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x光机
⑴ X光是谁发明的
X射线发现者:威廉·康拉德·伦琴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语:Wilhelm Röntgen,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
1895年他发现了X射线,第二年便应用于临床医学同时获得成功。也正因为此,伦琴于1901年被授予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了纪念伦琴的成就,X射线在许多国家都被称为伦琴射线。这一项发现,对现代医学的进步也功不可没。
另外第111号化学元素Rg也以伦琴命名。
(1)发明x光机扩展阅读:
发现X线
1895年11月8日夜晚,伦琴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现象:他在继续实验时为防止紫外线和可见光的影响,不使管内的可见光漏出管外,用黑色硬纸板把放电管严密封好,接上高压电流进行实验时,他发现1米以外的一个涂有氰化铂酸钡的荧光屏发出微弱的浅绿色闪光,一切断电源闪光就立即消失,这一发现使他十分惊奇。
他全神贯注地重复实验,把荧光屏一步步移远,即使在2米左右,屏上仍有较强的荧光出现,当他带着这张涂料纸走进隔壁房间,关上门,拉下窗帘,荧光屏在管子工作时仍继续闪光。当时,伦琴确信,这一新奇的现象是迄今为止尚未观察过的。
在1895年最后的几个星期中,他没有对任何人讲述过自己的观察,无论是协作者,还是同行,伦琴独自工作,以便证实这个偶然的观察是确定的事实,然后他又用木板、纸和书来试验,这些东西对它来说都是透明的。
⑵ x光机的发明者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发现的X光导致医生使用的新诊断工具出现。他发现X光几个月后,拉塞尔·雷诺兹就制成了这个X光机。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X光机之一,它使人类得以在没切口的情况下,观看人体内部。
X光机医疗适用范围
X线介入诊断、胸部透视、拍片、胃肠道钡餐透视、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胃肠道疾病、检查大肠疾病、检查泌尿系疾病、胆道“T”型管造影、检查肝胆系情况。
X射线发生器原理X射线发生器组成
一.X射线源
二.X射线控制系统
三.电源
一.X射线源由高压倍加器,X射线管组成
高压倍加器提供X线管灯丝电源和高电压
X射线管为一高真空的二极管,杯状的阴极内装着灯丝;阳极由呈斜面的钨靶和附属散热装置组成 .
冷却方式采用密封油冷循环冷却
二.X射线控制电路开信号实现提供给射线源所需电压和灯丝信号,并监控X射线源工作状态.
三. 射线源发生器的电源来自电网220V提供,X射线发生器使用对电网要求是波动小于+/-10%(有稳压要求除外)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06~50nm。X线安检中常用的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在电磁辐射谱中,居γ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肉眼不可见。
射线成像主要利用射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
X射线与物体相互作用
1.光电效应
2.康普敦散射(非相干散射)
3.瑞利散射(相干散射)
4.电子偶效应
X线的发生程序是首先接通电源,经过降压变压器,供X线管灯丝加热,产生自由电子并云集在阴极附近。当升压变压器向X线管两极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极间的电势差陡增,处于活跃状态的自由电子,受强有力的吸引,使成束的电子,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撞击阳极钨靶原子结构。此时发生了能量转换,其中约1%以下的能量形成了X线,其余99%以上则转换为热能。前者主要由X线管窗口发射,后者由散热设施散发
(以克金公司采用的140KV 美国斯派曼射线源为例)发生器原理
X射线是由灯丝管产生的,当灯管灯丝上电,灯管两极分别加上+/-70V电压时,就会有X射线发射出来.
XRAY提供相应的反馈信号,供闭环控制用采用脉宽调制技术,工作频率在30KHZ左右.电压电流闭环调整,并设有过压,过流保护.
