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都市
『壹』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教联盟老师: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4]
[4]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4]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
发改委主任张平近日更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今年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4]
据《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分析,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要盖楼建房,但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房地产化。以城镇化的方向来修复地产股估值等逻辑,显然忽略了以下几层思考:
一者,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房价进入快速上涨甚至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内,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那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之意,当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4]
二者,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有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换句话说,“城镇化”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转化”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4]
三者,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4]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4]
『贰』 为什么要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是理性增长理念。我省地处“胡焕庸线”下方的中心区域,人多地少,又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是我省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省情特点和最大问题。因此,无论在具体的城市建设工作中,还是在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理性增长理念,城市布局必须相对集中,城市规模扩张以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为前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注重内涵提升,实现理性增长。
二是城乡统筹理念。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重要特点,我们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五级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目的就是要在实现城镇现代化的同时,提高农村地区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我省是农业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近600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不解决好这部分人口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就无法实现全省的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以人为本理念。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必须把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进城农民,认真解决就业、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实际问题,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过得好;对于留在农村的,也要享受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我们的各项建设,都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是整体发展理念。整体发展理念强调的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和区域协调,主要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职能的合理分工、经济的协作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减少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全省这个层面,我们已经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构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五级现代城镇体系。对各地来说,也要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县级市、县城县级市和小城镇、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我们最近努力推进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就是这个理念的具体行动。
五是协调推进理念。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人口转移、城镇建设仅仅是城镇化过程中的表象而已。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城镇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城镇化工作的推进必须树立协调推进的理念,在人口转移过程中,综合解决产业布局、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实现城乡统筹、三化协调。
六是紧凑城市理念。我们要在全省推行建设紧凑型城市,紧凑城市不等于拥挤和单纯的高密度,而是在容积率较高的基础上,同时满足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市功能得到充分和正常发挥。一方面,我们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建设必须保持一定的开发强度,大城市要避免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倡导组团式发展,避免郊区化,并在城市内部保留生态用地和开敞空间。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完善城市功能,包括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等等,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
七是产城联动理念。要实现产业发展布局和城市建设的融合,一方面用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的发展,强化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提升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八是交通主导理念。交通对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营至关重要,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以交通为主导,城市规划应把解决交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土地开发也要倡导交通导向的开发方式(TOD)。我国香港、日本东京,都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香港总人口700余万,东京人口1200多万人,尽管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但因为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城市始终有序发展,方便宜居。
九是基础设施先行理念。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必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建设的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贯彻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先地下、后地上”这句话我们提了很多年了,但目前实践中的效果很不理想,有必要重新再提。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一句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们有必要对我们以往的做法和效果进行反思。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具体工作中,在具体的规划建设中,我们要坚决把好这一关。
十是生态城市理念。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在更高的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进行城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近一段时期我国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广大群众深受空气污染之苦。这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生态问题不能只是挂在口头上,我们在城乡建设工作中必须时刻注意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建筑,发展低碳城市,改善生态环境,把住城市的生态底线,建设生态城市。
