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审美创造者

审美创造者

发布时间: 2021-02-14 08:04:01

❶ 康德的美学著作的名称是什么

《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美学

康德先生对美学的理解可谓是伴随其一生的,他对美学方面的著作是在1764年的论文中提到的,那时已经是自成一派有了自己很多独到的见解了.1787年初夏,写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康德在思路上陷入困境,感到“他的思想总是不能统一”。

康德在美学中遇到困难之后就“敬虔地立在窗前,连他自己的身心都融化在白光里面了”。这样的思索之后就有了伟大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了。这个一系列的书籍反应了康德先生对美学的真正的理解,他的抽象式推进法完全地影响了一部哲学美学史。康德总结并综合了以休谟、柏克等人为代表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和以鲍姆嘉滕等人为代表的欧陆唯理派美学思想,确立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黑格尔说,康德构成了美学的真正出发点。不仅如此,如本文将要阐明的,更重要的是,康德美学从“美的分析”到“崇高的分析”,从纯粹美到依存美,从趣味到天才等一系列范畴之间的转换过渡,作为“理念”显现、上升、高涨和满溢
的过程,预示了从康德经黑格尔、叔本华直到尼采的德国古典美学史的完整行程,并在这个意义上预示了经典美学的崩解。

纵观康德美学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其实与中国哲学家庄周先生还有孔丘先生是有着殊途同归之效用的。

在谈到美与自由的关系中,他认为兴趣的普遍有效性是指所有认识能力想象力和理智的一种自由的游戏。在认识能力的共同游戏中达到它们的一致,这个时候,任何确定的概念也不能局限于某一认识规则,但是与之相反的是想象力却可以遨游于天际,毫无规则可言,此样就能到达自由与规则的统一。这一自由与道德自由和理论思辨的自由概念也是不一样的。道德自由和理论思辨的自由概念与现实和确定的因果性相联系的,而美学的活跃的自由规则则是完美的自由,不会受到现实和道德的束缚,一旦失去了这种自由,毋宁让美学死亡。

康德认为的美学自由或者是康德先生追求的美学自由与中国的庄子很是相似,庄子先生一生行云流水,而他处的时代又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里,庄子寄情于山水,自然地对山水有了一番自己的哲学论美。庄子的自然论断强调美只有在没有束缚中才能体现,美要体现物和人的自然特性,符合自然的一般规则,浑然天成,不显山不露水不加人工雕饰,硬朗的外表下有着柔水般的暗涌之美。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怡然自得保持自己的本性,这一点上和康德的自由规则和规则自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康德在论美的同时分清了美与崇高的区别,提到了美与天才,美与两性,美与道德的深层的关系。

谈论美学的时候除了自然之美的同时还有一种美体现在人文艺术中,譬如好的诗篇好的文学作品都能给读者或者欣赏者传达很高的美学享受,那么美的对象被艺术和诗歌创造出来,对象则间接地创造了美。

那么作品的创造就被康德称为天才。康德把天才的概念局限于这些创造者天才描绘出对于直观来讲是真实的东西也就是对象了。天才是自然的赠品,自然通过在理性游戏中预言自然的现象的完满时,天才就是理性中的自然。天才在康德这里的概念不是很明晰,一方面它是源泉,有独特的权利创造着形式,但同时它又成里原料,需要修剪和打磨。一方面它根据超感性的基础创造出标准量器,另一方面它的作品又受到校正。

康德先生在论及美与两性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章叫《论在两性相对关系中美与崇高的区别》。我想18世纪的康德可能灰招到女权主义的集体谋杀,因为大在那篇文章里极大地贬低了女性,如提及女人参加力学讨论的时候,他开了一个玩笑说,如果候爵夫人在和男士一起探讨力学基础的时候会不会嘴上也能长出一撮小胡子来呢!

