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谁发明
1. 四声 是 谁最早提出来的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内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又称容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en)子(cix)圣(sjengh)哲(triet)”;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根据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现代吴语中的绍兴方言和闽南语的潮州方言区分阴阳二类声调,阴调对应清音,阳调对应浊音。
2. 谁发明了拼音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在建国以后由国家统一编订的,编订是借鉴了前人的一些经验,是目前为止比较科学的汉语拼音方案
编订原则包括:
1.以北京音为标准音,这也是为普通话服务的考虑
2.拼音字母采用音素制,即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一个字最多四个音素,如zhuang,音素制最为科学,因为它反映了音节的合成与分解
3.采用拉丁字母:保留全部拉丁字母(v在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拼音中要用到),字母字形一致,字母读音相近
前人也有过一些拼音方案,最早是直音法:
包括以下四类
(1) 譬况:就是用语言描述发音的口型和送气方式等细节
汉人高绣注《淮南子》,原文“旄”,注:“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 读若:用近似音来注解发音
《说文》:“芨,读若急”“皿,读若猛”
(3) 直音:
《康熙字典》仍保留此法,如“事音示”、“之音枝”
缺点:有时候同音字比被注字难,如用“畎”注“犬”;有时甚至没有同音字,如“糗”
(4) 解决办法:扭四声法,如“掰,音摆阴平”
《康熙字典》中有“亚,鸦去声”“几,寄上声”“乃,奈上声”
但也有例外,如“日”,相同声韵母的只有这么一个字
后来出现了反切:
(1) 反切法是一种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解决了前法之种种困难,是中国语音学史上一大发明,是东汉以后一千多年文人注音的主要方法
(2) 发展过程:
A. 佛教传入中国后,翻译经文,发现梵文是可以拼读的,这就启发了中国人,最早的反切出现于东汉孙炎的《尔雅音义》
B. 魏晋南北朝时就很普及了,此时多用“反”
C. 唐朝代宗时由于惧怕人民造反,改“反”为“切”,实际上“反”和“切”都是辗转拼读的意思
D. 隋朝出现了成熟的反切书《切韵》
E. 宋朝时出现皇家制定编纂的韵书《广韵》,其中就有反切,如“田,徒年切”“卢,落胡切”
(3) 反切规则:
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任何字都可拼
(4) 缺点:
A. 未经训练的人难拼,用起来不方便
B. 古代反切在当时是对的,但发音慢慢发生变化,可是反切未变,反切就不对了,效能慢慢失去了,如:“鸡,古奚切”,在古代“鸡”声母为g,中古音系变化很大
C. 用反切法为共同语注音也有困难
明清曾出现了一系列的拼音注音方案:
(1)明末西方传教士入华,想办法用字母给汉字注音
(2)清光绪年间维新派向西方学习,开发民智,普及教育
(3)王照,模仿日本假名创制字母,声母50个,韵母12个,影响很大,但是未推行开
民国年间又出现了注音字母方案和国语罗马字方案,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大学的英文是Peking University ,是peking不是beijing就是国语罗马字的遗留
关于注音字母:
(1)1912年民国教育部制定并于1913年公布推行开来
(2)特点:用独体字作符号,声母24个,韵母19个
(3)优点:
A. 简单,每个汉字只需要3个字母
B. 照顾到古音,如ㄨ(u)
C. 念法固定
(4)缺点:
A. 没有彻底因素化,有的是音素,有的是音素的组合,如:ㄞaiㄠaoㄟeiㄡou不科学
B. 过于民族化,很难推广到国外,不便于国际交流
3. 注音文字是谁发明的
