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非虚构创造

非虚构创造

发布时间: 2021-01-20 16:29:29

『壹』 “作为一个女人,你得更激烈地战斗。也就是更多地观察,更多地思考和创造。同样,

这段话取自关于意大利女记者,女作家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的一篇文章,下面例举其中一部分:

奥丽亚娜·法拉奇于1929年6月29日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法拉奇的父亲热爱政治,他同时也是意大利积极的反法西斯分子,曾激烈对抗墨索里尼的专政,也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不过这些“代价”之后都在法拉奇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被作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一手素材,一次次闪现出英雄般的光彩。也很多次被作为饵钩将采访的政治人物引入战争或自由一类的话题。更重要的是父亲这种政治上的喜好偏向影响了法拉奇在很多范畴中对政治领域的明显偏好,使得“战争”在法拉奇的生命中,成为了和“文学”一样重要的关键词。
在童年时代的佛罗伦萨,她参与了父亲领导的抵抗法西斯地下运动。用瘦弱的手指学习使用手榴弹给她留下了终身的印记。“作为一个女人,你得更激烈地战斗。也就是更多地观察,更多地思考和创造。同样,如果你生来贫穷。生存是你最大的动力。”二战的惨痛回忆使法拉奇一直无法摆脱法西斯的阴影,她厌恶德国,厌恶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我不知道纳粹分子和德国人民是两码事,因此对德国产生了刻骨仇恨。”
成长时期的经历通常决定了一个人的终生气质,她从离开战场始终受着死亡的困扰,最终,她与之拥抱,融为一体。

『贰』 有没有“茅盾”这个人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叁』 “虚构小说”和“非虚构小说”,哪一种更有利于学习如何提高创造性写作

我的阅读之旅主要是阅读科幻小说,我学会了欣赏作家们与不同年龄、文化和习俗的读者分享这些故事的方式。我最喜欢的漫画类型让我更深入地研究超级英雄漫画。我甚至在一家工厂工作,为蜘蛛侠和雷神等人装订和裁剪这些漫画。

所以阅读不能接近更个人的体验或观众的体验。无论小说是否虚构,我们所获得的创造性写作不会仅仅局限于文字或对话,因为我们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电影、电视节目、卡通、音乐剧和经典戏剧。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撤销我们储存的记忆。我们要用一系列的颜色,而不是两种颜色。明明有一整罐糖果,为什么还要吃两种不同质量的糖果呢?

