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的创造
① 关于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上小学三个月就退学了,而且是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怎么成长为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了呢?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母亲南希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南希没有高深的文化背景,在当时也没有什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但是南希是怎样对爱迪生进行教育的呢?其中的详情无人知晓,所以,我特别注意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我发现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条,那就是:用无条件的爱来包容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心灵会得到支撑,这样的支撑将终身成为心灵的珍宝。
说起爱迪生的家庭教育,我们还得从爱迪生退学开始。关于爱迪生退学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因为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加一是二?”老师说“爱迪生,你拿一支铅笔再加一只铅笔,不就变成两支铅笔了吗?” “可是老师,拿两只杯子里的水放到另一只杯子里,水就集中在一个杯子里了呀,一加一怎么会是二呢?”老师不知如何回答了。“老师,两块泥巴粘在一起就是一块,为什么一加一是二,也许一加一是一。”这时老师发火了:“真烦!你自己去想去吧。”于是老师又继续上课。爱迪生又举手了,“什么事,爱迪生?”老师强压住火气问。“老师,为什么会起风?”“老师,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老师说:“那是因为母鸡给鸡蛋加温了。”“老师,为什么给鸡蛋加温就能孵出小鸡?”爱迪生又问了许多为什么,什么“鱼为什么不会被淹死?”“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的为什么让老师终于忍无可忍,将他狠狠地骂了他一顿:“真烦,混蛋,老老实实学你的算数!你是傻瓜吗?像你这样读书也是白读。爱迪生哭这回家了。妈妈听了儿子的诉说,拉着爱迪生的手到学校找到老师,质问了老师:你是不是说我儿子是傻瓜笨蛋,读书也是白读?老师无言以对。 “我明白了,儿子有我自己来教育,不用麻烦老师了,再见。”拉着儿子的手回家了,南希一边走一边想“恩格尔老师强迫孩子把教科书的完整地默记下来,儿子觉的反感,两人才陷入僵局的。我不强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默记教科书的内容,见鬼去吧!默记教科书长大一点用都没有,活的教材不是遍地都是吗?”南希暗暗发誓:“要给儿子尝试绝不输给其他孩子的教育”。从此开始了对爱迪生的家庭教育。
这个学校是妈妈和儿子两个人的学校,母亲教他学习算数、英语、文学、理科、社会……什么都在一起学。但母亲从不不拘泥于教科书,而是注意身边发生的事。
爱迪生孵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而且有很多种说法。在我收集的资料里妈妈是这样做的。妈妈说:“爱迪生,昨天鸭蛋孵出小鸭来了。”爱迪生好奇地就问:“妈妈,鸭蛋为什么能孵出小鸭来?”妈妈说:“是因为鸭妈妈抱着鸭蛋加温的呀。”爱迪生又问:“为什么给鸭蛋加温就能孵吃小鸭来?”妈妈说“是啊,为什么呢?”“我试试也许就明白了。”妈妈高兴地说“好啊,你去试试吧。”于是,爱迪生就把鸭蛋抱在怀里孵蛋了,结果孵了两天也没有动静。儿子大失所望,妈妈温和地对他说:“很遗憾吧,爱迪生。”“是啊,妈妈,我也给鸭蛋加温了,为什么孵不出小鸭来呢?”“是啊,你去查查网络全书吧。”于是,母子两一起查网络全书,爱迪生查蛋项,妈妈查鸟项。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爱迪生却学到了许许多多关于鸟和蛋的知识。两个人一起探讨着学校学不到的有关风、花、鱼等许许多多的知识。南希从不给他答案,而是一起和他翻阅网络全书,和他一起思考,帮助儿子对学科感到好奇,有这样的好奇就会不断学下去。以知识渊博而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起点就在和妈妈一起学习的网络全书里。每天晚上,妈妈就睡在儿子的旁边,把名著一本一本地读给他听,以此代替儿歌。后来,读书这个习惯对爱迪生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爱迪生的爱读书和快读是著称于世界的。
爱迪生9岁的时候,妈妈拿到一本与化学实验有关的书《自然哲学的学校》,是高中生用的书,里面介绍了许多实验方法,爱迪生不知不觉地迷上化学这个神奇的世界。爱迪生就说服父母在地窖里开设了自己的化学实验室。接着,爱迪生又要买实验的材料,家里没有钱,儿子就去找妈妈商量:“妈妈,我想买实验的材料,怎么才能攒够钱呢?”妈妈说“看看咱家有没有什么卖的?”爱迪生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回来说“我看咱家后院种的菜可以拿到镇上去卖。”妈妈说:“好主意,我们试试看。”.第二天一早,爱迪生就拉了一车菜到镇上去了。到了傍晚,妈妈看到精疲力竭的爱迪生拉着一车菜回来了,他只卖掉10个西红柿。据说还是一个老奶奶可怜他才买的,一共才5分钱。“为什么卖不掉啊?”他问妈妈。妈妈说:“你带去的都是什么菜啊?”“有西红柿、黄瓜、茄子、玉米。。。。。。”妈妈说“这些菜不是每户人家种的有吗?”爱迪生说“是啊,人家都种有这些菜,当然不会再买了。”妈妈就问他“那怎么办?”爱迪生想想说“我明天到镇上去问问大家想要什么菜。”于是,爱迪生去镇上挨家挨户地询问想要什么样的蔬菜,结果得知甜瓜、西瓜、樱桃、莴苣、菠菜、卷心菜、洋葱很有市场。可爱迪生家没有这些菜,他又去找妈妈了。妈妈告诉他“不用担心,隔壁布朗家的甜瓜、樱桃丰收了,菠菜和莴苣杰索家里最多,卷心菜还不到季节,洋葱,还是道格拉斯家的最好,个大,听说多的快要烂掉了。”爱迪生立刻来了灵感:“这么说来,镇上人想要的菜,有的家里是多余的,我可以用低价收购,然后拿到镇上去卖掉。”就这样9岁的爱迪生独立地做起了蔬菜的上门配送生意。学到了许多他在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14岁时,爱迪生在妈妈的鼓励下创办来《先驱周报》并广受欢迎。
