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鞋发明
1. 鞋子是谁发明的谁是最早穿鞋子的人
鞋 的 历 史,已 相 当 久 远。古 称 鞋 为 趿(音 洒)或 履。大 约 在 5000 多 年 前 的 仰 韶 文 化 时 期,即 出 现 了 兽 皮 缝 制 的 最 原 始 的 鞋。3000 多 年 前 的《周易》已 有 履 字。《诗 经》上“纠 纠 葛 屦,可 以 屦 霜”里 的“屦”,就 是 一 种 比 较 简 陋 的 用 麻、葛 编 成 的 鞋。
每 一 种 鞋,都 有 自 己 的 历 史 沿 革。
皮 靴 是 战 国 时 孙 膑 发 明 的。孙 膑 被 宠 涓 敲 碎 了 膝 盖 骨 后,不 能 行 走,就 用 硬 皮 革 裁 成“底”和“帮”,然 后 缝 成 高 皮 靴。孙 膑 就 穿 着 这 种 皮 靴 乘 车 指 挥 作 战,打 败 庞 涓。中 国 历 史 博 物 馆 里 珍 藏 着 一 双 2000 余 年 前 的 皮 靴。
尖头 鞋 发 源 于 法 国。据 说,是 一 个 伯 爵 为了 掩 饰 他 那 双 畸 形 脚 而 做 的。后 来 人 们就 觉 得 它 的 式 样 新 鲜 奇 特,争 相 仿 效。
关于 高 跟 鞋 的 由 来,有 两 种 说 法:
一 种 说 法 是 源 于 法 兰 西 国 王 路 易 十 四。当 时,路 易 十 四 苦 于 自 己 身 材 矮 小,不 能 在 臣 民 面 前 充 分 显 示 他 高 贵 的 气 度,就 吩 咐 手 下 人 为 他 定 制 了 一 双 高 跟 鞋。此 后 法 国 贵 族 男 女 们 纷 纷 仿 效,并 很 快 传 遍 全 国 乃 至 欧 洲 大 陆。
还 有 一 种 传 说 是,15 世 纪 时 威 尼 斯 有 个 商 人,外 出 时 害 怕 漂 亮 的 妻 子 行 为 不 端,就 给 妻 子 定 做 了 一 双 后 跟 很 高 的 鞋,以 防 止 妻 子 外 出。可 妻 子 看 到 这 双 奇 特 的 鞋 后,觉 得 十 分 好 玩,就 让 佣 人 陪 着 她 走 街 串 巷,出 尽 了 风 头。人 们 觉 得 她 的 鞋 很 美,争 相 仿 效。于 是 高 跟 鞋 很 快 就 流 行 开 了。
一、鞋的历史源远流长
鞋起源于何时?又是由谁发明的呢?现在无从考证,但历史表明,我国不仅是服装文明古国,也是制造鞋的文明古国。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音榻)、靸(音洒)或履,也有称为履(屦)、屩、屐、鞮(音低)。履、屦为同一物,只是穿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汉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如春秋时代编撰的《诗•魏风•葛屦》载:“纠纠葛屦”。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屩系草鞋。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记载:“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释名•释衣服》载:“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另据《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古代的“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高筒称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它是随胡服的传入才逐渐普及的,在汉代后才大量出现,到了唐朝才普及。《晋书•刘兆传》:“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据《汉书·扬雄传下》载:“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则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载:“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师古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从晋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时曾用丝制。据陶宗仪所撰《辍耕录》卷十八“靸鞋”载:“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此时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种。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们已开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东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屐”,屐底有齿,上山时用前齿,下山时用后齿,是理想的登山鞋。为此,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人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神仙世界”绮丽的乐趣。
南北朝时期,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在唐代还有人发明了适宜步行的远游鞋。据说,大诗人李白很爱穿这种鞋,尔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它的出现要比现在风靡全球的旅游鞋早一千多年。据传说,在古代的齐鲁大地,还流行一种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与现代的优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于屐,一般采用木制。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哀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于是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考证,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为了凉爽,行走硬朗;二是为了防湿,尤其是潮湿阴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红色木屐,而男子则穿黑色木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画彩屐作为妆奁。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我国历史上,有关鞋的传说很多,如“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削足适履”(《准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扰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寇准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传说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由此可见,鞋不仅是人类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 人类穿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谁发明的,皮鞋是谁发明的
