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机器
1. 根据动物的技能发明的机器都有哪些
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挖眼于发明了潜水艇猪发明了独具面罩,蜻蜓发明了直升机。
2. 人类仿照什么动物发明了什么机器
关于人类对动物特点的发明其实很多!人类大多数发明创造都来原于我们周围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某种现象规律等等。
比如篇幅的超声波,我们发明了雷达。
比如蜘蛛吐得丝,我们可以根据它能发明更轻更韧性的纤维。
根据鸟,我们能发明飞机。
根据响尾蛇红外感官,我们能发明红外线探测器。
根据鱼的鳍,我们能发明轮船的方向舵,还有潜水艇的升降系统就是根据鱼腹中的小气囊。
根据公猪的生殖器,我们发明了螺纹钻头。
根据乳头,我们能够发明奶水瓶。等等
有很多很多 人类发明就是根据某些动物身上的某些特点来发明的!!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螳螂—镰刀
电鱼与伏特电池。经过对电鱼的解剖研究,发现在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
水母耳朵: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
动物仿生学
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抗撕断裂降落伞与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
响尾蛇导弹等就是科学家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着一种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的原理,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
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白蚁不仅使用胶粘剂建筑它们的土堆,还可以通过头部的小管向敌人喷射胶粘剂。于是人们按照同样的原理制造了工作的武器—一块干胶炮弹。
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
我国纺织科技人员利用仿生学原理,借鉴陆地动物的皮毛结构,设计出一种KEG保温面料,并具有防风和导湿的功能。
根据响尾蛇的颊窝能感觉到0.001℃的温度变化的原理,人类发明了跟踪追击的响尾蛇导弹。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科学家根据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3. 机器语言是怎么被人类发明出来的
现在我们所说的计算机,其全称是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通用”是指计算机可服务于多种用途,“电子”是指计算机是一种电子设备,“数字”是指在计算机内部一切信息均用0和1的编码来表示。计算机的出现是20世纪最卓越的成就之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发明和改进计算工具,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算盘、计算尺、差分机,直到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计算工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手动到自动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回顾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 手动式计算工具 人类最初用手指进行计算。人有两只手,十个手指头,所以,自然而然地习惯用手指记数并采用十进制记数法。用手指进行计算虽然很方便,但计算范围有限,计算结果也无法存储。于是人们用绳子、石子等作为工具来延长手指的计算能力,如中国古书中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拉丁文中“Calculus”的本意是用于计算的小石子。 最原始的人造计算工具是算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先创造和使用了这种简单的计算工具。算筹最早出现在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算筹使用的已经非常普遍了。根据史书的记载,算筹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算筹采用十进制记数法,有纵式和横式两种摆法,这两种摆法都可以表示1、2、3、4、5、6、7、8、9九个数字,数字0用空位表示。算筹的记数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就可以表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 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盘,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首先创造和使用的。算盘由算筹演变而来,并且和算筹并存竞争了一个时期,终于在元代后期取代了算筹。算盘轻巧灵活、携带方便,应用极为广泛,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后来又传入西方。算盘采用十进制记数法并有一整套计算口诀,例如“三下五除二”、“七上八下”等,这是最早的体系化算法。算盘能够进行基本的算术运算,是公认的最早使用的计算工具。 1617年,英国数学家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发明了Napier乘除器,也称Napier算筹。