接下来就要谈到康德先生把美上升到道德的论断了。

艺术和诗歌中的直观意味着,在自由活动中,整个人都具有了当在性并且处于源泉。但是,与那一兴趣相适应,活动的自由具有不受约束的特点。活动是无限有的解放,但却不具有真实性。人在这一活动中通过从享受道德性,在逻辑上被确定的认识中摆脱出来而获得了他那伟大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模糊的。

没的道德意义是康德观点的顶峰。

自然之美是真实的。艺术之美却最终获得了含义即“美是道德的象征”。

康德美学的职能是使认识论“过渡”到伦理学,同时,康德美学本身也是由一系列“过渡”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从美到崇高的过渡。

❷ 为什么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求解

文学的审来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自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文学审美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实际上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因此无论是认识、教育功能,还是娱乐及其他的功能,在文学中都是通过读者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才能得以实现的。另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又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整体性概念,它是文学各种功能协调统一的重要条件。文学的审美功能不仅表现在其他各种功能在内容上都渗透和蕴含着体验的审美因素,具有审美的意义与特征,而且表现在其他各项功能都统一于审美,都要以审美为旨归。

❸ 简述什么是艺术创造主体

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他们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❹ 审美的功能包括什么

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愉悦功能。

❺ 作为审美主体应具备哪些条件

审美主观条件美感是审美主体由客观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的审美感受它是美的欣赏活动的产物。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实际上也是对该事物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欣赏者的主观倾向的鉴赏。由此可见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不只是外部世界给予的欣赏者不只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积极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因为美的欣赏之所以令人感到兴味无穷恰恰不在于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而在于他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因此在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要形成具体的美的欣赏关系审美主体应具备相应的审美条件。因为审美主体反过来决定着对象能否成为审美对象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审美对象决定着主体所获得的审美愉悦的强弱及特点。如先天失聪者对优美的旋律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主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审美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呢第一、审美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感官。因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必不可少的中介。对美的感受能力是进行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审美活动从对美的对象的感觉开始。发现美的能力依赖于这种感觉创造美的能力也以这种感觉为必要前提。如果离开了眼睛、耳朵这些感觉器官就不可能产生和形成对美的对象的感觉也就不可能建立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壮观先天的聋、盲人无法领略。因为他们不具备健全的感觉器官审美对象难以如实地反映到他们心中主客体之间也就不可能建立审美关系故迷人的景色、动听的旋律对于他们来说难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更不用说领略其中的美了。

有能看清东西的眼睛和能听清声音的耳朵就能使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建立审美关系吗恩格斯说过“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敏锐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美的欣赏更是如此。如印度的“狼孩”他有看得见东西的眼睛和听得清声音的耳朵但却不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悠扬的音乐等因为长期在山洞生活远离社会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社会实践他所具备的感觉器官已经不是社会化的了。由此可见审美主体必须具备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器官审美活动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第二、审美主体应具备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及生活阅历等。要正确领会艺术作品的精髓、感受其魅力、获得美的享受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因为主体的审美修养对审美欣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相关知识要有足够的储备。审美活动包含理解的因素。人的审美活动不只停留在感觉阶段它必须向与感觉阶段紧密相连而又比它高级的阶段发展即审美主体通过对感觉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取舍、加工的阶段。感觉阶段各种现象向我们涌来我们只能逐个去感受这样所得的审美材料尽管经过了选择但还是原始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的。可是重要的就在于这种联系。现代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美感不是粗糙的原始的感觉这种粗糙的原始感觉并不能发现美。要发现美就必须具备把感觉所得的材料联系起来的能力48语文学刊语文学刊上接第页建成新的生活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增强。

