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我国南北朝数学家何承天发明的

我国南北朝数学家何承天发明的

发布时间: 2021-01-28 00:11:43

㈠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伟大的科学家是谁

南北朝祖冲之是很有名的科学家

㈡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精确程度领先于欧洲多少年

在浩瀚的夜空里有一颗小行星,在遥远的月亮背面上有一座环形山,它们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他就是祖冲之(429—500),我国南北朝时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专家。

祖冲之出生在一个世代对天文历法都有所研究的家庭,受环境熏陶他自幼就对数学和天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宋书·律历志》中,祖冲之有这样的自述:“臣少锐愚,尚专攻数术,搜练古今,博采沈奥。后将夏典,莫不摸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此臣以俯信偏识,不虚推古人者也……”。由此可见,祖冲之从小时起便搜集、阅读了前人的大量数学文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坚持对每步计算都做亲身的考核验证,不被前人的成就所束缚,纠正其错误同时加之自己的理解与创造,使得他在以下三方面对我国古代数学有着巨大的推动;

一是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得3.1415926<<3.1415927且取为密率。的取值范围及密率的计算都领先国外千余年。二是球体积的计算。祖冲之与他的儿子祖恒一起找到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这其中所用到的“祖恒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处横

截面积都相等的两个几何体的体积必相等。直到一千一百年后,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利里(B.Cavalieri)才提出与之有相仿意义的公理。

三是注解《九章算术》,并著《级术》。《缀术》在唐代做为数学教育的课本,以“学官莫能究其深奥”而著称,可惜这部珍贵的典籍早已失传。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这些成就,使得这个时期在数学的某些方面“中国人不仅赶上了希腊人”,甚至领先他们一千年。

从祖冲之逝世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周年了,祖冲之的科学成就对我们中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我们应学习他“按练古今,博采沈臭”的治学方法和精神。比如,祖冲之曾对《九章算术》做过注解,这不仅需要阅读前人留下的大量文献资料,而且要对别人的成果进行深人的思考与分析,才能为自己所用。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既要认真学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并广泛阅读以开阔眼界,又要多思多想多动手,同时注重与他人的交流。这样我们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使他人成功的经验为己所用。

其次,我们要学习祖冲之“不虚推古人”的态度,时刻有创新的意识。在。的计算史上,刘歆、张衡及刘徽都曾得到非常出色的结果,他们所用的算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但祖冲之并不满足于前人已有的结果,他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更开密法”,计算出 位于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直到千年以后外国数学家才求出更精确的数值。何承天曾得到圆周率的约率,祖冲之更进一步得到密率(日本学者三上义夫把它定名为“祖率”),所用的算法已“走上了近代渐近值论的大道。”祖冲之对 的计算过程对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启示:凡事不应满足前人已有的成果,停步不前,创新意识要时刻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最后,我们应该学习祖冲之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不怕吃苦的精神。祖冲之坚持对前人的结果“咸加该验”,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正是因为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才算出了名垂千古的圆周率及祖率,才写出了《缀术)。今天,我们如果有他这样的精神与毅力,学习定会更加出色,做任何事的结果都将是“成功”。

特别地,我们可以从祖冲之身上看到数学是非常有用的。祖冲之曾制订《大明历》,导致历史上有名的历法改革,这是他用数学研究天文学的最大成果。中国古代的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思想,祖冲之继承了这一传统。今天的世界是高科技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数学。生活中的事物总是与数学相关的,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用数学的意识。

华罗庚先生在1964年曾说:“祖冲之虽已去世一千四百多年,但他的广泛吸收古人成就而不为其所拘泥、艰苦劳动、勇于创造和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仍旧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公元2000年恰逢这位伟大的先人逝世一千五百周年,纪念他的同时,特别需要以他的科学精神与方法勉励我们不断进步,以新的进取创新的精神走进新世纪。

㈢ 请举例我国从东汉至南北朝是起的科学成就,并逐步概括其历史低位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列有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提到测风仪器“伣、铜凤凰、风铜鸟”三种测定风向仪器和“天平式土灰测湿计”。董仲舒在《董胶西集雨雹对》中指出雨滴大小疏密与风吹碰并雨滴的成度有关。王充在《论衡》中批驳当时关于雷电形成方面的迷信观点,指出雷电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后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梅雨、信风等名称。蔡邕在《月令章句》中对虹的形成指出,它是“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

三国时(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赵君卿注《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晋代(公元281年━公元419年):

晋代相风木鸟(风向器)盛行,多装置在城墙上及天文部门内,也有设在太仆寺(交通部门)的。周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东晋姜芨指出近地面游气(蒙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集当时农业气象之大成。提出了熏烟防霜及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把七十二候列入历书。沈怀远《南越志》最早提到台风,当时称为“飓风”或“惧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九九为一年最冷期。