工作原理
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是借助于传送带将被检查行李送入履带式通道完成的。行李进入通道后,将阻挡光障信号,检测信号被送至控制单元,触发射线源发射 X 射线束。一束经过准直器的非常窄的扇形 X 射线束穿透传送带上的行李物品落到双能量探测器上,高效半导体探测器把接收到的 X 射线变为电信号,这些很弱的电流信号被直接量化,通过通用串行总线传送到工业控制计算机作进一步处理,经过复杂的运算和成像处理后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应用
X光机广泛应用于火车站和机场的安全检查等等。
⑶ x光线是谁发明的
x光线是德国伦琴教授发现的。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兼物理研究所所长伦琴教内授(1845~1923年),在他从事阴极容射线的研究时,发现了X射线。
自伦琴发现X射线后,许多物理学家都在积极地研究和探索,1905年和1909年,巴克拉曾先后发现X射线的偏振现象,但对X射线究竟是一种电磁波还是微粒辐射,仍不清楚。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发现了X射线通过晶体时产生衍射现象,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和晶体内部结构的周期性,发表了《X射线的干涉现象》一文。
(3)发明x光机扩展阅读
X射线的物理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线因其波长短,能量大,照在物质上时,仅一部分被物质所吸收,大部分经由原子间隙而透过,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
2、电离作用。物质受X射线照射时,可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产生电离。利用电离电荷的多少可测定X射线的照射量,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X射线测量仪器。
3、荧光作用。X射线波长很短不可见,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铂氰化钡、硫化锌镉、钨酸钙等时,可使物质发生荧光(可见光或紫外线),荧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
⑷ 抗日战争时期有x光机吗
发明者
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发现的X光导致医生使用的新诊断工具出现。他发现X光几个月后,拉塞尔·雷诺兹就制成了这个X光机。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X光机之一,它使人类得以在没切口的情况下,观看人体内部。
发展简史
自1895年以来,X射线诊断与治疗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主要进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一)离子X射线管阶段(1895~1912)
这是X射线设备的早期阶段。当时X射线机的结构非常简单,使用效率很低的含气式冷阴极离子X射线管,运用笨重的感应线圈发生高压,裸露式的高压机件,更没有精确的控制装置。X射线机装置容量小、效率低、穿透力弱、影像清晰度不高、缺乏防护0据资料记载,当时拍摄一张X射线骨盆像,需长达40~60min的曝光时间,结果照片拍成之后,受检者的皮肤却被X射线烧伤。
(二)电子X射线管阶段(1913~1928)
随着电磁学、高真空技术及其他学科的发展,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W.D.Coolidge发表了钨灯丝X射线管制造成功的报告。1913年开始实际使用,它的最大特点是*钨灯丝加热到白炽状态以提供管电流所需的电子,所以调节灯丝的加热温度就可以控制管电流,从而使管电压和管电流可以分别独立调节,而这正是提高影像质量所需要的。
1913年滤线栅的发明,部分地消除了散射线,提高了影像的质量。1914年制成了钨酸镉荧光屏,开始了X射线透视的应用。1923年发明了双焦点X射线管,解决了X射线摄影的需要。X射线管的功率可达几千瓦,矩形焦点的边长仅为几毫米,X射线影像质量大大提高。同时,造影剂的逐渐应用,使X射线的诊断范围也不断扩大。它不再是一件单纯拍摄骨骼影像的简单工具,却已成为对人体组织器官中那些自然对比差(对X射线吸收差小)的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脑室、肾、膀胱等也能检查的重要的医学诊断设施了。与此同时,X射线在治疗方面也开始得到应用。
⑸ X光机的原理
X光行李安检机的工作原理,安检机是借助于传送带将被检查行李物品送回入履带式通道完成的。物品答进入通安检机通道后,检测装置将相关信息送至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触发X射线源发射X射线。X射线经过准直器后形成非常窄的扇形射线束,穿透传送带上的行李物品落到探测器上,探测器把接收到的X射线变为电信号,这些很弱的电流信号被放大后量化,通过通用串行总线传送到工业控制计算机作进一步处理,经过复杂的运算和成像处理后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然后可以通过物品成像的形状和颜色来进行辨别的,如图所示:
⑹ x光机多久发明的
1895年,德国医生威廉·伦琴发现的X光导致医生使用的新诊断工具出现。他发现X光几个月后,拉塞尔·雷诺兹就制成了这个X光机。
⑺ x光机的X光机的原理及构造
X射线机原理及构造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C.RÖntgen)在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体放电现象时,用一只嵌有两个金属电极(一个叫做阳极,一个叫做阴极)的密封玻璃管,在电极两端加上几万伏的高压电,用抽气机从玻璃管内抽出空气。为了遮住高压放电时的光线(一种弧光)外泄,在玻璃管外面套上一层黑色纸板。他在暗室中进行这项实验时,偶然发现距离玻璃管两米远的地方,一块用铂氰化钡溶液浸洗过的纸板发出明亮的荧光。再进一步试验,用纸板、木板、衣服及厚约两千页的书,都遮挡不住这种荧光。更令人惊奇的是,当用手去拿这块发荧光的纸板时,竟在纸板上看到了手骨的影像。
