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汉坦病毒
❶ 汉坦病毒非常罕见,为何说大部分汉坦病毒是由啮齿类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最开始发现汉坦病毒是因为和老鼠有关,随后就发现了汉坦病毒其实是由啮齿类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啮齿类动物上下颌只有一对门齿,并且多为鼠类。说到老鼠我们都对它们咬牙切齿的,并且老鼠在我们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所以说对于汉坦病毒我们一定要多加预防做好防鼠工作。
我们都知道老鼠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老鼠的生活习惯很不好,它们经常偷吃东西并且老鼠也不讲究卫生,长时间在下水道以及田地里乱窜。老鼠的世界里也没有什么生病医治的观念,所以说它们身体里是有很多病毒的,如今只是显现出了汉坦病毒,主要是感染的啮齿类动物通过空气中携带着它们粪便中的病毒以及它们咬伤人类所致。对于汉坦病毒我们目前还不用过于担心,做好预防工作就好了。
❷ 汉坦病毒的概述
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 3个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汉坦病毒包括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多不拉伐病毒(Dobrava virus,DOBV),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无名病毒(Sin Nombre virus,SNV)、纽约病毒(New York virus,NYV)、污黑小河沟病毒(Black Creek Canal virus,BCCNV)、牛轭湖病毒(Bayou virus,BAYV)、安第斯病毒(Andes virus,ANV)以及与人类疾病关系尚不清楚的一组病毒,如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PHV)、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THAIV)、图拉病毒(Tula virus,TULV)、索托帕拉雅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TPMV)、哈巴罗夫斯基病毒(Khabarovsk virus,KBRV)、El Moro Canyon病毒(ELMCV)、Rio Segundo病毒(RIOSV)、岛景病毒(Isla vista virus,ISLAV)、Muleshoe病毒(MULEV)、Bloodland lake病毒(BLLLV)、Rio Mamore病毒(RMV)、Topografov病毒(TOPV)等。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型病毒的发现,汉坦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得以飞速发展。1998年3月5~7日,第四届国际HFRS和汉坦病毒会议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召开,与会的世界各国学者和专家交流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❸ 汉坦病毒引发的咳嗽有没有传染性
汉坦病毒引发的咳嗽是有一定的传染性,但是它的传播途径与普通感冒咳嗽的传播途径是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感冒引起的咳嗽分为细菌性咳嗽和病毒性咳嗽。这种咳嗽是通过人体的唾液传播的,所以人们感冒引起咳嗽之后,一定要及时佩戴口罩。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阻碍感冒咳嗽的传播。而汉坦病毒是通过老鼠这一动物来传播的,这种病毒存在于老鼠的尿液、粪便和血液之中。如果人体不小心接触到患有汉坦病毒的老鼠,就极有可能感染汉坦病毒。
关于汉坦这一病毒,我国早就研究出了可以抑制这种病毒的疫苗。现在儿童在注射疫苗的时候,防疫站都会给他们注射汉坦病毒防疫疫苗,所以汉坦病毒并不会在儿童这个人群中出现。其实只要我们不乱吃野味就不会感染这些致命的病毒,例如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由于我们食用野生动物而引起的。
❹ 接触牛羊类后感冒了,会不会是传染上什么疾病
呵呵,你这个太敏感了,因为你有鼻炎,所以可能会打喷嚏,但是你既然知道你自己有这个情况,你平时就要多注意卫生啊!1一般情况下没有发烧,就没有什么问题,你下一次就要多注意了。不要找不必要的麻烦。
❺ 如何从兽医学临床角度防治新发细菌性传染病
1新发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态势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相对于过去所认知的旧传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0年来,人们新认识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一般将1970年以来发现或认识的人类传染病纳入其中。按照其历史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三类:①已存在的被认定为非传染病而又被重新定义为传染病,如消化性溃疡、T细胞白血病等。②已存在的近代才被认知的传染病,如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C、HE)、军团菌病、莱姆病等。③以往不存在,新发生的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我国又称之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AIDS)等。