1、鼓: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国应用。
22、双动式活塞风箱:
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钵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涌钵。
24、空位表零法:
中国人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就开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国的算盘就是这样表示的。
25、化学武器:
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
26、马胸带换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马胸带换具。
27、石油照明法:
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
28、铸铁术:
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
29、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肩套换具。
30、硝石鉴别方法:
中国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发现了硝。发现硝石为后来发明火药奠定了基础。
31、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纪才建了等高运河,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体地图: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发明了立体地图。 33、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缆链桥。
34、记谱法: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人已发明了记谱法。
35、造纸术:
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制出了蔡侯纸。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36、降落伞: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降落伞。西方人利诺曼德于1783年,多次从树顶或房顶上跳下去,结果很成功,他把这叫降落伞;这比中国人发明降落伞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37、焰火: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焰火。
38、微型热气球: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发明微型热气球。
39、墨水: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墨水。
40、曲柄摇手: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曲柄摇手;西方于公元9世纪才使用曲柄摇手,比中国晚了七百年左右。
41、耧: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耧,而西方到1566年才制成条播机,比中国晚了一千八百年左右。
42、旋转式扬谷扇车: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到18世纪初,西方才有了扬谷扇车,比中国晚了二千年左右。
43、平衡环:
公元前140年,中国人房风发明了平衡环,中国人发明的平衡环比西方领先700年左右。
44、白兰地与威士忌:
公元前126年,中国人发明了白兰地和威士忌,直到1570年这种制酒法才传到欧洲,并引起欧洲人的轰动。制白兰地酒欧洲人比中国人晚了一千四百年左右。
45、豆腐:
公元前125年,中国人刘安发明了豆腐。同年,中国人还发明了激素结晶体提取法,这比欧洲人领先了二千二百年。
46、走马灯:
公元前121年中国人发明了走马灯。西方人约翰•巴特于1634年描述了走马灯,比中国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47、百炼法――用生铁炼钢法:
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发明了用生铁炼钢法,也称“百炼法”。而西方到1856年才开始用生铁炼钢,比中国晚了二千年左右。
48、指南车:
公元前100年左右西汉时期,中国发明了指南车(也有传说黄帝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指南车)。
49、曲柄:
大约公元前100年中国人发明了曲柄。
50、独轮车:
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独轮手推车;而西方到公元11世纪才使用独轮车,比中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51、密封实验室:
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并建造了密封实验室。
52、传动带:
公元前1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传动带。欧洲人用传动带是1430年,比中国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动测绘仪:
中国人于公元5年发明了滑动测绘仪。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动测绘仪,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多年。
54、水力风箱:
公元31年中国人发明了水力风箱。中国人利用水利的创举是现代社会以前能源供给中最有意义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业革命迈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龙骨水车:
公元80年,中国人发明了龙骨水车;而欧洲第一架方形板叶的龙骨水车制于16世纪,是直接以中国的设计为模式而制作的,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
公元1世纪,发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现了舵,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
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发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纪才有瓷器,比中国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58、地动仪:
公元132年中国人张衡发明了地震探测器――地动仪。外国人德拉•奥特弗耶于1703才设计出第一台现代地震仪。这比张衡发明的古代地震仪――地动仪要晚1571年。
59、催泪弹:
公元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催泪弹。
60、船中水密舱:
中国人于公元二世纪发明了船中水密舱.
