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小发明
㈠ 人类发明了桥,使道路更加畅通。更有各种无形的桥构筑起了尊重、谅解和信任。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有关“桥
桥一直充盈着幻想,也许这一直是我的认同。直到我在无意中在那我一直有的崇拜的Internet上留览了那令人后悔的“桥的博课”,我心中的梦才被推翻。
无意中失去的的确是可抱憾一时,望望那久经风霜的我以往的崇拜者,有点兴奋,我终于告别了以前的“它”。 往日的风雨,往日的樱花依然那样的婀娜,靠在那映有幽幽之青的桥栏上,无意中触动了尘封的“历史”,无法不去回忆它。气象万千,的确可以谅解几分,但这速来的乌云却无比是几滴趋化剂,随迎而出的历史无疑又是那无形中的摧食者。望望那远出的青山,有几分满足,“一花放过一花陶”,也许正如此了。溪水稀稀之际无意中望见了那久别的樱花草,弯下腰,无形中触碰了她那婀娜的嫩叶,由几分飘飘然。
抬头望见那早以失去了光泽的红衫,回忆他也许是打趣之是吧,每每遇见“喜事”。我几乎都是拎着我那久藏的“红色悻然”在那上望着他在早以陌生的纸上随笔涂着,后不时是抱着自己的“佳作”,心里不意声声作乐。 小荷作文网
来了的,不惊有几分陌生。夕落之际,该来的以无意已尽。拍落身上的尘埃,又该告别了。
桥
最早留在记忆中的桥都是一些小桥。
家乡也应该算是水乡吧,很多水沟缠缠绕绕着小村,自然桥也就多了。
家乡的水沟都不宽,也就十来米吧,架在沟上的桥都很简陋,往往就是下面两个桥墩,上面几块长长的宽石板,而这些石板排列并不紧密,两块石板中间一般会有很大的空隙。但这样的桥还算稳固,虽说没有桥栏,但因为沟都很窄,水又不是很深,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水流并不觉得害怕。这样的石桥在小时候的家乡已称得上是象样的桥了,都架在家乡通向外面的重要的路上,要承受着人走车轧牲畜踏。虽说这石板桥看起来很粗糙,却能历时间的风雨,小村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桥建于什么时候,关于这些桥的故事也多是一些不小心从桥上失足的传闻。这桥的悠久历史虽然从没有人提起,现在回想起来却可以揣摸,因为那些桥面厚厚的石板都已磨损得厉害,本来该是方形的条石楞角都已消失,成了圆润的了,它们也就成了石桥历史的象形文字,那两块条石间不窄的孔隙就是因为日久天长的雨雪侵蚀吧!
在一些乡间小路上,把水沟的两岸连在一起的则是用木桩和树枝搭起来的小桥。这些桥都是临时搭建,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财力,但也很难持久。一般就是村民觉得有些小路走到沟边断开很是不便,到对岸要么涉水,要么去绕很远的路。如果是夏天涉水还行,其它季节涉水会很不舒服,况且如果负重的话,涉水更为艰难;去绕行,路就会太远,因为沟一般都很长,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一些村民自发组织在一起,跟村里说好,砍上一些树枝,粗壮的做了桥桩,细些的铺成桥面。桥面的树枝铺得很厚,铺好后再在上面垫上更厚的一层土,踩实,小桥就架成了。人走在这小桥上,稳稳的,很是方便,再也不必涉水,再也不必绕远,对这临时小桥心会生出喜爱,对架桥人也生出感激。只是这小桥的材料过于单薄,或许就是很偶然的一辆牛车从小桥上走过,小桥就会有些变形。如果一场大雨,这小桥上的泥土会被雨水带走,小桥露出它的骨架,雨过后,某个勤快的村民会重新给小桥补上肌肤。但小桥的生命还是过于短暂,可能一年过后,它已经只剩一些痕迹,再也不能担负曾经的使命。
而在一些更少人行走的羊肠小路上,还偶尔会在水沟边看到一座独木桥。一根木头孤零零地躺在水面上,每日看着身下的水流,静候着有人从自己身上攀过。独木桥总让人心生恐惧,走在这桥上总会心惊胆颤,两腿发软,但为了不涉水,为了不绕远,也只能冒险。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走独木桥时,吓得手脚并用,连滚带爬,走过桥时,已全身是汗。虽说只是独木成桥,一样担负了桥的使命,让路途变短,只是现在这样的桥已销声匿迹,再也看不见了
无论你来到静静流淌的小溪边,还是波涛汹涌的长江边,你总能看见桥的身影。大小不一,式样各异,无处不在。
当你站在桥上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如果没有它,你会怎么样呢?遇到小溪,你可能会卷起裤腿淌过去;但遇到大江大河呢?你总不能像过小溪一样走过去吧,这时候桥显得那
么重要!