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於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中国大陆地区1950年代以后,汉语拼音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会先学习注音符号作为汉字的替代写法;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由於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所以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在2000年前后,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使用,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目录 [隐藏]
1 写法
2 读法
2.1 单音
2.2 连音
3 语调
4 符号来源
5 外部链接
[编辑]写法
直式 注
ㄓ
ㄨˋ
音
ㄧ
ㄣ
符
ㄈ
ㄨˊ
号
ㄏ
ㄠˋ
横式
ㄓㄨˋㄧㄣ ㄈㄨˊ ㄏㄠˋ
注音符号
[编辑]读法
【】表示与其他声母或韵母连用时之发音
[编辑]单音
注音与各发音法比较 1 注音通用拼音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范例(注音与通用)
ㄅ b b p 八 (ㄅㄚ, ba)
ㄆ p p p' 杷 (ㄆㄚˊ, pa)
ㄇ m m m 马 (ㄇㄚˇ, ma)
ㄈ f f f 法 (ㄈㄚˋ, fa)
ㄉ d d t 地 (ㄉㄧˋ, di)
ㄊ t t t' 提 (ㄊㄧˊ, ti)
ㄋ n n n 你 (ㄋㄧˇ, ni)
ㄌ l l l 利 (ㄌㄧˋ, li)
ㄍ g g k 告 (ㄍㄠˋ, gao)
ㄎ k k k' 考 (ㄎㄠˇ, kao)
ㄏ h h h 好 (ㄏㄠˇ, hao)
ㄐ jij ch 叫 (ㄐㄧㄠˋ, jiao)
ㄑ ciq ch' 巧 (ㄑㄧㄠˇ, ciao)
ㄒ six hs 小 (ㄒㄧㄠˇ, siao)
ㄓ jhih 【jh】 【zh】 chih 【ch】 主 (ㄓㄨˇ, jhu)
ㄔ chih 【ch】 chi 【ch】 ch'ih 【ch'】 出 (ㄔㄨ, chu)
ㄕ shih 【sh】 shi 【sh】 shih 【sh】 束 (ㄕㄨˋ, shu)
ㄖ rih 【r】 ri 【r】 jih 【j】 入 (ㄖㄨˋ, ru)
ㄗ zih 【z】 zi 【z】 tz 【tz/ts】 在 (ㄗㄞˋ, zai)
ㄘ cih 【c】 ci 【c】 tz'
4. 中国的注音符号是谁发明的
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於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中国大陆地区1950年代以后,汉语拼音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会先学习注音符号作为汉字的替代写法;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由於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所以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在2000年前后,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使用,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目录 [隐藏]
1 写法
2 读法
2.1 单音
2.2 连音
3 语调
4 符号来源
5 外部链接
[编辑]写法
直式 注
ㄓ
ㄨˋ
音
ㄧ
ㄣ
符
ㄈ
ㄨˊ
号
ㄏ
ㄠˋ
横式
ㄓㄨˋㄧㄣ ㄈㄨˊ ㄏㄠˋ
注音符号
[编辑]读法
【】表示与其他声母或韵母连用时之发音
[编辑]单音
注音与各发音法比较 1 注音通用拼音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范例(注音与通用)
ㄅ b b p 八 (ㄅㄚ, ba)
ㄆ p p p' 杷 (ㄆㄚˊ, pa)
ㄇ m m m 马 (ㄇㄚˇ, ma)
ㄈ f f f 法 (ㄈㄚˋ, fa)
ㄉ d d t 地 (ㄉㄧˋ, di)