61、平衡四角帆:
公元2世纪中国人发明平衡四角帆。
62、定量制图法:
中国古代著名的发明家张衡在公元2世纪发明了定量制图法,从而使制图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西方直到15世纪才出现有相当价值的地图,这比张衡发明定量制图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63、纺车:
中国人于公元121年发明了纺车;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纺车,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64、纯硫提炼法:
中国人于公元2世纪发明了纯硫提炼法。中国人发明的营养缺乏症治疗法比西方领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65、七根桅杆船:
公元260年中国人发明了七根桅杆船。
66、车前横木:
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明了车前横木。
67、马蹬:
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蹬。西方到公元5世纪才制出马蹬,比中国晚了二百年。
68、自动控制机:
中国人于公元前3世纪发明自动控制机。
69、人造金:
中国人葛洪于公元3世纪发明了人造金。
70、初级砷提炼法:
公元3世纪,中国著名炼丹家葛洪发明了初级砷提炼法。砷是制造火药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国得到提炼法砷晚了几百年。
71、卷线钓鱼器:
中国人于公元3世纪发明了卷线钓鱼器,当时它叫做“钓车。而西方到1651年,才开始在鱼杆上使用卷线轮,比中国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72、直升飞机水平旋翼和螺旋桨:
公元4世纪中国人葛洪已谈到关于直升飞机旋翼。那时中国有一种儿童玩具竹蜻蜓已如直升飞机的旋翼。它有一根轴,上面绕着一条线,轴上装着几个叶片,定好角度,一拉线,旋翼就向空中飞升上去。这种玩具对欧洲航空先驱者影响甚大。
73、桨轮船:
中国人于公元418年发明了桨轮船。
74、“西门子式”炼钢法:
大约在公元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西门子式”炼钢法,当时叫“共熔”炼钢法。这就是1863年马丁一西门了平炉炼钢法。中国比西方早一千四百年左右。
75、油印技术:
公元500年中国人发明了油印技术。
76、水力磨面机:
公元530年,中国人发明并制造出了水力磨面机。公元13世纪,欧洲人才使用这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七百年左右。
77、海滩航行:
公元500年中国人发明了海滩航行。。
78、指针式标度盘装置:
中国人赵达于公元570年发明了指针式标度盘装置。
79、火柴:
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国人于公元577年发明的。中国人使用火柴几乎比欧洲人早1000年!
80、国际象棋:
中国人于公元6世纪发明了国际象棋。而西方到公元7世纪才下国际象棋,比中国晚了一百年左右。
81、弓形拱桥:
公元610年,中国建筑工程学派奠基人李春,发明并建造了弓形拱桥――通桥,又名赵州桥或大石桥,比西方于1345年建造的维奇奥拱桥,早了七百年。
82、浮板:
中国人于公元759年以前发明了浮板。
83、熨斗:
公元800年代,中国人发明了熨斗,并开始使用了它。
84、纸币:
中国人于公元8世纪发明了纸币,不过发行机构是政府。166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首先推出了钞票,比中国晚了七百多年。
85、火药:
中国人于公元850年发明了火药。十世纪时中国人已用来发信号和制造烟火。西方人到12世纪后期才开始关注火药,比中国晚了三百多年。
86、扑克牌:
公元9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扑克牌,西方到公元1377年,德国和西班牙也出现了扑克牌,比中国晚了五百年左右。
87、火焰喷射器:
中国人于904年发明了火焰喷射器,并且用之于打仗了。
88、枪炮:
大约公元905年,中国人发明了枪炮。这枪就是火枪(或称长矛)。欧洲人到1396年才开始用火枪,比中国晚了四百多年。
89、麦卡托投影:
公元940年,中国人发明了麦卡托投影;公元1568年英国才有人用麦卡托投影,比中国晚了六百年左右。
90、链式传动装置:
中国人于976年发明了链式传动装置――链式传动带;欧洲人到1770年才开始使用链式传动带,比中国晚了八百年左右。
91、凸轮:
中国人于公元983年发明凸轮,并应用于借水力提升的重型链。同一时间,在西方意大利塔斯坎民的一座浆洗作坊中应用了凸轮。
92、运河船闸:
公元984年中国人乔维岳发明了运河船闸,从而提高了河运能力。到1375年欧洲也建成了第一个船闸,这比中国已晚389年。
93、种痘免疫法: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发明了种痘免疫法。到1700年,作为预防天花的措施,轻型天花接种开始广泛在欧洲采用,由中国传去的这种接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接种牛痘的免疫学。
94、机械钟:
公元1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机械钟。西方到13世纪才制出机械钟,比中国晚了二百年左右。
95、水雷:
中国人于公元1374年发明了水雷
96、大炮:
中国于1280年发明了在炮。这时中国人制成了首批信而有徵的铜铁大炮(徵是验证的意思)。
97、火箭:
中国人于公元1150年发明了火箭,并使用了火药为燃料的火箭打仗。
98、眼镜:
中国人于公元1300年发明了眼镜,这时意大利也开始使用眼镜了。
99、古代直升飞机:
中国人徐正明于公元17世纪发明了直升飞机。
公元17世纪中国苏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制造一个类似蜻蜓的直升飞机,并且想把人也带上天空。经过十多年的钻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飞机。它有像竹蜻蜓一样的螺旋桨,架驶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脚踏板通过转动机构来带动螺旋桨转动,试飞时候,它居然飞离地面一尺多高,还飞过一一条小河沟,然后落下来。
100、回音壁:
公元1530年,中国人发明了回音壁;同时,还发明了三音石和圆丘。它们皆建在天坛
3. 人类穿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
中国古代称鞋为趿(音洒)或履。大约在 5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 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诗经》上“纠纠葛屦,可以屦霜”里的“屦”,就是一种比较简陋的用麻、葛编成的鞋。 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
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庞涓。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双 2000 余年前的皮靴。
尖头 鞋发源于法国。据说,是一个伯爵 为了 掩饰他那双畸形脚而做的。后来人 们就 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仿效。
