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新型浮针

新型浮针

发布时间: 2021-03-03 01:12:58

『壹』 浅谈如何上好实验课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正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结出的苦果。临近21世纪,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演示实验要真实可靠物理教学的本身就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教师的演示是为讲述物理规律而采取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果一次或数次实验失败,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对此规律真实性的怀疑,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要保证实验成功,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还要求教师有较浓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例如大家认为静电实验的成功率较低,其实认真找一下问题的症结不难发现,关键在于静电的电压高但电量少。因为电压高,通常所说的绝缘体在高压下变成了导体;因为电量少,电荷容易消耗。从原理上分析透了,我们就可以发现只要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改进就行了,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所以必须显明易见。在教学中,对于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手段来放大实验的效果。比如在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物体长度时,可以使用实物投影或采用多媒体手段把微小的刻度变化转化为人人可见的现象,使学生准确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学生身边的的物品做实验,这样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水面浮针把一跟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杆似的浮着吗?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就可以改变学生的看法。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水的纸,再在水面上轻轻的平放一枚缝衣针。等这张纸完全湿透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使纸慢慢沉入水中,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放吸水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 (二)烧不着的布条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时,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棉布条并没有烧焦。 (三)做物体浮沉的实验,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他们把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好课作为标准,他们每上的一节课中一般要做2~3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要自己设计,所有的器才都是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国家半数以上的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二)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三)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四)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们基本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物理教学中有许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主动去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既具有器材简单易得、现象明显、节约、安全等优点,又具有良好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是当今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实验的探究活动,要求为学生创造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同时提倡物理实验的绿色化、安全化。因此,物理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应结合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发物理教学中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用上,定期开放实验室,由实验员去讲解并指导学生去做一些实验,这样一来可以增强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例如,利用常用物品(如可乐瓶)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实验,如自由落体运动和坚直上抛运动中的完全失重现象、反冲运动、水流星、静电除尘、音叉共鸣、研制水火箭等;利用玩具(如牛顿秋千、碰碰球等)可以做碰撞实验;利用家用电器(如电视机)可以做许多有趣的实验:电荷之间的作用、电子的扫描和视觉暂留、电子的扫描的周期等;利用新颖材料(如激光笔)做奇妙的反射演示实验现象。 档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我认为要把我们的实验室真正的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真正感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作一名主动学习的学生。 五、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为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首先,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加快物理实验软件和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逐步建立数字化的实验室。多媒体课件与文字教材、投影片等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它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实验教学情景,模拟那些复杂或不安全的实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但是,目前这类资源较为缺乏、零散,难以满足物理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物理教师应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需要,尽可能开发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其次,要抓好物理实验教学的网络资源建设。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本校校园网的建设,不断补充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有关信息,丰富校园网上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基于网络下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物理教育信息资源,使实验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六、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关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善于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广泛应用于生活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可乐瓶、易拉罐、饮料瓶、吸管、电视机、玩具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如游乐场中的物理,车站、码头上的物理,超级市场中的物理等。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实验课,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我认为从以上的六个方面进行教学,我们的学生一定对我们的物理教学感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贰』 169是个什么挂

的路。
2、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3、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6、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7、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8、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9、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10、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11、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12、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13、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14、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5、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17、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18、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19、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2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上帝助自助者。
24、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5、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6、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7、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8、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9、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30、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31、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2、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33、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34、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35、夫妇一条心,泥土变黄金。
36、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37、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38、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39、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40、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41、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42、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43、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44、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45、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46、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47、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48、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49、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50、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51、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52、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53、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54、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55、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
56、真心的对别人产生点兴趣,是推销员最重要的品格。
57、自古成功在尝试。
58、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59、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60、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61、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62、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
63、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64、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65、每一日你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你都要更积极。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
66、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67、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68、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69、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
70、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71、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72、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他的关怀。
73、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74、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75、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和头脑的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合作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脚的才是推销员。
76、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77、“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78、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可以提高你的水平。(戏从对手来。)
79、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
80、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81、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82、如同磁铁吸引四周的铁粉,热情也能吸引周围的人,改变周围的情况。
83、网络事业创造了富裕,又延续了平等。
84、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
85、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86、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87、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
88、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89、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90、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91、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92、穷不一定思变,应该是思富思变。
93、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94、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95、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6、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7、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98、投资知识是明智的,投资网络中的知识就更加明智。
99、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100、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101、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102、销售是从被别人拒绝开始的。
103、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104、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105、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106、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107、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108、每天早上醒来,你荷包里的最大资产是24个小时——你生命宇宙中尚未制造的材料。
109、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110、成功决不喜欢会见懒汉,而是唤醒懒汉。
111、未遭拒绝的成功决不会长久。
112、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113、股票有涨有落,然而打着信心标志的股票将使你永涨无落。
114、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115、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116、做的技艺来自做的过程。
117、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118、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119、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120、肉体是精神居住的花园,意志则是这个花园的园丁。意志既能使肉体“贫瘠”下去,又能用勤劳使它“肥沃”起来。
121、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122、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123、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124、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125、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126、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127、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128、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129、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
130、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131、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132、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133、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134、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135、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136、要冒一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
137、“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13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139、在世界的历史中,每一伟大而高贵的时刻都是某种热忱的胜利。
140、没有热忱,世间便无进步。
141、没有什么事情有象热忱这般具有传染性,它能感动顽石,它是真诚的精髓。
142、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143、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144、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145、如果不想做点事情,就甭想到达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146、没有哪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
147、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带给别人信心。
148、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49、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150、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151、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152、金钱损失了还能挽回,一旦失去信誉就很难挽回。
153、在你不害怕的时间去斗牛,这不算什么;在你害怕时不去斗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时还去斗牛才是真正了不起。
154、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55、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56、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157、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158、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159、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160、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161、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162、诚心诚意,“诚”字的另一半就是成功。
163、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164、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65、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166、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167、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168、你可以这样理解 impossible(不可能)——I'm possible (我是可能的)。
169、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170、用行动祈祷比用言语更能够使上帝了解。
171、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
172、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173、不要问别人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174、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75、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176、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叁』 为什么搜浮针的时候弹出来:符仲华浮针疗法骗局

一种营销策略,博取人们好奇之心,以达到宣传效果。

『肆』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明清时代的西方人眼里是哪样的

“四大发明”这个词,长期以来,都支撑着国人对中国历史的骄傲,惹来的争议,也是相当多。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世界意义有多大”这事,闹出来的“吵翻天”的场景,更是十分多。

不过,有一群人,比起现代人来,确实更有发言权:中国“四大发明”西传后的明清年间,同时代的欧洲学者们。

他们眼里的“四大发明”,分别都有哪些意义呢?这事儿,倒可以一样一样来说。

一:对指南针“不认账”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历程里,对欧洲带来“化学反应”的一项,正是指南针。装载了指南针的欧洲船舶,从此开出了地中海,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频繁驶向未知的海洋。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里,低调的指南针,就是催化剂!



