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透视学
㈠ 中国透视学与西方透视学的异同
透视学产生于西方,是西方写实绘画的主要形式法则之一。它集中地体现了西方古典绘画的传统审美理想和创作原则。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不曾出现“透视”这一术语,也不存在这一术语所指向的绘画法则。但是,如果说,如何在一幅画中表现出空间位置、很好地描绘物象的轮廓以及处理好物与物的位置关系,那么,这在中国画史中是存在的,并且是中国画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它们散见于中国画论如“章法”、“观法”、“远法”和一些具体的技法规则中。
透视法的产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学、几何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人们公认,15世纪意大利建筑家布鲁热莱斯基创造了透视学,而另一位建筑家、画家、美术理论家阿尔贝蒂进一步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透视法的产生还与文艺复兴时期“暗箱”理论的产生、对人的视觉原理的研究密不可分。在这方面,著名科学家、画家达·芬奇贡献很大。
“暗箱”是照相机的前身,拉丁文原意为“暗室”。达·芬奇将“暗箱”原理和“眼球”原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将其“针孔成像”原理与眼球的水晶体和瞳孔相联系。他说:“房屋背光墙上钻一个小孔,屋外形象传送进小孔于对面墙上,图像颠倒,就像在眼球的水晶体中相交,看起来仿佛是画在纸上一样。谁能相信在这么小的空间内(眼球)可以容纳整个宇宙的形象呢……形状、色彩、宇宙每一部分的形象都在这里缩成一点。”这神奇的“一点”便是西方透视学的核心——“焦点”。
由此引出了“视觉锥体”的概念。运用焦点透视学的西方画家心目中的绘画,就是隔着一块大玻璃屏观看客观世界的景物,保持固定不动的视点,把景物投射在玻璃上的影像描绘在画面上。焦点透视法是西方写实绘画的核心,而“玻璃屏观念”规定了写实画家应该取一个固定的视点来移置景物。
画家是以静态来观照对象的,画家与景物间的情感联系始终被玻璃屏所截割。他要花费心思去“遮掩”此时此点所看不到的东西。由于追求时空的统一性,它带来瞬间的视觉景象的逼真性、生动性,却存在着艺术表现和审美需求的极大限制性,我将这些称之为审美的静观。
而中国山水画的远近观念是怎样的呢?中国山水画独立形成之初,南北朝山水画家和理论家宗炳有这样一段话:“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千里,则可围以寸眸……”我认为,宗炳的话中,根本不存在“视觉锥体”的自然科学观念。但其意义在于从画论的角度,一开始就界定了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审美境界——“远”。“远”蕴含的意思有二。
首先是空间观念上的“远”。画境要开阔深远,以传达大自然之“道”、 “神”、 “气”。所以,大山大水总是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对象。其次是时间观念上的深远。宋代画家郭熙总结指出了山水画要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一幅山水画要能够长久观赏、局部移看,作时间上的游移。“千岩万壑,几令游览不尽。”(清·沈宗骞《芥舟学画谱》)是对中国绘画的神游和移步的观赏要求,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绘画的特殊形制——“卷轴”中得以领略。
西方绘画的尺寸就如同当今照相机的“取景框”,而中国画的“卷轴”尺寸是不可能一眼而观全貌的。卷轴这种作画或观画时富有动感的视点游移,必然打破西方透视法中时空整一性的限制,带来极大的灵活性。
从以上关于中国画“远法”的时空观念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家在观察和表现方面有一整套独特的传统方法。相对于西方透视法,它们更具有“动”的美学意义。中西方 “动观”和“静观”的不同反映出了审美情感和内在哲学精神的不同。当然,我们也不能在比较学中滑入“目的论”的泥坑中。
比如,中国绘画中的远法,就“平远”来说,有一点接近西方的透视,中国古代绘画的后期作品,尤其是大量册页山水、平远式山水画的出现(如倪瓒、石涛、吴历的作品),使我们也体验到了就如日常生活中的“一瞬之美”。至于岭南画派更是直接受西方自然观、绘画观的影响,丰富了中国的艺术传统。
本文对西方透视学和中国古代的“远法”的论述,只论及异同,不存在褒贬。目的在于澄清词语移用或混用可能带来的概念混乱。我认为,西方的“透视法”与中国的“远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同时还可给所谓 “散点透视”泼点冷水。
“散点透视”本是西方透视学范畴,是透视学中“焦点”的二次移位,它是建立在“视觉锥体”与“玻璃屏画面”的观念上的。说中国传统绘画早就存在着“散点透视”,继而暗示着中国绘画中也存在透视学。这种词语的移用混用常常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容易造成概念混乱、认识不清。
㈡ 什么是透视学什么是设计透视学在设计中的作用如果透视和设计产生矛盾怎么办
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广义透视学方法在距今3万年前已出现,在线性透视出现之前,有多种透视法。①纵透视。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②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③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④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⑤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而挡远部的表现。⑥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⑦色彩透视法。因空气阻隔,同颜色物体距近则鲜明,距远则色彩灰淡。狭义: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即线性透视。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因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因距离远近不同呈现的透视现象主要为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相应的透视学研究对象为:①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原因;②距离造成的色彩变化,即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的科学化;③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模糊程度,即隐形透视。现代绘画所着重研究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描绘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另外还有焦点为多个的散点透视,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展开的称平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深远法。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很多,有视点、足点、画面、基面、基线、视角、视圈、点心、视心、视平线、消灭点、消灭线、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仰视透视、俯视透视等。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 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新形态的嬗变,设计也正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 推荐图书:《透视学》图书作者: 胡亚强 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㈢ 谁的透视理论是距今一千五百年前提出来的
