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潜水
㈠ 新式潜艇的发明的短文
18世纪70年代,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成艘单人操纵的木壳艇“海龟”号,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可使艇潜至水下6米,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艇上装有两个手摇曲柄螺旋桨,使艇获得3节左右的速度和操纵艇的升降.艇内有手操压力水泵,排出水舱内的水,使艇上浮.艇外携一个能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可在艇内操纵系放于敌舰底部.1776年9月,“海龟”号潜艇偷袭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军舰“鹰”号,虽未获成功,但开创了潜艇首次袭击军舰的尝试.
潜艇发展至此,一直是由人力推进的,因此限制了潜艇的发展.而此时,蒸汽机已经发明并被应用到了铁路运输和水面舰船上.蒸汽机在潜艇上的应用,推动了潜艇动力装置的发展,再加上潜艇设计者的不断努力,终于出现了以机械为动力的现代潜艇.
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潜艇研制的重要时期.1801年,美国人R.富尔顿建造的“鹦鹉螺”号潜艇,艇体为铁架铜壳,艇长7米,携带两枚水雷,由4人操纵.水上采用折叠桅杆,以风帆为动力.水下采用手摇螺旋桨推进器推进.19世纪 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建造的“亨利”号潜艇长约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摇动螺旋桨前进,航速4节,使用水雷攻击敌方舰船.1864年2月17 日夜,“亨利”号用水雷炸沉北军战舰“豪萨托尼克”号,首创潜艇击沉军舰的战例.1880年9月,中国在天津建成第一艘潜艇,艇体形如橄榄,水下行驶,十分灵捷,可于水下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早期的潜艇都是使用人力推进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国建造了“潜水员”号潜艇,使用功率58.8千瓦(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作动力,速度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188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1897年,美国建造了“霍兰”Ⅵ号潜艇,水面使用33千瓦(45马力)的汽油机动力装置,航速7节,续航力达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双推进系统的开端.
早期潜艇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艇体上挂带的定时引爆炸药包或水雷.1866年,英国人R.怀特黑德制成第一枚鱼雷.1881年,T.诺德费尔特和G.加里特建造的“诺德费尔特” 号潜艇,首次装备鱼雷发射管;同年,美国建造的“霍兰”Ⅱ号潜艇安装有能在水下发射鱼雷的鱼雷发射管,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发展.
早在19世纪50年代,法国海军的一名工程师就提出了改装机械动力潜艇的建议,许多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1863年,法国建成了一艘“潜水员”号潜艇.艇体模仿海豚的外形设计,长42.67米,排水量420吨.使用一部功率为59千瓦(80马力)的蒸汽机作动力,速度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由于“潜水员”号采用了蒸汽机作动力,尺寸超过了当时所有的潜艇,成为了20世纪之前最大的一艘潜艇.虽然“潜水员”号潜艇的动力装置有了质的飞跃,但它却受当时设计水平的限制,当增加压载使其浮力等于零时,潜艇下潜就失去了控制,水下航行的稳定性很差.另外,潜艇在水下航行时需要大量的空气,而这在当时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潜水员”号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蒸汽机作为潜艇的动力失败后,潜艇设计师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为潜艇寻找更好的动力装置.1886年,英国建造了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的潜艇(也被命名为“鹦鹉螺”号)成功地进行了水下航行,航速为6节,续航力约80海里.从此,电动推进装置为潜艇的水下航行展现了广阔前景.
但对现代潜艇的发展作出过最大贡献的,当属美国潜艇设计师――约翰·霍兰.
约翰·霍兰1841年出生在爱尔兰利斯凯纳镇,父亲是英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雇员.父亲的职业使霍兰从小就对海洋及战舰充满了好奇.中学尚未毕业时,父亲不幸病故,年轻的霍兰被迫结束学业,到一所学校担任理科教员,以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在此期间,霍兰一边工作,一边设计潜艇.1873年,霍兰辞去了教师工作,带着他的潜艇设计图纸到了美国.在美国,他一边在一个都教会学校教书,一边完善着他的潜艇设计图.
