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创造存款
⑴ 什么是存款贷币的创造功能
政策用意就是要确保经济平衡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也认为,加息是央行发出的强烈信号,央行政策措施有前瞻性,表明了央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率走高和经济过热走势的担心。
对当前经济形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外贸顺差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
加息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有利于经济平衡增长和结构优化。
“这四个‘有利于’,全面显示了央行的政策用意。”秦池江说,“当前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存在,并波及到经济的各个层面,所有出台的货币政策必须要围绕‘确保经济平衡增长’这个目标来进行。”
对今年货币政策安排,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表示,今年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殷剑锋认为,前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冻结银行流动性,起到了明显效果,但对商业银行运用资金信贷,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本次银行加息,有利于从总量上加以调控。
“从发行央行票据,到今年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到使用银行基准利率,这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得到了全面动用。”秦池江说。
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只是一个小幅调整,是央行发出的一个政策信号,并不意味着调控政策的结束。
秦池江认为,银行利率上调可能对股市、国债市场产生影响,但程度不会太大。不过,银行加息后也容易吸引游资进入境内追逐利差收入。他建议,当前要遏制流动性过剩、防止投资反弹等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优化经济结构,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要同时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的配合。
⑵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部分准备金制度:
又称存款法定准备金制度,是指为防止信用过度创造,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不得动用,其余部分可以用于放款的制度。故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对银行信贷能力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2、非现金结算制度:
个人可以通过开出支票进行货币支付,银行之间的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时的主要制约因素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从其吸收的存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不得动用。这部分资金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4、提现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提现率又能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这也是影响存款扩张倍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5、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了安全和应付意外之需,实际持有的资金准备金常常多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形成了超额准备金。这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就是超额准备金率往来通过转账结算,无须有现金。这样,银行可以通过记帐的方式发放贷款,从而进行信用扩张。
⑶ 为什么说货币供给是由央行,商业银行,借款人和存款人共同创造的
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二是商业银行版创造的存款货币权。在这两个环节中,银行存款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并且在创造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中央银行,因此,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中央银行投资放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1)国外资产业务:主要是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国外资产。(2)对政府债权: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变动对政府债权。(3)对金融机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各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存款人)、发放贷款(贷款人)、转账结算,不断地在各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系列过程。
⑷ 为什么说贷款创造存款
这位兄弟所说的实际上就是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
这个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
(1)各商业银行严格法定准备率储备库存现金,不持有超额准备金。这里的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实际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之间的差额。
(2)社会公众在交易时全部使用支票方式进行支付,不使用现钞。换句话说,中央银行所发行的钞票都作为新增存款准备金全部保留在银行系统的金库中,公众手中无现金。
(3)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只有一种可以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及其他储种。
下面是银行存款的创造过程:
当某银行接受客户缴存的一笔现金存款时,按法定准备率留下部分现金,剩余的存款银行可将其借贷出去。在现代体系中,一笔贷款通常是以借贷人的身份存放于某个银行的支票账户中或以转帐支付的方式转向另一个银行的存款帐户。以约定的期限内,借贷人对该贷款拥有支配权。对整个银行体系来说,实际上是又增加了一笔存款。那么该银行就可以对这笔存款留下准备金后再将超额的那部分存款继续借贷出去,这个过程会不断地继续进行下去,直到全部现钞都成为存款准备金,保留在整个银行体系之中为止。这意味着银行体系将会获得大于初始现金存款额的银行存款总额,这种由于银行体系一连串的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过程,使银行存款总额不断增加的机制就称为银行存款的创造机制。
此答案参考:《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263页,作者:曹家和,河海大学出版社
当然,这只是理论,现实生活中要比这个复杂得多,银行的存款创造也没有理论上那么多。
⑸ 商业银行能发放贷款创造存款,为何还要大力吸收存款
银行是汇聚别人的钱赚需要用钱人的钱,左手倒右手的事情
⑹ “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贷款增加存款准备金时,能支持更多的创造存款货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会扩大货币供应
再贷款指商业银行管央行借钱,央行的钱哪里来,央行的钱是自己印出来的,所以不考虑其他,货币供应量增加
⑺ 银行虽增加了存款但也增加了贷款为什么说创造了货币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银行收到10000元存款,你去银行贷款9000元买家电,家电商收到你的9000元货款以后,把其中的5000元又存回了银行.
银行收到这个家电商5000的存款以后,把其中的4500元又贷款给了一个个人作为开饭店的创业贷款,这个人收到4500元贷款以后,交了3000元的饭店房租.
房东收到3000元房租以后又存进了银行,银行又把其中的2700元贷款给了一个学生交学费.
学校收到了2700元学费以后,又存进了银行,银行又将其中的2430元贷款给了......
这样的循环是没有止尽的,但是仅仅是头四个环节,10000元的存款已经产生了18630元的贷款,创造了8630元的货币,所以说银增加了存款,增加了贷款又创造了货币.
⑻ 假定A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10000元的贴现贷款,且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那么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
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r
银行超额准备金率e
非交易存款(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t
现金与支票存款比率c
非交易存款(定期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t
(1)简单存款创造:货币乘数m=1/rr=1/10%=10,最终存款=10000*m=100000
(2)考虑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m=1/(rr+e)=1/15%,最终存款=10000*m=66666.67
(3)最发杂的情形:货币乘数m=(1+c)/(c+rr+e+rt*t)=115%/36%,最终存款=10000*m=31944.44
具体参考易纲《货币银行学》,有详细解答~
⑼ 银行创造派生存款有什么用
1000万元存款是理论上通过极限方法计算的,能达到的最高派生存款额。
而派生贷款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
对单个银行而言,由于企业贷款虽然一时之间不会全部支用贷款,但仍然会陆续使用。单个银行是不会派生出这个规模的存款。
但企业使用贷款款项进行经济活动的结算,该笔资金会流入其他企业,从而流入其他银行,最终仍会沉淀下来,从这个角度看,除了少量以现金方式存在于社会现实当中的资金,整个社会的派生存款最终是可以达到这个规模的。
银行吸收到资金,由于追逐利润的原始驱动,不会让资金就此沉淀下来,会根据需要继续对外贷款,以使利润最大化,这些就是派生存款的第一作用就是使银行的利润最大化。
在非现金结算的环境下,派生存款的存在不是由银行或是央行又或是其他政府机构决定的,
央行只能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来控制、调节派生存款的规模。
由于派生存款的存在,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会以存款乘数的规模扩大,对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是派生存款在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