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文艺
⑴ 现代主义文艺的内涵是什么 什么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
现代主义的最显著特征是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强调自我,具有否定传统而未断绝传统的审美倾向。应该说,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解放思想,深刻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现代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浩劫,动摇了人们对西方文明基础的信念。人们普遍感到一种时代的焦虑与幻灭,精神世界崩塌为一片荒原;痛苦、怅惘、失望、恐惧气息弥漫四方,所以,各种非理性哲学思潮应运而生: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在思想文化和艺术领域蔓延开来。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绘画、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等等。我国的“五四”时期的文化诸领域也受到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但由于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是该时期的主要任务,主流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故而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改革开放后,西方的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同时汹涌而至,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新理论、新流派、新方法;卡夫卡、意识流、新小说、荒诞派、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五花八门。
⑵ 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型,指新的类型;新式。语出指丁玲 《韦护》第一章一:“她们都是新型的女性。”
孙犁 《澹定集·业馀创作三题》:“你们是革命时代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劳动者和文艺工作者。”
陈毅 《向秀丽歌》:“人民总是喜爱自己的代表人物,这里有新 中国 人与人的新型关系。”
⑶ 文艺特长指哪些除了体育
歌唱,舞蹈,乐器,手工,朗诵,主持.
⑷ 清新文艺吊顶介绍
随着消费者个人意识的崛起,对于时尚不再被潮流牵着鼻子走,而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建材装饰,大家也都有自己的主见。或是喜欢欧式奢华风格,或是喜欢中古复古风格。 同样,经济、实用、舒适的装修风格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品位,又不拘小节、没有束缚,让自由不受承重墙的限制,这些元素成为了现代简约风格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建材厨卫领域,无论潮流如何演变,现代简约风格却一直是厂家和经销商不可避让的设计风格,好似于“流水的潮流,铁打的简约”,各种风格如同走马观花一般,而简约风格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今年,欧式风格成为了厨卫建材装饰领域的潮流,但是同时,现代简约的风格仍然是颇受欢迎的风格,厂家也往往会推出此类的产品。比如作为法国橱柜的Mobalpa在今年推出的现代风格的橱柜,一股自然经典的气息幽幽袭来,它们优雅、气质,散发着亦古亦今的迷人情怀,这是MOBALPA出品的一系列单色现代风格橱柜,尤以黑白两色搭配为主,表现现代都市风格的极简与线条美感。而洁具大鳄科勒则也在今年推出“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屏弃了以往浮华的装饰物,各种时尚奇造型品位生活”的设计理念。集成吊顶企业自然也看到了这股现代简约的风格潮流,在经过2008年的艺术天花热潮之后,2009年的设计方向开始往欧式风格与现代风格演变,在2009年,诸多集成吊顶企业纷纷推出了强调功能性设计,线条简约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的集成吊顶,不仅使得产品设计更趋成熟,也更好的与整体卫厨风格能够合体搭配。在2009年的新品设计中,崇尚现代简约风格的设计师们抛弃了华丽的点缀与装饰,应用耐腐蚀耐酸等新型材料为基材,运用灵动的勾勒,制造出现代感强烈的产品。例如友邦4月推出的新品“尚系列”,虽然偏重欧式风格,但在欧式风格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元素,比如“尚系列”的“浓情巧克力”,强烈的金属感光泽带来了时尚的质感与韵律,类似巧克力的格子造型,体现着经典格子装饰的英伦风潮,大胆的重金属色运用,线条的分割更能凸显自我个性的渲染。配合灯光的效果,塑造出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感。容声集成吊顶新推出的名典系列与沁云系列,也系现代简约风格的精彩演绎。例如名典系列,融合了现代简约设计理念,极具冲击力。而如行云般自由的沁云系列,欢沁淋漓使人耳目一新,别有韵致。沁云系列轻松实现心神舒畅的居室要求,是观感与享受的细致融合。将自然的气息带进家中。而鼎美推出的“生活几何”,则把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几何元素”应用其中,“生活几何”系列扣板不规则的梯形设计,通过图形与色彩的搭配,以人性化的简约、明快、时尚设计,重叠交替打造出几何个性空间,是创新精神和实用主义的充分表现。早在今年上半年,巴迪斯推出的“家·年华”系列,则狠狠的过了一把现代金属“瘾”, “家·年华”系列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技术,孕育出超强的金属质感,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现代金属味。同期发布的今顶也同样推出现代金属味极强的“铂金丝焰”,其运用金属拉丝营造白热金焰的艺术面质,锻造出特有的现代风格。雄霸的“上善若水”系列同样玩了一把现代简约风格,外观富于变化的扣板,或水纹,或花纹,或圆形凹凸,都惟妙惟肖,卓然天成。水纹涟漪尽情绽放,明快而灵动;花纹亭亭玉立,雅致而清新,圆形凹凸别有洞天,深邃而明朗,把现代简约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现代简约风格的特质将决定其在未来几年内,仍然大受欢迎,集成吊顶则可在现在基础上,更注重立体感的构造以及色彩的搭配,比如集成吊顶边框的凸出。除了结构上的突破之外,还可在色彩上,尝试色彩对比鲜明的设计。
⑸ 什么是现实主义真实性和革命主义文艺倾向
现实主义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等。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摹仿的现实须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是对于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的朴素而有力的论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他们一方面要求艺术忠实地摹仿自然,“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另一方面不满足于被动地摹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创造,对生活素材进行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把文艺作品称为“第二自然”。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对立概念的明确划分以及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却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偏重于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偏重于表现由现实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伤的诗”。