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起源之书
A. 书的由来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
我国最早的书还有“简策”、“版犊”、“帛书”。用竹做的”称“简策”。把竹筒破成一条条又窄又平的细分签,就可用笔在上面写字,当纸使用。一条竹签叫“简”,许多条竹签连结在一起叫“策”。“简策”最早出现在南朝中叶。
用木头做的书称“版牍”。把树锯成若干段,再将段锯成薄片就叫“版”,在“版”上写字后,就叫牍。把薄片编起来,就是“版牍”。“帛书”是写在丝织品帛上的书。
1993年10月,郭店楚简出土于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这是一次轰动全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郭店楚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共804枚,其中有字简726枚,简上字数13000余个。经古文字专家研究整理得知,郭店楚简全部为先秦时期的18篇典籍。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儒家著作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众所周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使先秦大量的学术典籍付之一炬,但郭店楚简在此之前深埋地下,逃过了这一劫难,得以重见天日。
B. 书的起源 书的起源
书的起源
图书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用文字表达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文字是怎样
起源的呢?
在远古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人们只能依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传达消息。但是
声音不能传得很远,也不能保存和记录下来。人们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积累和传播
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只有靠口传记忆了,可是,时间长了,事情多了,就
会忘记,就会记错,那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为了补救这个缺陷,曾经
创造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实物来唤起记忆,这
就流行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和“堆石记事”等等各种方法。
“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用结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来表
示不同的意义。现在,这种记事方法在汉族中已绝迹了,可是在我国兄
弟民族中,如云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湾的高山族,都还有这种结绳
记事的习惯。
除了结绳,刻木记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头上刻上许多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
同的事物。
这种结绳和刻木是帮助回忆记事的符号,是书的前身,但还不算文字,如果要
说“文字”,就是以后发展起来的“图画文字”。我们的祖先把从事生产劳动,与
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画在他们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国周口店山顶洞以
及法国、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发现和留存着旧石器时代人所绘的画,这些画画
得很逼真,使人一见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就慢慢地只用几根线条来组成一个
大概形似的轮廓,把原来复杂细致精确的图画,简化为一定形式的图案符号,使人
们看到这个符号,就能知道代表什么事物,这么一来,这些简化的原始文字符号就
和语言有了意象关系。以后就逐渐地用它来代替语言表达思想,进而交流经验、传
播知识,这样,便出现了原始的图画文字。
这种图画文字,起初是很不统一的。有繁有简,后来就有人进行整理、统一、
简化,也使书写方便了。当时,整理创造文字的人很多,这里要说的就是传说的仓
颉造字。我国古代曾有这样的记载,说仓颉长有4只眼睛,非常聪明,生下来就会
字。他上观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鸟兽,仓颉就根据它们的形象,创造出文字来。但
是话又说回来,历史上是否真有仓颉这个人呢,这就很难说了,这都是根据传说和
古书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不过,说它长有4只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创造,这是不符
合事实的。因为文字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共同创造的,仓颉只不过对文
字进行搜集和整理罢了。
C. 中国鬼神起源之书是什么
山海经
十八卷(内府藏本)
晋郭璞注。卷首有刘秀校上奏,称为伯益所作。案《山海经》之名奀?见《史记·大宛传》,司马迁但云《禹本记》、《山海经》所言怪物余不敢言,而未言为何人所作。《列子》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似乎即指此书而不言其名《山海经》。王充《论衡·别通篇》曰,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赵煜《吴越春秋》所说亦同。惟《随书·经籍志》云,萧何得秦图书,后又得《山海经》,相传夏禹所记。其文稍异,然似皆因《列子》之说推而衍之。观书中载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象郡、馀暨、下巂诸地名,断不作於三代以上,殆周、泰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欤?观《楚词·天问》,多与相符,使古无是言,屈原何由杜撰?朱子《楚词辨证》谓其反因天问而作,似乎不然。至王应麟《王会补传》引朱子之言,谓《山海经》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曰东首,疑本因图画而述之。古有此学,如《九歌》、《天问》皆其类云云。则得其实矣。郭璞注是书,见於《晋书·本传》。隋、唐二志皆云二十三卷,今本乃少五卷,疑后人并其卷帙,以就刘秀奏中一十八篇之数,非缺佚也。隋、唐志又有郭璞《山海经图赞》二卷,今其赞犹载璞集中,其图则《宋志》已不著录,知久佚矣。旧本所载刘秀奏中,称其书凡十八篇,与《汉志》称十三篇者不合。《七略》即秀所定,不应自相牴牾,疑其赝托。然璞序巳引其文,相传既久,今仍并录焉。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玄部兢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按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
