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剧的创造
Ⅰ 贝多芬创造过那些曲子
1 月光 贝多芬世界著名钢琴曲.mp3
2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钢琴).mp3
3 古典 - 世界名曲 - g大调第1号小提内琴浪漫曲(容贝多芬).mp3
4 钢琴曲 - 理查德·克莱德曼 - 献给爱丽丝.mp3
5 小步舞曲(贝多芬).mp3
6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mp3
7 悲怆奏鸣曲(贝多芬).mp3
8 《月光曲》 贝多芬著名的钢琴曲.mp3
9 音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钢琴).mp3
10 欢乐颂
11 摇篮曲
12 春天 第三乐章 小提琴奏鸣曲
13 英雄交响曲
14 献给爱丽斯
15 田园交响曲
16 热情奏鸣曲
17 致爱丽丝
18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19 土尔其进行曲
20 春的召唤
21 小步舞曲
Ⅱ 元朝创造了的一种类似于歌剧的新剧种是什么
元朝创造了的一种类似于歌剧的新剧种:元杂剧
Ⅲ 歌剧《魔笛》是哪个音乐家创造的
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
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由于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这段不稳定的雇佣关系终于在1781年结束,他毅然决定独立自主,前往维也纳定居,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简介 · · · · · ·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 《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 《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曲目 · · · · · ·
莫扎特《魔笛》精选
1序曲
第一幕
2救命呵1
3我是快乐的捕鸟人(帕帕盖诺)
4多美丽的画像(诺米诺)
5年轻人别害怕(夜后)
6呃!呃!呃!呃!
7知道爱情的男人,有一颗温柔的心(帕米娜,帕帕盖诺)
8可爱的笛子(塔米诺)
9敏捷的双脚和鼓起的勇气
(帕米娜,帕帕盖诺,莫诺斯塔托斯和众奴隶)
第二幕
10 祭司进行曲
11伊希斯和俄塞里斯神呵
(萨拉斯特罗与众祭司)
12恋爱时,任何人都情不自禁
(莫诺斯塔托斯)
13心中燃烧着怒火(夜后)
14在这神圣的殿堂(萨拉斯特罗)
15啊,我知道了(帕米娜)
16如果有个爱人多好(帕帕盖诺)
17帕-帕-帕-帕-帕帕盖娜
(帕帕盖诺,帕帕盖娜)
18现在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
(莫诺斯塔托斯,夜后,三侍女)
19太阳的光芒驱散了黑夜
(萨拉斯特罗与合唱)
Ⅳ 悉尼歌剧院建度所创造的奇迹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是从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徵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Jorn Utzon的设计屏雀中选,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於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Jorn Utzon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於1966年离开澳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与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西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悉尼歌剧院另一项传奇是他的第一场演出。当然,正式的首演贵客盈门,开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请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但也有人认为悉尼歌剧院的第一场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为工作者献唱的那次。这位黑人歌手当时爬上了还在兴建中的鹰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与丹麦建筑师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关於悉尼歌剧院的种种幕后故事还不只这些。由於兴建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实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以及一只在首演彩排时跑来插花的临时演员—负子鼠(Posum),后来有人将这些写成了一出歌剧,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每年在悉尼歌剧院举行的表演大约3000场,约二百万观众前往共襄盛举,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歌剧院白色屋顶是由一百多万片瑞典陶瓦铺成,并经过特殊处理,因此不怕海风的侵袭,屋顶下方就是悉尼歌剧院的两大表演场所—音乐厅(Concert Hall)和歌剧院(Opera Theater)。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於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於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州自有的风格。