桥有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虽然人们每时每刻在它上面来来往往,但它却毫无怨言,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人类,它任凭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也要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它老了,坏了,它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另一座大桥,新的大桥又一次焕发出无穷的青春活力,继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的人,就像大桥一样,他们为了子孙后代,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他们毫无怨言,不求汇报。我们亲爱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把一批批学生,从这边送到那边,可是自己呢,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他们真像一座桥!
爱桥吧!它会给你一种精神的启发,它会给你一种理想的寄托,它会使你到达人生的彼岸!
家乡的桥
我的老家在永春,那是个四季如春、充满诗情画意的好地方,有连锦不断的高山,雄伟粗壮的树木,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在爷爷家门口的那架横在小河上的独木桥了。
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那无色的河水简直就像一块块晶莹透亮的水晶。小河上的独木桥就更给小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独木桥只是由一根根普通的原木做成的,上面还有一些奇形怪异的花纹。往桥下一看,小河里的小鱼儿是五颜六色的,有红的、黄的、白的、还有花斑的,令人看了会忍不住动心,两手痒痒的。
记得有一次,我看中了一条红白色的小鱼,于是便拿了个网去蹲在桥上捞,那个小家伙可真会跑,结果不但没捞着,反而掉到“水晶堆”里选了个澡,那些小鱼儿们东窜西跳,仿佛在嘲笑我无能,气得我拿了块鹅卵石就往里扔。
啊,家乡的桥啊,你给了我们方便,也给了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友谊就像那座桥
友谊是什么?
对,谁会思考这个问题?钱钟书说过:“人之间的友谊,并非由于说不尽的好处,倒是说不出的要好。”我说:“如果把人与人的关系比做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那么友谊便是架在大河上的桥,耀眼而珍贵。”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友谊桥,毕竟友谊带给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
每当我们走上这座桥,就像找到了光明。
生活赋予人们太多的压力,我也曾经失去自己的航标,追求那些光彩夺目的光环,迷失自我。但朋友告诉我:“人要为理想而活。”我渐渐的找到自我,友谊让我体会到人间的温暖。生病时的一句问候,伤心时的一句安慰,迷茫时的一句教导。这些都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友谊。
友谊就像那座桥。
每当我们走上这座桥时,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当我和朋友一起玩耍时,心里总会感到一种满足。那种感觉没有掺加杂质,很纯,很真。我可以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舒缓自己的压力。我们共欢乐,共悲伤。我真正体会到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友谊就像一条钮带,把人心相连在一起。
友谊就像那座桥。
每当我们走上这做桥时,就会感到友谊非常珍贵。