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而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客观,而后者重主观,并肯定这两种创作倾向可以趋于统一。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确定了它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的涵义,并指出它与自然主义不同:自然主义所处理的是“庸俗的自然”,而现实主义所处理的则是显出“内在必然性”的“真实的自然”。歌德也指出:“古典诗(即现实主义文艺)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歌德谈话录》)歌德和席勒在欧洲文艺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原则区别,对后来欧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流派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文艺)与“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与区别。他指出,在理想的诗里,“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在现实的诗里,诗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他肯定现实主义“更符合我们时代的精神和需要”,并首次把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同19世纪40年代在俄国文学中形成的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联系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在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的唯物主义论断,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艺术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现现实”,“说明生活”,并“对生活下判断”,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但是,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都还没有使用“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杜勃罗留波夫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现实的批评”原则,肯定“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生活真实”,并以此作为“评定每一种文学现象价值与意义的尺度”。他在评论普希金、尼基钦的诗歌时使用了“现实主义”这一术语,但其涵义更多的是指作家对生活所持的现实态度(所谓“生活的现实主义”),而不是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和方法。俄国批评家安年科夫在《关于俄国文学的札记》一文中,首次运用“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来概括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作家创作的基本特征,但这一术语直到19世纪60年代还没有被俄国文学批评界普遍接受。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之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且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发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浪漫主义,把狄德罗、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风格小说”。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并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而走上历史舞台的。它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19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他们不但同浪漫主义作家一起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且在创作上也沿用浪漫主义文学惯用的一些题材和手法。一些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这一文艺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最后战胜封建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面对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和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满于浪漫主义文学耽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而忽视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他们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地客观地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造成种种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这样,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为其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就逐步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⑹ 关于现在一些新型成语的解释,求详细解释(十动然拒、累觉不爱...之类)
“十动然拒”——是网络新词,“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的缩略形式。用来形容屌丝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由此产生的“十动然拒体”的一般形式是前面部分陈述某人花很多精力做了一件事情表达对心目中的Ta的爱慕之情,一般会用到“16万”“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XX》”等关键词,结尾则是心目中的Ta“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2012年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王文瑾,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他用212天时间写的16万字情书。这封情书的内容包括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内容主要是回忆两人在一起做的事或借景抒怀。他将其装订成册并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累觉不爱——很累 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写。是豆瓣上的一个帖子,一个95后孩子在概叹“很累 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引起众二三十岁的大龄青年吐槽。
“男默女泪”——2010年初在网络上产生的一个新名词,其发源地为网络李毅吧。
其最早的起源是QQ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男生(男人)看了会沉默,女生(女人)看了会流泪”,通常会作为文章的标题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该文章的主题也大多是与情感爱情之类的话题有关的。可能是对这句话的一种调侃吧,有才的网友们将其浓缩成了“男生沉默,女生流泪”,进而更简化为类似于成语的“男默女泪”四个字,并逐渐流传开来。现在此词的应用已不止对于情感话题的文章,而渐渐涉及到各个方面,一些内涵到让你泪流满面的神帖必然会被接上“男默女泪”的刺眼回复...
