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新型企业家
① 什么才叫企业家
怎么样才叫企业家?
何为企业家(Entrepreneur),历来有不同的见解。企业理论开创者之一法国经济学家J·B·萨伊,最先对企业家作了定义:“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产量较小的领域,转到生产率较高、产量更大的领域的人是企业家”。美国经济学家黑尔斯的定义是,“所谓企业家,即那些能够抓住经济生活中的机遇,或能够对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机会作出反应,通过创新为其本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系发生变化的人。”
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指出:“企业家们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职业阶层”;“企业家们总是以自己的创造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创造出更多的交易机会和效用,给企业的生产过程指明方向,是生产要素组织化。”
奥地利学派的柯兹纳,在其著作《竞争与企业家精神》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具有洞察力的人”。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指出:“企业家是实现创新、进行新组合的人,否则只能是管理者”。
英国经济学家彭罗斯,把企业家的意义进行了提升:“企业家的事业心和对风险的态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企业家的事业心包含承担风险的意志,探索避免风险的热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及把对利润的追求当成自己的伟大使命”。美国学者奈特,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认为,所谓企业家就是那些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下,作出决策并必须自己承担决策全部后果的人。他明确指出,企业家必然是“工商企业主”,而不是负责日常决策、领取薪水的经理。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卡森,在《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中对企业家定义的外延进行了拓宽:“企业家就是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作出判断性决策的人”。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的能力的人。”日本学者Uiroshi Mannari认为,企业家是指“占有或取得企业资产并承担经营风险、从事市场交易的主体。”
尽管如此众多的企业家定义给人不确定感,但其共同性还是鲜明的,那就是企业家既敢于创新又勇于承担风险;企业家既能创办企业,又能经营好企业。更重要的是,企业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一个职能概念。当大多数人提到企业家时,趋向于把企业家与小企业联系在一起。其实并非所有的小企业管理者都是企业家,许多小企业管理者并不进行创新,相当多的小企业管理者,不过是许多大型组织中保守的、循规蹈矩的缩影。企业家同样可能存在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大型组织中。GE的杰克·韦尔奇,就是大型组织卓越企业家的典范。
② 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新的企业家
综合能力
③ 企业创新包括哪些方面
创新不是发明。创新不仅仅局限在科技这一范畴,更多的是指其经济上、社会上的含义,创新成功与否需要通过市场的验证,每一个创新都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创新的范围很广,小到可以是一个产品、一个服务、一项政策或制度、一个流程或者其中一个环节的改进。大到可以产生一个新的企业,如时下广泛谈论的企业再造,可以改变一个行业,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最典型的创新,在这个大创新下包括特区建设、股份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诸多具体的创新内容。
创新是管理的一部分,要搞清两者的关系首先要搞清管理的概念,何为管理?通俗地说,管理就是制定企业的使命并组织、激励人们去实现它,制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组织、激励人员则属于领导力范畴,所以说管理=企业家精神+领导力,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把原本不是资源的变成资源,或者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来提高资源的产出、增加资源所创造的价值。
创新是可以学习的,学习创新首先要从识别变化并从中找到商机开始。有一点必须非常明确,学习不是死读书,也不是简单地上上课。“学”是学习别人和自己的经验,“习”是要操作,是要不断地实践。