1875年,霍兰将建造新型潜艇的计划送交美国海军部.但是,美国海军对3年前支付5万美金建造的一艘名为“智慧之鲸”的小型手操潜艇的沉没仍然记忆犹新,因此断然拒绝霍兰的计划.遭到拒绝的霍兰却没有因此而却步,他很快就得到了流亡美国的由爱尔兰一些革命者组成的“芬尼亚社”的大力资助.在“芬尼亚社”的支持下,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霍兰终于在1878年将自己的第一艘潜艇送下了水.
该潜艇被命名为“霍兰-Ⅰ”号,是一艘单人驾驶潜艇.艇长5米,装有1台汽油内燃机,能以每小时3.5海里的速度航行.但由于潜艇水下航行时内燃机所需空气的问题没有解决,故潜艇一潜入水下发动机就停止了工作.虽然这是一艘不成功的潜艇,但霍兰却在它的身上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建造新的潜艇打下了基础.
这时,“芬尼亚社”对霍兰的潜艇研制提出了要求:所建造的潜艇,大到足以能有效地进行作战,小到使其能够塞进特制的商船船舱.这种商船要求可以装成民船的模样横渡大西洋.当遇到敌舰后,特殊商船将潜艇放出以攻击敌人.按照这一特殊要求,1881年,霍兰建造成功他的第二艘潜艇,命名为“霍兰-Ⅱ”号(也称“芬尼亚公羊”号).该艇长约10米,排水量19吨,装有一台11千瓦的内燃机.为解决纵向稳定性问题,霍兰为潜艇安装了升降舵.同时,他还在艇上安装了一门加农炮,使得“芬尼亚公羊”号潜艇既能在水下发射鱼雷,又能在水面进行炮战.“芬尼亚公羊”号的建成给公众以极大的鼓舞,在潜艇发展史上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世纪80年代末期,潜艇的发展引起了更多国家的兴趣.1893年,长约45.7米、排水量为266吨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在法国下水了.它以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动.在当时各国所出现的潜艇中,它是最先进的一艘.
“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的成功促使霍兰更加努力了.但就在霍兰全力以赴投入他的第三艘潜艇制造之中时,“芬尼亚社”的一些成员对霍兰无终止的试验丧失信心,并在一天黑夜将“芬尼亚公羊”号以及建造中的第三艘潜艇偷偷地运走了.从此,霍兰与“芬尼亚社”分道扬镳.
失去了“芬尼亚社”的资助,霍兰只得暂时停下潜艇的研究而到一家汽枪公司担任了描图员的工作.但是不屈的科学家永远不会为困难所吓倒.在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他兴办了“肛鱼潜艇公司”.这时他与炮兵上尉扎林斯基合作,又建造了他的第四艘潜艇“扎林斯基”号.1886年,当“扎林斯基”号建成下水时,因滑道倒塌而全艇被毁.“扎林斯基”的失败,反而使霍兰有了暂时的喘息余地.
几乎就在霍兰失败的同时,西班牙却有一个名叫艾萨克伯尔的海军上尉于1889年设计了一艘由时机推进的潜艇.不幸的是,因为艾萨克伯尔与上司不和,其上司竟然不顾国家利益而否定了他的计划.
美国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在与西班牙的竞争中取胜,由海军部于1893年举办了一次潜艇设计大赛.霍兰大这次大赛中技压群芳,荣登榜首.大赛的胜利使霍兰于1895年接到了制造一艘潜艇的定货单,并从美国海军部得到了15万美元的经费.于是霍兰又开始了他的第五艘潜艇的设计.
为了建造一艘像样的潜艇,霍兰从一开始就注意解决那些潜艇史上阻碍潜艇发展的问题.为此,他反复研究并数易方案,终于建成了他的第五艘潜艇――“潜水者”号.该艇长26米,拥有水面航行的推进装置——蒸汽机动力装置和水下潜航的推进装置——电动机. “潜水者”号由此成为了潜艇双推进系统的鼻祖.但是,美国海军部出于战争的需要,在“潜水者”号建造期间,就要求霍兰能够使“潜水者”号用于水面作战.但霍兰却认为,按照这种要求是不会制造出满意的潜艇的.于是,霍兰放弃了“潜水者”号的建造工作,归还了海军部的经费,开始用自己的钱来设计建造一艘新潜艇.