目前这个词语流传得还不是很广泛,但是有理由相信,它很有可能如同“寂寞”“杯具”"洗具"一般,成为2010年新生的流行网络语言...
鉴于近些年来这个词语被广泛运用,逐渐发生了质的改变,男默女泪不再特指“男生”沉默“女生”流泪,而转为无性别差异的集体性名词。即,男生也可以“泪”,女生同样可以“默”。无差别,莫要因此担心自己的性取向,一切都是天边云彩,随它去。
不明觉厉——“虽不明,但觉厉”,即“不明觉厉”,网络用语,意为“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出处
1、龙珠Z沙鲁游戏中悟空与沙鲁激斗时,看直播的某观众说:虽然不太清楚怎么回事,不过好厉害。
2、1996年周星驰自导自演电影《食神》,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史蒂芬周(周星驰 饰)给鹅头(李兆基饰)和双刀火鸡(莫文蔚饰)讲解濑尿牛丸开分店到上市,鹅头说“还不算很明白,但听了觉得很有意思的。”
3、日本动漫《数码宝贝》中阿丈和素娜对话的一个场景中提到:“虽然不太懂,不过好厉害。”
4、日本动漫《海贼王》中路飞“虽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细思恐极——仔细一想恐怖至极
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站撸不哭——伤心坚决不哭感到自己只是在没有其他人时才想他
喜大普奔——网络用语,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1]含有幸灾乐祸的性质。
除膜慰道——除魔卫道的谐音,可以看成正面,也可以想的邪恶点,除去(也叫破去)XX膜,以慰我道
⑺ 想办一场以“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文艺晚会,求点子,求新意,求创意!!
整个小品吧:
1、把低碳生活,国家倡导的主题贯穿进去。
2、把正反行为都编进去,发扬优良,鞭笞丑陋。
3、最好不伤人,设计一个小孩当小品人物,用孩子反衬大人的不良行为。
4、从节水、节电等身边的小事策划小品内容。
一下内容给你参考用: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19世纪7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已经被灵活的市场经济所取代,中国获得了世界的瞩目。随着1979年改革开放,中国的GDP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增长,人均收入增加了50倍,将近5亿人摆脱了贫困。尽管2008年9月发生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但是该国的GDP仍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在中国,很多千年发展目标已经实现。中国人民和以前相比,生活更富裕,受教育水平更高,身体也更健康了。
但是,任何一个目睹今年发生在中国西南旱灾的人都会无可避免地意识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隐患,如果该隐患任其发展的话,将会影响到中国人民的生活,尤其是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
幸运的是,中国的领导人已经高度重视经济和环境之间平衡的问题。而且,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低碳经济并不是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低碳的做法反而可以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和发展的催化剂,而且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
但是,这个并不是说,走向低碳经济的这条道路是一帆风顺的。随着高能耗工厂的关闭,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经济和工人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关闭那些以燃煤为主的高耗能工厂将导致约60万工人失业。因此,短期内使这些失业工人通过社会保障维持生活,并获得新的绿色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省级和地方各级,可能仍需要做很多工作来支持和激励决策者朝着绿色经济模式方向努力。
但中国面临的机遇是巨大的。在绿色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在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方面的进一步投资,中国有机会跳过几十年通过高污染燃料发展的传统模式。这同样也是一个重新建立新型低碳社区的宝贵机会:在将来的20年里,3.5亿人预计将会进入中国城市,但是与其相匹配的住房和交通基础设施尚未建立起来。同样,绿色经济也将会在其他领域获得巨大收益,包括从改善人类健康到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
中国政府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明确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和社会,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中国将会“努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和循环经济,加强气候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2009年11月,中国做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05的水平上降低40%到45%。同时,中国公司也已经抓住了一些发展低碳模式的机会,一些可再生能源部门已经价值170亿美元,并雇用了将近100万工人。
对于联合国来说,应对气候变化,支持低碳经济和社会的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呼吁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议题”。而且,2009年7月他在访华期间也明确指出,“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重要经济体。它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政策方面的进步,不仅对于中国公民,对于全世界的公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该问题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性,联合国驻华机构将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陆续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去推动低碳经济。事实上,联合国未来5年对华发展援助框架中的三大总体成果之一就是“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经济。”
为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今年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设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迈向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通过分析中国向低碳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风险和潜在的好处,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为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政策上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该报告强调,如果中国能够充分抓住这个机遇,这将有可能不仅推动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安全,加强食品安全,和改善人民健康。这样的社会将会和中国自身的小康目标相一致,相互协调,促进繁荣,支持减贫,促进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
⑻ 关于新型文艺理论“诗化状态主义”的解析
“诗化状态主义”是由湖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江思源在借鉴、吸收、融合“非萌芽”掌门人许多余的“状态主义”理论和“诗化状态”的写法,创造性提出的一种新型前沿的文学创作文本模型,其基本内容是“诗化状态”和“状态主义”。“诗化状态”可分为文本 思想内核的“意象化”和语言外壳的“诗体化”,其实质是使文本具有诗歌的抽象和朦胧美,通俗说来就是文本诗化,使文本具有诗的特征和状态,以达到文本较高境界的深化;“状态主义”则是由著名作家许多余提出的一种比较前沿的文本营构模型,它可分为“现状”“本状”“幻态”和“趋态”,“现状”是“创作者在写作时的现在的状态”, “本状”是指文本本身自然的不受创作者和读者干涉的原来状态,“幻态”是作品本身包涵的不确定的具有幻想和构思成分的虚幻状态,“趋态”则是具有趋势和趋向性的未来状态,本质上讲他们都强调的是“状、态”的超时感受。由此可鉴,江氏提出的“诗化状态主义”,是巧妙将此两种独特的文本营构模型合二为一,其中心实质还是属于“状态主义”,是“状态主义”的较高发展分支,只是,因为是诗化后的形式,所以很多“状”和“态”的显性表彰就不那么明显了。――具体可参见其原书《零点一刻的蚊子》