『叁』 新型城市化的定义
新型城市化战略是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将实现10个协调发展,目标是使人口与空间实现两次转变,即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实现城乡平衡。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区化为主,即郊区人口占50%,中心城区人口占30%,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20%,人口在三个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取消户籍限制,建立信用社会。
『肆』 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啊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实行城镇化体制改革,上海浦东,苏州等应运而生。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一要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产物,这一群体已达到2.53亿人(2012年)。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不少措施改善农民工境遇,但由于涉及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许多农民工还是难以较好地融入城市。
接下来,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为农民工等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要持续加强保障房建设,为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条件;要大幅提高农民工社保水平和覆盖面,减少其在城市落户生活的后顾之忧;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财政保障,使其与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二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城镇化不能以牺牲“三农”为代价。粮食等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城镇化的基础,时刻不能放松;广大农村地区即使再经过二三十年仍将有数亿人口居住,丝毫不能忽视。因此,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带乡”的城镇化,要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距:要加快推进农村征地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使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分享更多收益:要进一步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安全,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要大小并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当前许多城市面积急剧扩大,而管理服务水平则相对较低,不少大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缺,而人口仍在不断涌入: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由于经济实力较弱、公共服务不足而发展迟缓。
据统计,目前我国还有20%的小城镇无集中供水,86%的小城镇无污水处理设施,小城镇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投入仅为城市的20%。接下来,一方面要推进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一方面则要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引导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间合理布局,降低城镇化的门槛,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轻的城镇格局。
四要集约节约,在资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建设。我国规模庞大的城镇化既是空前的机遇,也必将伴随资源环境的巨大挑战。以土地资源为例,2000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面积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幅度,城镇人口密度不升反降,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显然,若继续以类似方式使用资源能源,我国城镇化将难以持续。为改变这一现状,要尽快推进资源能源的价格改革,使其能合理反映资源能源的稀缺程度;要鼓励引导形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产业体系;要加快节能建筑发展、推动新能源的普及应用,使我国城镇化走上绿色、低碳的健康发展之路。
毫无疑问,我国城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也毋庸讳言,我国城镇化还存在着很大不足,但只要我们把握住新型城镇化的方向,采用日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全力推进,相信城镇化一定能给广大民众带来生活的巨变,也给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将表现出哪些新特征
一、城镇化
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网络全书)。
二、新型城镇化
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陆』 如何推进环京津城市群的新型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的发展形态有两种模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后者可以称之为新型城市化。如同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工业化的扬弃一样,新型城市化同样是对传统城市化的扬弃。换句话说,优化城镇布局的空间关系,依托中心城市带动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和强化城乡的空间聚合,形成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是推进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依托河北环京津城市群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构想
城市化率较低一直是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之一。河北省城市化率不仅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末,河北省的城市化率为37.7%。而同期全国城市化率为42.99%。2006年河北省城市化率达到了38.77%,提高了1.08个百分点,但距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缓慢,大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国家“十一五”规划把京津冀都市群界定为“2+8”,包括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和廊坊8市,从新型城市化的视角看,河北环京津8市可以分为沿海经济隆起带、环京津城镇密集地区和环省会城镇密集地区,它们既是相对独立、自主发展的城市群,又是京津冀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为河北环京津城市群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提供了机遇,这一地区应率先建成河北省新型城市化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一)把河北的城市化进程摆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城市群建设
河北省有一个独特现象,区域结构具有多元化特征,即总体经济发展处于中部水平,而局部体现出东部(沿海市、县)、西部(张家口、承德)和老工业基地(唐山、张家口、邯郸)的特点。应根据河北这一区域特征,认真研究中央关于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促进“中部崛起”和“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的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国家及有关部委给予河北的扶持政策,例如:进入京津冀都市圈的8个地市,应该积极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共建与共享、投资环境的营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承德、张家口要争取建立京津生态屏障的特殊优惠政策和西部开发政策;石家庄、唐山、邯郸等要争取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政策;南厢地区要争取中部政策;河北承接北京工业外移、奥运经济扩散项目等,也要争取相应的支持政策;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要争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等。从自身和外部积极创造加快发展的条件。
(二)积极建设沿京津城市带