而欧洲传教士的记载,更让当时西方传教士们开眼:原来中国人不单能造薄纸,还能造出12尺以上的大纸?要知道,当时的欧洲造这样的纸?想都别想。

于是,到了1765年,即中国清代乾隆三十年,法国财政大臣杜尔果也发了狠,给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们下了硬任务,一定要把中国造纸的各种技术完完全全“照搬”来。随后,从米浆粘纸技术到纸药技术等一系列中国造纸的“核心技术”,就这样火速登陆欧洲,助推了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造纸技术的井喷发展。

这样的“发狠”,值得我们骄傲,却也更值得我们深思:那个欧洲人在发狠学习的年代,不也正是中国的国门紧闭,闭关锁国到达顶峰的年代?优秀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个民族自大的资本,相反,应是指引后人走得更远的灯。

『伍』 麻将友吵了几句,回家两天后死亡谁担责任

王振铎的相关观点,指南针的发明至早不逾于宋代,此种观点在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有所体现。如在《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上)》一文中所述:“自周末至李唐,古人所称述之‘司南’或称‘指南’为一种辨别方向之仪器,其物便于携带及测验,宛如指南针之用矣。王振铎认为在唐朝已经出现了便于携带的类指南针仪器,但绝不是指南针。王振铎把此种物件看作是指南针的过渡形式。王振铎未明确论断指南针发明的具体时问,由于缺乏材料,出于科学严谨性方面考虑,所以未轻易论断。他在《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中)》中说:“(指南)鱼法固早于(指南)针法约半个世纪,然此二者先后相互之关系,仍有待史证之发现而说明也。”正是在此情况下说的。另外,在同一篇论文中又说:“中国古代,藉缝纫之钢针,经人工传磁,而成人造磁体之指南针,其史证之发现,至今尚未见有早于十一世纪以前者。”这是以北宋时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与《梦溪笔谈补》为根据而加以论断的。这两篇文章中记载了此种人工传磁而成人造磁体的指南针。另外王振铎在此篇文章中批判了英人维烈亚力(Alexanderwylie)所著《中国研究》中所指的唐朝僧一行已经注意到了磁针所指方向与北极之差的错误理解。最后郑重地提出论断:“按中国磁针偏向之记载,尚未发现史证有早逾《梦溪笔谈》者,存中记其‘微偏东’,寇宗爽记谓‘偏东’,即指磁针之偏角而言。”这便是王振铎由于材料所谓限制而不能对中国磁偏角的发现时间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关于指南针的发明时代,王振铎只是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推测,在《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中)》中,王振铎说:“指南针之发明时代,以《萍洲可谈》海舶用磁针及沈括谓方家制磁针,信其创始必早。”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也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王先生也只能给出一个时间区间。[4]

如他在书中所述:“但从司南仪到指南针中间经历了几个技术过渡,这些过渡发生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他这种论断性的结论没有太多的材料支持。但此结论在大体上是没有错的。潘吉星先生和李约瑟先生一样把崔豹《古今注》中的“蝌蚪,虾蟆,(青蛙)子也,一名悬针,一名玄鱼。”作为“从勺到针”的过渡来看。他说:“将在空中的磁针与方位盘配合,在晋南北朝曾经用过,确能指南,从而实现了李约瑟先生说的from the spoon to the needle(从勺到针)的过渡。”潘吉星先生在同一本书中也对水罗盘的出现时问做出了论断。他说:“有证据显示,9世纪唐代堪舆罗盘制造者已经做出了这决定性的一步。”在同一页中,他再一次强调说:“晋南北朝开始对司南作技术改进,而在唐代后期完成从司南向罗盘的转变,北宋人享受这些技术成果并使之发扬,历史的发展脉络应是如此。”进一步对指南针的发展脉络做出了阐述。潘吉星在李约瑟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吸收了王振铎先生的部分观点,对指南针的发明时间与过程重新作了一个界定,虽然依然有部分不妥之处,但总体来说,是科技史上的一个进步。丽另外一些学者,或是没有新材料而做出惊人的论断,或是材料不足,仅凭某一材料片段做出新的论断,但总体来说均未能让众人信服,影响亦不是很大。”而把指南针起源论断于唐代。姑且不论此论断的正确与否,单依此材料根本不能得出此种论断。[4]

观点之三

在成都民间收藏族的藏品中,发现了一件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玉(石)器,它是由七块玉(石)板拼接而成,正面是图形,反面是古文字,特别是在第4块玉(石)板上的中间,有一个圆形图案,其上放置了一个类似半个“地球”的东西。在这个“地球”的顶部(北极)有一个直径4cm的小洞,其中插有一支玉(石)的指南针,在圆形图案上还有“东”、“南”、“西”、“北”四个古文字。依据现有学科专业知识分析,这四个古文字与我们今天在进行地质填图时所使用的罗盘上的“东”、“南”、“西”、“北”的方位字一样,除东字外,其余“南”、“西”、“北”三个字均与甲骨文不同。在三星堆玉(石)器上发现指南针很重要,那种认为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观点由此会被彻底推翻,文献中曾提及的黄帝发明指南车一事,但至今只是推测,未见考古实物,而三星堆地区玉(石)器上指南针的发现把中国指南针的发现史推到了伏羲时代。三星堆发现的指南针是玉(石)的,不会转动,是象征性的。[5]

早期形制编辑

在中国的方位文化中经历了从天文学方法定位再以磁学方法制成司南,最后由司南演变成指南针的三个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测定方位技术的不断完善。[4]