⑼ 求对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认识
马恩即马克思,恩格斯
现实主义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等。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 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摹仿的现实须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是对于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的朴素而有力的论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他们一方面要求艺术忠实地摹仿自然,“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另一方面不满足于被动地摹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创造,对生活素材进行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把文艺作品称为“第二自然”。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对立概念的明确划分以及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却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偏重于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偏重于表现由现实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伤的诗”。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而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客观,而后者重主观,并肯定这两种创作倾向可以趋于统一。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确定了它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的涵义,并指出它与自然主义不同:自然主义所处理的是“庸俗的自然”,而现实主义所处理的则是显出“内在必然性”的“真实的自然”。歌德也指出:“古典诗(即现实主义文艺)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歌德谈话录》)歌德和席勒在欧洲文艺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原则区别,对后来欧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流派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文艺)与“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与区别。他指出,在理想的诗里,“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在现实的诗里,诗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他肯定现实主义“更符合我们时代的精神和需要”,并首次把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同19世纪40年代在俄国文学中形成的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联系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在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的唯物主义论断,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艺术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现现实”,“说明生活”,并“对生活下判断”,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但是,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都还没有使用“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杜勃罗留波夫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现实的批评”原则,肯定“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生活真实”,并以此作为“评定每一种文学现象价值与意义的尺度”。他在评论普希金、尼基钦的诗歌时使用了“现实主义”这一术语,但其涵义更多的是指作家对生活所持的现实态度(所谓“生活的现实主义”),而不是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和方法。俄国批评家安年科夫在《关于俄国文学的札记》一文中,首次运用“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来概括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作家创作的基本特征,但这一术语直到19世纪60年代还没有被俄国文学批评界普遍接受。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之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且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发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浪漫主义,把狄德罗、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风格小说”。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并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而走上历史舞台的。它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19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他们不但同浪漫主义作家一起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且在创作上也沿用浪漫主义文学惯用的一些题材和手法。一些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这一文艺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最后战胜封建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面对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和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满于浪漫主义文学耽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而忽视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他们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地客观地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造成种种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这样,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为其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就逐步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文艺流派,19世纪的现实主义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与浪漫主义作家不同,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而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情感。他们反对突出作者的“自我”,主张作家要象镜子那样如实地反映现实,他们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激情往往是通过对生活的具体的、历史的真实描绘而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这种描绘的历史具体性和客观性正是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资产阶级的乐观幻想开始破灭,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更专注于冷静地观察、研究社会现实,力求把当时社会黑暗现象如实揭露出来。这就使他们特别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甚至要求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斯丹达尔认为作家应该描写“关于某一种情欲或某一种生活情境的最大量的细小的真实的事实”。巴尔扎克强调“只有细节才形成小说的优点”。福楼拜更主张“伟大的艺术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认为“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露面一样”。
