种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的显示器,主要有五部分组成:电子枪(Electron Gun),偏转线圈(Deflection coils),荫罩(Shadow mask),荧光粉层(Phosphor)及玻璃外壳。它曾是应用最广泛的显示器之一,CRT纯平显示器具有可视角度大、无坏点、色彩还原度高、色度均匀、可调节的多分辨率模式、响应时间极短等LCD显示器难以超越的优点,而且现在的CRT显示器价格要比LCD显示器便宜不少。
CRT的工作原理: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的核心部件是CRT显像管,其工作原理和我们家中电视机的显像管基本 CRT监视器[1]一样,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图像更加精细的电视机。经典的CRT显像管使用电子枪发射高速电子,经过垂直和水平的偏转线圈控制高速电子的偏转角度,最后高速电子击打屏幕上的磷光物质使其发光,通过电压来调节电子束的功率,就会在屏幕上形成明暗不同的光点形成各种图案和文字。这种技术最早是1897年由德国人布朗发明。
彩色显像管屏幕上的每一个像素点都由红、绿、蓝三种涂料组合而成,由三束电子束分别激活这三种颜色的磷光涂料,以不同强度的电子束调节三种颜色的明暗程度就可得到所需的颜色,这非常类似于绘画时的调色过程。倘若电子束瞄准得不够精确,就可能会打到邻近的磷光涂层,这样就会产生不正确的颜色或轻微的重像,因此必须对电子束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
最经典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显像管内侧,磷光涂料表面的前方加装荫罩(Shadow Mask).这个荫罩只是一层凿有许多小洞的金属薄板(一般是使用一种热膨胀率很低的钢板),只有正确瞄准的电子束才能穿过每个磷光涂层光点相对应的屏蔽孔,荫罩会拦下任何散乱的电子束以避免其打到错误的磷光涂层,这就是荫罩式显像管。
相对的,有些公司开发荫栅式显像管,它不像以往把磷光材料分布为点状,而是以垂直线的方式进行涂布,并在磷光涂料的前方加上相当细的金属线用以取代荫罩,金属线用来阻绝散射的电子束,原理和荫罩相同,这就是所谓的荫栅式显像管。
这荫罩和荫栅这两种技术都有其利弊得失,一般来说,荫罩式显像管的图像和文字较锐利,但亮度比较低一点;荫栅式显像管的较鲜艳,但在屏幕的1/3和2/3处有水平的阻尼线阴影(阻尼线是用来减少栅状荫罩震动的一条横向金属线)横过。
现在市面上主流纯平CRT显示器所采用的是显像管主要包括LG”未来窗”,三星”丹娜管”,索尼”特丽珑”,三菱”钻石珑”,台湾”中华管”和日立”锐利珑”等。各个厂商的纯平显像管在技术上均有其独到之处,在性能上也是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