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文化可以创造

文化可以创造

发布时间: 2021-01-28 11:16:27

⑴ 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文化,举例说明文化有什么作用

文化来的形成是基于我们想将源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一点可以从大猩猩身上证实,文化不是创造出来的,其本身就是社交,与知识传递,技能传承,逐步演化而成的,只不过由于当下社会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所需,当然资源分配不均匀是另一回事。文化的作用,传递信息,传承技能,思想,观念等等

⑵ 为什么说文化是创造力的开端

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够进行发展,掌握文化才能够有创造之力

⑶ 如何创造文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文化创造力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世界经济创意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量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9%。然而,中国当下的版权贸易5:1的赤字情况不免让人担忧。大量的复制,鲜有的原创,正动摇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难道,中华民族向来是个没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吗?当然不是!纵观历史,我国的文化瑰宝不胜枚举,《诗经》、《红楼梦》、《清明上河图》、《兰亭序》无一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如今,畅销书架上总是陈列着一些国外的流行书籍和有着千篇一律内容的青春美文,影院的滚动大屏幕上总是显示着众多国外大片,各大音乐网站的推荐歌曲也多为流行音乐,还有近几年席卷中国大陆的“哈韩”、“哈日”之风,以及那全民皆知的“山寨”,都在无形中疯狂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当我们为畅销书排行榜上有中国经典名著而欣慰时,永远无法登上前几名宝座的情况却让我们默默悲叹;当我们正为有《建国大业》这样的影片而庆贺时,“名人效应”却将我们推向谷底;当我们正为有浓浓中国风的乐曲而感到欣慰时,变味的唱法让我们叹息不已。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日益衰退吗?当然不能!现在,一些文化人转型为文化商人,他们更多地依赖大投资、大题材、大制作、大宣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却忽视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并被“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迎来文化创造的“世界末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一份淡泊与宁静。“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若不淡泊,怎能做出文化;若不宁静,怎能使这文化充满“文化”?我们要戒骄戒躁,勿被那些功名利禄所诱惑,而应一心想着“文化”。一支烟管、一壶茶、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支笔、几张纸,这些便是蒲松龄先生全部的“文化世界”。可是,就在这如此简单、朴实的世界里,他创造出如此经典的《聊斋志异》。我们不妨也向先生学习:作家将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支笔、几张纸、一杯清茶或咖啡作为他们全部的“文化世界”;音乐家将一把乐器、一支笔和一张五线谱纸作为他们全部的“文化世界”;画家将一块画板、一张纸、几支画笔、一盒颜料作为他们的“全部世界”;雕刻家……若是如此,我们所创造的,即使不是惊世之作,也将是充满“文化”的文化!其次,我们应把握文化创造的核心。真正的文化人应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敏锐的文化“嗅觉”,并有着强烈的责热感与使命感。时尚界有“潮流”一次,文化界亦如此。譬如,今天流行魔幻小说,明天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原创”作品,明天流行唯美画风,后天我们就会看到一幅幅换汤不换药的“唯美”画作。此时,真正的文化人应有 “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将那些潮流之风全部挡在门外,静下心来独立思考,独立创造。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埋头苦干,那也是不可行的。我们还应具备对敏锐的文化“嗅觉”,即敏锐的洞察力。《桃花源记》若只是体现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捕蛇者说》若只是诉说捕蛇者的悲惨遭遇,《促织》若只是讲述成名的起伏经历,它们也便不会流传至今且仍为人们所称颂。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将文章赋予现实意义,使之深刻、耐人寻味。同时,真正的文化人还应具备强烈的责热感和使命感。《南方周末》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这正是因为它有“良知”。它顶着压力,将无数事件背后的真相告知世人,承担了作为报纸的责任;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它就自觉地意识到“作为党报的补充”的使命,对读者进行兴科学与民主的启蒙——这样的报纸才是我们正真的“文化”!我相信,有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有了对文化创造力核心的正确把握,我们必将迎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再一次辉煌!

⑷ 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创新这种说法对不为什么

正确的,文化是需来要交流的源,只有通过交流比较,才可以取长补短,文化可以通过交流获得新的血液,从而互通互益。

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

(4)文化可以创造扩展阅读:

传续

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数千年来,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也更加广泛。

⑸ 人类目前能创造出合理的文化

人类是宇宙中最低下的生命’(贪婪’妒嫉’私心’嗔心’纵欲…专)…

我们这一茬的科学是实证属科学=>眼见为信~有如盲人摸象'(半瓶子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不如全不知道)~能发不能收'(连环保问题都无法善後)(还有变种的病毒)~~将把人类带入毁灭~

世界末日:很多博物馆有科学证据(比如:化石&海底发现的建筑..他们科学进步的遗迹~超过我们现在的科学)’证明曾经有好几次的世界末日...诺亚方舟&雅玛文化遗迹~都是真的..

祝您顺利进入新宇宙!(请拯救自己!)~

⑹ 有知识有能力有文化的人一生可以创造多少财富

有知识有能力有文化的人,
这个无法界定,什么人才算呢?
一生可以创造多少财富,
每个人也是不一样的 ,有多有少。
有的人设计飞机,火箭,导弹,航空母舰
有的人制造飞机,火箭,导弹,航空母舰

⑺ 何为文化创造力

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大量呈现“为他人做嫁衣”的“纽扣现象”。他的担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所处的尴尬局面。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地位现状是:复制能力强大,但原创能力不高。大量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卷起一阵阵热潮,却热得急,凉得也快,真正给大众留下长远影响的精品力作难得一见。《贵州民族报》文章指出,文化创造力的核心在于文化人独立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唯有把握时代脉搏、感知人民冷暖、领悟生活真谛、超越个人得失,进而焕发创造激情,激活创新潜能,文化创造才有不竭的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理应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声,社会进步的先导,民众心智的明灯。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中西交汇的开放格局,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新旧思想的冲突碰撞,是文化创作最丰厚的土壤。

⑻ 没有传统文化就不能实现文化创新,说法对吗

说法错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财富和继承的财富。它是可以继承也是可以创造的。没有历史就等于没有文化,中国人无法创新就是因为循规蹈矩的在传统文化上加工抄袭,没有质的飞跃。文化的继承只需要良好的方面,劣根性是不值得提倡的。
例如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学的仍然是5000以前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么他们看待事物对宇宙的理解一般都是狭隘的,在奴隶封建社会中,中国人对于社会的判定看法直接被统治阶级左右。所以造成如今人们常说的民不与官斗,官大一级压死人,背后骂皇帝,群体围观,对人冷漠等等常见的事情。这都是劣根性。是统治阶级左右的结果。官场上风靡的旧官僚思是根源。这个根源是全国衡量的依据。官场不变革文化就无法革新。官员优良作风没有继承,贪墨枉法倒是学的很快,所以中国人劣根性也无法根治。中国人也就没什么可以骄傲的。
简单的讲,文化可以创造也可以被毁灭。当文明被毁灭,人们可以重新创造文明。语言,思想会依据人类发展变通,人们创造文字,语言,科技,得到大家的共识就成功的创造了文化。 这是宇宙的奥秘,相对论的结果。就像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被强制灌输日本文化,所现在他们仍然有日本气息,上海也是这样。 一切都是文化造成的影响。如果日本不被打败,我们的后代就很有可能不再会汉语,不会知道中国的历史,我们会继承日本的文化,中国式的文明将结束。德国人的屠杀犹太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⑼ 举例文化创造性的特点

1、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内商品买卖关系的容消费行为;
2、通俗性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流行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 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大众媒介性
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⑽ 什么是“文化的创造属性”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内实践中容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