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型坦克
⑴ 2战日本坦克是丰田造的
日本的坦克主要是三菱重工生产的。比如: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回界大战期间答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日本定名为“九七式中战车”。九七是日本天皇纪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后两位数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汉语音译。该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7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1500多辆。其中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了1224辆,日立的龟有工厂和相模工厂生产了300多辆。
丰田、玲木、日产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及装甲车,以及摩托车。
川崎重工造军舰。
⑵ 二战时期,日本最先进的国产坦克是哪一款
不是三式,应该是四式,但是四式实在太少了,根本没有投入实战。
⑶ 日本的坦克性能怎么样
日本著名的是日本10式主战坦克。
在2019世界十大坦克排名中排名第七。
巡视主战坦克由内日本三菱重工神奈容川县相模,原制造所负责制造实施坦克配备一门日本自行开发的120毫米,四四倍镜花逃跑,基本设置于先前的90式的,124毫米的话,糖泡相同,但提高了糖压,炮塔尾舱内是有一句水平是自动装弹机来供应主炮所需的弹药,支持采用1200马力,发动机最大速度超过70公里每小时。
⑷ 二战日本重型坦克
二战期间日本确有重型战车,是否是广义上的重型坦克仍有争论。九一式和九五式重型坦克(图片上为九一式下为九五式)。四式是中型的。还有九五式轻型坦克。
试制九一式重型战车由试制一号战车改装而来具体改装时间不明(应在1927年以后)
全长6300mm全宽2470mm全高2570mm重量18t成员5人时速为25km最长行进距离不明
设计使用的主炮为当时还没制造出来的九四式70mm战车炮
设计使用3挺机枪型号不明
装甲分布不明最大装甲厚度为20mm
发动机由BMWIV水冷直列6气缸汽油发动机改造而来224马力
九五式(重型)双炮塔坦克是试制一号战车改装九一式的改造型。1932年12月开始设计,1934年9月制造出样车。但是由于重量,机动性等问题没有量产,投入使用的只有4辆且未能参战(其中有一辆改造为三菱制100mm加农炮的自走炮)。
全长6477mm全宽2682mm全高2896mm重量26t成员5人
公路最高时速仅为25KM,最大行进距离110km
主炮为九四式70mm战车炮弹药基数100
副炮为九四式37mm战车炮弹药基数250
机枪为九一式6.5mm战车机枪两挺弹药基数2940
装甲具体分布不明12-35mm不等
发动机由BMWIV水冷直列6气缸汽油发动机改造而来290马力
九五式(轻型)于1933年6月开始设计1934年6月制出第一辆样车还有追加机枪的改进型日本称为北满型大约是在1936年底在中国内蒙进行寒带测试的。战后在中国的被编入解放军装甲部队使用至1949年,在日本本土的几乎全部拆解多数送往八幡制铁所,少部分拆去武装改装成推土机或牵引车
战斗全重7400kg
车长4.30m车宽2.07m车高2.28m车体悬挂为翘板式连动悬架
发动机是三菱A6120VDe直列六汽缸发动机最大马力120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0/26km/h
最大行程公路:240km
乘员3人
主炮为九四式37mm战车炮弹药基数120机枪是九七式7.7mm战车机枪两架前后各一弹药基数3000
装甲方面(果然是火柴盒)炮塔外围12mm炮塔上面9mm炮塔入口6mm车体前装甲上下均为12mm车体前倾斜装甲9mm车体后部10mm发动机盖前部为9mm后部为6mm车体底面9mm
爬坡度30-40度通过垂直墙高0.60m越壕宽2.00m涉水深1.00m
⑸ 二战日本坦克都有哪些型号
日本95式,97式坦克,,式坦克,94式小豆超轻坦克, 日本三式中型坦克
在二战的初期和中期,日本军队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为主,战斗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坦克作战的能力。但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作战,作战对象基本上没有坦克部队或仅装备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较弱,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扬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发展。二战的中后期,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面对美军强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显得不堪一击,使日军感到“切肤之痛”。痛定思痛的结果,是紧急研制能与对方坦克作战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于1943年开始研制,1944年研制成功,共生产了约150辆(一说60辆),成为日本的最后一张“王牌”。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说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继续和发展。