人不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每个人都需要友谊。有缘相识,即为朋友,有心相知,才为知音。西塞罗也说过:“长期在一起同甘共苦共患难,才能有莫逆之交。”友谊是人发自内心的情感。金钱可以买到物质,但买不到友谊。虚伪的友谊尤如人的影子,当人在阳光下时,它会紧紧跟着我们,一旦脱离阳光,它就会离开我们。友谊要靠真心来获取。
友谊就像那座桥。
友谊是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的。友谊就是尊重的象征。朋友越多,说明越尊重他人。
友谊就像那座桥,把人心相连。让人世间拥有最美好的感情。
我和妈妈之间的桥
人们发明了立交桥,为堵塞的交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人们发明了过街天桥,为天天过马路的市民们解除了担忧;人们发明了九曲桥,为每天去公园散步的人们增添了一份快乐。经过那件事后,我更加懂得了我们母女之间架起的那座桥梁是那样珍贵。
叮叮叮……,门铃响了,一定是妈妈回来了,我得赶快去开门,“妈妈好!”我说,可妈妈却很严肃的问:“作业写完了没有?钢琴练了吗?别在我这儿贫,干活儿去!”本来好好的心情,全被妈妈给搅坏了。唉……没办法,谁叫我既没写完作业,又没练琴呢,还是赶快干事儿吧!过了一会儿,我把作业做完了,忙去叫妈妈,妈妈却面不改色还是很严肃“那就给我练琴去!”我感到很奇怪,妈妈为什么还是这样严肃呢?又过了一会儿,我把钢琴也练完了,又去叫妈妈,以为这下妈妈能对我露笑脸了,可谁知又被说了一顿。我觉得妈妈今天太反常了,该做的事明明已经做好了,她还不满意,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和妈妈亲近了。但从经过那件事后,这个想法,再也没有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过。(刚才讲的故事发生在我刚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
那时,我刚上幼儿园中班,还跟班里的小朋友不是太熟,而且还要住在幼儿园里,很想家。(每周只有礼拜二和礼拜四住园)
有一次,那是个周二,又要住园了,本来就是件让人不愉快的日子,又加上头疼,就更难受了。也不知怎的,就迷迷糊糊的到了该睡觉的时候,我刚刚躺到床上,就被那钻心的头痛叫起来了,于是,我马上叫老师,说我头疼。老师马上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把我接走了。
到家以后,妈妈对我说:“宝贝头还疼吗?来,让妈妈抱抱,是不是你们班上小朋友打你了?”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平常对我万分严厉的妈妈,今天居然对我这么好,这是不是梦啊!
过了一会儿,妈妈叫我吃饭,我们吃的是饺子,妈妈刚刚递给我碗,我就不小心把它摔到了地上碎了,心想这下死定了,没想到妈妈却安慰我说:“没事儿的,宝贝,妈妈不说你!”当我看到妈妈这样关心我时,我的眼圈湿润了。
经过这件事后,我知道了虽然妈妈对我这样严厉,但她还是爱我的,只是妈妈对我的爱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有的像一座天上的彩虹桥,明亮而又温暖;而有时却像大街上的立交桥,虽然冰冷但却对我的成长很有作用。这让我和妈妈之间的亲情的桥梁更加牢固!
我想建的多功能桥——四年级作文
同学们,说起桥可不陌生。有各种桥:木桥、石桥、铁桥、水泥桥……,我介绍的桥可比这些桥好用多了。
这座桥长7000米,宽70米,不但结实,而且美观,它的功能可多了!名叫“多功能桥”。
这座桥分成四层,分别是飞机、汽车、火车和船道。各层有各的功能,它的功能可不少。
第一层是飞机道,可以让飞机在那里起降。两根又大又粗的柱子,柱子上有电梯,可以让飞机人员下来。飞机道是一块大水泥块,长7000米,宽80米。道上有各种有用的东西。
第二层是汽车道,可以有许许多多汽车开过,长7600米,宽190米。可以有8辆大型汽车并排开过,两边有宽10米的人行道,桥上有用白玉石砌成的石狮子,和许多花纹。有各种各样的路灯,挂灯,吊灯等许多灯。
第三道是火车道,高20米,宽20米,可以四列火车同时开过,两边有许多护栏,不会让火车掉下去的。晚上,火车道两边和上面的平面会开灯,在灯光的照射下,火车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图案,多好看啊!