Napier算筹由十根长条状的木棍组成,每根木棍的表面雕刻着一位数字的乘法表,右边第一根木棍是固定的,其余木棍可以根据计算的需要进行拼合和调换位置。Napier算筹可以用加法和一位数乘法代替多位数乘法,也可以用除数为一位数的除法和减法代替多位数除法,从而大大简化了数值计算过程。 1621年,英国数学家威廉·奥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根据对数原理发明了圆形计算尺,也称对数计算尺。对数计算尺在两个圆盘的边缘标注对数刻度,然后让它们相对转动,就可以基于对数原理用加减运算来实现乘除运算。17世纪中期,对数计算尺改进为尺座和在尺座内部移动的滑尺。18世纪末,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独具匠心,在尺座上添置了一个滑标,用来存储计算的中间结果。对数计算尺不仅能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它一直使用到袖珍电子计算器面世。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对数计算尺仍然是理工科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工程师身份的一种象征。 2. 机械式计算工具 17世纪,欧洲出现了利用齿轮技术的计算工具。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工具,其原理对后来的计算工具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帕斯卡加法器是由齿轮组成、以发条为动力、通过转动齿轮来实现加减运算、用连杆实现进位的计算装置。帕斯卡从加法器的成功中得出结论:人的某些思维过程与机械过程没有差别,因此可以设想用机械来模拟人的思维活动。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 .W .Leibnitz)发现了帕斯卡一篇关于“帕斯卡加法器”的论文,激发了他强烈的发明欲望,决心把这种机器的功能扩大为乘除运算。1673年,莱布尼茨研制了一台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器,称为莱布尼兹四则运算器。这台机器在进行乘法运算时采用进位-加(shift-add)的方法,后来演化为二进制,被现代计算机采用。 莱布尼茨四则运算器在计算工具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小高潮,此后的一百多年中,虽有不少类似的计算工具出现,但除了在灵活性上有所改进外,都没有突破手动机械的框架,使用齿轮、连杆组装起来的计算设备限制了它的功能、速度以及可靠性。 1804年,法国机械师约瑟夫·雅各(Joseph Jacquard)发明了可编程织布机,通过读取穿孔卡片上的编码信息来自动控制织布机的编织图案,引起法国纺织工业革命。雅各织布机虽然不是计算工具,但是它第一次使用了穿孔卡片这种输入方式。如果找不到输入信息和控制操作的机械方法,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式计算工具是不可能出现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穿孔卡片这种输入方式还在普遍使用。 19世纪初,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巴贝奇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之时,为了解决航海、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复杂计算,许多数学表(如对数表、函数表)应运而生。这些数学表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由于采用人工计算,其中的错误很多。巴贝奇决心研制新的计算工具,用机器取代人工来计算这些实用价值很高的数学表。 1822年,巴贝奇开始研制差分机,专门用于航海和天文计算,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差分机历时10年研制成功,这是最早采用寄存器来存储数据的计算工具,体现了早期程序设计思想的萌芽,使计算工具从手动机械跃入自动机械的新时代。 1832年,巴贝奇开始进行分析机的研究。在分析机的设计中,巴贝奇采用了三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装置: ⑴ 存储装置:采用齿轮式装置的寄存器保存数据,既能存储运算数据,又能存储运算结果; ⑵ 运算装置:从寄存器取出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并且乘法是以累次加法来实现,还能根据运算结果的状态改变计算的进程,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条件转移; ⑶ 控制装置:使用指令自动控制操作顺序、选择所需处理的数据以及输出结果。 巴贝奇的分析机是可编程计算机的设计蓝图,实际上,我们今天使用的每一台计算机都遵循着巴贝奇的基本设计方案。但是巴贝奇先进的设计思想超越了当时的客观现实,由于当时的机械加工技术还达不到所要求的精度,使得这部以齿轮为元件、以蒸汽为动力的分析机一直到巴贝奇去世也没有完成。 3. 机电式计算机 1886年,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勒瑞斯(Herman Hollerith)借鉴了雅各织布机的穿孔卡原理,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采用机电技术取代了纯机械装置,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自动进行加减四则运算、累计存档、制作报表的制表机,这台制表机参与了美国1890年的人口普查工作,使预计10年的统计工作仅用1年零7个月就完成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霍勒瑞斯于1896年创建了制表机公司TMC公司,1911年,TMC与另外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CTR公司。