爱迪生通过自己创业经历学到了市场调查和创造力,成了他日后成功的关键。爱迪生不仅是个发明家而且还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爱迪生一生中完成了1093件发明,而且大部分发明都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产品贡献给了社会。他为什么会向世界奉献如此之多的优秀发明呢?据他说,其秘密就在于正确洞察市场的需求,扩大新产品的手段上,也就是被称为“自然膨胀”的商业策略。这些和他早期的创业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南希对爱迪生性质恶劣的淘气,会毫不客气地加以训斥,比如说他在库房里玩火导至火灾时,还有就是再在他偷懒什么也不干时,还有就是刚刚开始就轻而易举地放弃的时候,他的屁股就会遭到妈妈的抽打。不过,对爱迪生经过努力之后出现的失败,妈妈总是一笑了之。儿子惨遭失败后感到沮丧的时候,妈妈就会紧紧地抱住儿子,给予他鼓励。从此,不怕失败的秉性就刻进了爱迪生的内心深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丝时,经历1万4千次的失败后而获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爱迪生12岁时,在火车上做水果、报纸、杂志的推销员,由于一次意外事故,他的耳朵失去了听力,望着精神萎靡的爱迪生,妈妈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对他说:“稍微有些听不清,没有关系呀!你还有健康的身体,长着漂亮的眼睛和鼻子。如果振作精神继续学习,前面的道路一定很开阔。你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啊!”后来,爱迪生在日记里留下这样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母亲为我支撑着,所以才会有我的今天。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有母亲体谅我任性。无论在多么痛苦的时候,我都能坚持下来,努力想让母亲高兴。这都是托母亲的福。”对爱迪生来说,南希即使妈妈,又是老师,也是朋友,与母亲的交流对爱迪生的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爱迪生得到了妈妈无尽的爱,在他的内心深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场合,他都能感到妈妈的宽容、温情和鼓励。根植在爱迪生内心深处的母爱,支撑着他一生的心灵。据爱迪生留下的日记记载:24岁失去母亲后,爱迪生的心灵深处还一直与母亲对话,快乐的时候,寂寞的时候,痛苦的时候,爱迪生都会在心里与母亲交谈,抚慰自己的心灵,尤其是当研究走入绝境,接连遇到挫折而烦恼时,他就会怀念母亲的笑脸,在母亲的笑脸和无言的鼓励中得到安慰。在爱迪生发明灯丝失败了一万次的时候,助手们想放弃,投资人想撤走剩余资金,他陷入了绝境,他沮丧地快要挺不住了,就在这天晚上,他梦见了妈妈,听到妈妈的笑声,“妈妈”爱迪生扑上去,妈妈紧紧地将他抱在怀里,爱迪生像孩子似地哭个不停。第二天早晨醒来时,他耳边响起妈妈的声音:“再试试看”。爱迪生又继续废寝忘食地投入实验,仍然是一次接一次的失败,一直到一万四千次实验时,他成功了,用钨制成的灯丝达到了理想中的一千小时。
爱迪生的童年是不幸的。因为学校里没有赏识他的好老师,更没有适合爱迪生成长的土壤。于是,要强的母亲担当了培养孩子的重任。“我不强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我不强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这样的教育心态给了孩子长足发展的空间,也给了孩子感受成功全过程的机会,为爱迪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虽然远离了同龄孩子,但是,爱迪生的母亲用特殊的母爱和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收获。她决心“要给儿子尝试绝不输给其他孩子的教育”。
这所只有两个人的学校里,妈妈教爱迪生学习算数、英语、文学、理科、社会……什么都在一起学。但母亲从不拘泥于教科书,而是注意身边发生的事。面对孩子的疑问,南希从不给他标准答案,而是一起和孩子翻阅网络全书,和他一起思考,帮助儿子对学科感到好奇,有这样的好奇就会不断学下去。
这是多么聪慧的一位母亲啊。如果每个孩子都能遇到这样的母亲,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面对孩子们被压弯了的脊柱,面对成天眉头紧锁、作业成堆、烦恼不断的孩子,我们的家长是否从爱迪生的成长经历中借鉴一些东西呢?
爱迪生的成长经历很值得我们反思:他的成长始终植根于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生活。无论是自我发现,还是母亲的引导,都是从生活开始的。还是在9岁的时候,爱迪生就独立地做起了蔬菜的上门配送生意。学到了许多他在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想想我们的孩子,能担此重任吗?
母亲不仅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而且都会孩子如何坚强。当爱迪生因为意外事故听力失聪时,妈妈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对他说:“稍微有些听不清,没有关系呀!你还有健康的身体,长着漂亮的眼睛和鼻子。如果振作精神继续学习,前面的道路一定很开阔。你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啊!”母亲的鼓励,如暖流,温暖了孩子的心。爱迪生没有因生理的缺陷陷入自卑,而且一天天走向成功。后来,爱迪生在日记里留下这样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母亲为我支撑着,所以才会有我的今天。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有母亲体谅我任性。无论在多么痛苦的时候,我都能坚持下来,努力想让母亲高兴。这都是托母亲的福。”对爱迪生来说,南希即是妈妈,又是老师,也是朋友,与母亲的交流对爱迪生的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与爱迪生同行,正是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激励,才有了令世界骄傲的爱迪生。
当我读到或者听到这些感人的故事时,我的眼角已经湿了。是啊,母爱是多么伟大啊!
没有一位正常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母亲爱孩子的方式有多种,得到的回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更是如此,你在教育的土壤里播撒了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庄稼。农民播错了种子,只错过一季,家长如果播错了种子,就错过了孩子的一生。
②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