---出《四库总目提要》
D. 有没有讲世间万物名字的起源的书
1中文名:汉字的起源
作者:王婷图书分类:人文社科出版社:中华学林出版社书号:9787806682289发行时间:2002年05月地区:大陆语言:简体中文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本书创立汉字学新理论——汉字发明说。其内容为: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刻契、绘画、结绳、编贝等。汉字发明说认为,汉字的造字之法为:1.发现发明法;2.组合发明法(形声、指事、会意);3.仿生发明法(象形);4.特殊用途发明法(假借、转注);5.夸张发明法。这5种发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汉字发明史。第一批汉字不是象形字。“象形论”者贬低了汉字的发明思想和科学内涵,禁锢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6300年以上的历史。汉字启动了人类文明。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自序·科学的汉字第一章揭开汉字的起源之谜第一节一点解释第二节理论与方法第三节太极图考古第四节两仪考古第五节“生”字考古第六节四象考古第七节八卦考古第八节河图洛书考古第九节夏姓太阳族徽考古第十节上古太极文化环境第十一节发明汉字的契机和文字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揭开汉字发明之谜第十二节世界上第一对文字——祖和妣第十三节世界上第一个会意字——生第十四节四方第十五节四季第十六节八卦(风上)第十七节八卦(风中)第十八节八卦(风下)第十九节八卦(火)第二十节八卦(地和水)第二十一节四爻第二十二节十天干第二十三节十二地支第二十四节数目字第二十五节《易经》文字观第二十六节汉字的造字之法第二十七节总论第三章比较研究第二十八节古文字打假第二十九节文字多源论与汉字发明说的比较第四章认识汉字第三十节华夏第一字第三十一节陶符印记辨读第三十二节甲骨文释读
编辑本段后记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这是一些关于古汉字的图片
:
2汉字包括“文”和“字”两部分。所谓的“文”,即汉字最小的形义结合单位;而所谓的“字”,则是由文及以“文”为“拼义字母”组合成的全部汉字。比如,“宀”(man)和“子”是两个“文”。“宀”是房屋的象形,作为汉字的“拼义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房屋;“子”也是象形,象裹于襁褓中的婴儿之形,作为汉字的“拼义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婴儿。“字”这个字,则是由“宀”和“子”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在屋里生孩子(“字”的本义即为“生子”。《易·屯》六二爻词“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即用本义)。汉字之所以被称作“字”,就在于“字”是由“文”孳生出来的,是以“文”为父母的“子”。数量庞大的汉字,由有限的汉字“拼义字母”即“文”组合而成。把握“文”的形义关系,由“文”入“字”,“文”、“字”互动,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字”为最小的意义单位,把组成“字”的“文”即汉字的“拼义字母”,无情地弃置于教学视野之外。此其一。
组文成字的方法,古人概括为六种类型即所谓的“六书”(实际上可简约为“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类型)。所有的汉字,无论其形体差异如何庞杂,统统是按照有限的“字法”——“六书”来加以结构的。把握“六书”,按照结构汉字的“字法”对每一汉字进行组“文”成“字”的类型解析,亦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词”为最小的语法单位,把组“文”成“字”的方法即“六书”亦即表现汉字拼义规则的“字法”,无情地弃置于教学视野之外。此其二。
其三,绝大多数汉字具有多个义项,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字的解释,便包括了“安定”、“使安定(多指心情)”、“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平安;安全(跟‘危’相对)”、“使有合适的位置”、“安装;设立”、“加上”、“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姓”、“<书>疑问代词”等十余个义项。一个汉字,无论其具有多少义项,统统可分为“本义”与“非本义”两大类。“本义”是一个汉字与其字形、字音“三位一体”的原初义项;而其“非本义”义项无论有多少,除了部分假借义外,统统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将字形解析与字的本义挂钩,理清本义与各引申义间的逻辑关系,同样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随文释义”的方式讲解字义(即只讲某字在某课课文中出现时的具体义项,而不讲该字的本义及本义与具体义项间的关系),甚至索性“以词代字”(即以对双音节词的词义解释,代替对构成该词的各个单字的字义解释),干脆将字义的讲解弃置脑后。
近一个世纪以来,汉字教学实践的日益系统化缺失和趣味化缺失,教学效果的日益高耗能化和低效率化,正是上述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的三大失误所造成的必然性后果。
