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细节
㈠ 何处惹尘埃创作细节
这是六祖大师的顿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巅峰!
㈡ 为什么说细节是创新之源
创新是企业界里一个非常时髦的词,但无数实践证明,创新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
一些人误以为,创新始于宏伟目标、终于倍受瞩目的结果。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忽视细节,成了制约创新的“瓶颈”。然而,细节是创新之源,要想获得创新,就必须明白“不择细流方以成大海,不拒杯土方以成高山”之理。
目前,许多企业在寻求创新时,不管在技术创新还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却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相反,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却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事实上,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仅公司内单以员工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每年就有几十项之多,如“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等等,并且这些创新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进,就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产品、工序或服务。如果说创新是一种“质变”,那么这种“质变”经过了“量变”的积累,就自然会达成大的变革和创新。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看似复杂却很简单。企业的经营,只有重视细节,从细节人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创新。
这可以给我们众多企业一个启示:“普通的产品也可以创新,且大有潜力。”当然,相对于一般产品而言,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更高,难度也更大。企业在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时,也需要小改小革、小发明和小创造,因为它在目前的企业中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需要。
日本许多中小企业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厂家能够始终密切注视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要求,生产相关产品。有些厂家不惜重金,以有奖竞赛的形式购买消费者的小发明。比如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三通”电源开关,就是有“经营之神”称号的松下幸之助,受了家庭主妇们偶尔一次议论的启发而发明的。
近年来,随着带凹板的地板在日本家庭的流行,出现了普通的刷子难以将落入凹格里的尘土刷干净的问题。日本静岗县的一家工厂推出了专门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型刷子,一经推出,马上供不应求。原来他们是采用了一位普通家庭妇女的发明。这位妇女看到猫、狗的舌头可以舔尽碟盘中的食物,受到启发,想起可以在刷毛下面垫上一层海绵,这样刷子就可以像狗舌头一样,把凹格里的灰尘“舔净”。
静岗县的这家工厂在获悉了这位妇女的发明后,经过试验,发现效果非常好,就马上买下了这项发明,投入市场后,立即热销,而那位发明这种刷子的主妇,每月也可从工厂领取15万日元的发明奖。
小创新创造大财富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这些小创新确实很普遍,普通得使人常常难以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人们之所以注意不到它们,往往是人们没有注意生活细节,因为它们太常用了,用多了,习惯了,也就不特别注意了。就拿日常生活中的小磕小碰来说吧,如果我们的手或其他部分被划破了,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贴上点邦迪就好了。”是啊!创可贴如此平常,以至谁也没有意识到它曾是一个重要发明。但是,你只要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种方便、简捷的伤口处理用品会怎样?
说起来,创可贴的发明真是体现了爱心的一个创造。它的发明者是埃尔·迪克森——一位在生产外科手术绷带的工厂工作的先生。20世纪初,迪克森先生刚刚结婚,他的太太是一位娇巧的美人,可这位年轻的太太对于居家过日子还不太熟悉,她常常在做饭时切着手或烫着自己。迪克森先生由于工作原因,当然能够很快为她包扎好,但他想,要是能有一种自己就能包扎的绷带,在太太受伤而无人在家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她自己包扎不了了。
他考虑到,如果把纱布和绷带做在一起,就能用一只手包扎伤口。他拿了一条纱布摆在桌子上,在上面涂上胶,然后把另一条纱布折成纱布垫,放在缮带的中间。但是有个问题,做这种绷带要用不卷起来的胶布带,而暴露在空气中的粘胶表面时间长了就会干。后来他发现,一种粗硬纱布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完成了这项实验。当迪克森太太又一次割破手时,就自己揭下粗砂纱布,用她聪明的丈夫发明的绷带贴在伤口上。
当公司了解了他的新思想后,就非常愉快地将这种备好的绷带作为公司的新产品。这种绷带一直到1920年还没有商品各称,只是销售产品。后来工厂主管凯农先生建议用Band—Aid这个名称,其中Band指的是绷带,而Aid用于这种急救和手术绷带产品,后来也成了绷带的同义词。
迪克森先生出于对妻子的爱而发明的这种小东西,就是现在中国城市家庭几乎家家必备的邦迪牌创口贴。我们暂且不去想,它在全世界有多大市场,只粗略估计一下它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就可以想像它为公司赚了多少钱。
这样看来,小创新并不因其小就赚不了钱,相反正是这些小创新,撑起了许多企业,使他们赚了大钱。那怎样才能产生这些创新的产品呢?很简单,观察生活,多思考,尤其是当你在生活中碰上令人头痛的“小麻烦”时,不要急着抱怨,而是考虑解决办法。