在空间上,廊坊、保定位于京津中心走廊。北京城市定位的重新调整和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京津明显扩大了对河北土地、水、交通等资源特别是港口资源以及现有工业体系的需求。由于地理优势,毗邻京津的的河北廊坊、保定等地的中小城市群可以优先分享到京津在教育、科研、金融、文化和对外交流等软资源方面的优势,吸纳和集聚京津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接受产业扩散对接。应坚持比较优势,与京津在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方面加大协调力度,加快与首都经济区的融合,建设成为科研优势强劲、工业体系完整、特色产业明显的首都圈新型卫星城。
(三)以沿海经济隆起带引领沿海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河北与其他沿海省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沿海地区,而不是内陆。河北省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的定位应始终突出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方向,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实现港口、港城、工业区三者互动,完善沿海城镇体系,促进临港产业聚集和要素聚集,促进沿海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重点是以秦皇岛港城、曹妃甸港城和黄骅港城等三大港城建设为核心,整合周边县城和工业开发区,带动沿海城镇体系的发展,以组团方式,将唐山、沧州建成京津冀滨海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带节点城市,秦皇岛建成京津冀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国家级能源输出港和北方地区重要的山海口岸,最终促进沿海隆起带的崛起。
(四)以石家庄为核心强力打造环省会城市群
石家庄不仅是河北的首位城市,而且是冀中南区域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随着京石高速铁路、石太高速铁路等多条客运专线、新的机场、新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省会“一小时”交通圈几乎遍及冀中南,石家庄已经具备迅速融入京津都市圈,引领冀中南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发展重点应以流通贸易为核心,构筑服务冀中南、立足河北、面向华北、辐射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发展中心。从长远看,交通仓储、商贸物流是决定和影响环省会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依托河北环京津城市群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
(一)京津冀都市圈的生态-经济的统筹与协调
生态-经济的统筹与协调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河北与京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的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等地区形成的“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而北京最为关注的生态保护、水资源养护却都倚赖于这一地区。可以说,京津冀都市圈要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第三极”,就必须妥善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筹解决环京津都市圈贫困和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京津冀北地区建立一个跨区域的,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建立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的基本思路是,遵循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产业升级、城镇改造、人口分布调整和人力资源优势再造、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建立生态型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与保护机制,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在经济、社会、生态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该都市圈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城市与农村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该区域内各地区及其居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就;同时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完好的保护与修复,共同分享生态利益并共同承担生态治理责任,实现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
(二)重化工业对资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与资源短缺的现状存在矛盾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重化工业是长项。天津整个沿海100多公里有很多重化工企业,河北以曹妃甸工业区和南堡大油田为龙头的沿海经济隆起带是环渤海经济圈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由于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这一区域水资源频频告急,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不可回避、不能绕行的瓶颈,因此,必须探索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科学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疑应作为理性的现实选择和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柒』 关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学习心得体会
摘要:我国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是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个性鲜明的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内陆边疆;城市化;边疆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由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较大,加之改革开放后采取倾斜发展战略,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超常发展。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发展格局,并出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态。相比之下,内陆边疆省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无论在城市规模和功能上,还是在城市效应及布局上,都还需要极大地提升和加强。 一、内陆边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所谓内陆边疆是指既有法定国界,又有直接国土相邻的国家,且位居国界线内侧并包括一定内腹地的经济社会区域。我国的内陆边疆地区是特指我国沿边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新疆、甘肃、西藏、云南、广西,这9省区在地缘上同俄、哈、吉、塔、蒙、朝、越、老、缅、印、不、锡、尼、巴、阿15个国家国土直接相邻。辽宁和广西因兼有陆地边境和海岸线,又属于东部地区,故不在此文研究范围内。 1.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现状 从经济状况来看,根据1999年统计数据,7个边疆省区的固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外资投资额占全国外资总额的1.8%。虽然在上个世纪末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及2003年开始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行动,但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来看,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状况是经济总量较小,国有企业比重偏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偏小,合资及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三次产业的比重除西藏以外,基本上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并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同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较,这些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二产业中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 从城市发展状况看,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有吉林、黑龙江和内蒙。这其中主要是农垦、林区、矿区人口比重大等原因及“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变动导致城镇人口增加。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见下表: 从表中可见,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2个,城市稀缺,大中城市过少。