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创造人是谁
Ⅰ 谁是qq创造者
qq是由ICQ抄袭过来的,也不能说是抄袭,是借鉴而已,原名叫OICQ,最后由于叫得太快,听起来像QQ,所以改名了。是由马化腾闯出来的,前五年一直走的是免费路线,但商业的目的就是盈利啊,所以改到QQ空间,游戏的领域来了。
Ⅱ 腾讯QQ是谁创建的
1996年夏天,三个以色列年轻人有感于网上沟通不便,就自行设计了一个可以即时找到对方、点对点谈话的小软件。他们决意给这项小发明起个悦耳动听的名字,最后决定称之为ICQ,也就是英文“I seek you”(我在找你)的读音缩写。 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黄皮肤的年轻人在打ICQ的主意。他被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新闻网评为200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之一,荣膺香港理工大学第四届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捧走了“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奖杯。在短短几年内,他创建的企业和产品彻底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沟通习惯。他还不到34岁,却坐拥近20亿资产,在中国IT界创造了一个个不朽的神话。他,就是“腾讯QQ”的掌门人——马化腾。 眼光独到,风景这边独好 1993年,22岁的马化腾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在校时,马化腾的计算机天赋已小有展露,令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 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一见面,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就立即注册了一个号。可是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想推广开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他想,能不能做一个中文版的ICQ呢? 1998年,马化腾立志创业。同年11月,他与大学同学张志东创办“腾讯”,推出中文网络寻呼机。作为中国第一代网民,马化腾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ICQ的模仿之作,还不能成气候,他决定要做属于自己的OICQ。 当时许多人对网络还不熟悉。就算IT界内的同行,也纷纷对OICQ这个“小孩玩意儿”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成天摆弄这个,没多大出息,因为靠OICQ捞点“外快”都十分渺茫,更遑论借其发家致富了。 马化腾却不这么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认准了OICQ这个“旁门左道”。稍懂一点营销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产品的成功都离不开“人口+需求+购买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之上,马化腾又将“满足特定情感”的营销概念移植过来。马化腾发现,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风风雨雨,将中国人打造得深沉内向。相比之下,中国人比外国人更缺乏安全感,所以,可能更容易接受文字之间的“神交”。 商道即人道,马化腾看准了OICQ在中国的大好前景——终有一日,它会带来继电话、传真之后的另一种通讯革命!此时的马化腾,八匹马也拉不回头了。 马化腾的企鹅宝贝生逢其时。1999年,互联网在中国全面铺开,OICQ独特的离线消息功能和服务器端信息保存功能,在实用性上击败了只有本地保存功能的ICQ。1999年底,OICQ的注册用户达到了130万人。
Ⅲ 谁创造了QQ
你也许没听说过马化腾,但一定听说过QQ;你也许没听说过QQ,但一定见过那只胖兮兮、傻乎乎的小企鹅。显然,马化腾远没有QQ或是小企鹅图标的名气大,虽然这些都是他和腾讯公司的得意之作。
也难怪,目前腾讯QQ的注册用户已经高达二亿多,其中的活跃用户超过7500万,而且这个纪录在以每天39万的增幅不断被刷新。马化腾创建的腾讯公司不仅在4年内改变了1/13的中国人的沟通习惯,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文化。现在每13个中国人中有1个人逢人会说:“别CALL我,Q我。”时尚的青年男女们背着企鹅背包、穿着QQ服装、床头摆着QQ相架、床上扔着QQ靠枕……要做QQ一族;许多网民将QQ视为通往另一个世界——网络虚拟世界的“载人飞船”,在那个虚幻空间里,他们尽情展示着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表现出来的才情、智慧和幽默,寄托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之中未得到满足的许多情感和夙愿。
有人预言,QQ将会带来继电话、传真之后的另一种通讯革命。
QQ发展之快,不仅好多资深网民没有预见,甚至连马化腾本人都想不到。第一它不是创新,ICQ是英文“Iseekyou”的读音缩写,中文意思就是:我在找你。它的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寻呼机,所以ICQ也被人们称之为“网络寻呼机”。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因为上网冲浪交流的需要而设计了ICQ后,这个被形象地称为“网络寻呼机”的软件就以风卷残云之势卷走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心。而OICQ在1999年2月推出时,且不说之前的ICQ已经是世界级品牌,并占领了相当的中国市场,就算在国内也已经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第二是技术并不领先,与先前的几家相比并没有特别优势。但它确实在仅2年的时间里发展了2000多万用户,无可争议地打败了所有对手,成为了事实上中国霸主。
这就不得不让人对这一切的缔造者马化腾刮目相看了。
马化腾原来是一只“超级网虫”,他的名字在网迷中耳熟能详。
第一代“网虫”
马化腾年轻得有点令人意外,极像个脸庞清秀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处事低调,即使现在大红大紫,也看不出多少“少年得志”的自负,只有超越年龄的平静和淡然,只有谈到计算机和网络,才会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和得意,他是个完全沉浸于IT感觉的人。
少年时代的马化腾曾经极爱天文,但那毕竟有些遥远,当计算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主宰。他考入深圳大学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马化腾的PC水准已到了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的地步,他既可以成为各种病毒的克星,为学校PC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虽然年纪不大,马化腾的网龄却非一般人能比。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有许多网迷已在慧多网上早早体会到网络的乐趣。而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初上慧多网他就乐此不疲,半年后自告奋勇地投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四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久而久之,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名声鹊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马站长其实只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回忆起那段生活,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他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则希望自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实用软件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也使他从中盈利不菲。“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马化腾是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卖得不错。马化腾还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这使他不仅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且也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是来自股市。1994年入市的马化腾平静而有耐心的个性使其在股市上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他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这为马化腾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塑造“Q文化”
许多网络界朋友的新变化令马化腾开始重新打量自己。IT的机会太多了,我为什么不可以抓住?