『肆』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当代青少年创造力的数据

学生就是要“学会生” 2006-01-13 22:27:37
大 中 小
“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使每一个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学生”二字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学会生存和发展。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一个“生”字自然应该理解为求知与创新,因为不求知无以创新,不创新无以生存。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学生,生生不息,人类才有希望。 学生就是要“学会生”●孙云晓 一架小型飞机遭遇罕见的沙尘暴,坠落在茫茫沙漠之中,机身已经撞坏了,机上幸存的人们危在旦夕。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心,他们与外界失去了任何联系,谁也不可能走出这死亡地带,而机上残存的水和食物仅能维持几天。时间一点点过去,死神在一步步逼近。 2005年的五一长假期间,我在欣赏美国电影《凤凰劫》时,被这突然袭来的灾难情节紧紧地揪住了心。这是一群在沙漠中寻找石油的工人,在他们奉命撤离时,却意外陷入绝境。 令人惊奇的是,一位偶然加入该群体的工人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他说:“咱们造一架飞机吧!机身撞烂了,可以用机尾当机身,照样可以飞起来,这是咱们脱险的唯一希望!” 大家全愣住了,连那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不相信会成功。的确,那位造飞机的倡议者只造过玩具飞机,谁敢相信他呢?但是,一位宁死也要走出沙漠的工人说:“人总要有点希望才能活下去!”他充满哲理的话语激起了大家绝地求生的勇气和信念,他们开始造飞机。尽管很多人将信将疑,可这架机尾改做机身的飞机,最终还是载着他们脱离了险境…… 观众们都明白,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然而都被深深地感染了,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哲理——人生活在希望中,而希望在创造中。这绝非虚构的道理,这是无数生命奇迹的启示。 我从这部电影和这个哲理,想到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我愿与大家讨论一个最普遍又是最深刻的问题:什么是学生?什么是学习?我们该引导学生怎样学习?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父母最重视孩子的学习。所以,华人学习成绩比较优秀,是全球都公认的事实。实际上,这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或者说是用某些既定标准考量的结果。若不信,请看:在一些有关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国际比赛中,中国一流中小学派出的选手,参赛成绩差不多总是名落孙山。因此,《中国青年报》曾发出惊呼:“中国学生的想像力哪儿去了?” 不久前,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在全国10个省市对373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小学生学习的大型调查。我直接参与了那次调查,至今清楚地记得调查的结果: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举手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已经够少的了!)初中生和高中生居然仅占5.7%和2.9%!进一步分析,调查者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可是,“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竟占33.8%!为什么年龄越高越不敢或不愿提问题了呢?专家们认为,年龄越大的学生越怕回答失误丢面子,他们为了“面子”而选择沉默。 更值得关注的一组数据是,在表示“喜欢学习”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占10.7%,而高中生最低,仅为4.3%!我们同时还发现,小学生以“考大学”为学习目的的人数比例(14%)竟然超过了初中生(8.3%)和高中生(11.1%)。我们在另一项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扭曲的,而扭曲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过大的学习压力。 一个是厌倦学习,一个是不敢质疑,这两大问题成为当代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大障碍,并有可能对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值得我们给予高度重视。 知道吗?最近30年人类积累的知识,相当于过去2000年的总和未来两年产生的信息量将比过去一万年还多 这些惊人的数据出自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之口。2005年4月21日下午,在中央党校礼堂,我亲耳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激情演讲。他介绍说,大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之快,已经达到每秒130万亿次,并可能达到每秒300万亿次!在谈到对策时,他讲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创新”和“自主创新”。 我一边听一边想,人类生存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学习的理念与方式也必须来一场革命!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即《学习:内在的财富》值得格外关注,因为它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教育战略。该报告最核心的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四大支柱”,而终身学习应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不断进行四种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的基础上。 对于教师与父母来说,应当怎么做呢?毫无疑问,从观念到行为都需要发生一些变化。 第一,要使我们的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使每一个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因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二,乐学是万善之源。为此,“同学业失败现象作斗争应被视为社会的紧迫需要”。“学校应能对每个学生的潜力形成一个正确的看法”,把“尊重个人的多样化和特性”当做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教育系统本身不应导致出现排斥现象”,“成功的基础教育能够激起继续学习的欲望”。每个儿童无论他在哪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身成为‘科学之友’”。 第三,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并不断提高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 第四,人才的概念从资格转向能力,即综合素质远比学历、职称等资格重要。“能力则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而这些“的确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的能力”。 第五,培养健康人格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因此,应当警惕“世界因技术发展而非人化”。“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教育的基本原则,“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第六,学校与家庭应当建立起密切而牢固的合作关系。“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 试想一下,有什么人会不喜欢上述的教育?在这样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并且活力无限的教育中,怎么会有厌学者?怎么会有失败者?因为它激发出了人的认知需要,即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恰恰是每个人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的学习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充满创造力的学校,究其原因,就是不断给学生提供机会。1999年,该校一批学生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机会自然难得,矛盾也接踵而来。由于研究需要的时间长,与期末考试发生了冲突。让学生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刘彭芝校长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果断地宣布:“既然全力以赴攻科研对你们成长更为有利,那就搬到郊外的实验室去吧。课不用上了!期末考试免了!”这一个决定解放了学生,并被以后的事实证明其意义非同寻常。后来,这些学生的研究论文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多名学生考入剑桥、耶鲁、清华、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踏上了科学研究之路。 我想起江西九江陈忠教授的话:“学生学生,是要学会生,不是学会死啊!”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学生”二字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学会生存和发展。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一个“生”字自然应该理解为求知与创新,因为不求知无以创新,不创新无以生存。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学生,生生不息,人类才有希望。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