1924年,CTR公司改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这就是赫赫有名的IBM公司。 1938年,德国工程师朱斯(K.Zuse)研制出Z-1计算机,这是第一台采用二进制的计算机。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朱斯先后研制出采用继电器的计算机Z-2、Z-3、Z-4。Z-3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不仅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二进制运算、带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这些设计思想虽然在朱斯之前已经提出过,但朱斯第一次将这些设计思想具体实现。在一次空袭中,朱斯的住宅和包括Z-3在内的计算机统统被炸毁。德国战败后,朱斯流亡到瑞士一个偏僻的乡村,转向计算机软件理论的研究。 1936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数学教授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在读过巴贝奇和爱达的笔记后,发现了巴贝奇的设计,并被巴贝奇的远见卓识所震惊。艾肯提出用机电的方法,而不是纯机械的方法来实现巴贝奇的分析机。在IBM公司的资助下,1944年研制成功了机电式计算机Mark-I。Mark-I长15.5米,高2.4米,由75万个零部件组成,使用了大量的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存储容量为72个23位十进制数,采用了穿孔纸带进行程序控制。它的计算速度很慢,执行一次加法操作需要0.3秒,并且噪声很大。尽管它的可靠性不高,仍然在哈佛大学使用了15年。Mark-I只是部分使用了继电器,1947年研制成功的计算机Mark-Ⅱ全部使用继电器。 艾肯等人制造的机电式计算机,其典型部件是普通的继电器,继电器的开关速度是1/100秒,使得机电式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限制。20世纪30年代已经具备了制造电子计算机的技术能力,机电式计算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很快被电子计算机替代。事实上,电子计算机和机电式计算机的研制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4. 电子计算机 1939年,美国依阿华州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约翰·阿塔纳索夫(John Atanasoff)和他的研究生贝利(Clifford Berry)一起研制了一台称为ABC(Atanasoff Berry Computer)的电子计算机。由于经费的限制,他们只研制了一个能够求解包含30个未知数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样机。在阿塔纳索夫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次提出采用电子技术来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他的研究生普雷斯帕"埃克特(Presper Eckert)受军械部的委托,为计算弹道和射击表启动了研制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计划,1946年2月15日,这台标志人类计算工具历史性变革的巨型机器宣告竣工。ENIAC是一个庞然大物,共使用了18 000多个电子管、1 500多个继电器、10 000多个电容和7 000多个电阻,占地167平方公尺,重达30吨。ENIAC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电子器件代替机械齿轮或电动机械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因此,同以往的计算机相比,ENIAC最突出的优点就是高速度。ENIAC每秒能完成5 000次加法,300多次乘法,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1 000多倍。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能真正运转的大型电子计算机,ENIAC的出现标志着电子计算机(以下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虽然ENIAC显示了电子元件在进行初等运算速度上的优越性,但没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子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ENIAC的主要缺点是:第一,存储容量小,至多存储20个10位的十进制数;第二,程序是“外插型”的,为了进行几分钟的计算,接通各种开关和线路的准备工作就要用几个小时。新生的电子计算机需要人们用千百年来制造计算工具的经验和智慧赋予更合理的结构,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1945年6月,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冯"诺依曼(Von Neumann)发表了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方案,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提出计算机应具有五个基本组成成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描述了这五大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提出“采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这两个重要的基本思想。