2.现实主义注重在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加以典型化,强调从人物和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18世纪以来,欧洲美学思想在文艺的典型问题上越来越强调人物的“个性特征”,反对古典主义的类型说。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他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出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别林斯基更把典型化提到艺术创作中的首要地位,肯定典型是“普遍和特殊的有机融合”,认为典型人物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环境的本质特征。他们的典型说体现和代表了近代文艺观的新的趋向,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重大影响。现实主义作家不满于浪漫主义派把人物性格过分理想化而忽视客观环境影响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强调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斗争情势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导言中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确。”他的《人间喜剧》充分体现了这一典型化原则,不但真实地描绘了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风貌,而且通过塑造资本主义社会形形色色的典型形象,“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欧洲其他现实主义大师,如狄更斯、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也都着力塑造一系列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来自下层的“小人物”的鲜明的典型形象,从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但有些现实主义作家由于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往往偏重于写出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影响,而忽视人物对环境的能动的改造作用。
3.现实主义扩大了文艺题材的范围,要求全面地反映客观现实,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他们反对浪漫主义逃避现实、偏爱用历史题材或异域情调来寄托主观理想的做法,主张文学抛弃专写伟大人物和伟大事迹、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的俗套,有意识地描写社会下层人物和日常生活习俗。狄更斯为了“追求无情的真实”,在《奥列佛·特维斯特》等社会小说中如实地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底层的悲惨生活和犯罪堕落现象,认为“这样做是一件很需要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俄国“自然派”作家正式提出了写“小人物”的口号。果戈理的小说《外套》以饱含同情的笔墨刻画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对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别林斯基坚决捍卫“自然派”作家揭露社会黑暗、描写“小人物”特别是农民的悲惨命运的权利,要求文艺成为“社会的一面忠实的镜子”,“使现实的全部可怕的真相毕露无遗”。恩格斯也曾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这一倾向作了肯定,指出:“近十年来,在小说的性质方面发生了一个彻底的革命,先前在这类著作中充当主人公的是国王和王子,现在却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了,而构成小说内容的,则是这些人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
4.现实主义的一项重大成就在于创造了广泛概括生活的社会小说,扩大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容量,使它成为综合反映整个时代各阶层的生活风尚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广阔社会历史画面。19世纪生产的不断变革,社会关系的不停动荡以及自然科学、历史科学的发达,使现实主义作家比起过去各流派的作家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更为深刻和自觉的历史主义。巴尔扎克在自叙《人间喜剧》的创作意图时,就明确地宣布:“法国社会将是一个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他立志“完成一部19世纪法国的作品”,“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的历史”。狄更斯、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写出了整个时代的人情风俗史。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长篇小说更以史诗式的规模,反映了整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和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情绪的起伏转折,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现实主义小说可以说是形象地反映封建制度溃灭、资产阶级由上升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的珍贵历史文献,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曾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狄更斯以及俄国一些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
5.在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借鉴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艺术经验,但又有很大的革新。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第一部杰出的社会心理小说。他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托尔斯泰更把这种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推向了高峰,以其深刻揭示各种人物的“心灵辩证法”,“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而开辟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刻画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毒化、扭曲了的病态心理和双重性格。他宣称“真正的现实主义”就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惊人的正确性叙述人的内心状态”。这种追根究底地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构成了现实主义在艺术上的特征之一。现实主义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充分运用讽刺手法,以加强批判揭露的力量。狄更斯、萨克雷、莫泊桑、果戈理、谢德林、契诃夫等都是讽刺艺术的大师。他们不但善于从地主官僚和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其丑恶本质,而且充分运用虚构、夸张、对比甚至怪诞的讽刺艺术手法,嘲笑这个“黑暗王国”的昏聩荒唐和卑鄙无耻。