1、撵出学校:
1855年,他开始上学,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校长和老师都是恩格尔先生。因为爱迪生有刨根问底的天性,在上课时经常经常问老师问题一些另类的问题,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撵出学校。
2、亦师亦母:
因为母亲南希当时是一家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她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此南希自己教授爱迪生。据南希平日留心地观察,爱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常显出才华。
南希经常让爱迪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有一次讲到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时,南希让爱迪生到自己家旁边的高塔上尝试,爱迪生拿了两个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球并同时从高塔上抛下,结果两球同时落地,爱迪生觉得很神奇并兴奋地告诉母亲实验结果,这次实验也铭刻在爱迪生脑海里。
3、阅读书籍:
由于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爱迪生认识到书的重要性。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并过目不忘。
爱迪生在母亲的指导下阅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大卫·休谟的《英国史》,他还读过托马斯·潘恩的一些著作,爱迪生被书中洋溢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并一直影响他的一生。
4、研究化学:
1857年,爱迪生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他在自己家中的地窖按照教科书做实验,并且经常搞得事故频繁。
1859年,爱迪生为了有足够的钱购买化学药品和实验设备,他开始找工作赚钱,经过一番努力他找到了在火车上售报的工作,每天辗转于休伦港和底特律之间,他一边卖报还一边捎带着水果、蔬菜生意,但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去图书馆看书。
1861年,爱迪生用卖报挣来的钱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主编的周刊《先驱报》,创刊号是在列车上印刷的,他既是社长、记者、发行人,同时也是印刷工人和报童。在爱迪生工作的火车上有一间休息室由于空气不流通,所以没人去那休息成了空房间。
因为爱迪生天天都在火车上奔波,每天很晚才回家,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爱迪生认为如果把那间休息室改为实验室的话,在返回休伦港的途中,就可以做实验了,在征得列车长的同意后,那间无人的休息室便成为了爱迪生的实验室。
虽然做实验方便了很多,但意外也时常发生,有一次他的实验室中的化学物品突然着火,造成了损失,列车长一气之下把他的实验器材被扔出车外。
5、第一项专利:
1868年底,爱迪生以报务员的身份来到了波士顿,同年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权,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也就是“投票计数器”。
爱迪生认为这台装置会加快国会的工作并且会受到欢迎,但是一位国会议员告诉他有的时候慢慢地投票也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因此爱迪生决定再也不创造人们不需要的发明。
③ 19世纪30年代中期德拉克罗瓦创作了哪些作品
19世纪30年代中期德拉克罗瓦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画,如:《南希之战》、《十宇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塔依波之战》和《利贝拉被劫》等等。
④ 南希的鹦鹉怎么写
可以写南希买到这个鹦鹉的过程
以及与他的日常
突出对他的喜爱
⑤ 求美国乡村女歌手南希·格里菲斯的资料~~
主题:美国民谣史
作者: vincentlee -=--上半叶(迪伦之前)-=--
我们再也无法考证那些原始布鲁斯或民歌创造者的生平甚至名字了。我们能做的,不过是
通过一个世纪来听后继者们录制的唱片:来唤回过去,冲刷我们还不至于太过退化的情感
。这些唱片极大地拓宽了过往岁月里仅利用口耳相互传播音乐的渠道,更大的意义在于:
它们在世界的传播,启发了整个人类的创造力与理解力,记录历史并延长我们的记忆。建
立这一唱片库——美国国会图书馆录音资料库的行动,来自民谣学者约翰·卢马克思与艾
伦·卢马克思父子他们从30年代开始,陆续在美国各州乡村、田野、街道甚至监狱里,为
民间歌手留下录音,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完成了一项搜集整理美利坚各类民间音乐的浩大工
程;无论黑人或白人,这些参与录音的歌手被通称为“游吟诗人”(Chauffeur),在大众
的词汇库里,Chauffeur这个词通常被人们意为“雇佣司机”。他们都有着流浪的生活背景
,流浪一方面提供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可能,另一方面是在无意状态下,实现了不同艺人
之间音乐的碰撞、融合。等历史走完这一段,我们发现这后一方面是尤其重要的。而绰号
“铅肚”的胡迪·莱德贝特,无疑是流浪艺人中最突出的典型。
“铅肚”早年在西路易斯安那和东得克萨斯谋生,从白人矿工那里学习一些牛仔歌曲、苏
格兰民歌及钢琴弹奏曲。1912年,在盲人莱蒙·杰佛逊的指导下,“铅肚”学弹了十二弦
吉他并建立起他自己独立的个人布鲁斯风格。“铅肚”后来因杀人罪服刑,当其身囹圄之
际,又意外地得到那些源于18世纪或更早时期的众多黑人囚歌。由“铅肚”首录的欧洲民
谣《加利斯·波尔》,法式舞曲《水壶沸腾》,牛仔情歌《爸爸,我来了》,劳动号子《
带上锤子》,南方废奴民歌《约翰·哈迪》,福音歌曲《玛丽,别哭》,囚歌《肖提·乔
治》和《谁是回来的鹿》,以及12张专辑唱片,成为国会图书馆最有价值的有声资料。通
过一系列录音、电台广播和学院巡演,“铅肚”成为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黑人民歌手。
继“铅肚”莱德贝特之后,又有布朗尼·麦基、索尼·特里桑·豪斯、索尼·鲍伊·威廉
姆森和“混水”等,他们陆续参与了国会图书馆的录音。
杰西·福勒是一位善于学习别人曲调,然后配以自传式唱词的游吟歌手。福勒从幼年就开
始用自制的五弦琴进行弹唱,其游吟生涯从亚特兰大辗转芝加哥再转往加利福尼亚;沿途
,福勒除了作街头表演,也靠制作手工艺品来维持生计。福勒从教堂里学会了诸如《恩情
