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专。我市大力推属进城镇化建设,不断推动城乡经济发展。②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我市通过深化各项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使城乡居民享受平等权利。③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我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推进20个示范中心镇和35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居住环境一体化。④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我市的城镇化建设着力消除城乡各项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E. 新型城镇化的中国路径是什么样子的
随着最后一批拆迁户签下拆迁协议、搬入新家,山东潍坊高新区泊子村正式告别了低矮简陋的平房时代,全部入住高层或多层新楼房。“其实最终促使大家愿意搬迁并不是给予了多少优惠政策,而是看到原来的老街坊们都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有了崭新的环境,从心里是向往的。”当地人说。
了解到,类似潍坊高新区泊子村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这也并非百姓们简单的从低处搬到高处,从小平房换到大楼房,其背后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进步和缩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1.4个百分点。事实上,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率提高并非是看上去“上楼”这么简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等一系列政策中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以人为核心,其根本是要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标,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在2020年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1.4个百分点。而百分点提高的背后,是一系列的中央和各级地方的政策推动,并由其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F.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因此,基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相关研究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我国所选择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至少应该是一个由六大因素构成的城镇化体系,即走“六位一体”的城镇化道路。
所谓“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指城镇化这个大系统至少应包括六个子系统,并构成一个紧密的体系。这六大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系统、经济增长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发展系统、空间结构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在综合考虑这六大系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资源有效利用、经济持续增长、环境友好保护、社会公平和谐、空间结构合理、智慧城市创建的综合性的城镇化道路,实质上就是一条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我们之所以要在城镇化道路问题上做出新的抉择,主要是因为旧的城镇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在于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城镇化需要大量地占用这些资源,尤其是土地和淡水资源。从城市用水情况来看,在我国目前600多座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有的城市由于过度使用地下水,已造成了城区有的地段塌陷的严重后果。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提高城市水利用效率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以新型城市经济为主导
城市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起着主导作用,尽管世界上的城市总面积仅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左右,但其创造了世界以GDP计算的经济总量的近70%。在有些国家,一座城市所创造的GDP,就占到了其整个国家GDP总量的30%-50%,如泰国的曼谷、埃及的开罗、韩国的首尔、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等都属于这样的情况。这充分说明城市经济对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过,过去的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依靠工业化推进的,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则是在碳排放与碳制约基础上主要通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以及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形式而实现的。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产业支撑,而且还要建立起适应气候变化所需要的新经济与新型产业体系。如果那些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城镇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不能在新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得到有效调整与改进的话,就不可能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城镇化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环境得以友好保护的城镇化
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2%的城市,却消耗了全球67%的能源,排放了全球70%多的温室气体。正是由于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其中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进而有可能引起一系列涉及人类未来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不可能再走过去由工业革命推动的常规城镇化的老路了,必须走出一条环保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在于必须是一条低碳的城镇化道路。
不论哪个国家,从经济方面考虑减少碳排放的政策措施无非是调整生产结构,尽量地减少高耗能和高排放产业比重,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业);调整城市交通结构,进一步拓展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提倡骑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家庭小轿车的增长速度;倡导和鼓励低碳消费。从制度设计来看,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一方面对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开始征收碳税(英国从2001年起就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同时,碳排放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起来;许多国家都出台了与促进低碳经济、遏制高排放产业发展的法律。世界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城市,中外都是如此。我国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要实现我们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最重要的大政策就是走低碳、节能、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否则就等于是弃本求末。
不断追求社会公平和谐
新型城镇化不是少数人的城镇化,而应该是所有人追求共同富裕的城镇化之路。如果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使许多人不断变为城市贫民,生活方式日益“贫民窟化”的道路的话,就值得引起深刻反思了。所幸的是,我国并没有出现“贫民窟化”现象,但却出现了另外一些独特现象,譬如说常年在城市打工的2亿多农民工确实实现了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地理迁移”(geographic mobility)过程,但由于种种制度(户籍制度等)的制约,他们无法完成“社会迁移”(social mobility)过程,也就是说,尽管他们已工作、生活在城市里了,但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再譬如说,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有些农民的承包地需要被征收,从农地转变为非农用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农民在这一个过程中完全没有发言权,更没有谈判权,即使在补偿条件上,也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对自己很不利的条件。
因此,过去一些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在农村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四无”(无地、无业、无社保、无创业资金)失地农民群体(不少人认为有3000万-4000万),加上5000多万“留守儿童”和2000多万“留守老人”;另一方面,在城镇形成了近2亿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同等城市居民待遇的情况。也许这样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在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但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公平和谐主要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改革目前的户籍制度,消除户籍中的政治特权、社会身份、社会福利、经营垄断等因素,尽快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户籍平等制度;二是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对城镇化过程的农民土地被占用应该根据农民的意愿和市场价格进行公平补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靠强权压低和剥夺农民的利益,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使农民对土地拥有更加明确、长久的权利。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具备紧凑性的特征
其基本原理在于,紧凑的城市使家庭小轿车的使用显得没有必要或不太必要,从而人们可以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量。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在建设紧凑性结构城市的同时,保持尽可能高的绿化率。
对于超大的城市而言,譬如说像北京、上海、东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仅仅依靠一个紧凑的城市中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需要在一个城市里建设多个中心,但每个中心也都体现出紧凑的特点,力争使每个中心都能将居住、工作和购物等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尽可能地使人们就地就近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各主要问题,从而减少人们在不同中心流动的数量与频率,减少私人小轿车使用的数量与频率,最终减少城市碳排放。
