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汉阴发明

汉阴发明

发布时间: 2021-01-23 18:40:51

Ⅰ 腊肉是哪个国家发明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Ⅱ 汉阴县有姓明的吗在什么地方

汉阴有姓明的,在平梁镇新河村

Ⅲ 中国古代那个人发明了水车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专途路过汉阴时,看到属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Ⅳ 说说我们汉阴人作文

我,就是天使所说的大部分,属于韩寒所说的特别的人,平凡的人,特别平凡的人。
我对自己的要求特不高:像一个好人一样活着。真的,活了这么久,真的发现做个好人真难,发现这一点说明你不是正处于愤青年龄,就是已经老了。不好意思,我属于前者,所以我有资格对于自己经历的那些不算事的破事大加鄙视。
其实我一样,鄙视一切自己看不惯的事,但是只限于鄙视,我没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本事,所以有时我特鄙视我自己,算了,我想我就这点可以,就是照到处鄙视自己。
自己最看不惯自己的一点就是爱幻想,幻想着不用经历高考就能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赚好多好多钱,买下所有自己想要的。但是,不知那天我听见好友说自己要嫁个富豪或者明星,于是我就原谅了自己。我知道自己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学习。
作为一个学生,没有不鄙视考试的。作为普通人的我,当然不能排除在外。真的不知道是谁最先发明考试的,我真的好想知道是谁,但我有不敢知道,我害怕自己会忍不住在心里诅咒他——这有悖我要做好人的原理,尽管我做不成好人这个原因也占了一部分,唉,鄙视他的人那么多,即使有我又能算老几?
真的就像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下去,我觉得如果太明白了,就会太累,不好意思,借说一下,大家都应该是这样想的吧,好了,就这样吧,改日继续侃,提醒一下,不要个我说太悲的事,我害怕我会笑,这都源于看太多的所谓的青春偶像剧。
说说我自己作文600字
我——张孝宇,现在已经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了,六年级的时候,有时上课会讲讲小话,做做小动作。现在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小学生,而是一名光荣的中学生,所以一定要改掉这些毛病。
我当然也有许多优点,爱助人为乐,有的时候同学没带什么文具,只要我有我就一定会借,而不去拐弯抹角的去推脱,说去找别人借;或骗他说没有。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摔伤了,我和几个朋友把他送到医务室包扎伤口,我和几个同伴都出一点钱,凑齐所需的钱。直到把他送回家,我们才离开。
我还有一个特长就是打乒乓球。五年级的时候就看有几个朋友在打乒乓球,当时我就想:“乒乓球有趣吗?”又过了两个星期,在两个星期中我的心中仿佛只有一个问题:“乒乓球有趣吗?”又过了一个星期,在这个星期中心里感到很纠结,到底学不学乒乓球呢?如果学的话,在刚开始的时候打的不好,朋友就会看我笑话。如果学会了,打的也不错,朋友也就不会笑话我了,而我又多了一个特长。在这两个决择中,我选择了后者。不有付出

Ⅳ 水车的发明比欧洲早多少年

来水车是谁发明的 民间最早自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水车的另一个作用水车发展 水车发展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相传是鲁班发明的。

Ⅵ 水车是谁发明的

民间最早的汲来水用具该是“源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水车的另一个作用水车发展 水车发展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相传是鲁班发明的.

Ⅶ 求广东移民到陕西安康汉阴的袁氏家族族谱!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被扫荡干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这个历史转折中,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兴盛了几百年的陈郡袁氏早已湮没无闻。此后的袁氏子弟再也没能凭家族关系、无任何功劳即获取重要官职,沦为寻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员,很快适应了社会变迁,靠着个人努力和机遇,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据有关资料,袁姓位居中国大陆地区第3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Ⅷ 汉中的简介。

