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粮票
『壹』 中国发行粮票的原因(初一的政治考试)要快!!!!!!!!!!!!
一、粮票发行概况
粮票是一种购粮凭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发行邮票,而粮票几乎唯独中国发行,并且全国性地使用了近40年。当时,谁拥有粮票,谁就拥有粮食。
随着集藏热的不断升温,收藏粮票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估计集藏粮票者达数百万人之众。在各地许多集藏品市场上,都有众多人在买卖或交换粮票。江西九江的粮票收藏者还独资创办了私人粮票收藏馆,并办了民间刊物(粮友》。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集粮票协会。
1954年3月1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于是,自1955年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起,国家对粮食及粮食作物实行定人定量、计划供应和限地区。限时使用的政策一统购统销政策。对于这种无价证券,国家明文规定不准买卖、伪造、不得投机倒把,由此可见,粮票曾经是我国计划经济的标志之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历史年代。社会环境、人文地理、科技进步等方面的真实记载。我国历史上发行过类似粮票一类的凭证。清朝顺治初年发行过“粮串”,距今已有340多年。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为征购粮食而发行了“粮食库券”。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发行了“股东饭证”。
但目前收藏界主要是收藏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行的粮票。最早发行的地方粮票是西南区1950年:月发行的,票额为:斤半的大米票。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为解决在朝鲜战场上临时外出执勤人员能在就近部队就餐的问题,特地印发了盖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印鉴的竖式雕刻版深绿色“饭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为方便部队在调动途中的军粮补给,又印发了“行军粮票”。这两种票证仅限于军内使用。发行最早的全国粮票是我国粮食部于1955年9月公开发行的,同时还发行军用粮票。
从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地市也先后发行限本地区使用的地方粮票。据初步估计,新中国发行的全国粮票(先后印制共计9套)、地方粮票和军用粮票总数有14000多种。
粮票的票幅和票额可谓千差万别。票幅最大的是国家粮食部于1957年发行的“军用粮定额支票”,共4种,均为150x67厘米,如同一号普通信封;票幅最小的是浙江省1976年发行的10斤粮票,仅有9X8毫米,不足1平方厘米,相当于小孩的指甲;票额最大的是西藏军区1967年发行的军用粮票,票额一万斤;票额最小的是南京市在1960年发行的一钱粮票。这套粮票共6枚,其余5枚票额分别为二钱、半两、一两、二两、半斤,前三枚票幅均为50 x25毫米,画面都是一农民和麦穗;后三枚票幅均为53x32毫米,画面左边是工厂,右边是农田麦穗。另外,票额较小的还有1972年和1976年先后发行的上海粮票、浙江粮票中的“半市两”一张。
二、粮票的种类
一、按属性分:1.全国通用粮票;2.军用粮票;3.地方粮票。
二、按时间分:1.清代;2.民国时期;3.解放初期;4.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5.“文革”时期。
三、按地区分:1.直辖市;2;省会城市;3.地市(专区);4.县市。
四、按票额分:1.以“钱”为单位(一钱、二钱、五钱、二两五钱等);2.以“两”为单位(半两、一两、二两、二两半、三两等);3.以“斤”为单位(半斤、一斤、二斤、三斤、五斤、十斤等);4.以公制即以“克”或“公斤”为单位。
五、按形式分:1.有齿;2.无齿;3.变体;4.本票;5.版票;6.小全张;7.专题票。
粮票上的图案选题广泛,异彩纷呈。各省地市尽展物华天宝,选用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工农业建设为图案。如山西的煤矿,吉林的一汽,内蒙古的草原,新疆的葡萄,黑龙江的石油,上海的外滩,广西的桂林风光,等等。票面上飞机、轮船。火车、汽车、大桥、拖拉机等,应有尽有。湖南省在1969年发行的一套粮票,将韶山、清水塘、第一师范、一师附小、韶山学校、橘子洲等毛泽东出生、学习过的地方风光搬上了方寸之地,每枚还配上了不同的语录,精美绝伦。浙江省于1980至1991年发行的一套12生肖系列粮票,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生肖”粮票,极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粮票的制作与使用变化多端。北京粮票整齐划一,同一规格,均为长方形,四周有齿连票;浙江粮票带存根,离根作废;新疆粮票背面涂胶;陕西咸阳粮票还有编号;有趣的是广西剪角粮票,剪去一角是面票,再剪去另一角是玉米票,整票为大米票,一票三用,别具一格。
粮票上的文字也是多种多样。粮票正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的叫,‘全国通用粮票”或“军用粮票”;各地区发行的粮票称“××省地方粮票”或“××市地方粮票”。票额单位分别为市斤、市两、半市两、钱;1986年国家将16两制的市斤制改为公斤制,因此票额出现了公斤、克,反映了我国度量衡单位的变化,“文革”时期,有些粮票上还印有“最高指示”、语录、题词等,如北京等地的粮票上印有“反对大吃大喝”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所有粮票下端中间均注明发行年度,但有的用汉字有的用阿拉伯字,如“一九六六年”或“1974”。粮票背面,均有“使用说明”若干条,仅目前所见,凡地方粮票背面均有“使用说明”四个字,而全国粮票并无此四个字,只有“一、二、三、四”四点说明。地方粮票均盖有“调XXX粮食局”圆形红色印鉴(“文革”时期盖用“XXX 调革命委员会粮食局”图章);全国粮票均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的圆形红色印鉴,并有国徽图案(50年代发行的全国粮票印鉴均盖在正面,且为红色正方形,左右两枚印鉴对称,没有国徽)。
三、粮票珍稀品种
一、早期发行的粮票。如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50年代);
二、票幅最大和最小的粮票。如1957年发行的“军用粮定额支票”, 1976年浙江发行的10斤粮票;
三、票额最大和最小的粮票。如1967年西藏军区发行的军用粮票,1960年南京市发行的一套小票额粮票共六枚(一钱、二钱、半两、一两、二两、半斤), 1960年上海发行的五钱, 1960年浙江发行的二两五钱, 1961年湖北发行的半两, 1965年河南发行的三两, 1972年上海发行的半两, 1976年浙江发行的半两、二两半等;
『贰』 粮票是怎么发行的