四、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性思维或开放性思维其思维表现形式是从一点出发沿适当的方向在适当的范围内任意进行思考。发散思维主张人们打开思维大门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以尽力接受更多的信息。由于一个人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除运用已有知识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加入了想像的成分因而就使人们的思路更加开阔、其答案亦不会限制在“唯一”之中这样就容易产生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答案。发散思维随着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思
维能力的加强常常表现出较强的丰富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使人办法增多而新颖、考虑问题周全能够使人提出许多可供选择的
方案、办法和建议。发散思维在创造活动中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模糊性特点往往使词意或句意没有绝对的唯一的解释而必须根据上下文的特
定语境来具体确定。有的甚至还有言外之意。于是由词句组成的文本有时也就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也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这就为教师
在阅读中锻炼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让学生在自己认识理解的范围内大胆思考从而使自己的发散思维得到提高。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师要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
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要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通过阅读教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对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才能发现美。如欣赏一幅画不能把画中的人、景、色彩、线条等分离否则它们就成了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东西。因为整体不等于
部分之和只有在整体中才取得它的意义。要具备这种分析、综合的理解能力就必须对审美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如欣赏鲁迅的作品必须了解鲁迅所处社会的特点、经
历、思想以及其幽默讽刺的笔法、犀利的语言等。要欣赏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则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等等把这些孤立的、粗糙的原始材料分析综合才能评
判其美丑。否则审美活动无法进行。其次审美主体要具备同审美对象相适应的审美能力包括来自教育与环境影响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欣赏习惯的认识和把
握。如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妇女以缠足为美。三寸金莲步履艰难却美其名曰“步步生莲花”。以劳动为美的今天再也无人欣赏这种美了。某些少数民族的姑娘把俊美的
鼻孔刺破让它溃烂最后留下密密麻麻的疤点明明是一种痛苦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们竟痴心地追求以之为美。有的民族以胖为美有的以黑为美缅甸姑娘在颈项上套
上一叠高高的铜圈使颈项延伸到一英尺以上以此为美中国人欣赏青松的美日本人赞赏樱花的美……总之种种不同的审美情趣都与来自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审美意识、文
化传统及民族的欣赏习惯有着重要的联系。此外审美主体对社会的经验和认识也至关重要。生活阅历越广、社会经验越丰富的人在审美过程中可能引发出丰富的联想
和想象由当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过去经历过的或是听过的又会由过去想到当前这样就容易激发出深沉的情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也就更快、更准、更深刻。第三、审
美主体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和进步的审美观。一定的审美心境影响审美感受。一个人心境的好坏能强化或钝化他五官的感受能力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感受。心境开朗感
觉更加敏锐反映也更迅速心情抑郁感觉也会迟钝有时还可能失去审美的兴致。在李煜眼里滚滚东逝的江水像“愁”一样绵绵不断可在苏东坡笔下却是一幅壮美雄浑的
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爱屋及乌”也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审美主体的心境影响着他的审美感受。其次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方向。审美观是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美的理性的认识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固性。它指导着人们的欣赏和创作制约着人们对现实、对艺术的审美方向。如世界观和
审美观不健康的人追求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低级趣味的生活反映在他欣赏文学作品时也是如此赞赏武打、庸俗、色情的东西而有一定审美修养和高尚审美观的人则
崇尚健康、高雅、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东西。总之在美的欣赏活动中要以客观审美对象的存在为前提但欣赏者的主观条件特别是以上四种因素缺一不可否则审美活动无法进行。

❻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谁

是毕达哥拉斯。

最早把数的概念提到突出地位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1”是数的第一原则,万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正义,是宇宙创造者的象征;“5”是奇数和偶数,雄性与雌性和结合,也是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灵魂;“7”是机会;“8”是和谐,也是爱情和友谊;“9”是理性和强大;“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

(6)审美创造者扩展阅读

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即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给定一个直角三角形,则该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同一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的和。反过来也是对的;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这一著名的定理,在许多数学分支、建筑以及测量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古埃及人用他们对这个定理的知识来构造直角,他们把绳子按3,4和5单位间隔打结,然后把三段绳子拉直形成一个三角形,他们知道所得三角形最大边所对的角总是一个直角(3+4,5)。

❼ 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答案
文学活动与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不同,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更具体的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虽然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❽ 作为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艺术家自身具备哪些特点

艺术创作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
一、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艺术家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像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十分重要
艺术家隶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见,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的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结下不解之缘。
3、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从总体上讲,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这样三个阶段。
郑板桥对画竹过程的描绘是很好的例证。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分别对应了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眼中之竹”——观察、感受生活,即艺术体验
“胸中之竹”——在头脑中形成审美意象,即艺术构思
“手中之竹”——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即艺术传达
一、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活动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体验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在艺术构思活动中,想像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想像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核心,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三、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艺术传达需要物质材料
艺术传达需要技巧
艺术传达需要融入艺术家的生命和心灵
在艺术创作全部过程中,体验、构思和传达三种有机融合,相互渗透。