城市概况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全市辖十县一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汉中市中山街,邮政编码:723000,电话区号:0916 。
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有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汉中主要旅游景点:武侯墓 、张良庙、古汉台、褒斜栈道 、旱莲、南湖风景区 、佛坪大熊猫保护区、蔡伦墓、石门风景区、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武侯祠、午子山 、黎坪森林公园、苏景园、五门堰、灵崖寺、勉县温泉、山河堰、王富沟溶洞群、南沙河风景区、饮马池、陕西理工学院、张骞纪念馆 、汉中天台山、紫柏山 、红寺湖、兴元湖 、开明寺塔、洋县朱鹮保护区、莲花池公园 、青木川、燕翔洞、西乡樱桃沟等 。
市长田杰曾说:汉中的特色不仅仅在于汉文化,之所以能成就刘邦的汉室大业,则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生态的多样性。 汉中北依秦岭,南频巴山,中间为盆地。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也承载著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这里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因此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
“汉中的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汉中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田杰认为,“‘南水北调’不仅有利于调入水的地区,也有利于调出水的地区。为保证调往京、津、冀地区的水质,我们必须对汉江流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防止污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实际上就提升了汉中的文明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现代化水平,让汉中古城更具品味!”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汉中市下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等1区10县。
汉中市面积27246平方千米,人口374万人(2006年)。
汉台区面积 556平方千米,人口53万人。邮政编码723000。区人民政府驻中山街。
南郑县面积2849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邮政编码723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城固县面积2265平方千米,人口51万人。邮政编码723200。县人民政府驻博望镇。
洋县 面积3206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邮政编码723300。县人民政府驻洋州镇。
西乡县面积3204平方千米,人口40万人。邮政编码723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勉县面积2406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邮政编码724200。县人民政府驻勉阳镇。
宁强县面积3246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邮政编码724400。县人民政府驻汉源镇。
略阳县面积2831平方千米,人口20万人。邮政编码724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镇巴县面积3437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 邮政编码723600。县人民政府驻泾洋镇。
留坝县面积1970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邮政编码724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佛坪县面积1279平方千米,人口 3万人。邮政编码723400。县人民政府驻袁家庄镇。 [编辑本段]文明文化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其历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中开汉业。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市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以“两汉三国”为主题的著名文化遗产,知名的景点有:褒斜道石门、拜将台、武侯祠、张良庙等。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讲的是三国时期所发生在汉中勉县的定军山的“黄忠斩夏侯渊,夺定军山”的事。
汉中1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武侯墓; 龙岗寺遗址; 张骞墓祠;五门堰;蔡伦墓祠;开明寺塔;李家村遗址;张良庙;灵崖寺。 [编辑本段]自然风光</B>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游历汉中,扑面而来的是满目苍翠。佛坪自然保护区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青自然保护区有“生物资源库”之美誉,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国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最为著名,国内外科学界广泛关注;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竞秀,被称为西北的“九寨沟”;紫柏山山岳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风景如画,雾霭蒸腾,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见;午子山山势险峻,壑幽林密,素有陕南“上华山”之称,其山中2500余亩世界珍稀白皮松蔚为壮观;褒谷口石门景区高峡平湖,仪态万千,仿建的石门栈道依山傍水,凌空飞架,再现了秦汉栈道的宏伟风貌和形制特色;红寺湖烟波飘渺,山水交融,恬静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国画长卷”;南湖天灵地秀,林茂竹修,曲径通幽,是一处集锦式的水上园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产基地,城固十万亩枯园,金秋时节桔红橙黄,游园采桔,其乐融融;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樱桃沟花开时节,山林尽染,绚丽多彩,十里飘香;还有百万亩油菜、五十万亩的茶园,每到春季,沿江两岸百里金黄,蜂飞蝶舞,令人心旷神怡。
经济发展 基本概况: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得到加强。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98亿元,财政总收入24.4亿元。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6517元和1827元,增长8.4%、和7.6%。初步形成了以飞机(亚洲最大飞机生产基地)、汽车、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建材建筑、冶金采矿、烟酒食品、包装装璜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多门类现代化工业体系,建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创出了一批名优特产品,全年工业总产值增加139亿元。城乡市场发育日渐完善,纵横交织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80.4亿元。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乡镇企业成为汉中三大经济支柱之一,总收入达270亿元。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委、市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开放、开发、发展”战略,已与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东南亚国家等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联系。与国内14个省20个地方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成功举办了北京和长三角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42个,合同引进资金415亿元,外贸出口2340万美元。按“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切手续从简”原则建立的外商投资联合审批制度已开始有效运作。全市上下强化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你赚钱,我发展”的新观念,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正在形成。汉中已与比利时 特恩好特市、日本出云市等多个外国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促进对外交流。
市政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7.5平方公里,且以每年一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环城公路和城区主干道路质量明显提高,公用设施配套,功能比较齐全;市区绿化面积195公顷,人均9.36平方米。1998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机遇,认真论证,积极争取到70个重点项目,至2007年底已完成投资90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我市基础设施状况将会有个大的改观。
在汉中,一座现代化的飞机城正在崛起、发展和壮大。这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所属的大型骨干企业——陕西飞机制造公司。1975年,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我国第一架运八飞机在这个厂房里进行总装,并于1975年12月29日从汉中城固机场飞上祖国的蓝天。 [编辑本段]科技教育教育、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全市有高等院校6所,成人高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科研单位14个,专业技术人才7万余人。建立了汉中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即鑫源经济开发区和南区即南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高新技术园区,先后已有十多户科技企业在开发区落户。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区正在建设之中。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成人高中)共有各类学校120所。其中汉中三中和汉中二中合并组建新的汉台区高级中学。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城固师范学院。 [编辑本段]交通通讯汉中地处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汉中地区通往西南、中原、西北、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汉中铁路站是我国链接西南和西北重要的铁路枢纽,联结西康、成西、阳安等铁路线。
汉中火车站不仅是中国重要客运站之一,如今汉中的铁路建设已日趋成为连接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铁路交通枢纽。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开工建设阳安铁路复线工程,西成高速快速铁路穿城而过,汉中火车站正在积极扩建二期工程。汉中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南阳、西安等各个方向开的列车。
汉中西关机场目前是陕西省重要的航空港,隶属于西部机场集团,二期机场扩建正在有序进行,汉中与西安每天都要航班,多条航线正在积极拓展,市中心到汉中西关机场仅1公里。
公路建设形成了一个以汉中为中心,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公路108国道,316国道、210国道比邻,有3条国道干线通过。绕城高速、机场新线建成,二环路全面启动,国家京昆高速公路汉中段(即西汉高速公路)2007年全面贯通,十堰到天水高速公路正在积极修建,预计到2011年全线贯通。
汉中市车牌号码编号为“陕F”。
所有乡镇和71%的村通了公路。特别是西汉高速公路的建设,使陕南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邮电通讯便捷。10余万部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直通五洲四海。 [编辑本段]荣誉称号1.汉中——1994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汉中——CCTV2006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
3.汉中——200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
4.汉中——2007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5.汉中——2008全国双拥模范城
6.汉中——2009省级卫生城市
7.汉中——2009省级园林城市
8.汉中——2009中国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区
9.汉中------2009年中国最美油菜花海之城
10.汉中-----2009年中国最佳环保形象城市奖获得者城市
11.汉中-----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所在地城市 [编辑本段]民风民俗</B>1.乡土美味——陕南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2 .陕南把嫂叫姐趣谈
陕南农家,分明是媳妇,可家里年小的弟妹都叫她“姐姐”。不叫嫂子,为什么把嫂子叫姐姐哩? 过去,陕南人只把谈婚期间的嫂子叫姐,表示对姑娘尊重和亲热,到过门后就改叫嫂子。随着生活的改替,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婆媳之间不是冤家对头。许多婆婆心疼媳妇,把媳妇当女儿看待:而媳妇尊敬婆婆,胜过亲娘。所以弟妹们把嫂叫姐,认为这样更亲切。天长日久,大家觉到这样称呼有利于家庭和睦。互相学习,就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
3. 陕南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有学者指出: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Ⅸ 古代的筒车和翻车分别是什么时期发明的