目前全球表现为新传染病和传统传染病交替并存的格局,近30年来新发40多种传染病,中国新发20多种。中国目前传染病的流行形势严峻,表现为一些基本控制的传染病重燃、新传染病不断流入及已存在流行的新传染病未被认知等。目前流行于中国的新发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感染、0139霍乱、军团菌病、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肝炎、肺炎衣原体感染、小隐孢子虫感染腹泻、汉赛巴通体感染的猫抓病、禽流感、SAPS、甲型H1N1流感等。国外有报道,在中国还没有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人类克雅病、埃博拉出血热、立克病毒脑炎、拉沙热、裂谷热、埃立克体感染等。目前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巨大变化如全球一体化、生态环境改变、人口增长、城市化及人口流动、不良的行为方式等促进了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和扩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新发传染病及病原体的认识和识别能力提高,使新发传染病在全球的不断爆发流行成为可能。
2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2,1人兽共惠性
Jones等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发现,60.3%为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中71.8%由野生动物传播引起,如AIDS、埃博拉病毒等。林健东等认为新发传染病中约3/4为人兽共患病,近年来出现的SAP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要新发传染病也均为人兽共患传染病。
2,2细菌及病毒为主导病原体
Jones等分析发现,54.3%的新发传染病为细菌及发疹伤寒等的病原体引起;谢学勤、林健东等认为新发传染病多为病毒引起,李劲松对近30年新发的14种病毒性传染病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细菌及病毒基因突变的可能加大及速度加快使得新发病原体不断增加,新发传染病的流行成为可能。
2,3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
AIDS自1981年发现首例病例以来,至2006年5月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感染人数达6 500万人,累计死亡2 500万人,其中以非洲最为严重。SAPS、人禽流感及甲型HI N1流感均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全球大流行。
2,4不确定性
由于对新发传染病的传播规律认识不足,而且缺乏基线资料评估,因此在对其流行趋势进行判断以及采取控制措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在我国报告的传染病疫情中,约60%因没有病原学证据,而被定义为不明原因疾病。
3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
3,1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ey syndrome,AIDS),它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lnR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晚期临床阶段。HIV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HW-1型和HIV-2型是迄今发现的具相似流行病学特征的2个不同血清型,其地区分布也不同。
1981年,艾滋病首次作为一个临床实体被发现,但回顾性调查发现,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在非洲、欧洲、海地、美国几个地区曾出现过单个病例。据估计2003年全世界HIV感染者或AIDS(HW/AIDS)病例近4 000万(3 400万-4 600万),病例最多的是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区,估计有2 500万-2 820万;南亚和东南亚地区460万-820万;拉丁美洲130万-190万;北美80万-100万。2003年全球AIDS病例死亡人数近310万(250万-350万);流行继续扩大,据估计新感染者近500万(420万-580万),儿童HIV/AIDS为250万(210万-290万)。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无防护的性行为(异性或
同性),刮伤皮肤或黏膜接触血液、脑脊液(CSF)或精液等体液,使用被HIV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包括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使用被感染的血或成分血,移植HIV感染的组织或器官。通过性行为感染HIV的危险性低于其他大多数性传播疾病,但如果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尤其是生殖器溃疡,会增加HIV感染机会。
艾滋病的潜伏期长短不等。虽然从感染到检测到抗体通常要1~3个月,但经观察从感染到诊断为AIDS的时间范围最短不到1年,最长15年或更长。婴儿感染潜伏期的中位数比成年人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使用抗HIV治疗,减少了AIDS发病。