第四道是自由船道,船可以开过来,开过去,在桥墩中间一共长150米,可以让大船开过。晚上,大桥灯火辉煌。这里的水流不会急,不时会有船来来往往。夏季,有些兴趣钓鱼的,会来到这里来钓鱼。
桥的两边各有两个头堡的望台,高180米头堡,有电梯可以上下行动。头堡前面有座我的雕塑,高10米。
桥的两边各有两块石条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是“多功能桥”,是我和我的朋友题字的。
这就是我建的“多功能桥”。
㈡ 谁知道世界上第一座大桥是什么大桥
桥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悠久。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由于大自然的狂风暴雨,把大树吹倒了,恰好搭在对岸,于是一些动物沿着大树跑到对岸,这是大自然造的第一座桥。后来,人类有意识地把大树砍倒,把它担在深沟或小河的两岸,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座人造桥,由此可见,世上第一座桥是大自然所造,并不是人类。
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
世界上的第一座桥究竟出自何处、谁人之手,已无法考证。因为自从有了道路之后,当人们遇到河流、沟壑阻碍时,就会想到要采用某种方式跨越障碍。最初的桥可能只是架在小河沟两岸或河中礁石上的一根树干、一块石板。后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最早的木桥和石桥。
石拱桥──我国河北省赵县城南5里有一座拱形大石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这座桥是隋朝工匠李春、李通等建造的,距今已近1400年。它造型美观,结构别致。像这样的桥,欧洲19世纪中叶才发现,比我国晚1200余年。
铁桥──1779年,英国的亚伯拉罕─达比在英格兰中部科布鲁克代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铁桥。这座横跨塞汶河的铁桥,使用5列铸铁肋构成30米长的单跨半圆拱。桥的铸件有不少精巧的构想。
悬索桥──原始悬索桥柔软易弯,不利于车辆行走。现代悬索以钢缆悬挂加肋的桥板,已解决了这个问题。西文第一座水平桥面的悬索桥设计,见于1595年奥地利主教瓦兰佐奥的著作中。该设计把铁杆连在一起构成悬索。1801年芬利首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雅各溪上建造了悬索桥,桥长21米。
1803年,法国率先建造钢丝缆索桥。塞昆建造了几座跨度长达90多米的桥。维克发明了在桥上用一根根钢丝构成缆索。而不必把沉重的钢丝缆索吊到桥塔项上。
钢筋混凝土桥──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是1899年建于苏格兰连芬南的混凝土高架桥,每拱跨度为15米。21个桥拱顶上各有一铰链,使墩基可以移动。工程师梅拉特最早懂得三铰链作用,他于1901年在瑞士建成首座三铰拱桥,是细长的钢筋混凝土桥。
预应力混凝土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出高强度钢材,佛莱辛奈将其应用于桥梁设计中。他于1948年至1950年间在法国马恩河上先后建造了5座预应力混凝土桥,分别位于爱斯勃利、安奈、特里巴度士、查吉斯和尤西。各桥采用平拱,远较过去的桥拱平坦得多。
㈢ 纸造桥怎么做的呢
先把抄纸卷成细的卷,要卷紧袭。这个卷能承受的压力不会很大,而且越长承受的压力就越小,越易被压坏。但是卷能承受的拉力是很大的,他们是调整结构把这些卷全变成受拉构件。在非要受压不可时,他们把纸卷截的短些,用很多细的纸卷在这个受压的地方共同承受压力。 桥墩可以用一些三棱拄组合而成。
㈣ 第一个造桥的人是谁
有河,于是就应该有桥。于是就有造桥的人。于是就有了李春。
李春当然不是第一个造桥的人,中国古籍上早就有“浮梁”的记载,汉代长安城外渭河上的灞桥也曾是很有名的。甚至李春也不一定是第一个在洨河上造桥的人,也许早有他以前就有人搭过浮桥,建过木桥,甚或石桥。
但那些桥都已不复存在了,洪水与时间的合力已将他们冲蚀得无影无踪,而“现存最古老的”这一顶桂冠则有幸戴在了李春所造的这一座精美的石桥上。
赵州桥得以脱颖于它之前之后的诸多的桥梁而独独留存至今的原因,据专家说是它的结构的科学合理,特别是它那四个小小的肩拱,它们一方面减轻了桥自身的重量,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洪水的排泄量。这个原理早已由桥染专家宣扬的让每一个读过几年小学课本的人都知道了。但当我站在河边,望着那彩虹一样的赵州桥时,心中却仍然存在着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智慧使造桥的李春们想到了如此绝妙的一着。
我不知道李春们读没读过老子的书,也许他们连学堂的门也没有进过。但是中国哲人的智慧已经通过老子、孔子们深深地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身心。不是么,高下相形,有无相生,李春不是把老子的辩证哲学实实在在地运用到了他的造桥上来。造桥的他实在是完全地懂得空无的妙用,只有给洪水让出更多的空间,才会给桥本身赢得更长的寿命。于是这座桥水中没有一个桥墩来遏止流水,于是在桥的两侧才会添出来四个小拱。长安城外的灞桥已不见了踪迹,历史上的许多名桥也已在洪水中无影无踪,唯有赵州桥,历尽千年风雨,还在洨河上稳稳地横跨着。
当石桥宛如一道飞虹轻盈地横跨到河上的时候,造桥的李春们拍了拍身上的石屑,将磨钝了的凿錾收拾进自己的行囊。他们竟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到这座伟大的桥的某一处地方,使自己的名字能和大桥一样不朽——这可是那些拈弄着柔软的羊毫的文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的祖师孔夫子不就说过“立德立言”的话,那位司马迁不是念念不忘要把自己的几册书“藏诸名山,传诸后世”么?——不,李春们是真正的智者,他们知道即使自己将名字凿刻得再深,也有被风雨剥蚀终于漫漶不清的那一天,而永不磨灭的是人类的记忆,只要这伟大的作品存在,他们的名字就会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不朽。即或不幸自己的名字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那于他们也没有什么遗憾。他们的人生就是造桥,造伟大的桥,只要桥还存在,还在输送着行人,他们的人生就没有白费,一己名字的存与不存又有什么要紧呢。