㈣ 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科学家

1、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汉族,山东临淄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 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另外他还重编了一本历法,叫《大明历》。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祖冲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
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专家。重新造出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等巧妙机械多种。此外,他对音乐也有研究。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但早已失传
3、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4、贾思勰(jiǎ sī xié),生卒年不详,北魏(公元386~543年)时人,汉族,益都(今属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5、范缜(约450~约515)中国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曾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宜都太守、晋安太守。他曾同佛教有神论者进行了两次公开的论战。范缜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也有些花瓣飘落进粪坑中,这完全是自然现象,毫无因果可言。对于形神之辩,他认为,形神相即,不得分离。精神离开形体,不能单独存在。著有《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神》(即《答曹舍人》)。《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6、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葛洪较早观察并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虫病等。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还记载了雌黄 (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
7、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指南车制成后,他又奉诏制木偶百戏,称“水转百戏”。接着马钧又改造了织绫机,提高工效四五倍。马钧还研制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翻车),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亮的弩箭,对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8、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学者。历官三国魏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晋光禄大夫、司空,封钜鹿郡公,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裴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条基本原则——制图六体,确立了我国古代地图学的理论基础。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9、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先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最大的贡献就是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10、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东海郯(今苍山长城镇 )人。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疏漏不当。奏请改历,称《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3.1429,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他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自然科学水平,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在形神问题上批判“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反对因果报应说。《报应问》、《达性论》等这些著作记录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颜延之等的辩论,见于《弘明集》与《广弘明集》。《宋书》、《南史》均有传。 宣扬无神论。他还熟知历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11、王叔和(201—280),西晋初医学家。名熙。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在曹魏、西晋均任太医令。精研医学,正视脉理。曾对当时已失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举行辑集,收拾整顿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使《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文献大部内容都以生存下来。他又搜集前代医学家脉学著作,结合自己的经验,著成《脉经》十卷,总结为24种脉息,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奠定了儒医脉学诊断的基础~

㈤ 南北朝时的数学家是谁

南北朝时代的伟大数学家有祖冲之父子.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南朝作官,因而他出生于南方,晋朝末年以来,由于北方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
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小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欲、张衡、王善、刘徽等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曾将自古以来到他生活年代为止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整理了一遍,并且通过亲自观测和推算,作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一种新的历法。
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新的历法“大明历”编好了。
这时他才三十三岁。这是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新朝廷中最得势人物戴法兴的反对。许多官员惧伯戴法兴的势力,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勇敢地与戴法兴展开了辩论,他写了一篇有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无理责难。
这场辩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的尖锐斗争。戴法兴等人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所制,是不可革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文历法不是“凡人”可以修改的,他们说:“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至进一步责骂祖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他认为日月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细心的观测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说“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话是完全可以作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他希望双方都拿出真实的证据,辨明真正的是非,至于造遥和徘访,那是他丝毫也不伯的。
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一直到他死后十年,在梁朝才得以颁行(公元510年)。
祖冲之除天文历法和数学之外,对机械方面也有研究,他制 造过“指南车”和“千里船”,此外,他对音律也很精通,对古代的许多书籍进行过注释,他还写过十卷小说,他真称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关于他在数学方面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缀术》,此外还有《九章术义注》、《重差注》等等,但这些也都失传了。
祖冲之的儿子祖晌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继承了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他父亲的成就。祖冲之的“大明历”就是经过祖购三次建议之后才被梁朝采用的。关于球体体积的计算也是作为祖暗的工作流传下来的。祖鹏终生好学不倦。传说他小的时候,专心读书,连打雷也不觉得,走路时思考问题,曾经撞到别人身上。
祖冲之父子的名字,不仅在国内已是受到称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㈥ 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技术和艺术的成就。

