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①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一、造纸术,东汉回和帝元兴答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
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对纸的概念有个统一认识。什么样的物品叫“纸”。
二、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
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三、火药,火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四、印刷术,印刷术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但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并非现代印刷术的前身,而据李约瑟所论北宋制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有许多劣势的地方。
②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
1、指南针: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没有具体追溯到某一人发明,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
2、造纸术:蔡伦。人们都知道蔡伦造纸,实际上,在东汉蔡伦大规模造纸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20世纪在中国各地出土的许多西汉时期的古纸片,可以证明这一点。
3、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4、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元代,著名道家学者、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扩展阅读:
新四大发明是指“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
2017年12月,入选“汉语盘点2017”活动年度候选字词五大候选国内词。 2018年3月5日,委员建议鼓励移动支付“出海” 新四大发明引领世界潮流 。
理由:“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高铁更加舒适,而且可以在旅途中用网络处理一些事情。让旅途更加充实。
③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有趣的是,它竟最先出现在炼丹方士的炼丹炉中。
从战国到西汉这一时期,有些人想长生不老,有些人贪求金银财宝。于是有人就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梦想炼成仙丹,或炼出更多的金银。就这样,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产生了。
虽然长生不老没有成功,仙丹也没有炼成,但是,在炼丹的实践过程中,一件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发明渐渐地萌芽了。在炼丹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硫黄的可燃性,硝石具有化金石的功能,并不断积累了有关这些原料性能的知识,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大约在1300多年前,著名药学家孙思邈也炼过丹,他写了一部叫《丹经》的书,书里面提到了一种“内仗硫黄法”,就是将硫黄、硝石的粉末放在锅里,然后再加入点着了火的皂角子,就会产生焰火。这是至今为止最早的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火药配方。这说明我国最迟在唐朝(公元618~907年)就已经发明了火药。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实验,终于有人找到了恰当的比例,进一步把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东西混合在一起,配制成黑色粉末状的火药。后来,火药被引入军事,成为具有巨大威力的新型武器,并引起了战略、战术、军事科技的重大变革。
大约在10世纪初的唐代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战争频繁,火药开始在战争中使用。据史书记载,唐哀帝时期(公元904~906年),有个叫郑王番的人去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他命令士兵“发机飞火”,把豫章的龙沙门烧了,他自己带领一些人突击登城,身上也被烧伤。
这里面的“飞火”就是火炮。原来,古代军队打仗,距离近了用刀枪,远了用弓箭,后来还用抛石机,把大石头抛出去,打击距离较远的敌人。这抛石机就是最初的炮。
军事家使用火药后,又利用抛石机来发射火药。郑王番用的火炮,就是用火药包装在抛石机上,用火点着向敌人抛过去的。因此,史书上称为“发机飞火”。这种火炮,可以说是最早用火药制造的燃烧性武器。使用这种武器的目的,就是燃烧。从记载中来看,其燃烧的威力非常大。
初期的火药武器,主要是用于纵火。随着工艺的改进,火药的爆炸性能不断地增强,新型的火器也不断地出现。
1232年,元兵攻打金人时,金兵曾使用一种叫“震天雷”的武器,爆炸力十分巨大。
在13世纪的南宋时期,新式的管形火器也出现了。它的出现,表明人类已在更高的层次上了解了火药的性能,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操纵烈性火药。到了宋末元初,管形火器已先后用铜或铁铸制。大型的叫火铳,小型的叫手铳,已经具备了近代枪炮的雏形。
后来,火药及火药武器随着海上中外的交往和陆上蒙古军队的西征,渐次传入其他国家,从而加快了人类历史演变的进程。
指南针
中华民族很早就发明了航行的眼睛——指南针,有了它,航海、航空、勘察、探险,都迷不了路。
指南针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呢?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发明它的呢?