当时伦琴认定:这是一种人眼看不见、但能穿透物体的射线。因无法解释它的原理,不明它的性质,故借用了数学中代表未知数的“X”作为代号,称为“X”射线(或称X射线或简称X线)。这就是X射线的发现与名称的由来。此名一直延用至今。后人为纪念伦琴的这一伟大发现,又把它命名为伦琴射线。
X射线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自然科学和医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此1901年伦琴荣获物理学第一个诺贝尔奖金。
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经伦琴及各国科学家的反复实践和研究,逐渐揭示了X射线的本质,证实它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它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更短(约在0.001~100nm,医学上应用的X射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它的光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因此,X射线除具有可见光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物理效应
1.穿透作用 穿透作用是指X射线通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能力。X射线能穿透一般可见光所不能透过的物质。可见光因其波长较长,光子其有的能量很小,当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被反射,大部分为物质所吸收,不能透过物体;而X射线则不然,因其波长短,能量大,照在物质上时,仅一部分被物质所吸收,大部分经由原子间隙而透过,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X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射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射线的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者,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这正是X射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
2.电离作用 物质受X射线照射时,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叫电离作用。在光电效应和散射过程中,出现光电子和反冲电子脱离其原子的过程叫一次电离,这些光电子或反冲电子在行进中又和其它原子碰撞,使被击原子逸出电子叫二次电离。在固体和液体中。电离后的正、负离子将很快复合,不易收集。但在气体中的忘离电荷却很容易收集起来,利用电离电荷的多少可测定X射线的照射量:X射线测量仪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由于电离作用,使气体能够导电;某些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在有机体内可以诱发各种生物效应。电离作用是X射线损伤和治疗的基础。
3.荧光作用 由于X射线波长很短,因此是不可见的。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铂氰化钡、硫化锌镉、钨酸钙等时,由于电离或激发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原子回到基态过程中,由于价电子的能级跃迁而辐射出可见光或紫外线,这就是荧光。X射线使物质发生荧光的作用叫荧光作用。荧光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这种作用是X射线应用于透视的基础。在X射线诊断工作中利用这种荧光作用可制成荧光屏,增感屏,影像增强器中的输入屏等。荧光屏用作透视时观察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影像,增感屏用作摄影时增强胶片的感光量。
4.热作用物质所吸收的X射线能,大部分被转变成热能,使物体温度升高,这就是热作用。
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这些作用与可见光一样。在X射线显微镜、波长测定和物质结构分析中都得到应用。
(二)化学效应
1.感光作用 同可见光一样,X射线能使胶片感光。当X射线照射到胶片上的溴化银时,能使银粒子.沉淀而使胶片产生“感光作用”。胶片感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当X射线通过人体时,因人体各组织的密度不同,对X射线量的吸收不同,致绽胶片上所获得的感光度不同,从而获得X射线的影像。这就是应用X射线作摄片检查的基础。
2.着色作用 某些物质如铂氰化钡、铅玻璃、水晶等,经X射线长期照射后,其结晶体脱水而改变颜色,这就叫做着色作用。
(三)生物效应’
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机体时,生物细胞受到抑制、破坏甚至坏死,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变,称为X射线的生物效应。不同的生物细胞,对X射线有不同的敏感度。枫X射线可以治疗人体的某些疾病,如肿瘤等。另一方面,它对正常机体也有伤害,因此要做好对人体的防护。X射线的生物效应归根结底是由X射线的电离作用造成的。 由于X射线具有如上种种效应!因而在工业、农业、科学研究等领域,获得了广泛 的应用,如工业探伤,晶体分析等。在医学上,X射线技术已成为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专门学科,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X射线诊断