司南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之称,

图1—司南模型(王振铎复原)

图1—司南模型(王振铎复原)

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终止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因为司南古义不断演化,使它与一系列的古代发明结下了不解之缘。[1]

记载司南的最早的文献是《鬼谷子》,其中写道:“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谋篇)从《鬼谷子》中的记载可以看出,郑人去“取玉”,必须要带上司南,就是为了避免方向的迷失。

在提到司南的文献中,王充的记述是最重要的,他明确指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是应篇)其中的“杓”是指勺子。具备这种“指南”性能的司南,应是磁性指向器。但是,这里的“地”是指古代械盘中的“地盘”。械盘是秦汉时期发明的,用于游戏或占卜。在“地盘”的四周刻有24个方位,中心刻有象征北斗七星的标志。中国现代著名的科技史家和文物复制专家王振铎曾依据这些记载成功地复原了汉代的司南(如图1所示)。

图1司南模型(王振铎复原)勺形司南尚无实物出土,

图2—藏于苏黎世里特堡博物馆的汉代石浮雕

图2—藏于苏黎世里特堡博物馆的汉代石浮雕

但汉代画像石上,有类似勺形司南形象的画面(如图2所示),这表明王充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在这幅石像中,可看到,画面主体是魔术师和杂技演员在表演,上面一行人是贵族观众,右上角的小方台上放着一个疑似司南的长柄匙(见画面外小插图),一个人在跪着观察它。

图2藏于苏黎世里特堡博物馆的汉代石浮雕(本图引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从所留下的材料看,利用磁石指极性的司南就是磁性指向器具有的最早的形制。[6]

磁体定向装置的出现,就使人从靠观察天体定向的被动性转向靠地磁定向的主动性。人类最早的磁体定向装置,是以天然条状磁石制成的司南,它出现后在中国战国末期(前三世纪)而在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司南仪的出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以与天文定向原理截然不同的磁学原理制成的新型导向装置,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昼夜工作,迅速指出方向,操作简便易于携带。[4]

最初,“司南”指测影的表杆。如《韩非子·有度篇》说,“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即正东西,引申为确定东西南北方向。“立司南”来源于殷商甲骨文中的“立中”和战国时的“立朝夕”,它们的意思都是立表以测日影。[1]

磁勺

磁勺是一种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当它被发现的时候,其状取法北斗七星,名称则沿用“司南”。古文“司南”可以推定为磁勺的至少有《鬼谷子》、《论衡》、《玄览赋》、《飘赋》四项记载。《宋书·礼志》引《鬼谷子》曰:“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鬼谷子·谋篇》至迟成书于西汉,或许是先秦之书,其中关于“郑人取玉,必载司南”的传说,暗示了磁勺与玉器业的联系,甚难加工的磁勺应是玉工高手的杰作。

东汉王充的的《论衡·是应篇》说:“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句中的“地”一般解释为“地盘”,也可能是“池”字误写。这句话应释为:勺状的司南,放在“地盘”上(或投入盛有适量液体(如水银)的容器中),它的勺柄必然自动指向南方。

此后,梁元帝萧绎的《玄览赋》说:“见灵乌之占巽,观司南之候离。”唐韦肇的《飘赋》说:“挹酒浆,则仰惟北(北斗)而有别;充玩好,则校司南以为可。”再次介绍了司南(磁勺)的功用和形状。

磁勺的实物虽然迄今尚未发现,但与此有关的文物至少有两件。一是瑞士苏黎世的Rietberg博物馆中所藏的一块公元114年的东汉画像石,其右上角有一人正在观测一件可能是“司南之勺”的东西。二是那志良《玉器通释》上册著录的一件“司南佩”古玉器,此玉“长不过寸许,一端琢成一个小勺,一端琢成一个圆形的小盘,中间有一个横穿。”“司南佩”的制作年代不明,推测为唐代之物。

除了上述的表和磁勺之外,司南又是指南车、指南舟和报时刻漏的代称。晋人葛洪所作的《西京杂记》中提到的“司南车”即半自动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书·礼志》记载:“晋代又有指南舟。”南朝任昉的《奉和登景阳山》诗吟道:“奔鲸吐华浪,司南动轻枻。”诗中的司南即指皇家园池中的指南舟,可是,“指南舟”究竟怎样导航,至今依然是一个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咏《鸡》诗云:“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意谓夜半零时正,诗人恰闻司南的报时之声。[1]

磁针的发明

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在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唐代堪舆家的活动相当活跃,并开始强调方向的选择,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指南铁鱼或者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活动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山西堪舆家丘延瀚,被后世堪舆家推崇为堪舆术三针(正针、缝针和中针)中最早出现的正针法的创始人。明代雅好科技的宁献王朱权则在其《神机秘籍》中说:“针法古无所传,自昔玄真始制。”玄真即唐代浙江金华道家张志和(约730—约810年),他的道号叫玄真子,所著《玄真子》十二卷,残存三卷。从这残卷中知道他颇好物理,但未找到与指南针或针法直接有关的记载。然而,这个道号不禁使人联想到旧题晋崔豹所作的《古今注》中把蝌蚪称为“玄针”。其文曰:“虾蟇子,曰蝌蚪,一曰玄针,一曰玄鱼,形圆而尾大,尾脱即脚生。”十世纪时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项记载似乎把磁针与指南鱼的发明和应用从形状和性能上联系到了一起。

关于指南鱼的制备方法,见于北宋曾公亮等利用前人资料编撰的《武经总要》。《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载其法曰:“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这种方法利用地磁场使铁片磁化,并知道鱼形铁片微向下倾斜对磁化有利,实际上已发现近代科学中所谓的磁倾角的影响。使用时,指南鱼浮于水面,与水浮磁针的原理是一致的。

水浮磁针的制作方法首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其文曰:“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这种方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钢针磁化法,经过沈括之手公布于世,有力地促进了磁针在堪舆和航海两大领域中的应用和普及。指南针进入到实用磁针的阶段,对装置方法的研究提到了议事日程。沈括全面研究和比较了“水浮”法、置“指爪”法、置“碗唇”法及“缕悬”法的优缺点,认为“缕悬”法最佳。“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现代磁强计中悬挂的小磁铁,就采用了此相似的方法。磁针指的精度,与司南及指南鱼不可同日而语,故磁针的发明,很快导致了磁偏角的发现。