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创新说穿了也很简单,无非是看两头,一头是需求,一头是资源,需求提出了创新的标准,资源包括方方面面。比如知识、能力、资金、材料,人才、合作伙伴等,管理上的流程、激励政策和评估手段等也是一种知识。这其中充满了无限的创新可能,创新就是探寻、尝试如何把外界需求和你能找到的资源搭配在一起。你只要做就是了。做错了改就是了。
创新的原动力就是欲望,其外在形式可以表现为对名利、做大和做强、自我超越。贡献社会等多方面的追求,其本质是看重什么?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企业家都是不甘寂寞、永不满足的人,对未来有很高的要求,创新是实现这些欲望的手段。
对于创新而言,最难的是转变思维模式。为什么所有的世界冠军都是有创新的?因为要超越前人、打败对手、战胜自己,就必须有所突破,因为有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所以才有了创新的动力。
既然欲望是创新的原动力,那么如果欲望能够保持长久,必定是关注外在的价值,这个价值是个人终其一生。企业倾其所有也不能解决的一个大课题,这个价值是超越个人和企业之上。是企业为之生存的社会需要。比如HP的理念是用科技改善人们的生活,默克的价值观是减少人类的病痛,有了像他们一样的想法,自然会不断地创新。
④ 什么是企业型的人
企业离不开扎实做事的人,也离不开带兵打仗的人,他们对企业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像圆规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巧遇三个朋友,他们的故事令我深思:
第一位朋友是江苏某企业的副总,分管外贸营销工作。他上任一年,销售额就从原来连续三年徘徊在3000万的业绩突破至1个亿,在年终的会议上总经理表扬了他。但他心里并不舒服:因为他听到老板的小舅子私下说,1个亿的销售额都是业务员做的,他连英语都不会,怎么可能是他的功劳,而据说总经理对此评价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对。
第二位朋友是某软件公司的架构师,是呼叫中心软件设计方面的高手,他在公司担任技术总监期间,手下带了五名研究生,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他们,两三年之后,这些研究生都成了独当一面的高手,有个小伙子天资聪慧又年富力强,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他。而最近他听到人力资源部熟人的内线消息:因为新人小李的技术比他相差不多,而收入却少了一多半,公司有意让小李替代他的位置。
第三位朋友跟我谈到了他的上司,他是某集团华北分公司的总经理,他最敬佩的上司是集团的营销副总裁刘总,每当他有问题想不通的时候,感觉迷茫的时候,没有对策的时候,跟刘总一个电话,几句话,问题往往能应刃而解。而对于刘总,集团内部则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刘总是个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有人则认为:“老刘从开始就没做过业务,他也就是动动嘴皮子,忽悠忽悠,这样的人居然能当上集团总裁……”,朋友很困惑,对一个人的评价怎会差异如此之大!
看完三个朋友的讲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三种不同的角色:能做事的人,能带兵的人,能审时度势的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创新型企业,这三类人谁是企业最需要的人,哪些人对企业的价值更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应当如何区别对待?
记得有一位企业家讲过这样一段形象的话,他说:“大家都用过圆规吧?圆规的顶端是手柄;一只脚是尖的,牢牢扎在纸面;一只脚是带着笔的,可以自由舞动。拧动手柄,圆规的一只脚扎牢、站稳,一只脚就可以画出优雅的曲线。通过手柄、定脚、动脚的配合,圆规完成了美丽的任务。我们的企业也是一样。老板是什么?是圆规的手柄,企业的原动力由此而来。如何完成企业的使命,需要定脚和动脚。定脚的作用是扎稳、站牢、把事情做深入、做扎实;而动脚的作用则是走出去,把圆画大、画完美。在我们的企业内部,定脚也就是把企业的产品、专业、市场做深入、做扎实的人,而动脚则是为企业开疆拓土、带领团队奋战沙场、斩对手于马下、把事业做大做强的人。”
就像圆规一样,企业离不开扎实做事的人,也离不开带兵打仗的人,他们对企业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非常钦佩我的一位朋友,他原在一间IT公司任职,不知何故转行到一家颇有名气的家装公司,行业不同,相同的只是销售;很快,他就把所在的营业部搞成全市前列;随后,老板委派他去天津,很快,天津公司成为了全国的业绩冠军。当他受聘于另一家公司去山东开拓市场,尽管市情不同,业务特点不同,他仍然做得非常好,在低迷的2009年为这家公司创造了上佳的业绩。如果他独立创业,我肯定为他投资,遗憾的是,有一位比我有眼光和实力的老板,不惜重金和股份邀他加盟,于是,他再次踏上开拓市场的征途。然而,直到今天我也不认为他是家装方面的专家,其眼光,呵呵,不敢恭维;至于动锤子动锯,更是一窍不通。他就是他,一个对市场极端敏感、对事业热得冒火、爱女儿但常常深夜回家、带着一群兄弟打拼市场的人。一个极端爽快的南方人!谁又能说企业不需要这样的人?还好,我觉得他服务过的企业的老板们都认识得到,这是对企业有价值的人。