于是,1998年,腾讯诞生了。这个名字带有很强的公司的定位含义,就是做有关互联网与通讯有关方面的业务。“腾”表示“信息跳跃的一种方式”。整个发展过程,马化腾认为很简单、平常。但是“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初期的每一笔支出都让马化腾和他的同伴“心惊”。
在决定做OICQ的时候,当时国内已经有了两家公司先做,产品比腾讯更有市场名气。马化腾没有想得更多,除了因为这个产品可以和公司的主项发展业务移动局、寻呼台、无线寻呼方案和项目相互促进外,也因为当时“飞华、China.com等许多公司有意向做及时通讯项目,市场显得很有发展前景。”
做不了还不能撤呀?这是当时马化腾打好的如意算盘。
可是事情并没这么好做,回忆起当初,马化腾说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一开始,我们的服务器都无处托管,创建一家公司可比搞软件复杂多了。”马化腾曾经把QQ作为项目给China.com看,但后者说要到3万用户才买。当时马化腾心想:3万用户要做多久呀。
现在说起来,马化腾还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现在他经常这样告诫同行:“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因为不到两年,OICQ注册用户数量超过3000万。
马化腾是个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与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他绝不会单纯强调“我”的价值,他从心底里知道团队的意义。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网络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这无疑可以在技术和业务层面为腾讯提供很多帮助。
短短4年,马化腾的QQ世界里有令人咋舌的1亿用户,对于全世界的任何一个网络服务商来说,都有些不可思议,可腾讯做到了;无疑,QQ已经成为一个王国。不过在马化腾眼里,用户过亿和日均39万的增长量已经不再具有多少吸引力。他更注重的是用品牌塑造文化。
马化腾是应该觉得骄傲的,因为人们在看待QQ的时候,更多的是当做文化事物来看待的。曾经有一段转载率很高的论述,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贴切的:“这两年互联网热,中国的网站们上亿上亿地扔钱下去,的确打造出不少知名的字符串来,比如Sina、Sohu、Netease。但只可以说是知名字符串而不是品牌,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东西后面没有他们对应的品牌文化,你能告诉我Sina、Sohu、Netease对应的文化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吗?仔细算算,真正能够够得上品牌两个字的恐怕也只有腾讯的QQ和他那只胖乎乎的企鹅标志——因为我至少知道QQ后面对应的文化是网恋、网友、网上沟通这些东西。”
马化腾虽然是腾讯名副其实的老板,但他跑业务的时候,名片却只是简单地印上工程师的称谓,他希望客户从他身上看到腾讯有强大的后盾,而不是老板头衔。“像我们这样的小公司仅在深圳就有上百家之多,我们希望腾讯的经历为年轻人提供启发——腾讯的故事其实就是他们的故事。”
人物面对面
马化腾,现任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1971年10月,出生于广东潮阳。
1989年-1993年,就读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
1993年-1998年,任润讯通信发展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
1998年,创办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Ⅳ qq是创始人是谁
马化腾。
腾讯QQ是在1999年2月由腾讯自主开发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最开始起名为OICQ,后因ICQ母公司起诉腾讯侵权,马化腾就将OICQ这个名称更改为QQ,用户可以开始自主设置昵称和头像。
在2000年QQ转型,不仅推出了上面几个新颖的功能,还给大家提供了多种上线的方式。隐身、在忙、Q我、免打扰、离线等等。
(4)qq创造人是谁扩展阅读:
qq发展历程:
从1998年创立到2004年在香港上市,是腾讯的创业期。这一时期腾讯完成了产品仿制、应用创新到盈利模式探索的全过程。