ㄊ t t t' 提 (ㄊㄧˊ, ti)
ㄋ n n n 你 (ㄋㄧˇ, ni)
ㄌ l l l 利 (ㄌㄧˋ, li)
ㄍ g g k 告 (ㄍㄠˋ, gao)
ㄎ k k k' 考 (ㄎㄠˇ, kao)
ㄏ h h h 好 (ㄏㄠˇ, hao)
ㄐ jij ch 叫 (ㄐㄧㄠˋ, jiao)
ㄑ ciq ch' 巧 (ㄑㄧㄠˇ, ciao)
ㄒ six hs 小 (ㄒㄧㄠˇ, siao)
ㄓ jhih 【jh】 【zh】 chih 【ch】 主 (ㄓㄨˇ, jhu)
ㄔ chih 【ch】 chi 【ch】 ch'ih 【ch'】 出 (ㄔㄨ, chu)
ㄕ shih 【sh】 shi 【sh】 shih 【sh】 束 (ㄕㄨˋ, shu)
ㄖ rih 【r】 ri 【r】 jih 【j】 入 (ㄖㄨˋ, ru)
ㄗ zih 【z】 zi 【z】 tz 【tz/ts】 在 (ㄗㄞˋ, zai)
ㄘ cih 【c】 ci 【c】 tz'ŭ 【tz'/ts'】 才 (ㄘㄞˊ, cai)
ㄙ sih 【s】 si 【s】 ssŭ 【s】 塞 (ㄙㄞ, sai)
ㄧ yi 【i】 yi 【i】 yi 【i】 逆 (ㄋㄧˋ, ni)
ㄨ wu 【u】 wu 【u】 wu 【u】 努 (ㄋㄨˇ, nu)
ㄩ yu 【u】 yu 【ü】 yu 【u】 女 (ㄋㄩˇ, nyu)
ㄚ a a a 大 (ㄉㄚˋ, da)
ㄛ o o o 多 (ㄉㄨㄛ, o)
ㄜ e e e 得 (ㄉㄜˊ, de)
ㄝ e ê eh 爹 (ㄉㄧㄝ, die)
ㄞ ai ai ai 晒 (ㄕㄞˋ, shai)
ㄟ ei ei ei 谁 (ㄕㄟˊ, shei)
ㄠ ao ao ao 少 (ㄕㄠˇ, shao)
ㄡ ou ou ou 收 (ㄕㄡ, shou)
ㄢ an an an 山 (ㄕㄢ, shan)
ㄣ en en en 申 (ㄕㄣ, shen)
ㄤ ang angang 上 (ㄕㄤˋ, shang)
ㄥ eng engeng 生 (ㄕㄥ, sheng)
ㄦ er er erh 而 (ㄦˊ, er)
[编辑]连音
注音与各发音法比较 2 注音通用拼音汉语拼音威妥拼音范例(注音与通用)
ㄧㄚ ya 【ia】 ya 【ia】ya 【ia】 加 (ㄐㄧㄚ, jia)
ㄧㄛ yo yo 【io】 唷 (ㄧㄛ, yo)
ㄧㄝ ye 【ie】 ye 【ie】 yeh 【ieh】 接 (ㄐㄧㄝ, jie)
ㄧㄞ yai yai 【iai】 yai 【iai】 崖 (ㄧㄞˊ, yai)
ㄧㄠ yao 【iao】 yao 【iao】 yao 【iao】 消 (ㄒㄧㄠ, siao)
ㄧㄡ you 【iou】 you 【iu】 yu 【iu】 休 (ㄒㄧㄡ, siou)
ㄧㄢ yan 【ian】 yan 【ian】 yen 【ien】 先 (ㄒㄧㄢ, sian)
ㄧㄣ yin 【in】 yin 【in】 yin 【in】 今 (ㄐㄧㄣ, jin)
ㄧㄤ yang 【iang】 yang 【iang】yang 【iang】 江 (ㄐㄧㄤ, jiang)
ㄧㄥ ying 【ing】 ying 【ing】 ying 【ing】 京 (ㄐㄧㄥ, jing)
ㄨㄚ wa 【ua】 wa 【ua】 wa 【ua】 抓 (ㄓㄨㄚ, jhua)
ㄨㄛ wo 【uo】 wo 【uo】 wo 【uo】 捉 (ㄓㄨㄛ, jhuo)
ㄨㄞ wai 【uai】 wai 【uai】 wai 【uai】 怪 (ㄍㄨㄞˋ, guai)
ㄨㄟ wei 【uei】 wei 【ui】 wei 【ui】 圭 (ㄍㄨㄟ, guei)
ㄨㄢ wan 【uan】 wan 【uan】wan 【uan】 官 (ㄍㄨㄢ, guan)
ㄨㄣ wun 【un】 wen 【un】 wen 【un】 滚 (ㄍㄨㄣˇ, gun)
ㄨㄤ wang 【uang】 wang 【uang】 wang【uang】 壮 (ㄓㄨㄤˋ, jhuang)
ㄨㄥ wong 【ong】 weng 【ong】 weng 【ong】 中 (ㄓㄨㄥ, jhong)
ㄩㄝ yue yue 【ue】yueh 【ueh】 却 (ㄑㄩㄝˋ, cyue)
ㄩㄢ yuan yuan 【uan】 yuan 【uan】 犬 (ㄑㄩㄢˇ, cyuan)
ㄩㄣ yun yun 【un】 yun 【un】 群 (ㄑㄩㄣˊ, cyun)
ㄩㄥ yong yong 【iong】 yung 【iung】 穹 (ㄑㄩㄥˊ, cyong)
[编辑]语调
注音声调有五种:
第一声,(阴平,不标调);
第二声,(阳平,标为「ˊ」);
第三声,(上声,标为「ˇ」);
第四声,(去声,标为「ˋ」);
第五声,(轻声,标为「·」)。
[编辑]符号来源
