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圈发明者
㈠ "牛逼"一词是谁发明的发明人好牛逼
NB 的由来 对于超乎寻常的事情和人, 市井称赞法就俩字------- "牛逼". 网络简称为"NB"。NB 的本意其实是Natural Beautiful的意思,中文翻译就是”自然美”.什么叫自然美呢? 大概想象一下就是某村有一村姑,荆钗布裙却难掩天生丽质,然后某年某月某日被星探发现,然后送到大内陪君伴驾,皇帝老儿上下这么一眨抹眼,说了句:”寡人本以为阅尽天下美色,今日方才知晓,朕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加上N多宫女也B不上一村姑,确实是NB啊!” 所以说呢,这NB是不能依靠涂脂抹粉的,虽然大家都特别想往NB,但是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中国古代就有个叫东施的,看邻居西施施展西心捧心确实特别特别的NB,于是很不恰如其分的学习了一下,据考证这是民间有记载的第一次”超级模仿秀”.由于某种天赋原因,她名垂青史的失败了,而且准确的说明了NB不能装. 再后来,世界上出了个叫小不死的总统,每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舞刀弄剑的吓唬人,最近这厮跑到了中东去刨绝户坟,踢寡妇门,搞的天怒人怨,居然还赢得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拥护.据支持者说,我们的带头大哥虽然没啥大脑,但是敢作敢为,虽然不NB,但是非常Simple beautiful,俗称“简约美”,简写为SB. 牛B由来又一说(by faceup) 话说当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却不料出了个太平天国,把慈禧闹得鸡犬不宁.恰好英法几个国家也在趁机敲诈勒索,那慈禧一不作二不休,想出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之计.于是急急召集几个大使上殿,共同商讨如何对付太平军. 那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自创拜上帝教,号称圣子,又说自己的教徒刀枪不入,慈禧虽足不出宫,倒也有所耳闻.于是一上殿就问那英国大使额尔金"据说贵国举国上下相信上帝,经常派人来我们这里传教,如今那太平天国也自称是上帝的子民,你们之间有什么瓜葛吗?" 那额尔金在中国呆了十几年,早已经是个中国通,对官场上的东西自然也有所了解.眼见这慈禧把太平天国的事要往自己身上引,苗头不对,急忙答到:"We believe in God, but they don‘t. What they believed is a kind of new believe, it's not Catholicism" 却不料因为情急,额尔金说得快了,那翻译官没听清楚什么是"new believe",又见慈禧正眼睁睁地等着自己翻译,要是说自己没听清楚,说不定老佛爷一生气,自己就人头不保,只好硬着头皮翻译成了"我们相信主,他们不相信. 他们拜的是.. 是.......唔.... New Bee....., 他们不是天主教徒." 慈禧听了不禁皱眉"这群乱党什么不好拜,却去拜什么牛B,实在是古怪" 这时李鸿章在旁边参奏"老佛爷有所不知,但凡乱党,必然有些旁门左道之士,作法惑众.之前义和团以黑狗血淋身,自称能避子弹,便是一例.而如今长毛以拜牛B为风,想必是那牛B比黑狗血更厉害的缘故." 慈禧感叹道"看来这牛B,果然厉害得紧啊!”