与沿海地区相比,小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过小。这种大、中城市过少,城镇布局松散、规模过小的状况,使得城市的聚集效益低,对经济的拉动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积聚和合理流动。 2.影响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多产生在东部地区。解放以后,由于历史、国际国内政治态势的种种原因,人们总是把边疆等同“边境”、“边防”、“国防线”,其着眼点仅仅是它的政治方面,强调“屯垦戍边”、“巩固边防”、“保卫边疆”等政治的和军事的地位,而把经济价值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加之地处边缘、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缓滞等客观因素,就使我国广大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长期陷于落后境地。 从政策上看,解放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布局的考虑,力图改变过去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更由于战备的需要,加强了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投资,形成了一批内陆工业基地,如“一五”期间的156项工程和694个项目中,在甘肃就有16个。在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东北有50个。然而,由于这种倾斜投资大多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项目,缺乏辐射力以致未能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其吸收就业和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功能较弱,以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功能差距一直没有消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政府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东部地区依靠特殊政策和率先改革的优越条件加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却相对落后了。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经济,而东部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是具有较好的乡镇企业基础,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又为这一地区引进外资和港澳台资金,以及建立三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而边疆省区的经济主要是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所有制结构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较低,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国有经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增长局面,与东部地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对这两个地区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和把握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规律。 长江三角洲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10,特大城市有上海、南京和广州,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25个。从整体而言,该地区城市密度大,大中小城镇分布比较合理,彼此形成了密切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联系,呈现城市带的雏形,空间布局上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城镇主群。该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转化。另一方面,就是大城市的拉动作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正在构造上海国际金融、贸易和信息中心的大部分都市面貌,而把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转移到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形成物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的互补、互利、互动的统一市场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成为城市工业的配套与补缺,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力支援了农业生产,并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长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与大中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辐射相结合,促进城市化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城市在人口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强,其城市化运行机制属于内发式。另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浙、苏三省、市的常务副省(市)长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已初步形成,从而该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入快车道。 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城市化水平很低,发展速度也很慢。1978年,珠三角只有5个城市和32个建制镇,城镇密度很低,每万平方公里只有9个城镇。目前,该地区城镇体系包括特大城市广州、大城市深圳、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18个,以及建制镇401个。城镇星罗棋布,密度达到100个/万平方公里,城镇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有些城镇的建成区已连成一片。该区面积占珠三角的总面积不到1/3,但却集中了珠三角一半以上的总人口和3/4的城市人口,以及超过3/4的GDP。 与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珠三角城市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区内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扩散,而是由大量外资快速推动。这些流入的外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投资者由于成本因素区位选择倾向于小城镇,不仅有效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度大大提高,市镇之间通过地理毗邻、产业关联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都市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75%左右迅速下降到30%左右,不仅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为非农产业全部吸收,而且还吸纳了2 000万外地劳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外资主导型区域非农化过程中,珠江三角洲这种自下而上的、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建立在港澳台及外资推动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三、边疆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可行道路 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而言就是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以形成规模效应,而城市就是这一重要的载体。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财富生产效应。 众所周知,21世纪的经济集中表现为城市经济,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等方面的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边疆地区的落后就是城市经济的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就成为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 首先,以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区域中心城市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总有一二个增长极的超常规发展,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如深圳、珠海的迅速发展对珠江三角洲以及整个华南地区的带动效应;上海浦东的崛起对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带动效应;厦门对闽南三角洲的带动效应。我国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辐射能力的产业和中心城市。