五代乱世的《管氏地理指蒙·释中第八》曰:磁针“体轻而径所指必端应一气之所召,土曷中而方曷偏,较轩辕之纪,尚在星虚丁癸之躔”。轩辕黄帝时代的磁偏角,作者以为尚在“星(午)虚(子)丁癸”方向,而当时“针指坎离定阴阳之分野,格偏壬丙探僭越之津涯”。偏角变为南偏东15°。

由于堪舆术的神秘性,中国唐宋堪舆著作在流传中又相互影响,有所增删,要从众多早期堪舆著作中理出磁针、磁偏角以至罗盘的发明、发现年代,诚非易事,然而,北宋司天监杨惟德于庆历元年(1041年)奉命编撰的相墓大全《茔原总录》卷一位磁偏角的发现订定了下限。书中说:“客主的取,宜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这里明确地记载了“丙午针”,即后世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所说的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在西方,直到13世纪才知道磁针偏南。1429年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51—1506年)横渡大西洋时,正式测到磁偏角现象。[1]

中国发现了元代水浮法指南针瓷碗。1959年,在辽宁旅顺甘井子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两件磁州窑白釉褐花大碗,大碗内底部彩绘两个同心圆,圆内绘并排的三点,中间一线相连。乍看此图形似一个不规则的“王”字,故被称为“王字纹碗”。碗外底圈足内又墨书一个“针”字。经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先生研究证实,这种碗就是航海时指示方向所用的针碗。它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针碗的水面上漂着穿在浮漂上的磁针,碗内底的“王”字形标志则有助于标明方向。先将“王”字中的细道与船身中心线对直,如船身转向,磁针便和该细线形成夹角,从而显示航向转移的角度。类似的碗在江苏丹徒照临村元代窖藏和河北省磁县漳河故道元代沉船内都有发现。[7]

罗盘的发明与西传

磁针问世后,先后用于堪舆和航海。为了使用方便,读数容易,加上磁偏角的发现,对指南针的使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家首先将磁针与分度盘相配合,创制了新一代指南针——罗盘。不过有些场合,碗中的水浮磁针仍在使用,故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称“水浮多荡摇”。江苏、河北和辽宁旅大曾出土元代的不带刻度的指南针专用针碗。当航船还在使用浮针加针碗时,堪舆罗盘却远远地跑到了前面。

考古资料表明,

张仙人俑与旱罗盘

张仙人俑与旱罗盘

堪舆家选择墓穴采用二十四向表示法大约始于唐末。南唐何溥主持建徽城,看风水时也用二十四向表示法。何溥所撰的《灵城精义》“理气章正诀”中说,“地以八方正位,定坤道与舆图,故以正子午为地盘,居内以应地之实。”天以十二分野,正躔度之次舍,故以壬子丙午为天盘,居外以应天之虚。”作者、时代不明的《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理气篇”中有一段几乎相同的文字,两者应同出一源。

罗盘古称“地螺”、“地罗”。南宋曾三聘的《因话录》(作于公元1200年前后)“子午针”条说:“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壬丙午间缝针。”曾三聘是江西临江俯峡江(今江西西清江)人。离峡江不远的江西临川,于1985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堪舆旱罗盘模型,正可与《因话录》的记载相互印证。1985年5月,江西临川南宋朱济南墓(葬于1198年)出土了座底墨书“张仙人”的瓷佣一式两件。风水先生“张仙人”佣[7] ,左手抱一罗盘。值得注意的是,该罗盘的磁针与水罗盘的磁针根本不同,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显圆孔,明确现象地表示这是一种用轴支承的旱罗盘。

中国的磁针和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曾给人类的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以前史学界认为磁针在水中的水罗盘与指南针一脉相承,是中国的发明,但旱罗盘是欧洲所发明,16世纪才经由日本船传入中国。而今临川罗盘证明:旱罗盘的发明权也属于中国。[1]

最初形制

磁石指极性与磁性指向器的最初形制

对于磁石吸铁性的认识和应用,传说,秦皇宫的磁石门可防止身带铁刃的刺客进入。文献中对磁石吸铁现象多有记述,如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和东汉王充的《论衡》,这些作者都提到磁石吸铁现象,玳瑁和琥珀等物体能吸引某些轻小物体的现象。王充指出,这些现象是“感应”(一种超距作用的看法)的作用,但似乎并不知道电感应和磁感应的区别。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要发明指南针,就要研究磁石的指极性。[6]

磁化技术和磁偏现象的记述

北宋时磁化技术取得了突破,这些技术加速了磁性指向器的普及,并且导致指向器形制新的演变。

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新型的磁性指向器——“指南鱼”,同时还能看到,制作指南鱼的关键是铁的磁化。曾公亮的记述是: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卷15)曾公亮实际上是利用地磁场对剪成鱼形的铁片进行磁化,这是历史上人类寻求新的磁化技术上的一个突破。但是,由于使用时要放在水面,铁片要尽量“薄”。这也是重要的提示。

指南鱼的磁性是很弱的,作为一种“天然的”缺陷,圆形的鱼首也使它的指向精度受到限制。虽然这种简易的磁化技术使指南鱼的制作容易了许多,但它的形状造成与勺形司南有类似的缺陷。

同样,具有实用性的磁化技术,与曾公亮同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他写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卷24)这种形制易流行、且简单,磁化效果也相当好,特别是,它对指向器形制的改进产生了另一个突破——针状。用针指向,它的指向精度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司南就衍变成了指南针,而且这种指南针也更容易普及了。无疑,这是磁性指向器形制的最重要的改进。

由于指针指向精度得以提高,人们在使用指南针时很快就注意到,它所指的方向有时并非正南,这就是磁偏现象——“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实际上,在写于庆历元年(1041)的《茔原总录》中,比沈括稍早些的杨维德已经记载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存在.他写道:“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卷1)这里说的“针”就是磁针,而“丙午针”是指磁针在静止时,针指的方位是24个方位中丙位和午位的结合部,也就是南偏东约7。5°。这与沈括的“微偏东”是一致的,但杨维德的说法更早,描述也更精确些。

