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与创造
Ⅰ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谁创造出来的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Ⅱ 怎样创造一首又有春节寒假旅行冬季的还有雪景等等的一首格律诗
怎样创造一首又有春节寒假旅行冬季的还有雪景等等的一首格律诗?
Ⅲ 唐诗,宋词,元曲有什么区别
1、盛行的朝代不一样,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所作的诗。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
2、唐诗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
3、产生的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诞生的。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
为了区别于以前朝代的诗歌,史称“新体诗”。宋词是在唐诗以后形成于青楼乐坊,用来和着音乐进行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称“词牌”),所以将创作宋词称为“填词”。元朝以后,蒙古人统治中国,对汉族的知识分子实施打压政策,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于是,转入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来.所以,促进了元曲的大繁荣。
4、宋词的词牌是中原地区的曲调,元曲则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3)格律与创造扩展阅读: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 、五绝、五律。
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西施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
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等。
Ⅳ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传统格律诗有何特点
常见的形式有七言、五言的律诗和绝句在中国古典格律诗里,就是近体诗。曲、词也可称为格律诗。这种传统和古老的诗体,字数、结构严谨、平仄、行数或用韵、轻重音都有一定的限制。有一定的定数他的句数。如,律诗一般讲究押韵和平仄、对仗和押韵。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有不同的格律诗在不同的国家。如中国的近体诗(律诗、绝句)、西方的十四行诗、四行诗、五行打油诗、意大利的三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以及日本俳句等。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人传统格律诗词,是把音乐、美学和中国文学发挥到了极致的产物。先谈如何发扬和继承,达到或接近古人的水平才能创新。需要大家集思广益的创新,共同营造推崇,需要综合水平是全面的。新的时代特征的,有必要进行革新传统格律诗词。
不是不可以创新,而是极其想并鼓励创新。创新就先应该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尝试和勇于探索,这是必须支持和鼓励的。一个团体或者一个人,大家诗词歌赋、美学修养、音乐水准都接近抑或超越古人的时候,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就能随心所欲地创新和创造了。自然可以写一首好诗词,自创体裁,好曲子谱一首,现在利用网络时代的力量,形成争相传唱、洛阳纸贵、依律创作的氛围,也成了形成了创新。可不管怎么创新,都是肯定耍回归诗词的本源,产生共鸣让读背,美的享受带来,感觉到文字的魅力。
Ⅳ 怎样创造古诗
尘心逐日月,淡墨舞春秋。
宁共珠玑碎,不同瓦砾留。
清粥祭五柳,白眼看王侯。
功过千年在,得失一土丘。
Ⅵ 怎么理解改变“格律”就是创新
你可以理解为,因为只有创新的时候才会发现出更多有趣的东西,才会发现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Ⅶ 卢梭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卢梭对浪漫主义文学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上。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的文章主要在返回自然、描写自然以及崇尚感情、强调自我两方面探讨卢梭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返回自然是浪漫派的口号。
但它却是卢梭最早提出的。卢梭主张从丑恶现实回到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中。他在小说《爱弥儿》中,写道:“在自然的状态下,是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他认为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能够更新人类的是保持自然状态的乡村。
(7)格律与创造扩展阅读
卢梭的浪漫主义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Ⅷ 格律是谁创造的
诗词格律起源于先秦,繁盛于唐宋,具体由谁创造无从得知。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内典诗词形式美容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8)格律与创造扩展阅读:
近体诗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部分五言绝句、一部分七言绝句。之所以说只是一部分的绝句,是因为绝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近体诗要求的古绝。
近体诗中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扩充来的,明白了五言的格律,也就懂得了七言的格律。五言诗只须记住以下规律,不必背诵,也就自然掌握了。
Ⅸ 怎么理解改变“格律”就是创新请举例说明
我认为理解改变格规就是创新,请举例说明,我认为他就是好比说一个人喜欢一件东西,老是从这件东西下来,突然之间他创新了,有的改变了,这不就是可以了吗?
Ⅹ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1、两个概念。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2、两种语言形式。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3、运用于不同文体中。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总结来说:对偶用于散文和诗歌,对仗只用于律诗或对联。对偶上下句可以有相同的字,对仗上下联不可以有相同的字。对偶上下句不讲究平仄相对,对仗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
(10)格律与创造扩展阅读:
对仗与对偶的相同点:通过比较看,二者相同点在于都有一个“对”字,说明了都应该是两句相对的,整体结构要相同,意义是要相关(也就是有一定的联系)。其审美作用都是使语言的音韵更加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提高表达效果。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