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的发明
Ⅰ 在没有发明电子管以前电流如何可以记录传播声音的
从网络找来的、介绍给你,可能能解释你的问题有所帮助。下面借花献佛饿啦:
以前留声机的唱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满意答案
I'M QQ 高级团 合作回答者:1人 2010-08-20
制造唱片之初,必须先把各种声音(或音乐),由声波的振动转变成机械振动,有如电话、麦克风等的原理一样;也就是让声波通过一种金属片的装置,由於音量的大小会造成金属片振动的强弱,因此藉此装置即可把声波转变成机械波。然後将此金属片振动的「实况」刻录於特制的模版上呈现的就是与声波相当的沟纹。这个原理就是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的原理。爱迪生时是用锡箔圆筒作刻版之用。接著,人们用蜡制的模版来刻录声波,後来又改用一种虫胶(shellad)作录音盤,终因蜡制和虫胶制的录音盤质地松散、杂音多,录下的声音有杂音,效果很差。自从有了塑胶,制造唱片者渐改用一种塑胶漆(lac-quar)来作录音盤了。此种录音盤又称漆盤,漆黑光滑,明亮如镜,漆盤刻录的声音没有噪音,且音质存真,这是唱片制造者普遍采用的材料。目前,制造唱片者都是从录音带的转录开始录音盤的刻录工作,而不是把声音的振动直接刻录在录音盤上。譬如说,要把一个乐团的现场演奏录制成唱片,其方法都是先用特殊的录音设备把演奏的现况录下来,然後由录音带的转录而制作成唱片。这情形是由於:1.现场录音的杂音多,未经处理是无法避免的。2.现场录音很难避免突发的情况发生,诸如,咳嗽、演奏错误及现场桌椅翻倒等其他情况。3.有些乐器的音量不够、或音量过大,结果是听不见某种乐器的声音,而另种乐器的声音又嫌太大了。前面说过制作唱片的过程是不容许「失误」的,而这种种因素就是很可能发生的「失误」。因此,先用特殊的录音设备,将乐团或演唱者的声音调至最佳效果录下来,然後才以录音带来灌制唱片。录音盤刻制工作完成,第二步骤就是利用电铸的技术,在录音盤上镀镍,此种镍盤上的沟纹就如录音盤一模一样,为使录音效果逼真,且为了避免镍盤磨损而使录音失真,唱片制造者往往以镍盤(称主盤)再镀制一镍模,此镍模就是复制唱片的「模子」。镍模又叫做复印盤,一片复印盤可复制一百多张唱片,因此制造者往往一次铸制几片复印盤。最早是镀铜,因铜较镍还软,更易磨损,而影响复制出的唱片品质,後改用镍。到此阶段後,就以镍模的模子经压片的过程,复制成塑胶制的唱片,经过切边机修裁後,一张唱片即告制成(亦即市面上发售的唱片)。目前台湾的技术制一张镍模费时2小时,而每40秒至1分钟可压一张唱片。一般而言,唱片的制造最困难的即在刻片的过程(就是将声音刻录於录音盤的阶段)。诸如各沟纹间的距离(又称可变沟距)、沟槽的深浅(又称可变沟深)、刻录的记录水准、刻片头的快慢……等因素都因音乐的性质、音乐时间的长短、频率的高低等而异,此外,如何安排一张唱片刻录几首曲子?如何调整刻录的时间﹖……等都有赖制造唱片者的专门知识、经验及其对音乐的素养,以及各种机械、仪器的密切配合了。
资料: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弗莱明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人类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
========================================================================
爱迪生 出生年代:1847-1931
Ⅱ 真空管的发明经过
真空管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做几片金属板封装在抽真空的玻璃瓶里进行实验的,它的发展与发明大王爱迪生有着一段故事。
电流与电子流动的方向恰巧相反
在此之前试问一个小问题:电路分析上“电流”的方向与实际上“电子”流动的方向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电流与电子流的方向是恰巧相反的。过去的科学家无法观察电子流动的方向,于是统一说法,将电池的某一极设定为正极,其电压为正电压,电流由正极流至负极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由于大家统一说法与作法,因此多年来并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之事,直到了近代科学家有了更精良的设备,观察之后遂推翻了之前的说法:“原来电子是由电池的负端流出来的”!(换言之,电子是从扩大机的喇叭负端流出,而从喇叭正端回流的) 身为使用者并不需要在意何者为真,只要按照科学家的结论行事就可以了。说这一段就是因为当初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后,发现他生产的灯泡灯丝老是从正极端烧断,于是进一步实验在灯泡中加入一块小金属板,点灯之后将金属板连接电表,分别施以正电压以及负电压,观察电流的情形。