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技术和艺术的成就。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大数学家刘徽 三国时的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旧的演算方法来,要简捷得多。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对后来祖冲之影响很大。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涞水县。南朝宋、齐人。他祖父祖昌,是刘宋王朝时负责营建工程的大官,对数学很有研究,他给予祖冲之影响极大。 祖冲之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不仅在数学,而且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伟大的贡献。例如他重编了一本历法,叫《大明历》,对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其它历法准确。他测定了回归年,即两年冬致点之间的时间是365.24281481日。这与现代天文科学测行的结果比较,只差50秒,一年的相对误差仅有六十万分之一。他还改革了闰法。我国长期沿用十九年七闰的办法,他认为还不够准确。经过精密观测行星的运行情况,仔细推算数学方面的一些数值,认为每391年,应当安排144年闰月。在他死后,《大明历》才为南齐政权正式颁行,并沿用了80余年。在机械制造方面,他有许多发明创造,举一个例说,他制作的指南车,据史载,具有“百屈不回,未尝移变”、“圆不穷而司方如一”的功能,但后来失传。令人兴奋的是,工人庄肃贞经过三年攻关,于1985年12月成功地复原了祖冲之的指南车,使千百年来湮没的文化遗产重现当年风采。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推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和数学专著《缀术》。 (3)圆周率和《缀术》 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圆的东西。所谓圆周率,就是周长和直径的比。这是固定的常数,这个常数就是圆周率的数值。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西汉末年编写的《周髀算经》中,就提到“径一周三”,就是说圆周率等于3。我们把它称为“古率”。古率是很不精确的,但我国古代的数学家那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以后西汉的刘歆、东汉的张衡、三国的刘徽、南朝刘宋的何承天等人都对圆周率作了推算,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160页的简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人们称为“徽率”。前人研究的数学成果,为祖冲之继续研究圆周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他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要经过130次以上的计算,包括开方在内,这是很艰巨的任务。祖冲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在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数学家,他提出的密率,更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一千年以后,德国的奥托才得到同一数值,荷兰的安托尼兹才求得同一的密率。只有阿拉伯的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超过了祖冲之。西方数学界不知道祖冲之,因而把圆周率命名为“安托尼兹率”。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建议把圆周率改为“祖率”。原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在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这说明祖冲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编成《缀术》一书。《缀术》有六卷。是隋、唐、五代时期研究数学必读的著作。在唐代,国家办的学校设置明算科,《缀术》列为数学教科书,并规定四年学完。中世纪的日本和朝鲜,也采用它作教材。这部书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后来“学官不能究期深奥”,遭到遗弃,在宋朝失传了。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杰出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其籍贯在今天山东青州市。他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曾任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 贾思勰生活在农业经济先进的黄河流域,这对他的农学研究很有利。他在自序中谈到,在编写《齐民要术》时,曾“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就是说曾经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颜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再加上作者自己通过生产实践的亲身体会,才编成这本农书。他把书名称为《齐民要术》,意思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是《齐民要术》的主线。解放初,国家曾认定贾思勰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纯粹农业科学家”。 (2)《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齐民要术》全书近20万字,内容极为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它涉及到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经验,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农业方面,贾思勰强调要注意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作物选种、作物栽培等等。他很懂得农业的辩证法,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科学种田。例如,他指出要重视天时、地利和农作物的关系。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失农时”、“因地制宜”的道理。他举例说,并州没有大蒜,从朝歌取来的蒜种,结果种成了“百子蒜”,蒜瓣变得很小,而外地的芜菁,移到并州来种,芜菁变得有碗口那么大。他说这就是土质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他又强调选种,主张穗选法,即要颗粒饱满,穗色纯洁的,而且单收单放。这和我们今天说的优选法的道理是相同的。总之,贾思勰对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作了系统的总结,从开荒、选种、播种、耕耘、保墒、收割、贮藏等方面都作了翔实的阐述,很有实用价值。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它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作者对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作了具体生动、系统完整、科学的总结,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生产,而且对后世的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比如公元1020年,北宋政府曾刻印《齐民要术》,发给各地的“劝农使”,百姓们也争相传抄。历代编写的农书,无不注意吸取《齐民要术》的精华。 第二、作者介绍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一些农书的成果,例如介绍了《吕氏春秋》这本杂家著作中有关农业部分。又如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都是久佚之书,因《齐民要术》的引用,而保存了部分内容。 第三、作者搜集和记录了不少民歌和农谚,作为农业经验的资料,是十分珍贵的。 第四、《齐民要术》在世界生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如对人工选种、人工杂交、定向培育等原理,作了初步的揭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受过《齐民要术》的启迪。

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杰出的科学家

投石机的发明者
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专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年属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马钧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机械制造专家,具有高超的制造技巧,发明和制造了织绫机、水车、指南车等多种机械,成为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机械发明和制造专家,为古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㈧ 魏晋南北朝有那几位科学家

1、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汉族,山东临淄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 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另外他还重编了一本历法,叫《大明历》。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祖冲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
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专家。重新造出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等巧妙机械多种。此外,他对音乐也有研究。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但早已失传
3、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4、贾思勰(jiǎ sī xié),生卒年不详,北魏(公元386~543年)时人,汉族,益都(今属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5、范缜(约450~约515)中国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曾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宜都太守、晋安太守。他曾同佛教有神论者进行了两次公开的论战。范缜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也有些花瓣飘落进粪坑中,这完全是自然现象,毫无因果可言。对于形神之辩,他认为,形神相即,不得分离。精神离开形体,不能单独存在。著有《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神》(即《答曹舍人》)。《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6、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葛洪较早观察并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虫病等。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还记载了雌黄 (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
7、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指南车制成后,他又奉诏制木偶百戏,称“水转百戏”。接着马钧又改造了织绫机,提高工效四五倍。马钧还研制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翻车),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亮的弩箭,对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8、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学者。历官三国魏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晋光禄大夫、司空,封钜鹿郡公,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裴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条基本原则——制图六体,确立了我国古代地图学的理论基础。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9、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先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最大的贡献就是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10、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东海郯(今苍山长城镇 )人。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疏漏不当。奏请改历,称《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3.1429,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他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自然科学水平,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在形神问题上批判“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反对因果报应说。《报应问》、《达性论》等这些著作记录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颜延之等的辩论,见于《弘明集》与《广弘明集》。《宋书》、《南史》均有传。 宣扬无神论。他还熟知历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11、王叔和(201—280),西晋初医学家。名熙。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在曹魏、西晋均任太医令。精研医学,正视脉理。曾对当时已失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举行辑集,收拾整顿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使《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文献大部内容都以生存下来。他又搜集前代医学家脉学著作,结合自己的经验,著成《脉经》十卷,总结为24种脉息,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奠定了儒医脉学诊断的基础。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