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发明者
『壹』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
『贰』 简体字谁发明的,为什么要用简体字
问题一:简体字是长期累计的,不是单个人的发明,有的简体字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问题二:为了提升识字率。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
(2)简化字发明者扩展阅读:
一、支持
1、从历史地位来看:简体字并不是凭空捏造,大部分的简体字历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体字历史更为悠久,古往今来不管是创造、使用与改进汉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众。由此可见,简体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赋予的,而不是长着四只眼睛的神话人物仓颉。
2、从实用方便来看:简体字添加了大量的形声字与会意字,使人更方便书写与记忆,能在更小的字体下清晰的显示,人的眼睛也看起来更舒适,而密密麻麻的繁体字无论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辞海的缩印本。
二、反对
1、对简体字最大的诟病之处莫过于合并字,比如:人才与刚纔、茶几与几个,郁葱与忧郁,原本是两个字,简体字把它们合并为一个读音相同、笔画较少的那个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体书法的人士常常用错字以至于出洋相。
2、简体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来,楷书书写后美观程度受到极大影响。
3、字形复杂对印刷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我国已经基本克服了这一问题。辞海缩印本中“编纂”的纂,“饕餮”等字复杂程度不逊于大多数繁体字,但都实现了比较完美的印刷。
『叁』 简体字是从哪一年发明的
简 甲骨文化字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肆』 中国的简体字是谁发明的从什么开始的
不能说是某个人发明的。
现在推行的简体字很大一部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后中断。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和简体字。
1956年正式推行简体字。
『伍』 简体汉字是由谁发明的
是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发明的
『陆』 简体汉字是谁发明的
简体字是长期累计的,不是单个人的发明,有的简体字从春秋时期就有了。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6)简化字发明者扩展阅读:
简化字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一种延续。那个时代的文人饱受国家积贫积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时候往往矫枉过正。将儒学批的一无是处,将中医看做巫术,将传统武术看做装神弄鬼,将传统建筑推倒重建,将文物古迹肆意毁坏、甚至想汉语拉丁化。
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时髦的、是“先进”的、是“科学”的、是顺从民意的。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中国的不断富强,民族的自信与文化在不断恢复。第一批简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过,而第二批简化字却在施行后不被大家认可而草草收场,这就是民族自信与文化的复兴。
『柒』 简体字是哪个脑残发明的
简化简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http://ke..com/view/759643.htm
『捌』 简体字是何时何人发明的
简体字是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汉字简化而产生的字体。由此亦产生了繁体字的对称,意指该字在简化前的写法。同一汉字,简体字比繁体字笔画为少。简体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为规范汉字的一种。根据联合国决定,从2008年后,在联合国使用的中文一律用简体字。现在联合国使用的还是两种版本,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有。 美国《纽约时报》5月22日的评论版发表了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Glory is as ephemeral as smoke and clouds)”。 这篇从中国中部城市开封发出的评论,回顾1000年前全世界最繁荣的城市开封由盛及衰的历史,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美国切不可骄傲自大。有人撰文指出,此一评论的罕见之处在于它在英文报章中破天荒地采用了中文标题,而且还是简体字,提示大家可以使用在线工具 http://www.jiantizi.com/ 进行繁体字与简体字互相转换,这一别出心裁的举动,为全球“中文简体字热”再添话题。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 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 1.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4.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简体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6.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 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体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中共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 2.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 3.简体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体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4.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5.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体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6.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7.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8.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体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9.简体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体字。 10.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体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体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 11.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正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由于正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正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 12.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 13.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体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体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里的辨认难度。 14.科技可以改进,应发展合适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