X射线应用于医学诊断,主要依据X射线的穿透作用、差别吸收、感光作用和荧光作用。由于X射线穿过人体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如骨骼吸收的X射线量比肌肉吸收的量要多,那么通过人体后的X射线量就不一样,这样便携带了人体各部密度分布的信息,在荧光屏上或摄影胶片上引起的荧光作用或感光作用的强弱就有较大差别,因而在荧光屏上或摄影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将显示出不同密度的阴影。根据阴影浓淡的对比,结合临床 表现、化验结果和病理诊断,即可判断人体某一部分是否正常。于是,X射线诊断技术便成了世界上最早应用的非刨伤性的内脏检查技术。
(二)X射线治疗
X射线应用于治疗,主要依据其生物效应,应用不同能量的X射线对人体病灶部分的细胞组织进行照射时,即可使被照射的细胞组织受到破坏或抑制,从而达到对某些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治疗目的。
(三)X射线防护
在利用X射线的同时,人们发现了导致病人脱发、皮肤烧伤、工作人员视力障碍,白血病等射线伤害的问题,为防止X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上构成了X射线应用于医学方面的三大环节——诊断、治疗和防护。 自1895年以来,X射线诊断与治疗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主要进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离子X射线管阶段(1895~1912)
这是X射线设备的早期阶段。当时X射线机的结构非常简单,使用效率很低的含气式冷阴极离子X射线管,运用笨重的感应线圈发生高压,裸露式的高压机件,更没有精确的控制装置。X射线机装置容量小、效率低、穿透力弱、影像清晰度不高、缺乏防护0据资料记载,当时拍摄一张X射线骨盆像,需长达40~60min的曝光时间,结果照片拍成之后,受检者的皮肤却被X射线烧伤。
(二)电子X射线管阶段(1913~1928)
随着电磁学、高真空技术及其他学科的发展,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W.D.Coolidge发表了钨灯丝X射线管制造成功的报告。1913年开始实际使用,它的最大特点是*钨灯丝加热到白炽状态以提供管电流所需的电子,所以调节灯丝的加热温度就可以控制管电流,从而使管电压和管电流可以分别独立调节,而这正是提高影像质量所需要的。
1913年滤线栅的发明,部分地消除了散射线,提高了影像的质量。1914年制成了钨酸镉荧光屏,开始了X射线透视的应用。1923年发明了双焦点X射线管,解决了X射线摄影的需要。X射线管的功率可达几千瓦,矩形焦点的边长仅为几毫米,X射线影像质量大大提高。同时,造影剂的逐渐应用,使X射线的诊断范围也不断扩大。它不再是一件单纯拍摄骨骼影像的简单工具,却已成为对人体组织器官中那些自然对比差(对X射线吸收差小)的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脑室、肾、膀胱等也能检查的重要的医学诊断设施了。与此同时,X射线在治疗方面也开始得到应用。
X光的产生方式
三种方式可产生X光:轫致辐射(Bremsstrahlung)、电子俘获、内转换,x光机产生X光的机理属于轫致辐射。
电子俘获:
β衰变包括3种方式: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EC).其中电子俘获(EC)这种衰变可以表示为即母核俘获1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1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并放出1个中微子,所以子核的电荷数变为Z-1,而质量数保持不变.在一般情况下,K层上的电子被原子核俘获的居多,因为K层最靠近原子核,被俘获的概率最大,但是L层上的电子被俘获的概率也是存在的.原子核在俘获了电子之后,子核原子的K层或L层上将出现一个电子空位,当某一外层电子来填补这个空位时,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之一:要么以标识X射线的形式将多余的能量释放,要么将多余的能量交给另一层上的其他电子,此电子获得能量而脱离原子,成为俄歇电子.伴有X射线或俄歇电子的发射是K俘获过程的标志.
内转换:
原子核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譬如β衰变)达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可以通过发射γ射线跃迁到低激发态或基态,这种现象称为γ衰变或称γ跃迁.核能级跃迁所发出的光子与原子能级跃迁所发出的光子没本质的差别,不同的是原子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能量只有eV~keV数量级,而核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能量却有MeV数量级.在不考虑核的反冲时,光子能量Eg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形式Eg=Es-Ex.有时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能态的跃迁并不放出光子,而是把能量直接交给核外电子,使电子脱离原子,这种现象称为内转换(IC),脱离原子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可以通过放射γ光子回到基态,也可以通过产生内转换电子回到基态,究竟发生的是哪种过程,完全决定于核的能级特性.内转换电子的动能与壳层电子的电离能之和应是原子核的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也就是等于在两原子核能级间跃迁所辐射出的γ光子的能量.对于内转换的研究是获得有关核能级知识的重要手段.当然通过内转换方式还可以产生原子的特征X射线.