浩荡》、《不久以后》这些福音歌曲,流浪生活的丰富经历和见闻,最后化成福勒滔滔不
绝的歌曲资源。杰西·福勒用与众不同的独门乐器脚踏击弦贝司,配上吉他、口琴组成—
人乐团,录制过一大批原始格调的民谣作品,其中以《化作爱之咖啡屋》与《引旧金山低
吟布鲁斯》最为著名,前者也是鲍勃·迪伦的启蒙之作。说起来,艾伦·卢马克思自己也
算一位不错的民歌手,除了帮助别人录音,卢马克思也录制了《得州民歌》和《我唱美国
民谣》这两张自己的作品。随着工作进展,通过参与艾文·麦考尔的广播节目《民谣与布
鲁斯》的演出,卢马克思比较了英美两地传统音乐的源流与演变,然后推出里奇一家的录
音,此时,里奇一家刚刚从苏格兰来到得克萨斯,使一组《南方世俗民歌集》得以流传。
随后又有盲人吉他手唐·沃森与克拉伦斯·阿什利、查理·麦考伊等相继被卢马克思发现
并留下了珍贵的声音史料。
发现伍迪·加思里可说是艾伦·卢马克思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加思里是一位街头艺人,一
生谱写和改编了一千多首歌曲。加思里从得州流落到加州,在与歌手西斯科·休斯顿和演
员威尔·吉尔的交往中,深深受到他们左翼政治思想的感染。此间,加思里逐渐建立他个
人的音乐风格,同时也建立起异乎寻常的强烈道义感。加思里的创作以他自己亲身经历的
各种苦难为素材,具有浓厚的民间抗议情绪,《富饶的牧场》、《旱区难民》、《这土地
是你的土地》等歌,最后都成了强有力的民权斗争的武器。伍迪·加思里40年代在加州与
皮特·西格、李·海斯、米拉德·兰姆派尔组成“年鉴歌手”,成为格林威治这个日后的
东海岸民谣运动中心中的先导乐队。加思里最重要的作品是自传性的《边界和光荣》,这
张唱片记录了他大半生的创作与革命生涯;而12张国会图书馆录音,及唱片公司“民谣之
路”(Folkway)出版的大量专辑,除了给人音乐的享受,还启发人们如何去面对生活、如何
用音乐去表达生命。加思里的吉他上刻写着一句格言:“这乐器扫除法西斯”,他始终不
忘鼓舞人们,用手上的一切去反抗不平。和加思里并肩站在一起的皮特·西格与织工乐队
,在音乐上和政治上保持着与加思里大体相同的态度,他们的作品,都基于传统民间音乐
(包括民谣和布鲁斯),配上有关政治题材的歌词,旨在唤起民众的情感与觉悟。为了弄清
这一股民谣潮流的音乐渊源,我们还有必要回到更早一点的20年代,来了解在音乐风格上
进行革新的先辈,正是这些先辈,最先从正统渠道路进了民间音乐领域,从而引起了主流
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如比尔·约翰逊、山姆·摩根、保罗·怀特曼,他们在二三十年
代开风气之先,演奏较纯正的新奥尔良爵士乐或拉格泰姆;作曲家格什温及白人小号手比
克斯·白德贝克,一个创作黑人风格的音乐,一个演奏地道的黑人爵士乐曲,通过他们这
样的白人音乐家,黑人音乐开始在白人青年中传播;当然还不能忽略了欧文·柏林的歌曲
,经由平·克劳斯贝以及好莱坞明星艾迪·坎特的演唱,百老汇歌舞剧空前繁荣,从另一
个侧面强化了黑人音乐元素在美国大众娱乐业中的地位。乡村传统的苏格兰民歌等欧陆民
谣,也在随着人口的迁移流动而变化着,它们大多数融合了黑人布鲁斯元素,当然也有顽
固保持欧洲特性的一面。这后一种形态,最终发展成了乡村音乐,像比尔·蒙罗、蓝天男
孩、莉莉兄弟、厄内·福德、弗洛伊德·梯尔曼,都在30-40年代极力起着纯化和固定白人
根源的作用。而以汉克·威廉姆斯为代表的另一群艺人,则尝试运用更多的音乐元素,既
保持欧式民谣配器手法,又增加布鲁斯音阶,同时动用复调和声等方式进行改良试验,逐
渐形成新的类别——乡村山地民歌。汉克·威廉姆斯早年在黑人乐团“梯托特”中呆过,
学会了拉格泰姆;后来自组“漂泊牛仔”,专辑《阿卡夫-罗斯》中有一曲《移动它》,可
以感受其中改良传统乐器提琴在其中的作用;而作品《很容易看见》直接影响了埃弗利兄
弟的风格,他们视威廉姆斯为最早一位摇与滚(Rock & Roll)歌手,这首歌就是一个最有力
的明证。当然,汉克还影响了身边的乐手如坎南保·尼科尔斯、罗伊·阿卡夫,影响了后
来的通常被视为乡村音乐之父的吉米·罗杰斯、莫尔·哈加得,影响了鲍勃·迪伦的民谣
革新,影响了更后的80-90年代的乐队“这这”、“黑乌鸦”。正因为汉克·威廉姆斯以来
的改良分化,才使50年代的民谣城市化成为可能,并使此后的民谣创作日趋精致和成熟。
60年代初,城市民谣在商业上取得了一时之盛,这主要仰仗了众多演唱组的涌现。这些组
合带来了多种乐器的丰富配合,多层次和声的丰富变化;加上伍迪·加思里、皮特·西格
,以及《小拳击手》作者马尔文那·雷诺兹,在此之前已经作出了无比雄辩的示范——歌
曲创作源于民歌高于民歌,创造源于传统又超乎传统,打开了声音题材和歌词题材的广阔
包容性;这些,使得金斯顿三重唱的专辑《至多》,《我们来了》,“石灰石”的同名专
辑,“高地族人”用多种语言演唱的作品,四兄弟演唱组翻唱的皮特·西格的《花归何处
》,迅速红遍全美,进而影响了全球音乐市场。甚至日后的鲍勃·迪伦,也是依靠这类民
谣演唱组如“彼得、保罗和玛丽”的翻唱,才得以扬伟名于天下。总体来看,这是些取材
于欧陆传统民谣但又辅之以黑人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风格的作品,这一创作特色,构成了美
国民谣的主体特征。
在60年代,音乐上的黑白界线,在绝大多数民谣歌手和词曲创造者心中已经消失。这些歌
手大都会受“铅肚”、波尔·艾夫斯,然后是伍迪·加思里、金·里奇,再后是汉克·威
廉姆斯作品《老奥普利》的启迪。女歌手卡洛林·赫斯特首张专辑邀请鲍勃·迪伦作伴奏
乐手,并用绝非甜美的嗓音征服了听众,被视为新时期的金·里奇。赫斯特广阔的歌曲来
源也是一个成功的因素,布鲁斯、西班牙民谣,以及传统欧陆民谣,都在同一张专辑甚至
同一首作品里出现了,这种多民族音乐的广泛融合,预示了此后民谣发展的重要方向。
鲍勃·迪伦成为引导新民谣发展的主导。他在大学时接触欧美杰出现代诗人的作品,逐步
进入左翼的民谣演唱圈子。与他交往的有著名民歌手伍迪·加思里,也有杰出的嚎叫派诗
人艾伦·金斯堡。迪伦的第一张专辑是一些12小节的标准布鲁斯,收录的尽是黑人们传统
的老歌,据说这是一张连民间布鲁斯老艺人都肃然起敬的唱片。两首创作歌曲中,迪论写
了一首《献给伍迪之歌》,一方面是向伍迪·加思里致敬,另一方面是向世人宣布:要成
为新的民歌手、必须拥有像伍迪·加思里那样的人格精神。在随后的5年中,鲍勃·迪伦出
版了一系列经典专辑,包括《放径自流的鲍勃·迪伦》、《时代在变》、《席卷而归》、
《重返61号高速公路》、《无数金发女郎》等,这些作品影响了几乎所有门类的艺术家,
也奠定了迪伦在民谣复兴运动中旗手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强烈抨击时弊的民谣歌手菲尔·
奥奇斯的作品《一切不过是命运》中感到鲍勃·迪伦与伍迪·加思里、鲍勃·吉布森、汤
姆·帕克斯顿的影响,还可以从擅长演唱情歌的梯姆·哈丁以及梯姆·巴克利身上发现鲍
勃·迪伦的作用。后来,迪伦放弃原声吉他民谣,转向电声摇滚,创立了民谣摇滚,而他
早期优美而不失激烈的歌词和诗篇,此时却在大西洋两岸唤醒众多摇滚歌手,其中包括约
翰·列农和米克·贾格尔。迪伦使他们从狭隘的情爱题材中醒来,视线转向更宽广的社会
、政治、文化领域。如果没有这后来的变化,甲壳虫和滚石乐团将不会成就在摇滚史上的
伟名。迪伦的歌词一直是象征性的,早期是枝叶纷披的隐喻和意象,后期是大量的《圣经