第三节 艺术创作心理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它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是:
第一,始终不离开感性形象
第二,始终依靠想像、情感
第三,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2、抽象思维
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常有抽象思维的伴随。
抽象思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服从形象思维的规律,有机融合在形象思维之中。
3、灵感思维
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灵感并非神秘莫测,它是艺术家长期精心构思、艰苦寻觅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间的突然爆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总之,在艺术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艺术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相对意识而言,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第四节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一、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的。
1、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艺术风格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
艺术风格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研究结果表明,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尔岺、克雷洛夫、果戈理在气质上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这几位著名作家先天不同的气质特征和心理特征,不能不对他们的创作产生影响,成为他们后来不同创作风格的原因之一。
胆汁质——暴躁性急、冲动而不易抑制
多血质——敏捷好动、热情但易泄气
粘液质——孤僻懦弱、优柔寡断
抑郁质——迟钝胆小、内倾抑郁
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
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2、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艺术风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常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的艺术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形成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体现出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作品(波提切尼、乔尔乔涅、提香)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当时地中海沿岸繁华富裕的世俗气息与色彩绚丽的自然风光。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二、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指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组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的形成,概括起来有三个原因:
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自觉结合形成的艺术流派,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创造社、新月社、文学研究会)
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边塞诗派、鸳鸯蝴蝶派、山药蛋派)
由于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归纳为特定的流派。(建安文学、江西诗派荒诞派戏剧)
三、艺术思潮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7世纪以来: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从欧美兴起,包括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野兽派绘画、新浪潮电影等等。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向先锋艺术和世俗文化两个方向迈进。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相当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当规模的较大群体而言。