从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说是二战中日本军方在坦克的研制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后者才是能与敌方坦克作战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只有18.8吨,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却达到了约30吨和约35吨。也就是说,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过,到了1945年初,日本已是“秋后的蚂蚱”,四式坦克仅造出几辆,五式坦克仅造出样车,还未来得及在战场上“露脸”,日本就战败投降了,因此,这两种坦克就成为日军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下面这些是日军最后的量产战车——三式中型坦克,重约18吨。使用一门由75毫米野战炮改进而来的战车炮。初速680米/秒,100米内的穿甲能力为90毫米,1000米内则减为65毫米。所用炮弹为95式穿甲榴弹,中空弹体内装65克炸 药。威力等同于德军3号J型坦克的60倍径KwK39型50毫米坦克炮。3式坦克备弹共70发。(炮塔内40发,车内30发)
“真正”的日本坦克——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制代号为“奇托”(日文假名为チト),研制工作于1942年9月开始,此时美军已经攻占了瓜达尔卡尔纳岛,战局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利于日军的局面。试制一号车上,装的是长身管的57毫米反坦克炮。射击试验表明,这种火炮的穿甲威力明显不足。所以,一号车仅制成一辆,未能定型。后来所说的四式中型坦克,实际上是由“奇托”二号车发展而来的。在二号车上,最重大的变化是,火炮的口径达到75毫米。战斗全重也由一号车的不足20吨增加到二号车的27.3吨。控制研制进度的关键部件是火炮。新研制的火炮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这种火炮与三式坦克上的75毫米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于研制火炮耗费了时间,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制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
四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8吨,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吨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四式坦克车全长6.343米,车全宽2.865米,车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来要大一圈。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副驾驶员。其整车的内部布置如图所示。车体前部为驾驶室和传动装置,中部为战斗室,后部为动力舱。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这种总体布置方式,在二战中的坦克上相当普遍。其主要优点是坦克的纵向布置较合理,纵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点是使整车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来是准备用于五式中型坦克的,并准备采用自动装弹机。由于研制时间紧急,被迫去掉了自动装弹机装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说明,在二战期间日本已经开始研制了用于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
采用的弹种有:一式穿甲弹和试制四式榴弹。发射一式穿甲弹时,在1 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75毫米厚的钢装甲。为提高穿甲威力,在强化弹体材料的同时,还在弹头内加装65克高猛炸 药。弹药基数为77发。
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5 400发。
四式中型坦克的动力装置为V型12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412马力(303千瓦)。采用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为二战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点。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外,还具有启动性好、保养容易等优点。行动装置采用混合平衡式悬挂装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负重轮两个为一组,第5负重轮为独立的。每侧有7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其实,区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单看负重轮数量即可,分别为6个、7个和8个。由于车重增加,履带板的宽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为43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300千米。