狮王牙刷公司的加藤信三就是这样做的。当他还是该公司的一名小职员时,也和其他小职员一样每天过着匆匆忙忙的打工生活,一大早匆匆洗漱就急急出门。一天早上,他正刷牙,发觉自己的牙龈又被刷出血了,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好多次了,每次都气得他想把牙刷扔了。那一天,虽然他还像以前那样生气,但他想,肯定有很多人像自己这样,被牙刷刷得牙龈出血,也就是说现在的牙刷有这样的不足,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自己作为一名从业人员,为什么不在这上面下下功夫呢?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他也着实想到了不少的办法:例如牙刷改用很柔软的毛,这样确实能够解决牙龈出血的问题,但牙刷毛过于柔软,不能很好地清除牙缝中的“垃圾”;又如使用前把牙刷泡在温水里,让它变得柔软一些,或者多用点牙膏,但他都觉得不够理想,因为不是很方便。
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想起,这一问题会不会与牙刷毛的形状有关系呢?会不会是因为它们太坚硬了,而将牙龈刺出血了呢?想到这里,他把牙刷放在放大镜下查看,意外地发现牙刷毛顶端是四角形的,也许是这种四角形的牙刷毛顶端棱角太分明,容易刺破牙龈吧。加藤针对这个缺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牙刷毛的顶端磨成圆形,那么用起来一定不会再出血了。”
经过试验,牙刷毛的顶端磨成圆形的牙刷,因为没有四角形那么棱角分明,那么锋芒毕露,不容易刺伤牙龈,效果十分理想。于是他就把他的新创意向公司提出来。公司对此非常有兴趣。马上采纳了他的新创意。后来狮王牌的牙刷顶端就全部改成圆形,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这样一来狮王牌的牙刷不仅在众多牙刷中一枝独秀,而且长盛不衰,一直红火了十多年,至今势头不减,近二三年来,每年占日本牙刷销售量的30%~40%。
加藤信三的创意为百姓们解决了生活中一个常遇的小麻烦,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也为他自己的发展创造机会。他从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一跃成为科长,后来又升为董事。至此,谁又能说他的创意实在“太小”呢?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规的突破。杜拉克认为,创新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所以,创新不_定是“以大为美”,但却绝不能掉以轻心企业活动中的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
㈢ 因为细节而成功的例子
1、麦当劳的成功与其严格精细的配料、加工程序密不可分——面包不圆和切口不平都不用,若炸薯条超过7分钟、汉堡包超过10分钟未售出就要扔掉;
2、泰国东方饭店堪称亚洲饭店之最,几乎天天客满,原因之一便是,酒店要求所有服务员当天晚上背熟当日入住的所有客人的姓名,以便第二天可以提供更热情、周到的服务,数年之后,饭店还会给曾经入住的客人寄贺卡,因此收获了很多回头客和慕名前来的新客人。
3、“细节是魔鬼”。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密斯·凡·德罗这样概括成功的原因时强调,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
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也可毁掉一个宏伟的规划。据称,密斯凡德罗在设计每个剧院时,都要精确测算每个座位与音响、舞台之间的距离,以及因为距离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听觉、视觉感受。
4、1485年英国国王查理和亨利伯爵准备拼死一战,决定谁统治英国。战斗进行当天早上,理查派了一个马夫准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马夫让铁匠钉马掌,可钉了三个掌后,铁匠发现第四个掌缺少一个钉子。但军号响了,等不及了,铁匠只能勉强把马掌挂上了。
两军交锋,理查国王率领部队冲向敌阵,拼命奋战。远处自己的几个士兵退却了,国王策马扬鞭冲到那里,可是没走一半,缺少钉子的那个马掌突然掉了,人马一起被掀翻在地。理查被俘虏了,国家也失掉了。
少了一个马掌钉,丢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只马掌,摔了一匹战马;摔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拒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作为工程部的一员,我们不能忽略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公司的设备,机器都要悉心维护,不忽略任何细节。
㈣ 创造的三个阶段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在这三阶段中,“艺术灵感”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生活积累阶段:艺术灵感表现为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作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这一阶段,艺术家“一直在进行审美认识活动在进行着潜创作,这就使得创作的审美认识正在得到积累叠加,得到整合加工。”在这一“灵感”突发的瞬间,具体作品的创作目标得到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立即在心中凝结成一种强大的动力,这种心理动力便是创作的内部动机。提到20世纪的华人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是与冼星海20年来在音乐方面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创作经验密不可分的,他曾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后留学法国,师从名家,毕业回国后,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中,创作了大量群众歌曲,谱写了电影、话剧等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有如此丰厚的音乐沃土,怎能不结出绚丽的音乐果实呢?