HIV感染后数周至数月内,多数人出现急性、自限性单核细胞增多样疾病表现,持续1~2周,在未出现其他临床表现前的数月甚至数年内,感染可无症状或体征。HIV相关机会性感染严重程度或肿瘤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程度直接相关。
3,2埃博拉出血热。
全称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也叫埃博拉-马尔堡病毒病、非洲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常突然发热、乏力、肌痛和头痛,继之出现咽炎、呕吐、腹泻和斑丘疹。在重症和致死性病例,发生出血常伴肝损害、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休克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
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毒是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埃博拉病毒,因该病毒首次分离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得名。它和马尔堡病毒是丝状病毒科的2个不同的血清型,均被定为生物安全4级病原因子,也被WHO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
1976年,苏丹西部赤道省份及距离扎伊尔(现在是刚果民主共和国)800km的地方,最早发现了埃博拉出血热,郊区医院和村庄共发现600余例病人,几乎同时发生爆发,病死率分别是55%和约90%。1979年,苏丹同一地区发生了第2次爆发。1994年,科特迪瓦从一个很有可能因解剖感染的猩猩而被感染的病例身上,发现埃博拉病毒的一个新亚型。1995年,在基奎特(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扎伊尔)发生一起较大的埃博拉爆发,有315例病例,244例死亡。从1994年底到1996年3月,加蓬发生3起爆发,导致150例和98例死亡。南非发生过1名护士因续发感染死亡的病例。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乌干达北部发生一起流行(425例病例,224例死亡)。2001年10月至2003年4月,加蓬和刚果共和国报道了几起爆发,共有278人发病和235人死亡,在这个区域,同时报告了大量动物死亡,特别是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在撒哈拉南部其他地区的居民中也检测到抗体,但与埃博拉病毒的关系还不清楚。2003年底,刚果发生病死率较高的爆发,被认为与接触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有关,爆发很快被控制。2004年,俄联邦和美国报告2例实验室感染(1人死亡)。1989、1990和1996年从进口到美国和1992年从进口到意大利的短尾猴(猕猴属)中分离出一种新埃博拉病毒Reston型,这些猴子都是经菲律宾同一机构出口的,猴子大多死亡了。在Reston,1989年每天暴露于这些猴子的4名工作人员都出现特异性抗体。尽管开展过广泛研究,贮存宿主仍然未知。在非洲,人类指征病例埃博拉感染与接触雨林中死亡或被杀的大猩猩、黑猩猩、猴子、森林小羚羊和豪猪有关。到目前为止,已经在野外猩猩尸体中(科特迪瓦和刚果共和国)、大猩猩(加蓬和刚果共和国)及死于雨林中的小羚羊(刚果共和国)体内检测到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的方式传播。在发病晚期,即与出现呕吐、腹泻或出血的病人接触和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处理尸体的危险性最高。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为2-21 d。
3,3 SAILS
全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6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胃肠道症状(但在感染者中的比例尚不清楚)。
SARS首次被发现于2003年2月。病原体是冠状病毒,2002年11月在人群中出现。到2003年7月,爆发主要出现在6个国家和地区:加拿大、中国(首例发现于广东且扩散到其他地区的主要城市,包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和越南,随航空线路,还传播到世界另外20多个地区。主要是在医院、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接触者中传播。但2003年9月沏,在新加坡发生了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的独立事件。而类似的独立事件,3个月后又在台北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中发生,但没有续发病例。2004年4月,第三次实验室人员感染发生在北京,病例之一将病毒传播给其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导致了一次小规模3代爆发,中国卫生部门有效地控制了此次爆发。
SARS的临床表现为身体不适、肌痛和发热,很快出现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和呼吸急促,可出现腹泻。症状可在几天内恶化,发病后10 d病毒血症达到最高峰。
SARS可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人一人传播,照看病人、共同生活,或直接接触疑似或可能SARS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均可被感染。SARS的潜伏期为3―10 d。