迄今为止,大部分计算机仍基本上遵循冯"诺依曼结构。 需要强调的是,EDVAC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冯"诺依曼的伟大功绩在于他运用雄厚的数理知识和非凡的分析、综合能力,在EDVAC的总体配置和逻辑设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决不是仅凭杰出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就能完成的事业,研制电子计算机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而且需要数学家、逻辑学家、电子工程师以及组织管理人员的密切合作,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
4. 世界上已经发明了哪些机器人
1. 机器松鼠
松鼠机器人能够帮助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戴维斯理解真正的松鼠在野外生活中如何应对它们的主要天敌-响尾蛇的。当一只松鼠靠近了一条响尾蛇,它会摇动它的尾巴并且放射出红外线信号。响尾蛇能通过它们的颊窝来捕捉到红外线,这样松鼠尾巴放射的红外线信号便能干扰到响尾蛇的行动。然而,松鼠们也会使用一些嗅觉上的和一些其他的不可见的信号。因此,要准确理解红外线信号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松鼠机器人的制作者桑杰-乔希说,“松鼠会在同一时间放射出很多不同种类的红外线型号,我们很难去判断这些信号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所以我们研制了机器松鼠。”当研究者们使用松鼠机器人来测试摇尾巴发射红外线是如何影响响尾蛇的行动的时候,响尾蛇会减少盯着猎物看的时间,反而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做出一些防御姿态。研究人员认为,响尾蛇一般不会去攻击摇着尾巴的松鼠,因为这样的命中率实在太低,因此松鼠们用摇尾巴的方式来让响尾蛇放弃攻击它们的想法。不过这一招不一定永远都奏效。
在最近的一段视频中,拍摄者记录了松鼠机器人与响尾蛇对峙的过程,松鼠机器人的头被咬的咯咯响。乔希说,“他们在机器人中甚至发现了毒液,不过响尾蛇并没有造成很大的结构性伤害。还好这只是一只机器松鼠。”
2. 机器毛毛虫
一条有弹性、灵活的安装了滚轮的机器毛毛虫可以在简单的障碍物面前自动寻找路径。机械工程师乔丹-博伊尔制作了一个3D的机械毛毛虫。博伊尔介绍说,“这条机械毛毛虫可以自动适应所处的环境,但是它还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灵活度来真正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它仍然依赖于机械师与电脑的帮助来完成一些搜救工作,目前,它还不能顺利得从碎石中穿过,也不能完美地感应周围的事物,这两点对于机器人搜救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看起来正在学着探测周围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反应,但实际上它还是在本体感受的本能下在运作。这看起来不错,但是对于用于搜救工作来说还远远不够。”随着资金的继续投入,博伊尔将开始制作新的模型,希望能够在搜救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3. 机器蜘蛛
德国工研院公布的一项成果展示,一只白色的机械蜘蛛也许能在某一天帮助研究人员来评估空气中对人体有致命毒性的化学物质的泄露程度。这只三维的蜘蛛模型机器人将携带一个摄像头与感应器来评估有害化学物质的各项指标。当蜘蛛机器人到达了目标地区,它便能将数据和图像传递回给人类同伴。德国工研院的一名工程师在邮件中写到:“我们仍在努力工作使这只蜘蛛机器人能够完美地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早日应用到实践中。”这只八脚的机器人能够模拟蜘蛛的移动方式。它的八条腿由液压方式驱动。有的机器人模型甚至能够敏捷地完成跳跃动作。
4. 机器壁虎
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师所罗门-特鲁希略在一段视频中介绍:“这个以壁虎为原型制作的粘糊糊的机器人,是一个生物学、机械学和行为学的结合体。我们希望能够把机器人送到任何环境下工作。机器壁虎可以在模拟真空中工作,因此我们可以将它带入太空,我们可以让它们进行太空作业甚至可以让它们附着在航天舱的外壁上。”
5. 机器蜥蜴
一只雄性变色龙站在它的领地中,将头鼓得大大的,长长地伸展它下面的垂肉,这个动作是在告诉其他雄性变色龙,“快离开,这是我的领地,领地里面的雌性也是我的!”但是有时候这些信息却没被收到,所以它们还留了一手-做俯卧撑!它们用四肢大幅度地做着上下运动,让它们更显眼,当它们吸引到了另外的雄性变色龙的注意之后,又会变回把头鼓得大大的动作。新南威尔士澳大利亚大学进化生物学家泰瑞-奥多于2008年在一只机器蜥蜴的帮助下解密了这种蜥蜴语言。他将机器蜥蜴当作与蜥蜴交流的探测器,这个小机器能让人类与这类动物进行基本的交流。通过机器蜥蜴,他可以判断蜥蜴做俯卧撑的频率、垂肉的颜色等信息。然后他就能通过这些参数的变化来与蜥蜴进行简单的交流工作。利用类似的机器蜥蜴,奥多现在正在研究东南亚的滑翔德拉科蜥蜴。
6. 机器鲦鱼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一只机械版本的黄金鲦鱼能够帮助科学家们研究鱼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一个研究室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可以让一只真的鲦鱼在机械鲦鱼后游泳,就像现实世界中鱼儿一只跟着另一只一样。研究人员不知道为什么这些鱼会跟在一只机器鱼后面,不过他们猜测,可能是因为这些鱼被机器鲦鱼的外形和与鱼类一样的身体摆动方式所欺骗。