对于当时的科学而言,位于真空状态下且不连接的金属板,不论如何连接是不可能产生电流的,但怪事发生了,爱迪生发现某种物质(其实就是电子)会透过金属板,会从电池的负极腾空“跳”到正极,此发现当然激起更大的实验动机,此现象便称为“爱迪生效应”。这也是科学家首次质疑电流流动的方向,以及自由电子在空间中流动的现象。 金属之所以能导电,就是因为金属的自由电子较多,便于电子的相互流动,因此电子材料必须由导电性佳的材质制成。电子还有个特性,带负电的电子容易受到正电压的吸引,所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又从爱迪生效应中得知,当加热金属物质时,活跃于质子外围的自由电子容易产生游离现象,温度高导致电子活性增强,此时若空间中有一正电压强力吸引,游离的电子就会在空间中流动。基于这几个当时已被了解的知识,佛来明(J.A. Fleming)于1904年制造出第一支二极真空管,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将二极管加以改良,于1907年制造出第一支三极管,既然成功研发了三极管,真空管的应用开始实现,真空管的发展从此一日千里。
Ⅲ 电子管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现代通信的始祖,电子管跟随每一次大事件足迹,从电视机显示器的发明到航天飞机升空,人类登月,无处不在,电视电台,到家用功放,就在我们身边。
Ⅳ 电子管发明人是谁
FJHUFHAGFTYRFGEYRGYKGR RYERT4
Ⅳ 电子管和半导体哪个先发明
电子管和半导体相比,半导体先发明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级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1907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
1833年,英国巴拉迪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 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Ⅵ 在电子管,半导体发明之前,心电信号的放大是怎么实现的
不用(也没有办法)电子放大的,直接用弦线检流计,利用光学放大原理在感光底版板上记下心电图。有权些类似电气测量仪表:光线示波器的原理。
弦线检流计:在永久磁铁或电磁铁的磁极间以一根被拉紧的垂直弦线作为其可动部分的检流计。
Ⅶ 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是谁发明的
弗莱明。
1883年,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正在为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了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但是他失败了,他无意中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因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产生了微弱的电流。当时爱迪生正潜心研究城市电力系统,没重视这个现象。但他为这一发现申请了专利,并命名为“爱迪生效应”。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7)电子管的发明扩展阅读:
电子管的分类:
1、按外形分类
电子管按其外形及外壳材料可分为瓶形玻璃管(ST管)、“橡实”管、筒形玻璃管(GT管)、大型玻璃管(G式管)、金属瓷管、小型管(也称花生管或指形管、MT管)、塔形管(灯塔管)、超小型管(铅笔形管)等多种。
2、按内部结构分类
电子管按其内部结构可分为单二极管、二极管、双二极三极管、双二极管极管、单三极管、功率五极管、束射四极管、束射五极管、双一极管、二极——五极复合管、又束射四极管、三极-五极复合管、三极-六极复合管、三极-七极复合管、束射功率各处室等多种类型。
3、按阴极的加热方式分类
电子管按阴极的加热方式可分为直热式阴极电子管(电流直接通过阴极使其达到热电子发射状态)和旁热式阴极电子管(通过阴极旁的灯丝加热阴极)。
Ⅷ 电子管是如何发明与发展的
众所周知,当电子沿着一条确定的电路流动时,便会产生电流。如何让电子听从人们的指挥而为人类服务,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的梦想。
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为人们指明了这条道路。1883年,他制成了一个特殊的电灯泡:他在灯泡内的灯丝附近焊上一小块金属片,然后给金属片加正电压,使得电子在灯丝和金属片之间的空间内流动,产生了微弱的蓝色光芒。其实,金属片与灯丝并没有直接发生接触,在正电压的作用下却有电流通过;而给金属片加负电压时,则无电流通过。这种奇异的现象被称为“爱迪生效应”。
1904年,曾与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合作进行无线电发报实验的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参照爱迪生,制作了一个改进的灯泡。他加制了一个特种管子,并且开始在实验中仔细研究电流在灯丝和金属片之间的流动情况。研究的结果使他认识到,“爱迪生效应”是由于灯丝发热引起的,这种热效应使得电子像开水一样“沸腾”起来,并从金属片散入空间。他还发现自己所设计的这个特种管子还是一个优良的整流器,当金属片带正电时,它只允许电流朝一个方向流动。于是,弗莱明把它称为电子管,并用它作为检测无线电报信号的检波器——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支电子管。