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发展关系在现实经济中也就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动的关系。因此,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须沿着中心地与外围地的发展逻辑,以现有的中心城市为发展极,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投入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要素。 如何吸引这些要素流入边疆地区呢? 一是借助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机会,采取跟进策略,向发达地区让出来的产业扩展。边疆地区有资源、人力、市场、工资成本低等优势,而东部沿海一带有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目前正在寻找出路,让出原来的主导产业,向更高的主导产业转移。要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发挥资源、技术、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使边疆地区在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的水平上起步。 二是利用边疆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与邻国的互补经济。边疆地区不可能“克隆”东部地区已走过的发展之路,如广东的外向型加工业;苏南的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的产业;温州模式等城市发展道路。边疆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地对外开放,而与邻国发展互补贸易是当前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北部边疆地区包括黑、吉、内蒙,面对的是俄罗斯远东、蒙古共和国及朝鲜,因其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重点应建设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基地及加工工业基地。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周边国家广泛开发经贸往来;西南边疆地区包括西藏、云南,面对的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特别是云南省要抓住湄公河开发的机会,与东南亚各国开发多种经济形式的往来;西北边疆地区包括新疆、甘肃两个省区,面对的是独联体的中亚和西亚地区。这两个地区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应利用新欧亚大陆桥的陆路通道带动经济发展。 三是借助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在实现外开内联双推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中央提出的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两大战略机遇。随着西部重点工程的全部实施和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激活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存量向西部流动,从而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又带动包括云南、甘肃等省在内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借助国家政策及资金倾斜,抓住机遇,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及城市功能的转换,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振兴东北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以边贸带动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 外向型经济一直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珠江三角洲是利用外资的海外销售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利用其成本和质量优势,打开海外市场。那么,边疆地区必须发展边贸经济,以口岸城市为切入点,建立贸易网络及产业带,大力发展外向经济。 在我国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发展边境贸易,至少拥有地缘上的、资源上的和口岸上的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如黑龙江省边境开放城市以边贸为突破口,以贸促工,以贸促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资源,建立起黑河、绥芬河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规模的外贸出口体系和生产基地。 最后,以地域经济带动特色中小城市。 一个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市本性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今日的城市经济竞争,其实是城市优势产业并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品牌的竞争。“大而全,小而全”就会缺乏鲜活个性与特色。城市的经济建设必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形成“名城效应”,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边疆地区经济不仅具有边贸性,而且还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应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包括旅游业、民族手工制品、民族土特产品等,这些产业应成为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支柱产业。边疆地区的城市化还应该走上发展个性化城市或者特色城市的城市化道路。纵观世界上知名城市,无论大小无一不是产业特色显耀、城市个性鲜明的功能城市。可见,城市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于其特色和强项。 总之,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特色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带及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地区之间乃至全国的流动机制。避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化,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正如一些城市问题专家所指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在于做精,重点是城市的特色化和专业化,也就是在特色化的产业和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规模效应及综合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在产业链上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蔡昉,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宋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 牛德林,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边疆经济的超常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陈振光,宋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J].国外城市规划,2000(5).
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
ubrvuevhcs55152513302012-8-30 11:56:26关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学习心得体会
『捌』 如何走好新型城镇化之路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优化城市结构体系。慈溪市通过完善城市土地利用、交通道版路等一系列规划权,强化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先导、引领和统筹作用,有效提高城市建设效率。以完善功能为核心,促进城市功能提升。2010年开始,慈溪部署实施了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打造都市圈卫星城市。
以区位优势为依托,加快城市改造,以交通优先为支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慈溪市一方面积极进行城中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城市对外交通道路体系建设,提高区域交通一体化程度,畅通了资源要素的流通渠道。慈溪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制定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改善城市宜居环境。
『玖』 如何构建城市社区中的新型邻里关系
别让邻里间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流传深远的古训,正在接受挑战。当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大厦屹立城市之间,当住惯了家属院、单位房的市民迁徙新居,他们方才发现,往日亲密无间的邻里互助关系开始疏远,取而代之的,是邻里之间“对门不相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住宅越来越好,关系却越来越远。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代价还是偶然遭遇,面对这一都市病,我们又该如何对症下药?