·旧约》典故,这与传统民谣截然不同。迪伦将晦涩多义的现代诗与民间歌唱质朴的旋律
结合在一起,使60年代的民谣成了知识分子的先锋艺术。他在歌词上的创作深受法国象征
诗派影响,歌词中充满广阔的暗示和哲理性的意象。这时,民谣已不单是民间传统的代名
词,也是时代的象征,和民间思想的代言。但迪伦始终并不把自己视为抗议歌手,而坚持
歌曲只是他个人内心的独白。正是这可贵的真实性原则,接通了个人生命与时代命运的脉
络。在迪伦辉煌的音乐生涯之前,也就是1962年的年底,他到英国去住过一段时间。英国
的传统民谣叙事曲,是美国民谣的根,迪伦去那里正是为了体会传统民谣的深境,上一堂
非正规的民谣音乐课。在那儿,迪伦结识了英国民谣歌手马丁·卡什。卡什教给迫伦许多
有关传统英国民谣的知识。在卡什所推荐的歌曲中,有两首歌给迪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弗兰克林勋爵》和《斯卡布罗市场》。后来,迪伦改编了这两首曲于,前者成了著名的
《鲍勃·迪伦之梦》,后者则成了旋律优美的两首情歌的素材——一首是《从北方来的女
孩》一首是《西班牙皮靴》。在卡什与其他许多民谣乐手的影响下,迪伦创作了近10首英
国传统民谣形式的歌曲,流传广远的曲目包括《战争头子》、《上帝在谁那边》、《只是
个流浪汉》、《再见》。
英国之行为迪伦提供了深厚的创作土壤。正如迪伦所说,民谣音乐带给人的亲切感是任何
别的音乐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这正是民谣真正的魅力所在。1963年初,迪伦回到纽约开始
他行将震撼世界的歌曲创作。这创作一开始表现为对传统的全神贯注的吸收和改编,其后
表现为对这些传统规则和限制的一一打破——这是最有力量的打破,比一切现代派的胡作
非为都更为惊人,它是来自于传统内部的颠覆,并最终成为传统自身无比强大的发展和新
生。迪伦是多变的,他以自己的激烈变动紧紧抓住了周遭世界的激烈变动。正像后来我们
所看到的,这是一个变化剧烈的年代。而迪伦的每一次转向,都恰当地成为时代转向的标
志。
不过值得提出和令我们警醒的是,恰恰是迪伦那些封闭的个人性作品,而不是更有名的、
红色抗议的、力图捕捉时代脉搏的战歌,才更好地抓住了迪伦的敏感才情,纪录了他身处
时代的痛苦和梦想。迪伦的作品,特别是他早期的作品,毫无疑问,已经成为美国60年代
编年史的一部分。迪伦一直在变。对这一点,有人赞赏,有人批评,有人婉惜。这时,反
倒是他影响下的另一个歌手,完整地坚持了伍迪·加思里和迪伦早期的抗议立场,这个歌
手就是菲尔·奥奇斯。
菲尔·奥奇斯1940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如果不做歌手,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记者。1960年,
他从大学新闻专业退学,来到混杂着诗人、艺术家和左翼激进分子的纽约格林威治村,受
到左翼思想日益深厚的熏陶。在新闻界的短暂经历使他认识到:只要他从事着新闻界的事
业,他便不可能坚持和忠实于自己的信念。从此,菲尔·奥奇斯离开了一度试图干出名堂
的新闻业,一心一意地扑在了音乐上。奥奇斯的音乐一直局限在传统民谣的领域,他的歌
简单朴实,甚至缺乏变化和发展。通常独自一人抱把木吉他,一个人一边弹一边唱,一边
用交谈和插话与听歌的人交流。有人称他的歌为时事歌曲,他习惯于以民歌的方式唱诵一
些时事新闻,他的第一张专辑就叫《每条新闻都适合歌唱》。奥奇斯认为,人们必须重视
自己现实的处境,必须反映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的真实意见。这使他在联邦调查局的档案
越积越厚,最后多达410页,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一直是被作为一个与政府对着干的人,被
当局监视着。奥奇斯的颠峰时期在1964-1966年,这也是美国民权运动员高涨的时期。他唱
歌,还在杂志上写时事评论,这是两种方式的同一项事业,他喜欢这样与公众自由交谈。
他的歌词就是他的写照,他的公共形象就是他的个人形象,他以个人立场正直地说出真话
,抗议美国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一点上,菲尔·奥奇斯正像民歌历史上源远流长
的游吟歌手所为:叙事性、吟唱传统,用音乐传播消息、同时表达民间的意见。
但奥奇斯的经历是却悲剧性的。民权运动高涨时期,向时也是美国反共的麦卡锡主义最严
酷的时期。奥奇斯曾在芝加哥的民主集会中被捕,曾被听证会传讯并没收了吉他。但最严
酷的并不是现实的寒冷,而是奥奇斯自己内心的巨大矛盾:过于简单的理想主义,使他越
来越深地陷入了对自己的怀疑,陷入了对早期的简单化批判的怀疑。在留下了6张专辑、1
00多首歌后,随着年代结束,奥奇斯的激情神秘地消失了。70年代之后,奥奇斯已很少有
新的创作。这个热情爽朗的人开始酗酒。直到1975年,他一直努力在反对的越战结束了,
在中央花园庆祝集会上,奥奇斯容光焕发,满情欣喜,“他在微风中歌唱,带着一丝疲倦
,似乎他等待这一刻已等了太长时间。”但次年,他用自己的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理想失落了,复杂的、急剧的时事变化,使现实像开了一场玩笑。在落魄的那几年,菲尔
·奥奇斯说出一句让所有的理想者都会揪心的话:“我担心有一天我会在舞台上笑出声来。”
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s_list.rs?bid=6502
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s_list.rs?bid=108256
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s_list.rs?bid=108440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
#1: 无主题 —— vincentlee 回复于 2006.09.14 11:33
-=--下半叶(迪伦之后)-=--
1965年7月25日黄昏,万众喧腾的新港艺术节上,鲍勃·迪伦首次上演自己的电声作品,仅
仅三首歌后即被鼎沸的倒彩声淹没——尽管伴奏乐手艾尔·库柏、迈克·布隆菲尔德为演
出预排了好几个通宵,尽管人们接受了鲍勃·迪伦上场前的两支电声乐团“议院兄弟”与
巴特菲尔德布鲁斯乐队。返台加唱时,鲍勃·迪伦微笑着接过彼德·雅洛递过来的原声木
吉他,以一曲《宝贝,一切结束》终结了整场演出。
飞鸟的位置,实际上处于民谣摇滚的前沿地带。后来,这一位置在70年代被雄鹰乐队延续
下来。雄鹰的乐器特色建立于斑鸠琴、木吉他、电吉他和夏威夷吉他上,有优美的和声和
旧式的反叛。无论《亡命之徒》还是《加利福尼亚旅馆》,都是以梦幻和虚构的形式来概
括现实,没有其他乐队那么多的矛盾冲突痛切,相反充满劝诫的意味,产生将人们从现实
生活中拉走的虚浮感。从音乐到精神,它们延续了鲍勃·迪伦《约翰·韦斯利·哈丁》的
余绪,这一点正与飞鸟类似。自然,这是后话。
在1967年蒙持利尔流行艺术节后,克罗斯比离开了飞乌,与“野牛春田”乐团成员一起组
成C.S.N及C.S.N.Y。野牛春田人员变动频频,前身是由史蒂芬·斯提尔斯、里奇·福
莱以及后来组建“猫妈妈”乐队的拉里·帕克组成的阿哥哥歌手乐队;后来这几个人称来