6.一般说来,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大多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创作的思想基础。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尊重人的尊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肢解。19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政治立场上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用人道主义观点来看待一切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要求文学“在人民中间唤醒几世纪来埋没在污泥和尘芥里面的人类尊严”(别林斯基)。因此,他们在作品中谴责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要求革除社会弊端,改善人民生活。但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他们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现象时,却无法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罪恶的根源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高尔基在肯定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具有很高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这个主义除揭发社会的恶习,描写家族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个人的‘生活和冒险’外,它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主义文学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形象大多是富于揭露性、讽刺性的反面人物,或是作者寄于同情的“小人物”、“多余的人”的形象,而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或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说教的传声筒。一些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劳动者、革命者的形象也大多受到歪曲,不是渲染他们的逆来顺受,愚昧消极,就是把他们的反抗丑化成丧失理性的复仇和盲目破坏的暴乱。这样的描写,充分暴露出现实主义作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法国和英国出现了巴尔扎克、狄更斯,俄国出现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一批“自然派”作家,在理论上也形成了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后期从60、70年代,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以后到20世纪初,是现实主义由繁荣逐渐趋于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欧现实主义者虽然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但他们的批判力量已有所削弱,改良主义思想和悲观情绪更加严重,自然主义、客观主义倾向日益明显。而在俄国,由于反专制农奴制度的人民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现实主义文学继续有很大发展,产生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并各具特色。
在西欧,现实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于19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法国,其基本内容是描写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残余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它的奠基人是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斯丹达尔的著名文艺论著《拉辛和莎士比亚》,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他的代表作《红与黑》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封建贵族和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是法国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把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使它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均臻于完善。恩格斯称誉巴尔扎克的创作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继巴尔扎克之后,法国涌现了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福楼拜、莫泊桑、罗曼·罗兰等。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等长篇小说中生动地描写了第二帝国时代法国腐朽的社会面貌。但是,由于对革命运动的恐惧和对人类前途缺乏信心,他越来越陷入客观主义和艺术至上主义,对后期现实主义作家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以莫泊桑、罗曼·罗兰为代表的法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有力地揭露了法国社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黑暗腐朽,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复杂矛盾的精神探索。同时,这一时期法国文学中自然主义日益盛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也由于丧失积极理想而流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同自然主义日趋合流。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宪章运动蓬勃开展的19世纪30、40年代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至40、50年代达到高潮,而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并驾齐驱。以狄更斯、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前期现实主义主要反映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后的英国社会生活,描写日趋尖锐的劳资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和资产阶级的伪善。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主张用点滴改良来缓和阶级矛盾,寄希望于小人物的温情和道德感化力量。70、80年代英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以后,陆续出现了哈代、伯纳·萧、高尔斯华绥等一批后期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戏剧等形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但由于费边社改良主义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悲观情绪和宿命论观点也有所增长。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海涅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文学把批判的锋芒主要指向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普法战争以后,德国实现了统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现实主义文学才繁荣起来,出现了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等作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辛辣地讽刺了大资产阶级及其帮凶的贪婪无耻,但由于看不到新兴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又把资产阶级的没落看作“世界末日”,流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这一时期,在北欧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却大放异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易卜生的戏剧反映了“一个即使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但是比起德国的来却有天渊之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和独立的精神”。易卜生创作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的虚伪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市侩主义,达到了思想深度和戏剧性的有机统一,对当时欧洲戏剧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国“五四”以来新戏剧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⑽ 中国文艺界2020春节大联欢
多台会播出,今天晚上辽宁卫视会播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