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教案创造力
❶ 如何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创造性思维。1.在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添画(圆形可添画成太阳、地球仪、熊猫、西瓜等)、拼画(正方形、半圆形、房子等)、变画(主题画、诗画、粘贴画、美工等),而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是片面地看画得像不像,制作得精美不精美,而是重视作品的创造性意识,鼓励幼儿自由创造,不局限于老师的范例,鼓励幼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感受。在活动中,主张先让幼儿自由作画,教师再加以指导,这样幼儿的画会充满童趣。2.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语言活动是幼儿展开五彩想象翅膀的天地。我们通过仿编诗歌、创编诗歌、续编故事等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在大班幼儿仿编诗歌《你喜欢夏天吗》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鼓励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夏天,体验夏天的特征,最后引导幼儿把自己观察体验到的东西仿照原诗歌里的句式框架表达出来,这时幼儿的想象就特别丰富:“我喜欢夏天扇形的树叶,可以扇风,很凉快”;“我喜欢小鱼和水”;“我喜欢在夏天里跑步,因为夏天没有风,可以跑得快”;我喜欢夏天的蜗牛;我喜欢夏天穿裙子;我喜欢夏天的水果,因为夏天的水果特甜……教师把幼儿说的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发言极其丰富,无不闪烁着创造的火花。3.在科学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未来的垃圾箱联想创作,有的幼儿给垃圾箱画上了提示器,看到谁丢垃圾,就会提醒他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里,有的幼儿给垃圾箱安上了摄像头,要是谁乱丢垃圾,就会把他拍摄下来……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联想,启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这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才能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心,都可以成为触动孩子联想的引发物,从而培养幼儿联想的兴趣和习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在健康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中,因为动作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幼儿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幼儿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创造力发展最大的时机,因此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思维的灵活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激发。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呼吸、脸色、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活动量和运动时间进行调控,只有科学地安排运动过程才能起到健体强力,又能促进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二、教师为孩子创设创造性空间。1.积极为幼儿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以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当幼儿的离奇想法超越客观现实时,教师不可以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或者去否定他们,而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看到一幼儿把苹果画成方形,教师问幼儿“苹果是圆的,还是方的?”“圆的。”“那你为什么画成方的?”“我喜欢方的,方的不会滚下来。”此时教师当即表扬该幼儿善于开动脑筋,并鼓励他以后做个农业科学家,培育出方形的苹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并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欲望,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探索和思考。2.允许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并刺激同伴的思考。利用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思维的创新。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会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策略,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切实提高语言能力。3.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并给予正确的评价。幼儿不可能通过画一幅画或拼贴一张图就能得到足够的体验。他们需要继续操作材料,不断发展其思维和情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自我表现材料的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安排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或离开表现材料的活动。当幼儿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教师进行有效地评价能起到鼓励幼儿继续进行创造活动的作用,使幼儿更热心于这种活动。但教师如果试图通过猜测幼儿正在创造什么,或者要求幼儿为其创造的东西命名,以此评价幼儿的创造性产品,是非常失败的。这是因为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往往不能十分仔细地考虑自己通过这些材料要表现什么,尽管他们试图这样创作,可能任何人都不认识它。教师要求幼儿给自己作品命名的另一个错误是教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儿的作品上,而不是重视幼儿的创造的动力过程。三、家长也应为幼儿创设创造性环境。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创新力量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对幼儿家庭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1.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创造力强的人,小时候一般比较顽皮敢于大胆想象。