粮票获取的主要途经,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应本)——一种粮食内计划指标册到指定容国有粮店兑换。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1953年中央政府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从此粮票完全进入流通领域。
『叁』 为什么近代要发明流通不便的粮票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
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中国取消粮票后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食。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1960 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到1961 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 种。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了各种购货本,如粮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于购买工业品,国家还发放了工业券。到商店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工业券。大件、贵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第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 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在 24 年后的今天看来,取消票证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不仅仅是趟了政策的雷区,而且牵动城市最敏感的神经,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个年代,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深圳经济特区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制度,当时群众买米要凭户口本或粮票,定量很低。特区成立几个月后,人口由办特区前的两万余人一下膨胀到几十万人,大量的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员进来了,粮食定量不够,有的人还没有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因为粮票,当时不少人被逼回内地。
1984 年11 月,深圳市召开会议,研究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问题。会议认为,全国农村进行改革后,粮食已经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粮食供应已经没有那么紧张,又由于国家赋予经济特区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因此深圳可以大胆地实行改革。办法是让国营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
新政策还没实施,消息传开后,过惯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为恐慌,纷纷到粮站排队购买粮油。几十年来凭票买粮的习惯一旦被打破,会不会出现没有粮食可以买,大家又要饿肚皮的情况?
事实证明,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制度后,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用一位市民的话说,“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质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 年5 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 年4 月1 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肆』 粮票的故事和历史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粮票记载着一段新中国历史上异常艰难的岁月,那时,中国人对于粮票的熟悉和认知程度远远超过今年很多人的想象。1933年4月18日,在我国实行了38年的粮票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粮票的历史绝非一般的文化娱乐史,而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的生活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是写照和证明,具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中国粮票的发展历程中,很多独具特色的粮票留存至今,以至发展成为很多藏家的留存珍品。
1984年3月9日,国务院转发国家计量局“关于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之文件,要求新印制的各种票证改用法定计量单位。故在1984年以后,全国各省所印制的粮票一律改为以“克”“公斤(千克)”为计量单位。
水印粮票是指用水印纸印制的粮票。粮票的印制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其印制方式和纸张选用在不同的时期也不尽相同。1955年9月,国家粮票部印制发行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为了进一步提高票证的防伪功效,国家在1959年成功研制出带有“五角星”和“古钱币”等图案的水印纸。
在1960年,又研制出较为复杂的“天安门”图案固定水印的专用印钞纸。1978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和1982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在印制时便全部使用的水印纸。
1997年,北京等地掀起粮票炒作热潮,水印粮票也曾作为一种“奇货”被炒作囤积,其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例如,在辽宁1980年版粮票和黑龙江1978年版粮票中,带有水印的3斤面额票,其价格均远远高于其他票面。与其他粮票相比,水印粮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防伪性能强,无法造假。
布票名目繁多,品种丰富。上世界50年代初为“棉花购买证”、“购布票”等,上世界60年代初称“布券”或“布票”,气候统称“布票”。布票名称不下几十种,有军用布票、民用布票、调剂布票、临时布票、找零布票、化纤布票、针织品票、汗衫背心票、鞋面布票、特种用途布票,如江都县的蚊帐布票、浙江省的价廉耐用的山民土布票等。
(4)谁发明了粮票扩展阅读
