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能杀新型冠状病毒吗
㈠ 新型冠状病毒十大谣言你中招了吗
谣言一:中国武汉爆发的神秘疾病已被证实为新型SARS病毒。
不是SARS病毒,病原体确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谣言二:喝酒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喝酒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但是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谣言三: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老板是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儿媳。
网传“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老板是余甜,她的公公是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郑心穗”的消息。经核实,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郑心穗没有儿子,此消息不属实。
谣言四:日本派遣1000人医疗队前往武汉。
由于日语表达习惯性省略主语,读卖电视台报道的是“中国7省市共派遣约1000名医务人员赴武汉疫区”。此外,网传日本口罩降价销售且到处张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也并无此事,实际情况为,日本多地区店内的大包装口罩基本销售一空,多家店铺的独立包装口罩也采取了限购措施。
谣言五:武汉肺炎病毒为由来已久的非典类科罗纳病毒。
网上盛传的科罗纳病毒是由coronavirus(冠状病毒)音译而来,而引起武汉病毒性肺炎疫情的病原体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不是SARS病毒。目前调查显示,该病毒人际间传播能力和致病性均较弱于SARS病毒。
谣言六:吸烟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吸烟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烟草不但不能帮助呼吸道,反而会对呼吸道造成损伤。
谣言七:只有佩戴N95口罩才有用。
专家已经说明:并不一定是N95口罩,普通的医用口罩同样能够起到作用。
谣言八:喝板蓝根防病毒、熏醋防病毒、泡腾片防病毒、吸烟防病毒、喝酒防病毒。
实际上,这些“土方”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板蓝根只能治感冒,熏醋浓度太低不能消毒,泡腾片更是感冒都预防不了,抽烟、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损害健康没有任何抗病毒“神效”。
谣言九:新型冠状病毒来自于蝙蝠。
实际上虽然蝙蝠携带多种病毒,但并不能确定此次病毒来自于蝙蝠体内。目前专家也只能确定病毒来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
谣言十:洗热水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在家里洗(泡)热水澡和高温消毒是两码事,洗热水澡保护易感人群不宜宣传,高温消毒是专业的事情,跟在家里洗热水澡不一样。当前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方法依然是少去人多密集场所,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
㈡ 新型冠状病毒在空气中能活多久
新型冠状病毒不同温度下,不同湿度的空气中,存活时间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1、温度
温度越高,病毒越难存活,56℃30分钟即可使病毒全部灭活,在室温25度左右时,病毒很快会丧失传染性,但是现在是冬季,病毒在体外存活的时间会更长。
2、湿度
不同于细菌,病毒通常更容易在干燥的空气中传播,但这并不代表在干燥空气中就存活时间长。这是因为潮湿的空气中,病毒比较容易落在物体表面上和地面上,但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在空气中漂浮。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存活。
(2)臭氧能杀新型冠状病毒吗扩展阅读
家庭物品消毒方法
1、物体表面消毒
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时,可选用清洗、擦拭、喷雾和浸泡的方法,一般选择含氯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至少作用物体表面30分钟即可基本杀灭冠状病毒。75%的酒精是可以喷雾消毒的。
2、餐具和直接入口的物品消毒
对餐具等消毒可采用开水煮的方式,在水中煮沸消毒15至30分钟一般就能杀灭冠状病毒了。还可使用紫外线消毒方式,维持30分钟以上,即可杀灭冠状病毒。
3、衣服被褥消毒
衣服和被褥应勤洗、暴晒,甚至用加热的方法,很多洗衣机都有加热消毒除菌的功能。
㈢ 纯棉口罩能阻挡新型冠状病毒吗
不能。要正确选择和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既可保护自己不被他人版传染,权也是当自己有呼吸道疾病症状时,保护身边人的有效措施。
根据自己的脸型,将折面充分展开,把鼻、嘴、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一次性口罩有里外之分,浅色面有吸湿功能,应该贴着嘴鼻,深色面朝外。一次性医用口罩最好每 2~4 小时就更换一次,尽量不要重复使用。
(3)臭氧能杀新型冠状病毒吗扩展阅读
阻挡新型冠状病毒注意
个人卫生,回到家第一件事:洗手。每次出门回家后,要及时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清洗双手。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手绢或臂肘等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建议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已在外旅游,注意饮食安全卫生,喝白开水或瓶装饮用水,到有卫生保证的餐馆就餐。旅行以休闲放松为主,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不要让孩子碰触旅游地的家禽(鸡、鸭等)和野生动物。
㈣ 紫外线能杀死冠状病毒吗
紫外线可以杀死冠状病毒,因为病毒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其必须要在宿主中才能够回生存。答病毒它在体外有可能存活的时间几个小时。
冠状病毒在系统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外套膜(envelope)的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约80-120nm,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只感染人、鼠、猪、猫、犬、禽类脊椎动物。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