㈡ 牛栋发明什么他发明的第一个东西是什么
牛顿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非要说什么发明,那就是炼金术了
㈢ 接种牛痘的发明家是他是谁他是什么国家的人
英国医生詹纳(E.Jenner)于18世纪末发明18世纪英国流行天花,许多人因此丧生。生理学家爱德华.琴纳偶尔发现挤牛奶的女工很少得天花,经过研究,他认为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他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实验,效果不错。在人身上使用将如何?他没有底,于是他决定让自己的儿子做第一个实验者。但这个决定遭到妻子和亲属的反对,妻子和他哭闹,他是疯子、要谋杀亲生儿子。他的亲属也散布:种了牛痘会长出牛角、牛毛,还会发出牛一样的叫声,....。琴纳没有理会这些奇谈怪论,在儿子的左胳臂上种了牛痘。几天过去了,孩子没有不良反应。于是他又在儿子的右胳臂上种了牛痘,几个星期过去了,孩子也没有不良反应。以后别的孩子感染了天花,而他的孩子却健康的生活着。种牛痘,预防天花,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人们在家乡为他建立了纪念雕像,并镌刻了一行字:向母亲孩子人民的英雄致敬。琴纳立志解决这一重大医学难题。经过20多年刻苦研究,终于证实对人接种牛痘疫苗,能使人获得对天花的永久免疫能力,挽救了无数生命。他的成功还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免疫学,他是在科学基础上征服传染病的先驱。被称为免疫学之父。牛痘接种的成功,为免疫学开创了广阔的领域,在国际上,琴纳赢得了极大的赞誉。1799年夏,人们称誉他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人生命拯救者。拿破仑曾称琴纳为伟人。所有现代接种法实际上都是来源于琴纳的第一次伟大发现。
牛痘技术,是使用【牛的天花病毒】,和人类的天花病毒不一样。人类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却能抵抗人的天花病毒。
人感染牛的天花病毒后,不会死。
所以,牛痘疫苗是比人痘疫苗安全10000倍的疫苗。
正因为如此,在1980年的时候,全球灭绝了天花。
㈣ 牛车是______发明的
殷王王是牛车的发明者。 船的发明者是番禺 墨子》等古籍中就有“番禺始为舟”
㈤ 牛仔有什么来历牛仔服是谁发明的
牛仔“Cowboy”这个词实际上来源于西班牙语,是西班牙语“Vaquero”直译而来。“Vaquero”发展于词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Vaquero”(Cowman)翻译成英语就是“Cowboy”。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来美洲居住的欧洲人后裔。登陆到美国东海岸的英国和法国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们开始只会采用圈养的方式养牛。当围栏里的草被牛吃完后,牛群就被赶到一个新的有草的地方继续放养。这样的牧牛人在英语称为“Driver”。而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样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来,他们是贵族、冒险家,他们严谨、聪明、有绅士风度、有胆识、富于野心、爱冒险、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他们养牛的方式是真正的放牧,把牛放到没有边际的草原中,牛仔们骑马随牛群驰骋。这些西班牙人的精神代表了传统的牛仔精神。在新墨西哥州的乡下居住着这样一些顽固的传统牛仔,他们就是遍布美国的西班牙人后裔,他们的血统和文化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1846年,美国与墨西哥开战。战争中美国人打败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却彻底地征服了美国。没有任何区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样对美国牛仔文化的发展产生如此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牛仔们并不像电影中反映的那样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据一位牛仔专家劳恩·泰勒说,现实中的牛仔就是骑在马背上的农场工人,负责看管奶牛。他们在户外的时间一天长达12到14个小时,工作既沉重又危险,报酬又低。一到冬天,大多数的牛仔都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工作。1865年到1895年是牛仔的鼎盛时代,新的肉类保鲜办法的出现、市场对牛肉的需求急剧增长,同时铁路延伸到大多数村落,使得牧场经营业在美国西南部非常兴盛。放牧业、牧场经营业主们用较低的成本在西部饲养大批的牛群,然后通过铁路把它们运到东部的市场。而牛仔们就在户外放养牛群,然后把他们运到最近的铁路上。
然而就是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充满着美国开拓精神的西部牛仔们,形成和完善着自己的牛仔文化,并且身体力行地把牛仔文化发扬光大。他们通常穿着的“制服”——牛仔裤,与牛仔们身上蕴涵的独立、自由、叛逆、粗犷、豪迈的精神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牛仔裤后来几乎完全脱离了一条裤子的原始意义,特别是蓝色牛仔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持续地嵌入西方工业革命之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平地而起的美国牛仔文化,有别于欧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又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使自身得到发展。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的文化开始风行世界。牛仔文化更是随电影中的牛仔形象一起深入民心。通过许多事实和传奇故事,牛仔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伟大代表。而牛仔裤及牛仔服饰,就成了美国牛仔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