而过分的威严和强制,太多的干涉和禁止,则会抑制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妨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家长还要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对事物好奇并细致观察,才能在大量复杂的现象中独具慧眼,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启发孩子、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活跃思维。2.多让孩子独立思考。遇到任何问题,家长都要让孩子积极地、独立地思考,这对其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限制和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机会。当孩子发问或用想象来解释客观事物时,要积极诱导,还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4.鼓励孩子有主见、多提问。培养孩子有主见,必须鼓励孩子去追求、探索,用他自己的方法去接触各种事物。家长应当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勇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每一个孩子都喜欢鼓励与表扬,家长应学会欣赏孩子,对孩子多鼓励,多说“你真行”、“好样的”、“有进步了”。对孩子实施多样化评价要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在进行评价时,不要总是盯住幼儿的错误与失败,而要重视创造活动的过程,发现那些创造性萌芽,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在评价的方法上,要有针对性,对孩子的活动和所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推动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尽量少干预、少管束,多放手、多开导,不能太在意幼儿创造的结果,应多强调创造的过程,要营造一个自由、安全、宽松的精神环境,给幼儿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表现自己,使创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❷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即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在婴幼儿身上虽然有所表现,但是却很微弱和不稳定。因此,家长对婴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鼓励好奇心
婴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他们不断地用身体和感官探索周围的一切事物,积累着知识经验,发展着思维能力。对此,父母不能像对成人般地看待孩子,对他们作出种种限制和随意斥责。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凡是因好奇心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否则就会妨碍智能的发展。
2.培养首创性
为了培养婴幼儿的首创性,特别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关心和了解孩子,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愿,对其微小的创造性表现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避免焦虑感
有的婴幼儿因好奇心而做了错事:如想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结果把新买来的玩具拆坏了。对此,单纯的惩罚只能阻碍其创造性的发展。父母既应该对他们讲明道理,指出其错误,又要鼓励他们试验探索的精神,以避免对所犯错误的焦虑感。
4.提倡多样性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对孩子照顾过多,担心过多,限制和剥夺他们独立活动的机会。父母要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为其智能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5.诱发想象力
创造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之处在于有创造想像成分的参与。孩子天真发问或用想象来解释客观事物时,父母都要积极地诱导。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广泛而仔细地观察、比较和体验,使之头脑中形成丰富准确和鲜明的印象,更好地发展创造想象力。
❸ 想要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父母就要怎么合理利用破窗教育
二、家庭要有创造氛围
研究表明,五岁前的孩子极富于幻想,但五岁以后幻想能力逐渐减弱。个中的原因主要是成人习惯于用固定的模式看待孩子,从而不自觉地限制了孩子自由想象的发挥。因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从家庭氛围这一个角度来讲,家长首先必须为孩子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常常处在一种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状态中。其次,家长必须保证孩子在集体交往活动之外,有一个相对自由的个人的活动空间、
❹ 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重要性 1、从个人本身出发。创造力是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的重要标准。 聪明的大脑要符合什么条件 第一,同样的作业,头脑聪明的人无需怎样努力,就能轻松做完;参加各种考试,无需挑灯夜读,就能轻松通过而且成绩优良。 第二,处理问题灵活而且有创造性。聪明并不是指体力和技能,而是指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未来的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探求未知世界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家、塑造不朽光辉形象的文学家、善于经营理财的企业家、发明设计新产品、搞革新的工人以及在各行各业中有所作为的人……这些都是创造型人才。要成为这样的人,都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多么重要。 二、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学校的、社会的,当然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则是创造力培养的摇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第一步,发现孩子的创造火花,保护孩子的创造萌芽。 家长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就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儿童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被时代所抛弃。 ●如何发现 1、该了解,幼儿的创造与成人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创造者。当你看到你的孩子把新买来的玩具拆开来,都看看西看看,说他要研究一下时,当你的孩子揪着一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当你的孩子一边玩着娃娃家玩具,一边自言自语时,这些都是孩子创造火花的闪现。我国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的,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例:穿衣服时,有一天发现把图案放下面才不会穿反;搭积木时比图纸多了一根烟囱。 2、对创造性思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创造性思维不单指变通性、求异性,还包括流畅性。例:你尝到过哪些味道,是吃什么东西时尝到的。(都是甜的,只是东西不同,流畅性,其他味道,变通性),年龄越小的孩子,流畅性表现越多。 ●如何保护 对传统的坏孩子进行一次全新的审视。传统的坏孩子或者是过分顽皮的,或者是倔强的,或者是怪怪的,研究表明“坏孩子”蕴藏着发展创造力的可能性。心理学家指出: 越有反抗精神,越有判断力 古怪脾气与乖僻者,往往比较聪明 撒谎的孩子一般创造想象比较丰富 解决问题过程中错误多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快的发展可能性 疑问多的孩子比样样都理解的孩子更有前途 越是顽皮的孩子越有丰富的创造力 乱涂乱画的孩子才有丰富的想象力 越是不和群的孩子,越有丰富的发展潜能 (二)第二步,用多种途径培养、随机教育,多让孩子提问。 1、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生活方式影响孩子。 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你们的思想、生活方式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们的孩子。试想,一对墨守成规地父母如何去教育孩子要有创造力,如何能去欣赏和保护孩子的创造火花呢?反之,如果你是一位在于孩子玩耍中,想出各种新玩法的父亲,或者你是一位善于利用周边的事物创造美的环境的母亲,你是一个在工作生活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那么至少,你的孩子会在你的身上感受到创造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有趣的事,而我们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他才会…… 2、利用玩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购买玩具的标准:选择功能多,需要孩子操作的,而不选功能单一,以视听为主的玩具。宜买半成品玩具,不买成品玩具。 ★不是买来的玩具才是玩具,多提供废旧物品能提高孩子的替代能力。 ★先让孩子探索、尝试玩新玩具,而不应先教给孩子玩法,或先看图纸。 ★允许孩子收藏不值钱的东西。 ★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排放玩具。家里与幼儿园不同……不必过分强调整齐。
❺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重要性 1、从个人本身出发。创造力是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的重要标准。 聪明的大脑要符合什么条件 第一,同样的作业,头脑聪明的人无需怎样努力,就能轻松做完;参加各种考试,无需挑灯夜读,就能轻松通过而且成绩优良。 第二,处理问题灵活而且有创造性。聪明并不是指体力和技能,而是指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未来的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探求未知世界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家、塑造不朽光辉形象的文学家、善于经营理财的企业家、发明设计新产品、搞革新的工人以及在各行各业中有所作为的人……这些都是创造型人才。要成为这样的人,都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多么重要。 二、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学校的、社会的,当然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则是创造力培养的摇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第一步,发现孩子的创造火花,保护孩子的创造萌芽。 家长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就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儿童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被时代所抛弃。 ●如何发现 1、该了解,幼儿的创造与成人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创造者。当你看到你的孩子把新买来的玩具拆开来,都看看西看看,说他要研究一下时,当你的孩子揪着一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当你的孩子一边玩着娃娃家玩具,一边自言自语时,这些都是孩子创造火花的闪现。我国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的,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例:穿衣服时,有一天发现把图案放下面才不会穿反;搭积木时比图纸多了一根烟囱。 2、对创造性思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创造性思维不单指变通性、求异性,还包括流畅性。例:你尝到过哪些味道,是吃什么东西时尝到的。(都是甜的,只是东西不同,流畅性,其他味道,变通性),年龄越小的孩子,流畅性表现越多。 ●如何保护 对传统的坏孩子进行一次全新的审视。传统的坏孩子或者是过分顽皮的,或者是倔强的,或者是怪怪的,研究表明“坏孩子”蕴藏着发展创造力的可能性。心理学家指出: 越有反抗精神,越有判断力 古怪脾气与乖僻者,往往比较聪明 撒谎的孩子一般创造想象比较丰富 解决问题过程中错误多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快的发展可能性 疑问多的孩子比样样都理解的孩子更有前途 越是顽皮的孩子越有丰富的创造力 乱涂乱画的孩子才有丰富的想象力 越是不和群的孩子,越有丰富的发展潜能 (二)第二步,用多种途径培养、随机教育,多让孩子提问。 1、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生活方式影响孩子。 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你们的思想、生活方式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们的孩子。试想,一对墨守成规地父母如何去教育孩子要有创造力,如何能去欣赏和保护孩子的创造火花呢?反之,如果你是一位在于孩子玩耍中,想出各种新玩法的父亲,或者你是一位善于利用周边的事物创造美的环境的母亲,你是一个在工作生活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那么至少,你的孩子会在你的身上感受到创造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有趣的事,而我们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他才会…… 2、利用玩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购买玩具的标准:选择功能多,需要孩子操作的,而不选功能单一,以视听为主的玩具。