促使汉字教学实践重返遵循汉字教学传承规律的正途,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认识,去年下半年我开始动手撰写《汉字DNA》一书。在撰写过程中,一些同事和我交流时讲,“字”由“文”组合而成、“六书”是组“文”成“字”的结构方法、各项引申义皆以本义为纲……,诸如此类的汉字知识,大家都曾在古代汉语课堂上学到过一些,但如今在现实中却好像根本用不上;面对许多看上去很简单的常用字,只能望字兴叹,却无从下手对它们进行解析。所以,如果能有一本实用性的,对现代常用汉字进行解析的书,那就方便多了。
同事们的话引导了我。于是,作为《汉字DNA》一书的姊妹卷,我先行撰写了这本《常用汉字解折》,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个常用汉字进行解析。
作为对现代常用汉字进行解析的实用手册,本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以“文”为基础,重点解析字形与本义的形义关系,兼及声义关系和形声关系,并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解析,将汉字教学内容深入到汉字的“拼义字母”——“文”。引导人们掌握由“文”入“字”、“文”、“字”互动的传统汉字识字法。
在每个字的解析中,对构成该字的“文”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简略说明,并以汉语拼音,标明难识之“文”的现代读音。在分析每个字的形义关系时,对字形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者进行简略说明,以揭示某简化字字形与该字初文字形一脉相承的演化轨迹。
二、以“六书”为纲,对常用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解析,并通过这种解析,揭示汉字组“文”成“字”的“字法”,即传统汉字有规律可循的结构方法。
由于学界对“六书”中“转注”一类的理解,向来歧见纷出,莫衷一是;而实践表明,抛开“转注”似乎并不影响对汉字的形义解析,因此,本书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解析,未使用“转注”这一含糊不清的类别。“六书”中的“假借”类型,涉及到“构字法”与“用字法”,而且二者的界限往往难以划清;再者,“假借”类的字最初也无非是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法制造的,因此,本书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解析,一般也不以“假借”为专门的结构类型,而仅在对字义的解释中,点明该字已凝固化了的假借义(如本义为“头顶”的“天”,假借指天空;本义为“鼻子”的“自”,假借指自己;本义为“胡子”的“而”,假借为连词,等等),或常见的假借义(如“蚤”假借为“早”,“矢”假借为“屎”,等等)。
形声字的数量在汉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在对形声字的分析上面,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格外多用了些气力,并在以下两点上有所突破:
1.汉语声、韵的古今变化,使得许多形声字与它的声符在现代读音上产生了巨大差异,从而使大量形声字的声符失去了现实标音功能。本书将一些重要的汉语声、韵变化规律,融会于对形声字及其声符读音的简要说明中,并注明了它们在古代读音系统中的关系,以期通过对这些声、韵变化的了解,部分地还原某些形声字“无效声符”的标音作用。如:
“拖:形声,从手,施(shī)省声(施、拖古音近,二者审透准旁纽,歌部叠韵)……”;“拐:形声,从手,冎(guǎ)声(冎、拐古音近,二者见群旁纽,鱼支旁转。‘拐’、‘緺’亦以‘冎’为声旁)……”等。
2.大量被前人归为“形声字”类型的汉字,其声符实际上并非单纯的标音符号,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它们往往是构成该字的义符之一(如“胀/胀”、“帐/帐”、“涨/涨”的字义皆由“张/张”的“张大”、“张挂”等义引申而来,因此“张/张”和“张/张省”不仅是“胀/胀”、“帐/帐”、“涨/涨”的声符,而且是它们的义符之一;再如“仑/仑”有条理义,因此“轮/轮”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辐条,“论/论”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言论,“沦/沦”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水纹,“伦/伦”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人际角色关系,因此,“仑/仑”在“轮/轮”、“论/论”、“沦/沦”、“伦/伦”诸字中不仅是单纯的声符,而且充当义符),甚至就是该字的初文(如“然”本身就是“燃”的初文、“能”本身就是“熊”的初文、“莫”本身就是“暮”的初文、“前”本身就是“剪”的初文等等)。本书将这类字归为“会意兼形声”的结构法类型,并对这些表义的声符进行了简略说明。
三、在对字形与本义的关系进行解析之后,以“本义”为原始点,以引申关系的远近为逻辑线索,排列、说明各字条所辖诸义项,并通过这种排列和说明,彰显本义与诸引申义间的脉络关系;对假借义以及由假借义派生出来的引申义项,也都照此予以排列和说明。如:
亭:形声,从高(象形,象“亭”之形)省,丁声(丁、亭上古音近,二者端定旁纽,耕部叠韵),本义为亭楼(王粲《七哀》:“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引申指民居聚集[《说文》:“民所安定也”)、民居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邮亭(《前汉书平帝纪》:“因邮亭书以闻。”注:“邮亭,行书之舍,卽今驿递”)、亭舍(《风俗通》:“行旅宿会之所馆也”)、停留(《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风俗通》:“亭,留也。”按:此义后以“停”为专字);又引申指矗立(《黄庭经》:“九原之山何亭亭。”按:“亭亭玉立”之“亭”由此义引申而来)、正(《史记五帝纪》:“以征不亭。”按:“亭午”即正午)等。
草:形声,从草,早声(早、草上古音同,二者从母双声,幽部叠韵),本读“zào”,本义为皂角,即“皂”的本字(《说文》:“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从艸早声”)。假借为“慅”表示忧愁(《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集传》:“草草,忧也”)。又假借为“草木”的草(“草木”的“草”本字为“艸”。“艸”,象草之形,读“cǎo”)。由草木义引申指荒地(《商君书·垦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粗糙(《史记·陈丞相世家》:“以恶草具进楚使。”按:“草率”、“了草”之“草”即用此义;“草书”之“草”由此义引申而来)、初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到处取表草视之。”按:“草稿”、“诗草”之“草”即用此义)、起草(《汉书·艺文志》:“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按:“草拟”之“草”即用此义)等。