稍晚于沈括的寇宗夷在所著的《本草衍义》也提到:“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然常偏丙位。盖丙为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物理相感尔。”(卷5)这段话讲到指南针的磁化,讲到磁偏现象的发现,还讲到指南针的架设问题,以及利用五行学说简要地解释磁针指向的原因。在这里,寇宗夷所使用的是“水浮法”,这与沈括是有些不同的。这也说明,在这时人们还在探索形制,一直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早在晚唐时期成书的《管氏地理指蒙》,在这篇文献中我们可以读到:磁者母之道,针者铁之戕。母子之性,以是感,以是通;受戕之性,以是复,以是完。体轻而径,所指必端。应一气之所召??。透过这段话,可以看到,它记述的磁偏角约为南偏东15°左右。这说明,关于地磁偏现象的发现可能早于宋代。在另一篇早期文献中提到地磁偏的是《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这部书的成书时间约在10世纪下半叶。

与沈括大致同时代的王假(福建堪舆学派的创立者)也提到过磁偏角。在王仅的一首诗中,他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三张度上三乘”。这里的前一句所提到的显然是天体坐标的南北向,但通过观察地磁罗盘会发现,南方星宿“张”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两个磁偏角及天体坐标的正南这3个“南方”方位均包含在其内。所以,他对磁偏角的涉及,具体数值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它的地磁偏现象的记载,说明了风水师是重视地磁偏现象的研究的。王仅是一位著名的堪舆家,他的主要著作写于1030—1050年间。

宋代曾三异在1189年写的《因话录》提到,在地球表面上一定有某个区域,在那里磁偏角为零。曾三异的观点很有见地,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零磁偏角线。即使如此,他也只是提出了一种有价值的猜测。16世纪,明代人迸一步发现了在不同的地点磁偏角的大小也不同的结论;18世纪,才出现关于磁偏角的大小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明确记载。[6]

指南针架设方法与罗盘

指南针如何架设起来,沈括比较了4种不同的架设方法:

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这就是有名的沈括“四法”。沈括对前3种方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尽管“水浮法”是曾公亮已经有过尝试的方法.在《武经总要》中记载的使用方法是将指南鱼“平放水面令浮”,为此鱼形的铁叶可能是中间微凹的,这样的结构使铁鱼像小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宗夷也提出了架设的方法,他指出:“以针横贯灯心,浮水上,亦指南。”[6]

沈括尝试的四种安装指南针的方法

南宋时,指南针的架设问题有了新的进展。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成书于1100—1250年间)中记述了两种指南针,即指南鱼和指南龟。它们可看作“水针(水罗盘)”和“旱针(旱罗盘)”的先驱。水罗盘(也叫浮针罗盘)是从《武经总要》的指南鱼到《事林广记》的指南鱼发展过来的,由于后者是木刻的,自然可浮在水面,似乎也不怕水面荡摇,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结构。此后,水针一直比较流行,加上进一步的改进,将磁针穿上小木条,取代了木头刻的鱼,使之更实用了。自然,“指南鱼”这种形制也就消失了。《事林广记》记载的“指南龟”,则是后世旱罗盘的先驱。它因为采用了竹钉支承,摩擦力小,旋转灵活,因而也受到人们欢迎。后来人们将其发展成了枢轴支承式,这种形制就成了使用简便的旱罗盘。1985年5月,在江西临川县温泉乡朱济南墓中出土了一件题名“张仙人”的俑,高22。2em,手捧罗盘。此罗盘样的磁装置结构与宋代水浮针不同,其菱形针的中央有一明显的圆孔,说明它采用的是枢轴支承的架构。这座墓下葬的时间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可见在旱罗盘问世不久,中国人已经将其发展成枢轴支承式的了。[6]

结语

旱罗盘后来经阿拉伯传人欧洲,在欧洲发展成熟起来。欧洲人又进一步对这种旱罗盘做了改进,使用起来很是方便。这种改进虽然对磁的知识并未增加,甚至也未“改善”,但是却对航海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就是说,在发展航海事业的过程中,使磁技术的价值彰显出来。从磁的吸铁性和指极性知识看,在磁技术的发展早期,磁技术对生产发展和航海、堪舆的活动是有价值的,而磁技术的改善就是围绕着这种需求发展的。在磁技术发展的同时,人们也积累起些许磁学知识。这个积累过程是缓慢的,这当然是由于貌似简单的磁知识,它联系着对地(球)磁场的认识。这使问题具有了某种复杂性,而破解这种复杂性还需要时间,需要某种天才;同时也期待着高水平的精准实验用。

在这些精准的实验中,磁化技术中的两种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这些磁化技术的发展中,古人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要么是不知道,要么是不符合现代的科学原理。所以,古人是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是在对经验中的领悟中发展着的。在这些发明中,指南“针”形状发明提高了指向的精度,也使磁偏角得以发现.针的形制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推进了对磁的认识,有益于磁知识的积累。大体上说,磁性指向器的演变过程中,形制的不断改进是很重要的,就像汽车发明后,汽车的样子也不断发生变化,甚至是很大的变化,但这也是逐步演变的。磁性指向器的交流中,也包含着磁知识的交流,这种交流促进着“磁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这直到近代才结出果实。[6]

罗盘西传编辑

中国的磁针和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曾给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史学界认为磁针浮在水中的水罗盘与指南针一脉相承,是中国的发明。1985年江西临川南宋朱济南墓出土的“张仙人”俑手持的旱罗盘证明:旱罗盘的发明权也属于中国。[1]

虽然GPS在导航、定位、测速、定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信号常被地形、地物遮挡,导致精度大大降低,甚至不能使用。尤其在高楼林立城区和植被茂密的林区,GPS信号的有效性仅为60%。并且在静止的情况下,GPS也无法给出航向信息。为弥补这一不足,可以采用组合导航定向的方法。电子罗盘正是为满足用户的此类需求而设计的。它可以对GPS信号进行有效补偿,保证导航定向信息100%有效,即使是在GPS信号失锁后也能正常工作,做到“丢星不丢向”。