于是李春们向自己的新生儿望了最后一眼,便背起行囊,走向下一个水流湍急的津渡,继续着他们造桥的事业。把一个奇迹,一串神话永远留在了洨河上。
当洨河上的石桥完成了两个半个世纪以后,一个年迈的僧人望着这人世间的杰作,问他身边的年轻的僧人,石桥是什么人造的,僧人告诉他说是李膺(不知道这李膺是李春之误传,还是果真有其人参与过造桥事业),老僧又问,造桥时是从什么地方下手的,年轻僧人哑口难对,老僧笑道,寻常总是说石桥这样石桥那样,如今问到下手处怎么却不知了呢。
造桥时从什么地方下手,这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却大有深意,确实令人难以回答。造桥初始,工匠们随手放下的那第一块石头,当时也许人人觉得清清楚楚,但当桥作为一个整体完成时,这一块石头便已融入了众多的石头之中,不再有人能够分辨得清楚了。由这一块石头,你可以生发出许多的哲思。譬如茫茫宇宙,岂不是由万千星体构成,但谁又能够指得出宇宙初成、混沌初分时的那一粒尘埃。譬如无边佛法,万千精义,但谁又能说得出佛祖在菩提树下初悟道时那电光火石的一刹那想到了什么。一句设问中妙藏如此无限机锋,难怪那年轻的僧人难以回答了。这位老僧便是名满天下的赵州古佛从谂。
从谂本籍山东青州,出家后先随南泉学禅,以后便像所有的禅僧一样四方游历,在与高僧们的机锋中精修猛进。当他八十高龄时倦了芒鞋藤杖的生活,便放下他随身多年的担簦,栖止在大石桥畔的观音院里,在满庭的柏影里继续他的哲人的思考,一直到他以一百二十的高龄往登佛国。在他主持赵州观音院的几十年间,各地的僧俗纷纷前来一睹古佛的丰采,一聆和尚的纶音。他的每一富含哲理的话头,謦咳成珠,用不了多久便被传播到各处的禅林佛寺,供人参详。
㈤ 桥的发展史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
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
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
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5)大桥小发明扩展阅读:
历史发展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
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纪)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桥。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木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桥长达183米。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据考证,中国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617年,净跨径为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国古代石拱桥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巧,如建于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全长317米,薄墩扁拱,结构精巧。
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就在罗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各孔跨径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罗马时代拱桥多为半圆拱,跨径小于25米,墩很宽,约为拱跨的三分之一。
罗马帝国灭亡后数百年,欧洲桥梁建筑进展不大。11世纪以后,尖拱技术由中东和埃及传到欧洲,欧洲开始出现尖拱桥,如法国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维尼翁桥,为20孔跨径达34米尖拱桥。英国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桥为19孔跨径约 7米尖拱桥。
西班牙在13世纪建了不少拱桥,如托莱多的圣玛丁桥。拱桥除圆拱、割圆拱外,还有椭圆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国建造的皮埃尔桥为七孔不等跨椭圆拱,最大跨径约32米。当时椭圆拱曾盛行一时。
1567~1569在佛罗伦萨的圣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桥,其矢高同跨度比为1∶7。11~17世纪建造的桥,有的在桥面两侧设商店,如意大利威尼斯的里亚尔托桥。
石梁桥是石桥的又一形式。中国陕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桥原为石梁桥,建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纪南宋泉州地区先后建造了几十座较大型石梁桥,其中有洛阳桥、安平桥。安平桥(五里桥)原长2500米,362孔,现长2070米,332孔。英国达特穆尔现存的石板桥,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桥早期木桥多为梁桥,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桥,即为多跨梁式桥。木梁桥跨径不大,伸臂木桥可以加大跨径。中国 3世纪在甘肃安西与新疆吐鲁番交界处建有伸臂木桥,“长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肃临夏附近河宽达40丈处建悬臂木桥,桥高达50丈。
八字撑木桥和拱式撑架木桥亦可以加大跨径。16世纪意大利的巴萨诺桥为八字撑木桥。
木拱桥出现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杨木拱桥,共有21孔,每孔跨径为36米。中国在河南开封修建的虹桥,净跨约为20米,亦为木拱桥,建于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国锦川河修建的锦带桥为五孔木拱桥,建于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国僧戴曼公独立禅师帮助修建的。
中国西南地区有用竹篾缆造的竹索桥。著名的竹索桥是四川灌县珠浦桥,桥为8孔,最大跨径约60米,总长330余米,建于宋代以前。