歌剧院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於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另外悉尼歌剧院还有一个小型戏剧厅(Drama Theater)和剧场(Playhouse),分别可容纳544与398名观众,通常用於戏剧、舞蹈、或讲座和会议的举行。另一个Broadwalk Studio在重新整修后,即将於1999年重新启用,适於音乐和实验剧场使用。
欲在悉尼歌剧院欣赏表演者,最好先向悉尼歌剧院索取节目表并预先订位。
Ⅳ 威尔第与瓦格纳的歌剧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威尔第与瓦格纳同来生于一年源,又是以同年发表著名的歌剧而震惊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巧合。一个是传统歌剧的中坚,一个则是反传统的改革家,前者是威尔第,后者是瓦格纳。他们的音乐风格迥异,各树一帜,可谓歌剧领域的并世奇葩,千年不遇的空前奇迹。
Ⅵ 卡门这部歌剧是谁创造的
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于1875年创作的歌剧《卡门》
自诞生以来久演不衰,一直受到世界回人民的欢迎,是答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该剧也是百多年来几代歌唱家竞相演唱的剧目之一。原剧那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魅力使之雅俗共赏,令人百观不厌。
Ⅶ 日本的歌舞剧创造者是男的女的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版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权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一般认为欧洲歌舞剧产生于16世纪末。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Ⅷ 悉尼歌剧院的创造意义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十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作为背景的悉尼港湾大桥,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观赏这座建筑。
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
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建设工作从1959开始,1973年大剧院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这栋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8)新歌剧的创造扩展阅读
设计建造之曲折
悉尼歌剧院是从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搜集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的设计屏雀中选,约恩·伍重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切开的橙子。
该项目共耗时14年、斥资1200万澳大利亚元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大利亚新政府与约恩·伍重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于1966年离开澳大利亚,从此再未踏上澳大利亚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
之后的工作由澳大利亚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与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Ⅸ 奥地利维也纳歌剧院创建在哪一年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是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歌剧院始建于1861年,历时8年完工,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维也纳市中心的格林大道,现在的国家歌剧院建成于1869年,落成后首演的剧目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新歌剧院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结构富丽堂皇,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奢靡之风。由于建造过程历时8年之久,该剧院的两位建筑师均未亲眼看到剧院的落成。 1880年至 1896年之间,里希特出任音乐总监后,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便已跻身于世界最大歌剧院之林了。以后担任美术和音乐指导的有魏因力特纳、格里戈尔、夏尔克、克劳斯、克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卡尔·伯姆、卡拉扬和希尔伯特等人。担任维也纳歌剧院经理时间最长的是威廉·雅恩,他从1881年到1897年担任此职长达16年。19世纪80年代哈布斯堡王朝兴旺发达,这给歌剧院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威廉特别擅长于指挥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而希里却善于指挥德国歌剧,在两人的通力合作下,剧团声望与日俱增,这使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很快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盛的音乐团体。剧院经常上演威尔第和瓦格纳的作品,玛斯卡尼于1891年在这里亲自指挥了《乡村骑士》,1892年上演了马斯涅的《曼侬》并进行了《维持》的首演,1894年又首次演出轻歌剧《蝙蝠》……,演出活动空前繁荣。其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也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艺术大发展,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伟大人物,这在欧洲近代史上并不多见。