创作构思阶段:艺术灵感表现为意象的组合与衔接。创作构思很复杂,画家、诗人一眼瞥见一处优美的景致,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时,完成了一幅画或一首诗的构思;而作家、剧作家在提笔写作时,新的情节、人物、细节仍会汩汩而来,即构思依然在进行;而艺术家们有意识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则更是构思。艺术家这一阶段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起始于艺术家以其心灵拥抱了某一个视觉形象、一段经历、一次遭遇、一条消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画家列宾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褴褛的纤夫,而一下产生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灵感;毕加索从民间制陶艺术中获得创作灵感,而由这些灵感创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个艺术。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谓“灵感”是什么。它要有坚实的知识做基础,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真的思考,最后,外界信息的触发产生顿悟爆发出灵感。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灵感是艺术家厚积薄发的创作体验,只有在长期艺术实践中艰辛的积累,才能有喷薄而出的思想源泉,就如同千里奔流的黄河,在壶口终于倾泻而下,把它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血脉
㈤ 创造的内因与过程细节是什么
教育方法观是指人们在创造、设计和选择教育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论是何种教育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方法观: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在中西方的封建社会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非常流行。在这种教育方法观的指导下,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习主体——学生的能动作用,把学生视为被动的装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育中仅仅起到现成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作用,学生则起信息接受和储存的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阻止学生独立思考,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张扬。在教育关系上,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客体,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领导决定作用。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把教育的目的仅放在掌握知识层面。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教师外在的注入、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1]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朱熹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兴趣,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学生想说,但却说不出来、说不清的情况。孔子主张,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学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理清其思路,使之能表达清楚。孔子启发式的条件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则要另外选择其他的途径。因此,有人说他主张“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即学生问才作答,不问则不作答。这就是传统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也称产婆术,是西方最早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代表。他主张教师不要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应启发学生去思考,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的主要特征是:
(1)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启发式强调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2)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启发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内外因互相作用关系原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主体。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影响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其原有的认识水平等是学生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这一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一内因的积极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启发式教育方法恰好是促进外因与内因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
(3)心理与认知协调发展。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知识的内化包括同化与整合。学习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不断改造,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总是他过去活动的结果。在开始新的学习时,总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传入的新信息,有些信息能同化,有些则不能,于是便在企图同化和能够同化的两种信息之间造成了矛盾,产生了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认知冲突,这便成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因。学生的学习就是要不断解决认知冲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平衡。启发式教育方法正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不断激发学生新的认知需求,以促进其认知结构不断向前发展.[2]
新行为主义教育方法观
这种方法观源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是本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个体的行为以达到改变社会中所有的人的行为。他相信科学,主张严格的科学应用于人的行为研究,由此被称为行为主义者。他的观点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者不同,以前的行为主义者把人的行为的产生和形成完全归功于外界事物对行为主体的刺激,即当一个刺激出现时,行为主体将表现出一定的反应,即刺激——反应。而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的绝大多数,特别是人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反应的模式不同,而是由于人的活动(或者叫操作行为)与他周围环境出现的强化之间的耦合而逐渐形成。
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20世纪,代表人本主义倾向的理论有罗杰斯、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及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无论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还是存在主义的哲学家萨特、后现代主义的利奥塔,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他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从尊重人的个性出发,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重视学生价值观及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他们的这种方法观又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存在一定的缺陷。
㈥ 创造每一个细节的感动怎么理解
就是从每一个细节里,都能被某些微小的东西感动,希望这样能感动人的细节越多越好,创造的越多越好。
㈦ 细节可以创造什么
价值 利润 品牌 未来
㈧ 关于注重细节的名言或名人事迹,急啊!!!