❾ 审美教育的定义

审美教育
正如美学史上“审美的”和“艺术的”未必常常是一致概念一样,教育史上,“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相通的概念。本来的所谓审美教育(美育),意味着通过审美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审美能力的涵养,达到作为人类理想的圆满和谐的人格、完善的美的德性,属于广义的道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承认艺术是审美价值乃至美的文化的代表,就能够通过艺术来进行审美教育,以至于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作为艺术教育来实现的。在古代希腊,广为提倡作为培养人的目标的伦理美※理想,自由民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诸课程,也根据体现了完全性与和谐的这一目标来组织。但是,在这里,美和艺术一般不是相互覆盖的,特别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爱美(фlλοκαλοs)与爱知(Фlλοσοφ1α),都是达到世界最终真理——理念的途径,而艺术因为离理念远,具有模仿物的性质和诉诸人类感情、搅乱灵魂平静的反道德性质,因而受到斥责。在他的《理想国》里,除了特定的音乐家外,所有艺术家都有被逐之虞。总之,从这种观点看,伦理美即使是审美教育的理念,也不可能就是艺术教育的理念。
这种与伦理美相联系的造就审美的人的思想,在中世纪宗教时代长期被埋没后,随着人文主义的复活,在16—17世纪交替期以来,又成为“美的灵魂※”的思想而显示出新的发展。夏夫兹柏利、卢梭※、歌德※都给这种思想增加了新的内容,在他们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和谐的人格理想,以及通过道德感情和审美行德性的涵养来接近这种理想的意图。最后,“席勒通过基于理性和感性调和的“完全人性”的理念使“美的灵魂”的思想充实起来,同时还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以古典主义艺术意识为背景,提倡所谓审美教育论。这样,审美教育才开始得到明确的理论规定,同时,还与艺术教育建立了内向联系。
这种审美教育思想,出现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Uber dieasthetische Erziehung desMenschen,in einer Reihe vonBriefen,1795)中。其核心大致如下:我们人类受到既要将自己的内在必然性带给现实,又要使自己的外在现实服从必然性法则这种两重对立的冲动的驱使。前者是人类感性自然产生的“素材冲动※”(Sachtrieb),它将人置于时间制约下,使其物化,将努力提高的精神拘束于官能世界。后者是从人的理性自然产生的“形式冲动※”(Formtrieb),它使人趋向自由,努力给多样的现象带来调和。通过这种极端的根本对立的扬弃而复归人的自然统一,正是教养的任务。其活动为二重,第一是从自由干涉中保住感性,第二是针对感觉力确保人格性。教养通过感情能力的陶冶而成就前者,通过理性能力的涵养而成就后者。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冲动的和谐关系的课题和人只有在其生存的完成时才可能解决的课题。它是最本来意义上的“人性理念”,是某种无限的东西,人可以逐渐越来越接近它,但决不会达到它。但是,如果人在意识到自由的同时感受其生存,在感到自己为物的同时知道精神的意义,那么,他就具有了人性的完全直观,并且有助于将由他赋予直观性的对象当作无限对象来表现。而真正使这种经验成为可能的,是在人类中形成的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Spieltrieb)。
素材冲动从主现中排除一切自我活动和自由,形成冲动又从主观中排除一切依存性和被动。自由的排除是物质的必然性,被动的排除是道德的必然性。这两种冲动相结合而作用其间的游戏冲动,使人在物质上及道德上获得自由。一般来说,素材冲动的对象是最广义的生命,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态,游戏冲动的对象是“生存形态※”(lebendeGestalt)。并且,只有这个“生存形态”的概念,才能替被称为美的东西标明特征、快适的、善的、完全的,对人来说都仅仅是严肃的,而所谓美则是人与之游戏的对象。人只有在游戏时,才是“完全的人”。因此,美,相对人本来的创造者——自然来说,可称为第二创造者。
但是,大体上可以说,人从未开发人的状态向人性过渡的征象,就是对假象※的喜好和对游戏的向往。只有对现实性的不关心和对假象的兴趣,才是人性的真正扩张,迈向文化的决定性一步。对假象感到喜悦的游戏冲动刚一活动,以假象作为某种独立物的模仿性形成冲动就随之产生。总之,模仿艺术的能力随形式能力一起被赋予。于是,人势必将其支配者的权利在假象中发挥。因而,越是在形态上获得独立,美的王国就越扩大。这样“美的教 养 冲 动 ” (asthetischerBilngstried)就针对暴力王国、道德王国,建立了第三个游戏和假象的王国,即自由的美的王国。
席勒就这样将审美原理提到人类一般的理想形成和最广义的德性涵养的高度。稍后,赫尔巴特※(又将教育的根本原则上升为审美的伦理学。在赫尔巴特看来,相对理论哲学研究事物的实在性,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则研究其一般的价值判定,因而,它作为道德性“趣味※”理论,可归于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在全部的价值判定中,对引起满足、或不满足的事物的单纯关系的把握,关于艺术的诸种形式和技术的理论,如和声学※、透视法※等,是这种美学的典型理论。由这种美学规定的伦理学的“实践诸理念”(praktische Ideen),即单纯的意志关系,就是内在自由、完全性、善意、正义、公正。在这种目标设定上,以伦理学(在其手段上是心理学)为自己基础学科的教育学,受这些理念的引导,其具体的课题有指导(Regierung)、教授(Unterricht)、训练(Zucht)这三个方向,结果,作为由这些理念规定的道义性格,只有在形成广泛兴趣基础上完成的人的和谐,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赫尔巴特的这种见解,是建立于与席勒完全不同的所谓形式美学※、实在论美学的见地上的,但是同样包括了审美教育的思想。
于是,席勒、赫尔巴特的审美教育的概念以与艺术教育的明确联系为基础,随着以后欧洲各国中教育思想及教育运动的展开,终于在作为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得到发展。同时,审美教育本来强调广义的道德教育,即造就理想、和谐的人类的意义,现在开始逐步被强调有益于民族社会,艺术文化的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专门教育)的意义所取代。比如,在法国,费埃(Alfred Fouillee,1838—1912)、居约※等人在美中发现人类进化之力和社会共鸣的作用,因而重视审美教育乃至艺术教育在文化、社会方面的意义。另外,在英国,罗斯金※、莫里斯※等人,在德国,朗格本※、K。郎格※等人认为:审美趣味、艺术生产的提高,是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发展不可欠缺的基础,因而展开艺术教育运动※这些都说明了上述情况。特别是在德国的艺术教育思想中,甚至出现了,如德累斯顿纳※那样的主张,他警告说,专门培养审美览赏能力的审美教育,有容易陷入耽美主义※的危险,因此艺术教育应该以“作为创造力的艺术”为原理。总之,强调个性、创造等契机,可认说是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特色。关于现代的审美教育,参见“审美教育论”条。

❿ 晋朝人的审美观念是什么

晋朝史上变态的“魏晋风度”:中性人妖美男风靡天下

变态的魏晋风度:晋朝和现代社会在某些方面确有暗合之处,读晋朝历史,有时会让人感慨现在的流行风尚,往往也是“古已有之”,绝不像新新人类自以为的..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出产美男子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审美比较偏女性化,...西晋灭亡之是晋朝的王室向南迁移,之后司马睿建立东晋,为了得到被夺取的领土,东晋...

两晋南北朝:虽最没存在感,但审美已开始女性化,以肤白秀气为美

说起两晋南北朝,最大的特点就是战乱不断,但是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出产美男子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审美比较偏女性化,特别喜欢肤色白的人。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