实验中,弗莱明又在真空管里放置了正极板和负极板两块金属板,当加热负极板时,就发现有电子流入正极;在正极加上无线电信号后,通过的电流也随之起伏。这也就是二极管。二极管是一种性能很好的新型检波装置,同时又为三极管这个划时代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二极管的发明使美国物理学家雷金纳德·费森登能够在1906年12月24日首次进行了声音广播——从马萨诸塞州海岸播发音乐。他发射的不是如莫尔斯码那种断续信号,而是连续的信号,信号的振幅随声波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种信号的广播,后来就被称为调幅广播。
由于二极管检波器的输出信号很微弱,检波效率较低,所以人们想尽办法对这种电子管进行改进。1907年,美国一位从事无线电信号检波工作的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加上了一个金属丝制的栅极,带负电荷的栅极使得电子也带有了负电,从而趋向于被驱离栅极,使只有少数电子到达金属片。这样,人们用增加或减少栅极负电荷的方法就可以调节流向金属片的电子数量,也就意味着人们可以对电子的流动进行精确的控制——这就是今天三极管的标准形式,由金属片、灯丝和栅极三种元件构成。随后,三极管很快就被用来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此后,德福雷斯特为美国海军设计了第一座大功率无线电台,首次实现了使用无线电发布新闻广播。
后来,电子管的发展又经历了四极管、五极管,除不断改进它的放大性能外,还尽可能向提高工作效率、加宽频带的方向发展。总之,20世纪的大多数电子装置都是电子管的巧妙应用。
今天,世界上已经有几百种各式各样的电子管,有的像顶针那么小,有的却像人那么大。除了检测和放大无线电信号外,它们还可以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并且可以用来接通或关掉各个独立的电路,在电子领域里为人类做着越来越多的贡献。
Ⅸ 电子管是谁发明的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弗莱明为此获得了专这项发明的专利权。人类属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
网络:http://ke..com/view/50088.htm
Ⅹ 第一个电子管收音机是谁发明的,最好能有他的创作思路。
电子管的发明,主要是指真空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发明,它们分别是英国科学家弗莱铭和美国科学家德.福雷斯特各自的卓越发明。正是由于电子管的发明和应用,才使无线电广播技术得以日臻完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关于真空二极管的发明,如果追根寻源,还要从大发明家爱迪生发现的电子热发射现象即“爱迪生效应”说起。1883年,爱迪生在作实验的灯泡里装置了一段金属丝,当用一个灵敏的测量仪表将金属丝与通电灯丝相连时,仪表指示有微弱电流通过。但这没有引起爱迪生的重视。三年之后的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用试验证实了电子的存在,紧接着1900至1903年间,英国物理学家理查逊用试验证明这种“爱迪生效应”实际上是真空中被加热的灯丝能够发射电子(后来,汤姆逊和理查逊由于各自的发现,分别获得1906年和1928年诺贝尔奖)。
受这种“电子热发射”现象的启发,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铭教授(麦克斯韦的学生),在1904年发明了真空二极管。这种二极管是在灯泡里用一个筒形的金属片(称作板极或阳极)把灯丝包围起来。当板极和灯丝(阴极)之间加上正、负电位时,板极就能吸引灯丝发射出来的电子,从而出现电流;如果把两者的电位极性倒过来,板极为负电位并排斥电子,回路里就没有电流。这就是真空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当时,弗莱铭已将自己发明的二极管应用到无线电接收机中代替粉末检波器并获得专利。
真空二极管的发明,标志着人类驯服电子和控制电子的开始,它是现代各种真空电子器件的先声,也为真空三极管的发明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时拉开了人类进入电子时代的序幕。两年之后的1906年,美国科学家德.福雷斯特在真空二极管的阳极和阴极之间靠近阳极的地方,安置了一个控制电极(栅极),通过实验发现调整栅极的电位就可以控制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流大小,并发现这时真空管有把电信号放大的能力。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真空三极管,并与真空二极管一起被成为电子管。自此,人类进入了灿烂辉煌的电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