注音符号的来源并没有正式的文告,但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采用表声字的原始古字来代表,其因笔划最少。
注音符号来源(参考表) 符号来源取声切韵
ㄅ「包」之古字,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读「ㄅㄠ」 取其「ㄅ」声
ㄆ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读「ㄆㄨ」(扑) 取其「ㄆ」声
ㄇ"幂"的本字。遮蔽覆盖之意,古音「ㄇㄧˋ」 取其「ㄇ」声
ㄈ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种盛物的器具,读「ㄈㄤ」(方) 取其「ㄈ」声
ㄉ古之「刀」字,读「ㄉㄠ」 取其「ㄉ」声
ㄊ古之「突」或「凸」,读「ㄊㄨ」 取其「ㄊ」声
ㄋ古之「乃」字,读「ㄋㄞˇ」 取其「ㄋ」声
ㄌ古之「力」字,读「ㄌㄧˋ」 取其「ㄌ」声
ㄍ说文解字:「巜,水流浍浍也。」川之小者,田间的水道,读「ㄍㄨㄥ」(工) 取其「ㄍ」声
ㄎ说文解字:「丂,气欲舒出,勹上碍於一也。」气受阻碍而无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读「ㄎㄠˇ」(考) 取其「ㄎ」声
ㄏ古之「ㄏ」字,山侧避风雨之居处,读「ㄏㄢˇ」(罕) 取其「ㄏ」声
ㄐ古之「纠」字,说文解字:「丩,相纠缭也。」,读「ㄐㄧㄡ」 取其「ㄐ」声
ㄑㄑ:水小流。同"畎"、田间沟渠。读「ㄑㄩㄢˇ」(犬) 取其「ㄑ」声
ㄒ古之「下」字,读「ㄒㄧㄚˋ」 取其「ㄒ」声
ㄓ古之「之」字,读「ㄓ」 取其「ㄓ」声
ㄔ明.张自烈.正字通:「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 彳:左脚的步伐。读「ㄔ」 (吃) 取其「ㄔ」声
ㄕ古之「尸」字,读「ㄕ」 取其「ㄕ」声
ㄖ古之「日」字(象形),读「ㄖ」 取其「ㄖ」声
ㄗ古之「节」字,误读或借作「ㄗ」音。读如(早)之声 取其「ㄗ」声
ㄘ古之「七」字,误读或借作「ㄘ」音。读如(草)之声 取其「ㄘ」声
ㄙ古之「私」字,读「ㄙ」 取其「ㄙ」声
ㄚ古之「ㄚ」字,广韵:「丫,象物开之形。」物之歧头曰「ㄚ」,读「ㄧㄚ」 (押) 取其「ㄚ」韵
ㄛ古之「呵」字,说文解字:「ㄛ,反丂也。」。读如(或)之韵 取其「ㄛ」韵
ㄜ「ㄛ」之转化,由"ㄛ"添笔而成。读如(峨)之韵
ㄝ古之「也」字,读「ㄧㄝˇ」 取其「ㄝ」韵
ㄞ古之「亥」字,读「ㄏㄞˋ」 取其「ㄞ」韵
ㄟ「流」也,读「ㄨㄟ」(威) 取其「ㄟ」韵
ㄠ说文解字:「么,小也。」"麼"的本字。小也,细也。读「ㄧㄠ」 取其「ㄠ」韵
ㄡ握於手之象形字,读「ㄧㄡˋ」(又) 取其「ㄡ」韵
ㄢ说文解字:「ㄢ。艸木之华未发然」。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读「ㄏㄢˊ」 取其「ㄢ」韵
ㄣ古之「隐」字,又作"乚":匿也。读「ㄧㄣˇ」 取其「ㄣ」韵
ㄤ玉篇.尢部:
5. 汉语的四声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古汉语有几声
梁朝有个叫沈约的大文豪发现的,你查阅了解一下。事实上在他之前人们已经在研究了。有本《四声谱》的书,就说这个的。那时汉字的官方语音有平上去入四声。
6. 王力说“相传沈约发明四声”请问史书上哪有确切记载“沈约发明四声”
<<沈约传>>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妙其旨,自谓入神之作。
7. 为什么都把撒贝宁是撒读成四声不应该是三声吗
撒贝宁的撒是读三声Sǎ,读第四声是错误的读法。
撒,是常用汉字之一,多音字,读音为sā sǎ,常作动词,在口语、方言中使用较频繁,与“洒”字有部分含义相同。左中右结构,部首为扌。姓氏(Sǎ),如著名主持人撒贝宁。
(7)四声谁发明扩展阅读:
汉字释义
1、sā 〈动〉
(1) 抛开;放开
说着先就撒马前去。——《红楼梦》
(2) 又如:撒开(张开,放开;撇开,散开);撒口(放松口气);撒开鸭子(放开腿脚);撒步(放开脚步);撒鸭子(放开脚步快走);撒花开顶(头破血流);撒嘴(松开口);撒脱(洒脱);撒撇(撒开;回避)。
(3) 松动;脱落。如:大秋刚一过,我们就把牛、羊、都撒了,让它们自己去找寻食物。
(4) 放;排泄。
只在佛殿后撒尿撒屎。——《水浒全传》
(5) 又如:撒溲(小便);小孩把尿撒得到处都是。
(6) 耍;故意施展、表现。如:撒风(做出疯癫放纵的样。子);撒科(打诨;打趣);撒拗(撒赖);撒沁(信口胡说,寻开心);撒顽(撒野,耍闹;撒赖);撒吞(装聋作哑,装傻);撒诈捣虚(虚诈欺人);撒极(撒泼)。