也非常佩服我的客户所聘请的一位意大利人。这家企业位于广东东莞,专门生产制作皮鞋的鞋楦,出口到全国各地,在全球享有盛誉。制造鞋楦的工艺中有一个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工艺叫模切,大致的工作是:根据客户提供的产品,仿制出相应的模具,再由复杂的数控机床进行编码和批量生产,而这家厂所聘请的首席模具师,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七十多岁的老人。老人住在公司附近的五星级酒店,每天由总经理的专车接到厂里,在属于他的工作室里精心雕琢着鞋模,用的是普通的锉刀、砂轮,但每一刀、每一下都全神贯注。企业的老板跟我介绍,尽管企业也有十来个模具师,但目
前都还没有他的水平,关键几刀还得他来,老人家高薪受聘,每年回家带薪度假两个月,每天工作八小时。估计也没有人否认,他,尽管语言与其他人不通,更谈不上对行业的了解与展望,也不会带团队和忽悠,但他仍然是这家公司最有价值的人。
说了两个极端的、但是真实的例子,我的观点已经表达得非常明确。两类人是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人,一类是为企业确保现有业务稳定、持续、深入开展所必须的特才、专才、忠才;另一类则是为企业开疆拓土、使得事业做大做强的人。两种不同的角色,决定了这两类人所需要的特质不同,对其价值的评判也应当有所不同。
前一类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掌握着企业核心、重要技术、市场客户的人,另一种则是对企业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在人员异动的背景下可保企业稳定、可跟老板“上山打游击”的人,当然,他们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战略视野未必强,甚至很差,但惟其稀有、惟其专业、惟其忠诚,这些人的存在必不可少。对这些人的评价,不应求全责备,更不应只看现值,毛主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名句值得我们深思。
后一类人则多是慷慨悲歌之士,有魄力、有眼界、有人气、呼风唤雨、叱咤风云,企业开拓事业必须要这样的人,但这样的人也有脾气、有性格、有志向,对这样的人来说,对他们的珍惜应更多地体现为尊重、肯定、认可;要看大局,不看小节;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不看做了什么,或者装作看不见、没看见。
我们不要期望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兼任两种角色,或兼备两种素质,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能延揽到、管得住、激励好以上两类人,已经是企业的福气,对企业家和管理机制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圆规的两只脚协同起舞,方可为创新型企业创造价值。
⑤ 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是什么意思
转载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关于企业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中,我们使用 Entrepreneur 在英语中的本源含义。所谓企业家 (Entrepreneur)是指为个人追求机会,通过创新满足需求,而不顾手中现有资源的创业者。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企业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创新性,企业家和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英语中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是一个词:Entrepreneur。
企业家与传统的管理者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企业家是靠机会驱动的,机会来源于环境中的变化,企业家就是善于捕捉这些变化的人。而官僚型的管理者则是依靠资源驱动的,他们的思维模式经常是:如果我有什么资源,我将能干成什么事情,而企业家则首先问环境中有什么机会,然后才会想到自己拥有什么资源,并想方设法去获取这些资源。因此,官僚型管理者更多的守业,而企业家更多的是创业。斯蒂芬.P.罗宾斯的著名教材《管理学》中将将两种管理者的思考次序进行了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1 典型官僚管理者与典型企业家思考次序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家的战略重点来自对机会的感觉和把握,而不是由现有的资源驱动的。企业家的倾向是密切监视环境的变化并从中发现机会,对于他们来讲,最重要的是产生投资的主意,至于手中掌握的资源则是次要的。
一旦发现机会,企业家就开始寻求利用机会的方式,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企业家总是相信机会一定能被开发出来。不仅如此,企业家不惜冒财务风险,不惜冒职业生涯的风险和家庭关系的风险,或是不惜承受心理压力,也要将新企业办起来。只有在企业家发现机会和开发机会的途径以后,他才开始考虑所需要的资源,然后再决定怎么得到它们。此外,企业家通常能够富于想象力地和高效率的利用非常有限的资源。当资源障碍被克服以后,企业家才会把组织结构、人员、营销计划和其他各种必要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去实现整体战略。