在对字义所作的解释中,除了引用古代文献为书证外,我们还有意选用了含有能够彰显某一词义之字的成语和现代汉语词汇作为例证,目的也正是为了打通字的本义与引申义、本义与假借义、古义与今义之间的隔膜。
撰写这部书的目的是普及汉字传统识字法。这本书里的大量知识,来自于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扒罗搜集和对照比较后的择善而从,亦有一部分属于我本人的研究结果。受个人能力的限制,本书的失误之处肯定不少。故使用本书者,开动脑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择善而后从之可也。
3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
1.所谓象形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写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
2.所谓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
3.所谓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因为有些意思画三四个图还不能解决问题。要是画五六个或七八个图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像一个字,倒像是一幅年画了。要是真的这样,那今天我们写起来多麻烦啊,写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于编一本厚厚的连环画了。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
4.所谓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还可以不断地造出新字来。比如较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拿简化繁体字来说,形声法也是被优先采用的,如“优”、“响”等等,举不胜举。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六书”当中除了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两种:转注法和假借法。
5.所谓转注法,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如原有一个“老”,表示年纪大的意思,而由于时间和地区的不同,又有用kǎo这个音表示老的意思,于是又造出了一个与“老”字部首相同、读音相近和意义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
E. 谁知道《起源之书:火之编年史》在哪里有的卖
在当当网应该有卖的
F. 世界上第一本书的起源
关于图书的产生来,有一个近源似于神话的传说,即河图洛书。
中国最早的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夫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封,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河图》、《洛书》,是由一系列的神秘符号所组成的数字方阵。它们是经过周、秦、汉几代儒生方士们之手加工后的形态,其原始面貌已无法知晓了。有人认为它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画的立体的天象图(《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九年第六期);还有人认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迹--龟甲发展而成的抽象符号,是中国第一部图书(《大学图书馆通讯》一九八八年第四期),并认为《河图》与《洛书》在中华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华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说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图》《洛书》)则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辩证思维的模式,对后世的思想、哲学、文学和科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孔子曾说过:“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史记•孔子世家》)
G. 中国文字的起源的书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
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文
字
的
画,
仓
颉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创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书
说,
仓
颉
创
造
出
文
字
后,
由
于
泄
漏
了
天
机,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还
有
一
种
传
说,
说
仓
颉
观
察
了
鸟
兽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脚
迹,
启
发
了
他
发
明
文
字
的
灵
感。
这
种
种
传
说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广
大
劳
动
人
民
根
据
实
际
生
活
的
需
要,
经
过
长
期
的
社
会
实
践
才
慢
慢
地
丰
富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从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国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发
掘
了
半
坡
遗
址(今