票证时代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中国取消粮票后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食。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
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1960 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到1961 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 种。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了各种购货本,如粮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于购买工业品,国家还发放了工业券。到商店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工业券。大件、贵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 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在 24 年后的今天看来,取消票证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不仅仅是趟了政策的雷区,而且牵动城市最敏感的神经,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个年代,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深圳经济特区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制度,当时群众买米要凭户口本或粮票,定量很低。
特区成立几个月后,人口由办特区前的两万余人一下膨胀到几十万人,大量的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员进来了,粮食定量不够,有的人还没有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因为粮票,当时不少人被逼回内地。
1984 年11 月,深圳市召开会议,研究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问题。会议认为,全国农村进行改革后,粮食已经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粮食供应已经没有那么紧张,又由于国家赋予经济特区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因此深圳可以大胆地实行改革。
办法是让国营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
新政策还没实施,消息传开后,过惯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为恐慌,纷纷到粮站排队购买粮油。几十年来凭票买粮的习惯一旦被打破,会不会出现没有粮食可以买,大家又要饿肚皮的情况?
事实证明,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制度后,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用一位市民的话说,“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质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 年5 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 年4 月1 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伍』 谁有关于粮票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4766197.html?si=2
粮票的故事
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粮食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粮食人”呢。因为,他们两代人都在粮食部门里工作。爷爷一直干到离休,
最后在单位居住直至去世。爸爸呢,现在还在国家粮食储备库里工作。我们可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粮食世家”了。
爷爷在世的时候几乎是一直同我们居住在一起的,他老人家平时没什么爱好,退居二线后,就喜欢平时同一些老人们下下象棋,还经常同我讲述他的一生故事,而这些古色古香的故事里,讲得最多的还数腾粮食工作和有关粮食的成长和粮食的计划供应之类故事了。
爷爷讲,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由于粮食产量很低,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全国的广大农民、工人们食用,为了调节和控制国家的粮食需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国家实行对粮食以及油料计划供应和分配。所以那时候,包括我爸爸在内部曾经历过的粮食的粮票和粮券
分配和供应发放。爷爷讲: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很难吃饱肚子。除军队之外,任何城乡居民实行每人每月,按年龄和工种发放粮票,凭粮票到粮站购买粮食。
爷爷讲,那时候,全国每人都实行国家统一标准的粮食供应计划。我们家虽说工作以及生活在粮站,却是不可能额外吃到计划外的粮食的,爷爷当时就掌管粮食计划供应大权,但他却丝毫不敢搞特权。就连当时有许多亲戚处在饥荒地区,哭求爷爷能为他们搞点计划粮食,用于度荒充饥,爷爷宁可从我们家当时所供应的计划粮食中,拿出点粮票,让他带回去,到所在的地区粮站购买。
爷爷讲,那时的粮票有两种。一种是全国通用粮票,一种是各省、市自行发布的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在全国范围内,无论什么省市区都能凭此票购买到粮食,还有一种省间范围内购粮的省市粮票,只用于省间范围的购买粮票。
当时,国家曾立法、立规,明文规定,所有粮食收购及供应权在国家掌管之中,任何个人和集体无权进行粮食买卖,否则,当投机倒把严厉惩处。粮票呢,不得以商品交易形式在市场和民间买卖,谁违规了,谁将受到严惩的。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样有利于国家对粮食的管理和调控。粮食作为国家的国计民生加以重视。
关于粮票的故事,既是爷爷常讲的“老掉牙”的故事,但它又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过去。它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在那种特殊岁月,所采用的特殊方式、方法,对稳定国家大局以及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措施。
粮票的故事,随着爷爷去世而结束,但它将时刻提醒现在的人们要珍惜粮食。保护粮田,因为民以食为天,这句警世名言像一个警钟长鸣于人们的心中