筒车最初发明于隋朝,但唐朝的筒车胜于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汉代的毕岚是我国历史上“翻车”的“创造”者,而三国时的马钧,应是翻车技术的“改进”者。

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筒车又称 “天车” 、“竹车” 、“水轮”、“水车”,是水力灌溉工具。按照材质分竹筒车和木筒车两种。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 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 有达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动主轮; 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 至顶倾出, 接以木槽, 导入渠田。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 宋以后逐渐推广。南宋张孝祥《于湖居士集》中《竹车》诗云: “转此大法轮, 救汝旱岁苦”。“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功效显著,较人、畜力翻车为优, 一些地区沿用至今。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中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9)汉阴发明扩展阅读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庄周《南华经》记载的汉阴抱翁老人耻用的桔槔,即是竖于井边的提水器械。随着社会的发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先后又出现了戽斗、汲筒、龙骨车(又名翻车)和筒车。戽斗是用粗绳缚于木桶或笆斗的两边,两人对立各执一绳,将河水汲入田间。

汲筒是用打通竹节之粗大竹杆,相互连接,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涧谷,引水入田。龙骨车是用连串的活节木板装入水槽中,上面辅以横轴利用人力踏转或利用牛力旋转,沟溪河水随板导入田中。筒车是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让竹筒取水,流水自转导灌入田,不用人力。

筒车的使用在安康始于南宋郭浩营田时。恒口千工堰龙口下筒车河是郭浩营田时制筒车引水入渠处,故地留“筒车河”之名。在河东岸崖壁上遗有石刻两方,字迹虽已漫漶,但依稀仍可认出“奉檄制龙筒车”、“提水入堰”、“灌田”等字样。

后来发展的高转筒车,王祯《农书》描绘的高转筒车,属于提水机械。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

下面轮子半浸水中,两轮上用竹索相连,竹索长约一尺,竹筒间距离约五寸,在上下两轮之间、在上面竹索与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满水后的重量。高转筒车也用人力或畜力转动上轮。

绑着竹筒的竹索是传动件,当上轮转动时,竹索及下轮都随着转动,竹筒也随竹索上下。当竹筒下行到水中时,就兜满水,而后随竹索上行,到达上轮高处时,竹筒将水侵泻到水槽内,如此循环不已。带动连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可在高岸上从低水源地区取水。

南宋以来,筒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渐行推广普及。明、清之际,安康各县都可见到筒车。地方志书多有记载。诸如平利坝河的筒车垭,紫阳县的筒车沟,宁陕县汶水河的筒车湾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即可探寻到当年的踪迹。在汉滨区迎风乡黄洋河畔,至今仍可看到筒车风姿。它们在喷珠溅玉、浇灌农田的同时,也成了人们旅游观光的靓丽风景。

Ⅹ 筒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什么玩意

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陈廷章在《水轮赋》示意图曰:“水专能利物,轮乃属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把它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因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将地槽里的水通过竹筒提升到高处,倒入天槽流进农田中。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