3,4人禽流感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在1981年,美国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类引起结膜炎的报道。1997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又先后获得了H9N2、H7N2、H7N3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荷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及我国相继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自2003年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第一例由H5N1型禽流感病毒引发的人禽流感病例以来,截至2009年8月11日,全球已累计有15个国家发生人禽流感病例共计438例,其中死亡262例。尽管目前人禽流感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但是,考虑到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的高病死率(全球平均为60%)以及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等,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为80-120 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T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人禽流感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 d,通常为2―4 d。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3,5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原称人感染猪流感。2009年4月30日,WH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宣布,一致同意使用A(H1N1)型流感指代当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中国卫生部2009年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截至2009年8月6日,根据WHO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全球已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超过17万例。
流感病毒有三种类型:甲型(A型)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以及鸟类;乙型(B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疾病的产生通常较甲型病毒温和;丙型(c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并不会引起严重的疾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北美和欧亚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RNA)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H1N1指代病毒表面的糖蛋白。与普通流感和禽流感一样,H代表红细胞凝集索,共有1~15个类型,N代表神经氨酸苷酶,共有1~9种类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和N均是1型,因此称为H1N1。
造成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就是一种H1N1病毒。1918年以后,H1N1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可分别称之为人H1N1和猪H1N1。而此次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猪H1N1病毒的关系最为密切。
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力强,可由人传染给猪,猪传染给人,也可在人群间传播。人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发病率高,但病死率很低(1%-4%)。新型猪流感病毒可能在人体潜伏7 d后才表现出病症,其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C,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死亡病例多为20-45岁的青壮年。
4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策略