『陆』 为什么会不用粮票了呢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为当时物资匮乏,所以只能有计划的分配专给每个人,如果自由购买恐怕出属现有不法商人恶意囤积的现象,严重的话会出现大量的人民吃不到粮食的情况。现在几乎可以称得上物质极大丰富,并且实行了市场经济,粮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柒』 谁知道粮票的故事
粮票的故事
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粮食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粮食人”呢。因为,他们两代人都在粮食部门里工作。爷爷一直干到离休,
最后在单位居住直至去世。爸爸呢,现在还在国家粮食储备库里工作。我们可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粮食世家”了。
爷爷在世的时候几乎是一直同我们居住在一起的,他老人家平时没什么爱好,退居二线后,就喜欢平时同一些老人们下下象棋,还经常同我讲述他的一生故事,而这些古色古香的故事里,讲得最多的还数腾粮食工作和有关粮食的成长和粮食的计划供应之类故事了。
爷爷讲,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由于粮食产量很低,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全国的广大农民、工人们食用,为了调节和控制国家的粮食需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国家实行对粮食以及油料计划供应和分配。所以那时候,包括我爸爸在内部曾经历过的粮食的粮票和粮券
分配和供应发放。爷爷讲: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很难吃饱肚子。除军队之外,任何城乡居民实行每人每月,按年龄和工种发放粮票,凭粮票到粮站购买粮食。
爷爷讲,那时候,全国每人都实行国家统一标准的粮食供应计划。我们家虽说工作以及生活在粮站,却是不可能额外吃到计划外的粮食的,爷爷当时就掌管粮食计划供应大权,但他却丝毫不敢搞特权。就连当时有许多亲戚处在饥荒地区,哭求爷爷能为他们搞点计划粮食,用于度荒充饥,爷爷宁可从我们家当时所供应的计划粮食中,拿出点粮票,让他带回去,到所在的地区粮站购买。
爷爷讲,那时的粮票有两种。一种是全国通用粮票,一种是各省、市自行发布的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在全国范围内,无论什么省市区都能凭此票购买到粮食,还有一种省间范围内购粮的省市粮票,只用于省间范围的购买粮票。
当时,国家曾立法、立规,明文规定,所有粮食收购及供应权在国家掌管之中,任何个人和集体无权进行粮食买卖,否则,当投机倒把严厉惩处。粮票呢,不得以商品交易形式在市场和民间买卖,谁违规了,谁将受到严惩的。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样有利于国家对粮食的管理和调控。粮食作为国家的国计民生加以重视。
关于粮票的故事,既是爷爷常讲的“老掉牙”的故事,但它又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过去。它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在那种特殊岁月,所采用的特殊方式、方法,对稳定国家大局以及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措施。
粮票的故事,随着爷爷去世而结束,但它将时刻提醒现在的人们要珍惜粮食。保护粮田,因为民以食为天,这句警世名言像一个警钟长鸣于人们的心中
『捌』 行军粮票创始人是谁
行军粮票票发行于1951年秋。当时,新中国建立不久,为加强防务、剿匪、军管,进一专步巩属固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支援抗美援朝,我军军事调动仍较频繁。为保证行军部队的粮食供应,简化拨领手续,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特发行了此票,这也就是行军粮票的由来
『玖』 粮票的故事
粮票的故事
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粮食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粮食人”呢。因为,他们两代人都在粮食部门里工作。爷爷一直干到离休,
最后在单位居住直至去世。爸爸呢,现在还在国家粮食储备库里工作。我们可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粮食世家”了。
爷爷在世的时候几乎是一直同我们居住在一起的,他老人家平时没什么爱好,退居二线后,就喜欢平时同一些老人们下下象棋,还经常同我讲述他的一生故事,而这些古色古香的故事里,讲得最多的还数腾粮食工作和有关粮食的成长和粮食的计划供应之类故事了。
爷爷讲,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由于粮食产量很低,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全国的广大农民、工人们食用,为了调节和控制国家的粮食需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国家实行对粮食以及油料计划供应和分配。所以那时候,包括我爸爸在内部曾经历过的粮食的粮票和粮券
分配和供应发放。爷爷讲: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很难吃饱肚子。除军队之外,任何城乡居民实行每人每月,按年龄和工种发放粮票,凭粮票到粮站购买粮食。
爷爷讲,那时候,全国每人都实行国家统一标准的粮食供应计划。我们家虽说工作以及生活在粮站,却是不可能额外吃到计划外的粮食的,爷爷当时就掌管粮食计划供应大权,但他却丝毫不敢搞特权。就连当时有许多亲戚处在饥荒地区,哭求爷爷能为他们搞点计划粮食,用于度荒充饥,爷爷宁可从我们家当时所供应的计划粮食中,拿出点粮票,让他带回去,到所在的地区粮站购买。
爷爷讲,那时的粮票有两种。一种是全国通用粮票,一种是各省、市自行发布的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在全国范围内,无论什么省市区都能凭此票购买到粮食,还有一种省间范围内购粮的省市粮票,只用于省间范围的购买粮票。
当时,国家曾立法、立规,明文规定,所有粮食收购及供应权在国家掌管之中,任何个人和集体无权进行粮食买卖,否则,当投机倒把严厉惩处。粮票呢,不得以商品交易形式在市场和民间买卖,谁违规了,谁将受到严惩的。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样有利于国家对粮食的管理和调控。粮食作为国家的国计民生加以重视。
关于粮票的故事,既是爷爷常讲的“老掉牙”的故事,但它又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过去。它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在那种特殊岁月,所采用的特殊方式、方法,对稳定国家大局以及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措施。
粮票的故事,随着爷爷去世而结束,但它将时刻提醒现在的人们要珍惜粮食。保护粮田,因为民以食为天,这句警世名言像一个警钟长鸣于人们的心中
『拾』 使用粮票时的时代背景!!好的加分!!