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
还有一种传说是,15 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外出时害怕漂亮的妻子行为不端,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这双奇特的鞋后,觉得十分好玩,就让佣人陪着她走街串巷,出尽了风头。人们觉得她的鞋很美,争相仿效。于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开了。
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音榻)、靸(音洒)或履,也有称为履(屦)、屩、屐、鞮(音低)。履、屦为同一物,只是穿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汉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如春秋时代编撰的《诗??魏风??葛屦》载:“纠纠葛屦”。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屩系草鞋。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记载:“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释名??释衣服》载:“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
另据《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古代的“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高筒称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它是随胡服的传入才逐渐普及的,在汉代后才大量出现,到了唐朝才普及。《晋书??刘兆传》:“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据《汉书·扬雄传下》载:“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则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载:“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师古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从晋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时曾用丝制。据陶宗仪所撰《辍耕录》卷十八“靸鞋”载:“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
此时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种。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们已开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东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屐”,屐底有齿,上山时用前齿,下山时用后齿,是理想的登山鞋。为此,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人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神仙世界”绮丽的乐趣。 南北朝时期,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在唐代还有人发明了适宜步行的远游鞋。据说,大诗人李白很爱穿这种鞋,尔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它的出现要比现在风靡全球的旅游鞋早一千多年。据传说,在古代的齐鲁大地,还流行一种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与现代的优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于屐,一般采用木制。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哀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于是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考证,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为了凉爽,行走硬朗;二是为了防湿,尤其是潮湿阴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红色木屐,而男子则穿黑色木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画彩屐作为妆奁。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我国历史上,有关鞋的传说很多,如“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削足适履”(《准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扰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寇准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传说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由此可见,鞋不仅是人类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4. 为何女孩子会穿高跟鞋 是谁发明的
可以不穿,穿平底鞋啊,女人穿高跟鞋是好看,就是很多穿不了
5. 鞋子发明运用了什么技术
在遥远的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穿上各种皮制靴子,有短革幼靴、高筒靴、中筒靴、还有翘头鞋等。它们的材质、鞋形几乎和现代鞋相似,真令人不可思议。又叫人惊叹不已。这一奇迹表现了我们祖先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为祖国的鞋文化源远流长而自豪。但这些靴鞋当时是怎么样制造出来的,当时的鞣皮、缝纫技术是怎么样形成的?它们真实形态又是怎么样的?至今仍是一边串的谜。在中国鞋文化中,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记录浏览阅读后的感受 我们人类在5000多年前已经穿上各种鞋,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呀!中国鞋子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过程,历史十分悠久,从古到今,创造众多,不仅样式多彩,无论在造型、色彩、技巧上都有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对我国鞋文化史进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列出要解决的问题 古代的鞋具体形状又怎么样?和现代的鞋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差异?人类做鞋的灵感又出自哪里呢?