在知道了磁铁的特性之后,战国时代的人们发明一种叫做司南的磁铁指南仪器。“司”的意思是掌管,司南也就是专门掌管指示南方的仪器。司南的样子像一把汤匙,有一根长柄和光滑的圆底,把它放在一个特别光滑的地盘上以指示方向位置。
这个汤匙是用磁铁制成的,它的磁性南极那一头被雕成长柄以指示方向,它的圆底是重心所在,磨得特别光滑,放在地盘上,只要把长柄轻轻一转,静止下来后长柄所指的方向便是南方。
由于它在使用时必须配有地盘,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罗盘。司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指南针。但由于司南是用天然的磁石磨制成的,在强烈震动和高温的情况下,磁石容易失去磁性,再加上司南在使用时还必须有平滑的地盘,这就显得很不方便。
到了北宋后期(公元11世纪),人们发现钢铁在磁石上磨过之后也会带上磁性,而且比较稳固,于是就出现了人造磁铁。
缕悬法指南针(模型)
人造磁铁的发现,促成了“指南鱼”的出现,这把测方向仪器的水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指南鱼是用一块薄的磁化钢片制成,形状像一条鱼,它的鱼头是磁南极,鱼尾是磁北极,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可以浮在水面上。让浮在水面上的指南鱼自由转动,等到静止时,鱼头总是指着南方。指南鱼比起司南来,在携带和使用方面都方便多了。
钢片指南鱼发明不久后,人们把钢针放在磁铁上磨,使钢针变成了磁针。这种经过人工传磁的钢针,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指南针了。
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述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式,其一是“水浮法”,将磁针横贯灯芯草,让它浮在水面上;其二为“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放在手指甲面上,使它轻轻转动,由于手指甲面很光滑,磁针就和司南一样,旋转自如,静止后指南;其三是“碗唇旋定法”,把磁针放在光滑的碗口边上;其四为“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上一根细丝线,把细丝线挂在没有风的地方。这四种方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指南针使用方法的最早记载。
指南针的出现为航海业提供了一件有力的工具,使人们在大海上航行时不再迷失航向、偏离航线,从而避免了大量海难事故,开创了一个人类航海活动的新纪元。宋元时期中国海外交通事业的繁盛,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都得益于指南针的帮助。指南针传入欧洲后,更促成了欧洲近代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谱写了世界历史的辉煌新篇。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评价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是“航海技艺方面的巨大改革”,它把“原始航海时代推进到终点,预示了计量航海时代的来临”。
指南针,就是人类在外旅行时明亮的眼睛。
造纸术
东汉学者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里曾经对“纸”字做过分析,认为纸的最早出现与丝织业有关。“纸”字的左边是“系”旁,右边是“氏”字(古时候,“氏”字是人或妇女的代名词)。这就是说,最原始的纸实际上是属于丝一类的絮,这种絮是丝织作坊的女工在水中漂絮以后得到的。
造纸流程图
后来,人们经过不断改进,制成了絮纸。之后在沤麻的过程中,同样得到了由麻纤维构成的薄片,于是又出现了植物纤维纸。
由此可见,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发明创造出来的。但是,在改进造纸工艺方面,蔡伦的贡献的确非常卓越。
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太监,任尚方令,专门负责监制皇宫用的器物。那时的皇宫工场中集中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其中,有一批缫丝、沤麻并具有造纸技术的能手。
由于经常和工匠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对蔡伦有很大的影响。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他带领工匠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原料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下晒干,这样就制成了纸。
用这种办法造出来的纸,质地轻薄,很适合书写,从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再加上造纸的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有些还是废物利用,因此纸得以大量生产,造纸术也由此逐渐传播开来。
纸张的大量出现,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书写材料的变革,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随着中外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交流,造纸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阿拉伯、埃及乃至欧洲。纸逐渐取代了埃及的纸草、印度的贝叶、欧洲的羊皮等成为了最重要的文明载体,从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
印刷术
毕昇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的北宋时期。当时,雕版印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雕版印刷就是根据稿本,把文字抄写在半透明的纸上,再把纸反过来贴在比较坚实的木板(通常是枣木或梨木)上面,雕刻出凸起的反字,成了所谓的“阳文”,这种雕刻而成的木板就成“雕版”;接着把墨涂在它的线条上,然后铺上纸,用刷子在纸上轻匀地揩拭。这样,便可以印出白底黑字的印刷品来了。
但是,雕版印刷术存在许多致命的弱点。首先是雕刻一套版,要花上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耗费的精力太大、损毁的木材太多,而且一本书印完后那些版也就没用了。比如,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有个名叫张徒信的人在成都雕印全部《大藏经》,竟花了12年的时间,雕了13万块木板,几间屋子还装不下,后来不再重印,这些木板也就不起作用了。可见,雕版印刷既费工又费料。更可惜的是,如果雕刻的印版上有了错别字,就得作废,还得重新雕刻整块木板。
毕昇是当时一位熟练的雕版印刷工匠,在多年的实践中,他十分清楚这种印刷的缺点,因此就着手对它加以改进。他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了反复的实践,终于创造出泥活字印刷术。
所谓“活版”,就是将字分别刻在一块块小小的木头上(而不是刻在整版上),再拼成一整块去印刷,印好后把它卸下来以后再用。
可是,怎么使整个活版在印刷时不会松动,印刷后又可将活字拆卸下来呢?毕昇想了个办法,他把木活字放在一块四周有方格的铁框板上,里面填上些松香之类的黏合物,然后搁在炉子上烘烤,于是松香慢慢地熔化成薄薄的一层。趁松香受热变软的时候,他把木活字依次放在铁柜板上。等排满字后,再把铁框板从炉子上取下来,并且迅速用一块平整的木板在上面轻轻一压。等松香冷却凝固后,铁框板上的木活字也就整齐而平整地黏在一起了。等到印刷完后,再把铁框板搁在炉子上烘烤,把木活字取下以后再用。
但是,毕昇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由于木活字墨蘸多了容易发生膨胀,而且木头的纹理疏密不一,印多了木活字就会变形,有的模糊不清,而且,它也很容易和黏合物相连,取下来不方便。
毕昇活字版
又经过一番探索,终于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昇首创了泥活字,并且成功地进行了活字印刷。他用黏土刻字,每字一印,制成大小不一的薄字印,然后用火烧烤使它陶化,即成坚硬的泥活字。
为了加快印刷的速度,毕昇准备好两块铁板。一块在印刷,另一块就在排字。这样交替使用,印刷起来既快又方便。
在刻字的时候,每个单字都刻几个印,对于像“之”、“也”等这些常用字,则刻多达20多个重复的字。如在排版时遇到生僻的字,可以现刻、现烧、现补。
为了查找方便,毕昇巧妙地利用韵目给活字分门别类,把它们有序地储放在木架上,下次要用的时候,很快就能找到。
这样,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现代印刷术的三个步骤:制造活字、排版、印刷,都源于此。毕昇的伟大发明启发了后人不断地改善印刷术,世界历史上出现了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合金活字以及电脑排版,它使人类文化的记录、保存、传播以及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正因为如此,有人把这一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称作是“文明之母”。··
④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艾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