1、吕元膺
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一位处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了棋子,只是没有说破。第二天,吕元膺就让那位棋友去别处谋生。
别人都不知道他辞退棋友的原因,连棋友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被辞退。临走时,吕元膺还赠送了钱物。吕元膺之所以要辞退这位棋友,是因为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搞了一个奷诈的小动作中发现了他不诚信的恶德,他认为,人无信不立,难做好人,与之交往是十分危险可怕的。
在常人的眼里,挪动一个棋子,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认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见大。
2、牛顿
牛顿发现地心引力,是从一个苹果掉落研究起的,如果他当时没有对这个细微平常的现象仔细研究,就没有今天的成果。
3、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14岁时在笔记本上写到:“有别人在场的时候,不要自己乱唱,也不要用手指敲打,或者用脚踢什么东西;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别人停下来时,不要自己走;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者看报,如果确有必要做上述事情,也一定要予以请求。
事先没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者别人写的东西;别人写信的时候,也别离得太近……”乔治 华盛顿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是些细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细节,然而,他却把它看成是成长所必须的“维生素”。
4、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心里却充满自信。
她对友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她终于获得了成功。
5、鲁迅
有一天,鲁迅穿了一件破旧的衣衫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看他穿得很随便,又很肮脏,看起来像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理发。理了发后,鲁迅随随便便地抓了一把钱给了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许多钱,简直了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次多给钱的那个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鲁迅理了发,还一直询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付钱的时候,鲁迅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
理发师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次你胡乱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给你付钱,这次你认真的给我剪,我就认真地给你付钱。”
㈨ 为什么说细节是一种创造
有位医学院的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对他的学生说:“当医生,最要紧的就是胆大心细!”说完,便将一只手指伸进桌子上一只盛满尿液的杯子里,接着再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嘴中,随后教授将那只杯子递给学生,让这些学生学着他的样子做。看着每个学生都把手指探入杯中,然后再塞进嘴里,忍着呕吐的狼狈样子,他微微笑了笑说:“不错,不错,你们每个人都够胆大的。”紧接着教授又难过起来:“只可惜你们看得不够心细,没有注意到我探入尿杯的是食指,放进嘴里的却是中指啊!”
教授这样做的本意,是教育学生在科研与工作中都要注意细节。相信尝过尿液的学生应该终生能够记住这次“教训”。
其实我们做企业更需要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但是细节更为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因为在每一个看似细小的环节当中,都凝结着经营者点点滴滴的心血和智慧。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是一个善于在经营中创新之人。
王永庆早年家里非常穷,根本读不起书,只好去别人的米行里做伙计。他做伙计期间,一边留心观察来来往往的各种人,特别是老板怎么谈生意,一边积累一点资金。
16岁那年,王永庆在老家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30家米店,竞争相当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地段谝僻,开得晚,规模小,没有任何优势。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王永庆就背着米袋,一家一家地上门推销,但效果就是不行。王永庆感觉到,要想立足米市场,自己就必须有一别人没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仔细思量以后,王永庆决定在米的质量和服务上下工夫。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非常落后,做饭的时候,都要淘米,很不方便。但长期积累的习惯,买卖双方都见怪不怪。
王永庆经过长期的观察在这里找到了突破口。他带领弟弟一起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点的将米里的秕糠、沙石之类的杂物挑出来,再出售。
这样,王永庆店里米的质量就比别人的高一个档次,深受顾客的喜爱,生意也就一天天好起来了。同时,王永庆在服务质量上也更进了一步。当时,客户都是自己来买米,自己扛回去。这对年轻人来说,也许并没什么;对老年人来说,就有些不方便了。王永庆注意到了这一点,便主动送货上门。这就大大方便了顾客,尤其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这些为米店树立了非常好的声望。