车体为焊接结构,炮塔为铸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结构,分三部分铸造,然后焊接起来,防盾部分又采用了螺接方式。这种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来的铆接方式是一大进步,但比起整体铸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术上要相对容易些。车体的装甲厚度为15~35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为50毫米。
四式中型坦克仅制成6辆,还没等拿到战场上一试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战后,美军曾将1辆缴获的四式中型坦克运回美国,拿回去“研究研究”。
五式中型坦克——日军最后的决战兵器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为“本土决战兵器”而研制的。研制大纲中要求,首先要增强火炮威力,其次要强化装甲,随之而来的必然要增大发动机的功率。研制的代号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试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还是长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由大阪陆军造兵厂研制。试制的样炮于1944年8月完成,8~10月间进行弹道性能试验,10~11月间在陆军战车学校先装到四式坦克上进行实用性试验,12月至1945年1月在中国东北北部(日本人称为“北满”)进行寒区适应性试验。原计划装自动装弹机,由于“战局迅速恶化”,不得不取消自动装弹机,以求尽快装车。射击试验表明,这种火炮的射弹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种性能不错的火炮。然而,由于日军节节败退,美军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这样,五式中型坦克仅制成1辆样车,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最终未能定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进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车体加大、加长,每侧有8个负重轮,炮塔也改为全焊接结构。这些成为识别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征。其战斗全重达到了约35吨,比四式坦克重了约4吨,乘员仍为5人。车长7.307米,车宽3.07米,车高3.049米。各部位的装甲厚度与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异,但车体前部侧面的装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从外观上看,已经具有战后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征,但整车的高度较高。
其主要武器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弹药基数78发。车体上还装有1门37毫米火炮,弹药基数为124发。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重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3 000发以上。另有2支冲锋枪,携弹药300发。动力装置为500马力风冷柴油机,并准备在Ⅱ型上加增压器。还有一个方案是安装研制中的98式800马力的液冷汽油机,由德国的BMW航空发动机改装,但装车的还是风冷柴油机。每侧有8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为平衡式悬挂装置。五式坦克的履带较长,即长宽比较大,转向性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爬坡度为30度,最大越壕宽2.8米。
⑹ 日本的主战坦克是什么
日本走的是循序渐进的坦克发展道路。先是仿制,引进国外的技术,后在凭借自己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光电子技术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主战坦克能力。
日本视坦克为陆战决战兵器,所以在发展地面常规武器中,总把坦克列入首位。1990年装备了世界最昂贵的豪华型第三代90式主战坦克,价格为250亿日元。从1993年又开始研制全面体现高技术型的第四代主战坦克。
90式主战坦克采用了坦克家族中的中坚,众人看好的“豹”2及M1A1系列布局。主炮口径为120毫米滑膛炮,并设有自动装弹机,配用12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空心装药破甲弹,在2000米距离内,可穿透300毫米—600毫米厚的装甲。配用12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空心装药破甲弹,在2000米距离同,可穿透300毫米2600毫米厚的装甲。火控系统为指挥仪,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热像仪及独立稳定式瞄准装置等高科技产品,可进行精确的行进间射击。
采用ZG系列二冲程,水冷式柴油发动机及液气变矩器和静液转向机构的自动传动装置,使其一跃而成为世界级水准的主战坦克。