古代桥梁基础,在罗马时代开始采用围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桩成围堰,抽水后在其中修筑桥梁基础和桥墩。1209年建成的英国泰晤士河拱桥,其基础就是用围堰法修筑,但是,那时只能用人工打桩和抽水,基础较浅。中国11世纪初,著名的洛阳桥在桥址江中先遍抛石块,其上养殖牡蛎二三年后胶固而成筏形基础,是一个创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桥梁
㈥ 赵州桥有什么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相传从前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洨河发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陉山.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他特地远道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这座赵州大石桥.
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要在桥上走过.这还不算,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他又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人同时行走.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石桥,还经不起你们两人走么?”不料他们上桥以后,把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下来.《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这一段生动的传说.
上面只是传说,其实赵州桥的真正设计和建造者是李春.
㈦ 茅以升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小故事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
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
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茅以升先生少年立志于桥梁事业,他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架设中国人自己的大桥。于是迎难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请在康奈尔大学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寝馈于斯,志在必得。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石层之上。茅以升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
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经受了抗日战火洗礼的桥。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日军飞机常来轰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钱塘江桥冒着敌人的轰炸,终于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7)大桥小发明扩展阅读
钱塘江大桥的建设意义和贡献:
1、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数,候渡过江,数以数十万计。
2、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他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
3、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
㈧ 跨海大桥的建造历史
跨海大桥是2015年10月30日在抄辽宁省大连市袭星海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首座海上地锚悬索式跨海大桥,全线长6.8公里,设计为双向8车道,上下双层布置,还特别设计了人行通道。跨海大桥的开通,说明我国桥梁设计建造达到了新水平,将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跨海大桥,古语称“津梁”,指到达彼岸的门径,最初与远古时期的凿井术有直接的关系。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发明了凿井术。轩辕黄帝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各部落,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他鼓励农桑,创制车船、水井,发明文字、音律、医术、算数、天干地支纪年法,创立诸般产业,被后人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津梁,最初为井底的地梁,用来保持井体结构的稳定,是建筑的构件。后来引申为桥梁,乃至成为了跨海大桥的称呼。
跨海大桥指的是横跨海峡,海湾等海上的桥梁,这类桥梁的跨度一般都比较长。短则几千米,长则数十千米,所以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非常严苛,是顶尖桥梁技术的体现。
(8)大桥小发明扩展阅读:
世界跨海大桥:
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
金门大桥(美国)
博斯普鲁斯大桥(土耳其)
奥克兰港湾大桥(新西兰)
悉尼大桥(澳大利亚)
港珠澳大桥(中国)
㈨ 桥的演变过程(简洁)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9)大桥小发明扩展阅读:
独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
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
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
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