宜买半成品玩具,不买成品玩具。 ★不是买来的玩具才是玩具,多提供废旧物品能提高孩子的替代能力。 ★先让孩子探索、尝试玩新玩具,而不应先教给孩子玩法,或先看图纸。 ★允许孩子收藏不值钱的东西。 ★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排放玩具。家里与幼儿园不同……不必过分强调整齐。 3、绘画和创编是培养创造力的好办法。 “画”:绘画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儿童的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想”得越多越好。如在纸上画出许多圆,让儿童想象添画,看圆能“变”成什么?孩子可能会从单一的一个太阳、一块饼干、一个头像、一朵花、一个皮球……想到用圆组合出熊猫、一束气球、一群小鸡、一堆鹅卵石、天上的星球等等情节画。另外还可播放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儿童根据音乐的表现画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对孩子的画,家长不要先做鉴赏家,而要先做想象力的评论家,不要着眼于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画家,而要先看孩子的想象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编”:续编故事结尾与仿编创造诗歌,是创造力的高标准体现。故事作为一种形象的语言艺术,深受儿童所喜爱,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词语的描绘,联想到相应的形象与活动。为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讲故事时,要注意训练儿童续编故事结尾,经常来一个“且听下回分解”,如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样了?……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从多角度续编。德国诗人歌德的母亲,自歌德2岁起就对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对歌德以后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剧作家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诗歌仿编,家长可为年幼的儿童选择结构短小、多重复的诗歌,如“家”:蓝蓝的天空是白云(小鸟)的家,清清的小河是鱼儿(虾儿)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羊儿)的家,高高的大树是啄木鸟(喜鹊)的家…… 4、亲子互动、思维训练。 思维是创造的前提,在学龄前儿童中其创造力较多地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想问题、多提问题,勇敢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当年,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就想苹果为什么不会往天上飞,而要往下落?正是牛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提出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今天培养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正是为了明天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创造力。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应强调怎样主动寻找问题的“一般”以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对于孩子新颖独特的想法,家长要给予特别的赞赏,哪怕想法很幼稚甚至错了,也要先肯定其创新精神,再耐心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引导孩子学会有目的、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三、创造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一切都替孩子安排好,要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有思考的空间,才有机会去创造。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一个孩子往往有很多人在关注,容易出现看得太死、管的太多的问题。“这太危险”、“这太脏了”、“你自己来太慢太麻烦,我来做吧”。那么,孩子就在你划定的一个小范围内活动,他不需要动脑经,不需要探索,不需要尝试,因为他要想的你都替他想好了,他要做的你也替他做好了。 2、教给孩子一些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创造的基础。 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源泉,创造力是建筑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于儿童来讲,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家长可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开扩孩子的视野,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观赏各种树木花卉,区分它们的异同,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看看动物的不同形态,分辨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采集种子,捕捉昆虫,制作标本;仰望蓝天上变幻多端、漂亮浮动的白云;欣赏日出东方的朝霞、夕阳西下的美景…… 另外,还应向孩子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年龄特点的读物和视听材料,给孩子丰富的知识,要尽可能广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应注意宜广不宜深,深入浅出,以游戏的形式、故事的口吻,进行趣味讲解。如当孩子了解了有关地球的常识后,可启发孩子观察想象,将孩子的头比作地球,并编成儿歌指唱:“帅帅的头象地球,有山(鼻子)、有湖(眼睛)、有河流(嘴),有平原(额头)、盆地(脸)、小土丘(耳朵),茂密的森林(头发)望不到头,地球就是我们的家,大家都要爱地球”。总之,要从各种渠道,各个方面,充实孩子的日常生活,增添积累知识经验,为孩子创造力的萌发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做父母的只有明白什么是创造力,然后才会发现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当然,尽管所有的人都具有创造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像爱迪生、莱特兄弟、富兰克林那样的创造发明天才。所以,对待孩子的创造发明萌芽,也不需要求太高,只要有一点儿迹象,就应该努力去发掘、培养,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训练。创造力是孩子成长的生长点,善待他就是善待孩子的生命,保护并且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是培养造就创造型人才的第一步。在普通的生活中,只要家长做有心人,创造一定能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总之,在改变观念的同时,做个有心人,利用身边的教育因素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更多