1897年5月17日,时年56岁的霍兰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霍兰-Ⅵ”号潜艇.该艇长15米,装有33.1千瓦(45马力)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是一艘采用双推进的最新潜艇.在水面航行时,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7海里,续航力为1000海里.在水下潜航时,则以电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5海里,续航力50海里.该艇共有5名艇员,武器为一具艇首鱼雷发射管(有3枚鱼雷)和2门火炮(向前、向后各1门),火炮瞄准靠操纵潜艇艇体对准目标.该艇能在水下发射鱼雷,水上航行平衡,下潜迅速,机动灵活.这是霍兰一生中设计和建造出的最后一艘潜艇.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驱者,人们将其称为“霍兰”号.双推进系统在该艇上的运用,使这艘潜艇取得了潜艇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奠定了霍兰作为“现代潜艇之父”的地位.
但是霍兰的成就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任何好处.由于美国海军部一些官员的偏见和挑剔,这艘潜艇不仅未被海军部采用,反而使这位大发明家受到了恶毒的嘲讽.无情的打击使时年63岁的霍兰愤然辞职.从此,一代潜艇巨匠被迫停止了其心爱的事业,并最终因肺炎病逝,终年73岁.
尽管“霍兰”号潜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在潜艇这一领域也同处领先地位.1899年,由法国科学家劳贝夫于设计的“纳维尔”号潜艇在法国下水.
“纳维尔”号与其他潜艇不同处在于,该艇在其内壳之外又包上了一层外壳.这使得“纳维尔”号既有一个酷似鱼雷艇似的外壳,又有一个按照潜艇要求设计的内壳,艇员及所有装备都装在耐压的内壳之中.内外壳之间的空间被充作压载水柜,并以此控制潜艇下潜和上浮.当该艇排除压载水柜中的水之后,即可像鱼雷艇一样具有良好的适航性,使得其水面航行的速度达每小时11海里,续航力为500海里;当压载水柜中注满水之后,“纳维尔”又将与早先潜艇一样,它的水下短距离航速可达每小时8海里,即使在水下航行数小时,其水下航速也可达每小时5海里.
不过,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双层壳体结构并非起源于“纳维尔”潜艇,而是由美国青年西蒙·莱克首创.19世纪90年代,西蒙·莱克由于受了法国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影响,单枪匹马地投入到潜艇的研究之中.
莱克从亲戚那里借来一笔钱,经过努力,于1893年建成了他的第一艘潜艇——“小亚古尔爸爸”号.“小亚古尔爸爸”号也许是潜艇史上自“海龟”艇以来最不像样的潜艇.它看上去像一个特大的木柜子,长4.2米,高1.5米.艇体以松木板内衬帆布垫建造而成.艇体上方有个小舱盖,艇底安有三个木头轮子(前面一个,后面两个).轮于是由手摇曲柄带动行走的,“小亚古尔爸爸”艇与其他潜艇相比独具匠心.它没有用于注排水的羊皮口袋或水泵、水箱等,而是采用装载足够重的压载物使之沉到海底,接着在海底用轮子滚动推进,如果要上升到海面,只要把压载物抛掉,艇体即可上浮.
