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著名博主
① 滚雪球。著名。名字。字典组四个词以后是终点
典当---当年---年初---初始---始终---终点
典当----当年----年青----青年---年终----终点
② 雪球花的简介
俄罗斯民歌。亦名《卡林卡》(Калинка)。它用热情奔放的旋版律,和浓郁的俄罗斯民权歌的样式,唱出了俄罗斯小伙子对于美丽姑娘爱的直接追求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在俄罗斯的民间诗歌和歌曲中,雪球花通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性,雪球花和马林花则是姑娘和小伙子爱情的象征。因为“雪球花”的俄文发音是“卡林卡”,所以这首《雪球花》也叫做《卡林卡》。
《雪球花》也是享誉全球的俄罗斯民歌之一,是黑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为婚礼舞蹈伴唱的歌曲,因此这首歌既有舒缓的歌唱旋律(一开始男高音的领唱),也有跳跃欢快,节奏从中庸转到越来越快的热烈的舞曲节奏(合唱部分),富有浓郁的哥萨克风格。这首传统上用男声领唱加合唱来表现的歌曲热烈欢欣明朗的风格,充分表现了俄罗斯青年人对幸福爱情的渴望。这也是苏军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屡演不衰的保留节目,前后有十几位优秀的男高音担任过领唱,最著名的还是50-60年代的叶甫根尼.别利亚耶夫,一个无可挑剔的俄罗斯男高音。
③ 雪球事件是在哪个地质历史时期
雪球地球是地质史上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地球表面从两极到赤道全部被结成冰,地球被冰雪覆盖,变成一个大雪球。
地球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雪球地球事件,一次是在大约距今约8亿到5.5亿年之间,地球表面从两极到赤道全部结成冰,只有海底残留了少量液态水。还有一次则出现在地球刚刚出现生物的时候。
通过对于地质沉积物以及其他地质证据的研究,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8亿到5.5亿年之间地球一直处于完全冰冻状态。
地球上曾经出现了两次最著名的冰期。一次是发生在大约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当时人类刚刚开始进化,因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出现变化,整个北大西洋沿岸的大陆边缘都铺上了厚厚的冰层。另一次则是大概21000年前,北美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被厚达2公里的冰层覆盖,并且导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这次5亿年以来最残酷的冰期至少影响了地球表面30%的地区。
但是这两次冰期,都没有发生在8亿—5.5亿年之间的全球性冰期事件来的更戏剧和更残酷。在很久之前发生的雪球地球事件使得整个地球被冻成一个大雪球,导致无数物种灭绝。
研究历史
1964年,剑桥大学的B.W. Harland最早对全球范围内新元古代(大概8亿—5.5亿年前)的冰期沉积物做了研究,他提出在全世界各个大洲都有8亿—5.5亿年前的冰期沉积物。
同时,他通过简单的地磁学分析指出,当时这些大洲其实并没有像现在那样被海洋分开,而是在赤道附近汇聚成一整块巨大的大陆。
而在当时,板块漂移学说也才慢慢被接受。而且由于分析手段缺乏,加上数据有限,所以B.W. Harland的说法并没有明确的得到广泛地证实,更没有人能解释,冰期沉积怎么到了赤道附近。
地质研究
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里面,通过科学家在海洋生物学、地球化学等领域的进一步努力,获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1987年,加州理工学院的J.L. Kirschvink等研究了澳大利亚的一块新元古代的粉砂岩之后,证实了它是属于当时沉积在赤道附近的浅海环境,确凿地说明了冰川曾经到达了赤道附近,而且这个研究成果也被后来的研究反复检测所证实,其中就包括随着古地磁学的发展。
D.A.D. Evans等人在2000年研究了这个时期(8亿—5.5亿年前)各个大陆的冰川沉积地层学、地质年代学、古地磁学后指出,许多冰期沉积的杂砾岩出现在南北纬10°以内,甚至没有超过60°的。
1992年,J.L. Kirschvink首先提出在新元古代(8亿—5.5亿年前)曾经出现过几次“雪球地球”事件。可以想象,赤道附近都结冰了,那么整个地球还不冻的严严实实,成为一个“雪球”?