邻近的你我,渐远的情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即便是邻里之间,也已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偶尔遇见时,连一句温馨的问候语都难得出口,显得异常吝啬。砖瓦结构的大杂院相继拆迁,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不断崛起。在城市不断变高、变大中,“远亲不如近邻”,似乎已渐渐离我们远去,邻里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回头想想10年前住的大杂院,好像现在每个人都住在各自的小格子里,房子大了楼高了,邻里亲情却淡了。”家住王家庄的李晓波先生,在搬过两次家后,对此深有感触。
李晓波50多岁,土生土长的老兰州人。10年以前,他还住在焦家湾附近的平房里,只要有人在家,房门就不会上锁,邻居一经过,不忙的话还会探头进来打个招呼。院子里会放有简单的石凳、板凳,闲来无事,几个人坐在院子里,也能聊上三五个小时。院子里实在找不到人,到小巷晃悠一圈,总能找到聊天的熟人。
对于那个温情时代,不少居民都与李晓波有着相同感受,那就是当时的居住条件虽然差些,但邻居之间走动频繁,关系密切。有一种洋溢着家长里短、人间烟火气息的温情。但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住房改革、住房市场化,城市居民的居住类型呈现多样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李晓波2008年搬进了王家庄附近的小区里,那是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区,但邻居之间极度缺乏交流,别说整个小区,就是同一单元的邻居也不一定都能认识。关上房门,各家就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
“以前邻居们之间知根知底,见面相互主动打招呼,住进新小区,周围都是陌生人,很自然地会在内心产生自我保护意识,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事。”李晓波刚住进新小区时,第一次和对门邻居在楼梯上碰面时,也曾尝试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两句话没说完,邻居就“有事”转身走了。从那以后,李晓波和邻里的交往也“拘谨”起来。
毫无疑问,住进商品房后,邻里关系正在不断“退化”,“咳嗽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随处可见,若没有适当的挽救措施,邻居之间最终很有可能成为“最近的距离和最远的感情”。
“邻居的电话?我没有。”在雁滩公园内,许多市民面对记者的提问,都纷纷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邻居的电话。
“我没有邻居家的电话,平时我们之间也很少串门,不要说电话,连他们叫什么我也不知道。”在雁滩公园,市民胡女士对记者说,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以后又要忙其他的事情,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和邻居坐在一起交流,甚至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
公园内,一群老人正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对于这个话题,今年68岁的老人王琦明对记者说,像他这个年纪的,很多认识的人不是搬走了,就是已经去世了。而现在住的单元房,楼层太高,他根本没有精力上下楼去串门。一旁聊天的孙大爷说:“现在,邻里之间的关系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基本上家家都装上了防盗门,一回到家,每家都是紧闭房门,邻里之间聚在一起的时间根本就没有,所以,我更喜欢到公园、广场等一些公共场所寻找玩伴。”
对于这一现象,社会学专家贺明对记者说,邻里关系,是一种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可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变迁的加速,邻里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而“邻里文化”也已经成了大部分人心中的一种文化记忆。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依靠基层社区多组织一些加强邻里之间关系的活动。同时,社区成员之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通过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加深邻里之间的了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联谊加强联系,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以心换心,住高楼也温馨
说到小区邻里关系淡漠,心理咨询师马晓虎也深有体会。他说,最明显的场所发生在小区两个公共区域:一个是小区走廊,大家擦肩而过,都少有招呼;另一个是在电梯间里,本来都是同一栋楼的左邻右舍,但大家却沉默不语。