不过,莱克最初建造潜艇并非为了军事目的,而完全是被迷人的海底生物所吸引.他从建造“小亚古尔爸爸”一开始,就想到能从潜艇中走出来,以便采集海底生物.所以他在潜艇中安装了空气压缩设备,并设置了一个空气闸舱.莱克使压缩空气设备所产生的空气压力与艇外海水压力相等,这样打开空气闸舱的舱门,人们便可以穿着潜水服从艇中走出来,而海水却不会涌进闸舱.人们将这种使海水不能涌进艇内而人能从艇的舱口自由进出的闸舱门叫做气门或水门.在气门的帮助下,莱克和他的伙伴,在迷人的纽约湾海底,采集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之后,莱克开始对“小亚古尔爸爸”号不断地进行改装,并于1897年完工.改装后的潜艇命名为“亚古尔”号.该艇无论在水上或水下航行,都由一台22千瓦(3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来推动前进.由于汽油发动机工作时需要空气,所以莱克在艇上装有可伸出水面的吸气管和排烟管,同时取消了固体压载物,而用压载水箱来带动潜艇的沉浮.为了改善潜艇的适航性,莱克又在吸气管和排烟管外包上一层外壳,使“亚古尔”号外形类似于现代潜艇上层建筑(即潜艇的指挥台)的第二层艇壳.经过改装后的“亚古尔”号潜艇的上浮与下潜都是较为稳定的,并能在一个适当的深度上将内燃机水下工作时所用的通气管伸出水面,从而延长了潜艇水下滞留时间.
1898年,“亚古尔”号潜艇仅靠自身的动力,从诺福克航行到了纽约,成了第一艘在公海远航的潜艇.莱克的第二艘潜艇“保护者”号也于1901年下水.他很想将潜艇奉献给自己祖国,用于对敌作战.莱克潜艇的最大特点就是艇员可以在水下自由出入潜艇,因此完全可派人进行水下作战、扫雷和布雷.但美国海军部却拒绝了莱克的好意.莱克只好到国外去寻求他自己的位置,从而埋没了一代潜艇发明家的才华.
19世纪的最后10年中,潜艇已成为至少是具有潜在威慑力量的武器了.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美国等海军大国对潜艇仍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潜艇只不过是弱小国家用于偷袭的武器,为此阻碍了潜艇的发展.但是,当1898年法国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战列舰“马琴他”之后,英国人终于醒悟了,强烈要求英国政府赶快行动,以抗衡法国人正以惊人速度建造潜艇的海上新威胁.同样德国和俄国也在无意之中领悟到潜艇可能将成为一种实用性武器而投入到建造潜艇的热浪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的时间里,潜艇终于愈造愈大,愈造愈好,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着.但是由于潜艇发展到此时,仍然开不快、行不远,鱼雷带得又很少,更因为不能在水下长期潜航,所以,它所担负的只能是保护本国海岸、在基地附近的巡逻的任务.
20世纪初,潜艇装备逐步完善,性能逐渐提高,出现具备一定实战能力的潜艇.这些潜艇采用双层壳体,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排水量为数百吨,使用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水面航速约10~15节,水下航速6~8节,续航力有明显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鱼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共拥有潜艇260余艘,成为海军重要作战兵力之一.
㈡ 谁有WFB无密封自控自吸泵和AWQ新型潜水排污泵的外形图(包括正视图与俯视图)呀 有的发我QQ邮箱547252880
WFB无密封自控自吸泵
http://ke..com/view/6377795.htm
AWQ新型潜水排污泵
http://wenku..com/view/5a318b335a8102d276a22f52.html
您看这些合用吗?
㈢ 现在最先进的潜水艇最多能潜多少米深
世界上下潜最深的潜艇是前苏联的M级,出自红宝石设计局之手,最大潜深1000米。
科考探险类潜艇,最大可下潜1万多米。
日本的KaiKo号
Kaiko号潜艇有10英尺长,配备有两个机械臂和4台电视摄像机。日本凭借这台潜艇取得的深海细菌样本,已用于新型药品的开发研究。此外,该潜艇还在深海地球构造和深海生活研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Kaiko号潜艇1995年潜入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ChallengerDeep)的底部,潜水深度为36008英尺(约合10975米),创下了潜水最深的记录
㈣ GTA5新型的深海潜水艇究竟是长什么样子的
为您解答
这样
㈤ 新型抗压潜水服由能承受外界深水压力的坚硬金属壳体构成,一名身穿此潜水服的总重力为7000N的潜水员潜入6
(1)根据浮力公式,该潜水员受到海水的浮力
F浮=ρgV排=1×103kg/m3×10N/kg×0.66m3=6.6×103N;
(2)对潜水员进行受力分析,潜水员受重力和浮力,
F拉=G-F浮=7000N-6600N=400N.