城市形态逐渐转向智慧型城市
通过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和IT应用技术的运用,借助物质网络(包括物联网)、信息网络(包括云计算)、能量网络(包括智能电网),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管理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的各方面都将智能化,形成一批新的城市智慧产业、一套新的城市智慧管理模式以及一种全新的城市居民的智慧生活方式。其目的一方面有助于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程度,智慧城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化的最重要意义是提升城镇发展质量
“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仅只有促进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相当多和相当大的“制约”(限制)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作用,譬如说来自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方面的制约,来自碳制约方面的因素,来自生态环境的综合制约,来自社会公平方面的制约,等等。因此,新时期再次启动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促进因子和制约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并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的全新的城镇化系统。认为新一轮城镇化将促进房地产再次高歌猛进、工业化再一次“大跃进”式发展是没有理由的,这是对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特征缺乏深刻认识的表现。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最重要意义与作用将体现在提升我国城镇发展的质量方面,而不是数量方面,从而实现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G. 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谈谈学习体会。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这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从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推进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也曾出现过几个加速发展的阶段,1957年城镇化率达到15.4%。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限制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成了从那以后相当长时期的重大政策,由此而使城镇化的进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到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4.3%,而城镇化率只有17.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加快的势头。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2%。22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70%、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
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的状况。据世界银行资料,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DP国家和地区低11个百分点,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大量农业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基本靠手工劳动,使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美国的6%。同时,2/3的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农村市场打不开,已成为影响扩大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重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按照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应该达到50%以上,即城镇化率应该提高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由于这个幅度还低于前22年年均提高的幅度,所以这个指标是留有余地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理论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镇化率还可以定得再高一些。理由是,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例如,韩国从1967年到1987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日本从1966年到1987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今后20年,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会相应加快。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我国农村有8亿人口,新增人口主要在农村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城市人口增加近3亿,但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多少。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转移了1.5亿左右的同时,务农劳动力还增加了4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15亿左右,到那时即使城镇化率达到50%,农村人口也还有7.5亿,也就是说,就绝对数来看,20年只比目前净减少5000万。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减少的难度很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太急了不行。我们目前城市中的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等比较紧张,就业矛盾也很大。如果大量农民都进入现有城市,就会出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有过的城市病,引起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教训。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走离土不离乡的独特发展道路,形成很多新的城镇。这些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仍然要认真总结经验,探索适应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也就是说,城市化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要加强。如果简单地提城市化,可能使很多人期望值过高而实际上做不到。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使我国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工业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转变。
根据我国城镇化规划,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在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重要交通沿线城市、边境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同时,要重点建设现有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城镇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要注意发展镇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及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改进户籍管理,取消政策限制,以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
H. 中国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背景以及推进路径是什么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专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属,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同时也面临许多突出问题,需要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
路径:第一,协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缓解部分大城市由于人口膨胀和产业粗放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第二,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导工业化从粗放、速度型转向集聚、效益型,改革完善制约农民进城和流动的体制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促进工业化引领城镇化、城镇化支撑工业化。第三,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合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性还包括协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协调流出地和流入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等。
I. 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理应极其丰富专.尽管目前很难清晰地界定属新型城镇化,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实践,其内涵也将不辨自明.从现有认识来看,我国在当前提出新型城镇化主要是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实践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而提出来的,无疑地,它负有新的历史使命,是区别于我国以往的城镇化,更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般的城市化.
结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综合考虑到我国城镇化成效与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应是城镇化与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够更好地相协调,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强国富民梦.
新型城镇化必须对过去快速城镇化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进行纠偏.作为区别于以往的城镇化,我国新型城镇化应是由过去的制约外来人口融入城镇向积极稳妥地将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的过程,城镇建设和发展由过去的粗放方式向集约化转变的过程,城镇由过去的过分注重经营城市向服务市民转变,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由过去的只面向户籍人口向覆盖到全部常住人口转变的过程,最终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并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群的科学合理体系.
J.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13年7月9日,在广西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3月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