❻ 我国当今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存在着哪些优势
一、艺术教学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个人的创造心理发展和潜能开发中,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大量的关于教学活动气氛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开放性与传统型教学的比较上。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开放的艺术教学活动和幼儿自身的学习及创造能力有极大关系。 首先,艺术教学活动挖掘幼儿的创造力。在艺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创造力的关注体现了《纲要》的精神,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感受、喜爱、乐于体验的艺术情景,引导幼儿能够自由想象、尽情创造。其次,艺术教学活动造就幼儿的创造力。研究发现,艺术活动提供了幼儿自发性和多元化的创意表达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效提升幼儿对创造力认知的流畅性、开放性和变通性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增进幼儿在创造情景中的冒险性和想象力。根据《纲要》中关于对艺术教学的要求,教师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和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还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 二、艺术教学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价值 创新精神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而幼儿时期是人想象最丰富、最奇特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的关键时期。幼儿艺术教育既是幼儿教育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起点。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领域活动,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学活动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而艺术教学活动对发展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其表现为: (1)艺术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锻炼,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创造的空间; (2)艺术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及自信的信念; (3)艺术教学活动有助于训练幼儿的创造性行为; (4)艺术教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右脑,它是进行现象和发散思维的中枢,主管着人的舞蹈、音乐和情绪情感能力。因此,通过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三、舞蹈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途径 (一)利用模仿。根据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特点,舞蹈教学中首要是培养幼儿的模仿力。模仿能力作为创造的基础,只有通过对熟悉事物的观察,才能艺术化的表现人类的活动。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首先,教师要以准确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幼儿,形成幼儿的视觉表象,积极引导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肢体去模仿。通过模仿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幼儿跳舞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舞蹈表现力,能有效培养幼儿对生活的捕捉能力,更有助于在模仿中展露自己的创造性肢体动作;其次,老师要重视舞蹈动作的细化分析,让幼儿充分的感受、模仿、表现,教师的舞蹈教学用语应是幼儿能理解的,这样既能丰富幼儿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又能对幼儿创造力有促进作用。 (二)利用想象。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决定了学习的结果以及灵活运用,所以教幼儿动作时要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尤其是在学习枯燥的基本步伐和复杂的基本动作时,如用身体装了弹簧比喻插腰蹲的动作,用太阳升起照大地来比喻双臂从下向上举起,让幼儿把舞蹈动作和大自然、生活等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幼儿进行无实物表演。如在课堂上,让幼儿表演“穿衣服照镜子”,联想自己穿了新衣服很漂亮,穿着新衣服在花园里捉蝴蝶,或和小伙伴们一同做游戏等,他们在扮演自己的同时也在进行创造。 (三)利用多重感官。舞蹈形象的塑造是通过音乐的提示,用肢体、表情、眼神来表达出的艺术形象。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告诉幼儿音乐是舞蹈的“好朋友”,引起幼儿对舞蹈的共鸣,在听到不同类型的音乐后,不要急于讲究动作的技能技巧,可以通过游戏和联想产生与音乐节奏、音乐内容相关的情绪情感。如音乐活动《小鱼的一天》不仅表现出小鱼游的动作,还能用小鱼追逐游戏、小鱼睡觉等动作来表现。教师应运用不同的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来表现舞蹈的艺术魅力,这样对幼儿跳舞有提示作用,甚至影响幼儿的创造情绪。幼儿在音乐的强、弱、高、低,旋律的起伏中渐渐地便产生了轻松自然的创造性行为。 通过艺术活动的学习,幼儿能够培养起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幼儿艺术教学活动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熏陶,帮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其审美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完善和社会化的发展。因此,艺术教学对幼儿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❼ 如何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他们鼓励家长:如果没有能力给孩子金块,那么,就教给孩子“点石成金”的功夫吧!