假说研究
概述:从1960年代以来,人们就假想地球诸大陆曾经遭受过一次严重的冰冻,时间是迄今约7.5亿到5.8亿年前。这个时期地史上称为冰冻期。后来古生物学家W. Brian Harland指出该时期的冰渍沉积物遍布全球,并提出那个时候全球冰封的观点。
该假说的麻烦在于,尽管全球遍布冰川痕迹,但是在赤道地区除了高山地区外找不到冰川痕迹。板块构造学说使得这种冰川分布的不连续性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各大陆在那个时候曾经是一个整体,聚集在赤道附近,叫做超大陆。
总而言之,雪球地球理论就是综合了7亿到6亿多年前留下的诸多地热证据而得出的一个理论。
由冰渍残留地点的广布,该理论认为地球曾经一度被全部冰冻起来。然而这个过程的机理却不明。有一种理论认为当时由于冰川的延伸,导致部分陆地被冰面覆盖,从而延缓了岩石的风化过程(岩石风化是会吸收二氧化碳的),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火山活动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于是冰川到一定时候会停止蔓延。由于当时超大陆集中在赤道附近,陆地表面冰川很难被全部覆盖。日积月累,当风化过程慢慢消耗完温室气体后,冰川开始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直到全球冻结。彼时,整个地球表面全部被冰川覆盖。日照辐射被白雪皑皑的地球反射回太空,地球一片冰冷。由于水汽蒸腾作用被大幅减少,大气变得无比干燥。当时大气中唯一的温室气体就是水汽本身,高高在上的则是令人炫目的阳光。
雪球地球终究还是融化了,而融化的原因则成了现在的一个研究课题。
通过计算机模拟人们也得到了一个完全冰封的地球,这个模拟得到的状态称为“白地球”。
8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分离的,而是在赤道附近连在一起,我们称为罗迪尼亚超大陆。
罗迪尼亚超大陆因为一次著名的”超级地幔柱“的火山活动分裂了,形成几个小的陆地,这个就使得陆地的海岸线增加了很多;海岸线的增加带来两个后果:一个是生物在岸边的活动增加,光合作用的加强导致大量CO2被吸收,二个是同样增加了大陆的硅酸岩风化,而吸收了不少CO2,这两个结果导致大气的CO2迅速减少,“温室”变“冰室”,产生巨大的冰雪覆盖,进而产生了失控的反照率事件,而最终形成了“雪球”。
经过计算,当时冰盖有1公里厚,推进到赤道附近,地球温度下降到零下50°C左右。因为被冰雪埋藏,光合作用和大陆的硅酸岩风化作用都被终止,但是地球的火山活动还在继续,向外释放了大量的CO2。经过长达1000万年的积累,这些CO2终于足够强大,形成“温室效应”,从而迅速融化了“雪球地球”,在融化的时候整个海洋温度能够达到50°C以上。
解冻研究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小组还证明了一个机制,借助这一机制,地球才能摆脱“雪球地球”。在变成“雪球地球”后大约几千万年里,地球的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程度,闪耀的亮白色冰层能反映太阳光线和热量,因此雪球在2亿年间一直处于像冰冻的雪球。
最终,由火山喷发出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进入空气中,由此地球气候逐渐转暖,厚厚的冰层也慢慢融化。温室效应再一次发生了,地球温度又逐渐升高,冰层融化,生命重返地球。研究小组的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地球有可能再次成为“雪球”,地球上的生物将面临被再次毁灭的危险。
提出假说
⑴冰室效应说
最早提出“雪球地球”理论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小组发现,使早期地球变成雪球的罪魁祸首很可能只是一种细菌,它释放出的氧气破坏了可使地球保持温暖的关键气体——甲烷。
科学家推测,在23亿年前,一种叫蓝菌或蓝绿藻的细菌突然发育出分解水及释放氧气的能力,大量的氧气使当时大气中丰富的温室气体甲烷很不稳定。在至少10万年的时间内,温室效应被破坏,地球没有了甲烷,全球温度下降到零下50摄氏度。地球进入冰河期后变得十分寒冷,赤道海洋被大约1.6千米厚的冰层覆盖,大量生物死亡,只有转入地下或在热温泉中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下来。
⑵泥泞地球说
对于雪球地球观点的最早争辩始于1989年,之后持反对观点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更加猛烈的攻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三位物理学家。2008年4月,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原生代末期二氧化碳计算机模拟,新原生代末期是海洋氧气生成的重要时期。