有几次,他也试着在电梯间里给人微笑点头,但被对方白了一眼,仿佛在说,“这人有病啊,我又不认识你,为啥给我笑呢?肯定不怀好意。”这种被误解,无形中增添了几分尴尬的气息。时间一久,自然没有人再主动招呼了。
“我觉得这就是现代都市人的戒备心理造成的。”马晓虎说,每个人都有保护自我的本能,当人体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下缺乏安全感时,他们都会表现出谨慎、静默,甚至避而远之。“以前,我们住筒子楼时,一层楼住有很多户人家,大家都把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放在过道边,你家需要啥了来我家拿去用就是。现在,哪还有这样的事情?”说起当年住筒子楼,马晓虎怀念着说。
他说,现在小区楼下买东西很方便,甚至有商家为了揽生意,还主动送货上门,你有啥需要,一个电话就可搞定,根本用不着去敲邻居的门。况且,你敲了隔壁的门,还不一定能得到帮助。
“形同陌路,不闻不问”。一直以来,为了拉近邻里关系,我市各街道社区也开展各种活动。“邻里节”、“邻里联系卡”等等都在为邻里关系做铺垫。“以前的‘远亲不如近邻’,渐渐地变成都不知道对面邻居长什么样,邻里关系也变得冷漠,很多人生活中没有‘邻居’这个群体关系。这不仅引起了居民们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社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王家庄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王主任,要不今天我们在你这里会个餐吧。”“王主任”是榆中街社区居民们给王淑英取的昵称。因为她是小区里几家居民一起活动的“发起者”,在这个“聚点”里,居民们可以聚餐、聊天,让大家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昨日,家住榆中街的退休职工王淑英家中热闹非凡,几位年龄相仿的姐妹们聚在一起,有的织毛衣、有的段段绣,也有的商量着怎样能做个好看的钩花。“我们经常会聚在‘王主任’这里聊天,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还会在她家起灶做饭,简单的炒几个菜大家一起吃,像是又回到了当年住平房时的感觉。”居民刘凤英说。
“我希望我们永远能像现在这样,没事就串串门。”小区居民孙阿姨今年60多岁,刚搬进小区之初,她还很开心,因为她是从江西来兰的,常年在兰州做买卖,能在兰州安家,她心里也很高兴。但没过多久她就感觉“心里空荡荡”的。“以前在老家住的是小院子,周边都是老邻居,家里的门也是常年不关的,一直都有邻居来聊天扯家常。而现在,住进了新楼房,邻里间几乎没了以前那样的来往,生活也变得有些寂寞。”
邻里关系的陌生化,似乎已成为现代都市的常态。据部分社区统计,在街道所辖范围内的住户中,“生活寂寞”、“无人交流”是居民们反映最多的两个问题。“我们也在走访时发现,许多居民会自发地改变这样一个陌生的邻里状态。”社区工作人员均表示。一些退休职工自发创办“民间组织”,几位能聊到一起的住户经常会“凑”在一起,晒晒厨艺、聊聊家常、探讨一下各类手工编织,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还增进了邻里感情。
同住一栋楼,大家不拘形式地聚首交流,互相关照生活。有共同爱好、共同志向的居民也可“拉帮结派”成为一个“小组织”。“如果以这种形式为启发,引导居民自发建立‘聚点’,也许会使居民们重回“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模式。“聚点”里的岳阿姨笑着说:“现在我们这里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平时我们还一起去跳跳舞,练练剑,生活一下子就丰富了。”
居民社区齐努力 共建和谐邻里情
铁路局一小区物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建明曾做了一个调查,现今小区里,最渴求邻里帮助的群体是小孩和老人。“以前住四合院里,小孩子都是东门串西门,约好一起玩耍,一起上学,关系融洽得很;而现在,很少见到这种现象了。”张建明说,以他们小区为例,目前有500多户业主,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老年人。这部分人,空余时间较多,但日常的娱乐方式却比较匮乏,他们容易感到寂寞。
在小区的走廊里,张建明时常看到那些孤单寂寞的老人身影,他走过去和对方聊起天来。谈话中,张建明强烈感受到老人们的心灵孤独。“有些是从农村来的,过惯了那种邻里相处的热闹生活,现在到了单门独户的城里生活,突然不适应了。”张建明听后也感慨颇多。而身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群体,似乎对邻里关系的需求略显淡薄。“因为,现在的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张建明说,中年群体忙于应对工作,下班回到家,更感身体疲累。这样的紧张生活,挤掉了人们之间许多交流沟通的时间,人们的交流欲望也减少了,邻里之间的情感淡化便成了必然。
为此,我市部分街道社区就利用“和谐卡”、“联络卡”、“心愿卡”等促进邻里关系。皋兰路街道各社区就在辖区内推广了“社区和谐卡”。“社区居民家中都有一张‘和谐卡’,每张‘和谐卡’正面填写着楼上楼下10多户居民的户主名、门牌号和联系电话,背面有用红色双心衬托的服务项目以及社区主任、社区民警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电话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