的确,创造力能化腐朽为神奇。人类进化史上,那些林林总总的“发明”,就是创造力的具体表现。
因此,,是今后教育的重点,家庭教育自不例外。根据科学的研究,一个人的身体组织从出生到成人,一直都在发育成长。它的过程是不断地淘汰老细胞,长出新细胞。然而脑部与身体其他部位不同,随着人的成长,脑的重量逐渐增加;但是脑细胞的数量却和出生时相同,不会再增加。脑细胞跟着身体的成长,会伸展出许多突触、神经纤维长出髓鞘,这叫做髓鞘化。主管运动和感觉的部位会提早髓鞘化,专司高等思考的部位髓鞘化则较迟。大脑细胞间需要有联络的网络,这种联络的网路叫做神经回路,如果回路的组织良好,可加强一个人的思考能力。
这些机能的发展,由胎儿在时就开始发展,到了3岁左右,大部分发育完全,就是更细致的回路成长。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成长即完成了。因此,小学四五年级前是智能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专家所强调,启发创造力最关键的时期。
让下一代更聪明,是所有父母的希望。
然而,根据科学实验,智商受遗传的影响比较大,后天的努力只有少许的影响。所幸,与“智商”同等重要的“创造力”,充满可塑性,可经由“训练”呈现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一经“训练”,就不会消失。
创造力和智商有点相关,但不是绝对有关。一般而言,有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有好创造力的人,却要有中等以上的智商。
创造力除了“智力”之外,还包括了5个重要的能力:敏觉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流畅力。
当父母变换了孩子的房间布置,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改变的地方,丝毫不差,就表示孩子的“敏觉力”十分高。
独创力,是指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看法,而且有实际效果。可以说,所有的“发明家”,都具有高度“独创力”。
至于精进力,是指能从更精致、更细密的角度思考。例如懂得在纸船上涂一层蜡,防止被水浸坏;这“多一层蜡”的思考,就是精进力。
❽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获得新知识或未知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幼儿创造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幼儿创造力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开展幼儿创造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正确理解幼儿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树立幼儿教育观,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以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所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最佳时机,结合幼儿思维特点,在各领域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地发展,下面我就来谈一下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创造性思维。1.在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添画(圆形可添画成太阳、地球仪、熊猫、西瓜等)、拼画(正方形、半圆形、房子等)、变画(主题画、诗画、粘贴画、美工等),而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是片面地看画得像不像,制作得精美不精美,而是重视作品的创造性意识,鼓励幼儿自由创造,不局限于老师的范例,鼓励幼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感受。在活动中,主张先让幼儿自由作画,教师再加以指导,这样幼儿的画会充满童趣。2.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语言活动是幼儿展开五彩想象翅膀的天地。我们通过仿编诗歌、创编诗歌、续编故事等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在大班幼儿仿编诗歌《你喜欢夏天吗》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鼓励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夏天,体验夏天的特征,最后引导幼儿把自己观察体验到的东西仿照原诗歌里的句式框架表达出来,这时幼儿的想象就特别丰富:“我喜欢夏天扇形的树叶,可以扇风,很凉快”;“我喜欢小鱼和水”;“我喜欢在夏天里跑步,因为夏天没有风,可以跑得快”;我喜欢夏天的蜗牛;我喜欢夏天穿裙子;我喜欢夏天的水果,因为夏天的水果特甜……教师把幼儿说的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发言极其丰富,无不闪烁着创造的火花。3.在科学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未来的垃圾箱联想创作,有的幼儿给垃圾箱画上了提示器,看到谁丢垃圾,就会提醒他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里,有的幼儿给垃圾箱安上了摄像头,要是谁乱丢垃圾,就会把他拍摄下来……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联想,启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这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才能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心,都可以成为触动孩子联想的引发物,从而培养幼儿联想的兴趣和习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在健康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中,因为动作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幼儿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幼儿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创造力发展最大的时机,因此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思维的灵活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激发。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呼吸、脸色、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活动量和运动时间进行调控,只有科学地安排运动过程才能起到健体强力,又能促进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二、教师为孩子创设创造性空间。1.积极为幼儿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以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当幼儿的离奇想法超越客观现实时,教师不可以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或者去否定他们,而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看到一幼儿把苹果画成方形,教师问幼儿“苹果是圆的,还是方的?”“圆的。”“那你为什么画成方的?”“我喜欢方的,方的不会滚下来。”此时教师当即表扬该幼儿善于开动脑筋,并鼓励他以后做个农业科学家,培育出方形的苹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并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欲望,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探索和思考。2.允许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并刺激同伴的思考。利用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思维的创新。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会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策略,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切实提高语言能力。3.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并给予正确的评价。幼儿不可能通过画一幅画或拼贴一张图就能得到足够的体验。他们需要继续操作材料,不断发展其思维和情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自我表现材料的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安排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或离开表现材料的活动。当幼儿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教师进行有效地评价能起到鼓励幼儿继续进行创造活动的作用,使幼儿更热心于这种活动。但教师如果试图通过猜测幼儿正在创造什么,或者要求幼儿为其创造的东西命名,以此评价幼儿的创造性产品,是非常失败的。这是因为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往往不能十分仔细地考虑自己通过这些材料要表现什么,尽管他们试图这样创作,可能任何人都不认识它。教师要求幼儿给自己作品命名的另一个错误是教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儿的作品上,而不是重视幼儿的创造的动力过程。三、家长也应为幼儿创设创造性环境。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创新力量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对幼儿家庭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1.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创造力强的人,小时候一般比较顽皮敢于大胆想象。