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N指北方,E指东方,W指西方,S指南方。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
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
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2、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张,很大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南方,并且和岭南地区特别是环珠江口周围6000多年前涌现的丰富的树皮布文化体系有密切关系。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环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石拍,科学测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树皮布制作石拍,揭示出中国岭南地区是世界树皮布文化起源地。
研究证明树皮能通过拍打,做成像纸一样的载体,其存在可能已有数千年之久。树皮布在南中国很早已存在,东南亚和中美洲也有使用树皮纸的传统。
3、火药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除了可制作烟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种炸药,被运用到战争上成为军事用途。据载起源于唐朝甚至秦朝。宋朝时期,约12世纪中期已经发展出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单兵火器(火铳)以及连发式火器(连铳)用于弥补当时宋人战斗力不及金人的劣势。中国在实用性火器的使用上早于欧洲五个世纪左右。
而欧洲人约在13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作用,而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主要是粒状火药和火帽等发明,黑火药兵器乃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陆地战争战术、攻城筑城技术以及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和战术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响。
而黑火药作为爆炸药和推进剂,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被无烟火药、三硝基甲苯、苦味酸、季戊炸药、旋风炸药等新发明的炸药所取代[,这些新炸药则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4、印刷术
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但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并非现代印刷术的前身,而据李约瑟所论北宋制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有许多劣势的地方。它与造纸术一样对知识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响。
另外,印刷术的发展与早期的印章无直接关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国考古学家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安纳乌曾于2000年10月发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亚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证。
(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世界影响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而李约瑟对这四大发明的赞美和强调,使得这一说法获得了中国的很大认同,并被写进了教科书。
恩格斯在1857年发表的《炮兵》中写道:“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药,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典礼中”。
火药最早在公元9世纪晚唐时期的炼丹书籍中就有记载。
公元904年,杨行密军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将郑璠命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是火药最早使用于军事记载,最早的火药武器则出现在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
十世纪五代时期的敦煌(时属归义军)壁画,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火枪和手榴弹的描绘。 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火铳出土于中国黑龙江,制作年代为1288年,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
二、中国的其他发明
有声音认为中国有不少发明创造,根本不止四大发明,亦有中国学者认为李约瑟对中国的发明过分拔高。
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曾列出古代中国传播给西方并对其造成影响的诸多发明,当中包括:
方板链泵、轮式碾磨机、水力轮式碾磨机、水力冶金鼓风机械、叶片式旋转风选机、活塞风箱、拉式纺机、手摇纺丝机械、独轮小车、火车挂钩、航海运输、车式碾磨机、耕畜挽具、马蹬、胸带挽具、轭、石弓、风筝、直升飞机螺旋浆;
活动连环画转筒、深钻孔法、铸铁、卡丹式悬架、平圆拱桥、铁索桥、运河船闸闸门、航海制图法、船尾舵、火药、火药用于战争技术、磁罗盘(磁石匙)、磁针罗盘、磁罗盘用于航海、纸、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金属活字印刷、瓷器
由于四大发明的说法来自于西方,因此近来有不少中国学者如余秋雨、王渝生等认为四大发明并不能代表古代中国的最高科技成就,并提出了新四大发明的说法。。
此外,罗伯特·坦普尔基于李约瑟而提出中国一百发明之说,著The Genius of China一书,获得李约瑟肯定,作长达三页的序言,称之为自己《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的光辉缩写。
⑤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指南针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二、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三、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火药的发明是副产品。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
四、印刷术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印度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
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唐朝金刚经的书法雕刻技术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印度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敦煌被发现。
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黄金时期,许多道士参与印刷术的研发与创新,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⑥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及胶泥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N指北方,E指东方,W指西方,S指南方 。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汉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汉族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火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活字印刷: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在他写于1088年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毕升(990年-1051年)。随著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趋完善。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字盘以方便捡字。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