x光机基本原理
X-ray 是由德国仑琴教授在1895年所发现。这种由真空管发出能穿透物体的辐射线,在电磁光谱上能量较可见光强,波长较短,频率较高,相类似之辐射线有宇宙射线,X-ray等。
产生X-Ray必须要有X光球管,而X光球管基本构造必须拥有:
阴极灯丝 (Cathod)
阳极靶 (Anode)
真空玻璃管 (Evacuated glass envelope)
当然还要有电源能量供应
X射线特性
能穿透物体 为不可见光 於电磁波光谱内 波长范围广 直线散射 光速进行 能使萤光物质发光 能使底片感光 会造成散射线
当X-ray进入物体时,会有三种情形发生:
被物体吸收 (Absorption)
产生散射现(Scatter)
穿透(Penetration)
影响图像效果之四要素:
Density (黑化度)- mAs
Contrast(对比度)- kVp
Sharpness(清晰度)- motion, 几何参数
Distortion(失真度)- 位置,角度
X射线波长与影片上对比度之关系
在X-ray穿透过病人,其穿透率主要和病人组织结构及X射线波长有关。
短波长X-ray (high kV)
能量较高,穿透性好,造成在影片上较低之对比度(low contrast)。
长波长X-ray (low kV)
能量较低,较易被人体所吸收,穿透性较差,而在影片上对比度较高(High contrast)。
应用
X光机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科学教育,工业各个领域,例如X光机可用于医院协助医生诊断疾病,用于工业的无损探伤,火车站和机场的安全检查等等。
⑻ X射线是谁发明的。
波长在4000~7700埃(1埃等于千万分之一毫米)之间的叫可见光,波长小于4000埃的,叫紫外光或紫外线,是不可见光,X射线是比紫外线的波长更短的光,它也是不可见光。可见光只能穿透透明体,X射线却能穿透不透明的物体。
用X射线透过人体,为何能在荧屏上显示出骨头的影子来?原来,对于由较轻原子组成的物质,如肌肉等,X射线透过时很少有所减弱,但对于骨头等由较重原子组成的物质,X射线几乎全部被吸收了。因此,在用X射线透视人体时,在荧屏上就留下了人体内组织的黑影,由此透过人体肌肉看见肺部。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贾科尼领导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X射线探测器。1978年,该探测器进入太空,它首次为人们提供了精确的宇宙X射线图像,使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运用这个“宝贝”,贾科尼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太阳系外的X射线源,并证实了宇宙存在X射线背景辐射。
1895年9月8日这一天,威廉?康拉德?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在附近一条长凳上的一个荧光屏上开始发光,恰像受一盏灯的感应激发出来似的。他断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流,荧光屏即停止发光。由于阴极射线管完全被覆盖,伦琴很快就认识到当电流接通时,一定有某种不可见的辐射线自阴极发出。由于这种辐射线的神秘性质,他称之为“X射线”——X在数学上通常用来代表一个未知数。后人又把这种射线叫做伦琴射线。
⑼ X光是何时发明并在中国投用的
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在探索阴极射线本性的研究中,意外发现了X光。X光的发现,不仅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也给医疗保健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伦琴因此成为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中国第一个照X光的是李鸿章
1895年3月,李鸿章以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赴马关主持和议,未想,日本国公然无视国际公法,在谈判的第二天,即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的枪击。在日本医生的全力抢救之下,李鸿章保住了性命,但考虑到年迈,做手术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因而左眼下的子弹未被取出。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李鸿章“一生事业扫地无余”,自此赋闲在贤良寺达一年之久。1896年适值沙皇尼姑拉二世加冕,李鸿章又迎来了他外交生涯中的又一个辉煌。他被指定为出使大臣前往俄国道贺,并顺带访问了德、法、比、荷、英、美和加拿大。7月,李鸿章途经德国,听说不久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强穿透力的神秘射线,这种射线能够穿过皮肤看清骨骼组织,李对此十分感兴趣,加之这一年来,留在颊骨内的弹头让李疼痛难忍,因而决定通过此种神秘射线来检查一下。
至于为何李鸿章能成为这“第一人”,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射线的发现是在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维尔茨堡大学进行阴性射线管放电实验时所发现,从此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宫殿”的窗户。而此时是1896年6月,中间仅隔半年之久,所以李鸿章是首个使用 X射线的中国人应该是确定无疑的。而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李鸿章十分重视西学的传播,这其中自然包括对近代西医技术的推崇。实际上,李鸿章对西医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太关注到笃信的过程,而促使他笃信西医技术的转折还在于1879年,传教士马根济为其夫人治愈了疾病,自此,李鸿章信任西医,这从他后来聘请私人西医和建立近代西医学堂等都可以证明。由于骨子里信奉西医技术,因而李鸿章成为首个接受 X射线的中国人,也丝毫不觉得奇怪。