王永庆送货上门并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事。他送货时,还要将米倒到米缸里。如果缸里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擦干净米缸,然后将新米倒进去,把旧米放在上层。这样,使米不至于因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这一精细的服务,赢得了许多顾客的心,使回头客一天天变多了。
不光如此,王永庆每次送货上门后,还要用本子记下这家的米缸有多大,有多少人吃饭,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的饭量如何等等。他根据记载的情况估计顾客会什么时候要米。等时候一到,不用顾客上门,他就将相应数量的米送上门来了。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发现,当地的许多居民大多数都靠打工为生,经济条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未到发薪的时候,就已经没钱花了。由于王永庆是主动送货上门的,货到要收款,有的顾客手头紧张,一时拿不出钱来,会弄得大家都很尴尬。于是,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定时收钱”的办法,先送米上门,等他们发工资后,再约定时间上门收钱。这样极大地方便了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顾客,同时在社会上树立了好口碑。
酒香不怕巷子深。王永庆米行的生意很快就吸引了整个嘉义城。
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一个碾米厂,并把它设在最繁华的地段。从此,王永庆开始了向台湾首富的目标迈进。
事业发展壮大后,王永庆在管理企业时,同样注重每一个细节。他的部属深深为王永庆精通每一个细节所折服。当然也有不少人批评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劝他学一学美国的管理,抛开细节只管大政策。针对这一批评,王永庆回答说:“我不仅做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如果我们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就会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力会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力就提高了4倍。”
一个企业要创新,必须加强对细节的关注。一向以创新意识著称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曾经留意到一家小餐厅内部的布置颇有一丝新意。各个餐桌上都摆上了一个颇有创意的牙签筒:筒体以“露露”的蓝、白色为基色,印有“露露”的logo,并且表面绘有与露露杏仁露包装罐体图案一致的图案,看似一件设计精美的艺术品;另外餐厅的墙壁上也挂上了一个很有个性的店表:整个店表同样以蓝、白为基色,配以红色的表针,表面中上端印有“露露”的logo,下半部分印有“喝露露葆健康”、“中国驰名商标”、“美容养颜、调节血脂、调节非特异性免疫”(露露宣传广告语)等字样,整个店表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杂乱之感。
小小的牙签筒,设计精美,图案简洁,色彩明快,告别了单调的白色,既为顾客的就餐消费提供了方便,同时,又通过与产品包装罐体一致的图案设计吸引了顾客的眼球,形成了“露露”品牌极强的品牌联想力与品牌亲和力。据餐厅老板反映,露露牙签筒因设计精美、实用性强,存在比较严重的丢失现象,排除社会道德方面的因素,我们应该怎样从宣传效果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呢?结论只有一个:露露的牙签筒受欢迎!不仅商家欢迎,消费者也欢迎。顾客吃完饭,把牙签筒拿回家,再配以家庭范围内的口碑宣传,最终使露露宣传品的宣传效果得到了放大。而“露露餐厅”以蓝、白为主色,红色为点缀,三色构成了“露露”宣传品的代表色,极易与周围餐厅的装潢风格融为一体,起到了一般宣传品所没有的装饰效果。还是听听餐厅老板对露露餐厅的评价吧:“露露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并非单纯为了宣传他们自己,倒像是为装饰我们,虽说上面也有他们的宣传语,不过很简洁明了,可是谁看了还都知道是露露的东西,这个度很难掌握。不像有些厂家只顾自己宣传了,广告的感觉太浓,甚至地址、电话、联系人都写上了,显得太乱,我们不爱用,即使当时勉强用上,他们厂家的人一走,我们就赶快换了”。
也许,有的企业并不重视这些细小的事情,但在世界上凡是知名的服务企业都是非常注重从细节上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制定了明确的服务标准,一切为顾客设想的服务方式,添置了舒适的服务设施,重视提高员工的服务素质,努力为顾客提供细致入微,超越顾客期望的服务。
又如,美国希尔顿大酒店发现旅客最害怕的是在旅馆住宿会睡不着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认床”,于是和全美睡眠基金会达成协议,联合研究是哪些因素促使一些人一换了睡眠环境,就会难以入眠,然后对症下药,消除这些因素。从1995年3月起,美国希尔顿大酒店用不同的隔音设备,为顾客配用不同的床垫、枕头等,欢迎顾客试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摸索出一种基本上适合所有旅客的办法,从而解决了一些人换床后睡不着的问题。
我们的经营在于从细小处着手,致力于从细小处创新,把顾客置于真正“正常”的位置,给他们一个优良的服务环境,才能达到经营的效果。
人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在生活中练就一双发现细节的眼晴,需要你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细致观察的过程,只有如此,你才能拥有鹰一样敏锐的目光,发现别人所观注不到的东西。
宋代的米芾是个大画家,专爱收集古画,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他在汴梁城闲逛时,只要发现有人在卖古画,总会立即上前细细观赏,有时还会要求卖画者把画让他带回去看看。卖画者认得他是当朝名臣,也就放心地把画交给了他,他便连夜复制一幅假画,第二天将假画还去而将真画留下。由于他极善临摹,那假画的确足已乱真,故此得到不少名人真迹。