对90式坦克提出的防护要求是,要能在1200米距离上承受住120毫米坦克炮弹的打击。因此,车体正面和炮塔前部都采用了复合装甲或间隔装甲,复合装甲的结构是:将陶瓷铝合金等材料镶嵌在两层钢板之间。实现车内隔舱化,并安装有防爆板装置。行动装置采用扭杆与液气混合式悬挂机构,能使车体前倾后仰,以增大火炮的仰角。
⑺ 日本目前最先进坦克
倭寇自慰队现役最先进的坦克是90式主战坦克,10式主战坦克处于试车状态
⑻ 关于日本新10坦克的问题
1. 不必和脑残的人多理论。在这些白痴眼里,世界上只有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一家内生产120毫米炮。其实不容少国家按照许可证自己生产的火炮,性能相当的也有不少,性能更好的也有,比如美国的120毫米滑膛炮。日本的火炮是国产的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2. 战斗全重数据完全错误,90坦克就比这个数据重了10吨,44吨的坦克是不可能有什么防御能力的,54吨的数据还比较可信。
⑼ 二战日本坦克有种型号叫豆战车是什么意思
日本94式超轻型坦克被称为“豆战车”的原因是其小得出奇,它长3.08米,宽1.62米,高2米,自专重3.2吨,战斗全重属3.45吨,大小甚至不及现代的汽车。“豆战车”装甲较薄处只有6毫米,这甚至不到许多现代装甲车的一半,且该坦克是铆接而成的,只要一个炸药包或当时的山炮命中一发就可以炸碎。
(9)日本新型坦克扩展阅读:
94式超轻型坦克设计特点:
94式超轻型坦克驾驶室和动力舱在车体前部,驾驶室居右,动力舱在左,发动机位于变速箱的后面,即车体中部靠前的位置上。发动机和传动部分各有一个检查窗,便于检修和拆装。
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上部有一个枪塔,其主要武器是1挺机枪,早期为91式6.5毫米机枪,后被7.7毫米机枪取代,少数车装过37毫米火炮。车长和驾驶员处都有舱门,车体后部还开一个后门,便于乘员上下车以及与被牵引车辆的联络。
经特许打开炮塔后窗看到,其主要武器只是一挺7.7毫米重机枪,其握把和世界上的多数枪械不同,却和日本的“歪把子”机枪相近,其火力远不能和现代装甲车的12.7毫米机枪相比。
⑽ 日本有多少坦克
武装力量总兵力:26.073万人,其中:
陆上自卫队:编制定员16.7383万人,实有兵员14.5928万人。编成5个军区、11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1个步兵旅、2个混成旅、1个空降旅、1个炮兵旅、5个工兵旅、8个防空导弹群。截至1999年3月底,共装备90型和74型坦克1090辆,装甲车710辆,自行火炮640辆,各型火炮6240门,各型飞机502架;·海上自卫队:编制定员4.5812万人,实有兵员4.3838万人。编有1个联合舰队,下辖1个护卫舰队、1个航空集团、1个潜艇舰队,另有5个地方队。截至1999年9月底,共装备各型作战舰艇140艘,总吨位约35.8万吨,其中驱逐舰、护卫舰53艘18.3万吨,潜艇16艘3.9万吨,扫布雷舰艇32艘2.7万吨;各型飞机215架;·航空自卫队:编制定员4.7266万人,实有兵员4.5223万人。编有1个航空总队,下辖3个航空方面队(各辖两个战斗航空团)、1个航空混成团、6个防空导弹群;1个航空支援集团;1个航空教育集团(下辖2个训练航空团、3个飞行教育团);1个航空开发实验集团。截至1999年3月底,共装备各型作战飞机498架,其中歼击机358架、侦察机26架、预警机7架、运输机59架。
部署:
陆上自卫队:参谋部驻东京都。北部军区所辖防区为北海道地区,司令部驻札幌市,辖3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1个炮兵旅、1个防空导弹旅、1个工兵旅;东北部军区所辖防区在本州地区东北部,司令部驻仙台市,辖2个步兵师、1个炮兵群、1个防空导弹群、1个工兵旅;东部军区所辖防区在本州地区中部,司令部驻东京都,辖2个步兵师、1个空降旅、1个防空导弹群、1个工兵旅;中部军区所辖防区在本州地区西南部,司令部驻伊丹市,辖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混成旅、1个防空导弹群、1个工兵旅;西部军区所辖防区在九州和冲绳地区,司令部驻熊本市,辖2个步兵师、1个混成旅、1个防空导弹旅、1个炮兵旅、1个2兵兵旅。
海上自卫队参谋部驻东京都,分为横须贺、吴、佐世保、舞鹤、大凑5个警备区。在横须贺警备区的横须贺基地部署有自卫舰队、防卫舰队、潜艇舰队的司令部、第1护卫队群、第2潜艇队群、扫雷队群、开发指导队群、情报业务队群、海洋业务队群及横须贺地方队。航空集团司令部驻绫濑市。教育航空集团司令部驻千叶县东葛饰郡沼南町。在吴警备区的吴基地驻有第4护卫队群、第1潜艇队群、练习舰队司令部及吴地方队。在佐世保警备区的佐世保基地驻有第2护卫队群和佐世保地方队。在舞鹤警备区的舞鹤基地驻有第3护卫队群和舞鹤地方队。在大凑警备区的大凑基地驻有大凑地方队。补给本部和中央通信队群驻东京都。
航空自卫队参谋部驻东京都。北部防空区:千岁部署有第2航空团、第3航空团、第3防空导弹群;三泽部署有北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北部航空警戒管制团、第6防空导弹群。中部防空区:小松、茨城县东茨城郡小川町分别部署有第6和第7航空团;各务原市部署有第4防空导弹群;狭山市部署有第1防空导弹群、中部航空警戒管制团、中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西部防空区:第5、第8航空团分别部署在宫崎县儿汤郡新富町和福岛县筑上郡椎田町;春日市部署有第2防空导弹群、西部航空警戒管制团以及西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西南防空区:冲绳岛那霸市设有西南航空混成团司令部,并部署有第83航空队、第5防空导弹群、西南航空警戒管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