最重要、最有帮助的几个问题 当时穿的鞋及鞋翘究竟是什么原料制做的?是皮靴还是草鞋,木屐?具体形状又怎么样?
比较前后问题之间的差异 后面的问题比前面更具体,比前面的问得更深。
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人们在古代的时候,鞋代表着什么?除了保温,鞋还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为了更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对我国鞋文化史进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鞋的世界》小课题探究
确定探究主题 鞋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古代的时候鞋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说为了更好宏扬民族文化传统,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对我国鞋文化史进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原因 进一步了解古代的鞋,才能更清楚现代的鞋。
小组成员及分工 周天琪:编排
俞愉、王嘉伦:收集资料
邵嘉旦、李今一:收集图片
资源
搜索
在辽宁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前3500)遗址中,出土了裸彩少女陶塑像,其头部,右足缺失、残高不到10cm,但在左足上却赫然穿着短靴(现藏辽宁考古所)
在二十世纪初,人们意外地在辽宁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遗址中,发现了一件裸形少女红陶塑像,可惜头部、右足缺失、残高不到10cm,左足上却穿着一双短革幼鞋,即短筒皮靴,其特征十分明显。这就是把我国皮鞋工艺史上溯到5500多年前。另一件,是新疆温泉县阿尔卡特草原发现的一尊石人像(据测定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身高2m,圆领深目,面部饱含威武神情,身穿宽厚的翻领大衣,腰间束带,足登高筒皮靴。它真实的反映了远古居民着靴的原始面貌,代表了远古鞋文化的特征。后来,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又出土了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年)彩陶人形壶,也为一裸胸女子,着的是一双尖头大鞋,鞋头尖深而锐,平底形制,和汉史《急游篇》所说的“革及鞋”极为相似。青年女子裸胸着靴鞋,或是源于当时某一种社会习俗与宗教原因的装束。
交流 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子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称为“足衣”,鞋子对推动人类服饰改革,发展,曾立下汗马功劳,它不仅注重于实用,同时有着审美装饰的功能;有些鞋子还代表了等级的标志,礼仪的规范,并且深刻反映了历代人们的良好祝愿,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从制做工艺本身来说,鞋子还是一种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中国鞋子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过程,历史十分悠久,从古到今,创造众多,不仅样式多彩,无论在造型、色彩、技巧上都有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对我国鞋文化史进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反思 我们在搜集资料方面做的还好,不过在搜集图片上做的不够理想。本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做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从资料里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对我们的能力,知识都大有好处。
《鞋的世界》小课题探究
浏览阅读并摘录感兴趣的资料 制鞋业的发展推动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鞋有仅仅满足于一般穿用,而应有一个新的功能概念,对弹跳性、舒适性、耐折性、耐低温性等诸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制鞋企业如不加大科技含量,生产出人们所需求的产品,将被市场淘汰。于是,众多企业纷纷加样开发设计等诸多软硬件,把高科技应用到产品开发上来,还注重引进人才、先进技术,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如泉州寰球鞋服有限公司引进开发耐克的全气垫技术,惠安正亿实业有限公司已能生产当今世界最高档的MOUWEDGE(超级鞋底)等。只有不断加大科技研制和投入,提高产品档次,才能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已成为泉州市制鞋行业的共识。通过艰辛的努力,泉州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了捕捉商机,泉州十万供销大军奔波于祖国大江南北,并走出了国门。目前泉州鞋业企业在国外的分公司及办事处机构和营策略,参加国际鞋展,网上发布产品信息,导入CI管理,获得国际质量认证证书等渠道,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并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还在保持传统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新领域。
目前泉州鞋产品新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欧市场。1998年在出口形势不佳的情况下,泉州鞋类产品出口仍达其总量的40%,创汇达2亿美元,为泉州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泉州鞋业从中领悟出了市场经济规律性,意识到当今信息时代科技与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向集团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不断创建名牌,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不久的将来。“泉州虎”将驰骋于国际鞋业市场,大展雄风。
晋江是个鞋业城市,它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与金门、台湾岛隔海相望,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全市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岸线110公里,现辖15个镇1个农场、385个村(居),总人口102万,以汉族为主,有回族、畲族、满族等12个少数民族。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220多万人,号称“海内外300万晋江人”。