(7) 甩开,舍弃。如:撒拉溜侈(糟踏浪费);撒星(四散;星散);撒决(决裂);撒放(丢放);撒漫(抛弃;断送)。
(8) 摆放。如:撒大躺线儿(放长线;作长远规划)。
(9) 塞;系。
那孙大圣早已知二魔化在葫芦里面,却将他紧紧拴扣停当,撒在腰间。——《西游记》
(10) 弯着。
和尚见他的兵器被人吃住了,咬住牙,撒着腰,往后一拽。——《儿女英雄传》
(11) 结成[对]。
你也见过一个千金小姐和强盗撒对儿的么?——《儿女英雄传》
(12) 离。如:撒开(脱身);撒决(决裂)。
(13) 另见 sǎ。
2、sǎ 〈动〉
(1) (形声。从手,散声。字本从米,杀声。本义:散布)。
(2) 同本义
撒,散之也。——《集韵》
星如撒沙出。——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3) 又如:撒帐(旧婚俗。夫妻对拜后即坐于床上,由专人撒金钱、瓜子和红枣,表示多子多孙);撒漫(大手大脚,大方);撒泼(抛撒;撒落);撒枯(散布干肥);撒星(散布的火星)。
(4) 散落,洒下。如:撒花(织物上的碎花图案;讨索或抢劫得来的钱财);撒和(撒货。给牲口喂草料;以饮食款待人;评定;游荡)。
(5) 只把脚尖伸进鞋内,拖着走。如:撒拉(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撒鞋(拖鞋)。
(6) 插;塞进
那呆子把钉钯撒在腰里。——《西游记》
8. 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没有拼音之前中国人是怎么认字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在发明拼音之前汉字注音采用的是切注发。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半音和后一个汉字的后半音合起来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爱”。康熙字典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9. 汉语的 四声是 谁最早提出的
一、“四声”是谁最早提出来的?
“四声”是在转读佛经的影响下,起于南朝的宋齐之间,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是谁最早提出来的,历来纷争颇多,一般有三个观点:一、王融首创,钟嵘《诗品序》:“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又《梁书瘐肩吾传》:“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把王融至于首位,似乎也是主此说,二,沈约首提,王通《中说天地篇》称李伯药说诗“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阮逸注云:“四声韵起自沈约。”三,周颙、沈约同时创立,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说,“一为文惠之东宫掾属,一为竟陵王之西邸宾僚,皆在佛学文化环境陶冶之中,四声说之创始于此二人者,诚非偶然也。”第一个观点,没有其他旁证,很难进一步讨论。沈约创立的,持这个观点的人很多,不再叙说。提几个其他的证据,《文镜秘府论天卷》引隋刘善经《四声指归》云:“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着其谱论,云:起自周颙。”这里的谱论大概指得就是沈约的《四声谱》,在刘的时代尚有,“起自周颙”显然是沈约的话,这是值得重视的重要证据,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周颙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韵,遂撰《四声谱》。”唐僧皎然《诗式·明四声》也说,前人“不闻四声。近自周颙刘绘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清高,此未损文格。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这几个人离宋齐时代不是很远,而且他们精通音律,他们提出的这些观点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