而过分的威严和强制,太多的干涉和禁止,则会抑制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妨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家长还要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对事物好奇并细致观察,才能在大量复杂的现象中独具慧眼,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启发孩子、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活跃思维。2.多让孩子独立思考。遇到任何问题,家长都要让孩子积极地、独立地思考,这对其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限制和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机会。当孩子发问或用想象来解释客观事物时,要积极诱导,还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4.鼓励孩子有主见、多提问。培养孩子有主见,必须鼓励孩子去追求、探索,用他自己的方法去接触各种事物。家长应当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勇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每一个孩子都喜欢鼓励与表扬,家长应学会欣赏孩子,对孩子多鼓励,多说“你真行”、“好样的”、“有进步了”。对孩子实施多样化评价要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在进行评价时,不要总是盯住幼儿的错误与失败,而要重视创造活动的过程,发现那些创造性萌芽,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在评价的方法上,要有针对性,对孩子的活动和所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推动
❾ 如何培养孩子的 创造性
一、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意义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监控的作用。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不为各种环境因素所限制,坚持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会随时监控自己的活动过程,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取得创造成就。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使创造教育得到全面的开展。
美国心理学家Terman从1921年起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的成才情况进行跟踪研究。30年后,他从研究对象中选出800名男性,就其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结果,成就最大的一组成员的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人格因素上与成就最小组的成员存在显著差异[1]。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两者的明显差异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原则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不是随意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已有的大量的研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遵循如下五条原则:早期教育原则,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原则,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一)早期教育的原则
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表明,早期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和意志训练等将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如果忽视或耽误了早期教育,将会给人格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也会影响到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早期教育可以追溯到婴儿期的抚养、幼儿期和青少年期的教育,甚至胎教。不同阶段的早期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特别强调早期的情感教育,而社会认知的培养和人生观的确定则主要是青年期的教育重点。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教育的统一性原则认为,人们在教育思想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充分地认识到教育与学习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不仅是教师这类专业教育人员的言行举止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家庭中的父母以及社会上的各类人和事,都可能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材料表明,教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人物的人格水平都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另外,除了现实社会之外,历史上所记载的人和事、媒体、文学艺术作品等也会给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带来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起来。如果三种教育的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并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原则
人格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终生的自我教育。教育的效益是以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为前提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地建构个体健全的人格结构。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如何能将他控转化为自控。一个过早中断了学习,放松了对自己要求的人就不大可能建立起健全的人格结构。人格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重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会根据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生存系统中要素的改变进行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态度更新这些心理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的昌盛而奋斗。因此,实行人格教育必须坚持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原则,创造性人格特点的培养也必须坚持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原则。
(四)主体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没有雷同的。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关系中,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突出特点就是主体性的凸现,这种凸现反映了每个主体不仅是作为社会或集体的主体,而且是作为个人的主体。每个人的人格都反映了他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人格特点。现代社会给每个人以选择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机会,这是每个人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如果我们不注意培养主体的创造性人格,不帮助他们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这样的个体在现代社会是很难发挥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人格方面个体相互之间有些共同之处,这为我们找到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共同措施提供了可能。
(五)社会性原则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还必须遵循社会性原则。人是作为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在生产劳动、各种社会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人格的社会属性。任何一个个体的人格形成都是在生物因素的前提下,主要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经过个体的主观努力而形成的。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形成创造性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进行个体的人格塑造,也必须自始至终贯彻这一原则,要设法利用个体周围的社会力量,去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三、家庭及学校在创造性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结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普遍形式越来越趋向于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在这种家庭形式中,家庭的经济、政治等功能已逐步为社会所取代,而教育功能则不断得到强化,内容也日益丰富。