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的行业
⑴ 我国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关键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
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策,传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果不仅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些新引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当然要发展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更重要的基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目前,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在经济增速下行、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把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二,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主要是结合传统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培育和发展能够满足和创造有效社会需求的支柱产业。要从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若干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培育市场需求,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适应需求升级、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更加重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以内涵发展为主,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关键在于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水平。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聚焦技术创新、品种质量、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向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转变,由单纯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领域拓展。要把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技术改造提供支撑,把技术改造作为科技创新的途径,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相互促进,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四,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关键在于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企业销售额的10%以上都用于技术研发投入,80%的科研工作依靠大企业完成。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到四分一,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不足三分之一,许多企业甚至根本没有研发投入,也没有开展任何研发活动。长期以来,大多数科研成果来自科研单位,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科研成果运用和转化缓慢。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加企业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⑵ 中国制造业500强都包含哪些制造行业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携手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世界制造商协会、全内球制造评论中文版联合推容出2010年(第六届)“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以下是前10名。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3.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4.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5.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6.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7.东风汽车公司
8.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9.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10.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⑶ 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有关论文应以几方面入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
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策,传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果不仅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些新引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当然要发展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更重要的基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目前,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在经济增速下行、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把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二,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主要是结合传统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培育和发展能够满足和创造有效社会需求的支柱产业。要从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若干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培育市场需求,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适应需求升级、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更加重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以内涵发展为主,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关键在于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水平。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聚焦技术创新、品种质量、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向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转变,由单纯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领域拓展。要把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技术改造提供支撑,把技术改造作为科技创新的途径,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相互促进,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四,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关键在于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企业销售额的10%以上都用于技术研发投入,80%的科研工作依靠大企业完成。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到四分一,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不
⑷ 中国制造2025有哪些主要产业
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3D打印、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能物流、智能家居。
⑸ 中国家电制造行业上市公司有哪些
000016深康佳A
000404华意制压缩
000418小天鹅A
000521美菱电器
000527美的电器
000651格力电器
000801四川湖山
000909数源科技
000921ST科龙
002032苏泊尔
002035华帝股份
002242九阳股份
002290禾盛新材
002403爱仕达
002429兆弛股份
600060海信电器
600234ST天龙
600336澳柯玛
600481双良节能
600637广电信息
600690青岛海尔
600724宁波富达
600839四川长虹
600854ST春兰
600870ST厦华
600983合肥三洋
当然还有象000725\600707等显像管制造生产等企业,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⑹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培养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加强与国外科技技术进行交流。
中国制造只能让中国人干低附加值的工作,并且对整个国家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受制于人,随着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制造业可能会转移到别的成本低的国家。中国创造具有高的附加值,属于产业链的上游,从世界范围的角度说,就可以用些无形的东西换回巨额的财富,可以使整个国家产业更加健康。
(6)中国创造的行业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在过去基础上继续保持长时期的较快增长,就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让自主创新成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生态效益、有效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和可靠保证。
强调自主创新是基于中国国情、实现国家自强、自立和赶超需要而做出的英明决策,是克服过分技术依赖,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质量,决定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决定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事关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安全,事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因而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⑺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
据报道,近年来,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云计算产业保持着超过30%的年均增长率,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SaaS、PaaS占比不断提升,混合云异军突起,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
对于工业大数据及云计算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表示,未来发展一是从低价值分析发展到智能化挖掘,主要是深度学习算法技术发展;二是从批量化处理发展到实时化计算,例如GE的发动机有很多不同的部件,要在异地实时计算每个分厂的生产进度,现在可以做到实时化;三是大规模推送发展到个性化追踪;四是从结构化数据发展到异构化信息。
⑻ 中国行业大全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国际组织
工艺美术品制造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
证券业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娱乐船和运动船的建造和修理
腈纶纤维制造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 --
建筑业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说明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94)
三次产业划分标准
核力发电
锑冶炼
无机酸制造
金属门窗制造
农、林、牧、渔业
农业
保险业
采矿,能源
地质
餐饮,宾馆
电讯业
房地产
服务行业
服装业
公益组织
广告业
航空航天
化学,化工
健康,保健
建筑业
教育,培训
计算机
金属冶炼
警察,消防
军人
会计
美容,形体
媒体,出版
木材,造纸
零售,批发
农业
旅游业
司法,律师
司机
体育运动
学术研究
演艺娱乐
医疗服务
艺术,设计
银行,金融
因特网
音乐舞蹈
邮政快递
运输业
政府机关
机械制造
咨询服务
电子商务
新兴能源开发与市场推广
环境保护
娱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