7. 机器翻车鱼
德雷赛尔大学机器人专家詹姆斯-唐格拉说,“我们依然没有弄明白鱼类游泳的基本原理。”为了计算出鱼的身体中肌肉、骨头与鳞片的作用系统,他选择用制造机器鱼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唐格拉在神经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帮助下制造了他的机械翻车鱼。它能感应自己身体的动作,模拟真正鱼类的动作并且搭载了可以测量水体流动和水压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模拟了鱼类在水中用来感知移动方向的器官。在机器鱼的帮助下,研究人员的假设可以在一个可控系统之内进行测试。唐格拉说,他希望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改善他们深海水下自动机器人的设计。深海的环境比外太空对我们来说还要陌生得多。”
8. 机器水母
当氢和氧在机器水母的铂金材料存储器中混合发生反应时会产生热能,机器水母就是利用上述反应所产生的热能驱动它的人造肌肉完成移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工程师约纳斯-塔德瑟介绍说,“这项技术非常的环保,因为这个过程的唯一产物就是水蒸气。”能量电池,像普通电池一样,能够快速释放电能,但是机器水母的能量供应确实是不固定的,虽然理论上氢和氧可以从周围的环境中再生。不幸的是,机器水母不能永远的行动下去,因为人造肌肉有一天会损坏,然后停止工作。如果被装备上感应器,那么这些机器水母可以用来监测水体污染。
9. 机器狗
人类最忠实的伙伴有了一个机械化身: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阿尔法狗。这只“没头脑的杂种狗”装备有一个传感器用来辨他人、草木和石头。在今年2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宣布了阿尔法狗的第一次户外演习,并公开了一段视频,视频中这只机器狗看起来在它的金属背上负载了很大的重量。这只由波士顿动力公司制造的机器狗可以完成不加额外燃料进行181千克负重32公里慢跑任务。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还打算在这只机器狗上装上声音传感器,让小队成员可以直接用声音向它发出简单的指令,比如“停下”、“坐下”、“过来”等。阿尔法狗现在还只是一个工程模型,但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希望这个四脚机器人有一天真的可以帮助小队队员进行负重任务,并且像真正的狗一样与人沟通,并且能够穿越复杂的地形执行任务。
10. 机器猎豹
2012年3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在互联网上公布了一段机器猎豹以28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奔跑的视频。虽然这个速度比人的速度要快,可是它距离真正猎豹112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还相去甚远。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究员让这只机器猎豹在奔跑的过程中通过放松和收紧背部肌肉来加快奔跑速度,就像真正的猎豹一样运动。据了解,这只机器人还在被训练以之字形路线奔跑和闪躲。猎豹是唯一一种可以在奔跑半空中改变方向的猫科动物。
5. 发明了一个机器怎么大规模生产
好用有人用就可生产,但是如果不申请专利,人家很快仿制。专利都有人仿呢。
6. 机械手的发明过程是什么
给人以巨人般力量
——20世纪早期机械手的发明
也许有一天你会看到,在交通拥挤的时候,开车的人下了车,从车尾的行李箱中取出一副巨大的金属构架,把它套在自己身上,用它扛起车子就走。
在理论上这是可能的,因为工程师们开发出来的机械手能给人以巨人般的力量。有一种带有控制杆和联动装置的构架,人们可以把它绑在自己的手臂、腰和腿上,以此来“放大”自己的运动。这种构架能灵巧地模仿人的行为,而力量却远远超过人,因而使用者能轻而易举地举起半吨以上的物件。
还有一种不需人的肌肉操纵的机械手,它能贮存200个识别行为。只要把操作程序输入它的磁带,它就能记住并且重复。它能一天24小时连续工作,其前后一致性和准确性超过最好的工人。
1.从错误中学习
有些用于压铸的机械手具有选择铸件温度的系统。如果铸件的温度不正确,它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还有一些带有传感装置的机器人被发明出来,但迄今为止它们没有被编排基本的工作程序。设计一台在解决问题方面超过大多数数学家的计算机似乎要比设计一台会倒烟灰缸的机器人容易得多,这是因为烟灰缸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外形。
普通机器人只能按输入的指令工作,而有些先进的机器人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其中最有希望的是美国发明的视感控器。它无须输入指令,而具有逻辑感觉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类机器的实用价值是相当大的。精神病学家们设想,当将来有一天视感控器能被激得发狂时,他们就可以在治疗它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治疗人的心灵。
2.神奇的电子机械
对于严重伤残的人来说,要打电话、开门、开灯,可以借助于波松机。这种电子设备无须人动用,只要对着管子吹气,显示板上的指示灯就会依次亮起来。当代表使用者某一愿望的灯亮起来时,使用者停止吹气,改为吸气,压力的释放就会使机件激活。用吸气和呼气组成代码,可以使伤残人操作电动打字机,每分钟能打40个词