有关家庭持征、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期望、出生顺序对儿童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家庭是影响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个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在创造性人格培养中发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智力、性格以及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键期”的概念,儿童的一些行为如果错过它们的“关键期”,就很难再在儿童身上出现。在对儿童的问题解决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幼儿解决问题的特点在于他们以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早期的创造性的萌芽,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培养。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作为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许多因素,如学校精神、班级气氛、教师特征、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风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日常教学活动,教师本人的人格力量,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奖惩,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等。学校氛围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也非常重要,学生长期处于学校的一个整体氛围之中,长期受它的影响。此外,学生同伴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同伴既是自己行为的强化者,又是一个可以模仿的示范者,还是将自己行为同别人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标准。
当然,培养创造性人格必须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起来。如果两种教育的标准不统一,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增加混乱性,从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四、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
家庭和学校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家长和老师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因为良好心理品质是创造性人格的基础。
首先是意志的培养。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都是意志活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活动和行为中,意志的因素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创造性活动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去克服,目的性和方向性就表现得异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因素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创造性活动也就是复杂的意志活动。
第二是内部动机的培养。这是由心理学家阿玛拜尔提出的创造性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有无创造意识和创造意识高低是与内部动机紧密联系的。某些外力的作用引起创造意识活跃起来,这是外部动机的作用。与外部动机相比,人的内部愿望更为重要。外部动机要发生作用,必须转化为人的内在需要,如果外部压力没有变成个人的愿望,创造意识不可能活跃起来。
第三是培养自信。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一种对自己认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信的人,坚信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确性,并坚信自己—定会取得成功。从事创造性活动尤其需要自信。
第四是心理安全这一心理素质的培养。Rogers提出心理安全这个概念,是针对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所必需的条件表达出他的理解。个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会影响其创造性人格的发展,而心理安全是内部环境的核心内容。
为了说明心理安全,罗杰斯用农夫和种子的关系来打比方。虽然农夫不能使种子生长,但它可以提供培育种子的条件,允许种子发展它自己的潜能。同样的,教师、专家以及其他希望促进人的发展的人们都能够建立心理安全的条件,允许个体发展。心理安全与三个过程相联系:接受个体,减少对个体的外部评价,以及对个体的移情理解。其中,无条件地接受个体是心理安全的核心[2]。
最后是涌流(flow)这一心理素质。Csikszentmihalyi认为,涌流指一个人对某一项活动的专注状态,这种专注状态使这个人完全不在乎其他任何东西;对活动本身的体验就是如此地令人愉快,以致从事这项活动纯粹是为了享受这项活动带来的愉悦,甚至不惜为此付出代价[2]。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这里有几条具体的建议:每天带着一个要追求的特殊目标;把事情干好,它会令人开心;为了能保持欣赏事物的态度,需要增加事物的复杂性[3]。
(二)尊重和鼓励个体的个性和特点
任何创造性活动的成功与否都受个体个性的极大制约,个体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具有创造的个性。个体的个性和特点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在传统的教育中通常是不被重视,甚至是不受欢迎的。但是,任何一项创造活动都是对已有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和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鼓励个体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积极思考并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怀疑、反驳甚至否定前人的理论,要给他们发挥自己特点的机会。只有这样,个体才会敢于质疑,乐于求异。有利于发展个体的创造性特点。
(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儿童也非常重视父母对其的评价。因此,父母及教师应慎用评价手段,使自己的评价有利于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坚持以正评价为主。正评价即正面的表扬、鼓励等评价方式,负评价则是指批评、指责等评价方式。正评价作为一种信息反馈,对个体的心理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个体各方面表现较好,达到父母和教师的要求时,正评价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当个体遭遇挫折、失败,出现错误时,父母和教师还能否进行及时的鼓励,此时的正评价最能给个体鼓舞,使他们恢复自信。父母和教师应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适度的评价。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若父母和教师的评价等于“期望值”,则效果一般;若评价小于“期望值”,则效果差;若评价略大于期望值,效果最好,能使其发挥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所以,父母和教师既不要吝啬对个体的表扬鼓励,也要避免“过度的表扬”,使评价能恰如其分,真正有效地激励他们,形成恰当的自我认识。
(四)营造创造氛围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一般有三种方式: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压制型和溺爱型不能调动孩子自主性,易使孩子依赖、顺从、无主见、创造水平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可激活孩子的创造动机,让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其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因此,在家庭中创造民主气氛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权威自古就受到颂扬,父母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就应该民主地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儿童才会积极地和父母交流,父母才能发现孩子创造思想的闪现并加以挖掘和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独特而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
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就对教师这一角色提出了要求。学校是以教师为主轴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人格品质的场所。教师应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视为创造性活动。要想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勇于创新。其意义在于,首先,教师将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创造性活动,正是认清了教育的本质,立足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力所在,这样的教育才可能达到培养新时代创造型人才的目标。其次,教师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品质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教师将以最具号召力的榜样,带动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