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计时工具
① 日晷是古代计时工具,它是怎样发明的
日晷是我们古代用来计时的工具,它是由一个带有刻度的圆盘和一个指针构成,它是通过观察指针在刻度盘上影子的位置,来计量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像我们的中华世纪坛,就是按照日晷的模样来计算的。
人类使用日晷的历史非常遥远,古巴比伦在远古时期的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了,中国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是开始使用日晷计时了。
所以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会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来计算我们每天的时间,让我们现在可以有时间可计算。
② 现在人们已发明了比日晷更为精确的计时工具.
对,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专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属定并划分时刻.现在最精确的计时工具是原子钟,原子钟的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才误差1秒,比日晷精确多了
③ 古人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2、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水运浑天仪:《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3)发明计时工具扩展阅读
人类最早的计时器是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类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创始时间不晚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2)。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④ 是谁发明了计时器
我国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与“日规”两种计时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
⑤ 钟表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工具计时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回又重要的测天仪器答,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⑥ 钟,表是我们最常用的_____,我们祖先早就发明了计时的仪器,如_____,_____等。
计时工具, 漏 日晷
⑦ 人们根据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发明了现代计时工具什么 三年级下册科学
发明了现代计时工具。钟表。
⑧ 计时器是谁发明的
钟表,也是由中国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明的。世界著名的钟表大师内、香港钟表历史容学家矫大羽说,经过数年的努力和求证,他提出的“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这一观点,已被世界钟表界认可。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
⑨ 中国最早在哪个朝代发明了计时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1088年,当时宋朝的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内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容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可以进行天文观测、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计时和报时。最早的机械钟是由欧洲工匠发明的,利用绳索悬挂重锤,拉动一系列齿轮,带动时针转动。
⑩ 在中国古代古人凭借筹智慧,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它们的名称都有那些
土圭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时钟”。古人用一根杆子直立在地上,通过观察日影来估计时间。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正午影子最短;上午,杆的日影偏向西;下午,杆的日影偏向东。根据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可知大概的时间。
圭表 它由两部分组成:直立的铜柱叫“表”,平卧的铜尺叫“圭”。把表放在南、北端,并同圭相垂直,测量日影长度。这样,不但可以测出时间,还可以根据每天上午日影的长短,定出四季的节气。
日晷 也叫“日规”,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二十四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太阳照着晷针,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指示出刻度来,便知时间。
以日影测时的工具都是古人的“影钟”,统称为日晷。但都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就不行了。
火钟 就是古人用燃香来计算时间。如读书读了一支香,做工做了两支香。或是点燃一盘香(形如现时的蚊香),看烧了多少,便知过了多少时间。有时,在香中间缚一根纱线,线的一端系一个铜球,球下面放一个铜盘,当香火烧断纱线,铜球便落入盘中,叮当作响。这是古人用的“闹钟”。
水钟 就是铜壶滴漏,也叫“刻漏”、“漏刻”、“漏壶”。有单壶和复壶。初壶用上、中、下三个壶相互迭置,壶底都有小孔,三个壶下面再放一个受水壶。最上一只壶内装满水后,水即逐渐从小孔流入以下各壶。受水壶内装一个直立浮标,上刻时辰,水逐步升高,浮标随之上升,这佯就可知道时辰。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漏刻、圭表、香篆、辊弹等计时器的发明,使记时进入了计量化的新阶段。东汉时,人们利用计时器把一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刻”开始成为计时单位,这是记时法的大变革。百刻制确立后实施了相当长的时期。直到明末提出了96刻制的改革,至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并沿续到今天,在96刻制里,每个小时就是四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小时”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