新中国的粮票,产生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之初,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在流通领域中的经济地位从其生发的一些经济现象即可窥探一斑。
首先,粮票是作为战胜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武器来利用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粮食市场是极其复杂和混乱的。除了国营粮食商业外,还保留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批粮食私商。他们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粮食形势一旦紧张,他们便露出惟利是图、投机取巧的剥削本质。并勾结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套购粮食,囤积居奇,兴风作浪,哄抬粮价,扰乱市场。千方百计和国营粮食商业争夺粮源,还利用造谣欺骗等手段,挑拨农民和国家的关系,从流通领域内进一步恶化了粮食商品的供需矛盾,致使国营粮食商业收购计划月月完不成,而销售计划却月月突破,产生入不敷出的严重状态。甚至出现在粮食上市的季节里连续出现销售数量大于收购数量的反常现象,粮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便开始对粮食的分配和流通采取一系列措施,坚决取缔资本主义的粮食自由贸易,实行国营粮食商业的垄断经营。国家粮食部在颁布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和统一销售政策之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四证三票制”。四证即: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三票:即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地方料票。这样,作为一种战胜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武器,粮票便开始介入国家和国民的经济生活。
其次,是粮票大量出现后在经济生活中所生发的“票证经济”现象。
粮票自1955年正式发行后,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一直延续到1993年。四十多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级粮食部门、商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印制、发行了数以万计的粮票。这些粮票,发行范围极广,除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外,各省市自治区、省内各地市县乡镇、甚至一些学校、厂矿、工区也都有自己的专用粮票,而且品种极其繁多。除常见的通用粮票、流动粮票外,还有定额粮票、兑换粮票、工种粮票、划拨粮票、补助粮票、价购粮票、奖售粮票、行业粮票、蔬菜粮票、副食粮票、侨汇粮票、饲料粮票、比例粮票等。由于粮票的大量发行和流通,“凭票购粮”便成为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粮票无论同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同生活消费活动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基于此,一些经济学家便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称之为票证经济体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术语,“票证”经济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再次,是粮票生发的经济现象所产生的效应。
包括积极的经济效应和消极的经济效应两个方面。从积极的经济效应看,粮票的使用起到了阻挡和缓冲货币替换实物的作用,弱化了消费相对膨胀与物资匮乏、经济总量短缺的矛盾;阻挡和缓冲了社会需求对短线产品的集中压力,弱化了社会需求上拉同结构性经济短缺的矛盾;起到了保证重点生产和保护做、低收入者利益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从消极的不良效应来看,粮票的大量印制和流通,强化了我国原有的产品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确立,并由此生发出倒买倒卖、贪污伪造粮票、套曲粮食差价的经济犯罪现象。据统计,仅在1987年到1989年不到三年的时间,全国查处的贪污在上万斤粮票的案件,就多达130余起,查处非法印制面额为5市斤(最大面额的全国粮票)的假全国通用粮票的案件,则多达412起。以致使在当时的社会上,曾出现一批批职业性的粮票“倒爷“(经营者)。
从本质上看,粮票的大量发行和广泛流通使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短缺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合力作用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发行粮票虽属被迫和无奈,但国家却能够通过粮票了解和掌握一定时期社会重要战略的流动量,进而掌控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由此可见,计划经济时期,粮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确系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