7. 机器人是如何发明的
自从世界进入技术时代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自动化技术的探索,幻想能够制造出一种自动化的智能工具来代替人的部分体力和脑力劳动,去做一些靠人的自身能力很难做到的事。于是一个用电器元件或电子仪器控制的,能够模拟人的四肢动作和部分感觉(甚至具有思维能力)的机械装置便在人们的头脑中诞生了,这就是机器人。
这个长期以来的愿望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被实现。1966年,一个具有极简单智能的机器人雏形问世了。这是一种只能听从固定和变换工作程序的指令,并能进行简单机械动作的装置,被称为第一代机器人。当时,一架载有氢弹的美国飞机在地中海上空不幸遇难,一枚氢弹坠入海中。为了避免弹体核燃料因破损渗漏产生辐射对打捞人员造成伤害,一个装有电视眼和机械手的简易装置被制造出来。利用它,科学家们毫不费力就将氢弹安全地打捞了上来。同年,美国某家医院安装医疗装备放射线源时,有半支香烟头大小的放射性钻C60掉了出来,结果也是用这种简单的机械人拾起,并放入铅盒内的。
从此,机器人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仅在1967年,美国就有75台机器人用于生产。这一年,苏联的人造月球卫星就是指派机器人挖取月球岩石和土壤试样的。
第二代机器人已经具有视觉和触觉功能,能在“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小型电子计算机广泛推广使用和价格降低的条件下出现的。它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存贮和处理周围环境反馈的信息,进行判断,然后按既定的要求进行操作。制造第二代机器人的设想早在1958年就在美国被提出来。1961年底,科学家研制出的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模型,在近10年后才得到推广使用。1970年,丹麦人索伦森制成一个可以操纵挖掘机的电子液压控制式机器人;美国同时也研制出模仿人的肩、肘、腕和手指动作的机器人,可以用几种速度连续行走。以后世界上又陆续出现了有触觉和重量感的机器人。
第三代机器人是具有人的简单智力和学习功能的机器人。它能满足两种基本要求:一种是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能在复杂条件下完成多种处理物品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的任务;另一种是具有识别环境及其变化,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进行工作的能力,具有进行联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研制成功具备“手—眼”装置和带触觉手的智能型机器人。它有两只眼,一只眼用于看图纸,另一只眼协助机械手进行装配,依靠两只眼的协调配合,完成对图纸设计的实际装配工作。1973年7月,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制成一种有腿的机器人。它具有人造耳,可根据人们的口头指令作出反应。它还具有识别物品的人造眼和有触觉的人造手,以及可作出简单回答的人造口。这项研制标志着机器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4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加省理工学院又研制成具有电视摄像机和激光器功能的人造眼和编入几千个指令的电脑,用于对月球表面进行科学考察。
到1978年,智能机器人已发展成具备某些视觉、触觉和温度感应功能,能讲简单的语言和识别图纸与图像,并能对指令作出反应和执行操作。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机器人已大量应用于生产线上,在陆上、水下和月球表面等人难以或不可能进行工作的地方,机器人都可以大显身手。
目前,全球科技工作者对机器人的研制正向着进一步模拟人的部分智能和感觉的方向迅速发展。2000年底日本几家公司还研制成功了能与人一样行走和打乒乓球的机器人。
8. 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发明的时间
发明第一台机器人的正是享有“机器人之父”美誉的恩格尔伯格先生。
恩格尔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器人专家之一,1958年他建立了Unimation公司,并于1959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他对创建机器人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3年,就在工业机器人销售日渐火爆的时候,恩格尔伯格和他的同事们毅然将Unimation公司买给了西屋公司,并创建了TRC公司,开始研制服务机器人。
恩格尔伯格创建的TRC公司第一个服务机器人产品是
医院
用的“护士助手”机器人,它于1985年开始研制,1990年开始出售,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几十家医院投入使用。“护士助手”除了出售外,还出租。由于“护士助手”的市场前景看好,现已成立了“护士助手”机器人公司,恩格尔伯格任主席。
“护士助手”是自主式机器人,它不需要有线制导,也不需要事先作计划,一旦编好程序,它随时可以完成以下各项任务:运送医疗器材和设备,为病人送饭,送病历、报表及信件,运送药品,运送试验样品及试验结果,在医院内部送邮件及包裹。
9. 怎样发明机器人
想做机器人是吗?
这很简单呀,所谓机器人就是可以模仿人类的行为去做一些动作或者简单的事情的机器。当然真正做的好,还是需要一些机械知识和技能的。
欢迎您有时间光临网络(机械工程)我是机械工程吧吧主
手把手教你搞发明
http://tieba..com/f?kz=78912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