答:(1)该潜水员潜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6.6×103N;
(2)潜水员在完成任务需返回水面时,水面上的人至少给他400N的拉力.
㈥ 用确组词填空新型潜水艇依靠( )的导航系统
应该是 精确
㈦ 有能潜水的飞机吗
暂时没有,但是美国已经开始研制。
简介
潜水飞机是"会潜水的飞机",又称"会飞的潜艇" ,是美国正在开发一种新概念武器,它可以在水下像潜艇般打击目标,又可以冲出水面,像飞机一样飞行。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0年7月5日报道,美国正在开发这种新概念武器,它贴着水面飞行,在快接近目标时钻入水中,之后以潜航模式悄悄占领攻击位置,实施打击后冲出水面迅速飞走。
《新科学家》杂志称,潜水飞机研究计划早在2008年就已启动,目前处于征求方案阶段,一些单位已经提交了设计图,美国军方将在一年内向中标者提供研制资金。
折叠编辑本段原理
潜水飞机在水下航行和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理有几分相似,但这种两用武器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飞机需要尽量轻,以便用最少的动力飞行,潜艇则需要坚固的船体承受水压;比空气重的飞机通过机翼分离气流得到升力,潜艇则通过吸入和排出水来改变浮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把整个航行器设计得比水还轻,像一架倒扣的飞机一样,通过机翼产生的力量潜入水中。在浮上水面后,机翼的角度将会改变,产生向上的升力,以便让它起飞。
潜水飞机模仿一些鸟类潜水的动作,即俯冲潜入水中,获得向下的推力,就可以在水下潜行。
折叠编辑本段构造
潜水飞机是用新型合成碳纤维制造,这种材料制成的潜水飞机足够坚固也足够轻,允许这种航行器既可象飞机一样在空中飞行,又可象潜艇一样在海中潜航。
美国已经有人设计出一款代号"超级猎鹰"的装备,能用一双短粗的机翼潜入水下300米。要是将这种航行器装上喷气发动机和更大的机翼的话,它能以900公里的时速飞行,在水中的时速也有18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问题
潜水飞机作为一种正在研究发展中的新概念武器,存在尚待克服的技术障碍。如该航行器使用普通燃料,就得留出一个通气管换气,导致最大下潜深度只有几米,无法到达海洋深处活动。另一个技术难点是喷气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运转时温度可达数网络,如果在飞行后突然潜入水中,温度急剧下降,容易诱发爆炸。由此看来,潜水飞机或飞行潜艇还要经过很长一段路才能成真。
㈧ “深潜I”号是哪个国家的设计
“深潜I”号新型潜水器是美国迄今最有创造性的设计之一,在美国蒙特回雷湾水域进行首答次深潜试验。这只潜水器外形像一枚胖乎乎的鱼雷,但是它能像鱼儿一样在海底自由遨游。“深潜I”号无须使用压载箱,就可以在水下作翻滚动作,最高速度达15节,并具有垂直上浮或下潜的能力。“深潜I”号可以在海上“飞行”,也可以下潜到水下数千英尺的深度。它是设在加利福尼亚的深海工程公司等几家私营公司研制的。深海工程公司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厄尔和英国工程师格雷厄姆?霍克斯于1981年创建的。目前,这些公司打算使用美国海军冷战时期开发的陶瓷技术,来进一步研制“深潜Ⅱ”号潜水器,使船体能承受20万吨水压。“深潜Ⅱ”号的潜水深度,将比当年的“的里雅斯特”更深、更容易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
㈨ 想问一下人类应用现有最先进的潜水器能潜多少米
1997年3月24日在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区,从4439吨级的“横须”号母船上放入水中,成功地 潜到10911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这是无人探测器的潜水世界最高记录。
详细:
1554年意大利人塔尔奇利亚发明制造了木质球形潜水器,对后来潜器的研制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潜水器是英国哈雷于1717 年设计的。过去人们利用潜水器大多是探寻沉船宝物,这些潜水器都是没有动力的,它们须由管子和绳索与水面上的母船保持联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以科学考察为目的的自航深潜器。1948年瑞士的皮卡德制造出“弗恩斯三号”深潜器并下潜到1370米。虽然载人舱严重进水,但开创了人类深潜的新纪元。1951年,皮卡德和他儿子造出了著名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深潜器长15.1米,宽3.5米,可载三人。1953年9月在地中海成功下潜到 3150米。1955年“的里雅斯特”号买给美国,同时皮卡德和他儿子为美国建造新型的深潜器。新的“的里雅斯特”号于1958年建成,首次试潜就达到 5600米,第二年达到7315米。1960年,美国利用新研制的深潜器首次潜入世界大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10916米。1953年,第一艘无人遥控潜水器问世,1980年法国“逆戟鲸”号无人深潜器下潜6000米。日本“海沟”号无人潜水探测器(最大潜水深度1.1万米),1997年3 月24日在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区,从4439吨级的“横须”号母船上放入水中,成功地潜到10911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这是无人探测器的潜水世界最高记录。潜水器可以完成多种科学研究及救生、修理、寻找、探查、摄影等工作。如“阿尔文”号曾找到过落入地中海的氢弹和“泰坦尼克”号沉船