马化腾在创业之初提出2个产品规划:1个是无线网络寻呼系统,1个是虚拟寻呼系统,都建立在人们继续使用寻呼机的前提上,但是到1998年年底,摩托罗拉的寻呼机部门整体被裁掉,这个前提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是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巨头的时代,腾讯的贡献是1999年发布的OICQ,这个产品最早是模仿以色列人做的ICQ,真正具有创新色彩的互联网产品是QQ2000版,不过这个东西虽然用户规模庞大,却一直不能单独产生收益,每天都需要不断的输血才能活下去。
后来只能给通信运营商的“移动梦网”业务提鞋,这才实现了盈利,但是腾讯却始终没有自己的江湖地位,不被正统互联网人认可。这一时期,腾讯的战略定位是一个即时通信服务商,营业收入严重依赖“移动梦网”。直至2004年腾讯上市前一天,运营商业务整顿,威胁到腾讯的生死存亡。
2005年到2009年期间是腾讯定位的阶段。2005年马化腾提出“在线生活”的新战略主张,把腾讯定位为“全方位满足人们在线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的互联网公司,在此基础上把公司30个混乱的部门重新组合,梳理出5个业务模块。
在此期间,QQ遭遇了网易、新浪以及雅虎等门户公司的围剿,同时对抗微软的MSN。QQ空间则出击了51.com、人人网和开心网。腾讯网游出击了北京联众、广州网易、上海盛大等大型网络游戏霸主。
与此同时,拍拍网、财付通进军电子商务领域,对抗马云的阿里帝国,腾讯搜搜则进入搜索领域对战李彦宏的网络世界。这一时期腾讯成为“全民公敌”,经历大小数百战,腾讯越来越成熟,也为中国互联网的三足鼎立打下基础。
2010年至今,是腾讯成为三巨头的阶段。2007年之后,平台模式崛起,网络、阿里、腾讯分别从搜索、电子商务、即时通信三个领域出发,到2010年形成新的三巨头。
Ⅳ 是谁创造了腾讯QQ
看到腾讯的马化腾QQ是10001那可真是酷毙了 由此联想到今年年初麻花腾在网上拍出他的御用QQ:88888被上海亿唐+韩国投资游戏交易网站所属的公司买去了 拍卖价是26W人民币
现本人把网上采访挖掘到的腾讯公司高层极酷的QQ主人公布下:
排名分先后:
1号人物:马化腾 网名:pony 所持号码QQ:10001腾讯公司总裁CEO
2号人物:张志东网名:Tony 所持号码QQ:10002 腾讯公司技术总监CTO
3号人物:曾李青网名:kney所持号码QQ:10003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4号人物:陈一丹网名:Charles所持号码QQ:10004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行政官
5号人物:许晨晔网名:daniel所持号码QQ:10009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CIO
6号人物:曾振国网名:Patrick所持号码QQ:10006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7号人物:(小光)网名:free所持号码QQ:10007腾讯技术部经理网络总管
8号人物:(夜猫)网名:nightcat号码:QQ:10008早期的腾讯公司的技术开发人员现在去向不明
9号人物:王浩网名:JACKSON所持号码QQ:10088早期的腾讯公司的OICQ软件的发明者程序开发者
说起这9号人物QQ:10088业内叫他老J或者J哥是早期OICQ的开发者是最神秘的一个带传奇色彩 大家都习惯性的认为OICQ是马化腾先生自己动手研发的,可在腾讯内部的网友之间又传来另一个版本的QQ故事。“你看马化腾哪点象做程序的?”这是当时有一个资深的网友对我说的话。一句无心的话,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QQ到底是谁做的?”打探之下我又听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其实第一个OICQ版本的开发,是一个叫Jackson的人开发的 马化腾根本没有参与编码的过程,真正动手去做的是小光、netcat等几个程序员。 而netcat后来又由于内部的纷争,转投了也曾经活跃过的一家IM软件运营商——OMMO。 Jackson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加入腾讯。只有小光一直在腾讯担任技术总监一职。结论是马化腾充其量就是OICQ的养父。