肖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曾经说过:“理智的人会主动适应世界,而非理性的人妄想世界按照自己意图前行,结果就是一切进步都取决于非理性者”。这话也道破了企业家的本质,企业家所从事的事业在大众看来往往是不愿、不能或者不敢去做的,为此,企业家需要拥有坚忍不拔的品格,尤其是应该经受住失败的考验。企业家应该把失败看成暂时的挫折,看成“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看成对于未来成功的投资,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不轻言放弃。
总之,企业家在没有多少资源的情况下,锐意创新,发掘并实现潜在机会的价值。他们就是具有勇于创新、乐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业精神的个人。
⑥ 企业家创新的条件
马云的创新,可能就三年五年,但是创新付出巨大的代价、压力,是超过想象的。创新时间有限,如果你在乎许多外界的东西,就会失去人生中最宝贵的那一刻。65岁,你只能在自己家里做一些儿孙满堂的创新了。
2
很多老板说:经济大环境持续低迷,企业越来越难做。
马云说:在经济好的时候赚钱的企业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家。经济不好也能做好,你才是优秀的企业家。
经济形势的好坏与企业的好坏究竟什么关系?企业家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企业家精神之一
经济不好也能做好,才是优秀的企业家
在经济好的时候赚钱的企业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家。股市是牛市的时候,街上卖菜的老太太都能赚钱,你不能把自己称之为投资者,只能称之为炒股者。经济不好也能做好,你才是优秀的企业家。
商场如战场,战场上活着的人,是成功的,企业也一样。年底还能站在那儿听讲座,还能交流,还能发奖金、工资,那就是不错。
做企业的第一要素,就是不死,跟战士一样,上战场的第一要素,有时候不是为了赢,而是活着。
未来的3到5年经济情况并不容乐观,但是未来5到15年,中国的经济还是很有机会的。
好企业,基本上经历过几个悲惨的经历,或者是自己的原因,或者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我觉得,在危机关头,能熬过去的企业才有“抗体”。
最近也听了很多经济学家讲,在短期以内中国经济有下滑压力。
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下滑压力,是长期的,是持久的,是永远性的。
我们不可能回到9%、12%。我们要学习适应5、6%,甚至在未来20年,我们能保持2%-4%,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我们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你继续保持15%的增长,这是要出问题的,到1.78%,不太会长了,要的是脑袋。
所以不是短期有压力,而是长期我们学会有2%到4%,其实2%、4%,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即使2%、4%,有企业依旧能达到200%、300%的成长,有的企业再好的经济形势,也做不好。
其实经济形势好坏,与你自己做得好坏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不要说你的企业做得不好,你就“归功于”经济不好,经济不好也有好企业,经济好的时候,不好的企业有的是。
企业家精神之二
把握超越期望和预判的东西
过去的一年中国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二胎开放了,人民币进了篮子,2015年其实很不简单,很多事情我这辈子可能看不见,都发生了。企业家就是要把握那些可能超越我们期望和预判的东西。
企业家要有对未来的洞察力
我自己有时候想,人家现在把阿里巴巴看得挺神,其实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公司。
16年以前,我们说出要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那个时候我们公司排名可能200万名以外,说这句话很狂妄,但是稀里糊涂地居然做到了这个目标。
这不是因为我们多厉害,而是我们处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独特的时代。这不是虚话,我们确实感谢这个国家,感谢整个改革开放,我们确实感谢互联网,感谢所有年轻人。没有这些,阿里巴巴所有的梦想,真是一个空想。
今天全世界变化最大的国家,可能就是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转型也好、升级也好、创新也好,各种各样的变革,都非常之大。
特别是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所有的企业家拥有的机会,可能是人类社会在一个时代极其罕见的。
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企业的质量、数量、规模、品质,跟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比,欧盟比,欧洲比,跟日本比,还相当非常之大。
今天,我们能够参加“世界杯足球赛”的中国国家企业队,其实就像中国足球队一样,我们能进去,也是检漏进去,我们实力远远不足。但是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一定会诞生很多世界级的企业。
企业家精神之三
把灾难变成机会!