『陆』 关于浮针效果

浮针两天九百抄元绝对是骗人的,学符针要找浮针发明人(符仲华),才能得到真传,认真学习后你才知道浮针原来名不虚传,会给你惊喜的。绝对不会只是当时止痛过后反弹,当然不要期望1次能治愈所有的疾病和所有的病都能治,属于浮针适应症的,一定绿色,经济,安全,无痛苦效果好。

『柒』 中医套针大家知道吗

这个本人听过,稍微了解了一下,是在新型浮针、浮针、腕踝针、皮下针、针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捌』 感王有扎浮针的吗

浮针疗法是依据传统针灸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明的一种新型内现代针灸方法。其使用一次容性浮针针具在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活动,并配合再灌注活动手法进行治疗,临床具有绿色治疗、见效快、疗效高、远期疗效好的一种的现代针灸方法。

『玖』 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影响

影响: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

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

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

(9)新型浮针扩展阅读

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而李约瑟对这四大发明的赞美和强调,使得这一说法获得了中国的很大认同,并被写进了教科书。

恩格斯在1857年发表的《炮兵》中写道:“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药,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典礼中”火药最早在公元9世纪晚唐时期的炼丹书籍中就有记载。

公元904年,杨行密军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将郑璠命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是火药最早使用于军事记载,最早的火药武器则出现在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

十世纪五代时期的敦煌(时属归义军)壁画,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火枪和手榴弹的描绘。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火铳出土于中国黑龙江,制作年代为1288年,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

『拾』 指南针的早期形制

在中国的方位文化中经历了从天文学方法定位再以磁学方法制成司南,最后由司南演变成指南针的三个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测定方位技术的不断完善。
司南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之称,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终止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因为司南古义不断演化,使它与一系列的古代发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载司南的最早的文献是《鬼谷子》,其中写道:“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谋篇)从《鬼谷子》中的记载可以看出,郑人去“取玉”,必须要带上司南,就是为了避免方向的迷失。
在提到司南的文献中,王充的记述是最重要的,他明确指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是应篇)其中的“杓”是指勺子。具备这种“指南”性能的司南,应是磁性指向器。但是,这里的“地”是指古代械盘中的“地盘”。械盘是秦汉时期发明的,用于游戏或占卜。在“地盘”的四周刻有24个方位,中心刻有象征北斗七星的标志。中国现代著名的科技史家和文物复制专家王振铎曾依据这些记载成功地复原了汉代的司南(如图1所示)。
图1司南模型(王振铎复原)勺形司南尚无实物出土,但汉代画像石上,有类似勺形司南形象的画面(如图2所示),这表明王充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在这幅石像中,可看到,画面主体是魔术师和杂技演员在表演,上面一行人是贵族观众,右上角的小方台上放着一个疑似司南的长柄匙(见画面外小插图),一个人在跪着观察它。
图2藏于苏黎世里特堡博物馆的汉代石浮雕(本图引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从所留下的材料看,利用磁石指极性的司南就是磁性指向器具有的最早的形制。
磁体定向装置的出现,就使人从靠观察天体定向的被动性转向靠地磁定向的主动性。人类最早的磁体定向装置,是以天然条状磁石制成的司南,它出现后在中国战国末期(前三世纪)而在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司南仪的出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以与天文定向原理截然不同的磁学原理制成的新型导向装置,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昼夜工作,迅速指出方向,操作简便易于携带。
最初,“司南”指测影的表杆。如《韩非子·有度篇》说,“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即正东西,引申为确定东西南北方向。“立司南”来源于殷商甲骨文中的“立中”和战国时的“立朝夕”,它们的意思都是立表以测日影。
磁勺
磁勺是一种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当它被发现的时候,其状取法北斗七星,名称则沿用“司南”。古文“司南”可以推定为磁勺的至少有《鬼谷子》、《论衡》、《玄览赋》、《飘赋》四项记载。《宋书·礼志》引《鬼谷子》曰:“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鬼谷子·谋篇》至迟成书于西汉,或许是先秦之书,其中关于“郑人取玉,必载司南”的传说,暗示了磁勺与玉器业的联系,甚难加工的磁勺应是玉工高手的杰作。
东汉王充的的《论衡·是应篇》说:“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句中的“地”一般解释为“地盘”,也可能是“池”字误写。这句话应释为:勺状的司南,放在“地盘”上(或投入盛有适量液体(如水银)的容器中),它的勺柄必然自动指向南方。
此后,梁元帝萧绎的《玄览赋》说:“见灵乌之占巽,观司南之候离。”唐韦肇的《飘赋》说:“挹酒浆,则仰惟北(北斗)而有别;充玩好,则校司南以为可。”再次介绍了司南(磁勺)的功用和形状。
磁勺的实物虽然迄今尚未发现,但与此有关的文物至少有两件。一是瑞士苏黎世的Rietberg博物馆中所藏的一块公元114年的东汉画像石,其右上角有一人正在观测一件可能是“司南之勺”的东西。二是那志良《玉器通释》上册著录的一件“司南佩”古玉器,此玉“长不过寸许,一端琢成一个小勺,一端琢成一个圆形的小盘,中间有一个横穿。”“司南佩”的制作年代不明,推测为唐代之物。
除了上述的表和磁勺之外,司南又是指南车、指南舟和报时刻漏的代称。晋人葛洪所作的《西京杂记》中提到的“司南车”即半自动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书·礼志》记载:“晋代又有指南舟。”南朝任昉的《奉和登景阳山》诗吟道:“奔鲸吐华浪,司南动轻枻。”诗中的司南即指皇家园池中的指南舟,可是,“指南舟”究竟怎样导航,至今依然是一个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咏《鸡》诗云:“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意谓夜半零时正,诗人恰闻司南的报时之声。
磁针的发明