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各国及全球的人群健康及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其流行特点决定了对其应采用不同于其他疾病的防控策略,新时期制定有效联动的防控策略对于控制和阻断其流行,保障人群健康及世界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明年举办的中国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使上海即将面临传染病防控工作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面对来自国内外的7 000万人次的旅游者,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控措施来抵御新发传染病的可能侵袭,是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严峻考验。
4,1保持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平衡
林健东、于辉等提出保持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是控制和减少人兽共患传染病的根本方法,各国应制定维持生态平衡的政策和法规,保护自然环境及动物,从而在源头上阻止新发传染病的发生。
4,2建立和完善全球联动的防控信息平台
新发传染病的全球化特点要求世界各国要共同应对,各国应及时沟通新发传染病疫情,共享防控经验,防范疫情的大面积扩散。加强传染病的疫情交流,对局域传染病可能的扩散传播风险进行评估,对其他区域出现的本区域传染病应加强协作控制,建立全球传染病的防控信息平台和专家库,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形成有效的联动网络。
4,3完善新发传染病的疾病监测网络
郭彪对中国现有的传染病监测网络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于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十分有限;实验室监测体系比较薄弱,尚未纳入网络直报;数据的分析和共享严重不足。指出应该强化现有的以法定报告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专病监测为辅的传染病监测体系,探索并建立针对新发传染病早期预警的监测方法和网络体系;尽快建立新发传染病监测网络体系,并进一步提高疫情管理分析人员的疾病识别、检验、分析能力等。谭京广等认为应将国际出现的、国内尚未出现的新发传染病纳入出入境检疫监测系统,从而有效避免国外传染病的传入。完善现有的新发传染病的监测网络内涵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发现新发传染病疫情进而进行有效控制。
4,4加强基础研究及技术物质人员储备 aware天 猫唾液检测不用抽血
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基础研究,可以为再次发生提供技术分析保证,节约新病原体识别、确定时间和提高疫情控制和处理效率;建立技术物质人员储备机制,并注重战略级别人员技术的发展,强化现有的常规力量,可以为应对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奠定基础,为控制新发传染病提供有力的保证。
❻ 影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因素包括哪些
对于传抄染病来说,不管袭是传统传染病,还是新发传染病,影响其流行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和两方面因素。三个基本环节是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两方面因素是指社会因素(政策法规、人群密度、人口迁徙、风俗习惯等)和自然因素(气候变化、突发灾害等)。
❼ 汉坦病毒是否跟新型冠状病毒有关会流行起来吗
从云南前往山东的复工包车上,1人在确诊出血热后一天内死亡,同车人新冠核酸首检均为阴性,这是否跟冠状病毒有关,汉坦病毒又到底是什么? 随着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越来越稳定,春节期间返乡过年的工人们也开始陆续回城务工。
的确,尽管国内疫情趋势较为稳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输入病例产生,便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在这个关键时期,突然有出现了返城务工人员感染病毒致死的事件,势必也会引起比平时更大的关注。但是,我们并不需要为此恐慌,其实,这两种病毒之间本就不存在什么关联,也不是每一种病毒都可以像新型冠状病毒一样,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❽ 人兽共患病的种类
人兽共患细菌性传染病
结核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鼠疫、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莱姆病、军团菌病、幽门螺杆菌病、空肠弯曲菌病。
人兽共患病毒性传染病
疯牛病、艾滋病、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尼帕病毒感染、亨德拉病毒病、轮状病毒病、汉坦病毒感染、狂犬病。
人兽共患寄
生虫病:
旋毛虫病、隐孢子虫病、贾第虫病、埃立克体病、恙虫病。
其他共患传染病 宠物引起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
(一)宠物犬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犬咬伤犬咬伤多发生在夏季和平时的周末。手部咬伤约占犬咬伤的一半,咬伤头颈部占15%,下肢及脚咬伤占20%,上肢咬伤占15%。从咬伤的程度看,60%为单纯的局部犬牙咬伤,10%为撕裂伤,另30%为前两种并存的复合伤。从犬咬伤者感染伤口分离出的常见需氧菌有巴斯德菌属(50%),链球菌属(46%),葡萄球菌属(46%,半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奈瑟菌属(16%)。常见厌氧菌有梭菌属(32%),类杆菌属(30%),卟啉单胞菌属(28%),普氏菌属(28%)和胨链球菌(16%)。