牛仔裤
最早牛仔裤的出现,源于某个灵机一动的创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最风行的时候。淘金的工人们一直抱怨普通的裤子磨损得太厉害,也装不下淘来的黄金颗粒。于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发了用滞销帆布制作一种不易磨损的工装裤的想法。最早的牛仔裤并不是现在最常见的蓝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裤腰也裁剪得很高,便于工人们把它穿在普通裤子的外面。为了加固,在裤兜和裤门处都使用了崭新的铜纽扣———现在,这已经成了牛仔服装里一种历久不变的标志性元素。
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牛仔裤还是西部工人们的主要工作服装。但是,随着三十年代西部牛仔电影的风行,在影片中频频出现的牛仔裤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线。在美国号称“牛仔之王”的男影星罗伊·罗杰斯,就以一身牛仔装的形象赢得了许多影迷的心。
从这个时期开始,牛仔装逐渐脱离了工装裤的概念,开始流行到各个年龄和各个阶层。之后,逐渐地从工人、学生到富有的商人和好莱坞明星,甚至是皇室成员,都开始穿这种轻松又随意的服装。
牛仔裤原是十九世纪的美国人为应付繁重的日常劳作而设计出的一种作业服。时过境迁,当年粗重的劳动装,如今跻身时装界,巧妙地迎合流行,不断地变换出新的款式,风靡全球,在时装领域占据了极大一块地盘。牛仔裤尤其受年轻人的喜爱,现在哪一个年轻人的衣柜里,找不出一二条牛仔裤?
牛仔裤最常见的颜色当属蓝色,此外又有黑、白等其他色彩。材质也有多种,款式更是不胜枚举。各生产厂家缝制的牛仔裤都各具特色,不妨多试穿几条比较一下,挑选自己最中意的。选购时,还应考虑着用的场合以及和上衣、鞋子的配。令年轻人钦慕不已的牛仔裤首推Levi's、Lee和Wrangler等名牌,世界各国又各有国产的名牌牛仔裤,像日本的BIG JOHN、EDWIN等,在日本国内受欢迎的程度,决不亚于大名鼎鼎的美国牛仔裤。几乎所有的牛仔裤都是男女通用,部分牌号也有臀部较大、股沟较深的女性专用款式。
牛仔裤的代表性款式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直筒型:牛仔裤最基本的款式,诸如Levi's501、EDWIN505、Lee101等牌号。
瘦窄型:强调体姿美的款式,诸如Levi's606、EDWIN506、Lee301等牌号。
小喇叭裤管型:考虑到穿高帮鞋时的方便,裤管稍大,诸如Levi's517、EDWIN101F、Lee102等牌号。
大喇叭裤管型:七十年代风行一时的款式,膝盖以下的裤管极大,诸如Levi's646等牌号。
牛仔布的生产起源于美国,牛仔服的创始人是李维.施特劳斯。李维.施特劳斯原是德国犹太人。第一件牛仔服诞生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90年代才在美国投入大批量生产。当时,美国人为牛仔服在美国诞生而感到莫大的自豪和骄傲,1975年美国庆祝建国200周年时,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还曾经展出了一条所谓的“李维”式牛仔裤,吸引了在场人的诸多眼球。牛仔服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在我国流行,而牛仔布始终伴随着牛仔服装的发展而发展,倘若追溯牛仔布的发展历史,也应该有上百年了,牛仔布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洗礼后,长盛不衰,且市场越来越大,因为牛仔面料与服装老少皆宜穿著,有很强的通用性,它将长期成为国内外服装消费者所青睐的时装之一。可以说,当牛仔服装在中国兴起之时,中国的千千万万消费者就“春夏秋冬”都割舍不下对她的眷恋之情。
㈥ 牛胰岛素的发明者是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以钮经义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人共同组成的协作组于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6)牛圈发明者扩展阅读
研究历史
1、结构
就选择了进行研究。
1952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通过研究一种分子量小但具有蛋白质全部结构特征的牛胰岛素材料,搞清楚了牛胰岛素的G链和P链上所有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以及这两个链的结合方式。
第二年,他宣布破译出由17种51个氨基酸组成的两条多肽链牛胰岛素的全部结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搞清楚一种重要蛋白质分子的全部结构。桑格因此研究成果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研究步骤
1959年突破了把天然胰岛素拆分成两条链,再把它们重新合成为胰岛素的难题,重新合成的胰岛素是和原来活力相同、形状一样的结晶。
在合成了胰岛素的两条链后,用人工合成的B链同天然的A链相连接。这种牛胰岛素的半合成在1964年获得成功。再把经过考验的半合成的A链与B链相结合。
㈦ 牛痘发明于什么时候