又一日,当他又用此法将自己临摹的一幅足以以假乱真的假画还去时,画主人却说了一句:“大人且莫玩笑,请将真画还我!”米芾大惊,问道:“此言何意?”那人回答:“我的画上有个小牧童,那小牧童的眼里有个牛的影子,您的画上没有。”米芾听罢,这才叫苦不迭。
上述这个极易被人忽略的小牧童眼里牛的影子,就是细节,而一向“稳操胜券”的米芾,也正是“栽”在眼中的牛这个小小的细节上!而画主人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一细节,肯定是对于画作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和卓越的观察力,这绝非一天的功夫。
类似的情节还常常见于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中就有一篇。
有个老人一向为人豪爽,常常主动借钱接济四方。有个好赌的无赖听说此事,就找到老人也想借钱,老人于是答应了他。可也就在这时,老人却发现了这位借钱者的一个极其熟练的动作——这位借钱者见案头放着几枚铜钱,便伸出手来,将那几枚铜钱“高下叠放,如此再三”。老人立即由这个细节看出,此乃赌徒的习惯动作,故此不再借钱给他。
汪中求先生也曾在书中说过:“素养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这种积累是一种功夫。”为此他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应者云集,其中不乏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经过初试、笔试等四轮淘汰后,只剩下6个应聘者,但公司最终只选择一人作为经理。所以,第五轮将由老板亲自面试。看来,接下来的角逐将会更加激烈。可是当面试开始时,主考官却发现考场上多出了一个人,出现7个考生,于是就问道:“有不是来参加面试的人吗?”这时,坐在最后面的一个男子站起身说:“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人们听到他这么讲,都笑了,就连站在门口为人们倒水的那个老头子也忍俊不禁。主考官也不以为然地问:“你连考试第一关都过不了,又有什么必要来参加这次面试呢?”这位男子说:“因为我掌握了别人没有的财富,我本人即是一大财富。”大家又一次哈哈大笑了,都认为这个人不是头脑有毛病,就是狂妄自大。这个男子说:“我虽然只是本科毕业,只有中级职称,可是我却有着10年的工作经验,曾在12家公司任过职……”这时主考官马上插话说:“虽然你的学历和职称都不高,但是工作10年倒是很不错,不过你却先后跳槽12家公司,这可不是一种令人欣赏的行为。”男子说:“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2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你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男子也笑了:“不,这不是我的失败,而是那些公司的失败。这些失败积累成我自己的财富。”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上前,给主考官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2家公司,我曾与同事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知道错误与失败的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是其他人所学不到的。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男子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容易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用10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经历错误与失败,所学的东西更多、更深刻;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男子离开座位,做出转身出门的样子,又忽然回过头:“这10年经历的12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愕,目光转而注视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诧异之际,很快恢复了镇静,随后笑了:“很好!你被录取了,因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老头的言语表明他确实是这家大公司的老板。这次轮到这位考生一个笑了。
其实,这个考生从一进门就开始留意到这个倒茶水的老人的眼神、气度、举止等,看出他是这个企业的老板,说明他是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这种洞察入微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而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注重对每一个细节的观察中不断地训练和提高。这一点,对于一个人和一个企业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那些目光敏锐、头脑有准备的伟人、创业者,总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取得成功。“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的产儿,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之日起,就经常和人们打交道,走进千家万户。由于司空见惯,没有人对它特别注意。然而,马克思却紧紧抓住了它,并花费毕生的精力研究、剖析它,从而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幕和秘密,写出了巨著《资本论》。我国江西省某县民办教师段元星,在极差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业余观测,用目测方法独立发现了一颗新星。
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谈到日积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习惯,因为人的行为的95%都是受习惯影响的,在习惯中积累功夫,培养素质。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否则,人们怎么会说:“好运气不如好习惯”呢?