我走时聚时散,在不同时期组成不同名目的乐队。虽然这些乐队部十分短命,仅有寥寥几
张专辑面世,但队中成员,日后都成了左右民谣乐坛的重要人物。
新人飞鸟的乐手金·帕森斯,克拉伦斯·怀待,带来些更根源的乡村音乐,使飞鸟随后出
版的专辑——《声名狼藉的飞鸟兄弟》、《牧场竞技之甜蜜的心》,都倾向于乡村摇滚,
这时队员干脆另组或加入诸如飞饼兄弟、纳什维尔之西之类的乡村团体。1969年专辑《轻
松骑手之叙事曲》,成为总结飞鸟60年代成就的作品,专辑名称来自丹尼斯·胡坡执导的
嬉皮文化电影《EasyRider》,电影中两首插曲,也都是飞鸟的手笔。进入70年代以后,飞
鸟的作品一直保持了乡谣作风,他们以亲和的外表,带动了加州西海岸,使之成为继纽约
格林威治村之后的又一民谣阵地。此后,带有民谣特质的西海岸乐团“妈妈和爸爸”以及
沙滩男孩开始走红;人们熟知的鲍勃·迪伦、道可·华生、曼斯·里普斯罗姆、莱廷·霍
普金斯,新出现的乐团“爱”,吉他大师赖·库德与牙买加歌手泰及·马哈尔和迷幻乐队
“精神”的组建者埃及·卡西迪组成的上升之于乐队,一时都成为众人争睹的团体;而在
加州另一城市旧金山,也出现以数支乐队为主干的实验民谣阵营:感恩而死,杰弗逊飞机
乐团,水银邮政部,以及名气较小但却不能忽略的乌合葡萄乐队。
前身为战争之锁乐队的“感恩而死”,是由杰里·加西亚、鲍勃·韦尔、菲尔·莱什组成
的乐队。1965年,乐队率先加入肯·凯西发起的药物实验,使用当时新发现的致幻剂LSD(
该致幻剂可使人的五官产生通感)。其首张专辑《感恩而死》,出的即便是基于蓝草音乐并
利用LSD刺激下发散兴的光环似的演奏所组成的歌集,旋即成为旧金山之音的代表作品。感
恩而死在大量巡演中形成“不停顿组曲”式舞台表演风格,随后的专辑《太阳赞美诗》,
《奥克索对称》,《死亡演唱会》均以质朴的现场表演收录,以即兴弹奏并自由发展的旋
律为特征。《死亡演唱会》中长达23分钟的歌曲《黑暗的星球》,成为这类创作的颠峰之
作,以四次建筑四次发散逐渐转入宏伟的高潮而结束。而在70年代的头两张专辑里,杰里
·加西亚率团回复民谣根源,并以极接近C.S.N和波可乐团的乡村摇滚风格出现,暗示嬉
皮文化已在现实大墙的挤压下崩溃。而专辑《劳工之死》,以及加西亚客串C.S.N.Y的
专辑《在梦中见过》,客串“紫色草地上的新骑手乐队”的《新骑手》,都是这样一类作
品。杰里·加西亚的吉他,自始至终都是民谣、布鲁斯和蓝草音乐的结合体。1973年作品
《洪水之醒》带有爵士乐散拍的影响。从这个时期一直到1995年杰里·加西亚谢世,感恩
而死极少再有作品面世。不过他们在90年代出版的唱片,已经构成为90年代许多乐队的教
材,如费什、说谎专家、蓝调旅行者等乐队,都以感恩而死为楷模坚持现场的即兴表演。
与感恩而死类似,杰弗逊飞机的音乐,也是一边民谣,一边布鲁斯。为了延续迷幻的药物
幻觉,迷幻音乐的创作者或者加入能渲染幻觉反应的斑鸠琴、管风琴、合成器,或者在背
景中加入大量的、长时间的浑浊音,制造模糊不清的延展效果。席卷全球的嬉皮运动,把
杰弗逊飞机推上了名誉的顶峰。首张专辑《起飞》发表后,乐队吸收另一乐队“大社会”
的成员格瑞丝·斯莉克。斯莉克在乐队中任主唱,她的两首作品《某人之爱》和《白兔》
,收录于第二张专辑《超现实主义的枕头》中,该专辑是花童的圣歌。其后,乐团的两张
专辑——《市场游泳之后》和《创造之桂冠》,平衡地展示出杰弗逊飞机各位成员的创作
力及演奏水准,不过嬉皮式的政治主张分散了人们对其作品音乐性的称赞。1969年现场专
辑《为它直率的小脑袋祈祷》及《自愿者》,都是带布鲁斯风格的力作。
乌合葡萄是直到90年代才受到重视的反对偶像崇拜的团体。首张专辑《乌合葡萄》是以吉
他为主奏乐器并保持民谣和声体系的10首歌曲的集子,通篇采用了极其短小而简洁的结构
。免费赠阅的专辑《葡萄酱》,照例凸现两位主创者的才情,包括主唱斯彭斯的佳作《艾
琳摩托车》,和吉他手杰里·米勒的佳作《还不算坏》,两者都是较早运用噪音毛边组织
及重节奏型吉他,衬托甜美似“妈妈爸爸”和声的实验作品。但乐队发行的专辑均没有过
万的销量,乐队名更经常变更为像Maby Grope,Mosley Grape,Grape Escape这一些极易
相互混淆的名称,不过听过他们专辑的乐手都深受启发:70年代有杜比兄弟,80年代有“
碎片”、R.E.M。
60年代与整个潮流相伴,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民谣大本营里,也出现了倾向于西海岸风格的
迷幻民谣组合,较出名的有爱之匙、姜饼、魔术师、布鲁斯马固。其中颇值得一提的是浊
气乐队,由于与嚎叫派诗人艾伦·金斯堡交往甚密,这个乐队的首张专辑即表现了极为反
传统的意识,像《为和平杀戮》,《早晨,早晨》,都是当时极具号召力的反战歌曲。
如果完整地看待整个60年代民谣摇滚和迷幻民谣的发展演变,并全面了解全球性的无政府
运动和道德解放运动,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主线一一是“回归自然”。音乐表征上的驳杂
多样,并不能掩去其内在目的的一致性,并且这种驳杂多样恰恰是对这一目的的弘扬。经
过整个60年代的洗礼,这一倍条已扎根于民众并同时成为支撑和左右后继艺术家创作的重
要理念。七八十年代出现的种种潮流,如“作者兼歌手”风潮,“南加州之音”风潮,甚
至商业包装出来的与“非主流”风潮等等,实质上都是这种信条下创作的延伸,只是随着
历史、地理、习惯的不同而具体方向上有所不同罢了。1969年最著名的户外演唱会“伍德
斯托克音乐节”,可以视为民谣和摇滚在各自发展道路上的节点,引人深思的是,两者的
交汇融合使两者均赢得了不同程度的新的生命力。该年鲍勃·迪伦退出汹涌的革命洪流,
推出乡村色彩浓郁的《约翰·韦斯利·哈丁》和《纳什维尔的空中轮廓队其伴奏乐队队》
,以及另外的波可、原脏,改组后的飞鸟,都不同程度地呈现着乡谣的风貌,实践着回到
自然、回到大地的口号;而杰逊·布朗,詹姆斯·泰勒,卡罗尔·金,雄鹰乐队及其成员
,则这个方向上尝试创作至今。这其间,广受敬重的艺人首推杰克逊·布朗。布朗擅长于
自然的充满诗意的表现,并带有宗教的隐喻色彩,一些作品时时流露些许政治性的主题。
他的佳作包括《这些日子》、《洪水将至》、《真空中的奔跑》。受布朗影响,沃伦·译
文以《激动的男孩》出现,其有力而古怪的乐风越出了民谣界,对洛杉矶朋克和硬摇滚产
生了相当大的影响。80年代,又有拉尔·拉维特、南希·格里菲斯,老牌的约翰·黑特、
加埃·克拉克 ,新牌的玛丽·查品·卡彭特,他们均以新时期的“作者兼歌手”身份,继
续发表迪伦一布朗式的乡谣风格,他们用民谣的血源 ,有的写圣歌,有的唱城市小调,有
的抒发城市化的乡村情怀。
70年代还相继出现卡莉·西蒙和露西·西蒙姐妹,劳拉·尼罗、兰迪·纽曼、罗顿·万莱
特三世,在传统民谣基础上融合黑人布鲁斯和爵士音乐元素,以极为平静的心态描绘现实
。在鲍勃·迪伦离开纯正民谣阵营时,出现了保罗·西蒙和阿特·加芬克尔这个极和谐的
二重唱组,他们拥有高超的吉他弹奏、甘美无比的嗓音、优美或超现实主义的歌词。单飞
后的保罗·西蒙逃离了二重唱的风格,成为影响深远的融合民谣发展的主将。在1972年首
张同名专辑中,西蒙大胆起用雷吉音乐。其后的数张专辑:《节奏西蒙来了》,调和了南
方爵士乐;《此情经年,疯狂如故》,揉合了芭莎诺娃(Bassa Nova,巴西桑巴乐与美国冷
派爵美国音乐根源之一的非洲音乐融入其中,士乐相遇的产物);近期杰作《雅园》,又将
而《圣颂》大量巴西丛林部落音乐的巧妙运用,令人惊叹其视野之广、手法之妙。保罗·