当时,李鸿章亲眼在一张胶片上看到了自己左颧骨内的弹头,“纤毫毕现”,连连称奇,称之为“照骨术”。据李鸿章的随从记载,这种照骨术“凡衣服、血肉、木石诸质,尽化烟云;所留存镜中者,惟五金类及骨殖全副而已”。1897年,清朝《点石斋画报》甚至以《宝镜新奇》为题报道了X射线,称其“照人肺腑,心腹肾肠昭然若揭”。在当时,这样的报道可谓及时。
⑽ 谁发明了X射线
X射线的发现者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45年出生在德国尼普镇。他于1869年从苏黎世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随后的十九年间,伦琴在一些不同的大学工作,逐步地赢得了优秀科学家的声誉。1888年他被任命为维尔茨堡大学物理所物理学教授兼所长。1895年伦琴在这里发现了X射线。 1895年9月8日这一天,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阴极射线是由一束电子流组成的。当位于几乎完全真空的封闭玻璃管两端的电极之间有高电压时,就有电子流产生。阴极射线并没有特别强的穿透力,连几厘米厚的空气都难以穿过。这一次伦琴用厚黑纸完全覆盖住阴极射线,这样即使有电流通过,也不会看到来自玻璃管的光。可是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在附近一条长凳上的一个荧光屏(镀有一种荧光物质氰亚铂酸钡)上开始发光,恰好象受一盏灯的感应激发出来似的。他断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流,荧光屏即停止发光。由于阴极射线管完全被覆盖,伦琴很快就认识到当电流接通时,一定有某种不可见的辐射线自阴极发出。由于这种辐射线的神密性质,他称之为“X射线”——X在数学上通常用来代表一个未知数。 这一偶然发现使伦琴感到兴奋,他把其它的研究工作搁置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X射线的性质。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他发现了下例事实。(1)X射线除了能引起氰亚铂酸钡发荧光外,还能引起许多其它化学制品发荧光。(2)X射线能穿透许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质;特别是能直接穿过肌肉但却不能透过骨胳,伦琴把手放在阴极射线管和荧光屏之间,就能在荧光屏上看到他的手骨。(3)X射线沿直线运行,与带电粒子不同,X射线不会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偏移。 1895年12月伦琴写出了他的第一篇X射线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振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在研究X射线,在一年之内发表的有关论文大约就有一千篇!在伦琴发明的直接感召下而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当中有一位是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贝克雷尔虽然是有意在做X 射线的研究,但是却偶然发现了甚至更为重要的放射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每当用高能电子轰击一个物体时,就会有X射线产生。X射线本身并不是由电子而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因此这种射线与可见辐射线(即光波)基本上相似,不过其波长要短得多。 当然X射线的最著名的应用还是在医疗(包括口腔)诊断中。其另一种应用是放射性治疗,在这种治疗当中X射线被用来消灭恶性肿瘤或抑制其生长。X射线在工业上也有很多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测量某些物质的厚度或勘测潜在的缺陷。X射线还应用于许多科研领域,从生物到天文,特别是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发现X射线的全部功劳都应归于伦琴。他独自研究,他的发现是前所未料的,他对其进行了极佳的追踪研究,而且他的发现对贝克雷尔及其他研究人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人们不要过高地估计伦琴的重要性。X射线的应用当然很有益处,但是不能认为它如同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一样,改变了我们的整个技术;也不能认为X射线的发明在科学理论中有其真正重大的意义。人们知道紫外线(波长要比可见光短)已近一个世纪了,X射线与紫外线相类似,但是它的波长比紫外线还要短,它的存在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完全相符。总之,我认为完全有理由把伦琴远排在贝克雷尔之后,因为贝克雷尔的发现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伦琴目己没有孩子,但他和妻子抱养了一个女儿。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是获得该项奖的头一个人。他于1923年在德国慕尼黑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