18世纪的欧洲是天花十分盛行的年代。当时的英国乡间流行一个民间传说:一个人只要曾经染上牛痘,便不会再染上天花。挤牛奶的女工多数都曾感染牛痘,亦的确很少患上天花。詹纳意会到倘若传说属实,牛痘是跟天花有关,那么以牛痘接种代替天花接种将更为理想。1796年5月14日,詹纳进行实验。他以接种天花的方法,替一名八岁男孩詹姆士·菲利浦接种牛痘。男孩染上牛痘后,六星期内康复。之后詹纳再替男孩接种天花,结果男孩完全没有受感染,证明了牛痘能令人对天花产生免疫。
詹纳称他的方法为“预防接种”(Vaccination),Vacca 是拉丁文中“牛”的意思。之后他在1798年出版关于预防接种办法的书:《关于牛痘预防接种的原因与后果》(《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Variolae Vaccinae, a Disease Known by the Name of Cow Pox》),并首次在书中使用了病毒(virus)一字。詹纳认识到预防接种可能达到的最终结果。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令天花在地球上绝迹。他的梦想最后在全球的努力合作下取得成功,1970年代天花病终于在地球消失。
㈧ 牛耕是谁发明的
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汉代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关市境内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块(幅)《牛耕》画像砖,佐证了当时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种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这就是牛拉的“耙”,又称“耢”。“耙”一面有齿,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压种子,使田地平整。至今,当地农村仍在使用。
《牛耕》砖画出土于嘉峪关5号壁画墓,图上绘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细长,角下弯上直,牛鼻有环,但无缰,说明牛驯养得已很温顺,二牛所挽之犁,犁头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为一青年男子,衣长襦,束腰,领、袖口缘边,发髻插有发簪,右手扶犁,左手扬鞭。画面显示出画匠对农耕生活体验很深,就连扶犁者头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整个画面生动活泼,潇洒自如,人、牛、犁都处在动态当中。真实地反映了魏晋画风以及当时画坛流行的写实精神。由于画匠要反映劳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长襦,光着小腿部分。从细微处体现了画匠巧妙的构思。看似平常,实则精妙。《牛耕》砖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老的绘画技艺,它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而且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幅1600年前的中国《牛耕》绘画,今天看来仍是那么清新喜人,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绘画艺术。此画为国家一级文物。
牛耕技术是在西汉出现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的生产力的进步,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续过程中,虽然也有技术上的改进,但是改变并不大。应该说牛耕技术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为深刻。
小的时候,家乡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候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还比较少,耕牛依然是农户的重要劳动力,牛耕还是非常普遍的,我觉得我这一年龄阶段的对牛耕还有所认识,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一句俗话。表明了农活技术含量的低下和简单。作为牛耕技术,算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有一定难度。
通常的牛耕是两头或者三头牛来拉犁耕作。把绠绳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后把牛套在一起,扎好肚带,再扯一根缰绳系在牛耳上,农夫通过扯拽缰绳来“指挥”控制牛的行进方向。农夫一手扶犁,一手执鞭、扯缰绳进行耕作。这一技术,我在12岁的时候已经初步掌握,后来到学校读书,便“荒废”了。呵呵,即使不荒废,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场了!
牛是有力气的,但是速度比较慢,在没有农业机械的时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选择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动力”。还记得小学课本上学过的课文《饲养员赵大叔》,对牛马有深厚的感情;还记得“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今作为农耕时代的标志,牛耕技术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耕牛也已经被诸多的农业机械取而代之,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农田里已经见不到耕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