2.狂犬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世界上每年报告死于狂犬病者约55 000 人,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对流浪犬实行严格管理,宠物犬也普遍接种过狂犬病疫苗,因此与犬相关的狂犬病 病例相对起其他人犬共患疾病比较少见,报告的狂犬病主要是经浣熊、狐狸及蝙蝠等野生动物传播。但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狂犬病发病率曾明显下降。但近些年因养宠物犬的家庭逐渐增多,而各种预防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因此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每年死于狂犬病约2000 人,死亡人数在法定传染病中居第二位。家犬密度大的地方狂犬病多发,如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区。本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冬季发病略少。患者以接触家犬或野兽机会多的农村青壮年和儿童居多。
3.经犬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1)贾第鞭毛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一种鞭毛状的寄生性原虫,是世界范围内腹泻的重要病因,能引起犬和人类等哺乳动物的腹泻。此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人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为乏力、腹胀,腹泻腐败气味的大便。粪便检查可以确诊,甲硝唑治疗有效,但仍可复发。
(2)棘球蚴病(包虫病)细粒棘球绦虫可寄生于犬的小肠,其虫卵通过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虫卵可存活1 年。人类经食入虫卵而感染,成为其中间宿主,主要累及肝脏(60%)和肺(25%)。一旦棘球囊破裂,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重者可死亡。治疗以手术切除棘球囊为主,辅以阿苯达唑等药物。多房棘球蚴病(泡型包虫病)主要累及肝脏,因其可向肝脏周边部位浸润,甚至转移至肺和脑部,又称为“恶性包虫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
4.经犬传播的蜱虱媒介传染病犬埃立克体病是由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埃立克体经蜱为媒介所致的疾病。犬可以成为多种埃立克体的宿主,包括犬埃立克体及一组埃利希体(分别与人单核细胞性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性埃立克体病及狗全血细胞减少症有关)。我国已经发现的犬埃立克体有犬埃立克体和扁平埃立克体两种。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体重严重减轻、流鼻血和腹泻带血等。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同时下降是我国犬埃立克体病的特点,严重的病犬常因广泛性出血或继发感染而死亡。犬与人之间立克体病的传播具有潜在可能。人的感染主要经蜱的叮咬,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寒战及乏力,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肝脏酶学异常。四环素和多西环素治疗有效。
(二)宠物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猫咬伤
猫咬伤能将一系列疾病传播给人。被猫咬伤的通常是猫的主人,妇女占72%,往往在其抚弄猫时被咬伤。猫咬伤大多较轻,就诊时非化脓性蜂窝织炎最为常见,但伤口也可能发展为化脓性蜂窝织炎,甚至形成脓肿。猫的牙齿小而尖,伤口容易累及手部的骨、肌腱和关节,导致骨髓炎、肌腱炎和化脓性关节炎。
猫咬伤创口分离出的细菌主要是猫口腔正常菌群。巴氏杆菌属见于75%的病例,其中多杀巴氏杆菌和败血巴氏杆菌分别占54%和28%。这两种细菌易引起较严重感染,有可能发展至菌血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他常见的需氧菌有链球菌(46%)、葡萄球菌(35%,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仅4%)、奈瑟菌、摩拉克(35%)及棒状杆菌属 (28%)。厌氧菌见于63%的病例,一旦存在,往往形成严重感染或脓肿。
2.猫抓病
猫抓病呈全球性分布,在温带地区秋冬季多发,经猫抓咬或经猫蚤传播。病原体是巴尔通体。一般在暴露后一周,25~60%的患者出现原发损伤处的丘疹,有的形成小疱并结痂。约2 周时出现疼痛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半数病例局部淋巴结病变为唯一临床表现,常持续3 周左右,而后自行缓解。也有约15%的病例出现局部化脓。伴随症状有疲乏无力、发热、皮疹、腮腺肿胀以及癫痫发作(﹤1%)。其他表现有眼肉芽肿、结节性红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骨髓炎。免疫虚损患者特别是HIV 感染者感染巴尔通体后常表现为杆菌性血管瘤,为酷似卡波济肉瘤的紫色皮损或为无色的皮下结节。
3.经猫传播的肠道传染病
猫容易感染沙门菌,常见的感染途径是经食物,尤其是未煮熟的肉、鱼或被污染的水。猫能从粪便中排出大量沙门菌,此外猫的皮毛也可能被污染而成为传染源。 猫已确定为弓形虫的宿主,每天可从粪便排出数百万的卵囊。人可能由于清扫猫窝或接触被猫粪污染的泥土而感染。粪便中刚排出的卵囊不具传染性,但在土壤中当气候温度条件合适时,2-3 天就形成孢子,且能保持传染性达1 年之久。