大家也许还记得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吧,为了把一个蛋画圆,达·芬奇成百上千次地不停画圆圈。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把细节做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小事进行训练,并形成习惯。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诸事繁忙之时,仍然坚持让自己的下属不断地培养对细节关注的习惯。当他的助理呈递一份计划给他的数天之后,该助理问他对其计划的意见。基辛格和善地问道:“这是不是你所能作的最佳计划?”
“嗯……”助理犹疑地回答,“我相信再作些改进的话,一定会更好。”
基辛格立刻把那个计划退还给他。
努力了两周之后,助理又呈上了自己的成果。几天后,基辛格请该助理到他办公室去,问道:“这的确是你所能拟定的最好计划了吗?”
助理后退了一步,喃喃地说:“也许还有一两点可以再改进一下……也许需要再多说明一下……”
助理随后走出了办公室,腋下夹着那份计划,他下定决心要研拟出一份任何人——包括亨利·基辛格都必须承认的“完美”计划。
这位助理日夜工作,有时甚至就睡在办公室里,三周之后,计划终于完成了!他很得意地跨着大步走入基辛格的办公室,将该计划呈交给国务卿。
当听到那熟悉的问题“这的确是你能做到的最最完美的计划了吗”时,他激动地说:“是的,国务卿先生!”
“很好。”基辛格说,“这样的话,我有必要好好地读一读了!”
基辛格虽然没有直接告诉他的助理应该做什么,然而却通过这种严格的要求来训练自己的下属怎样完成一份合格的计划书。
其实任何事情在刚一开始的时候都很难做,都没有可循的模式,只有按照某一种步骤进行训练,用自己的意志来坚持,才会慢慢形成运动员一个标准的动作、艺术家潇洒而俊美的一笔一画。有一句话叫“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企业都在强调格式化,但是格式化的前提就应当是操作规范的培训,只有培训才能使所有的人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行动步调才能一致起来,更进一步讲,团队精神便是从培训中得来的。
所以说,员工进入企业一定要训练,而且任何小事都要训练,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成就优秀的员工、优秀的业绩,优秀的企业。
㈩ 如何注重细节
1、改变观念。不注重细节的人,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对其他注重细节的人和事也不会正确对待,比如,他们会给精打细算的人冠以“斤斤计较、小家子气”的称谓,对善意的提醒会恶言相加,对关系自己生命安全的问题却常抱有侥幸心理,这都是主观上未对细节重视的行为体现。
2、从点滴小事做起。细节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之中。严格遵守工作时间,上班不要迟到,下班时不早退,不因私事影响工作,良好的工作态度是细节;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养成随手关灯、关门窗的习惯是细节。
3、对自己一定要“苛刻”。养成任何好习惯,都要从严要求自己。每天做好工作计划,准备好备忘录,事无巨细一件一件地完成。正如人们所说的,完成一件小事比计划中的大事更有效。对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要身先士卒,争取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位,不能敷衍了事。
(10)创造细节扩展阅读:
第一,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把学习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第二、磨砺自己,在党内生活中培养坚强的党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离不开健全的党内生活,离不开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教育。
第三,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要通过刻苦钻研、努力探索,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第四,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做好好本职工作是检验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模范。
党的光辉形象靠党员的共同努力来增彩,党的利益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维护。我将以此激励自己,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