在这种繁荣的人文氛围中,歌剧院指挥马勒理所当然地把歌剧院的声望提到了更高的地位。他不仅摒弃了雇用喝彩者的陋习,还规定迟到者不得入场。为了达到对艺术的真实、完美的追求,他要求所有艺术家必须像他自己一样全身心地投入。他这样做虽然得罪了许多人并最终导致了他的辞职,但经过他10年的努力,歌剧院却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奥地利沦为一个小国,但维也纳的文化生活却依然照旧,维也纳歌剧院在杰出的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和弗朗兹·沙尔克的共同领导下进入了又一巅峰时期。 1933年1月,纳粹分子攫取了德国国家政权,维也纳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时任剧院指挥的克莱门斯·克劳斯突然辞去职务并带领大批杰出歌唱家到柏林去任职,这一举措被维也纳人视为背叛。 1937年.维也纳歌剧院也和其他部门一样,被全面纳粹化了。立于歌剧院廊上的马勒半身人像被击碎。并强迫更改节目,以适合纳粹党的趣味为目标。或许是由于意识到歌剧院对这座音乐之都的重要性,纳粹政权免除了剧院所有艺术家服兵役的义务,为了粉饰太平,大批轻歌剧被搬上舞台。 1944年6月30日上演的《诸神的黄昏》,可算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最后一次演出。1945年3月12日,歌剧院被炸,受创甚重。战后,该歌剧院一度借用维也纳剧院演出。不过·后来设于马戏场的戏院还是重建了起来,并于1951年11月5日,上演了贝多芬的歌剧《费黛里奥》,指挥演出的是新经理伯姆。第二年,他又指挥了举世罕见的一场首演。伯姆虽然享有很高的声望,但由于他参加的其他指挥活动过多而影响了维也纳的演出,在别人的指责声中不得不辞去其在维也纳的职务。到1952年为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常演的一剧为《阿伊达》,一共演出了726场。其次为《罗恩格林》。1886至1952年间,献演瓦格纳的歌剧,要多于其他人的作品,其次为威尔第、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1956年卡拉扬接任了该剧院的音乐总监。剧院自19世纪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准,有许多优秀作品在此演出例如:戈尔德马克的《灶上的蟋蟀》唐尼采蒂的《马利亚·斯图阿达》和莫扎特《后宫诱逃》、勋伯格的《期待》、巴托克的《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科恩戈德的《死城》等。特别是斯梅塔纳的《被出卖的新娘》一剧,自1892年在此重演后获得极大成功,一夜之间即成举世闻名的杰作。另外在伯恩斯坦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幽静的场所》时还作了电视转播;华基耶利则邀请多明哥登场主唱了他的歌剧《歌女》,获得全场听众的喝彩。 1964年,卡拉扬因个人原因辞去职务,接替者为卡拉扬指派的助理经理埃贡·希尔伯特。在卡拉扬和希尔伯特担纲时期,许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在这座金色大厅里演出过,剧院拥有的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也是世界顶尖级的管弦乐团之一。
编辑本段演出
歌剧院每年演出300次晚场,节目提前半年排定,而且每晚必换。观众可以在售票处得到详细的演出剧目表。 剧作以莫扎特和威尔第的作品为主,一般不试演现代作品,但每年都新排演一些著名的歌剧,由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家演唱。而艺术家一旦能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舞台上引吭高歌,便从此奠定了自己在乐坛的地位。 每年除夕,歌剧院还将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舞会,以其奢华典雅而成为世界各地政要名流、富商大贾云集的盛会,届时奥地利总统和国家都将出席。舞会一般在晚上10时开始,先是由专业舞蹈学校的演员表演波兰舞和华尔兹,接着,192对经过严格挑选的青年男女登场,女的头戴镶嵌宝石的小皇冠头饰,身着白纱长裙,男的一律身穿黑色大礼服,黑白相间,舞姿婆婆,美不胜收。最后是来宾同时起舞,整个大厅变成舞蹈的海洋,场面极为壮观。舞会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5时。舞会入场券昂贵,最差的站票是2700先令一张,包厢由按规定不同由数万到十几万不等。平常100先令左右一瓶的普通香槟在舞会上能卖到2500先令,非一般百姓所能承受得起,而是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国家歌剧院的演出票价很贵,要提前预订,如逢名演员演出,则需要提前几个月预订。歌剧院除七八月歇夏外,全年开放,最佳的剧目一般安排在冬、春季的维也纳文化节期间。游客购票参观则是全年性的,从游鉴票的编号,游客可以得知迄今已有多少游客参观这一音乐殿堂。
编辑本段现状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自从建院以来,一直聘用那些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音乐大师作为剧院经理,又以乐坛称雄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作为常任歌剧乐队,并不惜重金聘请世界著名歌唱家担任歌剧主角。剧院还规定,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处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它赢得了国际声望,国家歌剧院成为维也纳这个音乐之乡的重要象征。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欣赏歌剧,是万千游客及来访使团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内容。
Ⅹ 德国作曲家谁创造令人建立真正戏剧表情意义基础上的新歌剧
瓦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