这三位物理学家指出,计算机模拟显示,持续的寒冷气温将使大气中的氧气散布到海洋底部,通过光合作用进而转化成为富含溶解有机碳的地质层,最终形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些二氧化碳气体将从海洋中释放回到大气层中,通过温室气体效应加热大气层空气,在地球冰冻冷却循环周期之前,诱导海洋冰层逐渐融化、冰河逐渐缩小。
换句话讲,地球在8.5亿—5.5亿年前的成冰纪并不是一个冰冻的雪球,当时的地球很可能是气候温和、土壤泥泞,热带地区的海水处于非冰冻状态,海水可以与阳光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这个时期并没有大量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碳气体,也没有持续冰冻上亿年。
⑶阳光阻隔说
科学家认为“雪球地球”时期的火山喷发向大气层释放了大量硫颗粒,阻滞阳光照射大地,从而使地球温度下降。地质科学家麦克唐纳指出,这意味着调查这种地球历史的“自然实验”十分重要:“这会告诉我们远比电脑模型更多的东西。”
⑷反射学说
J.L. Kirschvink认为,当时在中高纬度的反照率是很高的,形成大量冰川,然后海平面下降,导致了陆地面积增加,陆地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地球的反照率;同时,热带地区大陆增加有利于硅酸岩风化,有利于大气中的CO2埋藏,加强了“冰室效应”。这两个因素的不断影响,导致了地球不断变冷,从而形成一个“雪球”。在形成“雪球”之后,因为地球的火山作用,不断释放出CO2等温室气体,经过长期积累,这些气体终于足够强大,产生了巨大的“温室效应”,地球温度升高,所以又融化了。
研究证据
美国哈佛大学地球学家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和同事对夹在冰川沉积物之间的加拿大火山岩进行了研究。科学家可以通过冰川融化留下的残骸以及因冰川活动而变形的沉淀物,确定这种冰川沉积物,褐红色的冰河时代沉积物证明这块加拿大火山岩曾在“雪球地球”时代被冰雪覆盖。
麦克唐纳的研究小组利用极为精确的铀-铅放射性年代测定法认定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是在大约7.16亿年前沉淀的。接下来,研究人员将自己的发现与以前一系列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那些研究发现火山岩是在加拿大处于赤道附近时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构造板块的活动驱使火山岩向北移动,到了加拿大育空地区和西北地区。
通过对前寒武纪全球冰川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的测量,指出8-5.5亿年之间,有一次大规模的“雪球地球”事件,以及在’雪地球‘事件之间的暖期。在此之前的一次,发生在24.5-22.2亿年前。
之前科学家所认为的雪球地球时期是地球形成期中冷冻最长、最深的时期,其证据来源于海洋深层沉淀物。科学家曾对地质层进行了碳13(C13)同位素的测定,碳13同位素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沉积物质,可有力地说明当时地球的气候状况。他们发现在成冰纪的上层和下层富含大量的碳13同位素,也就是说在成冰纪时期处于地球生物低潮期。联系其他强烈的冰冻作用,科学家认为成冰纪时期地球完全处于冰冻状态,厚厚冰层覆盖着海洋并蔓延至热带地区,甚至还到达了赤道。
这个学说的主要证据,是发现碳酸盐沉积物,这种典型的低纬度沉积物堆积在冰川沉积物之上;况且海洋中出现沉积铁矿层,表明缺氧的环境也与冰川事件相吻合。’雪地球‘事件的成因还很不清楚,但认为与当时大陆聚集在热带地区有关,因此增加地球反射的阳光,使全球变冷。
麦克唐纳称,围绕“雪球地球”还有许多谜团尚未解开,例如,仅凭借一个冰封的赤道,科学家无法确定当时地球上冰雪覆盖的程度。地球可能一直处于完全的“深度冰冻”状态,或者可能只是受制于不断活动的冰川和冰山,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冰体。
事实上,连“雪球地球”这一名称可能同样需要重新考虑。麦克唐纳说,地球可能不是“一个白球,而更有可能是一个泥球”。由于向外喷射灰烬的火山经常爆发,可能使得地球表面“布满灰尘”。
④ 原生代的假说
雪球地球
“地球曾是雪球”假说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约瑟夫·可西文克博士1992年首先提出,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和公众的普遍关注。199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地质系教授鲍尔·霍夫曼对这个假说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并将其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期刊-《科学》上,从而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霍夫曼提出这个假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试图解释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一,地球在距今6亿到8亿年间广泛发育了一层或多层称为“冰积岩”的冰川沉积,它代表了全球性的寒冷气候。