西蒙的后期行为,实际上是把美国民谣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歌传统广为沟通。从《雅园》
开始,因为逾越了传统的西方民谣旋律,乍听之下西蒙变得不好听了,实际上是,西蒙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细、更考究、更追求完美。他非常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准确性,甚至到
最不起眼的一处拨弦。而
⑥ 南希·迈耶斯的家庭情况
迈耶斯生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父亲是商人而母亲是设计师。迈耶斯与丈夫查版尔斯·谢尔(Charles Shyer)1980年结婚,1999年分手权,他们有两个女儿,安妮·迈耶斯-舒耶(Annie Meyers -Shyer)和荷莉·迈耶斯-舒耶(Hallie Meyers-Shyer),两人都在她的电影中饰演过小角色。这段婚姻也成为迈耶斯日后创造的灵感源泉。
⑦ 莲南希的角色介绍
“捡骨师”拉米外形为虽一位拄着拐仗的老绅士。实为“螺旋风琴”莲南希用火炬制造的寄宿型化身,其名称由来是出自于Lamies—— 欧洲传说中在墓地掘食尸体的妖怪。
莲南希对于世界的平衡来说被认为是无害的存在,讨灭使命不适用于她的特殊使徒。
莲南希收集其他使徒制作快要燃尽的火炬,为了复原多纳特(莲南希的人类恋人)送给她的画这样收集了上百年的存在之力,如果遭遇战斗,会巧妙地使用各种各样的自在法,搅乱对方视线后逃走,正篇中被“悼词咏唱者”玛琼琳·朵追杀至御崎市,在那里采集了一段时间火炬并给予因为感情问题而苦恼的悠二一些指导后便离开了。
莲南希是“大命诗篇”有关人员以外知道“银”=“暴君”之事的唯一人物。
随着坂井悠二和“祭礼之蛇”的合二为一,“淼渺吏”德卡拉比亚动员令的传达,莲南希也被“星黎殿”事宜招聘。
在悠二与夏娜再次相见之后,作为“化装舞会”的客人身分,替换去“久远的陷阱”的教授代替“大命诗篇”的分析。
那个任务是“逆理之裁者”贝露佩欧露的委托调查的两点 ———一个是成为盟主“祭礼之蛇”的代理体密斯提斯·坂井悠二身上发生的盟主和密斯特斯声音互相混杂在一起的状态,以及突然拥有的异常灵敏的察觉能力,再者,还被认为是除去存在于“零时迷子”附有的未确定要素的“永远的恋人”约翰。
盟主祭礼之蛇·坂井悠二等“久远的陷阱”向出发的数日后,在“星黎殿”机密区域的某房间里,用鸽子伪装的存在之力片断引导旧友“万条巧手”威尔艾米娜再次相见,把“祀灶阁”的道路隐约地诱导了。 只平静地集聚存在之力复原画为唯一目的的她,对世界的未来—— “化妆舞会”与“火雾战士兵团”的战争的哪边的胜利毫无兴趣。 向“化装舞会”的合作,也只是不想因为违抗而被世界最大规模的使徒组织所盯视。
御崎市决战中,作为助理进行“无何有镜”创造的工作(调音的反转和启动),“螺旋风琴”莲南希(Leanan-sidhe)被吉田一美托付“遗言”。
⑧ 南希·里根的各界评价
表面上,南希显得对政治不感兴趣,但伴随丈夫露面却表明事实恰恰相反:“开始是她放射着激情光芒的暴怒的眼神吸引了我,让人毫不怀疑,她恨不得要亲手把对手杀死——至少看上去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但也许她只是在试戴新的隐形眼镜。在这个矮小的女士身上已经隐藏了些许的勇气。”从一开始,她就在幕后寻找一些对路的关系。在拉斯维加斯,她就交上了一群被叫做“女孩儿们”的富婆,经常和她们一起吃饭,赞助慈善活动。她们的男人,其中有石油大亨、车商,带来了金钱和影响力,并让罗纳德加入到他们的圈子里。
1965年,这些自我奋斗成功的百万富翁组成了“罗纳德·里根之友会”——他们中间就有阿尔佛雷德·布隆明戴尔,“晚餐俱乐部卡”的创始人,之后不久他就因黑手党的背景而受到调查。里根的新朋友并非智者,却是赚快钱的好手。为了把罗纳德向前推,他们每年向一家公关公司投进5万美元。作为交换,他们得到向政府生意施加影响的承诺。当罗纳德·里根1966年1月4日在电视里宣布,将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职位时,南希就像理所当然的那样站在他身旁。为了鼓动女性选民,选战中她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后来所说的那样,投票变成了“荷尔蒙选举”,因为里根总是通过他英俊的外貌和具有魅力的方式来赢得他的选民。
当时,他的政治对手试图拿里根的过去说事,在他们的投票点展示这个前演员和一只猴子进行对话的剧照。但这都是徒劳的:被攻击者得益于他的知名度和他用自己在好莱坞时期的轶事来取悦公众。他以一个从未属于利益集团的圈外人的面目出现。里根如此个性化的选战在1960年代已经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今天,在“政治演艺”(Politainment)的概念下,这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里根在他竞选获胜的那天表示,“感觉自己确实像个明星。”和约翰·F·肯尼迪或是乔治·布什等人不同,他的背后没有支持他的整个家族。他从富裕的朋友那儿得到资金帮助,从妻子那里得到精神支持。里根夫妇一直是支二人团队,一个幸福家庭的组建者。
从政治的角度看,里根夫妇并不缺少明确性,而且他们的目标完全不复杂。在一个社会分化的时代,他们体现的是极端保守的价值。他们致力于维持死刑,赞同轰炸北越。“我们可以把他们整个国家浇上混凝土,建成一个停车场,然后在圣诞节又回到家里,”州长不着边际地大谈特谈。而伯克利大学的学生示威在他的眼里是对美国主流的攻击。早在选举中,他就把在校园中发生的“肮脏事”当作他个人的话题。为了能够在校园进行政治活动,1964年,大学生们在伯克利用静坐和游行等方式推行言论自由的权利。自此,伯克利成为乌托邦和反叛的典范。里根把伯克利导演成了战场,这里终于给他提供了创造英雄壮举的机会。在暴力骚乱之后,他宣布对整个城市实施戒严,并占领了城市17天之久。同联邦调查局一起,州长以及他的助手策划了向学生“进攻”的措施,“每种可以想象得到的追究惩治手段都在考虑之列。 南希并没有美国竞选中常见的其他必要组成部分。就连在他们到那时为止获得最大胜利的那天,他们也是独自庆祝的。默林和麦克尔,第一次婚姻的两个孩子,总归是不适合出现在这个保守政治家的照片里,还有两个小的,帕特莉沙和罗纳德对父母的政治野心也表示悲观。在家里,一切都仅仅围绕着父亲的政治事业,里根一家已没有时间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州长夫人的角色显然不能使南希得到满足,她把萨卡拉门托的州长官邸称为一所没有指望的简陋小屋,并对成群的记者解释,为什么她绝不打算住在那儿。最终,还是罗纳德·里根的朋友在萨卡拉门托附近买了一栋“适当”的别墅租给里根夫妇。
由此,南希张罗着修建新的州长官邸,“朋友”们又帮了忙:购得了一块四个半公顷可以眺望美国河的土地。州长夫人策划这座皂黄色水泥的140万美元的纪念物直到最后一个细节。这块有点像会议中心的积木有110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带有舞会厅、不同的套间、更衣室、游泳池和家庭酒吧。“还有一个似乎只为用微波炉融化深冻食品和垃圾粉碎机而设计的厨房。这是一栋给以小吃零食为生的家庭配备的房子……并非是给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的纪念碑,而是给利己主义者所犯的极端错误的纪念碑,”作家琼·狄蒂安在她《白色的纪念册》一书中写道。