深海潜水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是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与制高点。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未超过6500米。
中国研制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将成为世界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到达世界99.8%的洋底。
㈩ 中国在开发射程达8000公里的新型潜水艇弹道导弹
巨浪-2 [编辑本段]一款导弹名 2002年12月22日早10时20分,国防重点工程,某战略导弹核潜艇首艇于锦西葫芦岛下水。该艇配备18具潜地战略导弹发射筒,有"新东风下海"之称的国防重点工程,就是即将交付部队的巨浪二"乙"多弹头潜地战略导弹。 "乙"弹是巨浪二项目的最后一种型号,由航天一,二院联合研制,整个项目历时十年以上,先后于九十年代发展出巨浪二验证弹,增程的巨浪二"甲"弹。有鉴于建立对美国战略威摄力量的绝对优势,国防科委,中央军委下达了"新东风下海"的指示。 JMA:"乙"陆态弹射弹,于2001年在山西发射三发; JMB:"乙"海态弹射弹,于2002年在大连由2**号常规导弹潜艇发射八发;JMA,JMB都是"乙弹"定型前的实验弹,以上实验均告成功,遥测弹和练弹都没有发射。 [编辑本段]性能简介 巨浪二 北约编号:CSS-N-4Mod0 结构:两级 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 最大射程:8600公里 质量:23吨 弹头当量:3-4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 制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圆周偏差率:80公尺 平台:潜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航天部二院 生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 打击对象:美国本土 巨浪二甲 北约编号:CSS-NX-4ModI 结构:两级 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 最大射程:12000公里 质量:23吨 弹头当量:6-8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 制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圆周偏差率:80公尺 平台:潜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二院 生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 打击对象:美国本土 巨浪二乙 北约编号:CSS-NX-4ModII 结构:两级 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 最大射程:14000公里 质量:23吨 弹头当量:10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 制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圆周偏差率:40公尺 平台:潜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二院 生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 打击对象:美国本土 [编辑本段]背景介绍: 巨浪二潜地战略导弹是在东风三十一的基础上衍生的潜射战略导弹,由航天部一院和二院联合研制,简称东风下海工程。巨浪二原型弹射程只有8600公里,携带3-4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先后经过两次比较大的改进。 第一次改进使射程增加到12000公里,运载能力增加到携带6-8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第二次改进使射程再次增加到14000公里,运载能力增加到携带10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 09-4战略导弹核潜艇是巨浪二的载体,原设计09-4装备16具发射筒,90年代末期,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原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09-4不得不重新设计,正在建造的09-4装备18具发射筒,根据我国已逝中科院士,航天专家王振华提出的"自由入轨"理论,该弹的设计采用了国际前所未有的固-液两级火箭结构,包括固体一级火箭和液体二级火箭,最大射程14,000公里,携带10枚25万吨当量的分导热核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