这个理论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画家阿尔贝蒂,有关的资料如下:
狭义透视回学答(即线性透视学)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素描基本几何体透视理论图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即线性透视。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
㈣ 绘画透视学是谁创作的
最早的科学线性透视法是15世纪初由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在建筑测算过程专中发现的。其后,意大利属画家马萨乔 (Masaccio)将科学透视法最早运用到绘画当中。后来在意大利生气文艺复兴画家达·芬奇(Da Vinci)等画家手中进一步开发出空气透视法以加强对空间感的表现。
非科学(凭着感觉绘制的)透视法早在古希腊罗马的壁画中已经存在,在中世纪末壁画家乔托(Giotto)作品中也广泛出现。
㈤ 怎样理解透视学在绘画中的应用
透视有三种:NO.1 色彩透视 NO.2 消逝透视 NO.3 线透视. 这是达芬奇总结的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透视学在绘画中占很大的比重,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如<最后的晚餐>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
(2)高视高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2)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毕加索的作品打破了透视学的基本规律,把一个物体的正面反面,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全都表现在一个二维的空间中.理解毕加索的画首先要抛弃透视学.
现在的画家已经开始无视一切规则,尝试打破所有的规则.但这些做法又在一个基本的哲学规则之中----打破一个旧的规则,创造新的规则.
㈥ 达芬奇创造的透视法
“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子画得很仔细。他用一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袒露的胸部显不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反后面的出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有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蒙娜丽莎”形象地位。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夫人的肖像,而是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
【空气透视】
眼睛如果不移动,单靠线透视,那就不能知道一件物体与另一件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多少,除非依靠色彩透视。
论物体随距离的消失:各种颜色之中随距离增大而最先消失的是光泽,这是颜色之中最小的部分,是光中之光。其次消失的是亮光,因为它的阴影较小。第三消失的是主要的阴影。到最后只剩下一片冥蒙的黑暗。
颜色和体积的消失:应注意使色质的消失和其体积的消失相适应。
空气愈近平坦的地面愈稠密,愈升高愈稀薄愈透明。离你遥远的高矗物体下半部分隐约难辨,这是因为你的视线路径是通过连绵稠密的空气。
远物体低处的轮廓:远方物体的底部轮廓不及顶部轮廓清楚。特别是山脉或丘陵,它们的山峰常以后面其他山峰为背景。
浓厚空气中所见的城市:眼睛俯视一个在浓厚空气中的城市,可见建筑物的顶部比底部色重而清楚。空气愈稠密,城市中的建筑和田野里的树木愈见稀落,这是因为只有最高最大的物体才能被见到。山也会显得稀少,因为只有互相间隔最远的那些才是可见的。
黑暗以自己的颜色渲染一切物体,物体愈远离黑暗,我们愈能见到它们真实的颜色。
㈦ 什么是透视学
透视学
perspective
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广义透视学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狭义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现代则由于对人的视知觉的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范畴、内容。广义透视学方法在距今3万年前已出现,在线性透视出现之前,有多种透视法。①纵透视。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②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③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④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⑤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而挡远部的表现。⑥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⑦色彩透视法。因空气阻隔,同颜色物体距近则鲜明,距远则色彩灰淡。
线性透视学的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即线性透视。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因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因距离远近不同呈现的透视现象主要为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相应的透视学研究对象为:①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原因;②距离造成的色彩变化,即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的科学化;③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模糊程度,即隐形透视。现代绘画所着重研究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描绘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另外还有焦点为多个的散点透视,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展开的称平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深远法。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很多,有视点、足点、画面、基面、基线、视角、视圈、点心、视心、视平线、消灭点、消灭线、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仰视透视、俯视透视等。
㈧ 如何将透视学,解剖学运用到艺术创作中
不是。
艺术解剖学讲的是人体骨骼肌肉结构的画法。
绘画透视讲的是“位置关系”方位透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