西
安
市
东
郊
半
坡
村
北),
发
现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长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产
实
践
中,
创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质
的
劾
划
符
号
和
绘
画、
雕
塑、
装
饰
品
等
艺
术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划
符
号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国
文
字。
近
年
来,
中
国
在
山
东
莒
县
陵
阳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处
遗
址
里
发
现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个
图
象
文
字,
共
发
现
了
10
多
个
单
字。
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实
物
的
形
状
描
绘
出
来
的,
所
以
称
为
“象
形
字”。
字
体
的
结
构
与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国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汉
字
的
构
成
主
要
有
三
种
方
法:
象
形
法
这
是
形
成
汉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创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写
成
,
“月”
写
成
,
水
写
成
,
牛
写
成
等
等。
这
些
象
形
字
经
过
逐
渐的
演
变,
到
后
来
都
改
变
了
原
字
的
形
体,
变
成
了
后
来
方
正
的
字
体,
有
的
笔
画
减
少
了,
有
的
笔
画
增
添
了,
由
不
规
则
变
成
了
有
规
则
的
字
体。
会
意
法
象
形
字
比
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
但
它
们
不
能
表
达
抽
象
的
意
思。
古
人
便
创
造
了
另
一
种
造
字
法
——
会
意
法。
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号
或
借
用
“象
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
号
来
表
达
一
个
抽
象
的
意
思。
例:
“明”
字
写
成
,
意
为
“日”
和
“月”
带
来
光
明。
“旦”
字
写
成
,
(意
为太
阳
出
地
平
线
而
升
起。
形
声
法
象
形
字
和
会
意
字
都
能
从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义,
但
却
不
能
读
出
声
音。
因
此
又
创
造
了
形
声
法
来
造
字。
把
表
示
声
音
的
声
旁
和
表
示
意
义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来,
组
成
很
多
新
字。
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结
合;
“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
而
成。
这
样
文
字
越
造
越
多,
据
统
计,
形
声
字
占
汉
字
的
90%
左
右。
汉
字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成
为
人
们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
适
应
了
人
类
社
会
生
活
的
需
要。
参考,
http://www.chinavista.com/experience/hanzi/chhanzi.html
你去
http://www.rmsd.cn/proct-1220.html
买
H. 书籍的来历是什么怎么来的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在商朝。
它们是由竹子和木头制成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的和容易接近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切成小块,用刷子在上面写字,但没有合适的书写材料。竹片叫“竹简”,木片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
一般来说,只有一行字是写的,如果是错的,就用刀刮写。因此,在古代,“删削”这个词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书大而小,古时简单而短,最长的三英尺,最短的只有五英寸。写一本书需要很多的简单,把这些简单化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一本书。
在编目中,经常使用麻绳,也使用丝绳(称为“丝编”)或皮条(称为“韦编”)。古书中提到“韦编三绝”,意思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因为他经常读《易经》,把简化的管子擦掉三次。
根据一本书的长度,决定它应该用几段来编纂,通常是两段或三段,以及四段或五段以上。表示书籍数量的“书”这个词是象形文字,就像一根绳子连接着一系列简化的书籍。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
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8)创造起源之书扩展阅读: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
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着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
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I. 书的来源是什么啊``由谁发明的啊``
书的起源
图书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用文字表达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文字是怎样
起源的呢?