4.与猫直接接触获得的传染病
家猫可在其皮毛上带有各种皮霉菌,也能被其饲养者所感染。具长毛的猫高达90% 带有犬小孢子菌。暴露人群中50%会有症状及体征,如癣和头癣。分离到的其他病原体还有絮状表皮癣菌,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 猫的皮霉菌感染常表现为斑秃甚至鳞屑状皮炎。
(三)宠物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鹦鹉热
无论是家鸟、野鸟还是鹦鹉,鸟儿都可以携带鹦鹉热衣原体,所有携带该病原的鸟类都可以使人感染。因此本病应称为鸟疫更确当。人经鸟而感染的,多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也有人传染人的报告,但很罕见。当呼吸道症状较轻时,往往未被诊断。即使发生了肺炎,诊断的确定也需要感染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有4 倍以上升高。临床上对疑似病人,应予经验治疗。如有病鸟接触史,应高度怀疑本病。鹦鹉热肺炎时病情较重,常有高热、寒战,肺部有大叶性炎症病变,咳脓痰,但痰涂片没有异常发现,因鹦鹉热衣原体在革兰染色时不着色。
2.隐球菌病
新型隐球菌能在鸽粪中存活。血清学检测发现,信鸽爱好者比一般人群的感染率高,但患病率并不高。进一步观察发现,辅助性T 细胞缺陷者容易发病。新型隐球菌感染常先表现为呼吸道感染,但随后可播散至多种组织器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高达59%,存活者可留有后遗症。
(四)其他宠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鼠咬热
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是鼠咬热的病原体。由小螺菌引起的小螺菌世界各地均有报告,但以亚洲地区多见。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红或紫色的斑块状皮疹伴有发热。在发热时,原本愈合的鼠咬创口可能再度发炎。确诊需要专门实验室来检验认定。念珠状链杆菌引起的鼠咬热除由鼠咬伤引起外,还有由于奶制品和水污染而引起的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皮疹(斑丘疹或瘀点),肢端多见。较常见的还有大关节炎,也有可能出现局部脓肿和心内膜炎。
2.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菌常由竹鼠携带,在东南亚和我国华南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人感染后表现为肉芽肿性病变,类似于肺结核,但皮肤损害很常见。免疫虚损宿主更易感染。
3.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
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病毒通常由鼠类携带。人在接触鼠类的尿、粪或唾液等后感染,临床可以无症状,也可以有流感样综合征或脑膜炎。流感样综合征“痊愈”后又以脑膜炎而“复发”。也有报道合并睾丸炎、腮腺炎和血小板减少症。如脑脊液中分离得病毒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上升4 倍以上,均可作出诊断。
四、宠物以外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
对临床医生来说,在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疑似病人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往往首先想到比较熟悉的宠物相关疾病,而不易想到不熟悉的家畜或野生动物相关疾病。但宠物以外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在临床和流行病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要以接触史为切入点,从最熟悉的动物、最常见的病原体着手,不断提高对宠物以外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家畜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这里所指的家畜主要指食草类动物如:牛、羊、猪、马等。
1.细菌感染
羊可以传播马耳他布氏杆菌病;牛能够传播流产布氏杆菌病;家猪和野猪都能传播猪布氏杆菌病。羊和牛可以使人患上皮肤炭疽、吸入性炭疽和胃肠型炭疽。在有些地方,水牛和其他牛一样可以传播人炭疽。动物制品也能造成炭疽流行,一百多年以前就发生过用动物毛发制成发梳而导致皮肤炭疽的病例。
大肠埃希菌O157:H7经常存在于牛肠道内。人食用了未煮熟的牛肉而感染该菌是最常见的原因。但也可因食物被动物粪便污染而导致感染。
牛能感染结核分支杆菌,牛型分支杆菌感染常见于屠宰工人。
猪链球菌,特别是2 型猪链球菌,是亚洲等地区接触猪的工人导致菌血症和脑膜炎的常见病因。猪还能传播钩端螺旋体病,牛、羊也是本病潜在的传染源。猪还可能是人感染多重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噬菌体104 型)的传染源。
2.病毒感染
猪和马以及许多哺乳动物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这些动物在流感流行病学方面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
尼帕病毒曾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引起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该病毒先引起猪的感染和发病,再传播到人。现已查明,该病毒的天然贮存宿主是蝙蝠。