这是一个真正的商业变革的时代,每个人对机会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有人把好好的机会做成了灾难,而很多人又把灾难做成机会。其实机会在没有形成机会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机会,形成机会以后,往往是灾难的开始。
今天的雾霾,已经形成了,抱怨有什么用呢?这时候是我们做企业巨大的机会,如果你改变了这个雾霾的现状,改变了中国的环境,你有可能是未来30年最了不起的企业。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企业开始学会了埋怨。其实真正的企业家,是不埋怨的,做成功的人,永远在检查自己的问题。
不成功的人总是在怪别人,实体怪虚拟,都是别人没有做好,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其实实体经济也好,虚拟经济也好,今天都是个婴幼儿,两个孩子打架,都说对方不好。其实任何一个企业,我们永远面临着未来的挑战,我们永远面临着被别人淘汰,或者被自己淘汰。
刚才讲过剩产业,中国有过剩能力吗?没有,是落后经济的能力过剩。
中国制造业下滑了吗?制造业从来没有下滑,世界上有苹果、特斯拉,是那些创新的,中国零售行业做得不好吗?零售行业做得很好,是你的零售行业做得不好。20年以前,你是怎么把那些小商小贩、国有体制的那些落后、不能引领把握掌握未来消费需求的商场给灭掉?
你活了20年,这20年,你专注在房地产,没有专注在客户体验上,今天互联网把你给淘汰了,也是天经地义,因为互联网企业也一样,没有几家企业真正能活好三到五年。
真正看一下,互联网企业的死亡率比传统企业好不到哪去,甚至更为残酷。
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请问中国有多少企业活过了30年?而要想成为一个持久的经济体,大概需要50年,很多企业只有跨过50年的历程,至少经历5到10次灾难,经历了国家、国际形势和企业内部的灾难,才能称之为一个坚强的企业。任何一次打击,对我们来讲都是一次机遇。
企业家精神之四
企业家就是野生动物,就是原生态
企业家的职责是创新,创新的主角是企业家,企业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家,企业家是稀缺资源,我们可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但是不可能培养企业家。所以这一点希望大家记住,我们企业家就是野生动物,我们就是原生态。
我们对很多问题的反思和思考,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对创新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创新不是讲故事。
如果你觉得靠概念可以成功,那么你最后得到的,还是一个概念,如果你觉得讲故事能成功,最后你剩下的,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创新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企业家是个状态,创新是有个时间的。
马云的创新,可能就三年五年,但是创新付出巨大的代价、压力,是超过想象的。创新时间有限,如果你在乎许多外界的东西,就会失去人生中最宝贵的那一刻。65岁,你只能在自己家里做一些儿孙满堂的创新了。
创新也是有巨大风险的。传统银行机构在风险处理上比我们互联网创新要做得好。其实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传统金融是把防弹衣做得越来越厚,越来越好,而我们的创新是让杀手根本不可能靠拢你。
我们想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你是把防弹衣做得更强还是让杀手没有可能出现在这个场地上?思考的深度广度,都是我们值得创新、反思的地方。
企业家精神之五
成在自己,功在后代
到底什么是成功?我们有时候讲,成在自己,功在后代。如果没有把功传给别人、社会、传承下去,让你的员工、客户、家人、所有认识的年轻人能得到那个功,你并不是很成功。
中国最怕的就是“首FU”,有好几种富,一种是富有的富,中国当首富是个灾难,应该是负责任的负。还有就是负债最多的负,我们也不少,但是我希望是首福,福气最好的人,有安稳的结局,千百年来做企业做得大的,多少人有好的结局?我们不能决定出身在哪里,不能左右生存环境,但是可以决定我们怎么死,企业更是如此。
我们要为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员工、自己的后代找到一个很安稳、平稳的福气,只有你的家人、企业、员工、客户都得到好的、圆满的结局,这才是我们要的首福,福气的福,可能来得更好。
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缺乏智慧,因为智慧告诉你什么是我们不要的。企业家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你的企业才会走得久
⑦ 什么是创新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结果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力量!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创新”的由来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创新的说法几乎无处不在。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认为,“创新”一词在我国存在着两种理解,一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创新,二是根据日常含义来理解创新。目前,人们经常谈及的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这里使用的实际上是“创新”的日常概念。从这个广义的概念上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究竟属于哪个范畴呢?从事创新概念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很难进行严格的界定。在汉语言中,经济学范畴的创新(innovation)一词,没有严格对应的词汇,现在使用的“创新”很容易和另一个词“discovery”混淆,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这种概念的泛化或者说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方面说,清华大学的另一位学者刘立博士认为,这种多元化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参与创新行为,也有利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非经济学的评估。而不利的一面在于,丧失了统一的标准,使很多行为都能被称为“创新”,而“创新”本身,也容易成为一个简单的“口号”。