为了求证这个消息的准确性,我赶忙去联系几个在IT业内算腕儿的人物,可大家都似乎并不了解这个事情,有一IT斗士给我指了条道:“去问问金山求伯君,他和马化腾当年一起混惠多的,关系很铁,应该知道这事儿。”求大爷现在这样的名人,实在日理万机, 哪儿有工夫应付我们这样的业余爱好者?于是加了腾讯的几个资深网友和据说是OICQ源代码的提供者Jackson。每当我向这些朋友问及关于OICQ作者的问题,得到的回应总是很含糊,当我直接问Jackson的时候,他的回答更显蹊跷:“他(马化腾)说是他做的就是他做的吧。我不想有什么麻烦,从法律的角度来说,QQ的拥有者是马化腾。这个是有法律做保障的。只是再来一次的话,我绝对不会把OICQ给腾讯。另外,我不能给你任何定论。 可能他们之间有什么协议吧?不方便说的,我们是外人,弄不清楚。”网友回答的口径也出奇的一致。百密一疏,我好是听到了一些无法证实的传闻:“不过老j(指Jackson)和腾讯确实有着一种很奇怪的联系。他和马化腾都是潮洲老乡,以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去了香港攻读博士学位。OICQ出来的时候,他正在香港读书。据说是当时没钱,没时间自己运营。老j是前腾讯外围管理层的顾问,同时挂着系统OP的权限,似乎在公司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而他又不是腾讯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在自己在做电脑硬件代理生意。现在他的oicq号码在腾讯bbs的发言权是被封了全区的,腾讯公司似乎有意不让他说话,他自己也懒的说了。另外,有一段时间曾经风传他是小超人李泽楷派来监视腾讯的,小超人手里不是有腾讯的股份么?他是一个商人,但是他很后悔,等于把OICQ这玩意儿白送给马化腾了。”后来我知道,说老j是李泽楷的探子 不过其他的东西确实值得推敲。按我的判断,可能当时是老j拿了ICQ的源代码提出了想法,和好朋友,现腾讯公司的CEO马化腾先生商量,然后由以成立了腾讯公司的马化腾组织人手进行了技术攻关。由于在经营理念上的不统一,导致两人由朋友变成了路人。 这只是个人推断,至于事情到底如何,恐怕只有当事人了解了。不过,就腾讯公司现在的经营状况,恐怕没有当事人会轻易吐漏出真相了。腾讯QQ的出身,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不能否认,腾讯QQ的胜利,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取胜,马化腾先生在资本运做和市场定位、开发上的工夫,实在是了得! 百密一疏,我好是听到了一些无法证实的传闻:“不过老j(指Jackson)和腾讯确实有着一种很奇怪的联系。他和马化腾都是...老j是前腾讯外围管理层的顾问,同时挂着系统OP的权限,似乎在公司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而他又不是腾讯公司的工作人员和股东,小刀腾讯公司原来的员工他的QQ也一个100开头的5位数的号码具体我不记得啦 小刀说:J哥是OICQ源代码的制作人.没有J哥就没有OICQ,也不可能有现在的QQ. 但是现在的QQ令他很失望.记得有一次出了个什么大沙锅,莫名其妙的指责J哥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试问你大沙锅是什么东西?没有J哥,你大沙锅连什么是OICQ都不知道,你还做个屁的投诉部部长,简直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我还记得有次开会,老J对腾讯的人说过:把OICQ给你们开发是一种错误.这句话没有错.现在pony(马化腾),tony(丁大炮),charles(忘记名字了),daniel(许晨曦,小许哥)腾讯四大股东,只有10009还在为社区的发展,为了腾讯的人气,为了腾讯的股票.辛勤的管理QQ.其他的三位只想着股票,只想着赚钱.社区在他们眼里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似乎只有money才能让他们睡意朦胧的双眼稍微的睁开那么一点点
腾讯的早期创业者还有冰山银鹤(网名)小刀等真名是什么无从考究
Ⅵ 腾讯QQ是谁创建的
马化腾。
腾讯QQ(简称“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软件。腾讯专QQ支持在线聊天属、视频通话、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面板、QQ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多种通讯终端相连。2015年,QQ继续为用户创造良好的通讯体验!其标志是一只戴着红色围巾的小企鹅。
目前QQ已经覆盖Microsoft Windows、OS X、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多种主流平台。
Ⅶ QQ是谁创造的
楼上正解,马化腾,当时qq很简单的,是模仿国外个一个软件出来的,名字叫做ICQ,那个时候的QQ叫做OICQ,后来被ICQ公司告了,才改成的现在的QQ,icq在oicq出现的时候已经在全世界流行了,不过毕竟是老外多,所以oicq发展迅速,icq想阻止也来不及,状告QQ也只是让OICQ改名成了QQ,哈哈
Ⅷ QQ是谁创造的
不是发明的,是马化腾编写出来的,照着icq搬过的,只是中文界面,马化腾!
马化腾,32岁,腾讯公司创始人,被誉为OICQ(也就是后来改名的“QQ”)之父,中国第一代网民、超级...腾讯公司开发的,马化腾是老板
Ⅸ QQ的来源请问QQ的创造者是哪国人
中国人,马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