在远古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人们只能依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传达消息。但是
声音不能传得很远,也不能保存和记录下来。人们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积累和传播
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只有靠口传记忆了,可是,时间长了,事情多了,就
会忘记,就会记错,那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为了补救这个缺陷,曾经
创造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实物来唤起记忆,这
就流行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和“堆石记事”等等各种方法。
“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用结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来表
示不同的意义。现在,这种记事方法在汉族中已绝迹了,可是在我国兄
弟民族中,如云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湾的高山族,都还有这种结绳
记事的习惯。
除了结绳,刻木记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头上刻上许多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
同的事物。
这种结绳和刻木是帮助回忆记事的符号,是书的前身,但还不算文字,如果要
说“文字”,就是以后发展起来的“图画文字”。我们的祖先把从事生产劳动,与
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画在他们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国周口店山顶洞以
及法国、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发现和留存着旧石器时代人所绘的画,这些画画
得很逼真,使人一见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就慢慢地只用几根线条来组成一个
大概形似的轮廓,把原来复杂细致精确的图画,简化为一定形式的图案符号,使人
们看到这个符号,就能知道代表什么事物,这么一来,这些简化的原始文字符号就
和语言有了意象关系。以后就逐渐地用它来代替语言表达思想,进而交流经验、传
播知识,这样,便出现了原始的图画文字。
这种图画文字,起初是很不统一的。有繁有简,后来就有人进行整理、统一、
简化,也使书写方便了。当时,整理创造文字的人很多,这里要说的就是传说的仓
颉造字。我国古代曾有这样的记载,说仓颉长有4只眼睛,非常聪明,生下来就会
字。他上观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鸟兽,仓颉就根据它们的形象,创造出文字来。但
是话又说回来,历史上是否真有仓颉这个人呢,这就很难说了,这都是根据传说和
古书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不过,说它长有4只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创造,这是不符
合事实的。因为文字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共同创造的,仓颉只不过对文
字进行搜集和整理罢了。
J. 找一本介绍人类起源的书。名字忘了,老外写的。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到地球的形成,再到
下面即使没有你要找的那本数,但是肯定有你需要的。
第一推动丛书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科普书籍,适合有兴趣的青少年看。该系列的书都是从外国科普著作中翻译过来的,已出了4辑。
第一辑包括: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霍金)
《时间简史续编》(史蒂芬·霍金)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史蒂芬·霍金)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L·托马斯)
《可怕的对称——现代物理学中美的探索》(阿·热)
《皇帝新脑——有关电脑、人脑及物理定律》(罗杰·彭罗斯)
《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学旅程》(彼得·柯文尼)
《上帝与新物理学》(保罗·戴维斯)
《原子中的幽灵》(P.C.W.戴维斯, J.布朗)
共9本。
第二辑包括:
《时空本性》(史蒂芬·霍金)
《黑洞与时间弯曲——爱因斯坦的幽灵》(基普·S·索恩)
《千亿个太阳——恒星的诞生、演变和衰亡》(鲁德夫基彭哈恩)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S·钱德拉塞卡)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M·克莱恩)
《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M·盖尔曼)
《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F·克里克)
《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R·M·尼斯)
《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L·托马斯)
共9本。
第三辑包括:
《宇宙的琴弦》(B·格林)
《时间、空间与万物》(B·K·里德雷)
《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
《终极理论之梦》(S·温伯格)
《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理查德·菲利浦·费曼)
《宇宙为家》(S·考夫曼)
《未来50年》(J·布洛克曼)
《科学新领域的探案》(S·考夫曼)
《智慧的动力》(约翰·立恩哈德)
《存在之轻——质量、以太和力的统一性》(弗兰克·维尔切克)
共10本。
第四辑已出版8本:
《果壳里的60年》(S·W·霍金等)
《时空的未来》(S·W·霍金等)
《物理天文学前沿》(F·霍伊尔等)
《四维旅行》(R.L.普瓦德万)
《逻辑的引擎》(马丁.戴维斯)
《新量子世界》(安东尼·帕特里克·沃尔特斯)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斯蒂芬·温伯格)
《宇宙新视野》(C·C·皮特森、J·C·布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