最著名的一次冰期发生在距今6亿年左右,几乎在现今所有大陆上都留下了可靠的记录,地质学上称为瓦伦格冰期。当然也不是现今地球上的所有区域都能找到该冰期的沉积,这主要是因为:在距今6亿到8亿年间,一些地方处于冰川剥蚀区,并没有沉积;另一些地方远离剥蚀区,没有沉积具有明显冰川痕迹的岩石;另外,有些“冰积岩”经历了再剥蚀,同样也不能得以保存。不管怎样,在地球上很好保存了距今6亿到8亿年的地层中,几乎都能找到同期的冰川沉积。很显然,这个寒冷气候是一个全球性事件。第二,地球具有一个巨大的磁场,磁场的南北极靠近地球的南北极。地球在距今6到8亿年间,冰积岩大多沉积在中、低纬度附近。广泛的寒冷气候发生在地球的赤道及其附近区域。这的情况大相径庭,因此,特别的现象需要一个特别的解释。第三:地质学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在8亿到10亿年前构造运动异常活跃,并广泛发生了一次全球性的造山运动,地质学上称为“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在中国称为“四堡运动”。“雪球假说”认为,造山运动引起了地球上大面积的剥蚀和沉积,化学剥蚀和有机物的沉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量超过火山运动释放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与“温室效应”正好相反,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大量消失,导致“冰室效应”,全球气温迅速降低,首先在地球两极的海洋上形成冰盖,当冰盖的面积扩大到中纬度时,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大部分的太阳光被冰面反射出地球,储存到地球上的能量越来越少,从而使得地球表面更加寒冷,全球都被冰雪覆盖,形成了“大雪球”,当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可能与现代的南极相当或者更冷。
“大雪球”持续的时间应该相当于冰川沉积所代表的时间,用同位素年龄测定,这段时间可能有几百万年。在这冰天雪地的年代,火山活动并没有停止,然而化学剥蚀和有机物的沉积速度却明显减慢,因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补给量超过消耗量。经过数百万年的日积月累,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时,“温室效应”就发生了,其结果是地球温度迅速升高,“大雪球”融化,地球又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尽管“大雪球”假说对部分现象的解释合情合理,这个假说还遇到了一些不太容易解释的问题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6亿到8亿年间地球上是否真的经历了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这还需要更多的地质资料和地球化学证据。
⑤ 雪球地球的简介
通过对于地质沉积物以及其他地质证据的研究,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8亿到内5.5亿年之间地球一直处于完容全冰冻状态。
地球上曾经出现了两次最著名的冰期。一次是发生在大约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当时人类刚刚开始进化,因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出现变化,整个北大西洋沿岸的大陆边缘都铺上了厚厚的冰层。另一次则是大概21000年前,北美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被厚达2公里的冰层覆盖,并且导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这次5亿年以来最残酷的冰期至少影响了地球表面30%的地区。
但是这两次冰期,都没有发生在8亿—5.5亿年之间的全球性冰期事件来的更戏剧和更残酷。在很久之前发生的雪球地球事件使得整个地球被冻成一个大雪球,导致无数物种灭绝。
⑥ 彗星是一个“脏雪球”吗
彗星是夜空中能看到的最美丽动人的天体之一。1950年美国天文学家惠普耳提出一种看法,彗内核是由尘埃和冰组成容的,他把彗核比作是一座“不干净的冰山”。后来就把这一理论叫作“脏雪球模型”。当彗星飞近太阳时,含尘的冰雪球蒸发成气体和尘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气体受激发发出荧光,尘埃则反射太阳光。它们在太阳风和太阳光压的作用下,气体被甩向后方,开成长长的彗尾。惠普耳的理论是否正确呢?1986年著名的哈雷彗星又一次飞近太阳系,给验证惠普耳脏雪球模型提供了一个极好时机。苏、美、欧洲共同体、日本等先后发射了多艘宇宙飞船飞近彗星去探测它的秘密。其中欧洲空间局发射的“乔托号”宇宙飞船甚至飞到彗星气体里,到彗核附近去进行拍照和测量。结果发现哈雷彗星的彗核,的确不是一团散沙,而是一座含有尘埃的冰山。它的外形不是球,而是像一个长条形的马铃薯。还发现彗核外面有一个表面粗糙、颜色很黑的多孔表面层,太阳热量透过表面层传到彗核内部使冰蒸发,然后以喷流的形式从表面层逸出。惠普耳提出的彗核是个“不干净的冰山”或者说是个“脏雪球”的理论,终于得到了直接观测证据,为大多数天文学家所承认。