由于创新的系统性,以及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也使人们越来越注意从社会、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企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业之外的不同机构或者不同社会角色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孤立起来,特别是撇开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联系,就往往容易把创新这个概念单纯理解为“创造新东西”。
创新行为在历史上长期是一种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从20世纪中叶,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因此,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向以经济竞争为主,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形势下,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对于创新的实际应用来说,谈到创新,很多企业首先想到的是产品创新。其实创新并不仅仅限于产品创新的。与熊彼特对创新分类略有不同,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创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
1.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将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服务成功的引入市场,以实现商业价值。如果企业推出的新产品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带来商业价值,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创新。产品的创新通常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但是产品创新不限于技术创新,因为新材料、新工艺、现有技术的组合和新应用都可以实现产品创新。在国内摩托车制造行业,宗申和隆鑫等摩托车生产企业基于日本摩托车的整体式产品设计架构上,进行了模块化结构设计的产品创新。这种模块化结构的产品设计,使得建立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商网络成为现实,非常利于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改进。借助于这种创新,中国的摩托车出口迅速增加,目前份额约占全球生产量的50%。对此,麦肯锡季刊2005年第一期有专文介绍,并指出这种模块化产品设计非常值得西方公司学习研究。
2.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是指在产品推向市场阶段,基于现有的核心产品,针对市场定位、整体产品、渠道策略、营销传播沟通(品牌、广告、公关和促销等),为取得最大化的市场效果或突破销售困境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市场定位创新就是选择新的是市场或者挖掘的新的产品利益点。所谓整体产品的创新指企业基于现有的核心产品,或改变包装设计,或变换产品外观设计,或组合外围配件或互补的产品,或提供个性化服务。整体产品、渠道策略、营销传播和客户服务的创新必须要在重新调整后的市场定位策略的指导下开展,以取得整体最佳市场效果。很多国内企业都堪称这方面的高手。
3.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对企业如何运作的描述。好的商业模式应该能够回答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几个经典问题: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认为什么对他们最有价值?我们在这个生意中如何赚钱?我们如何才能以合适的成本为客户提供价值?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成功对现有商业模式的要素加以改变,最终提高公司在为顾客提供价值方面有更好的业绩表现。
以苹果公司iPod产品为例。苹果公司虽是电脑界的先驱却应该来说是MP3播放器市场的后辈,然而苹果除了提供了不俗的MP3播放器产品以外,还成功的构建了企业的经济生态系统。在推出硬件的同时,苹果公司还联合唱片公司等内容提供商,配合易用的iTunes软件推出了便宜、便捷的音乐下载服务。用户可以选择下载音乐专辑中的单曲,而无需为整张专辑付费。苹果公司没有重新发明MP3,依靠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在美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4.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模式创新是指基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资本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沟通、知识管理。企业的业务运作流程有产品开发、生产、后勤、采购和客户服务等等。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可以解决主要的管理问题,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挖掘管理模式创新的机会可通过:和本行业以外的企业进行标杆对比;挑战行业或本企业内普遍接受的成规定式,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寻找新的方式方法,突破“不可能”、“行不通”的思维约束;关注日常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事件,思考如何把这些问题变成管理模式创新的机会;反思现有工作的相关尺度,如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完成和在哪里完成等等。持续的管理模式创新可以使企业自身成为有生命、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学习型组织。
另推荐一个地方:儒商·创新论坛 http://www.luncx.com/index.asp
有免费的《创新思维技能培训资料》下载
⑧ 有谁知道创新型企业的定义啊,要最权威的哦