的病原体,属于RNA病毒。冠状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病毒颗粒的直径6020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在冠状病毒感染细胞内有时可以见到管状的包涵体。
2019年12月,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2020年1月,专家组认为,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㈤ 紫外线可以消灭新型冠状病毒,紫外线灯使用多久可以消灭病毒
紫外线灯主要用于家庭房间、医院与实验室的空气消毒,照射至少40分钟才能有效降低空气中病毒。例如,假设贴近情况下的照射强度是500μw/cm2,那最短照射时间就是2700/500=5.4分钟。建议买灯时跟商家问清楚贴近情况下的照射强度。
消毒频率:
我认为也不必每次都消毒,毕竟还是对过滤效率有一点影响的,可以在较长时间使用或在公众密集区域使用后再消毒。
㈥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高温是否可以消灭病毒
目前已知新型冠状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怕酒精,指75%的乙醇。不耐高温是指病毒在56°C,30分钟死亡。
㈦ 新型冠状病毒用84可以嘛
可以,但是必须严格按照说明浓度配比后使用,否则会造成粘膜刺激性炎症。
另外,84属于强还原剂(氧化剂),会损伤物体表面,衣物褪色等。
㈧ 只要是消毒剂都能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吗
有很多网友认为:只要是消毒剂,日常生活中都能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
病毒本身很脆弱,在空气中或者附着在非生物表面也容易失活,那么“所有的消毒剂都可以杀灭新冠病毒”这一说法理论上没有错。但是,并非所有消毒剂都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新型冠状病毒灭活。因此,我们应该从日常消毒剂消毒原理、适用条件和消毒效率等角度考虑,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实现高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3月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对新型冠状病毒毒理和防控方案已做出明确说明,该方案指出:“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 30分钟、乙醚、75%乙醇(消毒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尽管以上消毒剂都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灭活效果,但作用原理并不完全一样。冠状病毒属于有包膜的亲脂类病毒,乙醚、乙醇、氯仿等脂溶剂通过使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变性,并破坏病毒的脂包膜结构来杀灭新冠病毒。而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则是通过深度氧化病毒达到消毒目的。
由上可知,日常生活使用消毒剂如:消毒酒精、过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剂都可以用于有效灭活病毒。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由于具有强易燃性和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不适用家庭日常消毒。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氯己定和含氯消毒剂名字里面都带“氯”,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却说氯己定没有病毒灭活效果,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需要跟大家补充说明一下,并非名字里含“氯”的消毒剂都是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中能产生次氯酸(次氯酸钠)的消毒剂。因此,含氯消毒剂的主要杀菌成分应为次氯酸(次氯酸钠)。如市售的84消毒液和漂白粉,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和次氯酸钙,水溶液有效杀菌成分为次氯酸(次氯酸钠),属于典型的含氯消毒剂。因此,这些日常用消毒剂可用于高效灭火新型冠状病毒。虽然含氯消毒剂的杀灭病毒能力强,但刺激性也强,不能直接对人体进行消毒。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避开皮肤和口鼻,且应在通风良好的区域配置和使用。
市场上常见的几类名字含“氯”消毒剂:氯间二甲苯酚(又名:对氯间二甲苯酚、氯二甲酚)和对苯扎氯铵,其实都不是含氯消毒剂。氯间二甲苯酚则是一种酚类化合物,通过使蛋白质变性达到杀菌效果。苯扎氯铵化学名称为氯化二甲基苄基烃铵,是一种季铵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是广谱杀菌剂,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使菌体胞浆物质外渗,阻碍其代谢而起杀灭作用。这两种名字带“氯”的消毒剂都不是含氯消毒剂。
氯己定化学名为双氯苯双胍己烷,与苯扎氯铵一样也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非含氯消毒剂,且在高浓度时才呈现杀菌作用。因而,氯己定并不适用于高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综上,日常生活使用的消毒剂由于消毒原理和适用条件的差别,并非都能高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选用日常生活消毒剂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应充分了解消毒剂消毒原理和适用条件。归根结底,是否能有效灭杀新型冠状病毒需要实验室验证或者在实际应用中验证。普通家庭日常消毒可使用消毒酒精、过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剂等灭活病毒。苯扎氯铵、氯己定等消毒剂并不能高效灭活病毒。消毒酒精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建议作为日常杀灭新型冠状病毒首选,但应注意勿将酒精大量喷洒在婴幼儿和成人身体上,防止酒精过敏,且注意明火,防止火灾。
辟谣专家:袁智勤 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
复核专家:曹鼎 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