⑦ 雪球地球的研究历史
1964年,剑桥大学的B.W. Harland最早对全球范围内新元古代(大概8亿—5.5亿年前)的冰期沉积物做了研究,他提出在全世界各个大洲都有8亿—5.5亿年前的冰期沉积物。
同时,他通过简单的地磁学分析指出,当时这些大洲其实并没有像现在那样被海洋分开,而是在赤道附近汇聚成一整块巨大的大陆。
而在当时,板块漂移学说也才慢慢被接受。而且由于分析手段缺乏,加上数据有限,所以B.W. Harland的说法并没有明确的得到广泛地证实,更没有人能解释,冰期沉积怎么到了赤道附近。 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里面,通过科学家在海洋生物学、地球化学等领域的进一步努力,获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1987年,加州理工学院的J.L. Kirschvink等研究了澳大利亚的一块新元古代的粉砂岩之后,证实了它是属于当时沉积在赤道附近的浅海环境,确凿地说明了冰川曾经到达了赤道附近,而且这个研究成果也被后来的研究反复检测所证实,其中就包括随着古地磁学的发展。
D.A.D. Evans等人在2000年研究了这个时期(8亿—5.5亿年前)各个大陆的冰川沉积地层学、地质年代学、古地磁学后指出,许多冰期沉积的杂砾岩出现在南北纬10°以内,甚至没有超过60°的。
1992年,J.L. Kirschvink首先提出在新元古代(8亿—5.5亿年前)曾经出现过几次“雪球地球”事件。可以想象,赤道附近都结冰了,那么整个地球还不冻的严严实实,成为一个“雪球”? 8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分离的,而是在赤道附近连在一起,我们称为罗迪尼亚超大陆。
罗迪尼亚超大陆因为一次著名的”超级地幔柱“的火山活动分裂了,形成几个小的陆地,这个就使得陆地的海岸线增加了很多;海岸线的增加带来两个后果:一个是生物在岸边的活动增加,光合作用的加强导致大量CO2被吸收,二个是同样增加了大陆的硅酸岩风化,而吸收了不少CO2,这两个结果导致大气的CO2迅速减少,“温室”变“冰室”,产生巨大的冰雪覆盖,进而产生了失控的反照率事件,而最终形成了“雪球”。
经过计算,当时冰盖有1公里厚,推进到赤道附近,地球温度下降到零下50°C左右。因为被冰雪埋藏,光合作用和大陆的硅酸岩风化作用都被终止,但是地球的火山活动还在继续,向外释放了大量的CO2。经过长达1000万年的积累,这些CO2终于足够强大,形成“温室效应”,从而迅速融化了“雪球地球”,在融化的时候整个海洋温度能够达到50°C以上。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小组还证明了一个机制,借助这一机制,地球才能摆脱“雪球地球”。在变成“雪球地球”后大约几千万年里,地球的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程度,闪耀的亮白色冰层能反映太阳光线和热量,因此雪球在2亿年间一直处于像冰冻的雪球。
最终,由火山喷发出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进入空气中,由此地球气候逐渐转暖,厚厚的冰层也慢慢融化。温室效应再一次发生了,地球温度又逐渐升高,冰层融化,生命重返地球。研究小组的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地球有可能再次成为“雪球”,地球上的生物将面临被再次毁灭的危险。
⑧ 为什么会出现两次雪球地球
科隆大学Daniel Herwartz指出,在24亿年之前,地球气候类似于现今气候。同时他表示,大气二回氧化碳指答数下降很可能导致地球变成一个“雪球”,当二氧化碳指数下降,冰盖将增长得更大,由于冰层是白色,大量入射阳光被反射至太空,此后更多的冰层将反射更多的入射阳光,使地球逐渐变冷。气候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当气温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地球将完全被冰冻。之后大量阳光被反射至太空,地球变成了一个完整“雪球”。24亿年前的地球是一颗“雪球”而在当时,板块漂移学说也才慢慢被接受。而且由于分析手段缺乏,加上数据有限,所以B.W. Harland的说法并没有明确的得到广泛地证实,更没有人能解释,冰期沉积怎么到了赤道附近罗迪尼亚超大陆因为一次著名的”超级地幔柱“的火山活动分裂了,形成几个小的陆地,这个就使得陆地的海岸线增加了很多;海岸线的增加带来两个后果:一个是生物在岸边的活动增加,光合作用的加强导致大量CO2被吸收,二个是同样增加了大陆的硅酸岩风化,而吸收了不少CO2,这两个结果导致大气的CO2迅速减少,“温室”变“冰室”,产生巨大的冰雪覆盖,进而产生了失控的反照率事件,而最终形成了“雪球”。