晋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秦以后,中原汉族逐渐南迁。西晋永嘉时期,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江而居,故名为晋江。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始建县治。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析出晋江东北地置惠安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先后析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及石狮市。1992年,撤县设市。
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南音、掌中木偶和高甲戏等民间文艺蜚名海内外。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众多,有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的“安平桥”、“全国唯一、世界仅有”保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草庵”、隋朝千年古刹“龙山寺”、郑成功屯军遗址“东石寨”和世界罕见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
改革开放20年来,泉州制鞋业历经风风雨雨的洗礼,从最初的几把外向锤子、几把剪刀、几台缝纫机起步,经过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追求规模效益等手段,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全市拥有4000家制鞋企业,拥有意大利、日本、台湾等地引进的数百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数千台(套)塑胶成型注射机和各种制鞋专用设备。能够生产各类男女时装皮鞋、靴、户外休闲鞋、运动鞋、工作鞋、布面胶鞋、沙滩拖鞋、凉鞋、靴、各类童鞋和传统绣花鞋,制作水平高,品种繁多,还有一批生产TPR、PVC、MOTO、橡胶、各种鞋用原辅材料的企业,一个辐射全国的年需求量达百亿元的鞋材、鞋机和技术市场已在泉州形成,泉州不仅仅是我国主要的制鞋基地,也是世界旅游生产基地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曾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我国著名运动鞋生产基地晋江即在泉州的管辖范围内。今天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泉州凭着政策环境和特有的地理优势,闯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成为福建省机制最活、发展最快、经济总 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泉州市经济迅速发展,犹如闽南沿海一颗璀灿的明珠,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制鞋业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泉州制鞋业经过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开拓市场能力,制订行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以后,借鉴世界名牌的发展之路,选择以打好品牌为突破口创出了一批名牌产品,如“富贵鸟”、“匹克”、“安踏”、“爱乐”、“登利路”、“万事达”、“助威”、“康辉”等均名扬海内外。因都是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和喜欢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这不但体现了泉州制鞋业的水平,而且提高了泉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如华意公司的“耐美斯”(NYMIS)在非洲很有名,安踏公司的“安踏”(ANTA)运动鞋在俄罗斯叫得很响;寰球鞋服公司的“亚礼得”、三兴公司的“三兴”鞋在东欧享有盛誉等等。
泉州鞋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制鞋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为本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吸引了大批内地人员来此就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泉州制鞋业和与之相关的鞋材、鞋机企业的就业人数已超过30万为,为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也为制鞋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另外,制鞋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泉州市制鞋业由最初的小型,简陋,传统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全国主要鞋类生产基地,同时,也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蓬勃发展。如:皮革,皮化,机械五金等行业。晋江市陈埭镇曾经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填,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鞋业重镇”,制鞋企业多达千余家。陈埭鞋材市场年交易额超过节20亿元人民币,国内著名鞋机,鞋材厂商纷纷在此落户,不仅繁荣了本地市场,也给各制鞋企业带来新的鞋用原辅材料,加速了鞋类信息的传递,有力地促进了泉州鞋业的发展。晋江安海填,惠安百崎乡也是一个范例。泉州制鞋业的发展,带动了安海制革业,百崎橡胶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现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制革基地、集控区和全省主要橡胶鞋底生产地。
为进一步促进泉州鞋业发展,在泉州市政府的支持下,99首届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于是1999年3月19日在晋江市SM广场举行,本届博览会有数千家泉州本地和境内外鞋业企业、经销商,以及来自意大利、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匈牙利等国家的鞋业同行、代理商参会,充分显示了泉州市鞋业与海内外同行客商合作的良好前景。博览会历时4天,共展出5000多种鞋、鞋机、鞋材产品,精品荟萃,场面气势不凡。据统计,鞋博会期间客流量高达10万人次之多。鞋类、鞋材及鞋机等产品交易额达13亿元人民币。签约项目21个。博览会期间,组委会还聘请香港专家举办两场讲座,近400多名企业领导人、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听取了讲座,获益匪浅。
我们每个人的脚上都穿着一个东西——鞋。
鞋总是在默默无闻地给我们帮助,我们离不开鞋,那就请我们珍惜每一双鞋吧!
