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创造
① 孔子是儒家,那么孟子、老子分别都创造了什么家道家又是谁创的
孟子是继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而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孟子是继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于孔子之后大约百年左右,少时拜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为师,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当孟子通晓孔道之后,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道家学派创始人
(二)道家为老子所创,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即管理藏书的官员,其所著《老子》一书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充满了“道”说,被认为是道家学派创立者。
② 春秋时期 弟子三千儒家学派创造人 名言:( )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二、孔子人生名言: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三、孔子做人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5、巧言乱德。
26、巧言令色,鲜矣仁。
27、刚、毅、木、讷近仁。
2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听其言而观其行。
30、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③ 儒家为什么没有创造出自己的神话,孔子还有他的弟子也没有被神话
大家可能发现了一个现象,古代的很多学说,当它出现以后,到了后世,这门学说的创始者及其徒弟们,很多都会成为神仙。比如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他后来就成了太上老君。尤其是宗教的创始者,成为神仙的更多。
实际上,所有宗教的创始者,本来他们一开始创立的并不是什么宗教,他们只是一些思想者,一些学问的传播者。他们只是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播出去。但是到了后来,他们最终都成了神仙。比如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以及释迦牟尼的那些徒弟们成了神仙,基督教的创始者耶稣以及耶稣的徒弟们也成了神仙,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以及穆罕默德的徒弟们也成了神仙。
(古代儒士)准确地说,儒教其实并不是一种宗教,称它为“儒学”显然更恰当。因为它并不具备宗教那样的信条和传播方式。宗教都是追求死后生活的,而儒学追求的是在世生活。而且儒学不靠“迷信”来进行运行,他依靠的是国家力量和道德规范。它与世俗生活贴得太近,大家都看得见,很难让人“迷信”。尽管如此,依靠道德规范和国家力量来执行的儒学,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
首先就是让你遵守道德,遵守社会规范和秩序。而且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遵守道德规范,是与仕途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举孝廉”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的道德是好的,那么你就更容易走上仕途当官,你的人生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如果你不相信这些,你不遵守道德规范,那么统治者就可以利用国家力量对你强制约束。这样一来,你也没有办法逃脱出去。
总之,由于儒学与社会政治以及现实人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无缝对接。因此不需要把儒家的祖师爷及信徒们塑造成神,不需要通过“迷信”的方式来管理运行。因而最终,儒家的先师们,没有一个成为神仙。(参考资料:《中国的儒学统治》等)
④ 儒家为什么压制创造性
儒家主观意愿上并没有压制创造性。
只不过它提倡的“天地君亲师”专这种阶级概念,客观上属限制了创造性。
在儒家看来,农民就该是农民,商人就该是商人……
它是觉得各个行业各个阶级都能各司其职是最好的。
但它的这个观点和发展是对立的。
因为人类社会最需要的就是流通。
罗马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社会不流通造成的。
以前罗马帝国有一个杀手锏就是“公民证”,你要想得到这个“公民证”就得努力。
比如获得军功。
结果后来来了一位皇帝,“公民证”随便发,人手一个。
“公民证”瞬间不值钱了,该努力的也不努力了。
罗马就完了!
⑤ 儒学是谁创立的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部分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尽管新儒学作为儒家思想的余韵予以抗争,但儒家思想构成未来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已经完全动摇。 儒家思想开始的不受青睐,主要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战乱的大环境决定的。 所谓“春秋无义战”,便说的就是那个特定时期,群雄争霸都是你死我活的拼争,讲的只是实力。这一时期局势也经常是变化无常,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实现自己利益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只要机会来临没有抓住的话,也许就再也遇不上了。而这样的情况下,其主张实施起来容易,见效比较显著的法家,纵横家,兵家等就当然的成为各国君王的座上宾,股肱臣。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国家一统的前提下,对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是非常有作用的。正所谓“马上得天下”,儒家的思想在崇尚武力,将就权谋的春秋战国乱世基本上不大可能有被采用的机会。后来历朝历代一直不遗余力的推高儒家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造,这些都是出于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⑥ 如何实现儒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1、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提出的“勤内善公和”容四个字,曲阜积极探索用儒家传统文化做当代价值的路子。
2、以“勤”为主要内容,开展“勤兴曲阜大业”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全民创业文化节”,集中宣传创业政策、展示创业成果和创业平台、推介创业项目、举办创业论坛,表彰创业模范。以“善”为主要内容,开展“善行东方圣城”主题活动。
3、坚持儒家民本思想和民贵思想,强化树立“百姓至上”执政理念。开通“市委书记信箱”、网络问政平台和“马上就办”一线通热线电话,畅通了群众诉求反映渠道。
⑦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1.儒家思想的创立阶段——春秋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包括: (1)政治主张: A.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要“爱人”,遵循“忠恕”之道; B.主张“克己复礼”;“礼”是指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C.提倡“为政以德”,统治者应用“德”教化百姓; (2)教育思想: A.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 B.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 C.主张学生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温故知新;要把学与思相结合,独立思考。 (3)哲学思想: 对鬼神持 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影响: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了完整的 儒 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在历史上被称为“圣人”。
2.儒家思想的初步发展阶段——战国时期。 (1)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大师 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思想主张: A.提出“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实行仁政,这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B.重民的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C.人性本 善; D.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 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的思想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 荀子的思想主张: A.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 B.人性本恶,凭借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影响: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汉。 (1)出现新儒学的时代背景:西汉武帝即位时,黄老之学不适应发展大一统的需要,他接受了 董仲舒的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需要的新儒学,并将新儒学上升为官方的学说,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新儒学的基础:“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新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 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还根据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 董仲舒还总结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人教版) (3)作用: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起了积极作用;同时,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西汉,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儒学发展为理学,并再次被官学化——宋朝。 (1)宋朝的儒家们将孔孟的治理国家的学说,揉合了道教、佛教思想,逐步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理学。为理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是“二程”程颐、 程颢兄弟二人和南宋的朱熹,尤其是后者,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的中国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人教版),他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 (2)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3) 元朝时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程朱理学被官学化。 (4) 清朝,将《四书》《五经》作为官定读本和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时期。儒学完全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5)南宋的理学大师 陆九渊提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其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的 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⑧ 论述儒家优势是如何形成
首先,优势是相对其他百家而言的。而百家的代表首推儒墨道法四家。
优势如何形成,可以版从其他家的劣势反应权。
墨,军事性太强,组织非常严密,理论是兼爱平等非攻等。在等级社会下,很难得到上层社会的许可,虽然很得下层人民的心。
道,无为,指导思想上根本就不关心世俗的事情。无为而无不为,理论很高深,不信你去看看老子。。。人民和统治者对他都没有强烈的感觉。除了在常年的战争后一个短暂的修养生息的时间段,基本不怎么被采用。
法,统治者最爱,人民最反感。容易激起反抗、起义。秦的速亡就是明证。(秦是完全的法家思想指导的),一般要和儒的温情脉脉配合使用,以调解法的严法、峻势、以及反复无常的权术。
儒,主张有等级的爱。这一点,统治者喜欢,而在家族中也不会被排斥。其次,儒主张的积极入世,乐观的生存态度也为上层、下层所接受。下层有温情脉脉的感觉,上层有我是大家长,我是天下之中的感觉(远人不来则修文德以来之,成功的时候的确很好,但是有时没有成功,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幻觉中就不妙了)。通常是法里儒表,在秦以后的2000年里面。
大概的说说,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⑨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的动荡中。
根本原因是当时小农经济形成所带来的,直接原因是政治多元化带来的思想界不同思想的碰撞。
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2、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道德,在纷乱当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最庞大的文化核心。
同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变成了有教无类,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可以为整个民族打下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
现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许多中国社会民众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这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9)儒家创造扩展阅读: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儒家思想作用: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
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⑩ 介绍儒家的产生及发展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佛教、道教的渗透与融合,宋明时期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并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传统文化思想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20世纪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创始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发展。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克己复礼”,这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
战国时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荀子杂取百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而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来灾异来谴责和威慑,所以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汉代儒学虽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使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在与佛教、道教的相互辩驳中相互渗透。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理学。
两宋之际,二程和朱熹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天与人以“理”为原则,“天理”的核心是“仁”。明朝中期,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5、儒学思想在批判与继承中重焕生机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明清之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一批思想家强烈反对程朱理学和孔孟之道的“教条主义”、反对专制主义,倡导“经世致用”,重视手工业、商业,主张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明末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圣人”,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反对理学家的虚伪。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面对社会现实,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起来,强调“经世致用”,同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自由,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这些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6、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二、总结升华: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私有制的确立、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导致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发生。面对现实的纷争,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要求严格等级秩序。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壮大,阶级矛盾激化,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肯定,确立了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政治统治黑暗,文化上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从而造就了一批反传统的思想家。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否定孔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批判封建专制,主张“人民为主”,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变化。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荀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杂取百家,在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将孔子正名分的政治观与《公羊春秋》主张大一统的思想结合,适应了西汉中期社会发展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与佛教、道教彼此反复辩驳、相互渗透,宋代儒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