创新型企业是一种创新型组织。指在制度、管理、知识、技术、文化等方面具有强大创新活力、具有本行业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灵敏反应的企业。主要特征有: 企业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研究与开发成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集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机制;能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持续创新是其本质特征。英国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1921—)列举了创新型企业的十大特征: (1) 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能力相当强;(2) 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的研究;(3) 利用专利保护自己,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4) 企业规模足够大,能长期高额资助R&D(研究与开发);(5) 研制周期比竞争对手短;(6) 愿意冒风险;(7) 较早且富于想象地确定一个潜在市场;(8) 关注潜在市场,努力培养、帮助用户;(9) 有着高效的协调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家精神;(10) 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关键
⑨ 什么是发明型企业
企业也叫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
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特征有:
(1)企业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
(2)研究与开发成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
(3)集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
(4)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机制;
(5)能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持续创新是其本质特征。
英国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1921—)列举了创新型企业的十大特征:
(1) 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能力相当强;
(2) 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的研究;
(3) 利用专利保护自己,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
(4) 企业规模足够大,能长期高额资助R&D(研究与开发);
(5) 研制周期比竞争对手短;
(6) 愿意冒风险;
(7) 较早且富于想象地确定一个潜在市场;
(8) 关注潜在市场,努力培养、帮助用户;
(9) 有着高效的协调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家精神;
(10) 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关键。[1]
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可以看作是创新型企业:
(1)有自主品牌,不是代工企业;
(2)有较强的研发实力,研发人数在30人以上;
(3)有较大的营业规模,年营业收入在8000万元以上;
(4)有较好的成长性,年收入增长率在20%以上;
(5)有创新性,不是纯模仿企业;
(6)有较好的市场地位,在行业或细分市场上居于前5位;
(7)主要通过内生方式实现增长,而不是依赖并购方式实现增长。
⑩ 企业家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企业家
关于企业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中,我们使用 Entrepreneur 在英语中的本源含义。所谓企业家 (Entrepreneur)是指为个人追求机会,通过创新满足需求,而不顾手中现有资源的创业者。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企业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创新性,企业家和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英语中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是一个词:Entrepreneur。
企业家与传统的管理者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企业家是靠机会驱动的,机会来源于环境中的变化,企业家就是善于捕捉这些变化的人。而官僚型的管理者则是依靠资源驱动的,他们的思维模式经常是:如果我有什么资源,我将能干成什么事情,而企业家则首先问环境中有什么机会,然后才会想到自己拥有什么资源,并想方设法去获取这些资源。因此,官僚型管理者更多的守业,而企业家更多的是创业。斯蒂芬.P.罗宾斯的著名教材《管理学》中将将两种管理者的思考次序进行了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1 典型官僚管理者与典型企业家思考次序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家的战略重点来自对机会的感觉和把握,而不是由现有的资源驱动的。企业家的倾向是密切监视环境的变化并从中发现机会,对于他们来讲,最重要的是产生投资的主意,至于手中掌握的资源则是次要的。
一旦发现机会,企业家就开始寻求利用机会的方式,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企业家总是相信机会一定能被开发出来。不仅如此,企业家不惜冒财务风险,不惜冒职业生涯的风险和家庭关系的风险,或是不惜承受心理压力,也要将新企业办起来。只有在企业家发现机会和开发机会的途径以后,他才开始考虑所需要的资源,然后再决定怎么得到它们。此外,企业家通常能够富于想象力地和高效率的利用非常有限的资源。当资源障碍被克服以后,企业家才会把组织结构、人员、营销计划和其他各种必要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去实现整体战略。
肖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曾经说过:“理智的人会主动适应世界,而非理性的人妄想世界按照自己意图前行,结果就是一切进步都取决于非理性者”。这话也道破了企业家的本质,企业家所从事的事业在大众看来往往是不愿、不能或者不敢去做的,为此,企业家需要拥有坚忍不拔的品格,尤其是应该经受住失败的考验。企业家应该把失败看成暂时的挫折,看成“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看成对于未来成功的投资,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不轻言放弃。
总之,企业家在没有多少资源的情况下,锐意创新,发掘并实现潜在机会的价值。他们就是具有勇于创新、乐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业精神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