记录浏览阅读后的感受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人类3000万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实穿鞋的时间不过几千年,可鞋带给我们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如果没有鞋,别说千里之行了,人们简直是寸步难行,想象一下,街道上一片凄凉,工业农业全部停止,那将会是多么可怕,有了鞋才能解决这一切,我们离不开鞋,所以让我们珍惜每一双鞋吧!
列出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晋江、泉州鞋业发展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鞋是怎么诞生的,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鞋业发展得这么快,现在的鞋又哪些品牌?
现在的鞋又有哪些广告?
保养鞋有哪些办法?
最重要、最有帮助的几个问题 现在晋江、泉州鞋业发展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鞋是怎么诞生的,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保养鞋有哪些办法?
比较前后问题之间的差异 了解鞋的品牌、广告并不重要,而了解鞋的诞生、发展史,可以给自己带来许多知识,了解鞋的保养方法还可在生活中给自己带来许多便利。
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现在晋江、泉州鞋业发展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鞋是怎么诞生的,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鞋的世界》小课题探究
确定探究主题 鞋的发展、诞生史
原因 鞋子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工具,了解鞋子的历史,可以加深我们对这种默默无闻地为人类服务的物品的了解。
小组成员及分工 我负责搜集皮鞋的来历,洪枫负责搜集鞋子的开端。
资源搜索 网上、图书馆
交流 我搜集到的皮鞋的资料: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有了穿鞋的习惯,用兽皮裹足、用皮造履到现代皮鞋,穿着皮鞋的历史相当悠久。在我国,现代皮鞋的生产还只有12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皮鞋的造型、款式、结构以及穿着功能都胜其它鞋类,因此,皮鞋生产发展迅猛。当今,皮鞋已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一种鞋类,成为美化人民生活的大宗商品之一,在服饰类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产品。
1、皮鞋的起源
相传在黄帝的时候,臣子于则就“用革造扉、用皮造履”。这可以说是我国皮鞋的起源了。到了商周时期,制革和皮鞋生产技术已很成熟,许多西周铜器的铭文中都有关于生产皮披肩、皮围裙、生皮索、鼓皮、鞋筒子皮、染色皮和生皮板等的记载。当时还设有“金、玉、皮、工、石”五种官职。可见制革和皮鞋生产在那时已相当发达,以至在朝廷中要设专职的官员加以管理。
很早以前,我国皮鞋生产就很发达了,世界上第一双皮鞋就诞生在中国。我国的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膑年轻时与庞涓一起拜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他深知自己才能不及孙膑,就耍阴谋害他。一天,他请孙膑至魏都(今河南开封),借故对孙膑施以刖刑(去漆盖骨),致成残废,并加以软禁。后来,孙膑得到齐国使臣的帮助,秘密回到齐国。并又齐将田忌推荐给齐威王,威王问起兵法,孙膑对答如流,就委任他为军师。孙膑为报庞涓断足之恨,亲自指挥操练10万精兵。但苦于双脚不能行走,又不能支撑起来,就以原始皮鞋为基础,设计了有胫甲(鞋帮)和鞋底两部分的图样,刻制木楦,由鞋匠使用较硬的皮革,照图样缝制成一双“高甬子履”。这双高腰皮靴,分成帮和底两个部件,是现代皮鞋的雏形,可算是世界上皮鞋的始祖了。