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在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唐代堪舆家的活动相当活跃,并开始强调方向的选择,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指南铁鱼或者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活动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山西堪舆家丘延瀚,被后世堪舆家推崇为堪舆术三针(正针、缝针和中针)中最早出现的正针法的创始人。明代雅好科技的宁献王朱权则在其《神机秘籍》中说:“针法古无所传,自昔玄真始制。”玄真即唐代浙江金华道家张志和(约730—约810年),他的道号叫玄真子,所著《玄真子》十二卷,残存三卷。从这残卷中知道他颇好物理,但未找到与指南针或针法直接有关的记载。然而,这个道号不禁使人联想到旧题晋崔豹所作的《古今注》中把蝌蚪称为“玄针”。其文曰:“虾蟇子,曰蝌蚪,一曰玄针,一曰玄鱼,形圆而尾大,尾脱即脚生。”十世纪时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项记载似乎把磁针与指南鱼的发明和应用从形状和性能上联系到了一起。
关于指南鱼的制备方法,见于北宋曾公亮等利用前人资料编撰的《武经总要》。《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载其法曰:“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这种方法利用地磁场使铁片磁化,并知道鱼形铁片微向下倾斜对磁化有利,实际上已发现近代科学中所谓的磁倾角的影响。使用时,指南鱼浮于水面,与水浮磁针的原理是一致的。
水浮磁针的制作方法首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其文曰:“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这种方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钢针磁化法,经过沈括之手公布于世,有力地促进了磁针在堪舆和航海两大领域中的应用和普及。指南针进入到实用磁针的阶段,对装置方法的研究提到了议事日程。沈括全面研究和比较了“水浮”法、置“指爪”法、置“碗唇”法及“缕悬”法的优缺点,认为“缕悬”法最佳。“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现代磁强计中悬挂的小磁铁,就采用了此相似的方法。磁针指的精度,与司南及指南鱼不可同日而语,故磁针的发明,很快导致了磁偏角的发现。
五代乱世的《管氏地理指蒙·释中第八》曰:磁针“体轻而径所指必端应一气之所召,土曷中而方曷偏,较轩辕之纪,尚在星虚丁癸之躔”。轩辕黄帝时代的磁偏角,作者以为尚在“星(午)虚(子)丁癸”方向,而当时“针指坎离定阴阳之分野,格偏壬丙探僭越之津涯”。偏角变为南偏东15°。
由于堪舆术的神秘性,中国唐宋堪舆著作在流传中又相互影响,有所增删,要从众多早期堪舆著作中理出磁针、磁偏角以至罗盘的发明、发现年代,诚非易事,然而,北宋司天监杨惟德于庆历元年(1041年)奉命编撰的相墓大全《茔原总录》卷一位磁偏角的发现订定了下限。书中说:“客主的取,宜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这里明确地记载了“丙午针”,即后世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所说的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在西方,直到13世纪才知道磁针偏南。1429年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51—1506年)横渡大西洋时,正式测到磁偏角现象。
中国发现了元代水浮法指南针瓷碗。1959年,在辽宁旅顺甘井子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两件磁州窑白釉褐花大碗,大碗内底部彩绘两个同心圆,圆内绘并排的三点,中间一线相连。乍看此图形似一个不规则的“王”字,故被称为“王字纹碗”。碗外底圈足内又墨书一个“针”字。经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先生研究证实,这种碗就是航海时指示方向所用的针碗。它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针碗的水面上漂着穿在浮漂上的磁针,碗内底的“王”字形标志则有助于标明方向。先将“王”字中的细道与船身中心线对直,如船身转向,磁针便和该细线形成夹角,从而显示航向转移的角度。类似的碗在江苏丹徒照临村元代窖藏和河北省磁县漳河故道元代沉船内都有发现。
罗盘的发明与西传
磁针问世后,先后用于堪舆和航海。为了使用方便,读数容易,加上磁偏角的发现,对指南针的使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家首先将磁针与分度盘相配合,创制了新一代指南针——罗盘。不过有些场合,碗中的水浮磁针仍在使用,故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称“水浮多荡摇”。江苏、河北和辽宁旅大曾出土元代的不带刻度的指南针专用针碗。当航船还在使用浮针加针碗时,堪舆罗盘却远远地跑到了前面。
考古资料表明,堪舆家选择墓穴采用二十四向表示法大约始于唐末。南唐何溥主持建徽城,看风水时也用二十四向表示法。何溥所撰的《灵城精义》“理气章正诀”中说,“地以八方正位,定坤道与舆图,故以正子午为地盘,居内以应地之实。”天以十二分野,正躔度之次舍,故以壬子丙午为天盘,居外以应天之虚。”作者、时代不明的《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理气篇”中有一段几乎相同的文字,两者应同出一源。
罗盘古称“地螺”、“地罗”。南宋曾三聘的《因话录》(作于公元1200年前后)“子午针”条说:“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壬丙午间缝针。”曾三聘是江西临江俯峡江(今江西西清江)人。离峡江不远的江西临川,于1985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堪舆旱罗盘模型,正可与《因话录》的记载相互印证。1985年5月,江西临川南宋朱济南墓(葬于1198年)出土了座底墨书“张仙人”的瓷佣一式两件。风水先生“张仙人”佣 ,左手抱一罗盘。值得注意的是,该罗盘的磁针与水罗盘的磁针根本不同,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显圆孔,明确现象地表示这是一种用轴支承的旱罗盘。
中国的磁针和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曾给人类的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以前史学界认为磁针在水中的水罗盘与指南针一脉相承,是中国的发明,但旱罗盘是欧洲所发明,16世纪才经由日本船传入中国。而今临川罗盘证明:旱罗盘的发明权也属于中国。
最初形制
磁石指极性与磁性指向器的最初形制
对于磁石吸铁性的认识和应用,传说,秦皇宫的磁石门可防止身带铁刃的刺客进入。文献中对磁石吸铁现象多有记述,如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和东汉王充的《论衡》,这些作者都提到磁石吸铁现象,玳瑁和琥珀等物体能吸引某些轻小物体的现象。王充指出,这些现象是“感应”(一种超距作用的看法)的作用,但似乎并不知道电感应和磁感应的区别。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要发明指南针,就要研究磁石的指极性。
磁化技术和磁偏现象的记述
北宋时磁化技术取得了突破,这些技术加速了磁性指向器的普及,并且导致指向器形制新的演变。
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新型的磁性指向器——“指南鱼”,同时还能看到,制作指南鱼的关键是铁的磁化。曾公亮的记述是: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卷15)曾公亮实际上是利用地磁场对剪成鱼形的铁片进行磁化,这是历史上人类寻求新的磁化技术上的一个突破。但是,由于使用时要放在水面,铁片要尽量“薄”。这也是重要的提示。