猪和人之间的异种器官移植的开展,引起人们对由猪的内源性猪逆转录病毒感染人类并致病的担忧。有资料表明,部分此类病毒能够在人的细胞系中增殖,而且在实验研究体系中出现了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缺陷的可能。因此,要警惕猪逆转录病毒在其非自然宿主,如免疫功能缺陷者、实体器官以及移植物受者体内被激活而致病的危险。所幸的是,如今用来移植的猪心脏瓣膜在经常规消毒处理后可以消除猪逆转录病毒的感染性。
3.寄生虫感染
1993 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曾发生过由于公共水源受到污染而导致4000 余人隐孢子虫感染的暴发流行事件。羊的棘球绦虫病可以通过间接方式传播给人,即犬吞食了病羊的内脏,然后从粪便中排出感染性虫卵,再使人感染。已有人感染猪蛔虫的报告。
人进食了未煮熟的猪肉可以感染猪囊虫病。旋毛虫病较常见于进食未煮熟的猪肉,也可见于进食不熟的马肉。进食未煮熟的牛肉可以感染牛肉绦虫病。进食未煮熟的羊肉或饮用污染了的羊奶,均可能感染弓形虫。
4.皮肤真菌感染
动物传播到人的皮肤真菌感染包括,从牛到人的牛发癣菌病和从马到人的马发癣菌病,等等。
蝙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蝙蝠能够通过叮咬、抓伤或被动吸入含有其唾液的气溶胶而传播狂犬病。除此之外,蝙蝠还可传播欧洲蝙蝠狂犬病毒-1、欧洲蝙蝠狂犬病毒-2 和报道的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经蝙蝠传播的狂犬病常常没有被咬伤的证据,很可能存在未察觉的咬伤或未意识到的与蝙蝠唾液等分泌物的接触。因此,在下列情况下,相关人员应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接种狂犬病疫苗:①人睡觉醒来时发现房间里有蝙蝠;②有幼儿居住的房间里发现有蝙蝠;③意识不清或智障人员生活的房间里发现有蝙蝠。蝙蝠和狗还是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副粘病毒的贮存宿主。
非人灵长类动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已从非人灵长类动物分离出多种病原体,包括人的病原体。能传播到人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志贺菌、沙门菌)、分支杆菌(结核分支杆菌)、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寄生虫(溶组织阿米巴)及真菌(发癣菌)等。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那些通常不被认为是人类病原体,而实际上对人体有毒力的致病微生物。有分子水平的证据说明,HIV-1 是来源于黑猩猩的病原体,HIV-2 则是来源于白眉猴的病原体。自然界有许多种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其中有的可能会通过接触等方式使人类感染。在实验室意外感染SIV 的事件已有发生。要警惕猕猴疱疹病毒-1 通过咬伤、抓伤或接触其唾液而导致人的致命性感染。如今推测,不同种动物来源的和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对人的致病性不同。开展与猕猴有关研究工作的单位要落实预防措施,并能治疗猕猴疱疹病毒-1 的感染,同时,还要与有条件分离猕猴疱疹病毒-1 或检测其血清抗体的实验室保持有效联系,随时可以进行必要的检测。
属于丝状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能够引起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严重出血性疾病,病死率较高。马尔堡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绿猴传播的。这两种病毒的自然界贮存内宿主是什么,病毒又是如何传播到人的尚不清楚。
猴痘病毒见于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非洲的松鼠,可以感染人,临床类似于天花,且可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其它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
重点介绍啮齿动物有关的疾病。鼠蚤能传播鼠疫杆菌引起人的鼠疫。很多啮齿动物是鼠疫杆菌的贮存宿主。土拉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多种啮齿动物能够将其传播到人引起土拉杆菌病。人的皮肤黏膜接触到有感染性的啮齿动物如鼠的尿液等,可感染钩端螺旋体病。从鼠粪中分离的沙门菌血清型与病人体内分离的十分相似,而鼠又经常出没于人的住所、餐馆和食物加工场所,因此很可能人的沙门菌感染中有一部分是鼠源性的。许多蜱传回归热常以啮齿动物为病原的贮存宿主,如莱姆病、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科罗拉多蜱热、一些蜱媒脑炎以及利什曼原虫病等。啮齿动物,特别是野生鼠类可以传播各种汉滩病毒,引起汉滩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
❾ 什么是汉坦病毒
事实上,汉坦病毒并不是所谓的又一新型病毒。它是一类可以由啮齿类动物传染给人版的病毒,能够权引起两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一种是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另一种则是新闻中务工人员出现的出血热,全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什么是汉坦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