孙膑穿上这双皮鞋,依靠较硬的靴帮和鞋的支撑力可以行动了。于是乘车指挥10万大军。以“批亢捣虚”、“疾走大梁”、“攻其必救”的战法出奇制胜,大破魏军,战胜庞涓。这一战,发生在公元前353年,历史上称为齐、魏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之战。孙膑创造出第一双帮底缝合的皮鞋,是制鞋史上的一大创举。后来的一些制鞋名师为了纪念他,便将孙膑画像挂在家中,寄托怀念之情。那时侯,凡挂有孙膑画像的人家,表明是以制鞋为业的。孙膑被后人推崇为“制鞋始祖”。
皮鞋问世后,我国的皮鞋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为人们增添了鞋类的品种,而且还诱发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寓言。者足以证明,我国皮鞋生产发展的历史相当悠久。
洪枫在普兰温•克斯格拉芙所著的《时装生活史》中,找到古埃及服装文献里提到了最早的“鞋”的概念,人类最早的鞋其实是凉鞋。在古埃及著名法老图坦卡门的金字塔里,一些镶嵌着钻石珠宝的凉鞋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而在当时(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4000多年)的埃及社会中,鞋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品,这种“凉鞋”被古埃及人认为只能在室内穿着贵族物品,而在走路甚至旅行中,古埃及人都会提着鞋,等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才会穿上(这一点似乎和当今社会中的某些有严重恋鞋癖的人的习惯很相符合)。从最早的拖鞋,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直到19世纪末的时候,运动鞋才从“鞋”的这个大文化范畴中脱离开来,不信可以去看看近代法国宫廷贵族打网球的照片,那个时候不仅网球运动是非职业的,连球鞋也是业余得跟皮鞋一样。
就先拿ADI的缓震来说吧,有----
adiPRENE®: 一种吸震性能极佳的材料,用于在脚后跟受到冲击时提供缓冲和保护作用。
adiPRENE ® +: 一种具有极强回弹力的材料,用于为前脚掌提供缓冲,并使脚尖迅速、灵活地离开地面。
a³®: 一种由独立压模组件构成的中底系统,可在整个跨步过程中起到缓冲、导向和推进的作用。
a³ Structure: 与传统缓冲系统相比,结构性中底部件能够提供更稳定、更长久的缓冲和支持作用。根据运动类型、运动阶段和运动员身体类型的不同,这些中底组件中还加入了特别的缓冲保护和稳定性功能
6. 鞋子大约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
——研究发现鞋子在将近三万年前就开始出现了
但是信不信由你, 我们的现代的品牌鞋——“耐克”和“短角羚”,是最新的研究显示的启用于欧亚大陆西部在 26,000 和 30,000 年以前之间的第一代的古鞋的正宗后裔。
7. 有没有科学家发明一个裹脚神器啊脚宽的女生太难受了,穿鞋好丑😭
穿着鞋子可以把脚的宽遮挡起来了。
8. 鞋子的发展史
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背弃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清代满足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9. 很多人说,船袜的发明毁了一代年轻人,为什么
首先我们说一下袜子的作用:1、起着保护脚和美化脚的作用;2、袜子最开始出现时,主要起着护脚的作用,让脚丫子在冬天能够不受寒流侵袭,有些材质的袜子还可以吸汗防臭。 我们再看一下船袜的形成。船袜是很短的袜子,短的程度到穿鞋后看不见袜子或只看到袜子的边缘,质料为棉质,质料为全棉并非纯棉。「船袜」之名是因为袜子的形状好像船一样,因为长度顶多到脚踝,所以又称为「踝袜」或「船型袜」,在台湾则多半被叫做「隐形袜」,因为穿上鞋子后通常看不到袜子。 我们看船袜的介绍之后应该都知道了他并不能让你的脚在冬天不受寒流的侵袭。
所以网上说的船袜会在寒凉的季节暴露关节,导致关节炎的发生,这个担忧是多余的,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只是体感上的差异了。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