指南鱼的磁性是很弱的,作为一种“天然的”缺陷,圆形的鱼首也使它的指向精度受到限制。虽然这种简易的磁化技术使指南鱼的制作容易了许多,但它的形状造成与勺形司南有类似的缺陷。
同样,具有实用性的磁化技术,与曾公亮同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他写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卷24)这种形制易流行、且简单,磁化效果也相当好,特别是,它对指向器形制的改进产生了另一个突破——针状。用针指向,它的指向精度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司南就衍变成了指南针,而且这种指南针也更容易普及了。无疑,这是磁性指向器形制的最重要的改进。
由于指针指向精度得以提高,人们在使用指南针时很快就注意到,它所指的方向有时并非正南,这就是磁偏现象——“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实际上,在写于庆历元年(1041)的《茔原总录》中,比沈括稍早些的杨维德已经记载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存在.他写道:“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卷1)这里说的“针”就是磁针,而“丙午针”是指磁针在静止时,针指的方位是24个方位中丙位和午位的结合部,也就是南偏东约7。5°。这与沈括的“微偏东”是一致的,但杨维德的说法更早,描述也更精确些。
稍晚于沈括的寇宗夷在所著的《本草衍义》也提到:“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然常偏丙位。盖丙为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物理相感尔。”(卷5)这段话讲到指南针的磁化,讲到磁偏现象的发现,还讲到指南针的架设问题,以及利用五行学说简要地解释磁针指向的原因。在这里,寇宗夷所使用的是“水浮法”,这与沈括是有些不同的。这也说明,在这时人们还在探索形制,一直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早在晚唐时期成书的《管氏地理指蒙》,在这篇文献中我们可以读到:磁者母之道,针者铁之戕。母子之性,以是感,以是通;受戕之性,以是复,以是完。体轻而径,所指必端。应一气之所召⋯⋯。透过这段话,可以看到,它记述的磁偏角约为南偏东15°左右。这说明,关于地磁偏现象的发现可能早于宋代。在另一篇早期文献中提到地磁偏的是《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这部书的成书时间约在10世纪下半叶。
与沈括大致同时代的王假(福建堪舆学派的创立者)也提到过磁偏角。在王仅的一首诗中,他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三张度上三乘”。这里的前一句所提到的显然是天体坐标的南北向,但通过观察地磁罗盘会发现,南方星宿“张”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两个磁偏角及天体坐标的正南这3个“南方”方位均包含在其内。所以,他对磁偏角的涉及,具体数值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它的地磁偏现象的记载,说明了风水师是重视地磁偏现象的研究的。王仅是一位著名的堪舆家,他的主要著作写于1030—1050年间。
宋代曾三异在1189年写的《因话录》提到,在地球表面上一定有某个区域,在那里磁偏角为零。曾三异的观点很有见地,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零磁偏角线。即使如此,他也只是提出了一种有价值的猜测。16世纪,明代人迸一步发现了在不同的地点磁偏角的大小也不同的结论;18世纪,才出现关于磁偏角的大小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明确记载。
指南针架设方法与罗盘
指南针如何架设起来,沈括比较了4种不同的架设方法:
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这就是有名的沈括“四法”。沈括对前3种方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尽管“水浮法”是曾公亮已经有过尝试的方法.在《武经总要》中记载的使用方法是将指南鱼“平放水面令浮”,为此鱼形的铁叶可能是中间微凹的,这样的结构使铁鱼像小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宗夷也提出了架设的方法,他指出:“以针横贯灯心,浮水上,亦指南。”
沈括尝试的四种安装指南针的方法
南宋时,指南针的架设问题有了新的进展。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成书于1100—1250年间)中记述了两种指南针,即指南鱼和指南龟。它们可看作“水针(水罗盘)”和“旱针(旱罗盘)”的先驱。水罗盘(也叫浮针罗盘)是从《武经总要》的指南鱼到《事林广记》的指南鱼发展过来的,由于后者是木刻的,自然可浮在水面,似乎也不怕水面荡摇,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结构。此后,水针一直比较流行,加上进一步的改进,将磁针穿上小木条,取代了木头刻的鱼,使之更实用了。自然,“指南鱼”这种形制也就消失了。《事林广记》记载的“指南龟”,则是后世旱罗盘的先驱。它因为采用了竹钉支承,摩擦力小,旋转灵活,因而也受到人们欢迎。后来人们将其发展成了枢轴支承式,这种形制就成了使用简便的旱罗盘。1985年5月,在江西临川县温泉乡朱济南墓中出土了一件题名“张仙人”的俑,高22。2em,手捧罗盘。此罗盘样的磁装置结构与宋代水浮针不同,其菱形针的中央有一明显的圆孔,说明它采用的是枢轴支承的架构。这座墓下葬的时间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可见在旱罗盘问世不久,中国人已经将其发展成枢轴支承式的了。
结语
旱罗盘后来经阿拉伯传人欧洲,在欧洲发展成熟起来。欧洲人又进一步对这种旱罗盘做了改进,使用起来很是方便。这种改进虽然对磁的知识并未增加,甚至也未“改善”,但是却对航海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就是说,在发展航海事业的过程中,使磁技术的价值彰显出来。从磁的吸铁性和指极性知识看,在磁技术的发展早期,磁技术对生产发展和航海、堪舆的活动是有价值的,而磁技术的改善就是围绕着这种需求发展的。在磁技术发展的同时,人们也积累起些许磁学知识。这个积累过程是缓慢的,这当然是由于貌似简单的磁知识,它联系着对地(球)磁场的认识。这使问题具有了某种复杂性,而破解这种复杂性还需要时间,需要某种天才;同时也期待着高水平的精准实验用。
在这些精准的实验中,磁化技术中的两种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这些磁化技术的发展中,古人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要么是不知道,要么是不符合现代的科学原理。所以,古人是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是在对经验中的领悟中发展着的。在这些发明中,指南“针”形状发明提高了指向的精度,也使磁偏角得以发现.针的形制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推进了对磁的认识,有益于磁知识的积累。大体上说,磁性指向器的演变过程中,形制的不断改进是很重要的,就像汽车发明后,汽车的样子也不断发生变化,甚至是很大的变化,但这也是逐步演变的。磁性指向器的交流中,也包含着磁知识的交流,这种交流促进着“磁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这直到近代才结出果实。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