当1974年这座“泰姬陵”落成之后,里根的继任杰里·布朗便拒绝入住。南希的梦之屋在后来的十年里只住着管房人和看门狗,直到1985年有一个私人投资者花了150万美元买下了它。不到20年后,它从又成为头条新闻:阿诺德·施瓦辛格州长需要一个富丽堂皇的住所,而他政治楷模的房子对他来说似乎是个合适的住处。萨卡拉门托对南希而言太土了,作为州长夫人的生活太无聊。就连第一夫人的应酬义务以及同议员夫人们说悄悄话,她都觉得是负担。
相反,她要求了一些特权,于是开始了同新闻界的紧张关系。 丈夫罗纳德在当工会干部的时候就学会了怎样和记者相处。不管他是否作为州长混淆了统计结果,忘记了数字,还是搞错了法律草案,他都得到了原谅。他的善于应对很快就让批评收了声,“这是真的,艰苦的工作还没有杀死任何人,但为什么要等着这样的事发生呢?”他是针对指责他工作不够投入的人。作为“大交际家”,就像他后来被人称作的那样,他比绝大多数人都会掌握和选择适当的说话时机。 南希没什么和新闻界打交道的经验,被当成了软柿子。她不懂自嘲,特别是缺乏对丈夫的自信。尤其是琼·狄蒂安的一篇文章激起了南希对新闻界终身的愤恨,20年之后她还在自己的传记里同狄蒂安算账。女作者在1968年和南希在萨卡拉门托度过了一天并观察了她一天的生活,她把南希的微笑描写为“一幅僵硬的不坦率的图画……一个代表着美国中产阶级妇女梦想的女人的微笑。参与这个梦想的一切就是无可挑剔的穿着,每个细节都完全正确……连同每个微笑——女秘书、保镖、厨娘、园丁。”就连到处是正面评价时,南希也会觉得是众矢之的。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强烈地受到他人的影响,批评永远会刺伤她。很快,记者就把她总是投向丈夫的爱慕的眼神称为“凝望”。
她总是用一个论据来反击负面的媒体:女记者们总是在嫉妒她的美貌。就连作为州长夫人她也希望看上去像个电影明星,并且每次公开露面时都应特别专业地走上舞台。“南希·里根”,琼·狄蒂安嘲笑道,“说任何事都带有热情。也许她早先是演员,带有这一行里初学者的习惯,就连附带的句子也要添加进大大超过萨卡拉门托第45大街通常在星期二早晨所能显现出的强烈的戏剧性。” 在拍摄工作变为纪录片期间南希无法进行每个本能的表达。制片人华伦·斯泰伯说:“她的行为举止总像在镜头前,总是准备好的,总是按照剧本,总是像在扮演角色。”而她的丈夫也是同样如此,尽管他对认识他的大部分人都很和蔼,但仍是个谜。 就连海伦娜·冯·丹姆,里根多年的私人秘书后来的顾问,也觉得很难说,“罗纳德·里根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可以凭良心地将他描述成一个特别好心、特别热心和稳健的男人,他可以很快地消除一个人的距离感。但我同时又必须将他描述成另一个人,一个不让任何事和任何人特别靠近自己的人——也许他的妻子是个例外。”就连历史学家爱德蒙特·摩瑞斯撰写的里根的官方自传也把里根描写成一个他所遇到的最少有的人,“缺乏任何一种精神生活”并且带有“果蝇式的注意力低下。”而他在进行了14年的研究后,还是无法成功地发现这个演员身后的真实面貌。也许他妻子的评价是最深刻的:“我总是说,有一句话适用于罗尼:你看到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他不是一个复杂的人。”难道他的其余部分根本就不存在。
⑨ 哪个文献里有这句话:里根没学过经济学,却创造出里根经济学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于1911年2月6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坦皮科城。父亲约翰·里根,母亲内丽·威尔逊。1928年考入尤雷卡学院攻读经济和社会学,1932年毕业获经济学和社会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艾奥瓦州电台任体育节目播音员五年。1937年进入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开始影视演员的生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服役。退伍后重返好莱坞,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曾先后在50部影片中担任角色。1947年至1952年和1959年至1960年先后两次任电影演员协会主席。1949年当选为电影业委员会主席。 里根早年参加民主党。1962年,他改投共和党,并在政坛崭露头角。1966年至1974年连任两届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68年和1976年两次争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但均未成功。1969年被选为共和党州长协会主席。 1980年11月,里根再度竞选总统获胜,当选为美国第49届总统,并于198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1984年11月,他竞选连任成功,当选为美国第50届总统,1989年1月,他结束总统任期。任职期间,里根对内积极推行经济复兴计划,主张缩减政府规模和权力,减少税收,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削减社会福利。在国际问题上,他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先后举行4次首脑会谈和会晤,并于1987年12月8日签署了彻底销毁和禁止两国中程导弹条约。 里根卸任后,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在任期内所作出的贡献,于1993年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11月5日,里根通过电视向公众宣布,他患了老年痴呆症,并从此淡出美国政坛。2002年5月16日,美国国会授予他金质奖章。2004年2月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决定将里根的生日定为“里根日”。 里根访华时参观秦兵马俑 2004年6月5日,里根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去世,享年93岁。里根曾连续两届出任美国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当选和就职时年龄最大的总统,也是最长寿的总统。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右图),他是中美两国建交以来首位访华的美国在职总统。 1940年里根与简·怀曼结婚,生有一女,后离异。1952年他与同在好莱坞从艺的南希·戴维斯结婚,生有一子一女。 里根的传奇一生 “里根号”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